登陆注册
10254200000013

第13章 处世——自立立人,自达达人(2)

自认为有点能力的人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别去当什么救世主,世界上的人太多,你拯救不了几个人,想拯救人有的时候是在害人,还是先拯救你自己吧;尽早从外部世界回来,有能力还是考虑一下自己吧,这个世界真正需要拯救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醒来吧!别在痴迷!自己还在困顿中,度不了别人!还是想办法先度自己吧!

不要怨天尤人,毛病不是出在别人身上,问题的结症在自己,一切成败都取决于心态,尤其是在困难的时候,首先把心平静下来。用焦躁的心去看问题是扭曲的,处理问题是非理性的,思维是荒诞的。就好比一个人掉进沼泽地,越是挣扎陷得越深。掉进沼泽地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保持冷静,不要乱动,有可能的情况下把身体放平,慢慢想办法自救或等待救援。

人生是一个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过程,不要以赌博的心态对待人生;不要以为搏一把就会改变人生;别指望下一把会赢,赌的结果是你输掉一切的同时也失去了一切,包括你的人格和尊严。千万不要以为别人会给你还赌债。资源是有限,不要挥霍,也不要浪费,要合理地利用。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透支有限的资源。透支金钱,就会负债累累;透支信用,就会失去信任;透支体力,就会疾病缠身;透支友谊,就会失去朋友;透支亲情,就会众叛亲离;透支快乐,就会加倍痛苦。

经历就是财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不要怕困难,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失败。没有挫折就没法磨炼意志;没有困难就没法锻炼毅力;没有失败的痛苦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理智、客观地去看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无论多么困难,心里的希望之火也不能熄灭,要知道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最有希望的时候,最寒冷的就是黎明,不要靠天,不要靠地,要靠自己的意志。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一个人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去帮助别人,得到帮助的人也应当积极去克服自己的困难,无论目前的情况有多糟,都不要被困难吓倒,一定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有些时候,真正能够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别人的帮助都是外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动地球。”如果没有主观上改变现状的愿望和行动,别人给你再多的支点,可能也无法撬动一块石头。一个健全的人,不能把外力当内力用,不能把别人的接济列入经常性预算,不能把拐棍当腿用,不能用尊严去换钱用。过分依赖别人帮助的人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惰性,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就没有希望了。如果一个人缺乏走出困境的主观能动性时,别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如果错过时间和机遇,如果不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就算是裤仙也帮不了你。

智慧金言

中国有几句顺口溜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亲戚朋友拉一把,酒换酒来茶换茶。”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想解放全人类首先要解放的是自己,极端一点讲:除了自己你谁都不要依靠,其他所有人都是靠不住的。如果非要找出可以依靠的人那就是父母,他们还可能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地为你付出,但靠父母只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为父母的年龄肯定比自己大。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或寄托在某一件事上,否则你得到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绝望。

中庸是生活的最高典型

经典语录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诡“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解读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是大众能接受的常礼。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活学活用

林语堂在他《中庸的哲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古今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哲学,还不曾有一个发现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所发现的,就是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中庸的学说。这种中庸的精神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其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穷到付不起房租,而有钱也不至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可见,中庸作为一种德性,它所表明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道德动机,一种道德情感,或说一种行为取向。作为道德的中庸,其基本的意蕴只能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应该”。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注释“適”“莫”二字时说:“適,丁历反,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適从’,是也。莫,不肯也。比,必二反,从也。谢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当代汉语言学家、注释家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根据朱熹的理解,用现代语言把孔子的这段话表述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杨先生的这种表述,颇合孔子本意。“合理恰当”便干,当是其自以为“应该”才干。可以说孔子所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无莫也,义之与比”,是对其“中庸”意蕴最具体的表述。孔子提倡“无適也”“无莫”,“义之与比”,不仅表明他提倡中庸,也表明他把中庸理解为一种生活行为中的“应该”。《孟子·尽心上》中说:“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所谓“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即可以说是强调作为道德的“中庸”,并不是一种僵死的标准,而只是表明人们的一种行为取向。这种行为取向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应当是多样的,而不宜绝对化。

中庸之道则是一种精深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境界。国学大师林语堂说:“我像所有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并且在1937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还把“中庸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最高典型”而大加称赞。他说:“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学说。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智慧金言

中庸,绝不是拆中、调和,而是指为人处事应该慎重选择一种角度、一种智慧。

中庸之道不是不偏不倚的和稀泥,而是本着解决问题为原则,在尽量避免斗争、矛盾与无谓消耗的前提条件之下,技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最佳方法,一条最佳途径。

不可骄纵狂妄

经典语录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解读

子贡是孔子门中的恃才自傲者。他学识渊博,反应敏捷,口才出众,自以为是个全才,也非常希望像宓子贱那样,让孔子肯定为君子。孔子知道子贡有辩才又能尊师,认为子贡以后必成大器。但是他又看到子贡善辩而骄、多智少恕,只能称得上是一块瑚琏。瑚琏是宗庙里一种用来盛粮食的贵重华美的祭器。孔子借此比喻子贡还没有达到高级别的“器”,还需要继续加强修养。

活学活用

恃才自傲者通常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命不凡、肆无忌惮、目中无人。只要有机会标榜自己,就会抓住不放大吹大擂、口出狂言,常会给人一种趾高气扬、傲慢无礼的感觉,仿佛周围人都是一些鼠目寸光、酒囊饭袋之辈,全不把他们放在眼下。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狂妄”。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很有才华,但他也很狂妄。当时,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急欲招募一些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效力。求贤若渴的曹操听说祢衡有才,就想将他招为自己的属下。可祢衡却看不起曹操,不仅不肯来,还说了许多不敬的话。曹操知道后虽然十分生气,但因爱惜他的才华,就没有杀他。曹操听说祢衡会击鼓,便强令他到自己的帐下做一名鼓吏。

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就让祢衡击鼓,并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套青衣小帽。当祢衡穿着一身布衣来到席间时,从官大声呵斥:“你既是鼓吏,为什么不换衣服?”

祢衡马上就明白了这是曹操在整自己,于是不慌不忙地脱了外衣,又脱下内衣,最后就当着满堂宾客,一丝不挂地裸身而立,然后才慢慢地换上曹操为他准备的鼓吏装束,击了一通《渔阳三弄》。曹操再三容忍,始终没有发作。

曹操并没有死心,又一次备下盛宴,要召见祢衡,并准备好好款待他。可狂傲的祢衡并不领情,还手执木杖,站在营门外大骂。看到这样的情况,曹操的从官都要求曹操杀了他,曹操这一次也很生气,但为了自己的名声,只得说:“我要杀祢衡,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只是因为这个人有点虚名,我如果杀了他,天下之人定会以为我不能容他。不如把他送给刘表,看刘表怎么处置他吧?”

刘表当时正做荆州的太守,他很明白曹操的意图,就是想借他的手除掉祢衡。他也不愿落个杀才士的恶名,不得已,只好将祢衡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可不像曹操、刘表那样有心计,他的脾气很暴躁,也不图那种爱才的美名,碰到像祢衡这样的狂妄之人,自然是水火不容。

一次,黄祖在一艘大船上宴请宾客,祢衡出言不逊,黄祖呵斥他,祢衡竟然盯着黄祖的脸说:“你整天绷着一张老脸,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你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呢?”

黄祖可没曹操那样的雅量,一气之下,便将他斩首了。这就是祢衡狂妄的最终下场。

《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说不自满、不张狂的人,才会有所受益。做人必须谦虚谨慎,才能博采众长来充实自己,还会自觉地改过从善,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智慧金言

世界上那些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人,他们的目光短浅,就像井底之蛙一样。有一点才华就不可一世,就像祢衡、杨修那样,实在自惹祸患。因此,王明阳认为,猖狂、傲慢的反面就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虚以处己,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择善从之,控狂制傲,这样的人才能成大器。

不偏不狂,允执其中

经典语录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解读

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狂就是狂妄,三国时的祢衡就是这样的人。狷就是狷介,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不肯同流合污,东晋的陶渊明,明代的李贽就是这样的人。

活学活用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譬如,“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

狂妄与无知常常联在一起。俗话说:“鼓空声高,人狂话大。”凡是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狂妄的结局是自毁,是失败,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不顾朝臣和人民的反对,骄横独断,调集87万大军,水陆并发,企图一举灭掉东晋。他口出狂言:“凭着我这么多的军队,把马鞭子投到江里,足能截断水流!”前秦军队数量虽多,但士兵厌战,军心离散,在淝水一战中,被只有8万将士的东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闭关锁国,虚骄狂妄,以“天朝大国”自居,视其他各国为“蛮夷小邦”,全不放在眼里。从皇帝到满朝文武,闭目塞听,对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不知。对英国即将发动的侵略战争,除已调任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和闽浙总督的邓廷桢,在广东和福建认真备战外,其他沿海各省官员,在军事上未做任何准备,致使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被动挨打,节节失利,最后妥协投降。

在现实生活中,无知者狂妄,当然令人鄙夷,就是有一些本事的人,狂起来也毫无益处。有了本事自视过高,并进而发狂,表面看来,似乎狂得有点“道理”,其实,这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浅薄气在作怪。他们不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妄自尊大,总想出人头地露一手。殊不知,等待着他们的只能是摔大跟斗。

另一方面,狷介之士流于退缩,无所作为,这同样是一种偏激。

偏激,泛指思想、意见、主张等过火或过急。一个人有了偏激情绪,看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往往就会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不顾客观事实。

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为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

偏激的人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

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的主儿,谁愿和他打交道?所以偏激的人大多人缘很差。

同类推荐
  • 让你感动的200个友情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让你感动的200个友情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
  • 让灵魂躲躲雨

    让灵魂躲躲雨

    一杯清茶,一缕光线,一本好书……轻轻抚慰,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享受。智慧、美丽、梦幻、快乐……慢慢品味,人生永远在书香里跳跃。
  • 读《黄帝内经》学生活

    读《黄帝内经》学生活

    肾藏真阴真阳。《医学正传》指出:“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生殖、主骨,内寄元阴元阳,为人身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的主要器官。肾阴(精)亏虚,往往无力,潮热盗汗遗精,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象细弱或细数等症。补肾阴的食物和药物,如枸杞子、桑葚子、女贞子、海参、龟肉、鳖肉、猪脊髓、牛脊髓等。肾阳虚衰可出现形寒肢冷,腰腠酸冷,阳痿早泄,耳聋耳鸣,小便清长,舌淡质润,脉象沉迟等症。补肾阳的食物和药物,如鹿肉、鹿血、鹿鞭、鹿茸、韭菜、虾仁、牛肉、狗肉、羊肉、补骨脂、淫羊霍、金樱子、菟丝子、肉苁蓉、牛膝、杜仲等。阴阳两虚则阴阳双补。
  • 有所失必有所得

    有所失必有所得

    人生来有一种占有欲,喜欢“得”而讨厌“失”,其实“失中自有得”,而“得中也有失”。如果把人一生中的获得和失去相加,其结果等于零,也就是说,人自呱呱坠地至生命终结,失去了多少,必然也就得到了多少。
  • 成大事赢在做人凭手段

    成大事赢在做人凭手段

    做人凭“手段”不是教你学坏,而是告诉你:做人要懂得防人,用人,成全自己。人生很多时候就是战场、如果做人失败,就难以取得好的成就,成功就不会垂青于你。在生活中,成功人士之所以在做人方面有成就,完全得益于他们知道了人生的奥妙,懂得做人的“手段”。
热门推荐
  • 暗夜守望:代号

    暗夜守望:代号

    叶语,因为一次大战而迷失宇宙,而三年后重现人世,原欧米茄军团团长,却放弃了此军团,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暗夜守望!
  • 穿越之狐族长老济世录

    穿越之狐族长老济世录

    胡榛修炼六千年,突破世间桎梏,扛过九天雷劫,只待接引之光诞下,她便能扶摇直上,位列仙班。然而,变故横生,天道将她带入一个个末法世界。美其名曰:济世,攒功德。胡榛看着天道留下的一堆破烂玩意儿,心里mmp,面上笑嘻嘻,收起东西,胡榛开启了她的济世之旅。末世,她帮助人类建立安全区,重建人间秩序;星际,她开山立派,重启修真时代;史前,她教化兽族,开创文明;………只,这本是她的历劫之旅。每一世都出现的这个男人,是什么鬼?!明明气运加身,却每次相遇都命悬一线,惨不忍睹。胡榛不过顺手一救,没想到就被缠上了。“你太弱,配不上本座!”“本座可是要当神仙的狐,尔等凡人休得肖想!”“人妖殊途,你我不合适!”……胡榛想遍了拒绝的理由,只不过等她功臣身退,位列神位时,那人信步而来:“不知本尊,可配得上上神。”胡榛看着眼前的元华帝君,心里再骂mmp,天道老贼坑她!!
  • 异界战队伏击者

    异界战队伏击者

    你有没有看到过一个半透明的幽灵自空中飞过?——我想没有,不过这里有几个很年轻的家伙,他们会时常看到。因为世间的幽灵其实是很多的呀。你有没有想过为别人而战,为别人流泪,因为别人的喜怒哀乐或颦眉或微笑?——我想没有,不过这里有几个很年轻的家伙,他们并没有全做到——因为战斗,既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但他们都有一颗柔软而坚强的心,面对纷乱错杂的种种异物,妖怪、幽灵、异界之人......以“异界战队伏击者”为名号,他们已做到了最好。
  • 快穿之最终夙愿

    快穿之最终夙愿

    一个软弱无能的灵沐雪,在系统的帮助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勇气,为了改写人生,绑定系统。“我要为了自己鼓起勇气活下去,不想在被任人摆布!我想谱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口号是:天大,地大,活着最大!
  • 绝对药剂师

    绝对药剂师

    神奇的凝力丸起点从来没有过的剑魔法,更有无与伦比的救火剧情,冲动,激情,热血,在这里你都可以体验得到。带你闯荡奇妙的仙神两界。。。。。
  • 幻想女王

    幻想女王

    秉着“不想当厨师的司机不是好的造型师”的思想,鹭鹭果然从一个工厂食堂的飙车小妹打拼到大牌化妆品公司的首席造型师,眼看事业爱情双丰收,可是却陷入艰难的抉择……太多的如果都只是幻想。
  • 泪我以殇

    泪我以殇

    男主是当朝太子,权倾朝野;女主是前朝公主,叱咤江湖。两人相遇又相离,敢问是情深缘浅?第一公子,当朝王爷,又是怎样将自己的爱深埋心底,又会做出怎样的付出与牺牲。两人携手睥睨天下之时,又会迎来命运怎样的考验.......
  • 星河圣骑

    星河圣骑

    一名高中生被学校开除后,竟意外的进入了一个神秘组织,成为其中一员,从此走出地球,一步步成为最强者
  • 仙升夺人

    仙升夺人

    独有的本命玉牌和修仙宝箱,给予了叶山无限的修仙潜能。一手《升》诀,修炼速度无人能及;一手《夺》诀,夺尽天上人间地狱。小则夺取天地之灵气,修士之修为……中则夺取修士的道基、金丹、元婴、元神……大则夺取天地人神鬼、仙魔佛道儒,天上地下,无不可夺!仙升夺人——升升不息,夺夺逼人!
  • 我的西沙窝

    我的西沙窝

    《我的西沙窝》三辑,一辑:那乡那土;第二辑:那年那月;第三辑:那人那事。作者从自己的故乡来源写起,记录了他在西沙窝出生、成长岁月留下的记忆和经历,以及作者爷爷、作者父亲和作者三辈人与西沙窝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西沙窝并不是作者真正的家乡,而是爷爷逃荒逃到那里,而后在西沙窝扎了根,但是西沙窝是养育作者的地方、是作者成长的地办、是作者的根。让我们一起陪作者回忆关于西沙窝的一点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