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72500000022

第22章 为台湾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沈葆桢后人

陈俱沈

葆桢作为首任船政大臣,坚持“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正确方针,致力于培养人才,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他给子孙的遗训,也强调勤学并谆谆告诫说:“究竟笔墨是稳妥生涯,勿嫌其淡。”为后代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他的子孙中人才辈出。这里介绍两位为台湾建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沈氏后人。

一、沈祖馨(1916~1997)

沈葆桢的玄孙,翊清孙,觐恩(又名珂,字露湛)次子。出生于福州宫巷沈宅。6岁,由伯父觐冕亲自为他启蒙,而后由塾师授课,读古典书籍,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13岁考进私立福州中学(后改称福华中学)。后来,由于大伯母和堂兄祖牟在厦门,他也随同前往,转学厦门大学附中。19岁回福州参加福建全省高中毕业会考(即统一考试),及格毕业,升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大学的生活并不平静,抗日战争爆发,厦大迁往闽西山区长汀,处境极其困难。幸好这时厦大由私立改为国立,著名科学家萨本栋就任校长,领导有方,全校师生协力渡过难关。大学毕业后,祖馨到福建省建设厅任技术员,受命在长汀担任“改良纸”的监制工作。那时海口封锁,机制的白报纸已无来路,全靠山区手工制造的土纸加以改良,解决报纸、课本、办公等的用纸问题。在担任技术员的同时,他还兼任福建重要学府——省立高工的教员。1941年,他受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派为重庆化工厂的工务员并令他赴渝途中在衡阳、桂林一带采购锌、铅块锭、铁管组件、工作母机等运往重庆。他携带两年前结婚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长途跋涉,总算走完这艰辛的旅程。

这是他一辈子忘不了的一天。当他们乘船登上朝天门码头时,重庆正遭到日寇飞机大轰炸,望见市区熊熊大火正在燃烧,多少同胞遭难!当他暮年,和晚辈谈起这一经历,还抑制不住心头的难过和激动。

抗战后期的大后方,祖馨继续从事技术工作,曾调到资源委员会研究室参加炼铜厂硫黄回收的研究,继在昆明化工厂任职。1944年末,经济部招考留美人员,为战后工作做准备,祖馨得到录取,于1945年5月启程,从昆明乘飞机飞越驼峰到印度加尔各答,转乘美国运输舰“格力利将军号”,绕道印度洋、大西洋到美国。在美约两年,他参加了乔治城大学的化工组,而后到亚拉巴马和巴尔的摩肥料厂实习,1947年6月回国。

回国之前,他接到命令,派他到台湾肥料公司任职。他考虑到长兄祖辉是海员,经常外出,他必须留下照顾住在上海的双亲,因此送上报告要求改变工作地点,想留在宁沪一带,“以尽子职”。可是没有得到批准,只得于1947年10月到台湾就任,开始了长达27年的台湾肥料公司的工作。

他从实验室、工厂基层做起,承担了一系列繁重的任务,比如,技术室副工程师、生产统计组组长、技术室主任等。1949年升任高雄第三厂副厂长,这时工作比较安定,他迎接双亲前来高雄,和他住在一起。

1952年,他到第六厂筹备处任工程师兼工程组副组长,后来又接任生产组长,负责公用、煤气、液氨、尿素四工场及技术室的组织、员工训练以至试车操作开工生产等的筹备,到1957年按预定进度逐步完成,于是被任命为该厂副厂长。1962年工厂的年产量达到预定指标(尿素75357吨);同年升任厂长,又升为台湾肥料公司协理;因成绩优异,台湾当局授予他荣誉奖章。按规定,公务人员服务达27年者可以退休,于是,1966年,祖馨从台湾肥料公司退休,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他开始了新的征程,进入了美国国民制酒化学公司(National Distiller&Chemical Corp。)在台独资经营的台湾聚合化学品公司。工厂设在高雄,用高压方法制造低密度聚乙烯,由他担任厂长。从建厂、招收员工、试机试车,进展顺利。1969年,他被调任该公司的副总经理;不久,升为经理。“台聚”的道路也相当坎坷。试产完成后美国人员撤离。面临外来聚乙烯的倾销,国际上石油危机,石化产品市场混乱,经济不景气,在祖馨及其同事的努力下,不增加设备和资本开支,从软件技术改进,解除瓶颈,以求增加生产,获得了很大成功。“台聚”年产量持续增加,超出了原设计产能。销售方面则全力促进内销,达到内外销售九与一之比。1973年这一年,原料涨价九次,涨了9%,而聚乙烯只涨一次,仅1%而已。

在“台聚”总经理的职位上,祖馨不但显示出掌握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化工技术,而且在管理上也有优异的才能。因而他被选举担任台湾的化学学会理事长和管理学会理事长,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更使人称赞的是他的道德品质。对他非常了解的老同学台湾科学家李联欢这样评论他:“一向怀着勤能补拙,谨慎,不苟且的态度待人。为人真诚,领导有方。”这就是他成功的诀窍。

1981年,他年满65岁时,从“台聚”总经理任上退休,改任副董事长,逐渐离开日常工作。但他仍担负不少社会团体的工作,比如,技术团体的顾问、小学校的董事之类;他担任厦大台湾校友会理事长的时间较长,时常与老同学相聚,畅谈旧事,在联欢会上高唱校歌,其乐无穷。在厦门大学70周年校庆特刊上他发表了《忆萨校长》的文章,诚挚生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多次回到故乡和母校,探亲访友,与当年的学长(同系高年级同学)卢嘉锡、蔡启瑞等人恢复了联系。1997年3月31日(即他去世前的20天),他给厦门大学美洲校友会理事长的信中说到他回乡的感触:“发现我们的下一代自厦大毕业者不少,而再下一代之入厦大者亦大有人在,亦即我的孙子辈已有厦大出身者,我甚以为荣。”对母校感情之深,由此可见。

祖馨82岁高龄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于美国旧金山。他的长子吕汀(1940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在台湾任建筑师,也有卓越的成就。

二、沈祖海(1926~2005)

他也是葆桢玄孙、翊清孙,他的父亲就是祖馨的伯父兼启蒙老师觐冕(字冠生)。

祖海在上海读毕小学、中学,1944年进入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这个系成立于1942年,是该校“最年轻”的系,学生不多,师资力量却很强。系主任黄作燊,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是“现代建筑先驱”W。Gropius的学生,极有“创意”精神;教师则多是国际名流,如我国的园林专家程世抚、画家程及,还有好几位外籍教师,都是学有专长,教学有方入士。该系的教学计划也很有特色,不但重视理工方面,而且安排了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文科的课程。无疑,在这里接受教育和训练,为祖海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1月,祖海大学毕业,继堂兄祖同、祖馨等人之后,也到了台湾。

1958年,他与友人合作,成立了森海建筑事务所,后来成为拥有400人员的台湾最大的建筑业机构,其业务范围包括学校、公用建筑、文化娱乐设施、交通运输、工业、医疗、科研、民用住宅,以至城市规划等等。在台湾的40多年间,他以多项建筑创造奇迹而获得很高的荣誉。比如,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台北国际会议中心,都由他一手设计。他的代表作还有台北希尔顿大饭店、海关大楼、台北国际机场大楼等。

1965年,台湾社会名流、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吴舜文、辜严倬云等筹备创办一所新型的工业专科学校——新埔工专,地点在淡水。祖海作为校友,自然鼎力相助,进行建筑设计,校内有的重要建筑物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目前该校已发展成为师资优良、设备完善的圣约翰科技大学,准备进一步升格为圣约翰大学。

祖海的杰出成就取得了国际上的声誉。美国夏威夷大学聘请他担任副教授。他还被推举为亚太建筑中心(非赢利机构)的董事与副董事长。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颁赠他“荣誉院士(FAIA)”的荣衔,在费城授奖。这一称号的授予极为严格,祖海是1970年以来台湾地区获得这项荣誉的第二位建筑师。

他在台湾创业,心中不忘故土。1990年代初,他知道福州准备建设新机场(长乐国际机场),特地回到了故乡,有意探讨参加承建的可能性。这事虽未办成,而回到宫巷老家,瞻仰先辈居住的地方,看望亲人,可说不虚此行。他积极参加祖国大陆的建设事业,在上海建立了他的建筑事务所旗下的机构,晚年常常回来居住。2005年6月,在他去世的前几天,还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亚太建筑国际论坛。同月15日,在同济大学进行最后一场学术演讲后,因心肌梗塞辞世。

我们回顾近代史,大量史实说明福州以至三坊七巷与台湾有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从这里走出的众多杰出人物为台湾作出了贡献。尤其值得纪念的是,1874~1875年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巡视台湾,在驱逐日本侵略军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影响深远。史家连横称赞他为台湾“立富强之基”,洵非虚语。

台湾同胞永远纪念沈公。2004年4月9日,是沈185岁冥诞之日,台北市当局选定这一天开始进行台北市建城120年的系列庆祝活动,因为首创在台北盆地建城的就是沈葆桢。活动开场,时任市长的马英九与沈公的后人代表、台湾大学沈冬教授(即祖馨、祖海的侄女)对谈。活动以“东西唱和,今古相连”为主题,缅怀先人,完整呈现历史,以带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可见沈葆桢在台湾受到人们的景仰的程度。

沈氏后人在台的业绩,正是继承先辈遗志,为台湾的发展尽心尽力,为台湾人民造福,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增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宏愿与神圣职责。历史在心,重任在肩,目标在前,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当竭尽努力,为之奋斗到底。

愿为同胞倒海倾愿为同胞倒海倾

——日据时台湾第一才子林幼春丘秀芷沧海三百年

写林幼春,必须先了解台湾雾峰林家大概。雾峰古名阿罩雾,是平埔族语音译。清代台湾第一大家族阿罩雾林家,对台湾甚至两岸影响甚巨。第一代祖林石在乾隆年间来台,虽然很快富甲一方,但因林爽文之变牵连,曾中落,到第三代甲寅又复兴。

林甲寅生二子,长子定邦,二子奠国。后人以下厝、上厝区分,甚至粗疏地以“武”与“文”分两大房。其实上厝出了一举人,林奠国之三子林文钦于甲午战争前一年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中举,林文钦长子林献堂于日据时以文化领导民族运动,所以世人概括称其文功,其实不若下厝文才之多。下厝林定邦长子林文察1854年曾平小刀会之乱,1859年募台勇2000至内陆平太平天国之乱,与二弟林文明于同治三年(1864)平戴潮春之乱,林文察武功彪炳,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兼陆路提督,受封为乌纳思齐巴图鲁,但伐太平军时,战死于漳州。林文明曾受封为建威将军,然而1870年竟于彰化知县府被刺杀。母亲四上北京申告,12年才将彰化知县定罪。林文察之子林朝栋,字荫堂,曾击退法军,平施九缎之变,协助福建巡抚岑毓英,也协助刘铭传建台湾省,是清代全国道员唯一获黄马褂者。

林朝栋之三子林祖密(本名资铿)襄助孙中山二次革命,但北伐时为漳州军阀刺死。

林朝栋次子林仲衡(本名资铨)在日据时办汉文杂志《台湾青年》,启发台湾人不忘中华文化,《台湾青年》后易名为《台湾》,又后来成为《台湾民报》,影响更大。他是下厝从事文事的中坚分子。

下厝文采风华

下厝从事文治更具影响力的有两位,第一位是林文明之幼子林痴仙(本名朝崧,又字俊堂)诗名最盛,有《无闷草堂诗集》传世。

第二位是又下一代的林资修,是林文明的孙子。林文明有六子,次子林朝选(绍堂)曾任广东候补知县,因久居福州娶福州女子何氏,林家“朝”字辈,多住福州“卫前街”。林朝栋曾孙,林光辉保留甚多先人信件,往返皆是寄福州“卫前街”。其中有一封林朝栋(荫堂)寄林朝选(绍堂)收,信封上即注明为“内家信”,请“歧翁仁兄吉便带省,祈交卫前街交绍堂舍弟亲收”

内容为“绍堂三弟如面”,说明姻亲回籍路过福州要三弟招呼,又谈另一些事,无任何赘语。

这时阿罩雾下厝家业最盛,闽台两地,皆有住处、事业、官职,两地往来频繁。下厝建“宫保第”五进房,为台湾最有规格的建筑,因为是大官宦之家,也非某些台湾大富户之斗艳所能匹敌。

“大花厅”为其中重要建筑之一,梁柱上写“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奇功”,前五字即林文察、林文明来台第四代“文字辈”;林朝栋,林朝选,林朝崧(痴仙)等8兄弟为下一代,再下一代资字辈更多,林资铿(祖密),资铨(仲衡),资彬,资修(幼春)等18人。有4人文名皆赫赫,已不止是大花厅梁柱上写的“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奇功”,正字辈,义字辈,更多了。

至于顶厝,文字辈林文钦举人有二兄皆是殷绅,再下一辈较有名的为林烈堂、纪堂、献堂、阶堂,虽为“朝”字辈,未以辈分名行世。尤其林献堂另有一号“灌园”,为日据中后期,台湾光复初年众所周知。甚至一般人研究雾峰林家,以顶厝林献堂为代表,却不知下厝的历史性更多。马英九在2008年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到雾峰下厝宫保第,信手提字“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湾世家”,马英九以此自豪,一般人也认为提字提得非常好。事实上,阿罩雾林家,不仅武功,也在文化上有甚大贡献。

而林文明之幼子林俊堂(朝崧又号痴仙),孙子林幼春(资修又号南强),更是在文化运动上着力甚巨,作品也突出。

本论文以林幼春为主轴。母亲何氏为福州人,林幼春也出生在福州,依当时林朝栋(荫堂)寄给林朝选(幼春之父)之信看起来,林朝选住的是官府“卫前街”所在,林幼春就是在此地诞生。

林幼春于1922年(壬戌)曾回到福州,曾作《壬戌岁重游福州,去回四十年矣,折柳金城,谁能遣此,聊作数绝以记之》。

由此可见他离开福州为1882年,而他生于1880年,可见约3岁就离开福州,虽写去国40年,但古人写数目,皆一概略。这5首律诗对出生地有深刻描绘。

古时城郭古云烟,海立山飞世局迁;我本楼船旧童子,且图留命看桑田。

乌衣门巷旧曾栖,海燕重来路欲迷;垂老却寻生我地,不堪肠断卫前街。

(原诗加注:往岁先君寓闽与先妣结褵于此,仆闽产也,老大重来能无怆然)

第二首为:

舅家生小记曾游,曲巷常穿狮子楼,天外旅魂招不得,又挥清泪过西州。

(原注:舅氏三人皆客死于台,先君及今慈经纪其丧并为之后)

第四首写寄寓王家,王家为书香门第:

高门通德典型新,赁庑人来嘉有邻;偶许蔡邕窥墨宝,此行自诩得儒珍。

第五首写福州美食海味:

龙宫神女弄珠来,忽漫登盘笑口开;寄语东坡翻食谱,江瑶端合当舆台。

2岁离开福州,43岁回来,却能记住幼时的印象。

誓将逐鸱夷

林幼春才情早发,17岁就有佳作,虽然本名林资修,但以幼春行名,写文作诗则以“南强”为名,17岁时,他小叔林痴仙作《中秋无月歌》,他以《次韵和季父中秋无月歌》作七言律诗,这一年是清廷割台第二年丙申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诗文充满家破国亡之悲:

天公挥泪作霜霰,妖氛鼓荡不相见;蟾轮失驭迷东西,广乐无声仙子倦。是时梁园筵正张,毫竹哀诗喧一片;布裘惨淡对西风,忽拟飞凫登月殿。酒酣气可吞妖蟇,赤手擒来总充咽;扫尽云烟百万重,大地晶莹共摇眩。萧条此意空金樽,投暗明珠倍难现;何当玉斧手亲操,七宝玲珑呵护偏。

此诗是否应和他叔叔诗中:

“仙桂森森千丈高,岂是妖蟆可吞咽”、“霓裳曲调长寂然,蟾兔何时暂曾见”等暗喻台湾被割让,但妖魔岂能长存,定有重见月华的一天。

第二年(1897)18岁的林幼春写诗《梦得季父信愀然而作》也是豪情万丈:

夜梦寄书来,依稀入胸臆;陆沉神州间,挥剑苏门侧,誓将逐鸱夷。

十七八岁的诗,即可见林幼春的志气豪情。也就是他日后以文化抗日的序曲。

组 织 栎 社

林幼春自年少即得肺病,身体一直不健朗。他19岁结婚,妻子庄能宜却在第二年就病逝。继室赖书娘。

林痴仙、林幼春叔侄二人加上赖绍尧三人决定以文抒情,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结诗社,名为“栎社”,栎树不成材,是废材,所以取此名,乃是因为在异族日本人统治下,他们不能以武力抗日,只有自谦栎社。

虽自谦废材,其实均是大材。栎社是台湾日据时最有质量,最有影响力的团体。1902年林朝崧(痴仙)、林资修(幼春),赖梅之(绍尧)3人结诗社。这时中部名诗人蔡启运、陈瑚、吕厚庵、陈怀澄、陈锡金5人加入。再两年,林仲衡(资铨)、傅鹤亭也加入,慢慢地加入的人多了起来,他们通常聚会的地方在下厝“瑞轩”,有时到林痴仙的别墅无闷草堂。

1907年到林献堂的莱园,这时有11人;林献堂再两年(1909)也加入栎社,后来变成主要人物。这一年林献堂已30岁,林幼春在辈分上小他一辈,却长一岁。诗社社员已24人,有两位已病故。

当时台湾南南北北有文人结社,但都酬唱风花雪月,甚至与日本台湾总督府唱和,栎社完全不一样,总是家国为念。

林痴仙在栎社第一集中,曾记故乡泉州清源山,也写福州《钓龙台歌》。而由诗集中《送侄幼春过海游学》中可见林幼春24岁时,即栎社成立第二年1903年林幼春回祖国大陆念书,诗中赞幼春“先世起家用弓马,汝独苦心向词赋;千金一字不轻下,文成每有惊人句”。由此可见林家武功起家,文业由林痴仙叔侄两人创造。此诗中又有“迩来震旦(中国)新学兴,说富言强士争骛”,“汝今此行良有以,窃愿知新更温故;毋忘所能古有训,博览兼通问则俗。”可见林献堂希望侄儿在“西学为用”时别忘固有文化,诗最后还叮咛他不要喝酒。

见到梁启超

下厝瑞轩接待过梁启超,文人来往,都写诗作文,由诗文中看到细节。林幼春在“南强诗草”中有诗篇文字,记见梁启超细节,像“十年读公书,一旦识公面,初疑古之人,并世无由见,及此慰平生,春风座中扇”就是。他在诗中自称“小儒”,而对大儒的心是“高深邈难测,窥管自已眩”。

其实这一年(1910)林幼春已扬名全台。梁启超来台,栎社在下厝接待他,林献堂当时还是新会员,但因先前两年(1907)林献堂第一次去东京,回程中遇见梁启超,由神户同文学院的汤觉顿介绍,因此邀梁启超到台湾。这时梁启超已闻林幼春之过人才情,尚未见面即特意写好文章,题目为《赠台湾逸民林献堂兼简其从子幼春》,文中指日本在台苛政,导致“老屋十家九家毁”,也谈台湾御用绅士“狐假虎威尚有然,泽竭民劳可知矣”。

梁启超与林献堂语言不通,用笔谈,林献堂写想为台湾同胞争自由,梁启超回说,“中国在今后三十年,断无能力协助”,希望台人不要武力抗争,“最好仿效爱尔兰人,对付英本国之手段,厚结日本中央政府之显要,以牵制(日本)台湾总督府之政治,使其不过分压迫台人”。

这应是林献堂以后行事之准则,这一点与下厝林痴仙、林幼春叔侄之做法略有出入。林痴仙是绝不给日本人脸色的。

梁启超来台,特写诗赠林幼春:

南院北院多畸士,我识仲容殊绝伦;才气犹堪绝大漠,生涯谁遣卧漳滨。

欧心词赋歌当哭,沉恨江山久更新;我本哀时最萧瑟,安逢瘐信一沾巾。

林幼春还敬梁启超一长诗,全诗放情悲歌也怀义有致。起文记梁启超此时“去国十年”回不了故国,但梁之“饥溺已来天所悯,斯人不作吾何恃”。再叙自己“我生识字即识公,结未了缘良有以”,再谈割台湾痛史,“回忆朱崖弃地初,和议宰相诚狗彘”,“吾君义重未忍绝”。“僵仆相随义旗起,诛夷斩伐彼岂惜”,既知梁启超之保皇,却也叙自己偏向革命党之意志。最后叙及从梁启超之谈吐获益甚多,“朝闻夕死不敢辞,愿执一经侍中垒”。

长诗中用甚多典,必须了解那时代才明白诗义。清宣统三年(1911),革命党尚未成功,清廷已届崩溃。

成立台湾文化社

栎社人才多,但会员多早逝。林痴仙在1915年10月过世,过两年社长赖悔之也在中秋日逝世。三位栎社创办人走了两位,只剩健康向来不好的林幼春。这时有新社长傅锡祺,清水蔡惠如,另有杨肇嘉等会员,都是坚定的反日分子。

1919年中国产生五四运动,栎社诸君子也成立“台湾文社”。栎社总会也兼文社,蔡惠如、林幼春、傅锡祺、林献堂等12人为文社创会理事。文社会员,包括林仲衡(林朝栋次子)台南连横及中部大甲、丰原、神冈、潭子、鹿港的多位名士。而栎社成立到这一年,居然有8位已过世。第二年(1920)又推荐一些会员,这时祖国发生过五四运动,林幼春的诗题也扩大,像《美总统威尔逊》、《德皇威廉二世》、《俄皇尼古拉士二世》、《听人谈欧战故事》全是以律诗记事叙人。

庚申年(1920)林幼春接待了广东来的记者,也赋诗《香园阁席上,呈广东记者团诸公》,而台湾文社也曾在1919年办《台湾文艺丛志》月刊,长达7年,这时不只作诗,还有翻译外国历史,甚至小说,以跟上五四运动的步伐。

这应是受祖国五四运动影响所致。台湾有志之士,为了保存汉文,竭力倡导叙事、论文,但仍没放下作诗之旨趣。林幼春只是反对一群附和台湾总督府的所谓“诗人”,这些“诗人”常聚在一起歌功颂德。他曾跟常在《台湾月刊》写文章的陈逢源说:附骥于台湾总督府那些“击钵诗不是诗,粗夫俗子所唱的歌谣多者是诗”

《台湾民报》起民智

他对一群无聊文人的行止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不再与之为伍。

一方面因应祖国白话运动,他和一群朋友蔡惠如、林呈禄、黄呈聪、陈逢源,邀族亲林献堂、林阶堂出资,设立《台湾民报》。

台湾民报以白话文为主,创刊词全是白话:“我们汉民族移住台湾,已经过了三百年了,开拓产业,从事贸易,教养子孙实在费了很多苦心。有这样丰富的土地,用这样勤勉的劳力,照理论上讲,我们台湾应该化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乐园才对,然而,我们同胞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呢……”起文无一赘语,也不揣文,全是白话,这是“大正十二年四月十五日发行”的,也就是1923年,日本统治台湾将近30年时《台湾民报》创刊词上的一段。发刊词中陈述:“我们同胞经济不好,负担加重,百姓入不敷出,老不能教,幼无可学,虽是堂堂黄帝子孙,也恐怕与蛮人无大异了。”最后作品呼吁“三百六十万父老兄弟,我们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起民心不可了”。

创刊词是林呈禄(资舟)写的,此外黄朝琴(起今)蔡惠如(铁生)陈逢源(芳园)也写文章,有一篇罗素的“中华之将来”,也有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另有“内外时事”,经济版留日学生动态,还有很大的篇幅登胡适写的一剧作《终身大事》以及赵经世的小说,法律知识,白话文研究。

编辑林呈禄,发行人黄呈聪(剑如)主要出资者为林献堂、林幼春、林阶堂、蔡惠如,这已不同于一般“同人杂志”,而是完全杂志的规模,连广告都有。

社说轮流写,出版地在东京,但在台湾有发行,也因为内容过于批判台湾总督府常被禁止,有些社说不署名。

林幼春虽出资,并不主导编务,偶尔也会写“社说”,后来加汉诗,由林幼春主持这一块。

台湾民报由半月刊而旬刊,后来易名为《台湾新民报》,到1940年4月台湾五大报社才合并而终止。

议会期成同盟会

伴着《台湾青年》及《台湾民报》,产生了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台湾文化协会。

当然林献堂与林幼春二人与亲家蔡惠如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无疑的这是受梁启超当初一席话的影响,不再以武力作无谓的牺牲,而是在文化上提升台人,在议会请愿运动中为台人争得一席参政权益。

台湾文化协会创立,林献堂被推为总理,林幼春为协理,台湾民报成立,林幼春被推为社长。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林献堂被推为领导者。

只是这其中发生了所谓“八骏”事件,日本台湾总督府对台湾知识分子和士绅,“摸头”,而致使林献堂也被一些人误会,甚至有人写文章《犬羊祸》讽刺他,连林幼春都受波及。原积极带领同志从事“台湾议会请愿运动”的林献堂在两次领导赴日请愿之后,因为受误会而不再签名联署。但林幼春始终不改初衷。

沉沉人海起雷声

林幼春身体健康较差,第三次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在台北被禁止结社。在1923年2月6日,蔡培火、蒋渭水、陈逢源三人带着106位签署的请愿书由基隆搭船去东京,林幼春特别作一首诗:

一往情深是此行,中流击楫意难平;风吹易水冲冠发,人唱阳关劝酒声。意外鲲鹏多变化,眼中人兽慢纵横;临歧一别男儿泪,愿为同胞倒海倾。

陈逢源等三人抵东京后,在日本的同志选出重组的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主干是明治大学的林呈禄,专务理事蔡惠如、林呈禄、蒋渭水、林幼春、蔡培火等5人,另有理事十多人。回台后,他们积极推动,到处演讲。8月日本台湾总督府开始弹压。这一年12月16日,总督府下令全台日警,同时在台湾南北各地逮捕台湾议会请愿的同志60多人。台北、基隆的也不少,中部清水、雾峰、彰化、员林、西螺、大甲、梧栖;南部有台南、高雄、白河,几乎一网打尽。林献堂正好去关子岭,没被逮捕,他叫他的助手叶荣钟想法搭火车到台北,访朝日新闻的特派员蒲田,把这消息带到东京《台湾民报》。在东京的同志立即召开大会支持,上海的台湾青年会也召开,朝日新闻也把这次“大检束”报导出来。

蒋渭水、蔡惠如、林幼春、林资彬等60多人都被抓,最后移送台北古亭村监狱,在狱中度过阳历新年、旧历新年。林幼春身体孱弱,1924年2月7日交保释放。其余陆续被释,2月18日全释放。蒋渭水写了一些文章,他是学古人题目写。林幼春则写律诗,连同后来被判刑坐监,写了《狱中闻画眉声》、《再闻画眉声》、《狱中感春赋落花诗以自遣》、《狱中寄内》、《咏史》、《四月十五夜铁窗下作》等到《出狱》多达近20首。其描写狱中伙食之差,冷冻、蚊咬生动、形象。

这60多位被捕交保后,1924年7月开始被以“治安警察法违反嫌疑案”审讯,初审无罪,二审,林幼春为辩护律师写了诗,“沉沉人海起雷声,万弱欢迎百姓惊;吾骨早枯心早死,得公热血欲重生”可惜二审十多人被判有罪,蒋渭水、蔡培火禁锢4个月,林幼春、陈逢源、蔡慧如、林呈禄等3个月,上诉无效,只有坐监。

无力对抗有力者

他们坐监时间不长,反而引起更多人注意并参与,也让林献堂归队并全力支持议会请愿活动。有的领导同志甚至组织“无力者大会”以对抗御用士绅的“有力者大会”。开会时参加的人1000多人,林幼春还发表《无力者之自白》。

文化协会成立后,在各地开讲座,但常被日警中止。林幼春因健康关系,较少各处奔波,不过在重要的场合他总是和林献堂、蔡惠如一起出面,三人都是世家,有分量。林幼春很长一段时间为台湾民报社长,到1930年《台湾民报》改为《台湾新民报》,改由林献堂任社长,林幼春只是主持汉诗界,他甚至把已故抗日诗人丘逢甲的诗也放进汉诗界,署名用他的别号丘苍海。事实上林幼春偶尔写社说,只不过多不见名,唯二具名“南强”的社论是1924年7月1日、8月11日的《同床异梦的内台人》、《这是谁的善变呢》,前者批判在台湾的“内地人”——日本人,后一篇批判御用绅士辜显荣。

他和林痴仙、赖绍尧是最初引领文人保留汉文化的诗人,五四运动之后,他的思想也进入新的境界,和林献堂、蔡惠如、林呈禄致力新文学的提倡,也极力支持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

风灯中的种子

林幼春充满了豪情。只不过长一辈的战友林痴仙,赖绍尧早早过世,后来蔡惠如去福州经商,却中风回来,过世。蔡惠如与林家也是亲家,他曾以“风灯上的种子”来譬喻志士们的行动,其他战友、文友也多早逝。最伤人的是1927年文化协会分裂,两派水火不容,林幼春不当台湾民报社长之后慢慢淡出,也可能是健康状况不允许,只好淡出。

1931年,他还为栎社30年沿革志写序,1935年杨逵办《台湾文学》杂志,他也提供大笔经费,以后养病期间有学者来请益,他末期作的诗还有《劝农篇》、《轻柔曲》、《题云沧画》,都未见日薄西山的意思,谁知1939年10月2日,他却病逝,享年60岁。

至于下厝数代,长房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三代在武功上贡献甚大。其实林文察之孙林祖密之兄林资铨(仲衡)在文化上贡献不少,林文察另一孙林资彬也是文化人。

下厝二房林文明这一支,他的幼子林朝崧(痴仙),他次子林朝选之长子林资修(幼春,又字南强)在文化上影响最大,他除了写文作诗,也在民族运动上提倡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多。他的诗作传流下来,后人称林幼春是日据时的“台湾第一才子”不为过。

雾峰林家的下厝、顶厝可称五世其昌,家族庞大成员,开枝散叶,散布在各行各业。

这家族各房各支各有不同的故事,大陆曾拍《沧海百年》,叙说的就是下厝的故事,不过内容有很大的出入,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一家都“武功赫赫”,却不知下厝之文人对台湾的贡献也特别大。

本论文以林幼春为主轴,带出他与栎社、《台湾民报》、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的关键。

当然,出生于福州病逝于台湾的林幼春其人、其文、其事,有更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同类推荐
  • 马上超人

    马上超人

    穿越回东汉末年,一统天下,征伐西方。擒大帝、捉艳后,列阵于金字塔外,攻占在泰晤士河。随着剧情发展,逐渐揭露主角穿越之谜。本文包括历史、野史、小说、民间传说。
  • 魏禁

    魏禁

    此刻,二人久久拥抱在一起,仿佛回到了当初在一起的场景。漫漫黑夜,有谁知道在这样一间小屋子里会有这样一对夫妇?封建社会,有谁又能想到会出现这样一段跨越千年思想的爱情?这世上有很多东西难以跨越时代的局限,但人性之美永恒,无论在哪个时代中都会绽放出自己的光芒,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的故事。接下来的乱世,多少英雄辈出,多少名人涌现,但都如昙花一现,凋落在这血与火的战歌中。若干年后,人们回忆起这段历史时,却不会忘记他们做出的那些事迹,他们身上的那些值得人敬仰的品质,那是人的尊严,是上天赠予人的最美好的礼物!
  • 大宋萁豆劫

    大宋萁豆劫

    大雪之夜,深宫禁帷,烛影摇摇,斧声叮叮,大宋皇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暗昧薨逝,其弟晋王赵光义柩前即位,是为宋太宗。赵匡胤之死,究为暴病而亡,还是被谋篡弑?“烛影斧声”竟成千古疑案!若干年后,赵匡胤嫡孙、襄阳王赵珏以“烛影斧声”为口实,内联外交,厉兵秣马,筹谋复仇雪恨,夺还大位,而赵光义嫡孙、皇帝赵祯则运筹帷幄,调兵遣将,预备毕其功于一役,一鼓荡平叛乱。一场羼杂着爱恨情仇、挟带着腥风血雨的皇权之争拉开了帷幕……卧薪尝胆,只为报千古深仇;茹毛饮血,只为雪万年长恨!旷世洒脱,到头来青灯黄卷;倾国容颜,终不免含笑饮刃!飞刀凌空,泠泠之音不绝;利剑悬头,九死莫如一生。儿女情长,笑里藏刀;江湖变乱,朝野震惊;……
  • 大唐武王传

    大唐武王传

    来到这个时代,我的梦想本是征战世界,对于皇位没有任何想法,奈何尔等一而再,再而三的逼迫于我........《本故事与正史不同,纯属以个人想法而作》
  • 水浒外传之大梁帝国

    水浒外传之大梁帝国

    主角宋江,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才华横溢……“宋江真的是这样的吗?”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三十六计。三岁学文,大学,中庸,春秋,孟子手到擒来,孙子兵法出口成章;七岁习武,南拳,北腿,挥刀,舞剑运用自如,小李飞刀百发百中。八岁能通经史,九岁能知古今。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前三百年,后三百年无人能及。“这是宋江吗?混蛋!”最终带领梁山军团一统天下,建立大梁帝国。牧阳春上新浪博客:http://www.*****.com/?u/5342743183
热门推荐
  • 谁主风流—缱绻花丛的浪漫

    谁主风流—缱绻花丛的浪漫

    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和别离,可总有些事,一旦发生,就留下永远抹不去的印迹。目睹妻子的红杏出墙,幸福美满的生活戛然而止。年轻的主人公屹立于红尘的渡口,风花雪月的浪漫,海市蜃楼的美景,重新展现在他面前。初恋、同事、医生...这些淡雅温柔,兰心蕙质,含情脉脉的美丽女子,拨弄着他埋在心底最深处的情感之弦。缱绻花丛之中,面对自己一路顺畅的仕途之路,他要做出怎样的抉择?
  • 濮若鄢哲苑

    濮若鄢哲苑

    秦夏苑,在一家跆拳道学习,可是自己基础差,经常被师兄教训,被其他姐妹冷漠,她从来没有正式参加一次跆拳道比赛,只有看的份·······她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了。濮若兮是一个贫穷的女孩,在班上成绩平平,一次她捡到了秦夏苑的相片,才发现照片上的女孩跟她长得一模一样·······
  • 爱你至永久

    爱你至永久

    什么海枯石烂什么与天海齐飞只不过是索取各自需要什么感动苍天什么千古传诵只不过是瞬间的一拍即合甜蜜过后留下是什么?激情过后剩下是什么?只是泪水与痛苦只是抱怨和憎恨爱只是一块美丽的水晶被谎言和感动包围显的美丽与恶毒十几岁的我们还没有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吃禁果的冲动只在一时我们还没有那心计和聪明现在殉情只是古老的传说海会枯,石会烂十几岁的爱情不堪一击因为爱情的水晶不够坚硬也许随时间流逝
  • 独家恋爱:恶魔少爷别过来

    独家恋爱:恶魔少爷别过来

    一次像是玩笑般的相遇,造就了一份不可自拔的爱恋。她,秦可可。一个刚刚回国的千金小姐,出门散散步却被一个臭流氓强吻了!他,夜洛。恶魔一样的大少爷,却爱上了一个萌萌笨笨的女人,并且还缠着人家!“我做过让你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事?”“一个臭流氓强吻了我!”“……”“但,你给了我一份独家恋爱……”
  • 房地产法作业集

    房地产法作业集

    为更好地配合房地产法课程的教学,方便学生学习房地产法相关知识,结合《房地产法》教材所涉及的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编写了本作业集。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密切联系房地产法律实践,把握房地产立法主旨,融学术性与应用性为一体,以满足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 好妈妈富养女孩全书

    好妈妈富养女孩全书

    本书从“走进女孩的世界,解读成长的秘密;富养女孩,妈妈要把握的关键细节;家有女孩,妈妈要掌握点沟通艺术;养育女孩,重视培养她的良好习惯;为女孩“投资”,打造她的非凡气质;疏而非堵,帮女孩顺利度过青春期”等十大方面,全面解读富养女孩的方法与细节。和男孩相比,女孩天性柔弱,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因此,“富养”是最适合的教养方式。妈妈只有给女孩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女孩开阔眼界、精神富足、气质高贵、人格独立,从而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更有内涵。富养不仅指生活的富足,更是教育的富足。富养女孩不是娇生惯养,而是给她更为精细的教育。可以说,富养的着眼点,是给女孩一个幸福的人生。
  • 南姜遇北鹤

    南姜遇北鹤

    来自南方小城的姜入和北方大都的隋鹤时一起成长的故事
  • 异界之班门机关师

    异界之班门机关师

    班门是宇宙联邦最大的机械制造公司。几乎垄断了宇宙联邦内所有的机械相关行业。而作为班门当代门主的公输瑜自然而然的是整个宇宙联邦中最有影响力最有权势的人之一。班门在上古时期就是最为著名的机关术门派。法自术起,机由心生。在各种机械装置里,机关堪称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隐秘,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控制着整个机械的心核,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至高体现。
  • 天云国妃

    天云国妃

    异世的花是否会凋亡。生与死不过是一瞬间,爱与恨不过是一世的离愁,我不懂爱,我从来都只是一把利剑而已,但当我从虚无来到真实我早已分不清我是否还是我,我应何去何从。清醒,顿悟,就算逆天我以会不惜一切代价,其实我想要的并不过分-------只不过是一世的清净罢了。
  • 我有巨树通万界

    我有巨树通万界

    我叫周奇,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一个白衣女子总给我托梦,说我老家床底下有一个魔豆,让我种了这个魔豆去找她。如果去的晚了,便让我厄运连连,你说我该去不去呢?我现在真的好慌啊!在线等,挺急的!毕竟第一个厄运已经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