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汉代璀璨的师生关系群像一、 梁怀王的老师贾谊1可惜了这满腹才华贾谊,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事实上也算得上是教育家,只是相比之下,他的教育家之名被他的政论、文学才华给遮盖了罢了。
贾谊十八岁就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十八岁的时候,就以高深的学问被汉文帝聘请为博士(古时的博士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博士,而是供皇帝提纲咨询的一种官职,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智囊团。)。皇帝每次向智囊团咨询问题,其他老先生们不能对答,贾谊却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后来为应对朝中复杂的政治局势,从京官外调成了地方官,去长沙担任梁怀王的老师。
也许你会认为文帝把贾谊这么个人才派去做了地方上的老师,实在是屈才,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文帝很是喜欢这个小儿子,派贾谊去教自己心疼的小儿子,未尝不是寄托一种信任与厚望。史书里写得清楚明白,《汉书·文三王传》记载:“梁怀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
这么喜爱的一个儿子,当然不能随随便便请个老师就打发了。贾谊的才学为天下所公认,日后为大汉王朝培养出一位出色的政治明星,这也未尝不是不可能的事。
说老实话,刘家实在是出身卑微,开国皇帝刘邦的那点文化水平,简直不提也罢,到汉文帝时,也不过是坐了二十来年的江山,找贾谊这样的拥有出色家世和名士背景的人来辅导皇帝,其用意还是很深远的。
还有一条,从西汉皇室选择接班人的习惯看,也并非完全遵循嫡长子原则。从刘邦开始,就在试图打破这一原则,他一直都在想办法把长子刘盈废掉,立小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文帝日后未尝就没有可能立自己喜欢的小儿子梁怀王为太子。
史书载:“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一个“拜”字,可见文帝对给小儿子挑老师的重视。贾谊教的不是一般人,很有可能是未来的政治接班人。
史料上没有特别明晰地记载这师生俩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但是以贾谊的才华,能够推断出,贾谊与梁怀王情投意合,师生关系融洽。只是梁怀王命薄,骑马的时候,不慎坠马而亡。贾谊觉得自己有负文帝的重托,没有尽到老师的职责,因而产生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也忧伤而去了,年仅三十三岁,可惜了这满腹才华。从贾谊传世的作品来看,倘若梁怀王不死,贾谊倾囊而授,历史可能就需要改写。
可见,爱子则慎择其师,自古而然。现在的家长们并非能请得到贾谊这样的老师,但是贾谊的相关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还是流传了下来,做家长的可以好好琢磨琢磨。
2跟贾谊学教育之道
正是在担任梁怀王的老师期间,可能是教学相长吧,贾谊也形成了自己相应的教育理念。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并且总结了历史上的相关案例,专门论述了对皇太子的教育的看法,作为《陈政事疏》中的单独一章,进献给了汉文帝。
他先从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教育说起。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贾谊在一开篇就提出,人与人之间在刚出生的时候差别并不0第二章秦汉的皇室教育大,那为什么有道之君传位千千代,而无道之君一下子就死翘翘了呢?贾谊接着论道: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
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贾谊指出,古代小皇子们一出生,则告诉天地祖庙,这也就是实行教育的开端了。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习俗,小娃娃出生三日后要把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为他举行一个仪式,事实上也是某种对他要接受的教育的宣告。看来,教育从娃娃抓起,自古而然。
接着,贾谊举了历史上的明君周成王的例子,来说明太子应该怎么培养。
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楚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大致意思是说,成王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就为他聘请了六个重量级的老师——“三公三少”。即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和太子少保、太子少傅、太子少师。太保负责他身体生长发育方面的工作,太傅搞德育工作,太师则负责文化学习方面的工作。而且选老师有极其严格的要求,选人品好、学问好的天下“端士”。倾全力为太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贾谊还举了个例子,成长环境良好,他想学坏也是学不坏的,就像在一个地方长大的人,想不会那个地方的语言都是难事。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启发意义很大。我们要培养一批优秀的老师,要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
贾谊接着说——及太子稍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不逾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揖于下矣。”
太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就要送到学校去读书。到后期边读书还要边进行实践教育: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撤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总之一句话,衣食住行等都要经过训练,有严格的行为规范。
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旨,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
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
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同样的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个肉团团,看不出什么差别。
但生长在胡(北方)、粤(南方),过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他们的不一样了,语言不一样,习惯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这就是教育和环境的力量。所以,归根起来,贾谊总结太子教育的两条宝贵经验:
1. 教育要趁早,晚了就来不及了。
2. 选好老师是王道。
贾谊的这种教育观念,就是在我们今天来看,也是毫不过时的。
二、汉元帝刘奭的幸福读书生活
汉元帝刘奭做了十八年的太子,史载,刘奭多才多艺,能写一手漂亮的篆书,至于弹琴鼓瑟、吹箫度曲、辨音协律等,无不穷极其妙,令人叹为观止。这跟他做太子期间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不无关系。他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太子,所以他老爹汉宣帝给他选了一拨又一拨的老师,历史上身价不菲的师傅全让他给碰上了!
而我们现在若是想要考上全国某知名博导的研究生,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刘奭却一个人有那么多博导伺候着,所以说他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
1皇室大恩人丙吉
刘奭的第一个老师是丙吉,丙吉之所以能够成为他的首任师傅,那还得从他爹汉宣帝说起。
丙吉当年还在做廷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法院审判长)的时候,发现了汉武帝的曾孙,即刘奭他爹汉宣帝刘询。因为宫廷复杂的权力角逐,宣帝的祖父,即汉武帝的儿子太子刘据,被汉武帝逼死,母亲也在牢里自杀,当时汉宣帝刘询还未满周岁。
汉武帝下令,要把监狱里所有的犯人“大小通吃”。结果丙吉这个法院审判长法律功底扎实,他表示强烈反对。丙吉说监狱里有一个小孩,那可是皇帝您的曾孙啊!
汉武帝觉得杀了确实也不妥,丙吉这才千辛万苦雇了个奶妈把汉宣帝刘询带在自己身边,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
按理说,丙吉帮了宣帝这么大的忙,宣帝当了皇帝后,肯定给他金山银山、高官厚爵。但是丙吉为人很低调,他压根儿就不提当年如何辛苦养育宣帝这件事。宣帝那会儿只是小屁孩一个,后来当了皇帝,只记得自己出生时很苦,至于怎么活下来的,他哪还记得啊!
知道内情的人多次劝说丙吉:“你对皇上有恩,若是你去告诉皇上,肯定会升官发财,这是别人做梦都想得到的好事,你怎么能闭口不说呢?”
丙吉淡淡一笑,叹息说:“身为臣子,本该如此,我有幸回报皇恩一二,若是以此卖宠求荣,这哪是君子该做的事,提都不要再跟我提了。”
直到后来,那个奶妈的事情被宣帝知道了,下令调查,才查出当年是丙吉救了他!宣帝夜不能寐,大为感动,敬重之下,他封丙吉为博阳侯,并且请他出任丞相。丙吉人品这么好,学问也这么好,当然就被宣帝安排成了自己宝贝儿子的老师。
丙吉性情温和,从不显智耀能。他崇尚宽大,有人获罪或失职,只要不是什么大的过失,他只是让人休假了事,从不严办。
这种儒者的思想和气度对太子刘奭颇有影响。刘奭一生中,就不像他的皇爸爸、皇爷爷等那么穷兵黩武。
2一代鸿儒夏侯胜
丙吉去世后,由夏侯胜接丙吉的班。夏侯胜更是鸿儒中的鸿儒。
夏侯胜出身名门世家,世代研习儒学。他的叔叔夏侯始昌在家乡山东开设私学,教授儒经,远近闻名。所以夏侯胜自小就跟着叔叔一起学习,并且求教于多位老师,集家学和其他学派于一身。
当时的权臣霍光在把宝押在宣帝刘询之前,看走了眼,选的是刘贺。刘贺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不爱读书,整日游玩嬉闹。霍光非常后悔,心里琢磨着想把刘贺给废了。
有一天,游玩无度的刘贺刚准备坐车出去玩,被夏侯胜给发现了。出于人臣的一片忠心,夏侯胜根据自己对《尚书》的研究,掐指一算,提醒刘贺,“天气久阴不雨,显示臣下将有谋叛主上的事。皇上您就别出去了。”
刘贺非但听不出这话的玄机,反而要治他的妖言之罪。此事传到霍光那里,霍光大惊,心想,夏侯胜怎么知道了自己的心思,还怀疑是不是下属泄了密。事实上是夏侯胜算出来的,因为他精通阴阳五行,可能发生什么,只要一算就能算出个端倪来。
另外还有一个例证:汉宣帝获知上文提到的丙吉的恩情之后,决定厚加封赏丙吉,而丙吉却突患重病。宣帝非常难过,担心丙吉还没接受封赏就遗世而去了。但是夏侯胜根据他对阴阳说的研究推断,丙吉能逃过这一关,暂时还不会死。果不其然,丙吉的病慢慢痊愈了。
夏侯胜不但有学问,而且有勇气。觉得皇帝做得不对,敢当面与皇帝争执。因而得罪了皇帝,被关入大牢。
同时被关入大牢的还有另一个大臣黄霸。黄霸知道夏侯胜是鸿儒大家,就在狱中向他请教儒学。刚开始,夏侯胜还情绪有点低落,不愿意多说,黄霸一句话点醒了他,“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可是孔老夫子的千古名言。自此,夏侯胜就在狱中给黄霸讲儒经,因为他根本不需要什么教材去照本宣科,天下知识都装进了他的脑子里。
第二节汉代皇室教育管窥 (4)
后来,一场大地震使汉宣帝反思自己的过错,颁布圣旨,大赦天下。夏侯胜出狱后,立刻得到了汉宣帝的接见。汉宣帝这才发现夏侯胜是个人才,于是亲自任命他担任太子刘奭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