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71700000033

第33章 夏衍作品研究(4)

从《上海屋檐下》到《芳草天涯》——中国文坛上的老布尔什维克的另一面

泓野

夏衍,20世纪的这位“世纪同龄人”,走过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他是以一个职业革命家兼翻译家的身份,与十里洋场的旧上海滩上的左翼文化人建立了广泛联系,进而代表中共地下党组建一系列左翼文艺团体并领导30年代左翼文艺界的。在新中国,除了六七十年代他被比他更左的当权者整肃的遭遇之外,长期作为文化部和全国文联的高官领导全国文艺界、特别是电影界。他称得上是中国文坛上的老布尔什维克。

在这样一条人生道路上,早年就投身革命的夏衍通过文学翻译的工作实践,接受了俄苏文学的深刻影响;同时通过组建左翼文艺团体的革命活动的机缘,开拓了他自己的电影、话剧和报告文学的创作道路;而在他的整个职业革命家的生涯中,他越来越显露出自己的艺术敏感和审美判断力,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包身工》和一批优秀的话剧、电影剧本等传世之作。

在夏衍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成就中,最突出的应该说是他的话剧创作,特别是《上海屋檐下》,使他成为堪与曹禺、老舍并列的、迄今代表中国话剧最高成就的几位经典剧作家之一。

夏衍的现实主义话剧经典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但也正是在这里开启了他的文学道路的某些内在矛盾。

据夏衍自述,他的“第五个剧本”《上海屋檐下》严格说来其实是他“第一个剧本”,这是就他所理解的真正的现实主义意义上而言的,正是在这一剧本创作中他“开始了现实主义的摸索”。应该认为,这一自我判断是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表明夏衍这位左翼文艺领导人不愧为一位诚实的和富于审美自觉的作家艺术家。然而,恰恰是作家本人最重视最满意的这个剧本(1937年),在30年代左翼剧运中得到上演的机会最少,而且至50年代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夏衍剧作选》时(1953年),竟以此剧写“儿女情长”为由将其摈除在外。据夏衍追记,当时“出版社编辑部给我写了一封信,说这个写儿女情长的剧本在新时代没有教育意义,主张从选集中抽掉,我没有话说,就同意了”(《夏衍剧作集》第一卷第258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及至40年代完成于抗战胜利前夕的《芳草天涯》,这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在八年抗战中的心路历程、实际上成为夏衍现实主义话剧终曲的力作,也遭到了与《上海屋檐下》相同的命运,它在当时“大后方”重庆左翼文艺界开展的“整风运动”中受到来自延安方面的批判。作为左翼文艺领导人的夏衍这两部现实主义话剧经典在左翼圈内的如此历史命运,实在是历史的讽刺。

显然,这两部话剧经典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点上,有“违规”或“越轨”之处,有不合乎左翼或红色文艺的政策规范和价值标准之处。(联系1959年他在领导岗位上公然鼓吹创作可以超载“老一套的‘革命经’和‘战争道’”,可见这种在红色圈内“离经叛道”的思想在夏衍早已有之。)从30年代左翼剧运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以后的文艺政策并无二致。以这条“红线”来衡量,上述两剧“写儿女情长”所涉及的,实际上不能见容于红色阵营内的“普罗文学”或“工农兵文艺”的所谓“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

1931年制订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作了如下规定:“本联盟在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之领导规定下列六条之纲领(对于赤色区域另订之)。……致力于中国戏剧之普罗列塔利亚写实主义的建设……剧本内容的配合以所参加的集会的特殊性质与环境来决定……从日常的各种斗争中指示出政治的出路”;无论在城乡演出,均须“配合当地”政治斗争任务及其“中心口号”并且予以“宣传”。其纲领中提到的“普罗列塔利亚写实主义”则指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大小……应该根据这种作品对于解放运动所及的实际效果来评价……一定要适应着目前普罗列塔利亚政权所规定了的当前任务。(夏衍《文学运动的几个重要问题》、《拓荒者》1930年第1卷第3期)显然,30年代左翼文艺的这一指针,与40年代毛泽东以更加简明的语言作出的“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规定是一脉相传的。与此相应,如果作家艺术家“比较注重研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分析他们的心理,着重地去表现他们”,这样的文艺创作就与“人性论”一起成为禁忌,而被斥之为“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讲话》),正是以此为根据,1942年延安整风后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派遣的何其芳跑到重庆,对《芳草天涯》剧中“宣传个人的爱情或者幸福很神圣很重要”(转引自陈坚、张艳梅:《世纪行吟——夏衍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展开批判,并公之于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而建国后《上海屋檐下》因“写儿女情长”受到摒斥,也缘于此。

虽说是老资格的左翼革命家,但夏衍既不同于带枪的武装部队首长,也不同于掌权的左翼政治家,他始终是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在他被“老头子”鲁迅正确地因其早年“左得可爱”而戏称之为“四条汉子”之一以后,与周扬不同,他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个前“甲种工业学校”学生是谦虚的,他“读了曹禺同志的《雷雨》和《原野》”深受感悟而“开始了现实主义的摸索”,终于在抗战时期写出了《上海屋檐下》和《芳草天涯》(剧中并没有“冲呀、杀呀”之类的言词或场面),与曹禺共同铸造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艺术创作是经受时间与历史检验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上海屋檐下》已被公认为中国话剧中的契诃夫式的典范作品。《芳草天涯》如何呢?应该认为,这是夏衍的成熟之作,是心理现实主义话剧的硕果。在主干的情节框架上,此剧与《上海屋檐下》相仿,是围绕着三角恋情——这在《上海屋檐下》剧是时代与环境造成的“一女两男”之间已成事实的婚姻,而在《芳草天涯》剧则是“一男两女”在战乱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婚外情——展示并探讨情感生活与婚姻危机;如同“润物细无声”般的深入细致地展开的戏剧冲突,最后都以主人公在感情上的自我牺牲来解决,暗示时代使命感是摆脱婚恋困境的出路。在这“言犹未尽”的冲突结局中,——结局带点英雄主义色彩,使因规避恋情而在战乱环境中“失踪”的孟小云以“战地服务团”身份重新出现,剧情免于濒临的悲剧而构成“突转”,这里打下了左翼文艺的印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主题的多义性:在这两剧中,比之表现革命者(匡复)和进步知识分子(孟小云)的高尚人格,或比之表现“时代革命高于个人幸福”,剧本深层次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比上述的社会学主题更高的人文主题——这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中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怎样做才合乎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人道主义(而这正是夏衍曾深受其影响的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得到动人表现的思想)。这里我们看到了夏衍这位左翼文艺领导人不但有着领先的革命政治倾向,而且有着更深刻更广大的人文关怀;正是他以自己真诚的生命体验灌注在其现实主义杰作中的人文精神使夏衍超出了一大批中国左翼作家和红色作家的范畴,而跻身于经典作家之列。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或所谓人道主义(准确地理论表述应是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到的“人本主义”),不是什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而正是贯穿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中的精神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使每一个大作家“走向伟大”的胸襟与眼光。

进入现代社会,世界上有众多政党,其中有的如要把文学艺术纳入自己奉行的政策轨道,对于其自身来说可能是必要的。但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要面对“永恒价值”(即上述的精神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考验,因而它的目标既高于对急功近利的经济利益的追逐,也高于适应特定时期政治需要的宣传。每一个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意识到这一点。(伟大的鲁迅就表示不赞成“囿于普洛革命文学”,见于《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这不是什么“艺术至上主义”,而是对艺术规律的尊重。世界上的事物(从大自然、社会经济到各种文化)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文学艺术也不例外;“唯意志论”地无视或违背某事物的发展规律,难免会在某个领域受到惩罚。

夏衍这位在上世纪20年代就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在建国后庞大的党政系统中享有一席之地,身后在中共党史上也会被写上一笔。他的剧本《上海屋檐下》和《芳草天涯》已成经典,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由于夏衍身为左翼文艺领导人却从未加入左翼组织的曹禺的剧作中得到启发,从而在已显示与《包身工》中的人类文化的人文传统基础上走向心理现实主义的话剧创作,使自己不“囿于普洛革命文学”。这使夏衍在中国现代文学与话剧中、从而也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同类推荐
  • 萧红研究七十年

    萧红研究七十年

    《萧红研究七十年(1911年-2011年)(套装共3卷)》是一部汇编萧红研究资料的大型工具书。是为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特意组织课题而编成的献礼图书之一。七十余年来研究萧红的成果,散见于大陆、台、港及海外各种报刊、图书。其资料庞杂,数量之多,难以准确统计。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柔石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柔石作品集(1)

    凄惨寒切的秋夜,时候已经在十一点钟以后了。繁华的沪埠的S字路上,人们是一个个地少去了他们的影子。晚间有西风,微微地;但一种新秋的凉意,却正如刚磨快的钢刀,加到为夏汗所流的疲乏了的皮肤上,已不禁要凛凛然作战了。何况地面还要滑倒了两脚;水门汀的地面,受着下午四时的一阵小雨的洗涤之后,竟如关外久经严冬的厚冰到阳春二三月而将开冻的样子。空间虽然有着沐浴后的清净呵,但凄惨寒切的秋夜,终成一个凄惨寒切的秋夜呀!在街灯的指挥之下,所谓人间的美丽,恰如战后的残景,一切似被恐吓到变出死色的脸来。
  •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徐志摩诗传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徐志摩诗传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徐志摩诗传》以徐志摩平生经历为经,以徐志摩的诗文为纬,带领笔下最纯净的自由、爱和美。作者用细腻优美的笔触,剖开诗人矛盾杂糅、繁复瑰丽的内心世界,触碰那个在理想与现实、飞扬与坠落中冒险的灵魂,感受他在如火的激情和如水的温柔交织中颠簸挣扎着的心灵。
  • 纸上的旷野

    纸上的旷野

    那天看书愣神儿,突发奇想:认为黑格尔的“黑”与墨迹之黑有关,黑与白的辩证关系无以穷尽……于是“牵强附会”地 “牵” 出这篇小文。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书法之黑白关系,在高度上与哲学是共通的。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把辩证法看作是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是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而在书法理论领域,先人们也在很早时候就表现出了辩证思维的色彩。千年以降,辩证思维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成为树木一样蓬勃、葳蕤,极富生命力的艺术图腾。
  • 你所经历的苦难终将成为最好的礼物

    你所经历的苦难终将成为最好的礼物

    本书收集了戴琢璞近年来创作的部分散文随笔,其中不乏在网上点击率数万、深受读者喜欢的作品。作者笔下虽大都是寻常人物、细微小事,且字里行间既饱含满满的正能量,但行文自然、情感率真,春雨润物一般,渗透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热门推荐
  • 神之玄脉

    神之玄脉

    殒落神王转世,被迫流亡人间,在神奇的血脉大陆之上混得风生水起,并认识红颜知己。
  • 景朝时记

    景朝时记

    穿越前,父母双亡,身有残疾,孑然一身,艰苦前行所以穿越后,努力适应,尽力的去守护着一切的幸福。但梦想就是梦想,人生际遇四个字,使人无力对抗,一切往往都背道而驰。得到的是不想要却不得不要的,失去的却是始终想要得到的。。。。。。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爱与恨,忠与义,不得不去选择,但最后却无法抉择。。。。。。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品极天下

    品极天下

    他——只是一个无名山村走出来的少年!他——只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依靠的平民子弟!他——从未想过能够在这片只有修炼世家方能掌握所有资源的大陆上睥睨天下!变异的体质只是在昏迷中遭遇天上的陨石所致。圣级心法只是被人陷害在不知道会致命的情况下才修炼。炼丹术更是那自私自利一心想加害于他的师傅无心所授。然而修炼之道本是一个和天斗与人争的坎坷险途。经历了种种危难,他方知世间人心险恶,善良、谦逊、无争在这修炼的世界只是无用的品德,这样的人也只能成为他人的垫脚石。所以他只得无奈的改变自己,变得······
  • 平和护卫队

    平和护卫队

    宇宙创世神创造宇宙时创造了七颗宝石分别是红、橙、黄、绿、蓝、紫、白每种宝石都拥有相应的能力,当集齐七颗宝石的事后就能召唤出创世神的神兽完成任何心愿,红色宝石最先在地球发现,所以宇宙的恶魔都争先恐后的来地球掠夺宝石,为了保护人类,人类守护神琴召集地球上的超能力者组成的平和护卫队与外来者拼死抵抗,琴知道了宇宙魔王辛德拉想要集满七颗宝石来毁灭宇宙,于是平和护卫队踏上了寻找宝石的
  • 重生之女王风采

    重生之女王风采

    即墨卿在外流浪十年,回归家族,却意外卷入家族争斗,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整日训练自己,她迷茫,她不解,却在一次又一次争斗中长大,父母的人为车祸让她失去了活着的希望,在绝望中,她惨死于家族争斗,异世重生,她又会有怎样的风华。
  • 温暖的绝缘

    温暖的绝缘

    温暖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人生轰轰烈烈的一场绝缘。与懦弱绝缘,与不堪绝缘,与纠结绝缘,她以此看到了生命本来的光彩。她才有机会拥有真实的善良,坚强的美好。她在一次次残酷的现实面前被风浪洗礼,濒临黑暗的时刻又看到依稀的颜色……
  • 乞甘涅槃凤凰生

    乞甘涅槃凤凰生

    什么!!!原主是一个乞丐!原钰舒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乞丐!作为一个21世纪的奋斗女青年,怎么能容忍自己是乞丐呢。找了一个同行,一起开启发家致富之路。刚有点起色,同行竟然叛变!!!唉~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啊!虽说没让自己升天,但把自己打晕送往皇宫里当宫女!!!还是最底层的那种!!!没关系,等姐姐我升了官。我一定把你送入皇宫当太监!!!
  • 别拿厢兵不当兵

    别拿厢兵不当兵

    北宋末年,一个机械设计员穿越到一个小小的厢兵都头身上,从一个最简陋的蒸汽抽水机开始,引发了一场彻底改变国运的工业革命。想掳走我大宋的女人,问问我们厢兵答不答应;想运走我大宋的金银,问问我们厢兵答不答应;想带走我大宋的工匠,问问我们厢兵答不答应;想拉走我大宋的皇帝大臣,不用问我们厢兵了,拉走吧,不要回来了。……别拿我们厢兵不当兵,我们厢兵是天下最强的兵!好吧,这其实是一本种田文。
  • 风骚在大宋

    风骚在大宋

    我本一狂人,高歌笑红尘。才下栖凤楼,又登太白阁。手持绿玉萧,对月引娇龙。由来是一梦,飘渺游太清。元符元年,穿越千年的曹安,在大宋开始了浪漫之旅。舞文弄墨,与文人士子对酒高歌。舞枪弄棒,与英雄豪杰弹剑作歌。总之,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前进,前进,再前进......漂泊在大宋,高坐在朝堂,狂荡在江湖,飘渺于太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让岁月空蹉跎。赵佶,别再床底下藏着了,躲在哪里吃灰吗?孙二娘,人肉叉烧包好吃吗?什么,你是日本平安时代顶顶大名的阴阳师安培晴明的孙女......本书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真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