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86200000045

第45章 思想文化运动的宗师——海德格尔(1)

思想大师档案

全名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国别德国

生卒年1889年—1976年

出生地德国南部巴登邦米斯基尔希

思想大师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南部巴登邦米斯基尔希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米斯基尔希是黑森林东沿的一个农村小镇。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就在这个小镇的天主教教堂任司事。他的母亲也是天主教徒。家境并不富裕。

海德格尔14岁那年到梅斯基尔希以南50公里外的康斯坦兹读中学,为将来的牧师职业做准备。他在那里读了三年(1903—1906)后,转到弗莱堡的文科学校上了三年学(1906—1909年)。海德格尔后来说,他在这六年里学到了对他终生极有价值的一切。他在这六年里学习了希腊文,此后,除战争年代外,他每日必读希腊原著。他还学习了拉丁文。他在这段时间培养起对诗人荷尔德林的兴趣,这位诗人的诗句将贯穿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1907年,海德格尔暑期回家度假时,康斯坦兹三一教堂的神父(后来的弗莱堡大主教)康拉德·格略勃,给他带来一本书。那是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重意义》。这本书启发了海德格尔的毕生哲学事业。

1909年,海德格尔到奥地利费尔德基文希的耶稣会见习。但几个星期后即因健康欠佳被辞退。此后他到弗莱堡大主教管区的研究班攻读神学。

1909年秋至1911年夏,海德格尔主攻神学,辅以哲学。

1911年他决定放弃牧师的前程而专攻哲学。至1913年夏他一直留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那时他23岁,在阿尔图尔·施耐德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海德格尔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8月他应征入伍,但两个月后即因健康欠佳退伍。1915年至1917年他在弗莱堡从事军邮工作。1915年夏他提交了《邓·司各脱的范畴与意义学说》,作为讲师资格论文。这部论文与另一篇《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一道为他赢得了在德国大学讲课的资格。据海德格尔自述,他在1915年左右找到了一条路。这条路通向哪里他还不知道,所知道的只是沿途近景。地平线不断转移,这条路时常变得昏暗。

1917年,海德格尔与艾弗里德·佩持蒂结婚。婚后再次应征入伍,在西线战场服役。1917年10月和1920年11月,两次向马堡菲利浦大学申请教职但均落选。直到1922年才被接受,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专家们从他的早期著作,发表和没发表的,多方搜集线索以求确定这部巨著的来龙去脉。

1929年7月,海德格尔宣读了他的教授就职讲演《形而上学是什么?》。此文把存在、虚无和人的生存都连在一起,其内容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可说毫无关系。这篇演讲在学生中引起了高度的正面反响。同时,它也指示出海德格尔今后的风格:他的思想将主要通过演讲和授课的形式出现,而不再通过系统著作的方式。

1930年,柏林文化部长格里姆以学生和崇拜者的身份给海德格尔写信,邀请他到柏林任职,但海德格尔拒绝了。1933年4月底,海德格尔当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1933年5月27日海德格尔的校长就职演说《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中有大量拥护纳粹的和与纳粹宣传合拍的提法。因为他与纳粹的这段牵连,1945—1951年期间,法国占领军当局禁止他授课。海德格尔对于他与纳粹的关系,似乎也没有多少反省,1951年解禁后不久,海德格尔就退休了。他在1952年出版的《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还说,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运动的内在真理与伟大之处”。海德格尔与纳粹之间的联系,在西方哲学界和新闻界多次成为热门话题。尽管海德格尔参与纳粹运动是他的历史污点,但不能因此说他的哲学就是纳粹思想的反映。后来的反纳粹的存在主义者也能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于出生地梅斯基尔希逝世,终年87岁。

经典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是《存在与时间》,此外还有:《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年)、《现象学基本问题》(1923年讲稿)、《真理的本质》(1943年)、《林中路》(1953年)、《演讲与论文集》(1954年)、《走向语言之途》(1959年)、《技术与转向》(1962年),还有一些从他的观点研究哲学史的著作,对赫拉克利特、康德、尼采的研究最为精彩。《海德格尔全集》现已出版65卷,尚未编完。

内容精要

在海德格尔死后,有一个专门委员会来搜集、整理、出版他的著作,我们看到整理出来的目录有65卷,还有大量的在整理中。《存在与时间》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部。

一、楔子:一种方便说法

要知道《存在与时间》一书的革命性意义,先要对西方传统哲学作一个概略的描述。自柏拉图以来,西方人一直把追求一种普遍的知识当作哲学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普遍知识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不仅应当普遍适用,而且还具有必然性的品格。在这个方向上追求的结果,哲学最核心的内容成了纯粹用概念进行逻辑演绎而得出的原理体系。这种原理或普遍的知识是不能从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中得出的,因为经验的知识总是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的。尽管这一哲学方向从一开始起就一直受到质疑,不断地有反对意见出现,但是它始终是西方哲学的主流,并且总结性地表现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为其核心的哲学体系中。根据黑格尔的学说,宇宙间有一种以范畴自身的逻辑运动表达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真理,自然界和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绝对真理的展现。20世纪每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几乎都是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背景中出现的,并且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哲学采取的批判。

与海德格尔哲学关系最密切的是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哲学。胡塞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比较温和的。他原来是学数学的,这个经历对他哲学观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他看来,哲学所运用的逻辑方法就像数学的运算,代表了人的理性能力。问题在于,当我们运用既有的哲学概念时,它们都已经是些具有逻辑现定性的范畴了,正如不能从心理方面去说明供我们进行运算的数的起源一样,也不能认为哲学范畴是出于对经验事物的概括。于是,他要努力搞清楚哲学范畴的根据,用他的话来说,是要对哲学范畴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把握。他展开他的研究时,采用了由布伦坦诺首先提出的意向性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意识现象总是可以分成意向对象和意向指向(活动)两个相关的方面,如憎恶必有憎恶的对象,欲望必有所欲。其中意向活动是主动的方面,具有构成意向对象的作用。胡塞尔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对哲学范畴的考察,在这里,范畴就是意向对象,而要用心去“看”的重点却不是范畴本身,而是与一定范畴相关的意向活动的方式。由于意向活动总是我自己的,是实实在在的过程,这样,范畴就作为意向所指的对象得到了把握。且以海德格尔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为例作具体的说明。在传统哲学中,哲学范畴的意义是从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得到规定的。“无”这个范畴恰恰被认为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可是这样说的时候,已经肯定了有规定性,“无”不过是一切规定性的否定。其实,“否定”或“不’也是一种规定性,甚至“无”作为范畴(或概念),就已经是一个范畴或概念了,而真正的“无”应当在“否定”概念之前,是一无所是。那么,到哪里可以找到真正的“无”呢?根据意向性理论来说,“无”必定是除去了一切意向对象的状况。这是一种无思无虑、无物无我、岿然木立的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当畏笼罩的时候”。在其中,人一无可说,只是“当畏已退之时,人本身就直接体验到畏揭示‘无’。在新鲜的回忆中擦亮眼睛一看,我们就不能不说:‘原来’我们所曾畏与为之而畏者,竟一无所有。事实是:如此这般曾在者就是‘无’本身”。

海德格尔曾随胡塞尔学习现象学,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上面所引的例子说明,在概念的层次上,“无”的意义是得不到最终说明的,只有从人自身的某种状态(畏)的体验中,才真切地领悟到了“无”的意义,并且说明了作为概念的“无”的根源。由此进一步得出,我们平时把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当作是这样的、那样的(包括把它当作是受制于普遍原理的),总是同时伴随着我们自己处世接物的一种方式或态度。我们往往只见出事物之是什么,却忽略了与之相对应的我们自己处世接物的方式,更见不到决定的因素是在我们自己处世的方式方面。说得更明确一些,世界上的事物之是其所是,都相关于我们自己的一种处世方式,是我们自己的不同处世方式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所是。我们这里用作通俗说明的处世方式,海德格尔的术语是生存状态或生存方式(existentiality),这显然是从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的意向指向演变、发展而来的。生存状态包含意识活动,却不归结为意识活动。确实,现实中的人总表现为一定的生存状态,而不是作为纯粹的意识活动而存在的。对生存状态的分析还是仅仅对纯粹意识的分析,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区别于胡塞尔的地方之一。

既然事物之是其所是乃至世界之为世界,是与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相关的,并且我们的生存方式是其中积极、主动的方面,那么,哲学的方向就在于搞清生存状态:人以怎样的结构展开出自己的生存方式?基本的生存方式有哪些?人的生存能力的特征是什么?引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谈到《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了。该书共分为两篇:第一篇,从对人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分析中,得出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并且以时间性作为对人的生存能力的特征的刻画。第二篇,以第一篇达到的结论为出发点,描述人的生存能力根据时间的特征展开的过程,其最终实现为日常生存状态的情况。说得白一点,《存在与时间》指示的方向是要引导人去体验自己生命的本质,所谓生存能力就是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时间性。这种哲学不在于寻求有关世界的普遍性知识,它所使用的术语也不应理解为从逻辑上规定的范畴;它的主题是人生问题,其余各种问题,包括知识和伦理问题,都要从人展开其生存的方式方面得到说明。它采用的方法是描述式的,对它的理解要结合每个人自己的人生体验。

二、批判传统哲学

《存在与时间》是大家公认难读的著作,前面这些介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便说法,只能作为读原文时的一个引子。其原文难读的主要原因,乃是由于它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中,运用传统哲学的术语表达着超越传统的思想。而对我们来说,以逻辑方法为其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我们本来就是生疏的。

《存在与时间》的主旨是人生问题,然而我们却见到它表达为一个关于“是”的意义的问题。这就是对传统哲学的术语加以改造的结果。在传统哲学中,“是”是一个最普遍、抽象的范畴,它逻辑地包容着其他一切作为“所是”的范畴。在传统哲学中,其核心部分有一种纯粹的哲学原理,就是以“是”为开端逻辑地演绎出来的范畴体系。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哲学范畴‘是”,海德格尔指出,人们对它的意义是不甚了了的。首先,“是’既然是最普遍、最抽象的范畴,它没有任何特殊的规定性,我们不能对它有所说,因为任何有所说总不免是一种特殊性。其次,对“是”也不能下定义,因为定义的方法是种加属差,而“是”不归于任何的种属,它是最高的普遍性。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范畴,传统哲学竟说不清,那么整个哲学的基础便是不牢靠的。此外,人们还说,“是”是自明的,因为人们口语中“这是”。“那是”地随时都使用着这个词。然而恰恰对于这个自明的意义人们并没有加以深入的考察。

这样就提出了两种“是”,一种是传统哲学中作为最高范畴的“是”,另一种是语言中使用的“是”。海德格尔所要研究的是后一种“是”。当然,这不是要从语言方面去研究,而是要关注于当我们使用“是”这个词时,实际上蕴含着怎样的意思。这个问题不容易抓住,因为每当我们用“是”时,我们所注意的总是“是”后面的词所表达的东西,而都放过了“是”本身。换句话说,我们往往只抓住了“所是”而忘记了“是”。当传统哲学谈论那个举足轻重的“是”时,它作为范畴或概念,实际上已成了“所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忘记“是”的历史。而“是”的问题具有优先重要的地位,因为一切所是都是因为“是”,或者说在“是”的过程中,才是其所是的。于是,就要提出对“是”的意义的追问。

那么,到哪里去考察“是”的意义呢?检视我们用到“是”的地方,我们或者是在做判断,或者是描述,或者是相信,或者是疑问,等等,这些都分别对应于我们自身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一切是者都是在与我们自己相关的某种状况里是为所是的。我们自己是研究“是”的意义的一块重要的场所,海德格尔后来常常把它比喻为阳光照进密林中形成一块澄明之地,一切所是显现在这块澄明之地。原来我们是能够领悟是者之“是”的。

我们每个人自己也是一个是者,作为是者,它也有其“是”的方式。既然我们是领悟“是”的,对“是”的意义的追问最合适的莫过于在自己这个是者是其所是的过程中追问。我们每个人是在其自己的“是”中的一个是者,这个是者称为“本是”(Dasein)。本是与其他是者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领悟着自身的“是”的方式而是着的。海德格尔称本是的这种与众不同的“是”的方式为生存(Existenz)。于是,“是”的意义就在于人自己的生存方式中。但是我们并不预先知道人是以何种方式生存的。我们所面对的只是人表现在日常中的种种生存状态,所以,对“是”的意义的追究最终归结为对本是日常的生存状态的分析。

同类推荐
  • 拿下沃尔沃:李书福传奇

    拿下沃尔沃:李书福传奇

    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李书福印象、13岁吉利收购83岁沃尔沃、穷小子变成千万富翁、勇闯造车禁区、低价杀进汽车十强等。
  • 探索宇宙奥秘的思想家霍金

    探索宇宙奥秘的思想家霍金

    有思想巨人,才有国家富强。谁想得少,谁犯错误就多,谁进步就慢。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 马尔克斯(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马尔克斯(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一)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13岁时,他迁居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4年起,任该报驻欧洲记者。1961年起,任古巴拉丁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
  •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家族”。宋查理的三双儿女均有着显赫的背景,影响着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长女宋霭龄嫁孔祥熙,次女宋庆龄嫁孙中山,三女宋美龄嫁蒋介石;长子宋子文是民国财政部长,后升任到行政院长,二子宋子良是民国广东银行行长,三子宋子安是香港银行行长,他们在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风云变幻的三四十年代,这个家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名声显赫的,宋家王朝的变迁在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 唐太宗传

    唐太宗传

    本书用“以图读传”的形式为唐太宗作传,再现堪称帝王楷模的太宗丰富传奇的人生历程,开创盛唐气象的历史功绩等。
热门推荐
  • 尊主嫁到之赖上俏医妃

    尊主嫁到之赖上俏医妃

    云家七少爷天生废材,命犯花痴,是整个皇城的大笑话,到最后惨死在莲花池,再次睁眼,末世猎尸人灵魂强势占入。恶毒嫡母侵占娘的嫁妆?连本带利夺回家产,再送你一脚,好走不送。渣男作女各种找茬,打的你满地找牙,连爹娘都不认识。校园霸凌层出不穷,请你吃拳头拌饭,一次管饱,还能打包带走!从此后,懦弱,无能通通滚蛋!拳头就是硬道理,一拳在手,天下我有!在皇城“他”可以横着走。
  • 游龙花都

    游龙花都

    一个半道半毒的少年遵守师傅的遗命而下山寻找自己的师娘,结果师娘没找到,找到了......
  • 倾国夫人:拒嫁帝王妃

    倾国夫人:拒嫁帝王妃

    她是世人眼中的妖女,迷惑帝王,背弃夫君。可谁又知她内心的挣扎与不甘,从将军夫人到第一宠妃,不过唯求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他本是玩世不恭的世家公子,还来不及与她执子之手,已天下大乱,只为对她刻骨的爱恨,金戈铁马,几度生死,也定要倾覆这万里江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纵天皇尊

    纵天皇尊

    诸神大陆,神在上,人在下,灵族在中间。千国并立,七雄争霸;大能傲笑,诸圣称尊。自人皇后,无人可一统大陆,唯有动乱和战争绵延。人皇历一万年,一个身具人王体的少年,肩负使命,降临世间。人皇,人中皇者,不逊诸神,又岂是人王可比!我既为皇,天下无王!我既称尊,诸神皆臣!
  • 冷酷凌少:娇妻难宠

    冷酷凌少:娇妻难宠

    订婚当天,未婚夫竟带着一个女人出现在订婚典礼上,方沁染绝望至极,可却碰到了在A市呼风唤雨的冷酷凌少。她聪明绝顶,可却被凌少吃的死死的,要不是因为要虐渣男,聪明绝顶的方沁染又怎会可悲的被凌靖轩吃的死死的不放呢?到最后爱上他时,她却慌了。(宠文,但是适当的时候也要来虐虐,毕竟虐虐更健康)!
  • 小心得宠

    小心得宠

    陈西府是一个很规矩的人,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如果在得到之前已经将失去预演了一遍,那么失去之后也就不会觉得痛苦了。因此谢庾要给,她就接着,谢庾要收,她就递走。结果不知不觉地将谢庾的心也收了起来。谢庾对她说:“你好好收着,不要再拿给我了。”狗血的契约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蛊凰

    蛊凰

    她明面上是慕家嫡女,弱柳扶风,步步为营,却无人知道她是落影宫宫主孤邪,心狠手辣。人道是,孤邪有一手出神入化的医术,却无一颗悬壶济世的心。她可活死人,肉白骨,却也剥人皮,剔人骨。她自地狱而来,势要谋了这天下。
  • 三国杂事

    三国杂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