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受制于中国方面的贸易状况荷兰方面自然有所怨言,并不断向郑芝龙提出在中国港口自由贸易的提案,并协助郑芝龙于1630年击败当时在东南沿海势力最强大的海盗李魁奇以试图换取在中国的自由贸易,但是在击败李魁奇后郑芝龙并没有履行约定。郑芝龙虽然掌握当时东亚海上势力,但官位仅为厦门游击,因此实质上并没有决定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权限,另外于崇祯三年(1630年)3月新任的福建巡抚邹维琏对于郑芝龙等人无视海禁令进行贸易也多所不满,因此在上任后再次发布海禁令,允许有许可令的福建人民下海活动,但不允许外国人至福建贸易。在这次海禁令发布后隔年获得前往大员许可证仅有6张,而前来的船只更少于此数量,这种状况使得荷兰在台湾的贸易陷入困境。
连续获得承诺并付出代价却没有任何结果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于中国方面失去耐性,普特曼斯于1633年4月至巴达维亚回报状况后,巴达维亚的决策者决定以海上劫掠的方式逼迫中国方面答应其要求。
料罗湾海战日期:1633年7月14日起至10月22日。
地点:福建各地,主战场为明王朝厦门附近海域。
参战方:明朝水师——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中国海盗刘香、李国助,刘香率领50余艘海盗船参战。
1633年7月27日,荷兰的普特曼斯派遣使者前往刘香以及李国助据点,寻求支援。
9月,普特曼斯与刘香在台湾的大员汇合,准备再度进攻郑芝龙。
9月14日,海盗刘香部的两艘船只与荷兰舰队会合,并带来郑芝龙在福州河以及泉州河集结火船的消息。
9月18日,海盗刘香部6艘船只与荷兰舰队会合。
10月2日:荷方派出Weesp·Tessel前往暹罗,刘香舰队12艘帆船抵达荷兰舰队处。
10月13日:海盗刘香部8艘船只与荷兰舰队合流。
10月22日:明荷大战,荷兰舰队8艘帆船以及海盗50艘大小帆船与明朝水师50艘大型战船100艘火船对抗。
中国女海盗郑石氏
郑一的妻子石氏,原姓石,乳名香姑,生于1775年,卒于1844年,广东新会疍家女。其夫姓郑,因排行而俗名郑一,新安(今深圳宝安)疍家人。郑石氏出身妓院,其父亲也是海盗。她于1801年被海盗郑一劫持,因为胆识过人,最后成为郑一的“贤内助”。
1807年,红旗帮帮主郑一于一场强台风中坠海身亡,年仅四十二岁。石氏便垂帘听政,这就是海盗史上著名的郑一嫂。
郑一嫂垂帘听政,而坐在前台的是她和郑一收养的干儿子张保,人称“张保仔”,关于这位海盗,后面我们有专节介绍。后来,接受清朝招安后,郑一嫂和张保仔被皇帝赐婚,结为夫妻。红旗帮在新的夫妻档经营下,越发红火,战船达到600多艘,人马4万多,力量强大。
其实,作为“海盗”而言,不管是名头还是胆略气魄,“郑一嫂”都是她的前后两任夫君望尘莫及的。这位疍家女杰是一篇海盗大传奇当仁不让的主角。而据杨万翔先生的《疍家女杰郑一嫂》记载,郑一嫂美丽动人,胆识和坚韧也令人肃然起敬。另外,细细追究西方人博尔赫斯的小说《女海盗秦寡妇》(曾在《加勒比海盗》里也提起过),讲的应该就是郑一嫂。
在历史上,有一位英国富商,名叫格拉斯普尔,曾被红旗帮绑架为肉票,得以了解神秘的红旗帮,因为历史上关于这个著名的海盗帮派,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都所知甚少。在这位商人被赎回之后,他写出了一本回忆录,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了郑一嫂的红旗帮。
据格拉斯普尔的回忆录,在女海盗郑一嫂的经营下,红旗帮有大小船只五六百艘,部众三四万人。他们以香港大屿山为主要基地,在香港岛有营盘,有造船工场。活动范围由珠江口直迄琼州海峡。郑一嫂还很善于向西方学习,红旗帮使用的武器都是洋货。她常常仔细观察对手的武器,并且及时对自己的装备进行更新。
这种与时俱进的策略,高新的武器在对付国军大清水师上真是小菜一碟。因此清王朝对她的屡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在对付西方列强上也毫不逊色,郑一嫂的对外战绩包括:重创葡澳舰队(其中有美国雇佣兵)且把澳门围困得几近断粮;在1809年痛击了广州内河的英国船只,俘获一艘英舰,斩杀数十英国士兵,令英军震惊。
随着红旗帮越来越强大,为了荡平海寇,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联合(英国的商船也屡屡遭到劫持,回忆录的作者的经历就是明证),试图借列强的力量消灭红旗帮。于是在1809年秋,清政府联合葡萄牙和英国组成了联合舰队,企图突袭大屿湾消灭红旗帮。聪明伶俐的郑一嫂和张保仔借用了中国历史上“围魏救赵”的办法。先是派主力奇袭广州城,在那里击杀了虎门总兵。联合舰队为了回救广州不得不撤退,在撤退途中又遭到早已埋伏好的红旗帮主力的包围。经过9天9夜的激战,红旗帮阵亡40人。而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几艘舰狼狈逃回广州。这一战,灭掉了清海军战船20多艘、火炮300门,生擒广东水师提督孙全谋;还进逼广州,打死虎门总兵林国良。
之后愤怒的清军对红旗帮进行了多次征讨。红旗帮及其他各帮在郑一嫂、张保仔的指挥下,连续打败了前来围剿的官军。
后来,因为海盗帮内部发生内讧,郑一嫂不肯改嫁给黑旗帮(6旗联盟的第二大帮)老大郭婆带而不断与之发生摩擦。不久之后,清朝政府招安,黑旗帮投降,大大削减了郑一嫂和张保仔的力量。红旗帮也面临着转折点。
最后,郑一嫂决定接受招安,她妥善安置了手下的海盗(其中大半拒绝招安)。然后由皇帝赐婚,与张保仔结为夫妇。招安后,张保仔封三品官,后升从二品,调福建闽安、彭湖等地任副将,郑一嫂授诰命夫人。
30年后,鸦片战争爆发,郑一嫂仍然积极抗战,为林则徐抗击英军出谋划策。她的事迹于上个世纪80年代被香港电影公司拍成电影。
张保仔——中国的海盗王
张保仔,原名张保,广东江门人,原为江门疍家子,生于1786年。出身渔家,幼年时他家因抗拒清朝水师勒索,自家的渔船被清朝水军击毁,全家失散。年幼的张保仔靠渔民抚养,从小即开始练习武艺。作为海盗,他的绰号是“第二郑成功”,其势力范围波及香港岛、珠江三角洲、南海海域及东南亚、新加坡。他的特点是专劫官船、粮船和洋船,抢劫东印度公司及葡、西、荷、英等国船舰。
他还是中国版的海盗王,2003年风靡全球的电影《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由周润发饰演的华人海盗啸风的原型就是他。
他本非海盗,在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正碰上郑一的海盗队窜入内河劫掠,他被掳走。张保仔就这样被迫“落水”,成为“海盗”,加入了郑一的队伍。由于他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因此深得郑一喜爱,被郑氏夫妇收为养子。
说点题外话,张保仔原来和郭学显(又名郭婆带)、梁保(亦名总兵保)三人都是郑一手下的人马。嘉庆十二年(1807年),郑一死后,郭学显即自立门户,组成“黑旗帮”,拥有贼船百余艘,贼众数千;梁保亦自为一帮,称“白旗帮”;郑一原有的部属,则拥戴郑一的老婆石氏(人称“郑一嫂”)的侄儿郑安邦继续统领红旗帮。但郑安邦懦弱无能,张保仔贡献出全部聪明才智,出面襄助“郑一嫂”控制住了局面。大权落到张保仔和他的义母郑一嫂手里。张保仔和郑一嫂自此“明为主仆,暗为夫妻”,大权也逐渐落到张保仔手中。
红旗帮在成立初期纪律良好,专门劫掠官船和外国船只。他们维护沿岸百姓利益,如取百姓物品,必须以加倍价钱给付,若强取百姓财物,立即处死。这种政策十分成功,取得了沿海众多民众的支持。他们也因此得以控制上川岛、下川岛、赤溪半岛的铜鼓、北陡的那琴尾角等地。在上川岛沙堤东北面的七盘山和赤溪铜鼓设置炮台,设立联络信号——每当发现情况,扯旗为号,相互联络。直至现在,铜鼓角仍称扯旗角;上川沙堤的七盘山顶,仍有当年红旗帮士卒守卫时凿下的棋盘,七盘山又称扯旗山。
他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
不久,连白旗帮也被张保仔兼并了。
由于张保仔处事有度,深得众人拥戴,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清嘉庆中叶的时候,张保仔的海盗队已经发展到共拥有大船800艘、小船过千、徒众数万,活动于珠江出海口香港的大屿山一带,后称霸珠江三角洲,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最盛时,聚众达10万人。
张保仔一般是一个不吃窝边草的兔子。他不喜欢抢劫乡人。有一次张保仔的船队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发生冲突,一战之后他们把所遇葡萄牙船只全部消灭,结果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的,张保仔由此愤怒至极。于是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他的船只在我国沿海的香港、澳门各处游转,但是他只劫掠洋人的商船,顺便夺其军火。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的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是胆战心惊。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9月17日,张保仔掳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劫持了这艘船上的英国人,勒索赎金多达万元,并且获得鸦片烟土两箱、火药两箱。
但是他也有过劫掠中国东南沿海的记录。新会知县林星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编的《新会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5月9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13日贼转入沿窖口。14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嘉庆十五年(1810年)2月10日,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220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
在郑一嫂那一节里我们说过清廷曾多次率军对他们进行围剿,甚至联合英国、葡萄牙等国家,但是都没有啃下这块硬骨头。但是清廷联合外国举行的多次剿灭对张保仔们的势力影响还是不小。再加上后来,两广总督百龄上任后,改变策略,立“禁绝岸奸策”。尽改粤粮水道为陆运,张保仔的劫掠对象就大大减少;并加紧巡哨,遇“盗”船则炮轰,断绝张保仔的粮食、弹药供给。张保仔水米断绝,战船损坏也无材料修理。就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候,1810年2月,清廷派能说会道的张飞鸿向张保仔劝降,张飞鸿果然不负所望,勉张保仔以“大义”,归付清廷。在他拉拢之下,中国人的传统本性又一次显露,张保仔接受清政府招安。
张保仔接受招安时,内部分歧很大,他的手下大部分反对招安。其中有六七万人留在香港不肯归顺,留下来的大小船只有千余艘。
招安后,张保仔封三品官,后升从二品,调福建闽安、彭湖等地任副将,郑一嫂授诰命夫人。被招安的张保仔在归顺之后引官兵开始到处进剿不肯归顺的海盗队,那些留下的海盗走投无路,纷纷扬帆奔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西亚等地。这是中国人近代在契约华工出现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华人。
张保仔于1822年病逝。民间流传张保仔的故事甚多,香港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东营盘”、“西营盘”曾经是张保仔营寨所在地,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了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外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