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23700000009

第9章 《资治通鉴》的编写方法与原则

《资治通鉴》的巨大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优良的编撰方法便耐人寻味。本书虽然完成于九百年前,但是它在编撰过程中的一些方法,诸如组织分工、编写程序、写作技巧,乃至为《资治通鉴》一书配备一系列的辅助作品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即使时至今日,也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一)人事分工的合理化

《资治通鉴》是一部官修史书,这部书是由司马光为首的写作班子集体完成的。一书成于众人之手而达到质量上乘,没有合理的人事分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提到集众修书,不能不使人联想起往事。唐代以前,史学领域里原本存在着官修与私修并存的两种修史形式。自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开始,设馆修史,大臣监修的修史制度便确立,并沿袭下来而成为永制。然而,这一制度创立初期,问题较多,特别是在唐代武周时期尤为突出。著名史家刘知几曾以亲身体验,深刻地揭露了官方集众修史的五大弊端:其一,缺总裁;其二,缺文献;其三,缺约束;其四,缺章法;其五,督导无能。这五种流弊,从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官修史书的松散无能。然而,如何兴利除弊,怎样才能发挥集众修书的优越性呢?刘知几及其以后的许多史家并没有系统指出具体解决办法。至宋代,司马光则通过编撰《资治通鉴》的具体实践,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人事分工和彼此协作方面,为当代也为后世做出了表率。

在《资治通鉴》的写作机构中,有主编、协修,还有书吏。其中,主编由司马光亲自担任,刘恕、刘 、范祖禹三人担任协修,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检阅《资治通鉴》文字。参与《资治通鉴》协修工作的其他三位学者,是当时最恰当的人选。

被司马光第一个选中的是时任和川(今山西安泽县)县令的刘恕,时年才35岁。刘恕(1032—1078年),字道原,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自幼聪明好学,酷爱史书,13岁通览汉、唐典籍,18岁考中进士,位居第一,其才华深为主考官所钟爱。刘恕博闻强识,精于史学,对历代治乱兴衰、人物品评、天文地理、氏族世系,皆能口谈手画,为当时史学高才。史称刘恕“自太史公所论,下至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特别是“魏晋以后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而且同司马光一样,刘恕一生“尤不信浮屠说,以为必无是事”。据说司马光当初奉皇命编书时,英宗特许他选拔英才,司马光把刘恕列为第一人选。在以后撰修《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刘恕专门负责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料长编,并参与全书体例的商讨。由此可知,在《资治通鉴》协修人员中,刘恕具有纵览全局之才,他“功力最多”,相当于后世所说的副主编。遗憾的是,元丰元年(1078年),年仅46岁的刘恕英年早逝,这时距离《资治通鉴》最后成书还有七年。

第二名协修为刘 (1023—1089年),字贡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刘 博学能文,与他的兄长刘敝同年登科,长期担任州县官,时为国子监直讲,以经术教授学生。刘 与兄长刘敝以及刘敝的儿子刘奉世,都以学问著称当代,世号“三刘”。刘 精通六经,习知汉魏晋唐之典,是著名的汉史专家,曾经撰写《东汉刊误》四卷,订正出《后汉书》中许多问题。还参与《三刘汉书标注》的工作。刘 当年担任《通鉴》的协修,委实有点事出偶然。在司马光当初拟定的协修名单中原本没有他,只有刘恕和赵君锡。由于赵君锡的父亲去世而未能就职,于是就由刘 担任了这个职务,专门负责两汉部分史料的长编工作。

第三个协编是范祖禹(1041—1098年),字淳甫,又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少孤,由他的叔祖范镇抚育。范镇精于唐史,曾经参与过欧阳修主持的《新唐书》的撰修工作,历时十七年。司马光和范镇是好朋友,彼此交往甚密,因而认识范祖禹。范祖禹智识明敏,好学能文,嘉 八年(1063年)中进士,曾任祠部员外郎、著作郎、右谏议大夫、国史院修撰、礼部侍郎等职。他入书局时才30岁,长期和司马光一同修书,不求仕途显达,甘心默默无闻。或许受到了叔祖极大影响的原因,范祖禹精通唐史,深明唐三百年治乱,专修《唐鉴》,可谓唐史专家。范祖禹入书局的时间虽然较晚,但他工作的时间却最长,直到《通鉴》成书,在书局达十五年之久,负责全局事务。范祖禹是编修班子中年龄最小的,也是在书局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一名助手。《资治通鉴》修成以后,司马光推荐他任秘书省正字。

司马康,司马光儿子。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进书局年仅29岁。他敏学过人,博通群书,在书局负责检阅文字,在书局工作十几年,也是司马光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在《资治通鉴》动笔之前,司马光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因而有两件大事不但做得必要,做得及时,而且做得恰到好处。第一是精选班子。毫不夸张地说,在古代所有修史机构中,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书局堪称是最佳组合的典范。首先是同心同德。在这个书局中,不论是主编司马光,还是协修刘恕、刘 、范祖禹,抑或是检阅文字的司马康,他们不只是志同道合,思想观念基本一致,而且在当代重大政治问题上目标一致,都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存在政见分歧,具有密切合作的政治基础;其次是学有所长。这几位修史者都是当时史学界的名家,而且既有通才,又有某一领域的专才。刘 是两汉史专家,范祖禹精通唐史,司马康专门负责文字校阅。这一批英才,在司马光这位甘愿远离官场、热心修书又颇有才华和声望的内行领导下,具备密切合作的业务基础;其三是年龄搭配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他们之中,司马光生于1019年,自然属于长者;生于1023年的刘 次之;刘恕生于1032年,小司马光13岁,属于中年;范祖禹生于1041年,小司马光22岁,司马康生于1050年,又小范祖禹9岁,所以范祖禹、司马康二人称得上是书局中的青年后生。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写作团体。第二是分工合理。在《资治通鉴》书局中,主编、协修、书吏之间分工明确,各有区域,特别令人钦佩的是任务分配得相当合理,可以说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考虑到各人的业务专长:刘 是汉史专家,所以负责汉代部分;范祖禹是唐史专家,所以负责唐代部分;刘恕除了负责魏晋南北朝至隋一段外,之所以还要负责五代,那是因为他曾撰修《十国纪年》,对五代史也颇有研究。其余部分由司马光担任。由于划分明确,任务布置合理,撰修者不但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彼此配合非常默契,整个协作有条不紊,从而为以后主编的早日定稿创造了条件。

(二)编写程序的科学化

《资治通鉴》的整个编纂工作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制作丛目;第二步编写长编;第三步删改定稿。第一、第二两步,在主编指导下由助手刘恕、刘 、范祖禹具体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司马光一人完成。

所谓“制作丛目”,就是编写出《资治通鉴》的提纲。编制丛目,就是编制全书的总纲,包括标出事目和附注资料两项工作。“标出事目”,就是在入选《通鉴》的历史资料中挑选典型事例标明题目,而后再依照时间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纲目。当然,列纲目,必须博览群书,必须以涉猎大量历史资料为前提,否则,就难以胜任:或者标不出事目,或者所标事目并不典型。为了确保质量,司马光甚至对协修人员阅读文献的进度也提出了要求。据司马光计算,作《唐纪》丛目,就需要读书千余卷。若以日看一二卷计,需用两三年时间。“附注资料”,就是按标题确定的范围扩大搜集资料,然后分别将新资料附注在各标题之下。关于如何搜集资料,司马光也有具体要求。他特别强调,所有资料都要注意时间顺序。无论是实录资料,还是正史纪传、传记、小说、文集中的资料,都必须严格地按照年代顺序重新布列,若有前后移动,必须注明出处。在致范祖禹的信中,司马光曾明确提出,凡与史事有关的资料,“皆须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即使实录中所无者,亦须“依年月日添附”。史料无法确定日期者,附于月之下,称是月;无法确定月者,附于其年之下,称作是岁;无年者,附于其事之首尾;无事可附者,则应大致判断时间的早晚,附于一年之下;稍于其事相涉者,即予注出。关于附注的表述,司马光也有具体要求。他认为,写附注不能照抄原文,应摘录要点,还要注明每一条材料的出处。有年月者注之,无者亦注之,尽量详尽,“但稍与其事相涉者即注之,过多不害”(《传家集》卷六三《答范梦得》)。司马光如此具体地布置标举事目和附注资料事宜,是因为这两项工作在“制作丛目”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主编深入、细致的敬业精神。

所谓“编写长编”,就是编写成《资治通鉴》的草稿。昔日所说的“长编”就等于今日所说的底稿或草稿。长编的编纂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繁是为了搜集详备的资料,防止遗漏,便于对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比较,以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也有助于对史实真伪进行辨析。依照司马光的布署,编写“长编”的过程大体有三个重要环节。

第一要筛选资料。为了编制“长编”,必须选择资料,而要选择资料,首先又必须认真通读文献。因为只有阅览之后,才能进一步熟悉、类集、排比,以便综合处理同时期、同性质的资料,按既定的体系和自己的目的编辑。其次是选择、鉴别史料。对于如何确定所需要的史料,司马光认为,只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那就是资料本身是否可靠。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史和实录不可轻信,杂史、小说未必无凭,关键在于“高鉴择之”,即鉴别选择。鉴别实录和正史中的错误,从杂史、小说中选择出有价值的材料,这既需要求实精神,又需要明察高鉴的辨别能力和渊博的历史知识。

第二是编排资料。在这一问题上,司马光考虑得极其细致。他不只将资料区别为三种类型,并为每类资料都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一类是事同文异的资料,对这类资料,要选择记事完整、文字清楚的做正文;一类是彼此互有详略的资料,要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自己编排文字来加以修正;一类是事迹及年月不符的,要选取证据充分、情理近于事实的入正文,其余注入其下,以表明取此舍彼的原因。在资料的取舍上,司马光明确地规定了一个指导原则。他在给范祖禹的信中说:“诗赋只为文章,诏诰(皇帝发布的命令、文告)只记官吏任免,妖异(鬼神怪异)只限于讲怪诞,诙谐只图取笑,遇有这类资料,直删无妨。但诗赋有所讥讽,诏诰有所诫谕,妖异有所儆戒,诙谐有所补益,就可将其收集起来。”司马光的这一规定,不但扩大了史料范围,而且鉴定了一些历史资料的价值。直至今日,仍具借鉴意义。

第三是统一书法。写历史时,所谓书法,就是纪年、记人、记事的格式和方法。关于纪年方面,司马光特别注意年号的统一。年号本是古代帝王在位时用以纪年的名号,因为它历来被认为是政权的象征,所以中国古代史籍往往用年号纪年,而这也就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问题。如我国古代一帝一年号者,主要是明清两朝。宋代以前每个在位皇帝的年号不仅多少不一,且各个年号的使用时间也长短不同。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用过年号十一个。武则天在位二十一年,用了十七个年号。还有一年内竟三易年号的情况,如712年就曾经出现过唐睿宗的“太极”“延和”以及唐玄宗的“先天”等三个年号。为了整齐年号,避免同年多号歧出。司马光明确规定,凡一年中有两个以上年号的,一律用后一个年号。如701年有大足、长安两个年号,就只记长安,略去大足。这一规定不仅使史家修史有所遵循,也使读者读史一目了然。此外关于记人、记事,司马光在对传统编年体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发挥、改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规定“长编”的正文一律用大字书写,其余未采用的材料,一律用小字附注于正文之下,以示区别。

所谓“删改定稿”,是《资治通鉴》成书的最后一步。具体来说,先前由刘恕、刘 、范祖禹等人编出的“长编”,至此要交由主编司马光独立完成。删改工作大体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对长编资料的删繁就简,由博而约,取精用宏的粗删;其次是考订异同,统一体例,统一史观,修改熔铸润色的细删。整个删改定稿工作十分繁杂、艰苦,不仅需要第一流的史学造诣和文字驾驭能力,还需要兢兢业业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司马光为此是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地工作着。三名助手的全部初稿由他一个人总集成,工作量之大是可以想见的。如唐史长编初稿长达六七百卷,删定完成至少要花费四年时间。这样司马光就必须严格按既定日程日删一卷,因事耽误,事后追补,否则,定稿的时日将遥遥无期。

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总结这一工作时说:“臣精细地研究、考查了全部资料,进行了反复思考,从始至终地修订全书,白天时间不够,夜里继续干。翻遍旧史,旁采小说,书稿堆积如山,浩如烟海。”

同类推荐
  • 千古奇案(下)

    千古奇案(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12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 白鹿论丛

    白鹿论丛

    白鹿论坛是一个高规格的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登坛讲学。白鹿书院从2005年6月成立至今,四年来一直坚持每半个月邀请一位在本专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或作家、艺术家登坛讲学。开坛至今。影响甚大。它也是陕西新世纪以来最早开办的向社会开放的论坛。
  •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学无涯丛书-世界名企

    学无涯丛书-世界名企

    宇宙无限,生有穷时;知识无界,学无涯际。本书讲述了中国及世界其它国家的企业成就及概况,有海尔集团、华为集团、蒙牛乳业集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
  •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本书由“文学评论”、“学术评论”和“访谈及其他”三部分组成,理论、学术和记事色彩兼而有之。
热门推荐
  • EXO之恋

    EXO之恋

    他和她是青梅竹马,但在她十二岁那年搬离了韩国,在这一年,她又回到了韩国,当上了SM公司练习生,在那里她遇到了和青梅竹马拥有相同名字的男生,那个男生到底是不是她的青梅竹马呢?,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袖舞明天

    袖舞明天

    古有佳人,偶然相会。千年穿越,不期而遇。月光无影,黑夜无华。初次邂逅,实不浪漫。她的容颜,隐在黑夜里。她的身影,没在暗黑中。第一次的相遇本应该有个美好的画面,但我却未能看见她的容颜。然而缘分就因此而变得悠远......两千年的相遇,是否会阻挡你我的相见?胜过月华的容颜,可否变成我心中的思念?不用说出爱,因为彼此都已明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长寿山塬(第一部)

    长寿山塬(第一部)

    本书是作者王志学继长篇小说《清明这一天》后又一力作。作品反映了从中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胜利,长寿山塬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通过桑园村卢世才、余盛恭、黄腾耀三户人家之间的关系、纠葛、发展,特别是对黄家创业发家的描写,反映了那一段历史时期长寿山的历史状况,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流行礼仪、精神面貌、生活情况等。本书人物众多,性格各一,故事曲折、文笔朴实,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 锦绣川

    锦绣川

    热血江山浓如酒遍地英雄壮如画国破山河在,兄弟姐妹催马挥刀上战场!用生命来捍卫这片生养我们的苍天厚土,只为民族尊严!
  • 玩家信条之锦时少年

    玩家信条之锦时少年

    主人公陈天星九岁即卷入陈氏家族与乡里豪族纷争,杀人后与兄长逃亡到缅北,成为童子军队长,在战乱中为了生存杀人越货,后因各国干预,缅北童子军解散,之后进入藏南无边寺修行赎罪。两年后,陈天星下山回到收养他的楚北红山县陈庄,陈氏义门红山堂与八年前离开时相比,可谓沧海桑田如日方升;本想安静的做个自由自在乡村小子,却阴差阳错进入省会楚州最好的高中。
  • 青春的烦楚

    青春的烦楚

    随心的话,随感的风。青春之中总存一些令我们难忘的记忆,它清浅、淡然,却又充满着忧愁与失落,它是一间窄窄的教室,一丛熟悉的夏花,也是一个繁星如醉的夜晚。
  • 壮汽凌云

    壮汽凌云

    中国的制造业最为辛苦,“七五”期间,汽车行业被确定为支柱产业。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制造业实现了四次转型,中国的汽车行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有繁荣,也有危机。卢小天,一个普通的基层从业者,意外回到20年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沐年风篁韵如澈:帝少心尖宠

    沐年风篁韵如澈:帝少心尖宠

    要知道这年头不抄作业,不上网吧,不打游戏,不调皮,就没人相信你是个学生。“校园快报!最新头条《洛风韵箭射北队长!》”嘶一一众人唏嘘。《洛风韵拳打篮球社长!》众人惊吓!《洛风韵被禁闭跆拳道社!》众人幸灾乐祸~但第二天就传出《跆拳道社全员被人袭击!》众人习以为常。谈起洛风韵,人们会想起以下内容:家人眼中的惹祸精,同学眼中的超欠扁,年居第二的宿敌……小心眼加毒舌加洁癖加爱恶作剧加幸灾乐祸……然而,她最喜欢做的就是:搞事!搞事!这座校园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图书馆的暗格……北老二的妹妹……九念的死讯……如流的情劫……首富幕家来临……而一切的命数随之改变,有些秘密终要揭开……
  • 我和竹马殿下相爱相杀

    我和竹马殿下相爱相杀

    大众通俗版:身世神秘混天混地女主×清冷谪仙腹黑宠妻男主文艺装逼版:世人说,朝朝暮暮,云台之下,转眼便是浮华一生。我原先是不明白的,觉得一生这样长,长到我始终不能很快长大嫁给我喜欢的少年。但一生又这样短,短到后来世事变,断壁残垣的云台将掩藏的秘密揭开,我喜欢的少年已不是昔日的少年,我挂念的故人都改了朱颜,明明还是芳华,却觉早已暮年。后来等我凭栏眺四海,回首山河换色,故人不再,才始觉这一场彻骨的寒已入心肺。一句话文案:这是一个曾经不可一世混天混地的姑娘后来一夜长大的故事。故事里,始终有她深爱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