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0200000019

第19章 “眼中” — “胸中” — “手中”(3)

此外,从思想来源上看,一般学者认为“神思”作为一种艺术想象理论,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相如的谈“赋家之心”要“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另外就是陆机《文赋》对艺术想象的描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可能刘勰的“神思”论更直接地受到司马相如和陆机的影响。

把想象不叫想象,而叫神思,这与中国古代对“神”的理解有关。其实“神思”就是“文之思”。刘勰认识到,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与人的普通日常思维是不同的。在日常思维中,功利意识很强,而且主客体的界限是分明的。日常的思维,总带有明确的思维目的,思维的结果一般也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以发生效用。一般而言,主体是主体,客体是客体,主体不会延伸进客体,客体也不会延伸进主体。但在艺术思维中情况就不同了。在艺术想象中,作者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也不问这有什么效用。而且主体和客体可以合而为一:写花草,你觉得自己就是微风中摆动的植物;写飞鸟,你就觉得自己在蓝天下翱翔;写流水,你就觉得自己是一条江河,正向大海奔去;写天际,你就觉得自己就是天边那一条地平线……认识到艺术思维不同于日常思维的特点,所以要把“文之思”称为“神思”,用“神”来修饰“思”。

那么“神”是什么呢?在先秦典籍中,“神”的概念已到处可见,其意义也不完全一致。但我们的先人没有把它理解为人格神、偶像神,则大体上是一致的。《说文》:“天神引伸出万物者也,从示,从申。”示,“天垂象见吉凶以示人”。申,“电也”。《说文》又说,“申,神也”。由此看来,我们的古人,把神看成是客观事物的特异的现象,是一种实在,而不是像西方的上帝那种不可见的存在。

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中,像西方那种人格神、偶像神更是不受重视。

再进一步,儒家的一些经典提出了“神道”,所谓“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这就把“神”理解为万事万物的不易为人所直观的内在精奥规律。这是客观的神,这客观的“神”虽不是人人可以认识到的,但确有一些人可以接近它。《易·系辞上传》就说:“极天地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辞”、“变”、“通”的主动权都在人,有此能力的人就是“神明”,“神明”是主体的人的能力。可见,“神”这个范畴就由客体转到主体。因此,又产生了“养神”的说法。再往后,神既是物,也是人,既是规律,也是对规律的认识,神在主体与客体的交接中、交汇中、和谐中。“神”的概念在哲学上成熟后,终于沉落到艺术领域中。

“神明”是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神妙之极的,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神思就是运用神明的这种神妙能力。

(二)“神思”作为艺术想象的美学内涵刘勰从“形”与“心”的关系来界说艺术构思中的想象———“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话是从《庄子·让王》篇套用过来的,原话是“心在草莽,而心怀好爵”。这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想象的实质,意思是说,所谓想象,也就是形在此而神在彼之意。

我们坐在书桌旁,心却可上天入地,南来北往,回溯千载,神往未来,可以到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而不受“形”的限制。这种说法与现代心理学对想象的理解是很接近的。

刘勰所阐明的作为艺术想象的“神思”,重点在论述“动”与“静”相反相成的关系,显示出其美学内涵的深刻性。

刘勰的“神思”说,核心的内容是“神与物游”与“贵在虚静”。“神思”是作家的头脑飞动活跃,具有极大的超越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35页。)这就是说,作为艺术想象的“神思”是无限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身处现代,却可以与千年以前的古人对话,这是“神思”超越时间的特性。“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身在斗室,却可漫游宇宙,这是“神思”超越空间的特性。所谓超越时空,说到底就是作家胸中千变万化的运动,是古今中外艺术想象的共同特性。

但是在“神思”过程中,作家的胸中究竟是什么在“动”呢?或者说是什么活跃在他的脑海中呢?其一是活生生的形象。从神思开始和进入极致之际,乃是“神与物游”、“神用象通”,即诗人的精神与物象交融、交流,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精神与物象的打通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但当艺术想象完全成熟之际,就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意象”不是前面所说物象,而是心象,“心象”已脱离开物象的实在性,是作家通过“神思”虚构出来的存在于心中的可视可感的形象。如果说物象还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心象”就是“心中之竹”了。

“窥意象而运斤”是艺术想象理论的经典句,十分精辟。它强调“心象”是可以内视的,心象在不断地活动着,作家似乎是内视自己心中的心象来下笔。其二是情感在活动。这就是篇中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而与风云而并驱矣”。这里的“登山”、“观海”都指作家想象而言,不是真实的动作。其意思是,你想象中“登山”和“观海”,就会把自己的感情灌注于山与海之中,这是想象中的“移情”。在《文心雕龙》中,差不多的意思还有不少,如“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谐”(《夸饰》),意思是谈到欢笑,文字里面也带着欢笑,说到悲哀,声音里也带着哭泣。如果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还在想象中途的话,那么“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谐”已经到了传达阶段了。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有“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物色》)的说法,在这里作家把对象拟人化了,作家面对着有生命的对象,不能不向对象倾注自己的情感,“情往似赠”,就是把主体之情倾注于客体,可以说这是对象主体化;“兴来如答”,这是讲对象与主体进行感情的交流,使主体的感情倾注得到了回报,这可以说是主体对象化。这里,“赠”与“答”都是感情活动。其三,在“神思”中,作家胸中的“动”还包括“约束”自己的心理动作。刘勰认为,心理如果过分放纵,就会变成胡思乱想,所以他在本篇中又提出“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统”,就是约束和控制,用什么来约束控制呢?用“志”和“气”,“志”即一篇作品的思想或主旨,“气”则是写作时的“气势”,前者是思想控制,后者基本上是艺术控制。

总之,在“神思”过程中,“神与物游”,精神与对象物质互相交流,活跃异常,有生动的形象、审美的情感、深刻的志气等在胸中不断涌动。这种“神与物游”、海阔天空的涌动,是艺术想象的共同性,古今中外的艺术想象论莫不揭示出这一点。刘勰的深刻之处不仅在于揭示出作为艺术想象的“动”的一面,还从儒家、道家、释家的思想资源中吸收营养,又揭示了“神思”的“静”的一面,从而说明艺术想象是一个“动”与“静”相互作用的过程。

关于“神思”中“静”的一面,刘勰又特别指出“神思”需要“虚静”的精神状态。他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493页。)就是说在神思活动开展之际要疏导五藏,清静心胸,纯洁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为外物和欲望所干扰。儒、道、释三家都讲“虚静”,但刘勰在这里主要是继承道家的传统。老子认为要得“道”就要“致虚极,守静笃”,要“涤除玄览”。庄子进一步发挥虚静的思想,他把这种虚静精神用来说明一些技艺活动,如讲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为、痀偻者承蜩、津人渡舟等。技艺的成功都得益于“虚静”状态。画家宗炳讲画画要“澄怀味象”,实际上就是指虚静境界,他的思想可能对刘勰产生更直接的影响。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人处于“虚静”状态中反而更能推动“神与物游”。在这里中华文化的智慧就显示出来了。原来人之“静”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消极的“静”,如懒惰、委靡、呆滞、涣散等,这种“静”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低下的水平,越静就越不能思考;另一种“静”是积极的“静”,即在虚静的精神状况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内心极度活跃,人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联想、记忆、理解等一切心理功能都被调动起来了,越是“虚静”越能“神与物游”,越能与天地万物相沟通。我们前面所引刘勰的那几句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思”、“虑”,都是表示“动”,表示“超越”,但其前提乃是“寂然”、“悄焉”,而“寂”、“悄”都含有“静”的意思。意思是说越能“虚静”就越能达到“神与物游”。

这个道理,最早是从庄子那里来的。庄子曾经说过:“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第三册,81页。)庄子的意思是,圣人主张静,不仅因为静可以达到善,或者为了心灵不受万物的搅乱。其中更深刻的道理是,假若精神达到虚静境界,就像平静不动的水,比流动的水更能够清晰深刻地映照、鉴别天地万物。刘勰深知此理,所以把“神与物游”与“贵在虚静”联系起来,深刻揭示艺术想象中“动”与“静”互动互补的原理,使“神思”的美学内涵更丰富更辩证。

值得指出的是,中华文论中“虚静”理论与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著名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Distance)说确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两种理论都主张在审美创造的瞬间应摒除功利欲望的考虑,应“无己”、“去欲”,才能使艺术想象达到深刻而开阔的艺术洞见。但两种理论又有不同之处。中国的虚静状态强调长期的修养,与人格心胸问题相关联。西方的“心理距离”说强调临时注意力的调整,与人格心胸问题无关联。

虚静状态的达到,从老庄开始,就认为不是一日一时之功,要长期修养。刘勰也强调“养术”,即所谓“秉心养气,无务劳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494页。)。“养术”就是“养气”。“养气”要长期修炼,不求一时之功,不必一时劳苦拼命,所谓慢工出细活,功到自然成。

明代学者方孝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他有一次同一位老书生一起去逛闹市。回家以后,他发现,“凡触乎目者,慢不能记”。而老人则把闹市中的一切都讲得清清楚楚,连一些细枝末节都记住了。

他问老人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说:“心之为物,静则明,动则眩。”又说:“子观乎车马,得无愿乘之乎?子见乎悦目而娱耳者,得无愿有之乎?人惟无欲,视宝货犹瓦砾也,视车马犹草芥也,视鼓吹犹蛙蝉之音,则心何往而不静?”方孝孺“养心”三年,终于获得像老人那样淡泊洒脱的人格心胸,终于能进入虚静状态,终于能像老人一样洞彻周围世界的美。这个故事说明,虚静状态的获得是要靠长期的修养功夫,使人格心胸发生巨大变化。

西方的“心理距离”是一种注意力的调整,是心理定向的临时转变,与人格心胸无关。布洛所讲的是“雾海航行”的例子。设想客轮在航行中突然遇到大雾,如注意力在功利方面,那么就会觉得客轮的速度放慢,耽误了航程,影响了日程安排,或者担心客轮触礁,发生海难,这就让人感到危险;但是如果我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方面,而看一看雾海中的情景,周围迷迷蒙蒙,不也显得很美吗?这说明心理注意力的转变,可以摆脱功利欲望,就会获得“心理距离”,就会产生对美的体验。距离说的基本思想是审美过程中临时的精神自我调整,恰好就是求一时之功。虚静说和距离说的不同正好反映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不同,中华文化凡事讲渐进,西方则常常讲突进。

四、“成竹于胸”与艺术心象“心象”是“成竹”,又非“成竹”;是已然,又是未然;是完整的形象,又是未定型的形象。它像即将诞生的婴儿,可能顺利诞生,也可能躁动着而最终没有诞生出来。

但不论怎么说,心象的未定性、活跃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最具有创造性的时刻和环节。“胸有成竹”说,是对这个最具有创造性时刻的理论概括。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这里的关键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来源于“眼中之竹”,但在作为艺术想象的“神思”中,“胸中之竹”从无序到有序,从模糊到鲜明,从情浅到情深,从断片到完整……终于到了可以“窥意象而运斤”地步。这里的“意象”实际上还不是显现于作品中的形象,它还存在于作者心中,是心中之象,即“心象”。心象已经过神思过程的艺术升华,它显现在作品的时候可能还会有变化(“落笔倏作变相”),但基本的“意”与“象”已经确定,艺术形象轮廓已经形成,艺术生命已经在作者心中“躁动”,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这不能不说是创作的关键环节。这里,我们要讨论三个问题:“胸中”的“心象”与“眼中”之物象、“手中”之艺术形象有何区别?心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胸有成竹”式创作论主要思想来源是什么?

(一)心象与物象、形象人类的创造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一个重要不同之点,就是动物只是适应外界的环境,以满足自己的生命需要。蜜蜂制造蜂房,构造精细之极,连最了不起的建筑工程师也都要在这样精巧的“作品”面前感到惭愧。但是蜜蜂不可能在建蜂房之前先有一个观念性的蓝图。然而,连最蹩脚的建筑师在建造一座最简单的房屋之前,也早“胸有成竹”,先有了一个观念性的样式。这就是人与动物许多不同中一个重要的不同。所以马克思在比较了蜜蜂和建筑师之后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文学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当然有观念性的“心象”存在,尤其在“神思”活动中。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就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认为,在“陶钧文思”的条件下,“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说深通事物奥秘的作家的心灵,根据声律而下墨,内视心中形象而运笔。不少学者把刘勰在这里说的“意象”看成是已经物化为语言文字的作品中的形象,这个看法离开了刘勰的原意,是不妥的。这里说“窥意象而运斤”,很明显是“意象”在前,“运斤”在后,窥视着意象来描写的。这“意象”就是经过神思活动后存在于作家心中的“心象”,因为刘勰当时用骈体文写作,对他来说,选择“意象”还是“心象”是根据行文的需要,他这里所说“意象”就是指“心象”。

同类推荐
  •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西域民间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有的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的经典之选,具有新疆民间文学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保持了原初的味道和浓郁的地哉特色。
  • 谚语歇后语(最新图文普及版本)

    谚语歇后语(最新图文普及版本)

    本书介绍了一些天气谚语、搞笑谚语、生活谚语,以及一些歇后语。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林徽因素以清新唯美的诗文著称,但她不仅是风花雪月的小资情调代言人,其散文中也蕴藏深深的家国关切。本精选集以林徽因之子梁从诫所编《林徽因文集》为底本,参阅其他林徽因权威作品集,遴选作者各时期散文代表作47篇,不仅有《窗子以外》《惟其是脆嫩》《蛛丝和梅花》《一片阳光》《究竟怎么一回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雅洁流畅的文艺作品,更有《山西通信》《和平礼物》《我们的首都》《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等秀中带豪的家国关切之作。阅读本书,你可以完全了解作者散文风格、生平思想,乃至时代风貌。
  • 鹅毛信文库第一辑·大师是怎样写作的

    鹅毛信文库第一辑·大师是怎样写作的

    缩短中学生与文学大师之间的精神距离,让前者写作与后者创作牵手且共舞,这是《鹅毛信文库:大师是怎样写作的》的一个创意。此创意由“材”、“主题”、“构思”、“句式”、“隐喻”、“预言”、诸环节串成智慧链。
  • 伟大变革: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

    伟大变革: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热门推荐
  • 将军只宠小丫鬟

    将军只宠小丫鬟

    “将军别这样,疼。”十岁的她娇滴滴地躺在他的怀里,脸红的像胡萝卜一样。他轻轻握住她的脚腕:“乖,帮你揉揉就不疼了”.........自从那次偷懒被他发现后,就成了他的贴身婢女。每天服侍他的衣食住行顺带被调戏。墨将军忙着逗小丫鬟,追小丫鬟,只想把她吃掉。【男女主身心干净,女主后期会变强】
  •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凡人(菲利普·罗斯全集)

    凡人(菲利普·罗斯全集)

    “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老年是一场大屠杀。”菲利普·罗斯晚期代表作,写尽凡俗人世的悲愤与无奈,多家欧美权威书评媒体倾力推荐。《凡人》的书名源自一部中世纪道德剧,讲述一个“凡人”被死亡召唤时的临终经历。罗斯的《凡人》则是一个关于失去与悔憾、病痛与死亡的故事。小说的主角曾是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两个仇视他的儿子和一个挚爱他的女儿。他还有一个随时照顾他的好哥哥,其健康的体魄甚至令他妒忌。从童年的夏季在海边初次见证死亡,到精力旺盛的成年时代事业上的成功、几次婚姻家庭的聚散,再到步入老年看着同代人日渐凋零、自己屡遭病变,孤独和无力感成了他生活的主题。这就是罗斯笔下“凡人”的一生,坦率、深沉,又具有普遍意义。
  • 爱情那张毕业证

    爱情那张毕业证

    她是攻气十足的女学霸,他是温柔的暖男美学长。看似不可能的事不代表真的不可能,时机到了,爱情就会开花结果。你在对的时间出现了,就是爱情最好的开始。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朱玄不断

    朱玄不断

    天族一代战神陵光神君平日里看起来道貌岸然冷冷淡淡,一副无欲无求的样子,竟然暗地里觊觎上了蒙混飞升平平无奇的小道士,是看脸么还是看身材?都不是!只是想守护那副无忧无虑的笑颜。只可惜玉帝不是个糊涂的神仙,生别离爱不得阴阳隔这些个他们都经历过了就能在一起了么??
  • 夺命魅魔

    夺命魅魔

    九转天灵,四家争雄。吾若乘风去,天地现悠扬。天下,谁说男子才能争..........
  •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朦胧星空

    朦胧星空

    安梓辰自认为他冷酷的外表能吸引无数少女的心,虽然这不是他故意而为之,可唯独若倾的那颗刚刚萌发的少女心他无可奈何,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吃了她。
  • 夜半鬼谈会

    夜半鬼谈会

    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已关门闭户的时候在山中的墓地里有这样一群野鬼聚在一起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夜半鬼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