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69800000020

第20章 格言妙联(2)

“脊梁铁”对“眼海银”尤为工妙奇丽,把为人之耿耿正气,与读书具有的远大目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以“铁”状刚强,用“银”示明亮,愈见手笔不凡。

褒贬自有春秋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佚名上联句出自《孟子·尽心·上》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说,一个人能严于律己,做到仰不愧,俯不怍,是人生一大乐趣。下联句化用《谷粱传》中评《春秋》一说:“一字之褒,宠逾华兖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意思是讲,对一个人的评价是褒是贬,历史会做出回答的。

上下联“俯仰”、“褒贬”;“天地”、“春秋”,四个词语两次用自对,更显此联庄丽典雅,寓意深刻。

“梦笔”生花梦中偶咏苏黄句;笔下常存颜柳风。

--梁梦笔梁梦笔(1869-1938),字墨岩,号崇文轩主人。河北井陉人。楹联家、书画收藏家。

“苏黄”,指北宋文学家、诗人苏轼、黄庭坚。“颜柳”,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

此联首嵌“梦笔”,直抒胸臆。“偶”与“常”属反意对比,恰切生动,人情人理。作者文比“苏黄”、书敌“颜柳”,虽未必能及,却志向高远,妙笔生花。作者还有一副言志联,很有个性,拈来一读:

不积金钱家室富;珍藏字画子孙传。

品逸于梅人澹如菊;品逸于梅。

--(清)高燮高燮(1878-1958),又名高吹万,近代诗人。这副对联是高燮题赠挚友郑逸梅先生的。

郑逸梅,本姓“鞠”,“鞠”是“菊”的古写,看来,上下联把“郑逸梅”的姓名嵌入,此为一巧。郑诞生于九月,正是秋菊盛开之时,郑又生性爱梅,以“菊”、“梅”相饰人品,此为二巧。联语雅逸工丽,有警慰人品效菊梅之妙,故将此联归于格言类了。

一味黑时犹有骨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佚名这是一副咏炭联。

咏物用以警人。上联是炭之本色,含有颂扬推崇之意;下联失去了本色,带有贬抑唾弃之味。是用来自策与警人的座右铭。

路从绝处开生面路从绝处开生面;人到后来看下台。

--(清)李桂山李桂山,不详。

据传,此联是清代李桂山自题后门一联。

此联很切后门这一特定环境。上联言世路坎坷,但天无绝人之路,绝处逢生,道路就在脚下。下联言人生莫测,要把眼光放远些,有得势时,也有失意时,莫把事情看死了。巧用“绝”、“生”反衬对比,“后”、“下”地位变迁。颇有一定辩证法,让人从中得到某种启迪。

做事为人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入。

--佚名字字皆为警世之言,很值得仔细品味。上联还可翻过来说:无事莫生事,有事莫怕事。

拿良心做事用辣手害人,须防果报;拿良心做事,求个天知。

--佚名上下对比反衬,使“辣手”更辣,“良心”愈良。联意虽显陈旧,但也有益无害。

无益身心事莫为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这是他于1939年书赠湘潭一位青年店员王汉秋的对联。

联语犹如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又如一位长者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字字在心,声声入耳。全联字句不事修饰,朴实无华,平中见工。言简意赅,颇有教益。

创业治家铭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

--吴玉章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这副对联是吴玉章同志1963年间为侄孙吴本清题写的,旨在勉励后辈们勤劳奋斗,当好革命事业接班人。联语化用古人联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成家难治业难知难不难。”上下联末尾两句语气亲切,平淡中含哲理,是创业治家的极好座右铭。

绳锯木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毛泽东毛泽东青年时期,曾撰此联题赠堂妹毛泽建,勉励她在学习上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必有成效。

联语撷取生活自然现象,通俗易懂,且富哲理,言简内涵深邃。

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这是李大钊同志书赠挚友杨子惠的一副对联。

此联原出北京宣武门外松筠庵杨椒山故居。杨椒山,明代官员。联语出自杨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巧改“辣”为“妙”,一字妙笔,全联生辉。

三爱四物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方志敏(1900-1935),江西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早期革命家。

这副对联曾挂在方志敏烈士生前卧室。

此联在写法上,巧在先综述,后分释。山水养性,花木陶情。这就是方志敏烈士高尚情操、纯真志趣的艺术写照。

生怕情多累美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文学家。

这是郁达夫题赠友人联。

诗以情动人,联同样以情感人。上联流露悔恨、遗憾之意,下联饱含真挚情感,一个“生怕”与一个“累”字,将笔者的心情和盘托出,几个字用得极妙,妙不可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下联原出洪亮吉《北江诗话》中联句:“饮饱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巧借此句,并反其意而用之,将“饮饱”改作“俯首”。二字一动,摈弃了原句颓废低下的情调,换上了甘做人民大众之牛的全新思想。

上联“横眉”加“冷”眼;下联“俯首”并“甘”心。形象生动、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的强烈爱憎。立意高远,寓意深刻,确是做人修心的座右铭。

集《离骚》句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崦嵫(yànzī):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方神山,太阳的归宿之地。

鹈鴂:(tíjuè)即子规鸟,又称杜宇或杜鹃。

鲁迅先生集《离骚》中二句成联,题于书房,用来激励自己珍惜时间。白天,不要让黄昏来得过早;早晨,不要让鸟雀叫在起床之前。

集句妥帖,对仗甚工,语意连贯,用以自勉。

律己待人律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佚名这副对联,实际上是常言道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具体化、形象化。使原先抽象的说教,有了艺术性、趣味性。“真面目”给人一种严于解剖自己之感觉。“大肚皮”更生动地把待人宽宏大度表现了出来。

何须有路寻无路何须有路寻无路;莫道无门却有门。

--佚名此联载于话本小说《西湖佳话》中《放生善迹》篇。意思是说:何必放着生路不走,却去自寻绝路呢?不要说此处无门,其实是有门的,就看你去找不找了。书中原指“门”为佛门。我们将联引申一步,就有了人生哲理。

联语平淡,无奇言丽句,却含意深邃,有几分辩证法,联系人生品味,其间不无益处。

三思方举步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佚名这是一副哲理很深的流水对。一旦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举动,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罢休的。对仗甚工,过目不忘。

与有肝胆人共事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在读中学时,周恩来同志撰此联自勉。

语言精炼,对仗工整。把如何交友,怎样读书,说得既明朗又透彻,富有哲理。

列为无产者列为无产者;宁不革命乎--邓小平这副对联是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写给战士们的。上下联连贯起来读,是一副很好的流水对。意思是说,大家都是无产者,难道能不革命吗联语巧在“列宁”二字上。既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首嵌于联,又分别在上下句中作为文言虚词用:“列”,诸位,大家;“宁”,难道,怎么。呈反问句式,更突出了“革命”到底的坚强信念。

身外浮云何足论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

--吉鸿昌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

这是吉鸿昌同志在1931年亲笔题写的对联。

上联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下山歌》:“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下联出自唐代诗人自居易的《重题》:“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荣何足论。”这里,撰者将“浮荣”改为“浮云”。巧改一字,不仅使“浮云”与“明月”对仗更为工整,而且是撰者言志抒情的核心。《论语·述而》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吉鸿昌将军看来,什么高官厚禄,什么荣华富贵,统统都是眼外“浮云”,何足而论穷经安有息肩日穷经安有息肩目;学道方为绝顶人。

--佚名此联集唐人《柳公权玄秘塔碑》字。意思是说熟读经书岂有休止歇息的时候;通晓哲学道理才是才华横溢有所建树的人。联内尽含劝学治世哲理,确为一副“座右铭”。

年间,冯玉祥将军将此联改换四字,抒发自己的爱国爱民热情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他在住室石壁上挥毫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

据有关楹联墨迹资料载:抗日战争时期,冯玉祥将军还将此联书赠有恒先生。此番书赠联只改原联下句二字,即:

穷经安有息肩日;抗日方为绝顶人。

从改过的这副对联,足见冯玉祥将军的抗日决心和必胜信念。以上两副对联不仅抒发了冯玉祥将军的豪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犁宫”门联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人民教育家。

年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神策门外的农村山区,创办了“晓庄师范”。当年6月,该校土墙茅屋的礼堂落成了,陶行知先生命名“犁宫”。这就是当年贴在门口的对联。

言简意赅,精辟独到地说明了为人师表者应严于律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力求有功力求有功,方能无过;必先去旧,而后立新。

--蔡廷锴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广东罗定人。

上下联两个短句,巧在自对,工整无懈。联意积极,颇有一点辩证法思想,对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论者,是一个教育。

文章不写半句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包空。

--范文澜范文澜(1893-1969),字仲法,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联语通俗,明白如话,寓意深邃,发人深思。告诫人们学习要有刻苦精神,文章要从实际处下笔。

常怀千岁忧事有十长,不无一日短;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佚名此联载于清梁拱辰《巧对续录》。上句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之意。下句原出《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仅删去首字“人”。此联实属谚语联,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田无税子孙耕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

--佚名此联属旧日家庭门联。上句“荆树”是同胞兄弟的象征,言兄弟和睦相处为贵。下句“书田无税”落笔不凡,从农田征税想到此意,书香门第自得其乐。“耕”字在这里用得颇妙,妙在非牛耕农田,乃笔“耕…‘书田”了。

两行正路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佚名此联全是虚写,唯“两行正路”把“读”和“耕”形象化了,使全联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修身做事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

--佚名联语集《争坐位帖》句而成。一捅陈腐的“人活留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观念,至今仍不失为掷地有声的人生格言。

求名应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于右任于右任(1879-1964),字伯循,陕西三原人。著名书法家。

年间,于右任书此联。赠予蒋经国:

“利”有私利、公利,“天下利”即公利。“名”有流芳千古的芳名,也有遗臭万年的臭名,“万世名”当属芳名,人应追求此种最高境界。

大有为者能知人当无事时自固气;大有为者能知人。

--于右任“固”者,静也。无事可平心静气地养养神,也算人生一大乐事吧。怕的是事偏找上门来,这也无妨,沉着应付即是,仍须静气者。下句是言那些有作为的人,大凡并非超人,而是通情达理、平易近人者。有联曰:

大本领人当日不见有奇异处;真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

成名日败事时成名每在穷居日;败事多因得意时。

--佚名言简意邃,确是人生经验教训之结晶。颇有警世劝人之妙。

才高自觉风云阔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佚名“高”与“阔”、“重”与“轻”在上下联内自对,形成鲜明对比,给人印象强烈。

海阔随鱼跃海阔随鱼跃;天高任鸟飞。

--郭沫若此联既是集句对,又为改字联。原出唐朝和尚玄览诗句:“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见陆阅《诗话总龟》引《古今诗话》)郭老题写于1957年秋。

改“大海”为“海阔”,“长空”为“天高”,既使海之大、天之高更为突出,也是联语上下对仗的需要。改“从”为“随”,更趋自然通俗,自由自在。联语以形象言明主题,说明一个人要有无拘无束的性情和宽阔无边的心胸。

举世浮沉浑似海举世浮沉浑似海;了无风处浪头高。

--郭沫若此联作于1934年,初见于郭沫若同志1935年6月发表的《浪花十日》日记(《沫若文集》第八卷)。据8月16日日记:他昨夜做了一个奇梦,当天头脑异常沉闷。他在下海洗身的时候,想到古人“无风不起浪”一语,产生了独特感受,即“在海里是惯爱无风起浪的”,于是,灵感陡生,浮现出两句诗样文字,就是这副对联。

同类推荐
  •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唐宋时期的八位文学家。他们提倡古文运动,借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使散文洗去绮靡晦涩的文风,走上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韩愈是其领袖,其余七人也都各有建树,共同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本书以八位文学家的生年为序,精选韩愈散文27篇、柳宗元散文20篇、欧阳修散文18篇、苏洵散文12篇、曾巩散文6篇、王安石散文7篇、苏轼散文25篇、苏辙散文5篇,共计120篇佳作,经过精心编辑加工制作而成。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石川啄木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石川啄木

    本套丛书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
  • 大道通天:成渝铁路建成通车

    大道通天:成渝铁路建成通车

    本书分为4部分,分别是中央决策与规划、铁路勘测与设计、铁路建设与施工、铁路通车与运营。
  •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故事场景主要发生在远离尘世的亚登森林中。大约创作于1598-1600年间。《皆大欢喜》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罗奇散文体的牧歌传奇《罗瑟琳》,这种世外桃源式的吟咏牧羊人纯洁无限爱情的牧歌文学是欧洲一个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牧歌传奇在中世纪中断之后,文艺复兴时代重又兴盛。
  • 云霞满纸情与性:读《金瓶》说女人

    云霞满纸情与性:读《金瓶》说女人

    作为一部奇书的《金瓶梅词话》,与其他古典小说相较,其最为显著的叙说特征是把女性作为故事的主体。正因如此,对文本中女性人物的分析讨论,已超越了文学批评的意义,而更多的是透过笑笑生塑造出来的各种形色的女人们,透视这些被称为“第二性”者所走过的心路历程,以便了解女性在其所处的东方文明大国中,她们的身心曾经历过的“炼狱”。希望能随着一个个人物的品读,得到感悟的愉悦。
热门推荐
  • 素衣凤后驿路梨花

    素衣凤后驿路梨花

    一朝成将军府嫡女,却步步惊心,是蜕变还是平凡,星盘逆行,天降流星,究竟是福是祸。。。。。。
  • 春秋之奴隶王者

    春秋之奴隶王者

    在波澜壮阔的春秋时代一步步抗争,一步步奋斗。领略春秋诸侯争霸的风采,品鉴独特而又有魅力的春秋文化。从奴隶到王者的抗争史和奋斗史。
  • 穿越而来的

    穿越而来的

    当十月把手中的馒头递给眼前的少年时,从此,她家多了一张嘴……
  • 许以冥冥之中

    许以冥冥之中

    他是王殿里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少爷,传闻拥有重重背景的性格暴戾的北王,对一切淡漠残暴,偏偏独宠一人……她本过着扮猪吃老虎的大好日子,为解开困在他身上的未解之谜,在步步探寻中一路掉马甲……
  • 戎歌

    戎歌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西迁康居。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西元前129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西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
  • 妃来萌物

    妃来萌物

    前方高能预警,外星人出没,男主请注意!嘟嘟嘟......危险扫描中....扫描完毕。姓名:K77性别:女爱好:???性格:逗比二货某外星女:作者大大,给我来一碗西红柿伴男主!
  • 18岁以前要做的50件事

    18岁以前要做的50件事

    本书分上、下篇两部分,上篇主要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下篇从人的性格、心态和人格等方面剖析人的心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隋末之万钧之势

    隋末之万钧之势

    大业九年,大隋江山风雨中飘摇。天下即将大乱,盗匪横行。皇上是“匪”,文武百官是“匪”,世家门阀是“匪”,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也成了“匪”……天下何人不是“匪”?姜万钧本是辽东战场上退下来的一小卒,因为拍杨广的马屁没拍好,被打发到河西去当了一个小小县令……小县令有大野心:金子,我的;江山,我的;皇位,我的;娘娘,我的。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 终于爱情

    终于爱情

    因为母亲再婚,曾雨进入韩家,突然多了一个哥哥韩孟语。十二岁,曾雨故意往韩孟语的鞋子里倒墨水报复。十四岁,曾雨在每一片西瓜顶端咬一口,只为了不让韩孟语吃。十六岁,因为有人调侃两人,曾雨大哭着对韩孟语又踢又打,绝不肯和他有任何关系。他们同住一个屋檐下,韩孟语就是妈妈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永远是全校第一,年年奖学金拿到手软,年纪轻轻就已经是高级法院的优秀法官。而在韩孟语的光环下,曾雨就是一个小气任性、不够谦让的坏孩子。她对韩孟语这个继兄从排斥到疑惑再到接受,用了整整十年。直到有一天,韩孟语敲开“坏孩子”的房门说:“如果你希望我如此明白地跟你说的话,我想说,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