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17500000004

第4章 成事不在天而在人(3)

与内疚悔恨一样,忧虑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最消极而毫无益处的情绪,它们都是精神抑郁最常见形式,是一种极大的精力浪费。当你悔恨时,你会沉湎于过去,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行而沮丧或不快,在回忆往事中消磨掉自己现在的时光。当你产生忧虑时,你会利用宝贵的现时,无休止地考虑将来的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无论是沉湎过去,还是忧虑未来,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你在浪费目前的时光。

有这样一则故事:

“睡吧,别再胡思乱想了。”一个商人的妻子不停地劝慰着她那在床上翻上覆去、折腾了足有几百次的丈夫。

“嗨,老婆子啊,”丈夫说,“你是没遇上我现在的罪啊!几个月前,我借了一笔钱,明天就到了还钱的日子了。可你知道,咱家哪儿有钱啊!你也知道,借给我钱的那些邻居们比蝎子还毒,我要是还不上钱,他们能饶得了我吗?为了这个,我能睡得着吗?”他接着又在床上继续翻来覆去。

妻子试图劝他,让他宽心:“睡吧,等到明天,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说不定能弄到钱还债的。”

“不行了,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丈夫喊叫着。

最后,妻子忍耐不住了,她爬上房顶,对着邻居家高声喊道:“你们知道,我丈夫欠你们的债明天就要到期了。现在我告诉你们一些不知道的事:我丈夫明天没有钱还债!”她跑回卧室,对丈夫说:“这回睡不着觉的就不是你而是他们了。”

如果当凌晨三、四点的时候,你还忧虑在心头,全世界的重担似乎都压在你肩膀上:到哪里去找一间合适的房子?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怎样可以使那个啰嗦的主管对你有好印象?儿子的健康、女儿的行为、明天的伙食、孩子们的学费……可怜!你的脑子里有许多烦恼、问题和急待要做的事,在那里滚转翻腾!墙上糊的纸好不好?女儿的男友配得上她吗?粮食会不会又要涨价了?可怜!你脑子里的思绪东飘西荡,你仿佛永远不会再入睡了!

不,你会睡着,只要你采取一个简单的步骤,对自己说一句简短的话,说上几遍,每一次要深呼吸,放松!

你要对自己说,同时心里也要真的这样想:“不要怕。”

深呼吸,一切由他去!睁开眼睛,再轻松地闭起来,告诉自己:“不要怕。”要仔细想想这些有魔力的字句,而且真正相信,不要让你的心仍彷徨在恐惧和烦恼之中。

有一点,我们不能将忧虑与计划安排混为一谈,虽然二者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考虑。如果你是在制定未来的计划,这将更有助于你现时中的活动,使你对未来有自己的具体想法与行动计划。而忧虑只是因今后的事情而产生惰性。忧虑是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几乎每个人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未来而担忧。忧虑既然是如此消极而无益,既然你是在为毫无积极效果的行为浪费自己宝贵的现时,那你就必须消除这一误区。

其实,对一般人来讲,他们所忧虑的往往是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无论是战争、经济萧条还是生理疾病,不可能因为我们一产生忧虑就自行好转或消除,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你是难以左右这些事情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所担忧的事情往往不如你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和严重,也许想想办法,或者变换一下环境,某些担忧变得毫无必要了。

《读者文摘》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有关忧虑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对忧虑心理进行了绝妙的讽刺:

“如此众多的令人忧虑的事情!有旧的,也有新的;有重大的,也有微小的,而富有想象力的忧虑者总有办法将路上的行人同远古时代联系起来。假如太阳燃尽了,一年四季可能完全成为黑夜吗?如果低温冷冻中的人再苏醒过来,他们还能活多久?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小脚指头,他能否在踢球中进球呢?”

请记住一点,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忧虑的,绝对没有!你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在对未来的忧虑中度过,然而无论你多么忧虑,甚至抑郁而死,你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现实。

多疑者就是小人吗?

一般来说,人们对疑心重的人都很反感,常常认为他们是“鼠肚鸡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很重而搞得人人自危。尤其当自己被人无端猜疑时,火气就更大了。觉得对方简直是个得了“猜疑症”的怪物,不可理喻。从而产生这样的错觉:一个人脑子里储藏那么多怀疑细胞干什么?首先,让自己多操心而费神;其次,又弄得四邻不安,鸡犬不宁,从而得出一个结论:爱猜疑者,以小人居多。的确,平常人们做事总是追求“君子坦荡”,光明磊落的做法,认为做事坦率大方才有君子风度。

看来,爱猜疑者无疑要背上“小人”这口黑锅而为人所鄙视了。但是生意人却不以为然,他们的人生信条之一就是:该疑则疑。

他们在决定做某事之前,并不草率下判断,做结论。他们认为那样做的人,是毫无经验和幼稚可笑的。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了解事物的真相,或者仅凭第一印象、第六感觉或别人的介绍而不加思索地着手做某笔生意,那简直是白痴的做法。如果这样,这生意倒不如不做算了。

他们的做法是:在下结论、做决定之前,千万不要偷懒,应亲自做实地的考察与接触,切身去感受、去体会。事无巨细,全局或局部,自己都应该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为此,要不惜花力气去做一切事,不厌其烦地去考证,如果观察十次不够的话,那就接着去,二、三十次地观察也在所不辞,总之目标是要使自己掌握一切的信息与数据。

因此,比起单纯地追求所谓的“坦荡君子风度”而言这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做法显然理智和高明得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套用到这里,可以说成是:“做事不疑,疑事不做。”

的确,该怀疑的地方,还是要大胆去怀疑,即使别人不耐烦,不断地催促你,也不要就此罢手,如果对方以“快点儿,否则我要另请高明了”来要挟,那也不要慌神,而应不慌不忙地应之以“怀疑和分析是我必做的事,要是你真的等不及,那你另找人好了”。这样,对方倒往往因心虚而无话可说,无词可以应答。因此,要镇定自若地按自己的既定方针去观察分析,了解真的面目,然后方可下结论。

总之,在该怀疑处怀疑,该果断时果断,二者都马虎不得。多疑者未必就是小人。

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相近的人吗?

不知什么原因,在日常来往的各种人中,有人第一眼就使你反感,所谓“无故生厌”。这种厌恶感是出自感情的、本能的,而不是理性的。这也是第一印象的一种反应。

这种“无故生厌”,不同于因对方相貌丑陋,态度恶劣而引起的不快。对此有不少见解和分析,我认为下述意见是比较合适的:

当你认真观察使你讨厌、反感的人时,一定会意外地发现,那个人的缺点与你自己的缺点十分相似,那人与你有许多共同之处。专横自私的人讨厌专横自私的人,虚张声势的人对虚张声势的人也本能地抱有敌意。

那是因为对方起的作用宛若一面明镜,把你自己不愿正视的某些缺点,加以放大,如实地反映出来,故而引起你感情上的不愉快的缘故。

常言道:“以人为镜,矫正自己”。希望诸位冷静地检查自己的缺点,使优点得到发扬。

人类的心理十分微妙,常常无意中把自己作为一把尺子,衡量他人并做出某种判断。因此要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品性,给予准确的评价,首先应该反省自己,认真检查自身这把尺子的精确度。

此外,如果自己无缘由地讨厌对方时,切不可感情用事,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训练自己的判断力,以便重新认识对方。

既然具有相同缺点的人,会相互排斥,那么,具有相同优点的人相互排斥,也就毫不足怪了。

尤其是那些控制某一组织的人物,往往本能地排斥那些与自己能力相等的人,以及那些隐藏着更大实力,潜在威胁自己地位的人。

古时独裁人物对于具有工作能力,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危险人物,常常百般挑剔,企图乘他们羽毛未丰之际,加以排除。因此,他们喜欢把唯命是从的二流人物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独裁人物去世后,身边的人没有继承高级领导的能力,即使暂居要职,很快也会倒台,被潜伏在自己身边的实力人物取而代之。纵观古今中外,自会明白。

小心谨慎就干不成大事吗?

中国人一般都是很小心谨慎的。他们不会轻易允诺什么,付出什么,也不会轻易地信任别人,以至于有外国人抱怨说中国人的猜疑心是一流的。

之所以如此,自有他们的道理:世事变幻莫测,天有不测风云,没有谁能预见到未来的事情,幸运会可能降临,但天灾人祸也是不长眼睛的,瞬息之间,一切也许都会改变了。

因此,中国商人只重现金,对股票毫不热心,认为那充其量不过是一张纸罢了。他们认为,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买陌生人公司的股票,那太冒险了。赚了好说,那赔了可就太蠢了。

中国人做生意,必会对交易的过程,严格按合同的规定细节来完成,毫不马虎。

平常,那些做事马马虎虎,不是丢三,就是落四,去商店买东西,要么忘了拿找头,要么付了款忘了拿东西,对于这些在金钱上马马虎虎的人,中国商人觉得简直无法忍受。换言之,他们如果开公司办企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重用这些粗心的人的,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些草率从事者,定会把事情办砸;是没有资格做生意的。

中国人的这种“小心谨慎”的作风,源于根深蒂固的思想熏陶与传统教育。

有句古话叫“单身不入庙,双人不探井”。意思是,单独一个人不要去古刹老庙或别的陌生地方去,那里人地生疏,情况复杂,说不定会遇上什么麻烦事,还是不去为佳。两个人不要同时探身去望一口井,因为两个人同时把头探入井口,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这两人中有一人身携巨款或是佩带什么值钱的首饰,那难保另外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万一对方是个财迷,起了图财害命之心,趁着对方精力集中于井口时,把对方一下子推到井里去,然后拿钱逃之夭夭。

中国还有好多古话,如“人心隔肚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等,总的意思是不要轻信别人,对陌生人要防着点。

那么,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文化思想熏陶下长大的中国人,对陌生人会抱什么样的态度了。他们当然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因此,遇人遇事,他们都爱“防一手”。目的并不是害人,而只是自保而已。

所以,中国人总是小心谨慎,决不会马虎从事,说他们现实主义也好,小心主义也罢,总之他们是很现实的。不确定的事情他们不会去冒险做,不知底的人他们也不会轻易付予重任。不过,小心谨慎的中国人也同样能干出一番大事来。

凡事最好都应与人商量吗?

现代人在遇到难题时往往主要找几个朋友来商量,这是一般情况,但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有局限,所以有人就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质,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去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

首先,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

第二是人多心杂,也会出现走漏风声、葬送机会的坏事。

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就是这样的情景。当时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国的大臣都不太欢迎。商鞅就对孝公讲一番道理:“对于一般人,事情开始的谋划,和他们谈不拢,只能成功之后一和他们共同享乐。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建立大功大业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议。能使国家强盛,旧的章法便可换一换。”

当时有个叫甘龙的大臣立即邓反对,他说:“一点也不对,旧法度官吏熟悉,民众习惯,大家在一起正好相安无事。”

商鞅回答说:“平庸的人安于现状,平常的读书人局限于自己的见闻,这两种人只能守着现在的摊子,实在不值得和他们谈现实和他们知识之外的事。有智慧的人可以为国家制订新的法规,平庸的人只能看守现存的局面;贤明的人能更改制度,无能的人就只能拘泥于现状。”

商鞅这一套见解可能太狂了点,但确实是既深刻又合实际,说出了成大事者不谋于众的道理。正因为商鞅的见解既有道理,又合实际,所以他在秦国变法成功了。

一般来说,胸怀大志的人由于人生目的和知识见解与普通人有很大距离,有些事他不和普通人商量,应当说是正常的。正因为这样,社会才会进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起义前当长工时说:“伙什们,将来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陈胜说的实话,表明他不甘做奴隶,要做一番大事业!

长工伙伴讥笑他,他叹道:“唉!小燕雀那里晓得鸿鹄远走高飞的志向呢!”陈胜这里表现的就是一种成大事者不谋于众的情绪,因为他和他的长工伙伴在这一点上谈不到一起,只有自得其是。

可见,成大事者不谋于人,对于当事人虽然不与人商议,在他本人却必是深思熟虑的。另外,他必须确实具有成大事的才干和能力,他胸中之谋还必须合乎事物发展的道理。如果仅仅是自以为了不起,不知天高地厚,那只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有,即使愿望是好的,行为有人支持,但计划不切实际,虽然雄心勃勃,也须放弃幻想。

追逐功名就一定是钻营吗?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人是自己观念的产物,什么样的人,首要的是在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想到他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他也就不会按照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要求自己、训练自己,那么他当然不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功名心是成功的重要起点。

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自青年时代起,其功名心就很强。他的同乡好友刘蓉曾说他“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曾国藩自己也说,当时最大的心愿是“欲刻苦而自振拔”。1838年,曾氏殿试成进士,名列三甲。按清代科举常例,三甲进士多不能入翰林,曾国藩为此而感到羞愧。此后他更加努力,跻身于翰林行列,苦读十载,终于登上了封建科举仕途的最高阶梯。

很多人到了翰林这个地位,已不必在书本上用太多的工夫,只消钻钻门路,顶多做做诗赋日课,便可坐等授官了。而曾国藩虽然来自农村,秉性淳朴,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在京十余年来勤读史书,却培养出一股“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气来。

为此,他同意将名字子城改为“国藩”,即暗寓“为国藩篱”之意。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则引来九洲的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树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大厦的栋梁。

同类推荐
  • 影响你一生的选择与放弃

    影响你一生的选择与放弃

    本书通过把握好人生的脉博、选择生活读懂生活、在奋斗中选择你的希望、放弃你心中的垃圾等五个部分,阐述“人生处处充满选择与放弃,懂得如何取舍是成功的关键”。
  • 做事的抉择(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做事的抉择(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在人生奋斗中,不慎跌倒并不表示永远的失败,唯有跌倒后,失去了奋斗的勇气才是永远的失败。我们若以平常心观之,失败本身也就不足为奇。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失败,他就难以尝到人生的辛酸和苦涩,难以认识到生命的底蕴,也就不可能进入真正宁静祥和的境界。其实,通向成功的路绝不只是一条,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路,成功与否,往往不在于对道路的选择,而在于一旦选定了自己的路,便不再彷徨。所以,能否到达心中的目标,首先取决于对脚下道路的信任。
  • 年轻人成功的资本

    年轻人成功的资本

    本书内容包括:一生的资本、高贵的个性、伟大的励志书、思考与成功等四卷。
  • 成功学大师话成功:创造卓越(成功人生的素质解析)

    成功学大师话成功:创造卓越(成功人生的素质解析)

    本书循着成功学大师的引导,着重剖析成功人士的成功素质,书中理论精辟,案例生动、取材广泛。
  • 上班孔子下班庄子

    上班孔子下班庄子

    《上班孔子·下班庄子》浓缩了孔子和庄子的智慧,运用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态度,指导人们更好地立足于职场;用庄子“超然物外,随风逍遥”的出世心境,引导人们浮躁的心灵归于宁静,使人们享受生活中的大自在。两部分内容合璧,既提供了职场的经营之道,也解决了职场外的诸多难题,为人们从容地驾驭工作和生活指明了方向。
热门推荐
  • 万古龙天传

    万古龙天传

    千古、万古、亘古一切始于他,万世、亿世、兆世、在举手之间,试看天虞岛走出的少年,如何问鼎天地之主。
  • 绪诸

    绪诸

    眼见繁华的世界只是表象,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世界,所谓的神灵究竟是什么?每隔千年,“人类”总会派出他们的智者去向世界发出疑问,他们是什么,如何才能超脱?
  • 妖仙传之三世劫

    妖仙传之三世劫

    一世为妖狐,一世为魔女,一世为仙子,三世因果轮回,世世爱而不得。其实我所求,不过是与你相伴,即使从不曾表明,只要能在你身边,我亦无所求。只是还是错过了。这三世,我愿一世伏在你膝上。我愿一世与你执手。我愿一世与你白头。
  • 善情女医:莫爷的心尖独宠

    善情女医:莫爷的心尖独宠

    “从我有要找你的念头开始,我就在想怎么上你,从未停止。”“凭什么我颜浅就注定要做别人的替身!?”他俩青梅竹马,有着同样落魄的神秘身世,一别19年,当命运的齿轮让他们再次相遇,她却屡屡想逃,多次欲言又止。“我要的人,从来都只是你。”尽管她一直按捺自己的心,但看到那片用思念汇成的花海时,还是控制不住地热泪盈眶了。“我将不是我了,对不起,我无法爱你。”莫亦白双眸赤红地抱住已无呼吸的她,胸口传来挖心的痛。没关系,就算翻转整个世界,也一定要你回来!
  • 宝宝也疯狂:哥哥排排站

    宝宝也疯狂:哥哥排排站

    她叫夏宝娃,今年五岁了。她别的特异功能没有,就只有一个像拉链一样拉上拉下的空间小口袋,还有一个特极品的妈!空间小口袋里,塞了她最喜欢的东西,例如,蛋糕啊,水果啊,猫你啊,小狗啊,还有钞票。至于她的小小理想么,就是找到自己的老爹,然后狠狠打他一顿。丈夫什么的,暂时不需要,因为她年纪还小,不过哥哥什么的,她可以领养几只。嗯——领养几只呢?她得好好琢磨琢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小鹿斑比

    小鹿斑比

    《小鹿斑比》作品按照语文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进行了精选,集中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考虑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而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又是卷帙浩繁,不便于中、小学生阅读的现实,在参考和借鉴了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并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并在每一作品前加入了导读,介绍作者生平、成书时代背景等,指明作品特点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深入浅出,使之尽量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便于广大中小学生轻松阅读和理解吸收。
  • 多弗尔的勇士

    多弗尔的勇士

    哥,我跟你说一件事。听说有一个魅魔得到了至高神的承认能够使用圣光。你当这是故事吗?哪有这种事。教廷承认了吗?还没有,可万一......没有万一,如果圣子圣女是魅魔,他们也绝不会从善。哥,你又没有见过,你怎么知道不可能?!是妖精贤者告诉我的。......我不信。
  • 那雨里的苗

    那雨里的苗

    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书名?我也不知道,总之,这棵苗在风雨之下,是如何成长的,只有徐苗苗知道
  • 我真不想当门神

    我真不想当门神

    弱旅出门神,寒心表示,我真不想当门神。你们这些前锋进不了球,我只能够勉为其难的顺带进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