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87400000032

第32章 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1)

儒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而言,是这个民族最了不起的智慧结晶。是的,西方读者难免发现儒教经典大都乏味。但我们不仅要细读这些经典,还要思考这些经典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会承认中国经典的强大影响力。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是地球上聚居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据知是历史记载最为悠久,至今唯一完整的民族,从未被赶离自己的发祥地”,一切都很古老。应怎样解释这个举世无双的成就呢?无数的人,从人类历史的黎明时期,一直到今天,一直居住在中华大地上,他们是靠什么来统治的?民族衰亡这个普遍规律,为何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

那些深入探究此问题的人,全都认为,这是因为在异族还在依靠物质力量时,中国人就已依靠道德力量了。任何一个学习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细心的、洞察人性的旅行者,对中国的道德一直绵延的、融铸大众的神奇力,无不肃然起敬。卫三畏博士说:“作为一个理想而高尚的学者,孔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孔子思想对这个民族的持续作用,实在太大,怎么估计都不过高。孔子所描述的道德标准,对他身后的年代,其影响不可估量,这足可证明他本人的标准有多么崇高,从此民族良心要用他描述的标准来衡量。”“孔子有关人的责任的教导,”理雅各博士说,“令人叫绝,令人赞赏。是的,它并非完美无缺。但在孔子教导的四样东西——文、行、忠、信之中,后三样的说法,却与律法书和福音书不谋而合。它们所主宰的世界,一定是个美丽的世界。”

中国古籍之中,从没有会使人们心灵变得低俗的东西,人们常常指出这个最超凡之处,这也是它们与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众多文献的最大不同。密迪乐先生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民族能拥有中国人这样一种神圣的文献,完全没有一处****的描写,没有一句极端的话。‘四书五经’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注疏,都能在任何一个英国家庭里大声朗诵。其次,在所有非基督教国家,偶像崇拜总是与活人祭祀和罪恶的化身相关联,同时还伴有放荡的仪式和纵酒宴乐。而在中国,完全没有那种事情。”

对天下的治理,皇帝向上天直接负责;人民的勤奋昂扬,要比统治者更重要;统治者必须有德有能,并以德为政;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的理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这些观念就像一座座峰巅,耸立在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引得所有观察者注目。在本书快要结束探讨中国人时,我们想着重讨论儒教体系在道德上的优点,因为只有明了这些优点,我们才有希望真正了解中国人。这些优点,使中国人明确服膺于道德的感召力。每年进行的科举考试,都要求引经据典,去写作文,这种做法,使人们的心灵统一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给人们带来了强大动力,使每一位考生都把政府稳定视为个人成功的前提。无疑,这是中国人之所以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人是否知晓,“上帝”确实存在,这一点确实很让人感兴趣。那些细读过中国人典籍的人,向我们打保票,说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意见。但那些声称有独立判断力之人,却都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即使中国人曾经承认“上帝”的存在,也肯定忘得一干二净,就像刻在一枚古币上的文字,早已被千年的锈蚀所湮没。这个问题,就我们而言,好像不如一些刻意追求的人那样重要。它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对我们当前的目的而言,完全可以不管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既不是历史问题,也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中国人与他们的众神之间,到底是何关系?

从一些事例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英雄,怎样逐步地从被尊敬到被纪念,再从被纪念到被崇拜。可以说,中国所有的神都是死去的人,也许还可以从祖先崇拜得到进一步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所有死去的人,都是神。一座座庙宇建起,经过皇帝批准,用来纪念生前已闻名的各种人。这些人里面,说不准谁就会地位日隆,上升为这个民族信奉的神。不管怎样,中华民族肯定是多神论者。

当然,人们有崇拜自然的倾向。意识到有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有许多未知的力量,便把它们拟人化,来加以顶礼膜拜,依据是,这些力量是有感应的。因此,到处都有风神庙、雷公庙等等。北斗星也常是崇拜对象。北京有日坛和月坛,这与皇权崇拜有关,但有些地方对太阳的崇拜,却是民俗,朝拜是在二月份他们定为太阳“出世”的那天进行的。这天清晨,村民们向东走去迎接太阳,傍晚就向西走护送太阳。这一年,对太阳的礼拜,就此完成了。

这种自然崇拜最常见的表现是崇拜树木,这在一些省份(比如河南西北部)是随处可见的:人们走过几百棵大大小小的树,每棵树上都挂着小旗,表明这是某个神祇的住所。即使崇拜没有外部标志,迷信思想也还是很活跃。要是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长在一间破烂的茅屋前,基本可以断定,树的主人不敢砍倒这棵树,是因为这棵树有灵。

通常,人们认为,皇帝是这个帝国唯一有权祭天的人。皇帝亲自在天坛主持有趣的祭天典礼,这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但对于中国全体臣民而言,他们自己不祭天地,或者不准祭祀天地,那可是一条新闻。人人家中坐北向南的墙前,总会有个神龛,而一些地区称之为天地神龛。许多中国人都可以证明,他们唯一的宗教祭祀,除了祭祖仪式之外,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给天地祭拜上供,有时是在新年开始时。没有祷告,连祭品过段时间也拿走了,像其他祭祀一样,自己吃掉了。这种时候,人们祭祀什么呢?有时,他们说是祭“天地”;有时,他们说是祭“天”;他们还会说是祭“老天爷”。“老天爷”这个叫法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的确对一个人性化的神有真实的感受。但是,当我们明白这个想象中的“人”,是与另一位被称作“土地娘娘”的相对应时,这推断的结果就值得考虑了。在一些地方,人们习惯于在六月十九他“生日”那天,祭“老天爷”。但要是去问那些给太阳定生日的人们,谁是“老天爷”的父亲,或者他是什么时辰生的,实在是多此一举,因为他们对此懒得去想。很难让一个中国普通人明白这些问题有何实际意义。有什么风俗,他就接受什么风俗。“享享福,别受罪。胡思乱想耽误瞌睡。”我们很少碰到一个中国人,对“老天爷”的经历或人品知道一点,他们只知晓“老天爷”会管理天气,掌控庄稼。一般中国人的“老天爷”这个叫法,暗示着有这样一个人,但据我们所知,人们既没有为他建庙,也没有为他塑像,而献祭他的供品也与祭“天地”的没什么两样,为何这样叫法,好像还是没有得到解释。

“天”这个词,在中国典籍中经常见到,它表述的是一种人格化和意志的观念,但同样也可以两者都不指,而且,当我们读到“天即道”这样的评注时,我们感到词意极其含混。这一词意在古典作品中含混不清,而在日常用语之中也同样含混。一个一直在祭天的人,要是被问及他怎么理解“天”时,他就通常说是头顶上的蓝天。因此,他的崇拜就如同崇拜自然力量的人,不是单一的自然力,而是多元的自然力。他的信仰,用爱默生的话而言,就是“草仙雨神”。换言之,他是个泛神论者。这种缺乏明确含义的拟人化,是中国人崇拜“天”的致命缺陷。

中国下层社会的多神论和泛神论,与上层社会的无神论形成对照。从深入研究的人们的论述中,从种种的迹象里,以及从“天理”之中,我们不难作出总结:中国的儒士是这个地球上一群最彻底的、有教养的不可知论者和无神论者。“天理”这个说法,指的是宋代唯物主义的注释者对中国知识界的深远影响。一位渊博的中国经籍注释家朱熹,他有着绝对的权威,对他的论点的任何疑问都被视为异端邪说。结果是,他对经籍的注释,不仅完全从唯物主义立场进行阐释,而且就我们理解,他的解释完全是无神论的,它的影响遮掩了经典原有的教义。

黄河从晋陕峡谷中流出后,继续向前几百英里,流入大海。年复一年,它几次改道,跨越六到七个纬度,从长江口一直到渤海湾。但不管流到哪里,哪里都会遭殃,留下一片荒漠。宋代注释家引入唯物主义,就如同一股强大的水流,注入了中国思想这条小溪,水流已经泛滥了七个世纪,留下一片无神论的荒漠,根本不能撑起一个民族的精神。道教退化成为一种对付妖魔的法术体系,它从佛教汲取了大量东西,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儒教几乎没有或者说完全没有满足人性的先天需要,而佛教本身是引来提供这种满足的。每一种信仰的指导形式,都会受其他形式的影响而改变极大。对于那些善人们而言,任何一种提供行善途径的组织机构他们都乐于赞助,并认为这条大道没什么不好。任何一种神,要是适合于在某个特定方面发挥如人所愿的影响,那就肯定会得到人们的喜欢,正如一个刚好需要一把新伞的人,会走进任何一家商店,只要它卖伞就行。中国人从来都不会对自己所崇拜的神问个究竟。就像一个想买伞的英国人,不会去问伞来自何方以及人们普遍使用伞是开始于哪一年。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颇有学识的讲演,讨论中国佛教徒和道教徒的人数。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就如同去调查比较英国有多少人抽十便士一包的香烟,或者有多少人吃菜豆。谁想抽十便士一包的香烟而又能买到,那他就可以抽;谁喜欢吃菜豆又买得起菜豆,就可以吃。中国两种最有名的“教义”的情况也是这样。任何一个中国人,要是想举行一场佛教仪式,同时也请得起和尚,就可以花钱请一个来,他自己因而成了“一个佛教徒”;要是他想要个道士,他也可以同样请来,他自己也成了“一个道教徒”。对中国人而言,请哪个都行,他并非不可能把他们一起请来,这样他就既是“一个佛教徒”,又是“一个道教徒”。因此,一个人可以“立地”成为儒教徒,兼佛教徒,再兼道教徒,根本不觉得有什么冲突。佛教吞并了道教,道教吞并了儒教,最终儒教又吞并了佛教和道教,因而“三教合一”。

中国人与他们的“三教”的实际关系,可以用一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组成的关系,来加以解释:“撒克逊语、诺曼底语和丹麦语都是我们的语言。”但是,即使我们可能判定自己古代的起源,我们对词汇的选择,也完全不会因为自己有多少撒克逊人的血缘,或多少诺曼底人的血缘,而会有丝毫改变。我们对词汇的选择,取决于我们的思维习惯,取决于我们使用词语的场合。学者会使用许多拉丁语词,还混杂一些诺曼底语词,而农夫则主要使用平直的撒克逊语词。但不管学者还是农夫,撒克逊语是我们的语言基础,其他语言不过是补充。在中国,儒教是基础,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儒教徒,正如所有的英国人都是撒克逊人一样。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多少佛教或道教的观点、词汇和实践,可以视情况而定。但就中国人而言,同一个仪式融合了“三教”,其中的不协调,其中的冲突,并不比我们把源于不同民族的词汇组织在一个句子里遇到的更多。

你说,两种信仰互相冲突,这总会让一个中国人难以理解,他完全不明白什么叫逻辑上互相矛盾,更不会关心这一点。他本能地学会了调和两个互不相容、主题不同的艺术,那就是不顾两者之间的关系,搞“拉郎配”。他的智能培养,为融合两种不相容的信仰作好了准备,如同液体可以通过内渗和外渗来进行融合一样。他已经把“学术上兼容并蓄”带到逻辑上的自杀的地步,但他不懂这一点,即便告诉他,他也不懂。

这样把各种不同信仰机械地“装配”在一块,有两大后果。第一个后果就是违背了中国人天性有秩序的本能。中国人因这种根性而闻名,他们的这一本能,充分体现在精心划分官员级别的做法中,从一品到九品,各有各的标志,各有各的权限。大概有人曾在中国的众神中寻找类似的等级森严的划分,但毫无头绪。问一个中国人,“玉帝”大,还是如来佛大?那是无用的。即使在“万神殿”里,排列次序也只是暂时的、偶然的,次序一直在变换。中国人的灵界里,权威没有僵化的等级。这种极端混乱,要是出现在人世间,就等于长期的无政府状态。这种局面在“三教堂”里更加明显,那里并列供奉着孔子、如来佛和老子的塑像。最受尊敬的位于中间,我们认为应该是孔子,要是不是他——因为他从来都没有自称为某种神——那就是老子。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这个排序问题过去一直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我们听到的几乎所有的争论都对如来佛有利,尽管释迦牟尼是一个外国人!

信仰的“装配”带来的第二个后果,同样意味深长,那就是任何一种信仰,都把人类的道德性贬得极低。有一条经济规律与此对应:劣币驱逐良币。儒教的一切高尚教条,完全不能使人们消除对道教描述的众妖的恐惧,常有人说,现今所有文明的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迷信,那样轻信,这是一句深切的妙语。富商和学者,每个月花两天时间,去专门祭拜狐狸、黄鼠狼、刺猬、蛇和老鼠,并在它们的牌位上写着“大仙”,认为它们对人的命运有重要影响,他们对此招摇而过,从不害怕别人看见。

几年前,中国一位最著名的政客,跪在一条水蛇面前(这条水蛇对于自己能代表水神的化身,肯定感到十分光荣)。这位政客认为,这条水蛇是前朝某位神奇制服洪水的官员化身。中国只要洪水肆虐,就把蛇当做神来崇拜,这种习惯好像很常见。在离河较远的许多地方,任何一条陆地上的蛇都会变成神灵,而且“无人质疑”。要是洪水退去,人们就会搭台唱戏,纪念神的赐福,蛇也因此放在托盘上,放进一座庙宇,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知县和其他官员,每天都要去那里跪拜烧香。在河道附近的地区,河神常被当做雨神;但在稍远一些的内地,“武圣”关帝被当做雨神来崇拜;但有时,不管离河远近,人们只向观音求雨。对一个中国人而言,这根本没什么奇怪的。因为他完全不明白自然界的一切应该是统一的,即使对他明确指出其荒唐,他也很难明白。

与求雨有关的祈祷,另外有个有趣而又最有意味的事实,经常会引起我们的注目。在中国著名小说《西游记》里,一个主角本来是一只从石头里蹦出的猴子,慢慢进化成了一个人。有的地方,这位幻想中的角色被当做雨神来崇拜,而不是河神和“武圣”。没有什么能比这个例子更好地说明——中国人在真实与想象之间完全没有界线之分。对西方人而言,原因与结果是相互联系的。中国人向一只不存在的猴子求雨,他们心中关于因果的直观感受究竟如何,我们无从推断。

同类推荐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李怡、毛迅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阐述。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
  • 兵书通览

    兵书通览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三十六计》品读

    《三十六计》品读

    本书对《三十六计》作了解读,内容涉及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印度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印度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构思巧妙,幽默风趣。
热门推荐
  • 造化圣魔

    造化圣魔

    浩瀚乾坤,破碎三界。万古青天苍穹,苍穹破碎,分成九天十地。一个少年于破碎苍穹走出,看他如何纵横九天十地,震慑万古青天。我心向善可为圣,我心向恶可化魔!
  • 变形金刚之复兴赛博坦

    变形金刚之复兴赛博坦

    作品采用独立世界观和时间轴,讲述霸天虎和汽车人联手打败原议会推举领袖护天卫的屠杀兵器后,复兴赛博坦的故事。主角基本采用原作角色,声明我不拥有这些角色,孩之宝拥有。
  • 一眼皆万年

    一眼皆万年

    黑夜里遇到,一眼万年苦难随他,幸福皆你以后的以后,我陪你
  • 泪鱼外传

    泪鱼外传

    泪鱼是一把剑,一把杀了人会流泪的剑;黄逸飞是一个人,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人。江湖都说泪鱼邪恶,说它历来都是武林纷争的根缘,可在黄逸飞心中,泪鱼永远只是一把冰冷的剑,所谓的善恶,只在于人的内心。这世上有太多的恩怨,他只想用最初的那份纯良,来挽救不被世俗迷惑的心。师父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有争斗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人人都不愿他踏足江湖。如果可以,谁又愿意四处漂泊、靠近是非的漩涡。他也想放下泪鱼,放下所谓的责任,和那个心爱的人,尝一尝天荒地老的滋味。可逃不掉、躲不开,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如果你梦中的祥云,变成必须担当的紧箍,你会怎么办?
  • 小老师和大老师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小老师和大老师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幼教老师和男大学老师不得不说的二三事。李斯汶和陆澜清不得说的二三事。
  • 被你温柔善待

    被你温柔善待

    从那个懵懂的青春开始,你踏入了我的世界,也成为了我的世界。我也曾遐想过美好,却也曾因你而放弃。“给我好好待着!我不在这,你哪都不许去!”喂……你不能凭我喜欢你,就这样啊……
  • 唯有前夫不可负

    唯有前夫不可负

    隐婚三年,相敬如冰,有名无实。当她幸福的为他披上婚纱,他和别人的婚讯却铺天盖地而来。她次次逃离,他步步紧逼。他为她做尽所有,披荆斩棘,不改初心。他的青梅,她的初恋,相继归来,一夜之间天翻地覆。真相一个个浮出水面,天定缘分,是谁的阴谋?痴心守候,是否真能换来天长地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深爱从来只是你

    深爱从来只是你

    江白宛以为,自己离开了这座城市就能放下一切,可是当她再次回到这里,再次遇见那个男人……和他身边的那个女人。才发现,原来她从未能彻底放下他。明明以为他们之间毫无瓜葛,可是——为什么不管她走到哪里?总是能看见某男?终于,江白宛在被逼走的第九十九个男朋友时,她忍无可忍了。江白宛:“沈先生,请注意我们之间的关系!”沈先生:“我们什么关系?嗯?你是说,夫妻关系?”江白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