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5400000009

第9章 朱元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2)

魏观是湖北蒲圻人,也是读书人出身,元朝末年也和高启一样隐居了起来,但比高启年老整整30岁。当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魏观就结束隐居,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他算是明朝建立前参加工作的老人了,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魏观历任国子监助教、浙江按察司佥事、两淮都转运使、侍读学士、礼部主事等,中间罢过官后来复出,66岁时请求退休。朱元璋对这位老臣很满意,退休前给魏观提了一级,“赐参政俸”,让他回家安享晚年。明朝初期,苏州地位重要,政务繁杂,但是知府陈宁为政苛刻,横征暴敛,用烧铁烙百姓的肌肤,失去了全府的支持。官吏和老百姓们暗地骂他“陈烙铁”。陈宁不能再用了,朱元璋要再派一个得力亲信前去,于是想到了魏观。魏观结束退休出任苏州知府,到任后废除陈宁的苛政,宽厚为政,苏州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先。第二年,魏观擢升为四川省参知政事,结果苏州百姓上书朱元璋不让魏观走。朱元璋也没有更好的人选接掌苏州,同意魏观留任。到现在,朱元璋对魏观是信任的,是满意的。

魏观在苏州政绩斐然,和他的才能有关,更主要的是他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文人出身的魏观和文化气浓厚、文人众多的苏州很合拍,他招揽人才、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许多政策得到了当地文人的支持。其中就包括高启、王彝、王行等人。高启做官的时候就认识魏观,还当过魏观的下属。两人惺惺相惜,结为忘年之交。魏观到苏州后,高启特意搬到城中夏侯里居住,方便两人欢聚交流。

话说苏州是个繁华重镇,但是府衙却是原来的水司衙门。原来的苏州府衙在元末被割据东南的张士诚占为皇宫了。朱元璋攻灭张士诚的姑苏战役让府衙在熊熊烈火中化为了荒墟。明朝建立后,苏州府衙多年来都局促在水司衙门的旧房中。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魏观决定在张士诚旧宫殿的基础上重修府衙,同时治理城中的湫溢(春秋吴国时修的水利工程),计划疏浚河道减轻水患。按理说这两件事情都是好事,魏观在工程立项、决策拍板和召集民工等各个环节都没有违反程序,貌似不会出任何问题。

问题还就出来了。苏州指挥使蔡本和魏观有隙,上书攻击魏观:“观复宫开泾,心有异图也。”“复宫开泾”一旦和“异图”联系起来,问题就大了,大到朱元璋不得不按照程序派了一个叫做张度的御史专门调查此事。

朱元璋有没有把“复宫开泾”和魏观联系起来呢?他没有那么傻。有许多破绽表明这极有可能是一个诬告。首先,魏观已经69岁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69岁老书生造反干什么用?而且魏观跟从朱元璋多年了,早不造反晚不造反,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造反?其次,苏州作为重镇,明朝在此设立了苏州卫指挥使司,留有军队镇守。蔡本就是苏州指挥使。魏观作为知府,指挥不了苏州卫的军队,拿什么造反?第三,“复宫开泾”,前者属于改善政府办公条件,后者算得上是兴修水利,怎么就和造反联系起来了?如果说有什么不妥,那就是工程涉及张士诚的旧宫殿,有点敏感;修建工程调动民工,有扰民的可能。可两个小问题也不能上纲上线到造33反啊?

负责调查此案的御史张度被后世的许多人认定是一个小人。有人说他和高启有仇,而且向魏观索贿未果,就做出了不利于魏观的调查结果。然而没有证据表明张度和高启有仇,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曾经索贿。反而从张度之后一直从事纠察执法工作,政绩斐然,正常提升来看,张度是一个相当专业和正直的司法官。

张度作为钦差大臣,没有大摇大摆去苏州。大摇大摆地调查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前奏。张度采取的是微服私访的方法。脱下官袍换上民工的衣服进入了修建官衙的队伍,当起了搬运工。非常巧,他赶上了苏州官衙的“上梁仪式”。在南方,上梁是建屋非常重要的程序,房子还没建,梁上好了不但博个好兆头,还可以给后来的建屋打下好基础,所以大家都很重视。魏观还邀请老朋友、大文豪高启给苏州新府衙写一篇《上梁文》。高启受邀,热情地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作。仪式开始,张度很仔细地把每个细节都记在心里,为了集中精神他连官府分发的每人一碗酒都推辞掉。他默记下高启的《上梁文》,然后考察一番后,回京向朱元璋递交了调查报告。

张度的调查报告是不利于魏观的,但并没有采用蔡本的“异图说”。他弹劾了魏观两大罪状:“非时病民”和“危言”。所谓“非时病民”是认为魏观调拨民工修建两大工程耽误了农民的农时,而且在修建过程中工程过急,有催赶逼工的现象存在;所谓的“危言”则是说高启写的《上梁文》不太妥当,认为“典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

应该说,张度弹劾的这两条罪状都击中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朱元璋农民出身,骨子里是一个传统的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误农伤农的行为极其反感。魏观的两个工程既然误了农时,朱元璋就不满意了,把它想象成大兴土木、民怨四起的事情了。而第二条罪状中的“高启”、“典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等字词更是让朱元璋浑身不舒服。他下令要亲自查看高启的《上梁文》。看完以后,朱元璋断定:《上梁文》是一株大毒草,是射向大明朝的恶毒暗箭!至此,魏观和高启等人的命运就被决定了。

《上梁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呢?遗憾的是,这篇文章现在已经失传了。根据散落在其他文献中的内容,这篇文章提到了苏州府衙“龙盘虎踞”。“龙盘虎踞”四个字形容某地地势雄伟,通常是用来形容南京城的。高启用这个词来形容苏州府衙,的确有不妥当的地方。但是朱元璋的想法不只于此:第一,苏州府衙原来是谁的宫殿?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夙敌张士诚的宫殿。你形容该地“龙盘虎踞”,那张士诚是龙呢还是虎呢?如果张士诚是龙虎,那我朱元璋又是什么?第二,苏州府衙现在是谁的府衙?是魏观的府衙。你魏观在那里龙盘虎踞,到底要干什么?联想到高启之前的举动,原来他是要推翻新王朝,怪不得拒绝和新王朝合作呢。由此,说高启和魏观两人大不敬还算是轻的,说你们图谋造反也不为过了。

张度上表弹劾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两条罪会掀起一系列的血案。误农时的罪过,最多不过罢官而已。“危言”也不过是训诫或者徒刑而已。无奈,朱元璋从中发现了众多的“造反证据”,“魏观案”被定性为一次“谋逆”事件,魏观、高启、王彝以“浚河扰民”与“修府治兴既灭之基”之罪腰斩于市。高启当时只有39岁。

像“魏观案”这样因文起祸,以文字联想的内容作为证据定罪的案子,我们称之为“文字狱”。

“魏观案”定案过于主观,主观到连朱元璋都不太确信是否真实。魏观被杀没多久,朱元璋仔细想想,也觉得是个冤案了。于是明朝政府允许魏观以礼归葬,朝廷允许文人们给他编辑了文集,还派诸王和相关官员祭祀,算是给予了实质平反。

至于高启,朱元璋一口咬定他的谋逆,拒绝平反。为什么同案不同罚呢?

因为没有“魏观案”,高启也必须死。他属于朱元璋坚持要杀的那类人。高启代表着一类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江南文人。朱元璋曾派人拿着金银财宝去招揽文人——他不知道文人不都是能用钱财征服的。大诗人杨维桢见到使者后干脆说:“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被逼急了就说:“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这群文人不仅拒绝合作,而且念念不忘在元朝和张士诚时期相对宽松的统治。

随着统治的稳固,朱元璋干脆以暴力威胁天下文人支持新王朝,出任官职。朱元璋在刑书《大诰》中设置科目,明文规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则“诛其身而没其家”。贵溪夏伯启叔侄俩自己砸断自己的手指,苏州姚润、王谟接到任命不出仕,都被斩首并抄家。面临生命威胁的文人们,这才出来做官。做官还不够,朱元璋还要改造文化,像打击政治对手一样,将一切可能威胁皇权的潜在力量都掐死在摇篮里。诗人陈养浩写了句“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朱元璋认为他写夜夜哭征夫,是无视大明朝的繁荣盛世,讥讽朝廷的军事制度。大明朝怎么可能有怨妇呢,于是乱说话的陈养浩就被投进水里淹死了。

在朱元璋之前,历代也有文字狱,比如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好在都没掀起血雨腥风。文人的处境相对比较宽松。从朱元璋开始,文人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从明朝建立到清朝中期都笼罩在“文字狱”的阴影下,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我们都多少知道一些其中的糊涂案。比如清朝的翰林学士胡中藻写了句“一把心肠论浊清”,就被乾隆认为在国号“清”字前加“浊”字,大不敬。胡中藻被杀,罪及师友。徐述夔写了一句“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被乾隆帝定为大逆,认为是鼓励人们反清复明。其实这里的“明朝”是“明天”的意思。结果,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开棺戮尸,徐述夔的孙子和校对诗集的人也全部处死。更着名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案,则是雍正朝的案子,那个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斩首示众的倒霉鬼叫做徐骏。结果全社会“避席畏闻文字狱,着书只为稻粱谋”。

古代的文人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群体。整个社会给知识分子留下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有些职业社会不让你从事(比如你不能卖猪肉,否则被曝光后会引起轩然大波),有些职业你自己不愿意从事(比如算命占卦的,比如跳大神的,比如戏子和木匠),还有一些需要文化的职业则因为个人境界没到,做不了(比如和尚道士)。

文人能做的职业,都是和政治有关的职业,或者需要依赖政治得到发展的职业。一个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功成身退是最理想的道路。但是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幸运。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知识渊博,独立思考,有了独立的思想和不凡的抱负,就要面临着在个人发展和皇权之间挣扎的命运。君主专制的制度以君为圣,文人能在自保的前提下,尽可能实践读书时的抱负胸怀就算是不错的了。如此,成功的文人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可能做个成功的文人。

如果遇到朱元璋、乾隆等大兴文字狱的时代,文人就只能“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清朝大学士梁诗正语)。文人可以不用写字来表达思想,但总不能不说话吧?可是当独立思想本身成为了皇权的监察对象时,说话也不保险了。文人唯有少写少说,将精力用在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情上(比如从事历史考据,比如到处旅游,或者按照要求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明清两代社会在故步自封,沿着固定的轨道僵化发展,变得异常脆弱,和文人万马齐喑不无关系。

这种情形一直到近代才得到改观。随着清朝的势微,中国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同类推荐
  • 回到宋朝当书生

    回到宋朝当书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个现代青年,醉酒穿越到了北宋天禧年间,光荣地成为岳麓书院的一名杂役。且看他如何从杂役变书生,又是如何从书生发迹的。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将让你知道,事实与此截然不同。此物真稀奇,双丘隔小溪;溪下泉淙淙,丘上草戚戚;有水鱼难养,无林鸟可栖;虽非稀世珍,千古万人迷。……属于黄石的×××××××××××××××××××××PS:本书为架空,请大家不要把史实拿来比对哦,尤其是书院这一块,谢谢!!
  • 远图霸业

    远图霸业

    一个背负恩怨情仇的男人,他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他秣马厉兵东征西战统一天下……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上)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时间最早、作战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反法西斯侵略与奴役的主战场。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中华民族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担了最大的义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八年抗战,中国战场共消耗日本军事力量达455万人,占日军损失总数的70%。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牵制、打击和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当永志不忘!这部书是经过数年努力而编成的,它是一部集体劳动的成果。
  • 在大唐卖鸡排开始

    在大唐卖鸡排开始

    一场事故醒来发现一切都变了,我居然穿越了,而且还带着一个极品无赖的联络员系统,为了自己为了中国梦,那就从卖鸡排开始吧
  • 马夫天下

    马夫天下

    前世开宝马的年轻司机穿越异世成为籍籍无名的马夫!想当年,卫青从马夫一跃成为驸马;孙悟空还当过几天弼马温;号称打不死煮不烂的“虫”公子,凭借两大武林绝学:无敌棍法、虫找手!在门派林立、江湖恩怨纷扰的异世风生水起!一手开酒楼,一手泡美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赚钱泡妞两不误。且看九重十八帅京城笑公子谈笑间指点江山!
热门推荐
  • 我找不到你

    我找不到你

    因为彼此之间的傲慢,让我们错过一回又一回,我愿意为你放下我所有的自尊去爱你,只为不要再错过
  • 狐妖浮生修道尘世缘

    狐妖浮生修道尘世缘

    狐妖少女嵬名空,本性纯良,却无心修炼,誓言做个吃货。历游凡世千百载,引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人心故事。
  • 启源法典

    启源法典

    这是一个危机重重的世界觉醒了两个毫无战斗潜力的最弱天赋依靠穿越三千世界的神秘黑猫白池向隐藏幕后的黑手发出最强的怒吼
  • 毁灭进化

    毁灭进化

    一个普通的宅男,在末日之中感染病毒。为了守护身边那些应该守护的人,他选择了不断进化!
  • 花开千年在彼岸

    花开千年在彼岸

    她本是一颗彼岸花的种子,意外落入奈何桥下,被遗忘在了忘川河边。忘川河水每日侵袭着她的身体,煎熬无比,让她无法生长,迟迟未见发芽,几年光景匆匆,眼见生死一瞬,一滴从天而降的魔神心血却给了她生机,让她生根发芽,自此她牢牢记住了那个身影,那个让她一生一世难忘的面容,恩情永记。她本是一颗彼岸花的种子,意外落入奈何桥下,被遗忘在了忘川河边。这一切,不是彼岸花所想,所以最后的百年一世,彼岸花宁可踏入凡间,只为相伴百年,把那恩情还。却不知,情难还,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最好莫相恋。一段千古流传的爱恋,人、神、魔三界的动乱,只因彼岸情动而出现。花生在彼岸,只为一生一世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灵魂面具

    灵魂面具

    一些神秘而又棘手的事情正在发生,他们躲藏在阴影之后力图隐藏一切,但随着时间的推延,600年前的真相正慢慢浮出水面,没有人知道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唯一能确定的是,他们不希望有人知道,他们也不会让人知道。这本小说的真名为《黎明号角:灵魂面具》,但由于这里起名系统不允许通过,所以我取了后部分,我在其他小说网发布都是《黎明号角:灵魂面具》这个名字的,谢谢大家的支持。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极品修真少年的修真之路

    极品修真少年的修真之路

    少年莫宇平时喜欢乐于助人,但是在一次救人当中失手,眼睛被弄瞎,后在自己家后山遇到机遇从此开始了他的修真之路。
  • 百密

    百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能说的秘密。有些事为人知,有些事不能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