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8000000028

第28章 宋朝(1)

历经了唐朝的辉煌,五代十国的动荡,当历史的车轮驶向宋朝时,华夏文明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宋朝有北宋和南宋之分,宋王朝一直被认为是个柔弱的王朝,因为与国威远播的唐朝相比,它可谓是望尘莫及。宋不但不能对其周边国家造成强大的威慑,相反自己却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的恐慌之中。然而有一些史学家则认为宋朝是个重要的王朝。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及于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宋朝有着前朝所无法比拟的发达的经济,且其科技文化也成就突出,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北宋的建立及其统一中原的战争

960年春,后周的禁军统帅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被众兵士“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开封。此即“陈桥兵变”。赵匡胤即宋太祖,而他所建立的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之时,外部环境十分恶劣,北有强大的辽及其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林立着后蜀、南平、楚、吴越、南唐、南汉和闽等诸多割据政权;其内部形势也不容乐观,有心怀不轨的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之流。面对这样的局面,宋太祖用了三年时间平息了内部的叛乱,巩固了其在中原的统治,然后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

963年正月,宋太祖出兵湖南,开始了他的统一征程。他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楚、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祖曾三次发兵北汉,但都未获得成功。976年10月,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太宗继续着太祖未完成的统一大业。978年先后征服漳泉(闽)与吴越,基本上统一了南方。同时他用了三年的时间进攻北汉,并于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迫使北汉归降。至此,除了北方辽控制下的燕蓟十六州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和西南的吐蕃、大理之外,宋朝将原“五代十国”重新纳入自己的版图之内。中国从“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得以结束,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以建立。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代十国”的分裂混乱给宋初统治者以警惕,他们思考着怎样才能使自己建立的宋王朝长期而稳定地统治下去。对于中唐以来分裂割据、战乱不断的根源,宋初宰相赵普认为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举措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首先,加强中央的军事权。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发动兵变夺得的帝位,他深知军权的重要性,在他即位之初,一些禁军将领所拥有的强大的兵权令他深感不安。为了防止陈桥兵变的重演,建隆二年(961),宋太祖设酒宴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将领。酒酣处,“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众将听完,“明日,皆称疾,请解军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军权,从而把军队的最高统帅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同时宋太祖对禁军进行了改革。他淘汰了禁军中的残弱者,并命令各地长吏将本地的精兵选出来,用于补充中央禁军。这一措施使得各地精锐尽入中央,地方再也没有与中央对抗的优势兵力。改革禁军的措施之二是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改由“三衙”,又称“三司”(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统领。同时设置枢密院,统管全国军政。“三衙”长官统称为“三帅”,由皇帝任命,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和发兵权。枢密院则恰恰相反,“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这样,“三衙”和枢密院相互独立,互不统属且相互制约,从而有利于皇帝的直接控制。

除了领兵权与发兵权相分离外,宋朝还对禁军实行“更戍法”。即不断更换士兵的戍守地点,通常每三年更换一次,但将领并不随之调动。从而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这些举措虽然消除了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的可能,但也为后来宋朝对外战争的连连失利埋下了伏笔。在兵力的布置上,宋朝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即禁军的一半戍守京师,另一半戍守全国各地,造成了一个“强干弱枝”的局面。

其次,加强中央的行政权。宋以前,宰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宋太祖即位后,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他把相权一分为二,分为中书和枢密院。中书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这就分割了宰相的军事权。稍后,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逐渐使其地位和职权与宰相相近,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此外,设三司统管全国财政。这样,宰相、枢密院、三司共同对皇帝负责,相权所剩无几。地方官吏的权力也大为削弱,宋太祖规定各州郡长官只负责本州事务,而其“支郡”(节度使所管辖的除其驻地以外的州郡)归中央管辖。朝廷选派文臣担任该地区的知州、知县。随后,建隆四年(963),在知州之外又设“通判”,用来监督牵制知州。

科举制度历经隋唐的发展日益成熟,已成为统治者笼络人才、巩固统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宋朝在继续推行科举制度的同时,又对它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完善。宋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太祖在位时,共开榜15次,取进士188人。到太宗时,开榜仅8次,共取进士1487人。不仅如此,录取者的待遇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提高。为了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北宋创立了“糊名”、“誊录”制度,使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公正。为了杜绝官员们通过科举考试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宋太祖后期,举人通过“省试”后还必须要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新中的举人就是“天子门生”而不再是那些主考官的门生。

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官”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指文官的荣誉头衔,并无实际职务;“差遣”则指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这一制度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选拔贤能人才身居要职,维护中央的选拔管理权,但另一方面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和官僚队伍的迅速膨胀。

最后,加强中央的财政权。自中唐以来,地方财政大权几乎都由方镇把守,他们把收缴的财富一大部分供自己享用,只向朝廷供奉其中的一小部分。宋太祖即位后,着力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规定:各地所收的财赋留一部分充当地方政府的必要开支,其余的悉数上交中央,不得私自留用。宋初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司即“漕臣”,掌管地方的财政收入并监察地方的管理,以保证地方对中央的足额上供。同时设提点刑狱司、安抚使司、提举常平司分管地方的司法、军事以及生产等事务。此外还禁止地方政府互通贸易,经商获利。

宋初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巩固统一、稳定政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显露,给宋朝带来严重的统治危机。

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及其变法

宋初实行“不立田制”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即:允许土地买卖,不限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的数量。这一政策使“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并且成为北宋社会矛盾的根源。北宋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是极为沉重的,宋朝在沿用唐朝两税法的同时,还采用了“支移”和“折变”的苛法。“支移”是指官府借口需要,强迫农民把所要缴纳的税粮送往他处,途中所需费用自付;“折变”是指官府借口需要将征收之物换成其他的物品征收。不仅如此,宋朝的农民还要缴纳丁口税,服劳役。

繁重的苛捐杂税再加上对外战争的失利,迫使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993年有王小波、李顺义起义,他们不但建立了农民政权,还发行了“应允元宝”和“应运通宝”两种货币,1430年有山东的王伦起义,京西的张海、郭邈山起义和湖南的瑶民起义。1407年又爆发了河北的王则起义。这些起义虽先后都遭到镇压,但极大地震撼了北宋的统治者。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的另一个表现是“三冗”和“两积”,即:冗兵、冗官、冗费和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宋朝为了应对严重的边患,军队数量猛增,从太祖时期的20万增至仁宗时期的140多万。军队数量虽多,但素质很低,战斗力十分低下,是为“冗兵”。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致使宋朝官僚机构重置,官僚队伍膨胀。再加上科举取士的增加及恩荫制度造成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吏泛滥,出现“冗官”现象。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官吏的俸禄再加上每年要向辽、西夏缴纳的钱物,使宋朝的财政出现危机。国库从略有盈余到收支相抵再到财政赤字,是为“冗费”。“三冗”使北宋社会呈现积贫、积弱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变法,进行改革。于是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范、富二人联名上书宋仁宗《答手诏条陈十事》,陈述改革的意义及内容: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项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和加强军备。“庆历新政”的重中之重放在了整顿吏治上,改革者希望通过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达到克服统治危机、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新政的推行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1045年初,范、富、韩等人相继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庆历新政”没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相反,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北宋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在这种局势下,王安石带着他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登上了历史舞台。

2.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呼声由来已久。早在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就曾上书宋仁宗要求变法,但未被采纳。1067年,宋神宗即位。他很想有番作为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于是力排众议,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1069年,王安石开始逐步颁行新法,并推向全国。新法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富国”、“强兵”、“育才”。“富国”方面的举措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和免行法。“强兵”方面的举措有:保甲法、保马法、设置军器监和将兵法。“育才”方面的举措有:改革科举制度,对太学实行“三舍法”和编纂并颁行《三经新义》。由于王安石变法是在熙宁年间推行的,因此又叫做“熙宁新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中的一些举措也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青苗、募役等法,大大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农田水利法也促进了宋朝农业的发展。强兵方面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总之,王安石变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有所增强。

然而王安石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他所推行的新法沉重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以及一些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后期改革派内部的分裂,新法的推行更加困难。但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并未中断,然而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改元元,由反对新法的太皇太后高氏把持朝政。高太后很快任用司马光入朝执政,逐步废除新法,并将变法人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史称“元祐更化”。

1093年,哲宗亲政,改元“绍圣”。他一方面重新启用原变法官员,另一方面沉重打击守旧大臣,史称“哲宗绍述”。但哲宗的举措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北宋的社会矛盾依然尖锐。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仍不失为中国11世纪的一次伟大改革。

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建立

宋王朝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称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因为在它周边先后建立起来的辽和西夏同宋形成鼎立之势。北宋与辽、西夏都发生过多次战争,但相互之间也有和平共处之时。不论战与合,都对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太祖建宋之初制定的“先南后北”的政策也包括了对辽所占领的燕蓟地区的征服。然而他还未来得及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就已驾鹤西去,收复燕蓟的重任就落在了其继任者太宗的肩上。979年,北汉降。太宗认为此时是收复燕蓟十六州的最佳时机,于是御驾亲征,趁胜北伐。战初还比较顺利,但在进攻幽州(今属北京)时受阻,久攻未克。太平兴国四年(979)七月,辽军在高粱河大败宋军,就连御驾亲征的宋太宗也负箭逃命,宋军损失十分惨重。高粱河之战后,辽又数次南下,但未能最终占据上风,双方相持不下。

982年,辽景宗耶律贤去世,12岁的辽圣宗即位,由萧太后执掌实际权利。太宗认为此时辽政局不稳,正是收回燕蓟地区的有利时机。于是雍熙三年(986)春命宋军兵分三路向辽进发,结果再次惨败。史称“雍熙北伐”。两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太宗放弃了收复燕蓟十六州的计划,逐渐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对辽只作消极的防御。

宋对辽的消极态度使辽的气焰更加嚣张,辽军多次南下大败宋军。1004年,辽军进逼州。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使宋军士气大振。宋辽双方相持不下,最终议和。合约规定:宋辽疆界不变,两国为兄弟之国,但宋每年向辽缴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用屈辱换来的和平,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宋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早在唐朝时就与中原王朝有联系,其“李”姓乃唐太宗所赐。982年,李继捧朝见宋太宗,向宋献出夏、银、静等州,并携眷留居开封,以示其归顺之心。他这一举动遭到其族弟李继迁的反对,李继迁转而向辽称臣,被封为夏国王。宋真宗时,李继迁遣使求和。1004年,其子李德明即位,臣服于宋、辽两国。1031年,李元昊即位。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都兴庆府(今属宁夏),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不断向宋发动战争,双方均损失惨重。1044年,双方订立合约,李元昊取消帝号,在名义上向宋称臣,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1.5万公斤,称岁赐。并在沿边重开榷场进行贸易。此后宋夏两国虽仍有战争,但总的来说是以和为主。和平期间,两国的经济文化也都得到了发展。

同类推荐
  •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本书是作家、书评人维舟十余年评论生涯的阶段性总结,精选其解读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三十七篇文章,分为三辑:隐蔽的变迁、观念的起源、故事的讲法。从无根的现代人到由死线组成的人生,再到高科技中世纪,他细致描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况;从餐桌上的文化冲突到葡萄酒兑雪碧,他辛辣剖析新老观念的碰撞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从分析广告民族主义、电视国学热等文化现象,到解读《盗梦空间》《飞屋环游记》等流行文化作品,他试图挖掘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的另一套逻辑、意义或阐释。透过维舟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评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熟悉的文化现象和未经省察的观念,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
  •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本书以汉承秦制铸造半两钱为切入点,论述秦半两的深远影响,同在另一方面也阐述其在生活中造成的种种不便,从而使得汉代统治者下决心将货币政策大刀阔斧改革一番,而这一改革在汉武帝时期终于得以实现。统铸五铢钱这一措施不得不说是极其明智的,其为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巧夺天工 岩画(文化之美)

    巧夺天工 岩画(文化之美)

    那些埋藏在大地之下的石砖瓦砾、珠宝器物……是记载先人讯息的密码。它们静静地、默默地守候着远古的秘密,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破译。看人类祖先是如何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
  • 纳家户旧事:纳耀庭麦加朝觐记

    纳家户旧事:纳耀庭麦加朝觐记

    《纳家户旧事:纳耀庭麦加朝觐记》是一幅塞上江南的风情画卷,是一首穆民朝觐的浩然长歌,更是一部灵肉至诚的信仰文学。小说以纳耀庭的麦加朝拜的前前后后为主线,其中写到了纳家户的婚丧礼仪等民风民俗,写到了回回穆民虔诚的信仰、折射人性光华的爱情故事,写到了如诗如画的塞上风光。
  •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中医、针灸按摩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中医、针灸按摩

    本书介绍了中医和针灸按摩的相关内容,包括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中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针灸的起源、按摩治病原理、按摩有什么具体注意事项等。
热门推荐
  • 红警大军在异界

    红警大军在异界

    一个带着红色警戒穿越异界的家伙的故事。红警里的超级武器!红警里的特殊兵种!都会一一呈现!但是!这些!更多的兵种和武器都会出现!!
  • 灵魂疾风魂飞魄散

    灵魂疾风魂飞魄散

    晨阳流浪到边境山区,无吃、无喝、无居住地;随着时间的推移
  • 沙特姆姆奇遇记

    沙特姆姆奇遇记

    一位少年,为了帮助他从前的自己复活,逃过了自己命中注定的三刧,并帮助寻找潘多拉宝盒的碎片,碎片分为十二生肖的图案,从此他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
  • 时间旅行者

    时间旅行者

    几个小伙伴通过时间裂缝穿行在繁闹都市的时间记忆里。爱情,友情,亲情。龙腾虎跃勇闯天涯,共同克服种种困难,做着时间的旅行。
  • 迷途小羔羊

    迷途小羔羊

    我是你眼中的小傻瓜,你是我心中的高智商学渣与学霸,最萌身高差为了一个人,奋斗不止,化茧成蝶清纯的青春,结局会是如何
  • 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悬而未决的过去,将如何塑造它不可预测的未来?中国的崛起会在一夕之间改变过去几个世纪西方工业和民主国家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吗?中国应满足于维持这个体系,仅只成为拥有绝对主权和相对权力的富有竞争力的民族国家之一吗?儒家传统蕴含有可以与现代世界的人类普适价值相融通的道德前景吗?崛起的中国能够引领中华文明的更新以促进国际体系的平等吗?
  • 妖孽邪王冷艳妃

    妖孽邪王冷艳妃

    她,白冰,冷酷无情,六岁时,父母双亡,被世界首富收留,秘密认为干孙女,接受残酷训练,成为二十一世纪冥榜第一女杀手。终于卸下防备,却惨死他的手下。她,墨黛,将军府嫡女,身为将军府夫人的母亲在她三岁时意外中毒身亡。五岁时“意外”中毒,从此容貌尽毁。当现代的她意外穿越到古代,看她怎么玩。“黛儿,一生一世一双人。”邪王宠溺道。
  • 深痛情危

    深痛情危

    “宁霜,我要你生不如死!”他冰冷的话还停留在她耳边。两年前,她费尽心思的嫁给他,本以为可以幸福的生活,却让她的今后的日子暗无天日。腹中这来之不易的胎儿,刚刚满月就被挖了心头血炼药喂给了他的宠妾。宁霜仰头一笑,血液漫天!我诅咒你墨煜寒,我咒你永生永世都不得世爱!
  • 道士下山了

    道士下山了

    我是个道士,可我确一直是一个和尚带大的,和尚让我下山,没办法,早就想了。
  • 鲜味甜妻:老公,轻点宠

    鲜味甜妻:老公,轻点宠

    为了五万块,白芷被父母亲手送了命。重生后,她躺在豪华主卧里,耳边是疯狂激烈的声音,眼前是巨富的冷漠老公……?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报仇,她紧紧抱住金大腿,只是这条大腿冷傲、洁癖,又高贵。后来,他跟在她身后,她打架他请律师,她斗渣渣他亲自下手,她淘金他送金矿……众所周知,岑少宠小甜妻,宠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