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74100000005

第5章 编辑的历史使命与主流精神(2)

编辑对作者的选择。只有好的选题,而没有最佳的作者人选,是不可能产生出理想的精神产品的。美国现代编辑大师萨克斯说得对:“编辑是必须把书稿一读到底的,但是没有办法迫使买书的人也这么办。”作者人选不当,会造成一部靠其本身质量无法挽救的作品。任何编辑也不可能创造奇迹,使作品变得引人人胜;除非编辑为其捉刀,推倒了重写,但那已经不属于“编辑”的范畴了。即使情况并不严重到这种无法卒读的地步,但编辑却要付出许多额外的艰辛劳动,影响到工作的进程,其主要原因在于编辑没有选择好作者人选。对一个出版社或编辑部来说,它经过精心选择而成的一张作者名单表就是一面标志它的方针、宗旨、风格、趣味的旗帜,一面显示其影响力、感染力、号召力、吸引力的旗帜。作者人选的确非常重要。从整体上说,编辑选择作者时要注意挖掘新的,团结老的。对某一个选题来说,编辑选择作者只着眼于“最佳”二字,而不管其有名无名。所谓“最佳”,是指其观点倾向、专业基础、生活积累、知识能力、文字修养乃至个性、风格等等,对于完成“这一个”选题的撰写任务是最适当的人选。适合于撰写这个选题的,未必适合于撰写那个选题;反之亦然。所以,编辑常需广泛阅读已出版的有关报纸、杂志、书籍,观听有关电影、电视、广播,参加各种有关的专业会议及交际活动,以搜集、了解和分析研究作者群的信息,在吃透选题的基础上,为各种选题选择各自的最佳作者人选。

编辑对受众的选择。受众是个整体的抽象概念,就每个编辑出版物的接受对象来说,都是具体的一个个活人。受众是分层次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文化修养层次,职业或专业层次,民族、阶级、阶层、集团等等层次。除了极少数传播内容是以整个民众作为传播对象外,编辑不能不为自己的各种编辑出版物选择恰当的受众对象,以确定适当的传播内容、形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否则,他们的工作会一败涂地。

编辑特色与风格的选择。没有或缺少特色与风格的编辑部、出版社及编辑出版物是不可能有魅力的,是不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丰富的精神需求的,在潮涌般的编辑出版势头前也是难以立足与发展的。凡有风格的,必有明显的特色;而有特色的,却未必能说已形成一种风格。它们有局部整体之分,层次高低之别,数量质量之殊。譬如说,现在一些报刊都强调要编得有地方特色,不少出版社都作了专业分工,在编辑出版内容、读者对象选择、甚至体裁形式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但远不能认为这些传播专业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风格。编辑风格属于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较稳定的特殊精神倾向,它是编辑人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选择而逐步形成的,自成一个独特系统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作风、活动方式、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的凝聚与结晶。它虽会发展和变化,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却有相对的稳固性;它虽会在编辑活动的某个阶段、处所或环节有重点的显现,但一般来说,是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和全领域的,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自成系统的编辑文化精灵。我们先要求有鲜明的编辑特色,然后再进一步要求有各自的编辑风格。杰出的编辑家们都有自己的风格。叶圣陶为开明书店的20周年纪念碑题词中,有这样四句话概括了它的风格:“开明夙有风,思不出其位,朴实而无华,求进弗欲锐。”鲁迅的编辑风格却是尖锐泼辣的,在编辑内容上选取了“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的倾向(《华盖集·题记》)。邹韬奋却在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创建“读者信箱”等栏目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风格。编辑风格看起来好像没有选择的问题,实际上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倾向、特殊编辑文化的结晶,它首先有个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的选择问题,然后才逐步完善、逐步发展、逐步稳固成为一种风格。

1.4 选择与被选择:编辑的自由与约束

客观的限制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编辑的选择属于一种主观性的范畴,无疑能充分体现出主体性与能动性。斯坦利说:“图书出版业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这个特点成了它的一种魅力。”此话不无道理。编辑选择的多样性,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受众对精神产品的多样性要求。影响编辑选择的个人知识背景、认知结构、思维观和方法论,以及心理、情感、爱好、习惯等主观因素,都要受客观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占统治地位的编辑指导思想无疑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的制约,如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唯上”思想处于支配地位,而到了现代则为“代表民意”(“民”主要是城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代替,新中国建立以后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治、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国家、民族、阶级、群体、媒介组织及编辑集体的各种物质条件等等,都制约着编辑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一句话,编辑要充分发挥其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但它只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社会对编辑的选择与编辑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编辑的选择最突出表现在担负重大历史文化使命的人员挑选上。如五四时代选择了陈独秀,他历经了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和称帝、复辟丑剧,终于认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之最后觉悟”(《吾人最后之觉悟》),他主编的《新青年》成为五四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最常见、最一般的社会选择,是传播媒介组织对编辑的选择,过去人们常认为选题与选作者是决定出版社或编辑部命运的两个主要环节,而忽略了为两项工作都是由编辑来担任的,首先要选编辑人员。把自身组成人员的选择放在首位,这的确是十分有眼光的思想和作法。社会选择编辑,而编辑当然对改造社会精神文明环境,促进优秀文化的积淀以构建民族的精神宝库,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作者受众对编辑的选择与编辑对作者受众的选择。斯坦利说:作者“必须看准两件事。其一,你所选择的出版商是否确实通晓他的本职工作……其二,他的财务是否可靠。”在我国,好像不用考虑第二条。作者对编辑的选择,还要看编辑的工作对象物与所处群体,是否与自己作品所表现的观点、情趣、思维方法、风格特色等大体对路以及它的声望如何。鲁迅一方面指出“中国的读书界究竟有进步,读者自有确当的批判,不再受空心大老的欺骗了”(《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一方面“要读者有选择的眼光”(《杂谈小品文》)。受众常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等方面,来对编辑物进行选择。自然,编辑也选择作者,以组成自己可靠的、有效益的写作队伍;也选择受众对象,以充分发挥其编辑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市场对编辑的选择与编辑对市场的作用。消费使精神产品得到最后完成,并创造出新的精神生产的需要。消费市场的大小,编辑出版物受精神消费者欢迎的程度(分层次、分类型),实际上也是对编辑的一种选择,从经济等方面影响着编辑的选择标准和下一周期的精神生产活动。另一方面,编辑与作者的精神生产成果(经过选择、加工的),又创造出懂得它、欣赏它的受众,精神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因此,编辑通过选择,也完全可以引导精神产品的消费市场。

二、编辑的角色冲突与编辑的创造性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角色定义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责任。在某一时点,每个社会成员都处于某个社会位置上,这时他便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父母、子女、工人、教师、学生、干部等都是社会角色,编辑也是一种社会角色。编辑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但它又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活动,编辑是适应精神文化领域里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的社会分工。编辑活动存在于传播媒介之中,以沟通协调传者(作者)和受众(读者)的供需关系为基本目的;是以发现、选择、组织、优化精神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一种文化专业活动。在社会这个密切联系的大系统中,每一个角色都要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各种角色发生联系和互动。个体在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时必须与之交往的对象,叫角色伙伴(伴侣)。在编辑的活动过程中,其角色伙伴主要有两个,即作者和读者。在角色交往过程中,每一个与之发生互动的角色伙伴对他都有一定的角色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出现矛盾或同一个体对过多的角色期望难以应付时,角色冲突便产生了。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角色冲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2.1 编辑的角色间冲突

角色间冲突是指个体必须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由于无法同时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特别是当这些期望彼此矛盾,便会产生角色冲突。

作者和读者是编辑的主要角色伙伴,编辑的角色扮演徘徊在二者之间,编辑本人既要充当作者,又要充当读者。要胜任编辑工作,就要在二者之间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诚如苏联编辑家米利钦所指出的:“可以十分恰当地把编辑比作一个演员同时扮演两个角色:读者的角色,以便体现为读者,彻底了解正在编辑的著作哪些地方使他满意,哪些地方使他不满意,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著作能使读者达到最大的满意;作者的角色,以便体现为作者,对他的构思体察到细微末节,并在正面评价这一构思的情况下,最敏锐地感觉到作者在哪些地方未能完成他的设想。”由是,编辑作为社会角色,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置换”过程中,犹如一个有着两副面孔、具有双重人格的“化身博士”。

编辑并非普通的作者或读者。当面对读者的时候,编辑是刊物和作者的代言人,他要为稿件作辩护律师,为作品的完善而呕心沥血,为作品产生影响而鼓与呼,因而,人们又说编辑工作是作者创作活动的继续;他要通过作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还要引导和培养读者,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准。当面对作者的时候,编辑又是刊物和读者的代表,他遵从社会文明的要求、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办刊宗旨,来组织和审读稿件。在审读稿件时,编辑一方面是一名“苛刻”的读者,一个代表着社会必要需求和广大读者需求的特殊读者,他是在发现、追寻、品评作者及稿件究竟给“自己”提供了什么,合不合乎“口味”(时代的、社会的、读者期望的总体文化要求),他总是“试图以读者大众的名义对作者们施加影响”,验证作者的推论,评价作者的观点,提出使作品日臻完善的意见;另一方面,编辑又要深入到作者的研究专题中,从作者的视角,来判定作品的价值,使作品尽可能多地保有作者独有的个性,而不是按自己的好恶来删改。

美国著名编辑萨克斯·康明斯的一席话就清楚地表明了编辑在工作中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置换过程的处境。在萨克斯已经确信自己首先是一名编辑,只是偶尔写一些东西的时候,1958年5月他在普林斯顿的拿骚俱乐部的一次讲话中把自己的生活说成是一个捉刀人的生活。他认为从许多方面来说,为他人捉刀与当编辑的工作无太大的区别。他认为自己“一直是一种特殊的幽灵,他先是占有别人,然后也为别人占有;我接管一个人的自我一忽儿,然后又为人不客气地甩掉。”“我曾经短时间地占有过他们的思想,在文章里假托他们的形迹行事。”萨克斯之言形象地道出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在一刹那间,自己原来所有的再也不能独立地存在了,自己一方面想着读者的需求,一方面又要融入作者的思路。在每一部作品中,都留有编辑的一部分,但从表面来看,编辑自己却什么也没有。

如上所说,在编辑活动过程中,主要矛盾表现为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编辑与稿件的矛盾,编辑本人始终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编辑以多重身份充当了编辑活动的主要矛盾中介。编辑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置换过程中,各种角色对编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的代言人与作为精神产品消费者的代言人的矛盾,必定会导致编辑自身多重角色问的冲突。

2.2 编辑的角色内冲突

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期待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该角色理解的不统一,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角色内冲突往往是由角色自身所包含的矛盾造成的。编辑工作的依附性和编辑活动的创造性的体现形式是编辑角色内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作为精神生产者,人们要求他在工作中具有创造性;另一方面,作为编辑,人们又对这一社会角色的创造性活动具有隐匿性的要求。

在某种程度上说,编辑的工作对象是事先给定了的,他无可选择,必须立足于给定的作品之上,以此为基点,开始自己的工作。就此而言,编辑是没有选择的自由的,他面对既成的作品,要把自己框定在作品里面,尽可能吃透作品,把握作品的内在韵味。人们常常从具体的操作方式和编辑活动的表面现象看待编辑劳动,有意无意地把编辑描述为用剪刀、浆糊替人修修补补、涂涂改改的文字匠:把编辑活动概括为只是进行整理加工的文字活动。因此,有人便认为,编辑依附于作品而存在,编辑工作没有创造性。

有无创造性,这涉及到对编辑自身价值的判定。对实际上包含创造性的编辑工作,产生有无创造性的不同看法,会使编辑角色产生角色内冲突。

2.3 编辑的创造性

编辑工作有无创造性,实质上指出的是编辑有无能动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出版物的质量取决于作者,作者写得好与不好,编辑很难改变面貌,编辑的作用无非是选、审、改,总体上是被动进行的。因此,认为编辑的能动作用难以发挥,或者说很有限;另一种意见认为:编辑通过广泛地接触社会,掌握信息,创意、设计和制定选题,可以引导科研、学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审读书稿,加工修改,可以提高作品的质量;编辑可以编好一本书,也可以编坏一本书,效果可以截然不同。

同类推荐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通过对“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直播连线报道”、“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掌控能力”,及“对外英语广播‘综艺类’节目主持人驾驭能力”等内容的分析,使得与国际接轨的对外英语节目主持呈现方式与解释、掌控原则与理解、表现度与规范化几个方面,都兼具对外广播跨文化传播的特质。尤其是通过对以节目主持人掌控广播电视声像传播产品方式的分析,来探索达成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为有志于从事或研究这一职业角色所涉及的理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分析。
  • 拨开人类生存的迷雾

    拨开人类生存的迷雾

    当一个事物之上布满了烟雾,人们就无法看到和知道事物真实的形态与进展。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在对人体自身的探索中,这种笼罩着迷雾的情况太多太多。只有拨开了迷雾,才能真正了解到人类的发展历程,才能真正的认识到人类的自身,人类生存的奥秘正在逐步清晰的显现出来。
  •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但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未可限量的。正如2006年8月教育部下达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中所指出的:“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梅屿

    梅屿

    “阿若,我要吃你做的梅花糕。”眼前紫袍男子浅浅一笑,我眼角抽了两抽,望了望他受伤的肩膀,于心不忍向厨房走去。就在我正专心压制糯米时,身后突然有一双手环住了我,淡淡的梅香窜入冷静不下的大脑。“阿若,你身上的气味真好闻。”身后的红梅伴着柔风从树上飘至空中。我勾起了一个弧度,皮笑肉不笑的瞪着身后的人,“你丫的手没事还敢框我!”随机扑了上去。谁知他竟没站稳,闷哼一声抱着我摔进了草丛中,他一翻身轻柔的把我揽进怀中,温柔道,“阿若,后半生交给我。”在他的怀中我出奇的心安,梅香很浓,我突然有些渴睡,迷糊的“恩”了一声然后做了一个好梦。梦中他站在梅树下替我披上比红梅还艳的嫁衣......
  • 极限特种兵

    极限特种兵

    一个从小被抚养的孤儿,在被初恋无情的抛弃后,参军入伍,龙飞九天,看萧楚如何玩儿转世界,坐下万千美女。
  • 天机仙灵录

    天机仙灵录

    古老的扶桑树,远古万劫之后,于地球穿越到三千世界的南宫辰靠着一片扶桑叶,一根金乌羽,开启了不凡人生。“这些先不说,那个满满主角光环气息的家伙是怎么回事?”“他是你自幼一起长大的朋友,叶青宵,天命之子!”“那对面那个.....”“千年前西凌皇太子,被刺杀魂穿于此。”.........
  • 寒冷的恶意

    寒冷的恶意

    早上5点市中心独居女人被杀,看似平常的外表下,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作者喜欢开快车,自觉系好安全带。
  • 我真不是幕后大boss

    我真不是幕后大boss

    我可是被读者贴上圣母标签的绝世好男人,怎么可能是幕后大boss?你们肯定认错人了!
  • 宇宙纪事之灿若星辰

    宇宙纪事之灿若星辰

    新书《快穿之冒牌系统》已发。【修仙日常】一颗星星变成神之后,又变成了七岁的小娃娃,还有一个不靠谱的伴星,漫漫修仙路,何其艰难!还好最后拐到了美人掌门!
  • 过龙兵

    过龙兵

    营长年打雷击毙了大地主大资本家卓立群,抢走五姨太筱月月做了自己的老婆,营政委展工夫欲以军法从事,年打雷即挟筱月月迅速逃离……从此,年、卓、展三个家族结下了怨恨。时间跨度从解放战争直至改革开放,三个家族撕扯不断的恩怨情仇,三代子孙迁延不绝的命运纠葛,勾联纵横,相继持续了五十余年,上演了一部人间传奇。
  • 初次婚姻生活

    初次婚姻生活

    三年平淡换来离婚,她洒脱离开,他却不干了……
  • 绝世玄尊

    绝世玄尊

    杨天很悲剧的穿越到异世弱智少爷落魄少爷的身上,为什么大家都是穿越,我且这么倒霉!杨天在异世的将来是否能有成就?或者能否成就一代天骄?一切尽在绝世玄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