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75800000034

第34章 文史馆的设置由来及其职能变迁 胡国兴

(一)

文史馆作为机构名称,最早见于《明史·职官志》中。明建文时,改翰林院侍读侍讲两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二馆。明清时的翰林院,时称馆阁,乃由翰林院设有职掌文章典籍的诸多馆阁官而来。馆阁的设置及其职掌则又始于唐宋时的弘文馆、集贤院、史馆和秘阁。

弘文馆原为唐高祖武德初年所置修文馆,属门下省,是北齐文林馆、北周麟趾殿的遗制,专设文学之士,于史馆、秘书监之外,典司书籍。唐神龙元年改为弘文馆,接着又改为昭文馆,以他官兼充学士,以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并以宰相一人充昭文馆大学士。

集贤院全称为集贤殿书院。唐开元中于乾元殿修书,置乾元院使领其事,后改丽正修书院,又改集贤殿书院,选五品以上官充学士,六品以下官充直学士,宰相一人知院事、大学士,入选有学之人为校书、正字等官,属中书省,职掌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搜求佚书。自集贤院设置后,昭文馆之任渐轻。

史馆原为史官之职,即记事之官。《世本》注:“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夏商时分置左右,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夏商以降,都有史官掌记时事。唐贞观三年设史馆,由宰相兼领,设修撰,掌修国史。初隶门下省,开元二十年徙于中书省。

宋代所设文学机构,除由唐代的弘文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相沿外,还别设秘阁。秘阁,是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自汉以来都由秘书监掌之,宋太宗端拱元年于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择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三馆真本书籍藏其中,设有直秘阁官员。

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都由宰相兼领。宰相资历在前者领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其次者监修国史,称史相;再次者领集贤院大学士,称集贤相;秘阁则由三相中的一相兼领。

明代设立翰林院,唐代及其后所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都归入了翰林院,习惯上也称翰林院为馆阁。

翰林之名始于唐。唐玄宗初年,置翰林待诏,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因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唐开元二十六年又改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新唐书·百官志》)。翰林学士与翰林待诏、翰林供奉不同,后者与政治不甚有关,只以文学技艺供奉宫廷(当然习惯上也不限于文学供奉范围),为非正式职官,前者则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在行政系统上处于非常奇特的地位,无官署,无官属,亦无俸给,故只称其在宫中所居之处为学士院,并无翰林院之称。至辽代始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其时翰林学士已渐非唐、宋之旧。元代则称翰林兼国史院。至明代始以翰林院为有秩品的衙门(初为正三品,后为正五品),兼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为唐、宋学士院及馆阁官与魏、晋以后秘书监、著作郎等职之合并。

明代翰林院的官属有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皆为文学侍从之臣,称之为翰林官。其职掌为: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凡经筵日讲、纂修实录、玉牒史志、诸书编纂、六曹奏章,皆奉敕而统承之。诰敕以学士一人兼领。大政事大典礼,集诸臣会议,则与诸司参决其可否。车驾幸太学听讲,凡郊祀庆成诸宴,则学士侍坐于四品京卿上。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史官修撰、编修、检讨掌修国史,凡天文地理宗潢礼乐兵刑诸大政及诏敕书檄批答王言,皆籍而记之,以备实录,国家有纂修著作之书,则分掌考辑撰述之事(建文时设文翰、文史二馆后,侍读、侍讲、侍书、五经博士、典籍、待诏居文翰馆,修撰、编修、检讨居文史馆)。庶吉士是每届会试之年,殿试传胪(唱名)后,再于保和殿举行朝考,然后综合复试、殿试、朝考三项名次等第,取其年龄较轻、文章书法较优者,不授他职而留在翰林院读书和练习职事的进士。庶吉士亦即候补翰林官,在翰林院由侍读侍讲学士教习之,三年期满,再行考试,名为散馆,然后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原系二甲进士者授编修,三甲进士者授检讨。原一甲进士三人已先授修撰(第一名)、编修(第二、三名),虽不经庶吉士阶段,但也须应散馆考试。

清代翰林院由明代相沿而来,其官属、职掌与明时基本相同,所不同者是掌院学士由明时的正五品改为从二品,除翰林院官属,还设有文渊阁、国史馆、经筵讲官、起居注馆。文渊阁设领阁事三人,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掌院学士兼充,掌典综册府,以下置直阁事、校理、检阅等;国史馆设总裁,掌修国史,以下置清文总校、提调、总纂、纂修协修、校对等;经筵讲官,掌进读讲章敷陈训典;起居注馆掌录记注天子起居政事,置日讲起居注官、讲官。

明清翰林院地位优异,翰林官为清贵之官。入内阁预机务者多为翰林官,内阁大学士初次到任必在翰林院,非翰林出身者亦不得拜大学士。清代南书房为内廷掌文词翰墨之处,上书房为皇子及近支王公课读之处,充此二差者谓之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皆照例以翰林官为之,由于接近皇帝,多得优遇。翰林院职务虽极闲散,但翰林官在仕途升迁较易。例如:他官五品才能挂朝珠,三品才能著貂袿,而翰林官七品既能挂朝珠、著貂袿。他官升迁按官阶逐阶升转,而翰林官(编修、检讨)经过京察后既能以七品外放四品之道府,内升詹事府官(六品至三品)后即可按资转至尚书(从一品)、侍郎(正二品),为其他出身者不敢望及。明清五个半世纪中,翰林院这种清华之选,清贵之职,为士人阶层所倾慕,也在国民中有着深远影响。

(二)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处境大体是两种情况:一部分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人员,继续留用于各单位;另一部分因种种原因,在新旧政权更替之前或更替过程中流散在社会上,这部分人员中有一批人具有相当学识,在地方上具有相当声望,但其中许多人年老体弱,没有职业,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困难。为解决这部分年老无业知识分子的生活问题,中央人民政府自1951年7月在政务院领导下成立了文史研究馆(简称文史馆),安置了一批在全国、在京城夙有声望的文人耆宿为馆员,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49次政务会议决定,全国各省及中央或大行政区的直属市均设置文史馆(大区、专、县及省属市不必设立,某些省、市无设此机构必要者亦不必设立),并对馆员标准、馆员名额、馆领导人员的配备和馆员聘任程序、馆务工作、馆员薪资标准、文史馆隶属关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从1953年起,省、市文史馆陆续设立,到1957年春,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设立了文史馆,共聘任馆员3019人。

文史馆的机构,是借鉴唐宋以来馆阁设置而设立的,但与旧时馆阁相比,只是在吸纳蓄养文人耆宿这一点上有所相似,除此而外,在其他诸如机构性质、地位、职能、隶属关系、馆员资格、馆员待遇等方面,则相去甚远,不能类比。旧时的馆阁,只设在朝廷内,既是直接服务于天子的文学侍从机构,又是隶属于中书省、秘书省(门下省)参预朝廷机务的衙门,特别是明清的翰林院,更是处于一种奇特地位。文史馆这一机构,不只是设在中央一级,也设在省和部分市,它在政府机构中,既不是政府的行政机构,不具有办理政府机务、文书、典章等事务的职能(文学侍从职能当然更是不复存在),也不是国家和地方的谘议机关,没有参与制定和审议方针政策的职能,而只是人民政府专门照顾社会上一部分年老无业知识分子生活的供养机关。在行政归属关系上,中央文史馆在政务院(国务院)秘书长领导下工作,地方文史馆在同级人民政府秘书长领导下工作。馆员资格及其待遇,也与旧时的馆阁官员不能类比。唐宋时的馆阁和明清翰林院的官属,都须是进士出身者,都有各自的秩品,按秩品、官阶任职,享受待遇。如清代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以下官阶依次为:侍读学士,从四品;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从五品;侍讲,从五品;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常馆教习,由大臣兼任;小教习,由翰林官担任;庶吉士,进士未散馆者;典簿,从八品;孔目,从九品;待诏,从九品。文史馆馆员则是无秩品、无官阶的人员,不分级别,都由聘任而来。馆员标准按政务院1952年的规定,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有相当学识并有相当声望,且生活困难者,亦即通常所说的“文、老、贫”。在实际聘任中,吸收为馆员的主要对象是年龄在60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的以下人员:(一)民主革命时期做过有益于人民的工作,需要安置的民主人士;(二)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年知识分子;(三)文史或琴棋书画、体育技艺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知名人士;(四)亲身经历某些大的历史事件或对某地某行业的史实较熟悉的有一定文化的老人;(五)其他需要安排的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的老年知识分子。馆员一律不评定级别,每人按月发给生活费,标准为30—100元,各人的具体标准由政府确定。旧时馆阁官员年龄70岁要告老致仕,文史馆的馆员则是终身养老,不退休,也不退职。由于文史馆是供养机关,所以在工作职责、任务方面,也与旧时馆阁不同。旧时馆阁虽然担任的是闲散之职,但毕竟有具体职责和任务。文史馆在设立之初和设立之后,政务院、国务院和中央主管部门明确规定:馆员的工作,一般是使他们搜集、整理近代史料,自然灾害资料,文字改革、鉴别,整理古书古物,编写地方志,审编地方剧目等,还可组织他们对某些历史上重要文献的注释和译成白话文的工作,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对他们的著述、编辑的东西,有价值的也另外给予报酬,但在工作上应照顾他们的特点,不要强调过多的集中活动,不要交给他们过多的任务,可以由他们自己出题目,自愿结合或者单干。馆员不一定有工作任务,但如有馆员愿意做些文史研究而且精力允许的,应给以帮助和支持。文史研究馆应与当地文化机关和科学研究机关建立经常联系,这些机关如果在某种问题上需要馆员协助研究,文史馆应介绍在这方面有专长的馆员承担。当地人民委员会如果遇有某种工作是文史馆员能够和适宜担任的,也可酌情交给他们去做。对馆员工作的方式,必须考虑其精力情况,即使工作也不可要求过高,能做多少算多少。对馆员参加政治学习,也明确规定,除了可吸收他们参加政协组织的重要时事政策报告外,不要另组织他们学习。馆员参加政治学习应完全根据自愿,而且应照顾体力条件。老弱行动不便者,可以发给学习材料,自由阅读。

新中国建立后设立的文史馆,尽管与历史上的馆阁有根本上的不同,但它适应了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团结了一大批从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体现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的优良传统;二是发挥了这批知识分子的作用,为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以甘肃为例,从1953年4月省文史馆设立到60年代中期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活动,先后聘任馆员112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省内有声望有影响的文人耆宿或琴棋书画名家,他们虽然大都早已先后故去,但他们的学识、著述、人品,至今流传,为后人所称道。

(三)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文史馆的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社会上无生活来源的老年贫困知识分子已经很少,需要由政府供养起来的“文老贫”知识分子已经不多;另一方面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学识渊博,贡献较大的专家、学者逐渐增多,有些需要在文史馆作适当安排,以继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文史馆不应该继续局限为政府的供养机关。为此,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于1988年、1995年发出通知,对文史馆的性质、任务、馆员条件、馆员待遇、领导班子等作了新的规定(从1979年恢复活动到1988年基本上是继续贯彻建馆初期的规定)。明确指出:文史研究馆是为了安排部分有文史专长,有名望的老年知识分子而设置的机构,是人民政府领导下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文史馆的宗旨是敬老崇文,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馆员专长,弘扬民族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基本任务和职责是,为馆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照顾馆员的生活,支持和组织馆员开展适当的文史研究活动,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有条件的还可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以文会友,为统一祖国作出贡献。文史研究活动包括著书立说、编辑书刊;从事书画和其他艺术创作和交流;参与编史修志;参加社会文化教育工作;与当地文化团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参加他们的某些活动。同时强调馆员工作要量力而行,一般不承担规定性的学术研究任务,不实行到馆上班的制度。

为体现文史馆的统战性、荣誉性,将聘任馆员的范围和对象明确规定为:(一)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或者在社会上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的,在文学、艺术、历史、教育、新闻、出版、翻译、传统医学、体育等方面造诣较深的学者、专家、艺术家;(二)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能够发挥作用,具有文史专长的老年知识分子,包括归侨和从台、港、澳及国外回来定居的有代表性的人士;(三)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中有文史专长的人士。强调馆员主要从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聘任,个别在文史界知名度高、影响大,熟悉统战工作的中共党员也可以聘任,但其人数最多不得超过馆员人数的10%。新聘馆员的年龄一般应在60岁左右,除个别学术造诣高深、享有盛名的人士外,最高年龄不应超过75岁。馆员系荣誉称号,不实行任期制。馆员不列入国家工作人员编制。还规定,对馆员的生活待遇,要本着从优的原则给予照顾。受聘馆员无工作单位的,由文史馆发给生活费。生活费标准,居住在城市的,应略高于当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居住农村的,由各地自行掌握。领取生活费的馆员,在医疗、丧葬、抚恤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方面的待遇,应按照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馆员住房有困难的,应根据条件给予照顾。受聘馆员中的离休、退休人员,工资关系一般不转文史馆,其生活仍由原工作单位照管。规定文史馆的领导班子,既要有中共党员,又要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馆长、副馆长原则上应执行国家的离休、退休规定,因工作需要,其任职年龄可适当放宽。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退下来后,有的可改任名誉馆长或者名誉馆员。

这两个通知之后,各级文史馆按照新规定,积极进行了聘任新馆员和开展文史研究的工作,展现出了新的面貌。一些原来没有设立文史馆的省,新设了文史馆。全国地方文史馆由原来28个增加为32个,馆员人数有较多增加。就甘肃文史研究馆的情况而言,在现有37名馆员中,新聘任的馆员占29名。新聘的馆员,年龄相对较轻,又是文史方面具有一定名望和影响的教授、学者、专家,为文史馆增添了许多活力。他们根据各人的专长,积极参加修史编志、著书立说以及书画等方面的活动,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文史馆的性质、职责、馆员条件等,都已规定得十分明确。各级文史馆今后的任务是正确认识和认真贯彻这些规定,把文史馆的工作进一步做好。以下三点需要特别重视:第一,要充分认识和体现统战性。馆员聘任必须以党外为主,中共党员不得超过馆员人数的10%。第二,要充分认识和体现荣誉性。馆员聘任必须坚持和贯彻“名、老、高”原则,遴选标准不应放宽和降低;保持馆员数量的适当规模是需要的,但首先考虑的应是聘任者的声望和影响,根据我省目前财力和文史馆的实际条件,馆员人数不宜多,省上给的50名馆员名额,不一定满额聘任;馆员是荣誉称号,不是职务,而且都是退休、离休的老年知识分子,馆员工作必须首先照顾其精力,量力而行,不可硬行布置学术研究任务和规定完成时限。第三,要充分认识和体现文史特点。馆员聘任的范围和对象,必须是规定的9个文史类学科方面的人员和海外归来的有关人员、民族宗教方面的有关人员,不应向其他方面扩大。

同类推荐
  • 娘子不许我做咸鱼

    娘子不许我做咸鱼

    本是孤儿的他一不小心穿越到一个古代家庭,本想做个纨绔子弟,却做成了名人才子;本想守着娘子过日子,却做成了王爷;原想只爱娘子一个,却变成了妻妾成群。翰墨表示,好难啊!
  • 斡权

    斡权

    九夜王朝百年基业,在风雨中飘摇将倾,适逢新帝即位,内有朝党之争,暗流涌动。外有敌国竞逐,虎视眈眈。而生于权势滔天的杨氏,杨季却整日无所事事,一门心思要当一只闲云野鹤。忽有一日,自受伤中醒来,杨季似乎变得有些不太一样了。
  • 穿越三国之风云再起

    穿越三国之风云再起

    襄樊之战爆发,关羽威震华夏势头正劲却不知荆州后方已是暗流涌动,洞悉这一切的螟蛉之子却在上庸缺兵少将,难道蜀汉终究还是逃不过衰落的命运?且看假子刘封如何挣脱命运搅动风云!
  • 宋春归

    宋春归

    周南,一个普通职业者,无所谓宋粉,只是比较喜欢北宋那个繁华风流的、“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朝代,却在一次旅行中被穿越到了即将灭亡的辽国。耶律家大公主偏偏文静如处子,宋徽宗的小公主却桀骜如小马驹……经历种种曲折困苦后,终于扭转乾坤,在靖康耻的黑暗前夜,让北宋走向了另一条路,创造了一个更辉煌的巅峰盛世。
  • 中兴十七年

    中兴十七年

    赵远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这里和唐宋是那么的相似。同样的巅峰,同样的盛极而衰,走入了历史。这一世,看我赵远,指点江山。
热门推荐
  • 倔强萌医最好命

    倔强萌医最好命

    一心想成为工程师的天才时彬,因为父亲的去世,骤然大变,为了抢回父亲的心脏就读了医学院,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面对着自己的仇恨,面对着自己的职责,他矛盾着,挣扎着,直到娄依依的出现,她,是那么天真、善良,引导着他的医生之路……可是到最后,竟然发现令自己震惊的事实,他们究竟能不能继续下去,爱恨情仇之间等待他们的最终结局是不是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 站在阴影里

    站在阴影里

    经管系张扬桀骜大小姐与中文系古典文艺女作家的交换人生~
  • 裂炎剑

    裂炎剑

    以剑道修天道,再以道法滋养剑法!天道轮回生生不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万物轮回之时空移位

    万物轮回之时空移位

    时空移位是万物轮回的首发系列,讲述的是为了神权的争夺而引发的争斗,包含了青春,残酷,校园,时空轮回等一系列元素。(本小说不会太监,请放心食用)
  • 枉兮

    枉兮

    “我曾经说过要护你一世周全,自然不会食言。”青罔少阁主在旁人心中就是那个整日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之所以加个引号,是因为咱这位主人翁并不富裕。难得,这么不可靠的人,也能许下此番诺言。HEBE之间(预防针)本文cp多多,任君采撷。
  • 抒情时代

    抒情时代

    灯红酒缘、光怪陆离,这个时代是如此陌生,周洁茹将光代的生活刻画得纤毫毕现,将一些现象展现得如些直接,直接到令你吃惊。这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世界吗?当然是!这就是当今的这个抒情时代!
  • 嚣张兵王

    嚣张兵王

    没想到我堂堂世界最强兵王之一,竟然要来段包办婚姻,听说那货是个超级暴力狂,动不动敢拿刀砍人,这我以后的生活可该怎么办。
  • 异兽之恋

    异兽之恋

    百年后的天才拥有离奇身份,为何双双成为孤儿,穿越异世偶遇人间真情,两世的追逐只为一句我愿意,而未来的绝世奇才怎样才能一步步登向异世巅峰。天为父,地为母,异兽成人,只为圆满异世之恋。
  • 就快抱到你了

    就快抱到你了

    林琛是夏言的整个青春,被深和她骨子里的热血埋藏在记忆深处。阿言她等了林琛几个秋天,这大概就是所谓爱情。夏言喜欢糖果,林琛就攒了很久很久的零花钱给她造了间糖果屋,里面只有糖果,和躺狗林琛。“吃了我的糖,就是我的人了”王者荣耀,感情线为主,电竞为辅,本书又名《短短几个秋》,超甜+HE,坑品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