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7500000012

第12章 有讲的构成(2)

2.立意要新颖

立意要新颖,就是演讲者在演讲中所确立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要有新意和独特性,能给人以少见、好奇、别致之感。如“有话则短,无话则免”、“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等主题思想,就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应该说这样的立意还是比较新颖的;反过来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人之长比己之短”等主题思想,都属于世人熟悉的老生常谈,自然说不上什么新颖,而且有的(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连正确都还说不上。老实说,立意新不新颖是不太好把握的,因为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在演讲者看来是新颖的,在听众看来却不是新颖的;在听众看来是新颖的,在演讲者看来却是不新颖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演讲者的任务之一就是怎样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

之所以立意要新颖,是因为它在整个演讲中对调动听众的听讲积极性以促使演讲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演讲要获得成功,首先得有听众乐意听,而要让听众乐意听,就必须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福爱多利有一句名言:“好奇为注意之母。”(参见《名人名言词典》,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35页)这就是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要设法满足其好奇心。刺激、满足听众好奇心的办法肯定很多,但立意新颖无疑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种。其原因就在于:由于立意事关全篇演讲,新颖的立意对听众好奇心所产生的作用势必要稳定得多、深刻得多。演讲实践也一再表明,立意越新颖,就越能吸引听众的好奇心、注意力,进而就越能调动其听讲的积极性,促使演讲走向成功。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演讲者对此并不重视,习惯或满足于老生常谈、拾人牙慧,给讲坛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立意要新颖,演讲者首先要转变观念。有人认为,演讲既然是有感而发,想讲什么主题就讲什么主题,只要它正确而不必管它新不新颖。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众所周知,听众总是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一定心理期待的基础上来感知演讲的,他们对主题信息的接受有着明显的选择性,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渴望听到他们所不知道、不熟悉的东西,而不希望听到对他们来讲已是常识或司空见惯的东西。可见,立意不仅要求要正确,而且还要求要新颖。其次,演讲者要注重学习。立意要新颖,贵在平时积累,而要平时有所积累,就必须要注重学习。学习不仅是指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更重要的是指能从所读、所看、所听、所做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并有所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新观点、新思想,确保立意具有新颖性。再次,演讲者要讲究技巧。立意时,具体技巧很多,这里着重说明两点:一是要注意角度。同一问题或事物,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审视的角度不同,立意也就会有所不同。演讲者应冲破习惯性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对问题或事物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要善于从新的角度去发掘主题。二是要善于临场调整。在有多人讲话的演讲场合,“英雄所见略同”,出现立意雷同在所难免。此时,如果你是第一个讲话,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假若你是排在后面发言,一旦发现雷同,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3.立意要深刻

立意要深刻,就是演讲者在演讲中所确立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在表面现象上做文章。假设在一个关于人的讨论会上有3人演讲,他们的主题分别为:“人是动物”、“人是高等动物”、“人是有意识能造工具会劳动的社会中的高等动物”。三个主题虽然都没错误,但比较而言,第三个主题明显要深刻得多,因为它比较透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由于受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许多时候,人们对某一演讲立意是否深刻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至少有一点是不应该有分歧的: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只会喊空洞的口号,说吓人的大话,或者刻意拔高,以致歪曲事物的本质,这些都不是立意深刻。

立意深刻,能够强有力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并使其通过聆听演讲获得认识上的高度升华和精神上的极度愉悦。考察那些优秀演讲不难发现,立意深刻无一不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以《在各界名流举行的鸡尾酒会上的致答词》为例,这是公刘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原联邦德国时在一次酒会上的即兴演讲。答词就是答谢之词,但公刘的答词主题却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主人盛情款待表示感谢这种一般层次上,而是通过对人民友谊的由衷赞美和对德意志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热烈颂扬,达到了对人民外交作用的高度评价、对中德两国人民友谊的美好未来的热情祝福的高度。公刘从看似普通平凡的生活现象里发掘出这样深刻、高远的主题思想,无疑是这篇演讲产生强烈反响的关键因素。

立意要深刻,演讲者就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发展的根本属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为演讲立意时,演讲者必须把现象当作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向导,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识破假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感知上,也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低层次的是非观念。此外,演讲者要尽力摆脱只出于眼前的简单的实用目的的支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要善于从更高的层次上去发掘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普遍意义,以便使演讲立意更为深刻和高远。

三、材料

如果说主题是整个演讲有讲系统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整个演讲有讲系统的血肉。这种“灵魂”和“血肉”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主题离不开材料,离开了材料,主题的存在就是不可思议的;另一方面说明材料也离不开主题,离开了主题,材料的存在同样是不可思议的。正因为两者不可分割,才使得有讲成为一个有序的实在的充满活力的系统。可见,分析有讲构成,不能不研究材料这一要件。

(一)材料的内涵

演讲有讲系统中的材料,就是指构成演讲有讲系统的具体内容,或者说演讲主题所依据的事实和道理。1920年5月1日,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举行“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大会,陈独秀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劳动者的觉悟》的著名演讲:

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者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吃的粮食,是那种田的人做的,不是皇帝、总统、做官的、读书的人做的;我们穿的衣服,是裁缝做的,不是皇帝、总统、做官的、读书的人做的;我们住的房屋,是木匠、瓦匠、小工做的,不是皇帝、总统、做官的人做的;我们坐的各种车船,都是木匠、铁匠、漆匠做的,还有许多机器匠、驾船工人、掌车工人、水手、搬运工人等,才能把我们的货物和我们自己送到远方,这都不是皇帝、总统、做官的、读书的人的功劳。这世界上若是没有种田的、裁缝、木匠、瓦匠、小工、铁匠、漆匠、机器匠、驾船工人、掌车工人、水手、搬运工人等,我们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屋住,没有车坐,没有船坐。可见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就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如此,人类社会便不是要倒塌吗?所以我说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但是现在人的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反是那不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我们现在一方面盼望不做工的人,快快觉悟自己无用的下贱,一方面盼望做工的人快快觉悟自己有用、贵重。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现在欧美各国劳动者的觉悟,已经是第二步,东方各国像日本和中国劳动者的觉悟还不过是第一步。

从表面上看起来,欧、美、日本的劳动者,都在那里大吹大擂地运动,其实日本劳动者的觉悟和欧美大不相同。因为他们觉悟后所要求的,有第一步、第二步的分别。第一步觉悟后所要求的,是劳动者对于国家、资本家,要求待遇改良(像减少时间,增加工价,改良卫生,保险教育等事),第二步觉悟后所要求的,是要求做工的人自身站在国家、资本家的地位,是要求做工的人自己起来管理政治、军事、产业,和第一步觉悟时仅仅要求不做工的人对于做工的待遇改良大不相同。第一步要求还是讨饭吃。必须到了自己有饭吃的时候,油、盐、柴、米、蔬菜、锅、灶、碗、碟等,都拿在自己手里,做工的人的权利,才算稳固。否则无论如何待遇改良,终是仰仗别人的恩惠、赏饭。

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各国劳动者第二步觉悟、第二步要求,并没有别的奢望,不过是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居于治人的地位;要求那不做工的劳心者居于治于人的地位。

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呢?不过我希望我们国里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人的觉悟确有第二步境界,就是眼前办不到,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这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是:劳动者要觉悟自己“最有用最贵重”,要从“要求待遇改良”的第一步觉悟走向“要求管理权”的第二步觉悟,中国劳动者要尽快觉悟起来。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陈独秀先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了劳动者“最有用最贵重”;接着,具体分析了劳动者觉悟的内容和步骤,并用大量的事实和中国古代名言阐述了由第一步觉悟走向第二步觉悟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对中外劳动者觉悟现状对比,指出了中国劳动者运动的任务和前进方向。正是这些大量的为中心思想服务的事实和道理,构成了全篇演讲有讲系统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演讲有讲系统的材料。

当然,材料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一系列详略的事实,也可以是大量的观念。前者如事物背景、事件、经过、统计数据等,后者如名言、俗语、警句、论述等,只要它们具有论据的性质,都属于材料的范畴。之外,它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出许多种类,如一般材料和专题材料、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具体材料和概括材料等。材料的性质不同,所起的具体作用也就不同。

(二)材料的作用

如果孤立地去看一个个具体的材料,不难发现它们本身就是一条条具体的信息或知识,尽管听众对这些信息或知识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如果仅仅是这样看待材料的重要性,那认识就未免太简单太表面化了,因为材料只有存在于有讲有机系统中并与公众演讲主题发生内在联系,它才具有真正的确切的价值。所以,要审视材料的地位和作用,必须立足于有讲系统,从它深刻影响演讲主题的高度去认识。那么,材料是如何深刻影响演讲主题的呢?

首先,材料是形成演讲主题的基础。作为全篇演讲的中心思想,主题不是演讲者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已经掌握的大量材料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马克思当年在英国时曾开设了一个经济学讲习班,他的课堂演讲基本上阐述了他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理论体系,其所表达的那些独到、精深的见解就是建立在极其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据载,他仅在当地的图书馆里就曾阅读了1500多种有关经济学、文化史、技术史等许多领域的科学著作,还作了50本左右的笔记。如果没有平素大量的材料积累,马克思在课堂演讲中是不可能有那些独到、精深的观点和看法的。按照美国当时的风俗习惯,林肯外出时经常戴一顶高帽子。他总是随时抄写记事,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都记在碎纸片、旧信封、破包装纸上面,然后摘下帽子,把它们放进里面,再把帽子戴上。闲暇之时,他便取出这些东西加以整理和分析,并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他的许多演讲的主题就是这样形成的。由此可见,材料是形成演讲主题不可缺少的基础,平时所积累的材料越多,就越能有所发现,进而就越能提炼和概括出有价值的演讲主题。

其次,材料是表现演讲主题的支柱。演讲主题的形成离不开材料,演讲主题的表现同样离不开材料,因为主题毕竟是概括性的东西,一旦成为演讲的对象,如果没有相应的材料作支撑,那它就是空洞的抽象的,不可能产生应有的说服力。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讲,恩格斯在其中选择和运用了一系列材料:“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在其他科学领域里的深入研究、创办革命报纸、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敌人对他的嫉恨和诬蔑等。正是这些有代表性的材料的有力支持,才使“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英名永垂不朽”这一演讲主题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进而使整个演讲获得了极高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再如,前面提到的《劳动者的觉悟》这篇演讲,陈独秀为了表达“劳动者要觉悟自己最有用最贵重,要从要求待遇改良的第一步觉悟走向要求管理权的第二步觉悟,中国劳动者要尽快觉悟起来”这一主题,也是从方方面面选择和运用了大量的材料。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的有力支持,这一主题同样是没有说服力的。

既然材料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演讲者就应当树立强烈的材料意识。然而,从实践来看,不少人尤其是初学演讲者并没有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由于平时不注意收集材料,或者对收集的材料不注意整理和分析,他们每当要发表演讲时,一方面总是感到提不出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主张,结果要么是干脆缄口不语,要么是随便提观点、下结论;另一方面,总是苦于没有足够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结果要么是口号连篇、空洞无物,要么是匆忙拼凑一堆乱七八糟的“材料”。这既是对听众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这样的人是永远成不了受人尊敬的演讲家的。

(三)材料的选择

俗话说:“拣到筐里的并不都是菜。”同样道理,材料收集之后,并不是立即可以应用的。正如大家所感受的那样,要讲几分钟的话并不困难,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要讲得具体而有意义则不那么容易了。说它不容易,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材料的取舍比较困难。即使你对某个题目掌握了丰富的材料,你也不可能把所掌握的东西都包括进去。你不得不斟酌一下哪些材料是最重要的,然后在允许的时间内找出一个最妥善的办法讨论这些问题。这也就是一篇简短的演讲为什么要比一篇长篇的演讲困难得多的原因。美国威尔逊曾经告诉他的一个朋友说,他没有时间去准备一篇5分钟的演讲,但他稍作考虑就可以作一个小时的演讲。可见,占有材料和运用材料是不同的两回事。要运用好材料,关键是要选择好材料。所谓选择材料,就是采取材料中最好的最合宜的部分,而舍去那些可疑的、矛盾的、陈旧的、薄弱的部分。很显然,由于演讲总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提供一个固定不变的材料选择模式,这里只能提出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1.真实性

真实的材料是指那些不是编造的、虚假的、偶然的、个别的、表面的,而是能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材料。有一篇题为《时光在呼唤:爱我吧》的演讲,引用了不少材料来证明“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其中有这样两个材料:“拿破仑有一次请手下的几位将军用餐,时间到了,那几位将军还未到,拿破仑便一个人大吃起来。等那些人来到后,他已吃完了。他对他们说:‘诸位,聚餐的时间过了,现在咱们开始研究事情吧。’那些人窘得下不了台,以后再也不敢迟到……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年轻时,一次与恋人约会。可是,到了约会的时间恋人却未到。他决定再等30分钟。在第31分钟时,恋人来了,他转身进汽车走了,恋人自然告吹,但田中却不后悔,他爱的是遵守时间的人。”(华夏书:《青年演讲》,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这两件事确实发生过,并且有案可查,都属于能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真实材料。

坚持真实性原则十分重要。演讲的目的是宣传人、说服人、教育人的,因此,演讲者自己首先就要有老实的科学态度。具体表现在材料选择上,就应毫不含糊地选择那些真实可靠的材料,坚决反对那种选择材料马虎大意、随意拼凑甚至不惜编造事实的坏作风。只有材料真实可靠,主题才能站得住脚,演讲才有说服力。材料一旦失真,经不起验证,哪怕一点微小的细节有出入,就会使听众对你的人格和整个演讲产生怀疑,这样就会减弱甚至完全失掉演讲的说服力。考察演讲史不难发现,那些真正的人民演讲家都非常严谨,向来十分注重材料的真实性。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一书中这样评论马克思:“他所引证的任何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证实的。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问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列宁也是这样,他并不靠自己的记忆,虽然他的记忆很好。他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的事实是极确切的。

如何使材料具有真实性呢?最关键的是,凡涉及的人物、事件、情节、经验、时间、地点、数字、引文等,都必须保证是确实存在的,要舍得花时间认真调查和核实。比如,有人对你说:“昨晚某地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他的话可能是真的,但你不应该立即相信,必须继续问他这消息从何处来的。他若说是从某某报纸来的,就应找报纸来看看,看是哪家的报纸,是什么时候的新闻,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报道者是从什么途径获悉的。如果方便,还应通过电话向发生地的熟人了解一下,甚至亲自前去查看。这样,引用起来才不致有失实之感。又如,要引用某名人的话作证据,就要调查他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他后来的论调改变没有。否则,就容易引起麻烦,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2.典型性

典型的材料是指那些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有力地揭示事物本质、表现演讲主题的材料。获1986年全国十城市青年演讲邀请赛即兴演讲二等奖的武汉选手殷建安,他那篇以《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为题的演讲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优点,那就是选材的典型性。他本想成为一名作家,可万没想到上的大学却是将来当“孩子王”的师范院校。他为此很苦恼。他是怎样“从挫折中走了出来”的呢?讲到这里时,他立即转入介绍“去年暑假”在鄂西山区调查时的所见所闻,还特别引述了村长的一席话:“小殷哪,你到我们这里来吧!我们这里特别需要有文化的人啊。去年我们这儿有一位大嫂发烧,要用温度计,我们想到县城去借,但又不知道这温度计有多大,于是我们赶着毛驴拉着板车准备到城里去往回拖。”(赵鸿利、万一平:《即兴演讲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一些落后的农村,竟然还有农民不知道温度计为何物,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实!村长这席话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有力地揭示事物本质、表现演讲主题,不能不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材料。

为什么要选择典型的材料?能够说明演讲主题的材料的确太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些材料是不是都要用于演讲中呢?事实证明,既不可能又无必要。说不可能,是因为一篇演讲无论如何在时间和篇幅上是有限制的,它无法容纳得下那么多无穷无尽的材料。说无必要,是因为如果材料太多,反而会冲淡主题,削弱主题的表现力,败坏听众的听讲兴致。所以,选择材料一定要坚持典型性原则。为了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和高超的武功,作者精心设计了武松打虎这个故事,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设计的是打狗的故事,恐怕读者就要捧腹大笑了,因为这根本反映不了武松的英雄气概。文章的选材如此,演讲的选材何尝不也是这样。《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讲中,在阐明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时,恩格斯如果不用“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作为证明材料,其说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的。

要确保材料具有典型性,一是要转变选材观念。有的人总认为材料越多越好,生怕材料少了说明不了问题,结果是东一个材料、西一个材料,整个有讲系统靠材料堆积而成。如前所述,这一看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还有的人总是认为,典型材料就是那些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事例,而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却是很平凡的,没有什么典型材料可言。事实上,典型材料并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有些事情虽小,但却具有本质的东西,只要独具慧眼,同样也是典型的材料。有一篇题为《从外国人的名片谈起》的演讲,里面并没有讲什么大事,但他却通过一些小事论述了实事求是、名副其实的大道理。二是要善于比较分析。面对无数众多的都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很多人都会意识到只能挑选其中最典型的材料,但实际操作结果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做到了,有的却没有做到。究其原因,主要是比较分析能力存在差异。比较分析能力强,就能够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找到最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否则,就会感到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难于决定取舍。三是要注意精心加工。对于一个决定采用的具体的典型材料来说,还有一个精心加工的问题。因为事实材料往往具有十分繁杂的细节,如果原原本本地引述,必然是长篇累牍,使其表现力大受影响。就是引用的观念性材料,对于表现你的特定的主题,也往往会有一些不是怎么必要的话语,如果不加区别地照述,最合宜的部分可能就会显示不出应有的精彩。可见,精心加工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原本是典型性的材料就可能会失之典型。当然,精心加工的前提条件是不违反本来事实,不歪曲本意。为了达到自身目的,不惜歪曲事实,任意添油加醋,断章取义,那已经不是对材料进行精心加工了。

3.新颖性

简单说,新颖的材料就是指新而别致的材料。其含义有二:首先是新,包括现实生活中能反映新人、新事、新成果、新情况等的材料,也包括历史生活中出现的那些鲜为人知、很少甚至从来没有被人用过的材料;其次是别致,即前述这些新的材料具有独特的个性,是非同寻常的。斯大林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为了说明有些领导者不重视人、不以人为本,运用了这样一个材料:“我回想起我在西伯利亚流放时的一件事。这是在一个春季河水泛滥时发生的。当时有30个人到河里去捞取被波涛汹涌的大水冲下来的木料。当傍晚他们回到村里时,却少了一个同伴。当我问到第三十个人在哪里时,他们冷淡地答道:第三十个人‘留在那里了’。我问:‘怎么会留在那里呢?’他们又同样冷淡地答道:‘那还要问什么?当然是淹死了。’当时他们中间有一个人忙着要走,说是‘要给母马饮水去’。于是我责备他们对人还不如对牲畜那样爱惜,他们中间便有一个人在其余的人的赞同下答道:‘干吗我们要爱惜人呢?人是我们随时都可以做出来的。而母马呢……你试试去做出一匹母马来看。’”这件事虽然发生在过去,但鲜为人知,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众不同,对表达观点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讲是一个相当新颖的材料。

强调要选择新颖的材料,这是由听众的注意和兴趣特点所决定的。不论选择什么材料,都不能不考虑是否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其基本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具有选择和保持的功能,能有效地调节和监督活动。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在演讲活动中,能不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能不能使听众产生兴趣,这对成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能否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不少演讲者总是习惯于把它归结为是声调之类的作用。其实,大部分靠的还是材料。如果材料为听众所不乐闻,声调之类的东西再好,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维持听众的注意和兴趣的。这就是说,要使材料让听众喜闻乐听,就必须选择新颖性的材料。事实证明,一个典型材料即使质量很高,但由于反复引用,也会逐渐失去其原来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令人生厌。现在有的人讲爱国主义,不是屈原、岳飞,就是文天祥、肖邦,似乎就只有他们才是爱国主义者。事实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爱国主义者都实在太多太多。屈原等人的爱国事迹虽然感人,但是一般人太熟悉了,翻来覆去讲的都是这些人物,又怎么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呢?

要选择新颖的材料,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以新为贵必须以理为本作前提。就是说,决不可单纯地为了追求新颖,就胡乱用一些与主题关联不大甚至毫无关联的材料,否则,不仅会给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感,而且更重要的是会有损于演讲主题的表现。二是做材料收集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从间接经验中去发现和占有新颖的材料;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直接经验中去发现和占有社会生活不断涌现的新鲜材料。三是注重研究听众。每当发表演讲时,都应该认真研究听众的文化素养状况,多考虑一下听众对拟用材料熟不熟悉以及熟悉的程度有多大,绝不可置听众于不顾。

4.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是指那些有吸引力的特征,使人感到愉快并乐于听的材料。比如,有一篇题为《在学生会主席竞选大会上的即兴演讲》,讲者在介绍自己时用了如下材料:“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名字很有趣,一个姓狄的人家希望我今世都有银子花,故名狄世银。可惜名不符实。但本人身虽无银脑却有金。我这人也很有趣,班上的同学给我起了个绰号叫‘骆驼’,是去年春游的时候,因见我颇有些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感而起。我本人也很喜欢这个绰号,因为‘骆驼’不仅意味着吃苦耐劳,而且还意味着实干,而在当今的社会中,缺少的正是一些名符其实的实干家。”(赵鸿利、万一平:《即兴演讲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据讲者自己介绍,说到这段时,讲话数次被笑声和掌声打断,可见当时的场面有多精彩。由姓名和绰号引发开去的这两段材料,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就因为它们是具有吸引力的特征、使人感到愉快并乐于听的材料。

选材之所以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这同样是出于满足听众需要的考虑。有趣与具体、生动、形象和幽默等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有趣的材料实际上就是那些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幽默的材料。喜欢聆听这样一些有趣的材料,这是一般听众所共有的心理需要。有位教师给学生讲遵守纪律的问题,她先是叙述了一个是不守纪律、一个是遵守纪律的两个故事,接着解释了这些行为的心理原因,最后讲述了作为学生应遵守的合理的纪律原则,整个演讲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假定有演讲者用这个例子:“飓风卡米尔红十字营救队的人们经过两天急行军,通过满目疮痍的岸边灾区以后他们累极了,后来他们看到了冷漠的风暴的受害者,后者似乎全凭本能和决心在独自行动,他们双肩低垂,步履蹒跚穿过破碎的家什,衰竭的体力致使他们看上去在用最后一份力气把一只脚挪到另一只脚前面。”如果你是听众,对这种生动形象的材料一定会感到有趣。至于幽默材料的作用,国内外都有许多研究。美国阿里·肯尼迪研究发现,受试者认为幽默材料的效果显然更好、更快乐、更有趣。道格拉斯·吉布尔比较了幽默和不幽默的课堂演讲,结果发现幽默的授课显然使学生记得更牢靠。正因为如此,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对有趣材料的研究和运用。早在古罗马时代,演讲大家昆体良就说:“生动的例子(或表演)有时候不仅是清楚。清楚不过是让人看得清;生动的例子却叫人家非注意不可。能把事情讲得又清楚、又生动是了不起的天赋。如果演说只能打动人的听觉,如果裁判者觉得他判断时必需根据的事实只是叙说给他听的,而不像活现的事情那样在他心目前表演的,那么,演说就没有达到十足的效果,没有起应有的作用。”(转引自《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时说:“如何用‘生动的事实’来进行宣传,如何把事实变为生动的宣传材料,伊里奇曾仔细地研究过这个问题。”(转引自邵天声等编《名人论演讲》,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有位作家也指出:“当每一位听众已被笑所征服,他就置身于和睦的气氛中,于是乎,才真正领会到幽默的内在含义。笑,有助于人们的理性认识和道德评价,它是知、情、意的复合,也是真、善、美的统一。”(转引自刘宗粤著《演讲心理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说到幽默材料,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它确实具有引起注意、调节关系和加强说服等多种正功能,但如果用之失度,就会削弱听众对主题的注意,妨碍听众的理解,有损演讲者的形象。所以,演讲者不必成为一个喜剧演员,不能认为整个演讲都得用笑料,更不能无视主题的需要而一味追求戏剧性效果。

5.针对性

有针对性的材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材料适合讲者自身。所谓材料适合讲者自身,就是指所选取的材料符合公众演讲者的知识、阅历等状况,是其熟悉的、力所能及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斯大林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所引述的那段材料,是他“在西伯利亚流放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就是属于适合讲者自身的材料。二是指材料适合听众。所谓材料适合听众,就是指选取的材料适合于听众的职业、年龄、知识、心理和需要等,是其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如:“青山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他这一生之中,可能没有用粗暴之声对人说话。青山先生很喜欢说话,我们都深受他的感召,对我们的做人做事都有极大的鞭策作用。他做事非常认真,不论什么问题都一丝不苟。就因为他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成为当代的伟大导演。”青山先生是日本著名导演,这是他的学生——演员千田是也在他灵前即兴致词中的一段材料。前来吊唁的大多是青山生前亲朋好友和演艺界人士,其生平和艺术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前面已有人讲到了这些。正是考虑到了听众的实际情况,所以千田是也选择了这样一段有针对性的材料。

选材之所以要适合讲者自己,是因为只有这样的材料,讲者自己才会有独特的感受,有充分驾驭的把握,讲起来易于发挥。正如古罗马贺拉斯所告诫的那样:“在选材的时候,务必选你们力能胜任的题材,多多斟酌一下哪些是掮得起来的,哪些是掮不起来的。假如你选择的事件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自然就会滔滔不绝,条理分明。”(转引自邵天声等编《名人论演讲》,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在美国,有一位初学演讲的人向游人介绍华盛顿的风貌,由于对华盛顿并不熟悉,所用材料不过是从买来的游览指南小册子上略加整理出来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两周以后,他的汽车不慎被盗,但报案后,警察却表示对这种多如牛毛的案件无能为力。回想起一周前自己的汽车因在路上多停了一刻钟而被警察罚了款,他十分恼怒。不久后的一天,他以此为题材做了一次演讲,与第一次简直是判若两人,讲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材料适合他自己,他有切身体验,当然发挥起来就比较容易。选材之所以还要适合听众,是因为只有了解听众,并从听众的年龄、职业、知识、心理需求和根本利益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才能唤起听众的听讲热情和兴趣。孙中山先生为此曾举例说,对农民宣传,要一般农民都容易明白,“便先要讲农民本身的利益,讲农民本身的利益,农民才注意”。我们从讲和听两方面分析了选材要有针对性的重要意义,这只是论述的需要,实际上两者是不可分的。因此,我们选材时既要考虑适合讲者,又要考虑适合听众,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选择的材料才具有真正的针对性。

要做到选择有针对性的材料,一是要从讲者自身实际出发。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阅历特点,认真研究拟用材料,对那些实在不能驾驭的材料一定要舍得割爱。二是要从听众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听众的情况,准确把握听众的特点,对那些超出听众理解能力、不适合听众需要的材料要坚决剔除。三是要从两者相统一的实际出发。只顾讲者而不顾听众,或只顾听众而不顾讲者,都不是有针对性的好材料。

6.多样性

材料的多样性是指所选取的材料在性质和类别上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选择材料要坚持多样性原则,这是充分表现演讲主题的需要。材料在客观上有性质和类别的不同,不同的材料对表现主题也就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具体事例,它的突出优点和优势是能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开拓演讲的中心思想。又如统计数据,它的突出优点和优势是可以为听众提供一幅“大体图像”,并强调演讲内容的重要性。再如名人名言,它的突出优点和优势是权威性强,而且它本身往往富有哲理性,因而更耐人寻味。既然不同的材料对表现主题有着不同的作用,那么,对于一篇特定的演讲来说,选择多样性的材料不仅可以使内容更为丰富,而且可以从各个方面更充分地去表现主题。

要使选取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事实材料与观念材料。前者表现为背景、事件、经过、数据等,其特点是比较具体、生动;后者表现为名言、俗语、警句、论述等,其特点是比较抽象、概括。第二,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前者往往是说明客观事物的背景材料,其特点是可以史为镜、催人反思;后者是那些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材料,其特点是富有亲切感和时代感。第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两者一般是在比较对照时使用,运用得当可以有力地说明观点的正误。第四,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前者是指演讲者在日常生活中从观察、体验、感受、实验、调查中直接得到的材料,一般说可信度比较高;间接材料是指演讲者通过口头或文字从别人转述的材料中得到的材料,它有时比直接材料更具有权威性,但由于经过了别人的加工,其可靠性必须认真核实。第五,具体材料和概括材料。前者是指那些便于表现事物深度的材料,一般用来详细阐述重要论点;后者是指那些反映事物广度的材料,一般用来反映某个问题或事实的全貌。掌握了这些分类并处理好了它们各自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保选取的材料具有多样性。

(四)材料的支配

经过收集和选择,选出的材料应该说就可以应用了。但是,由于材料的功能不同,如何支配它们也就有所不同。事实上也是这样,有的适合放在前面,有的适合放在后面,有的适合放在这里,有的适合放在那里。支配得当,材料就能各尽其职,各显其能;支配不当,材料就会轻重倒置,次序混乱。可见,材料支配过程也是一步极重要的工作。所谓材料支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集中一致,彼此联络,相互支持”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组织的过程。就一般情况而言,材料的组织大体有如下几种方法。

1.纵向组织法

所谓纵向组织法,就是根据主题或观点的需要,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组织材料的方法。事物是发展的,发展则必然表现为一个过程,而过程又总是反映出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纵向组织法又可分为纵向阶段性组织法和纵向层次性组织法两种。

纵向阶段性组织法,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它把事物发展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各阶段之间是并列关系,各阶段用的材料也自然是并列关系。在一次演讲学术讨论会上,一位与会者有感于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演讲的本质,于是以中国演讲定义探索史为主题作了一个即兴补充发言。他把探索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当概述每个阶段的情况时,他都列举了一两个著名学者关于演讲界说的具体材料,这种材料的组织方法就是纵向阶段性组织法。

纵向层次性组织法,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层次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它把事物发展过程分为若干层次,各层次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递进的关系,各层次所用的材料起着层层推进说明的作用。例如,某来宾为了说明新郎新娘是天生的一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组织法:先讲新郎新娘面貌如何相像,后讲两人饮食习惯和性格如何接近,再讲两人爱好和情趣如何一致。当然,纵向层次性组织法可以“由表及里”,也可以“由远及近”,还可以“由低到高”。

由上可知,纵向组织法的根本特点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历史性和层次性考察,旨在说明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和程度。所以,运用此法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阶段的前后性和层次的顺序性。

2.横向组织法

所谓横向组织法,就是根据主题或观点的需要,从事物联系的角度来组织材料的方法。事物之间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每个事物内部并列的各构成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横向组织法也可分为事物内横向组织法和事物间横向组织法两种。

事物内横向组织法,就是根据事物的多面性特点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它把事物解剖为若干并列的方面,各方面均列举一定的材料。比如,有一篇题为《在承包“代养楼”竞争会上的演讲》,在介绍竞争条件时,讲者分述了四点:①本人思想品质好;②本人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③本人有较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④本人具有实干精神。每个方面都用了很有说服力的材料。张志公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江城之夏》演讲邀请赛闭幕式上的即席讲话,当对演讲是科学、演讲是艺术、演讲是武器进行多侧面分析时,他在材料上也是采用事物内横向组织法的。

事物间横向组织法,就是根据此事物与他事物的比较来组织材料的方法。某演讲教师应邀登台即兴总结一场演讲赛时讲过一句话:“演讲不是艺术性活动。”旋即台下递上一张纸条问他:“为什么说演讲不是艺术性活动?”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把演讲与朗诵、相声、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比较,而比较自然就离不开佐证材料。这位老师也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来组织材料的,因而较好地证明了演讲的根本性质。

横向组织法的根本特点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旨在揭示事物的特质。运用此法时,一定要注意对方面、角度和比较对象准确把握。

3.正反组织法

顾名思义,正反组织法就是根据主题或观点的需要,从正反两方面组织材料的方法。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有正就有反,运用两种本质属性截然相反的材料,可以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和说明主题或观点。

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成才教育,这些年来搞了大量的演讲比赛活动。无论是命题演讲赛还是即兴演讲赛,这些演讲在材料组织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不少人都根据题目要求采用了正反组织法,即一方面从正面举例说明,一方面从反面举例说明。在非比赛性演讲中,这种材料组织方法也是比较普遍的。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通过正反对比,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是非优劣、长短强弱,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

上述是组织材料最常见的三种方法。至于运用何种方法,要视具体讲题而定,因为有些讲题只适合纵向法,有些讲题只适合横向法,有些讲题只适合正反法,有些讲题采用哪种方法均可。尚需特别指出的是,这三种方法不是绝对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交叉使用的。掌握了这些方法,在具体操作时就可先制作“材料支配表”。例如:

“引论”部分采用材料

①……(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②……(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主体”部分采用材料

①……因为

甲……(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乙……(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丙……(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丁……(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②……因为

甲……(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乙……(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丙……(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丁……(见某书某杂志某页,或笔记第某号)

(以此类推)

有了这张材料支配表,有讲系统就等于有了一个框架。照此框架写出来,就是一篇演讲稿了。

同类推荐
  • 女性幸福指导

    女性幸福指导

    常听人说:“女人爱幻想!”女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的希望,或想更美丽些,或想更魅力些,或想更被人疼,或想更加成功……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是女人们在追求幸福。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愿望呢?
  • 巅峰之战

    巅峰之战

    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第一篇珊瑚海海战拉开了中途岛海战的序幕珊瑚海之战,美国人如何做到“知己知彼”?日本人又如河采取顺水推舟之计?在这次战役中,航空母舰怎样成为海洋争霸战的土角?又是什么原因会将珊瑚海之战称为“美军在中途岛胜利的不可分割的序幕”?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侵入波兰领土。英法两国政府由于担心德国法西斯军队进而入侵法英两国及其殖民地,便对德国宣战。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 心灵鸡汤激扬人生全集

    心灵鸡汤激扬人生全集

    本书收录了数百个语颇隽永、发人深省的故事,内容涉及心态、宽容、感恩、幸福等十大人生课题。帮你在人生的旅途中梳理你纷乱的思绪,找到你人生幸福的密码,为你的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帮你端正人生态度,找到你生活的正确方向,成就你美满的人生。
  • 一生要学会的社交与口才

    一生要学会的社交与口才

    本书教会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100种社交能力和100种口才。
  •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

    当今世界,什么最重要?回答是口才、金钱和电脑!——这是美国人乃至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所推崇的口号。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战略武器,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们又把“口才、金钱和电脑”看作是最有力的三大法宝。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电脑”取代了“原子弹”,而“口才”始终独冠“三宝”之首,可见,口才的作用和价值是何等重要。
热门推荐
  • 鼓勇气拾旧梦再启航

    鼓勇气拾旧梦再启航

    心有所感,以字录之,不求闻达,只愿共鸣。当然,能闻达更好。
  • 代嫁宠妃不下堂

    代嫁宠妃不下堂

    她,是现代闻风丧胆的军区第一杀手,一枪夺人生死。他,是祁朝名震江湖的轩夜国将军,一战名扬天下。她,亦是现代的肚皮舞老师,魅人心神,夺人心魄。他,亦是祁朝腹黑的摄政王,冷静睿智,杀伐果断。当她以邻国公主的身份嫁到他的身边,他们的命运成了一个谜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丫头好甜:恶魔少爷的专属萌物

    丫头好甜:恶魔少爷的专属萌物

    “唔……你居然吻我。”贝幽幽害羞地说“你害羞什么,又不是第一次了。”某恶魔若无其事地喊道。“权少秉,你变态。”“这也叫变态,我让你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变态。”于是某恶魔就把她抱在了床上,然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北荒修行记

    北荒修行记

    因逞一时之气,萧石生被逼离家。在山中因遭猛兽袭击迷路的他偶遇迎山老魔指点,开启一段修炼之路。
  • 声声相息

    声声相息

    就算重生再多次也没关系,反正她早已经习惯,只要不与任何人产生联系,就不会受伤,不会觉得寂寞。可是就算如何不在意,如何隐藏自己的情绪,终会有崩溃的一天,那天不受控制的崩溃,却让她遇到了能包容她一切的人,她控制不住的喜欢上了他,她一直压抑着这份无望感情,只是没想到,下次重生她居然又碰到了他,她是不是应该把握机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香公主的专属保镖

    天香公主的专属保镖

    第一次见面,他是众人追捧的钢琴王子,她是台下不起眼的粉丝观众。第二次见面,她是旋转舞台的闪耀歌者,他是黑社会掌权的街头霸王。她以为终于找到了梦中的白马王子,却发现白马背上的人不是王子,而是唐僧。机缘巧合认错了男人,阴差阳错又遇到了偶像情人。她心有所属,他却蛮横的深吻着她的红唇,贪婪而缠绵的索取更多,霸气凛然的占有着她的身心,还不忘记时不时的在她的耳边提点,“你是本少爷的女人,心里眼里只能有我一个。若是胆敢红杏出墙,本少爷就阉了蹲在墙外,不要命的情郎。”
  • 俱你不来,落叶成埃

    俱你不来,落叶成埃

    你可能会在她和他们的身上找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影子,这是一个发生在青春时期的故事,有点青涩,却记忆深刻。
  • 一簪之隔

    一簪之隔

    所谓帝者,便是在感情和天下中更懂得取舍。只是当你站在五湖之巅时,再回首时,伊人可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