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6700000002

第2章 学前期:让孩子的心灵自然绽放(2)

不久前,一位美国母亲在网上发飙:“我上幼儿园的女儿每天拿回来快一个小时的家庭作业!她还不会读,怎么写?怎么可能回答卷子上那些问题?她的作业自然成了当妈的作业。我每天下班5点才回家,孩子也是差不多那时候回来。我要先忙着做饭,等吃完晚饭,还要给孩子的学校忙一个小时的家庭作业。而且,我一管她,更小的孩子谁来管呢?这实在太不公平了!”网友们纷纷回应:“老师总说是15分钟的作业。可是,孩子本来精神就不集中,作业又那么难,怎么也要一个小时。”“你要大胆地和老师理论。这不仅是替你自己说话,也是替别的家长说话。”

这是美国幼儿园大战的一角。在最近二十年,美国的幼儿园里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本来,幼儿园只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没有任何书本的因素。但不知不觉中,幼儿园不仅教读书、写字、算术,甚至还有颇为系统的课程要求,老师要照本宣科地跟着教学大纲走,孩子们则每天带回家一堆家庭作业,要按时完成,家长检查、签字等等。总之,如今的幼儿园,越来越像是小学的低年级。

这种幼儿园小学化,和高中大学化一样,是美国教育的一个大趋势。以高中而论,学生毕业时往往已经通过了许多“高级课程考试”。这种高级课程,是大学入门课的水平,通过了这个考试就可以在大部分大学免掉相关课程的学分。《新闻周刊》的全美高中排名,甚至以各校提供的“高级课程”的数量为基准。以教育上最为领先的马萨诸塞州为例,本来该州最好的公立学校是波士顿拉丁,这是美国第一所高中,培养了四位哈佛校长,进去要考试。但是,1992年马萨诸塞州议会决定建立“马萨诸塞数学与科学学院”(Massachusetts Academy of Math and Science),通过考试招收全州最优秀的学生来读高中最后的两年。这所学院,说是半个高中(正常高中是四年),实际则设在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校园内。学生第一年上精英级的高中课,第二年则在伍斯特理工学院像普通本科生一样选课。因为伍斯特理工学院在美国算是一所科技名校,学分绝大部分大学都承认,马萨诸塞数学与科学学院的高中毕业生,实际上也就都是该上大二的学生了。该校在各种成绩上,也大有超越波士顿拉丁之势。

应该说,高中大学化,对一部分聪明的学生而言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幼儿园小学化则产生了大量的副作用。2009年美国的“儿童联盟”发表一份报告,题目是“幼儿园的危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需要玩耍”,警告幼儿园小学化正在全面摧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业的发展,必须紧急刹车。

报告提出的事实是清清楚楚的:全日制幼儿园的孩子每天花在阅读、算数、准备考试和应试上的时间,高达两三个小时,而自由活动的时间则仅有30分钟。学业的压力,使孩子变得越来越愤怒、越来越有侵犯性,行为问题日益加重。幼儿园小学化毫无必要地加速了孩子的学业,造成了“孩子老得快”(KGOY: Kids Getting Older Younger)的现象。调查表明,那些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书的孩子,学业确实起步早,比其他孩子领先,但是,这种领先到四年级时就消失了。在那些“问题孩子”(kids at risk)中,早读书反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早读书使这些孩子的智商在初期有所提高,但到15岁时,他们的学业急速下降,还不如那些晚读书的孩子。

这种“死读书、读到死”(drill and kill)的恶果是国际性的。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教育改革,把幼儿园从以玩为主转化成以学为主。后来有学者对50名在以玩为核心的幼儿园长大的孩子和另外50名在以学为核心的幼儿园长大的孩子进行了对比,发现在以玩为中心的幼儿园中长大的孩子,在阅读、数学等方面明显比在以学为中心的幼儿园中长大的孩子要好,而且在情感发育、社会能力上更健康,在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勤奋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面对这样具体的证据,德国的幼儿园又改回到以玩为中心去了。芬兰的幼儿园一直坚持让孩子玩,没有小学的内容。另外,芬兰的孩子7岁才上小学,比美国的孩子晚一年。但是,芬兰15岁的孩子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的“国际学生估测”中,一直在西方国家中排名第一。

为什么在幼儿园读书会毁了孩子?要想理解这一问题,就必须回顾一下幼儿园的历史。幼儿园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于1840年前后创立,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教育革命。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孩子在7岁前一般不上学,上学则无非是满堂灌的大课和背诵经典,这就和中国式的死记硬背非常接近。后来卢梭写了《爱弥尔》,主张孩子要抛开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让自己的手脚和眼睛当第一位老师,从直接的经验中学习,这在哲学上为现代教育奠定了基本的原则。接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把卢梭式的哲学贯穿到教育实践中,创立了实体教学法。他提出,孩子在接触一个概念前,必须先接触这个概念指涉的实物,通过直接和实物的接触获得知识。词语、阅读当然都属于概念的范畴,属于成人世界,实物则属于孩子的世界。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就必须从实物开始。福禄培尔作为裴斯泰洛齐的追随者,把其实体教学进一步深化,发明了“福禄培尔的礼物”,实际上是一系列做手工和游戏的材料,积木是其中的核心。这样,他把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抽象化为积木式的几何形体,孩子可以像科学家们用原子来解释万物一样,用积木等基本元素构成自己的世界。

这套教学的有效性,使幼儿园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主流。现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不断证明,孩子在这种由成人引导和组织的游戏中能够最有效地学习。他们能够自己发明场景和故事,解决问题,磨炼社会技能。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做起来很自觉、很努力。因为他们有内在的动力,从游戏中很自然地就学会了如何成功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那些在这种复杂的游戏中长大的孩子,比起不太爱游戏的孩子来,有更好的社会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高的语言能力。他们性情更温和,更有自制力。动物的研究也证明,经常做游戏的动物比不做游戏的动物有更灵活的大脑、更复杂的神经系统。

以上这些,本是战后欧美幼教的主流理论,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教育实践渐渐偏离了这种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竞争。冷战前的全球竞争是国家竞争,个人之间很难跨国较量。冷战后美国成为独霸,但因为全球化的国际人才流动,美国人再不可能躲在国界后面自己过日子了。在个人的层面上,美国人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竞争,仿佛是大家都在申请一个工作。而移民,特别是亚裔子弟的优异学术表现,使美国的家长坐立不安,生怕自己的孩子日后被别人挤掉。举例而言,2005年波士顿34所公立高中的第一名(即被师生选为毕业典礼代表学生致辞的人),有20名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孩子。有的孩子才13岁,刚到美国时一句英语都不会;有一个还在等待遣返。最近还有一些研究,调查亚裔和拉美裔移民,发现第一代移民学术表现最好,第二代则稍弱,但到了第三代就明显下降,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学生差不多了。也就是说,越是美国化,学术表现就越差。再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McKinsey(麦肯锡咨询公司)等权威机构的调查评估,在2006年30个主要工业化国家15岁的学生中,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排第二十五,科学排第二十四。在40年前,美国在高中毕业率上还领先于世界,如今在28个工业国家中排第十八。在1995年,美国的大学生比例还是世界并列第一,十年后跌到第十四。这样里里外外不如人,日后怎么生存?于是,许多美国家长越来越迫切地要求让孩子早点起步。

基于这样的压力,联邦政府也大力投身于教育。1997年4月17日,“早期儿童发展和学习白宫会议”举行,第一夫人希拉里不仅出席,而且发表了重要讲话。早期儿童教育成了美国的国策。在布什任上,国会又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法案,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加强联邦政府对学校的监督,通过标准化考试的办法确立基本的教育水准,惩罚那些达不到标准的学校。结果,标准化开始越来越热。我女儿从四年级开始有全州的考试,有时一周要考两三次。有学习慢一点的孩子,吓得不肯来上学,家长只好将之转到私立学校。为了让孩子们在四年级时适应得好一些,许多学校也纷纷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为标准化考试作准备。比如,有些学校采取了家庭作业递进制,每升一级,家庭作业多10分钟,从幼儿园的10分钟家庭作业开始。这样,到了四年级需要应试时,孩子就自然养成了一天做50分钟作业的习惯。当然更不用说,商业教育公司大肆兜售《婴儿爱因斯坦》、《婴儿莫扎特》之类的产品,许多家长生怕孩子落后,要求学校多留作业。

这场幼儿园的家庭作业大战,体现了美国教育应试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趋势,中国要不要追风?事实上,中国根本不是追风的问题。中国的应试教育之风早已吹在美国的前面,早已渗透到了更小的年龄层中。不过,美国和西方这种早期应试教育的经验,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很有参照意义的反面教材。毕竟,西方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比较发达,能够追踪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孩子从四五岁一直到成人时期的表现,比起我们普通人的印象来要准确得多,而且能够进行跨国比较。前面已经提到,目前欧洲的研究结果证明:接受了早期应试教育的孩子,虽然小学享受着短暂的领跑阶段,但到中学以后学习比较慢,普遍被没有接受早期应试教育的孩子赶超。我们日常的经验也能提供不少印证。那些从小用功的乖孩子,到了中学后就越来越没有优势,似乎大脑已经老化。而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小学时不好好读书,但到了初中或高中突然“懂事”,学业突飞猛进。我们常说,这种孩子的大脑还处于清新状态,特别好用。

其实,美国的应试教育有许多社会原因。大体而言,应试教育在中低产阶层中比较盛行,在中高产中则受到许多抵制和批评。中低产阶层,特别是贫困阶层,一般家长的教育程度很低,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同时贫困地区的学校很穷,以有限的资源解决弱势阶层子弟的教育问题,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批量生产,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这种老师经常素质不高,无法创造性地教学)管一大堆孩子,用统一考试来测量进度,多少能保证基本的教育底线。中高产阶层所在的学区相对来说也比较富裕,能花得起钱雇更好的老师。素质高的老师不需要统一教程,每个人教的班级里人数又很少,当然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更重要的是,中高产的家长至少是大学生,对教育的体会要深刻得多。即使没有学校,他们大多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循循善诱。所以,教育水准高的家长,大多要求孩子的教育是“对话式”,而不是“满堂灌式”。

我女儿在这方面非常幸运。她从1岁半开始就进入了纽黑文一家著名的幼儿园“创造孩子”(Creating kids)。该幼儿园遵循的是哈佛著名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的“多重智力”理论,这套理论认为,儿童乃至人的智力比传统学校课程所涵盖的要宽广得多。传统学校课程主要以语文和数学为核心,扩而广之不过是文史和数理,这基本上是传统的智商理论所强调的能力。但是,Gardner发现人的能力要广泛得多,如音乐、肢体运动、人际互动等等。他主张突破学校常规课程,给孩子更广泛的发展机会。Gardner的理论虽然还有许多争议,但他至少意识到成人对孩子智力和情感发育过早地干预和“修剪”是多么有害。女儿所在的这个幼儿园,在Gardner的影响下坚持自然成长的原则。其中的一个硬规矩就是绝不教读书识字或者算术,从来没有家庭作业。同时,幼儿园强调老师给孩子读故事,教孩子各种舞蹈,带领孩子接触自然(玻璃窗上设有透明的鸟窝让孩子观察鸟儿的家庭生活)等等,保证孩子绝对快乐。我们当时还有些担心,曾质询过幼儿园的主管是否应该让孩子认识几个字母,但被干净利落地拒绝。结果呢?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阅读已经很好。早晨醒来看父母还没起床,自己先读半个小时的书。如今到12岁,也是班上顶尖的学生之一。也难怪,当时耶鲁的许多教授和研究生,为了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个不教读书写字的幼儿园而不遗余力。

我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父母怎样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发育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力。记住,这里讲的是“激发”,而不是“灌输”。“激发”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等这火焰烧起来,孩子的成长你想挡也挡不住。“灌输”则是把你有的东西急急忙忙地硬塞给孩子。最后孩子所掌握的,大不了就是你有的东西,或者你认为有用的东西,很难有超出你想象的发展。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硬塞给孩子的东西很难成为孩子自己的东西。总之,孩子是个幼苗,家长和老师要对之施肥浇水,培育其内在的生长动力,而无法替代他们的生长。下面,我就将具体记述和讨论这一施肥浇水的过程。

让孩子的心灵自然绽放

那是2004年的夏天,我们全家从纽黑文移居波士顿。我搭乘搬家公司的大卡车,5岁的女儿则和妈妈一起乘火车和我到新居会合。大家安然到达后,妻子兴冲冲地告诉我在列车上发生的事情。

当时列车正驶过海边一片广阔的平野,铁路两侧随风摇曳的树在车窗外飞逝而过,仿佛是一行绿色的舞女。女儿惊喜地用小手指着窗外叫起来:“妈咪,那真是美丽,就像电影一样。那是一种破碎般的美丽!”(Mammy, they are so beautiful, just like movie. And it is a broken kind of beauty.)当时周围素不相识的旅客听到她的话,一脸吃惊的表情。有的还转过身来,赞许地把她好好打量了一番。

应该说,她的语言非常简单,而且不太规则。但是,“破碎般的美丽”这一句,实在是点睛般地描绘了透过飞驰的车窗奔涌进来的景色。她的语言是和这景色直接撞击而产生的,其本身的幼稚和不规则也正好反映了她诗一般的原创。乃至妻子在对我这位不在场的父亲复述时,也让我身临其境、刻骨铭心。

同类推荐
  • 有助宝宝需求的87个信息

    有助宝宝需求的87个信息

    你的宝宝是否总是很烦躁,爱哭闹,而且总是要人一直抱着他?你的宝宝是否很顽固,武断又非常苛求——是个十足的麻烦人物?最受欢迎的育儿专家刘长江为你量身打造了《有助宝宝需求的87个信息》。在《有助宝宝需求的87个信息》中,你将会发现许多父母的亲身经历,并告诉你他们如何在这场与高需求宝宝的“角力”中成功地教养他们,使之成为你所期望的宝宝。凭借着和自己高需求宝宝相处的经验,作者不但非常了解你所面对的难处,同时告诉你如何以亲子依附的养育方式,将这些挑战扭转为对你和宝宝都有利的益处。他们让你清楚地看见,尽管起步维艰,这些宝宝仍然会发展出敏感、自信、信赖和其他各种正面的特质。
  • 家风正,子孙兴

    家风正,子孙兴

    家风也称作“门风”,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基因。家风跟生物一样,是可以遗传的,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能否兴旺,以及对外的社会形象。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本书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教授最新力作,列举了数十个优秀家风故事,让读者感受优良家风的熏陶,明白“家风是什么”,并且确立自己的家风,让子孙世代受益。
  • 让孩子心悦诚服

    让孩子心悦诚服

    让孩子心悦诚服,强调的不是让孩子乖乖听话,而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亲子双方共同体味到一种爱的圆满,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家庭教育最理想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离你并不远。本书提供精准的沟通工具,让孩子与父母在放松的状态中,懂得对方,一起成长。在本书中,她用最典型的真实案例提醒……
  • 父母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本书全方位剖析父母的各种习惯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中涵盖在孩子面前绝对不能做的8件事、与孩子平等交流的7种方法、打造完美性格孩子的6点要素、培养孩子生活好习惯的6个理念。
  •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要让孩子感恩挫折,在挫折中成长;而不是让他抱怨命运多舛,被挫折打败。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在逆境中调适自我,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百折不挠,这样才能让他把自己从挫折中拯救出来。
热门推荐
  • 琳法师别传

    琳法师别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女Boss到我怀里来

    女Boss到我怀里来

    小时候的她失去父母,认为是自己爷爷奶奶的错,多年后的她回归,为自己的父母拿回该有的东西……
  • 穿越时空线

    穿越时空线

    新人作者在看到我的书的时候,如果感到不适可以先看最后的番外!
  • 搞笑编剧上山踩地雷

    搞笑编剧上山踩地雷

    我和我哥上山踩饭盒当地雷的故事。。。。。
  • 近耳秘语:我在世界的另一边倾听

    近耳秘语:我在世界的另一边倾听

    贴近你的耳畔,我仿佛听见世界另一边的声音。一直戴着耳机的她,有一个小秘密。直到遇上他,第二次有了心跳加速的感觉。他揭开了她的秘密,却补好了她的伤疤。帅哥的身边美女多,但他在金塔尖上,没人陪伴。所有人把他捧在手心。而他的心里只有夜空上的半弦之月,甘心做她的骑士!可是啊!我的骑士,你知道吗?你的半弦月深爱着你!你呢……
  • 权少的宠妻之路

    权少的宠妻之路

    上一世,路凌虞是继承人也是一名黑客,却被一股来历不明的势力杀害,重活一世她一定要找出来那个,杀害她的人,可突然跳出来个未婚夫还爱粘着她。终于某人爆发了“权弈琛你有完没玩”路菱虞,“没完”某男说到,这是一场男主追妻,女主虐渣的的过程
  • 我跨越星辰大海奔向你

    我跨越星辰大海奔向你

    或许,你还记着一个人,一个消失在漫长岁月里的人。或许他的样貌已经模糊,如同泛黄的还未来得及洗的胶片,但在你心里是永恒,或许是投篮时候的潇洒,或许被罚站时的嬉笑……每一寸光阴都是你独家收藏的秘密。
  • 我的积分宝箱系统

    我的积分宝箱系统

    夏天重生到了一个与地球类似的平行世界,这个世界位面失去平衡,次元怪物入侵。作为穿越者,必备系统已送达。完成系统任务,可以点开神秘的宝箱。宝箱分为黑铁,青铜,白银,黄金四个等级。点开黑铁宝箱,获得经验丹x10.点开青铜宝箱,获得极品功法一部。点开白银宝箱,极品宠物蛋一个。点开黄金宝箱....只要有积分,宝箱疯狂点点点....
  • 白日梦两三事

    白日梦两三事

    我有故事你有酒,梦里啥都有梦里的世界,也许才是真实的自己欢迎观看白日梦
  • 饮心十二

    饮心十二

    一个可爱调皮又爱撒娇的妹妹,一群妹控到爆表的德云老爷们儿,世界奇奇怪怪,我们可可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