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6700000021

第21章 怎样让孩子练钢琴(1)

在练琴的问题上,

关键不是孩子的钢琴水平有多高,

而是这方面的训练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为人父母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要从孩子面临的困境中一点一滴地理解孩子,

设计教育的战略,跟着孩子一起成熟。

我就并不太在乎女儿的钢琴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

我所要观察的,是她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茁壮成长。

孩子练琴是为什么

我因为看一位母亲的博客,被她对孩子的爱所感动,彼此开始交流,算是不相识的朋友了。她第一件事是对我诉苦,说8岁的女儿死活不要练琴,问我怎么办?

这在中国的家教中,可谓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几乎都希望孩子练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社会,也有这样的成见:每个中国孩子都要练琴。蔡美儿的《虎母战歌》则把这种成见进一步加深,她的家规是:孩子必须练琴,而且只能练钢琴或小提琴。你到美国的音乐学校看看就知道,尽管中国人占当地人口的2%~3%,但周末到音乐学校学琴的,几乎有快一半的中国人。以严格著称的俄罗斯老师名下的学生,则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再到俄罗斯数学班一看,中国孩子还是多,但不如印度孩子多,大家侧重有明显的不同。

我们这样疯狂地督促孩子练琴,究竟是为什么?奇怪的是,这个问题竟很少被认真讨论过。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你看到的事实:那些练琴的孩子往往在学校表现优异,在美国的中国孩子功课比美国孩子明显高出一头。你想让孩子成功,很难不亦步亦趋,但是,同样优秀的印度子弟,就对音乐不是那么疯狂,似乎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既然要走练琴的路,总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有不少“过来人”,对我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经验。第一,是否应该督促孩子练琴,要有一个准则。当你对孩子说“如果不练琴,就把琴卖了”时,孩子马上就哭,而且不是撒娇耍脾气,是真实的悲伤,这说明孩子还是真心喜欢,只是没有那么多恒心和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让孩子练下去,只是督促时要循序渐进。第二,即使是对热爱音乐的孩子,盲目逼孩子练琴也危害极大。我的朋友认识一位孩子,七八岁时一天练3个小时,刻苦之极,也出色之极,拿了许多比赛的大奖,但是一到十三四岁青春期,就死活不练了,并且明确地告诉妈妈:“过去我是不得不练,现在我大了,知道可以对你说‘不’。”妈妈心急如焚,但无计可施,这叫“青春期的反叛”。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孩子每天多玩半小时,到十三四岁也许音乐细胞突然觉醒,愿意多练。第三,孩子练琴和其他活动要一同考虑。一位母亲告诉我,孩子上初中后,功课突然压上来,很难像小时候那样花时间练琴。这时家长往往要面临一个重大选择:琴还要不要坚持练?在这点上,中国的国情也许有些不同,但学校功课的压力只会来得更早、更大。所以,这样的选择可能更要提前作出。

我们这些家长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有时竞争心理过强,乃至走火入魔到了失控状态。当许多家长为孩子不练琴而要死要活时,我问她们:“你指望孩子当音乐家吗?如果不指望,何必如此?”其实大家冷静下来,心里都明白:即使孩子赢得全国的大奖,要走专业音乐的道路还是让人提心吊胆,这方面成功的概率实在太低了。所以,在练琴的问题上,关键不是孩子的钢琴水平有多高,而是这方面的训练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女儿练琴,成败交错。败,败在她的钢琴水平很一般,远没有达到我们当初的预期。但话说回来,孩子为什么要按照父母的预期生活呢?换个角度说,她败中亦有所成。首先她仍然喜欢钢琴,喜欢音乐,有很好的品位;其次是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几分努力几分收获的生活规则。最后一点则还没有学会,但正在学,那就是在头绪纷繁的挑战中如何组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要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这在初中和高中时代,是十分重要的训练。

为了具体说明问题,我愿意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与小女的一段谈话。

女儿从5岁开始学钢琴,练练停停,我们督促得很紧,但不给她过大的压力,有一段时间一天能练一个小时,大多数情况下半小时就不错了。她11岁上了初中,功课一下子就压了上来,每天学习到很晚,经常不得不在我的干预下停下来睡觉,自然也无心练琴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她谈过几次,讨论是否停掉钢琴课。小时候,我不时以停掉钢琴课作为威胁,督促她完成基本的练习,现在则不同了,我确实觉得她不能几头都顾。但是,她一听要停钢琴课眼泪就快出来了,我意识到她还是喜欢。最后大家达成了协议:周末两天各练一个小时,平时则一天10分钟即可。可是,真正实行起来还是不太可能,她周末的指标也许勉强能到,平时一忙,则琴连碰都不碰。

无奈,我又和她商量,施行“5分钟计划”,也就是说,周末还是尽量每天一个小时,但平日则练5分钟,这不过刚够把正在学的曲子弹一遍而已。有这一遍的每日温习,保持住所学的东西,到周日突击一下,争取小有进步,这样还算能维持基本的训练,并慢慢往前走,否则学的速度和忘的速度相互抵消,意义就不大了。我想这么维持一段,等她到了青春期,也许有些感情需要,想多学多练,那还有希望再深入一些。好在孩子11岁了,已经比较懂事。另外,从小到大,我万事和她商量,很少强迫她做什么,她也知道我督促她是必要的,并不抵触。所以,这个“5分钟计划”的意义在哪里,自然也必须和她讲清楚。

首先,她非常同意我讲的基本事实:每天不管怎么忙,5分钟还是抽得出来的,每天为了练琴磨蹭的时间,就不知道有多少个5分钟。问题显然不在时间上,真正的问题还在于能否在这5分钟里集中精力,要是心不在焉,练了和没练一样。我虽然不识乐谱,但毕竟是乐迷,听她的琴声,即使音符一个不错,我也能听出她心思在哪里。于是我问:“让你练5分钟很简单,但是,有时我让你练那么几分钟,你虽然人在弹琴,心里还十分惦记着家庭作业,对不对?”

“对。”她很痛快地承认。

“作业确实太多,你的事情也太多,千头万绪,很难不惦记。可是,你要是什么都想,就等于什么也不能专心,对不对?”

她马上点点头。

“看看,你人越大,事情就越多,以后只会越来越忙,有操不完的心,等你长大了,也许会干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处理许多事情。如果什么事情都放不下,你能对付得了吗?”

她摇摇头。

于是我追问:“同时对付许多事情,应该有什么策略?什么事情都一起做吗?”

“那恐怕不太可能。”

“是呀,你不管有多少事情,也得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这叫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件事情时,要能够把其他事情暂时全忘掉,专心、迅速地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然后再转入其他事情上。另外,在一生的许多时刻,你会面临很大的压力,爸爸、妈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光着急没用,要能沉得下心来,然后才能冷静做事。否则,连觉都睡不好,还怎么应付大挑战?你要学会在必要的时刻把自己‘关闭’掉,排除万念,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或者干脆什么事情都不做,睡觉休息。这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长期的训练。你现在长大了,功课这么多,开始尝到了些大人的压力。钢琴正好训练你对付这些压力的能力:不管你作业有多么多,不管你多么担心明天的考试,你面对钢琴,要能够把这些思虑全部排除在外,心里只有肖邦,用全部的身心把他的音符表达出来。你弹的曲子越有挑战性,就越要求你排除万念,这可以训练你在未来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在千头万绪的挑战中从具体的地方着手自己的工作,你说对不对?”

女儿似乎很信服,于是我再次叮嘱:“这种‘5分钟计划’,不仅是在督促你做什么,而且也是训练你不做什么,你要学会在那个时候不想自己不做的事情。”

这样,我把练钢琴的功用解说得和坐禅、凝思差不多了,老实说,这并不是我让女儿练钢琴的主要目的。当年她开始学钢琴时,我甚至完全没有想到钢琴有这个作用。当然,我也不相信“5分钟计划”是学钢琴的长久之计,这不过是在挫折过程中的一个应急策略而已。毕竟,我自己没有受过音乐训练,也是第一次身为人父,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既无专业知识,也无实际经验,我当然没有把握说这样的应对方式肯定正确。不过,为人父母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要从孩子面临的困境中一点一滴地理解孩子,设计教育的战略,跟着孩子一起成熟。女儿究竟对我的话理解了多少,在多大程度上能贯彻,现在还很难判断。我只是希望女儿的钢琴教育自此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训练她拿得起放得下、处惊不乱,在压力下仍能沉静干练地组织好自己的生活的能力。当有了这种目标后,我就并不太在乎她的钢琴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我所要观察的,是她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茁壮成长。

女儿从钢琴中学到了什么

女儿开始接触钢琴,实际上是在5岁以前,那时家里没有琴,也没办法练,不过是玩玩。她甚至上课时也无法集中精力,后来一搬家,马上就中断了。5岁半左右又开始学琴,一年时间不到,老师实在太严厉,我们发觉她产生了抗拒心理,马上就停下来。这样停了一年多,等她的心理恐惧消失,并显示出对音乐的兴趣,就找了位俄罗斯老师,学了一年多,进步不小。不过,此位老师虽然唤起了她对钢琴的热情,却操之过急,不注意她的手型,致使她练伤了手指。这样休息了半年,换了个老师重新开始,结果一年下来,和这位老师非常不合,只好再换,中间又耽误了许多时间。总之,从4岁到11岁这7年时间中,有3年处于中断状态,更不用说,她练琴时间大都不超过一天一小时,有时半个小时也不到。她也几乎从来不自己要求练琴,全靠父母督促。如上所述,我们只希望她保持兴趣,有一些基础,如果青春期时突然对音乐狂热起来,也算有个比较好的起点。

不过,这一“不成功”的例子,大概比“成功”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为什么如此“不成功”的过程应该继续下去?对这一问题热切关心的家长恐怕非常多,值得认真探讨。

“成功”固然值得羡慕,但我们要注意到这种“成功”背后的代价是什么。那位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就把她两个女儿吹嘘为成功的例子,逼着孩子练琴,也是她那本《虎母战歌》中的重要内容。不错,她的大女儿早早到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小女儿也成为当地纽黑文一个少年乐团的小提琴首席,这样的成就足以让许多父母惊叹不已。

但是,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种“成功”,就会发现种种问题。首先,如前面反复提到的,蔡美儿的小女儿13岁就在莫斯科的一家餐厅歇斯底里,让人担心她是否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病症。事实上,她现在已经改练网球,是否还会碰小提琴,我们不得而知。类似的例子我在前文已经讲过:家长逼着孩子没日没夜地练琴,乃至拿了比赛的大奖,风头出尽,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开始反叛,最后再也不想碰琴了。如果家长通过练琴来折磨孩子,给了孩子一个痛苦、压抑的童年,最终导致孩子一辈子不沾音乐,难道这也叫成功?

蔡美儿的大女儿也许是个相对成功的例子,毕竟她在练琴方面比较顺从母亲,相当刻苦。这大概从一个侧面说明她更喜欢音乐,也更有天赋,在这方面抗高压的能力比较强,她能进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似乎也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大多数能进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孩子,离一个成功的音乐家怕是还有十万八千里,我们至今还看不出这位更出色的大女儿有这样的潜力,也许,音乐日后会是她重要的业余爱好。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些父母督促孩子练琴时所追求的东西,由此我们不能不问:上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究竟意味着什么?为此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提出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认识一位9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场的女孩儿,她是我女儿所上的周末音乐学校中最出色的孩子之一,也是女儿的好友,大家经常一起聚会,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了她两年多。那孩子8岁时一天就可以练3个小时,她当然也需要父母的反复督促,但她母亲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要去竞争。”

她8岁时,我们无不为她的演奏所倾倒,也经常以她为榜样来激励女儿,但后来逐渐发现了问题。她虽然性格活泼可爱,但无论在音乐学校还是在自己的小学都很少有朋友,这一点,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时就能看出来,每次包括女儿在内就那么两三个孩子捧场。我们有些不解,问经常和她同班上课的女儿是怎么回事。女儿说,她脑子里少根弦,太以自我为中心,太喜欢吹牛、显摆,不太考虑其他孩子的感受。她10岁生日时,我们又去祝贺,并听她弹琴,那次我有些失望:她的技术似乎完美无缺,就是缺乏内涵,弹出来的东西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有些太浅了。更有意思的是,那天的生日音乐会本是父母精心安排:先让她和女儿等几个小朋友演奏,然后请了两位音乐学院的大学生演奏。女儿演奏完,满心期待地等着听那两位音乐学院学生的演奏,但她则根本不要听,死活拉着女儿到楼上去玩,似乎对音乐毫无兴趣。

我问她妈妈她最喜欢的作曲家是谁,她妈妈居然满脸茫然,一个也说不出来。这让我非常吃惊。这位小钢琴天才把整个童年都投入钢琴中,怎么居然没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作曲家呢?也许我是外行,没有资格评论,但是凭借我的常识,这并非一个好兆头。

和她父母谈多了,我慢慢意识到了她的问题,我姑且称之为“卡内基音乐厅综合征”。其实,蔡美儿书里就讲得很清楚:家长为了逼孩子练琴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这样每天练三四个小时,孩子得到的是什么?那就是漂亮衣服、登台演出、满堂掌声、鲜花、喝彩以及那些让孩子自我膨胀的赞美(ego-inflating parental praise)。孩子这么不停地练就是为了这一时刻,为了自我的最大满足。而能够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场,则是实现这一满足最好的途径,但不要忘记,卡内基音乐厅有时也可以变得很商业化。现在琴童以到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相夸耀,钢琴老师也把自己的学生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照片贴出来当广告。卡内基音乐厅当然意识到自己的商机,组织了许多看上去是盈利性的活动,艺术并不是其目的,准入的门槛自然也并不总是那么高。

同类推荐
  • 父亲的责任:文化名人谈青少年教育

    父亲的责任:文化名人谈青少年教育

    《我们怎样做父亲(文化名人谈青少年教育)》所选的文章,有散文、杂文,也有随笔、论文,还有演讲稿、书信,并不统一,甚至称得上繁杂;以作者来看,他们的身份也颇为复杂,既有作家、艺术家,也有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我们怎样做父亲(文化名人谈青少年教育)》共选有各类文章50篇,内容包括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责任,品德的培养,素质教育,以及青少年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困扰与问题。
  • 如何帮孩子才能考高分

    如何帮孩子才能考高分

    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历时25年用4万名中学生心理调查数据,咨询和辅导案例提醒家长和老师_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由智力因素决定而是受心理状态与情绪的限制和影响。不要迷信智力测验比较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怎样批评孩子?怎样表扬孩子?找到每个人智力结构的优势孩子不快乐与感冒发烧一样严重。
  • 让男孩更像男孩

    让男孩更像男孩

    本书通过对男孩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科学理论,为家长解答了在男孩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重点从亲子沟通、多元智能开发等方面为家长提供一个养育男孩的完美方案。此外,书中还描写了很多生动的育儿案例。
  • 好妈妈影响孩子一生:3~6岁宝宝家长教子必读

    好妈妈影响孩子一生:3~6岁宝宝家长教子必读

    本书内容包括: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接纳孩子,开启孩子一生的幸福;尊重孩子,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善于倾听,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挖掘潜能,做孩子的好伯乐;引导学习,做孩子的指南针;品格教育,让孩子形成受用一生的好品格等。
  • 只有失败的父母没有平庸的孩子

    只有失败的父母没有平庸的孩子

    本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教育观念决定孩子的一生;父母给孩子的最好补品:鼓励与赞美;玉不琢,不成器—帮孩子改掉毛病和缺点;批评孩子的八大原则;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等。
热门推荐
  • 联盟之异界神话

    联盟之异界神话

    LOLS1到S6的经典再现!本书主人公礼悦因一场玩乐误入异世,残酷的异世让他感到绝望。然而他凭借自己的游戏经历与朋友成功的生存了下来。且看小悦悦如何在异世运筹帷幄、巅峰荣耀、成就神话。
  • 一只偷看的小猫

    一只偷看的小猫

    苏沫是一名大学生,她因为自己有了娃娃亲的并且是最喜欢的男生考入了一个医学院,但是,每一天过得都太难了!喜欢他的人好多!一天,苏沫去找顾渲离说"我不要喜欢你了!"谁知道,他一下把苏沫按在了墙上"谁给你的勇气?偷了我的心,还想逃?这一辈子,我赖定你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致我们陪伴的小青春

    致我们陪伴的小青春

    林南和林垚的青春,只为赴一场蒲公英的约定云深初中迎来两人的青春,也为他们的青春画上了句号。
  • 狂神诀

    狂神诀

    一个人与魔并存的魔法世界,徐峰,一个拥有人、兽、魔三族血脉,卑微的混血儿,强势崛起,为救所爱,冲上天界,斩尽九天十地,怒战漫天诸神。
  • 我是六尾狐

    我是六尾狐

    柳儿:我原以为我的爱是那么感天动地,却唯独感动不了浮生。我在生命的尽头,却只是孤苦一人。浮生:不管你是人是狐,我都那么深爱着你,可你跟我在一起,只会死。我不能再让你冒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伤害你,然后把你推向另一个人的怀抱!赤铭:我所得到的,我想要得到的,难道真的就那么难吗?只要你能幸福,我愿意散尽我万年的修为,永世轮回。绿儿:原来,我们都在为对方着想,谁也没有真正的敞开心扉,柳儿,我若是你,我也会这么多,就算再痛苦,也是值得的。
  • 霉运阴阳眼

    霉运阴阳眼

    一个每天见鬼的家伙,被无数的灵魂所骚扰,希望张坤能帮他们完成未了的心愿,医生,护士,国术高手,赌王……,当一个一个灵魂找来的时候,张坤该何去何从?尽自己的力量,以一个17岁少年的身份去完成那些灵魂所未完成的事情,还是置之不顾,任凭骚扰?张坤忍不住扶头悲痛的道:“不要再来了,呜呜……!”
  • 三国之秘壶

    三国之秘壶

    一部三国暗战史:带着拐来组成的初创团队,在初平三年开始创业十年成为时代首富最终参于天下争霸的故事。
  • 修真小时代

    修真小时代

    这是一个炼器为主的修真时代。法宝的作用对修士的提升是巨大的。这里有很多法宝的效果和地球上的电子设备功能相像,有远程通讯法宝,有影像播放法宝,如果不是自己修炼出来的灵力时刻在体内游走,林天会觉得自己是穿越到了未来科技文明世界。
  • 花落花开

    花落花开

    作者谢宪既豪迈旷达,又心思细腻,从《人若犯我,双倍奉还》等篇章,读者可以感受到“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从《帮人就是帮己》《怜子如何不丈夫》等篇章,读者又可以感受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