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6700000023

第23章 怎样让孩子练钢琴(3)

事后反省一下,一切都相当自然。女儿和父母的纽带很牢固,本能地要和父母分享她的感情世界,这是音乐对她的意义所在。这难道不比以让她上台出风头为目的的练琴要好得多吗?女儿小时候练琴,总有父母坐在身边,这不仅是监督,也是交流。等她10岁以后,我们觉得她已经大了,应该独立,渐渐不坐在她身边陪伴,她练琴的兴致也一下子减少了,这也许说明,她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完全独立的程度,她仍然需要家长时时刻刻地与她分享,我也及时地回到她身边。

当家长们发愁或者抱怨孩子不用功时,要先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用功了,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要知道,当孩子弹琴到了一定水平后,家长很难坐在边上不懂装懂地一味喝彩。孩子的心灵很敏感,她弹出好的一段,如果家长马上有共鸣,她就得到分享感情时的报偿,感受到自己音乐的力量,会更有动力精益求精。如果家长并不钻研学习,听不出所以然来,孩子明明弹砸了还在那里叫好,那么孩子就觉得是在对牛弹琴,或觉得自己弹出来的音乐缺乏打动人的力量,当然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动力练琴了。家长最好不要觉得自己对孩子有理所当然的权威,孩子不听话就全是孩子的错,家长的权威是建立在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力的基础上的,在这方面想装也装不出来。所以,家长不仅要跟着孩子成长,而且还要跟上孩子的成长,这对我们这代在童年时代早教严重“缺养”的家长来说,就更加重要了。

结束早教的转型:还从学钢琴谈起

2011年的暑假,是令我们整个家庭难忘的,在这个假期中度过了12岁生日的女儿,在音乐上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一天早晨,我们居然被她的琴声所唤醒!她时常一天练两个小时,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我曾经写过一本《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归纳了近几十年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指出“天才”并非俗众所误解的那种“天生之才”。除了极少数的例外,绝大多数“天才”,包括莫扎特、牛顿、毕加索这样的巨人,乃至乔丹这样的球星,都要经过超凡的努力,在达到所谓“十年寒窗”、“一万小时”等基本的训练量后,才能有一流的成就。“天生之才”意义上的“天才”,最多是一种能够承受大强度训练的潜力,这种潜力也许有先天因素,但后天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作为家长,你要不停地观察孩子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训练量。

那些依然固执地相信天才是不经过努力就能成功的人,大多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很少有所成就,根本没有尝到过大强度训练是什么滋味,只是作为旁观者看热闹而已。当然,我这里说的“成就”,是排除通过行贿受贿、金权勾结而暴富的人。我自己刚刚开始马拉松训练,希望五十多岁时能够达到三小时八九分的成绩,这就相当于第一届奥运会马拉松冠军的成绩了,虽然那位获得金牌的希腊人当时才24岁。训练了快一年,马上就有切身体会。开始时,我觉得这仅仅是个意志问题,成绩会随着训练量的加大而提高。我大致已经可以在3小时15分钟以内跑完马拉松了,再加大点训练量,经过几个月砍掉几分钟似乎不成问题,但是,接下来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训练量不是你想加就能加的,也许你有的是意志力,也许你在体能上感觉良好。但是,当每周的训练里程达到80公里时,各种伤就会出现,要特别小心。看看精英运动员的训练量:王军霞据说每天跑23公里,一周就是160公里。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Gebrselassie每周的训练量则超过了190公里。许多精英马拉松选手,每周训练量达到200公里。看着这些训练日程我不禁感叹:如果自己才20岁,也这么练,10年下来也有竞争奥运会奖牌的实力了。

但问题是,我未必有承受这么大训练量的潜力。据说非洲的长跑明星成功的一个秘诀,就在于他们能比其他人跑得多,却很少受伤。换句话说,天才不是不经训练就能成才的人。恰恰相反,天才是那种能够比常人承受更艰苦的训练的人,钢琴也是如此。美国近几年最引人注目的钢琴神童大概是一位叫George Li(黎卓宇)的中国孩子,他就住在我们家附近的一个镇,今年17岁,从9岁时就声名大噪,赢得了一系列的大奖,上了电视秀,还去白宫给奥巴马演奏。女儿看了他的演奏,吃惊得嘴巴都合不上,看她那表情,我就知道她心里在说:“这对我实在太不可能了!”于是,我和她一起看对George Li的电视采访,他说自己平日上学时,一天练习4个小时,周末则练六个小时甚至更多。于是我给女儿算这个训练量:以每天4个小时计算,他5岁开始练琴,到15岁成为了“天才”,这是10年的训练结果。如果普通人也5岁起步,每天一个小时,就需要到45岁才能完成他这样的训练量。再看看你,每天练半个小时就不错了,按每天半个小时的量,要到85岁才能完成他15岁达到的训练量。当然,过了25岁以后,人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开始下降。所以他的成就对普通人而言就更不可能达到了,为什么?这不是他天生比你会弹琴,而是他比你练习得更多!

当然,训练量仅仅是一个方面,一天4个小时的训练量,许多孩子在家长的高压之下是能够达到的,但大多数都一无所成。这里还有个训练的质量问题,家长可以强制孩子达到训练量,但无法强制孩子保证训练质量。“我要练”的孩子总是比“要我练”的孩子更能维持训练质量,这就涉及孩子的内在动机。不问孩子的动机,强制让孩子一天练四个小时的琴,结果孩子不仅成不了钢琴天才,反而恨钢琴,日后也许连正常的音乐爱好都难以维持。我之所以一度和女儿商定了“5分钟计划”,一是因为她同意每天练5分钟,并且要求我提醒督促,这至少算是半自愿吧。二是即使这算我的“强制”,5分钟也不足以造成什么心理伤害。孩子有一点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的经验,对日后的人生也是个有益的准备。

我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家长强制孩子练琴,事实上,一些音乐天才小时候都有被强制练琴的经验。但你不能一读莫扎特的传记,就觉得莫扎特的老爹怎么做,你也应该“依葫芦画瓢”地照做。孩子的资质不同还在其次,时代也大为不同了。在莫扎特时代,孩子的自由选择很少,那时没有公立学校,社会仍然是由贵族统治的等级社会,大部分技能、手艺都是家传的。父亲是乐师,你也只能是乐师,另谋职业并非不行,但准入门槛很高,费用难以承受。现在的孩子,生活的选择非常宽广,音乐家的孩子未必就是音乐家。我的朋友叶小钢算是中国有名的作曲家了,本身是弹钢琴出身,现在在中央音乐学院当副院长,他女儿学琴,可以说天时地利都具备了,他当时也确实给女儿找了最好的钢琴老师。女儿从小作曲,让他这个作曲家惊叹不已,按说天资够出众了。但是,9岁时,女儿拉着他到了钢琴老师家说:“今天我把爸爸给领来了,就是要告诉你我不学了。”顿时成为音乐学院里的小小奇谈,后来人家读北大医学院了。

既然连叶小钢都不逼着女儿学琴,我们这些门外汉还忙活什么?当然,我的女儿性格有点不同,我看她不用功时就督促她放弃,她一听要丧失学琴的机会就哭,这是我勉强让她坚持的理由。然而,她早就表示过,即使自己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也不会干这个专业。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即使是音乐家也不会强迫她练琴,况且我还不是音乐家,我只有耐心地等待,等待她自己的动机。

不过,像我们这样两位不强迫孩子的家长,想不到竟要和放任自流的美国老师作斗争。这里涉及一个早期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大问题,我称之为“小升初转型”。

众所周知,孩子的心理状态一直在成长过程中变化着,大部分时间是不知不觉的渐变,但在几个关口会有“突变”,形成了心理发育的几大阶段,“小升初转型”,就是孩子心理发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突变”。对早教影响最大的儿童心理学家,也许非皮亚杰(Jean Piaget)莫属了,他是爱因斯坦的朋友,爱因斯坦曾叹服地称他是“天才”。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孩子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心理状态进入成人期,此时孩子虽然比成人要幼稚得多,但是,在基本的意识和心理构架上已经不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日后只会通过学识和经验的积累进行量变而已。当然,这一“突变”和其他“突变”一样,其实也是逐渐发生的,只是外在环境方面的转折,会刺激这样的变化加速发生,显得很戏剧化。比如,西方早教中“七八岁的转折”,就和孩子突然进入小学有关。十一二岁之所以发生“突变”,也和此时的“小升初”有关。当然,每个孩子的心理、智能发育速度不一,有的早一点,有的晚一点。我的女儿在这方面的突变,至少是从10岁左右就开始了,她本身心理、智能成熟较早,同时也如同前文提到的,我们在她10岁那年搬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刺激了她在这方面的“跳级”。

我们夫妻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快乐教育”的信徒,把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当作首要任务。但是,当孩子的心理和思想发育已经进入成人阶段时,她的“童年”还是童年吗?当她已经不是孩子时,你还能把她当孩子哄吗?对一个肢体幼小、心灵却已经具有和你相近的结构的孩子,还要继续进行“早教”吗?

美国式的“寓教于乐”的方法,经常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撞墙”。第一,这种方法经常继续对已经进入成人心理状态的孩子进行“早教”,这样会低估他们的潜能,错过这些孩子成长的重要“机会窗”。第二,当孩子进入成人的心理状态时,他们要求受到成人般的尊重。记得女儿小学毕业前,我问她班上一个日本男孩儿:“你盼着进中学吗?”“当然。”“为什么?”“在小学里,谁都把你当孩子,真烦人!”可见,如果你的教育方法跟不上这种发育,还是哄孩子那一套,那么孩子不仅不会尊重你,而且会烦你,觉得你在侮辱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许多孩子的“青春期反叛”,就是对家长和老师拒绝承认他们的成长的一种抗议。

那么,什么是儿童心理状态,什么是成人心理状态呢?

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儿童的注意力时段短,缺乏对生活的前瞻性,还不具备离开具体场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成人则不仅可以进行抽象思维,而且有能力从一生的角度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战略,为了未来而设计自己眼下的行为,脱离了“即刻性”。

一位母亲在和我的微博交流中曾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儿子在家练琴辛苦,转脸问:‘我要是弹得好能不能奖励我一个小粘贴?’我说:‘当然可以!’儿子又兴奋地问:‘我要是弹得非常好非常好能不能奖励我两个小粘贴?’我说:‘当然可以!’儿子兴奋得大喊:‘那我就弹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奖励我好多好多小粘贴!’”

我看了这帖子后马上问她的孩子是否不到6岁,结果发现原来是4岁的小男生,这么早学琴,实在不可太认真。即使到五六岁时,孩子的注意力时段依然过短,只能看到眼前的奖励,你跟他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纯属对牛弹琴。那些让这种年龄的孩子背诵这类名言警句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心理发育的基本规律,这个年龄的孩子练琴,主要有两个动力:一是听着自己弹出来的琴声高兴(这样的孩子多比较有天赋),但很容易疲劳,无法多练;一是家长、老师、观众的即刻鼓励:夸赞、注意力、掌声乃至小粘贴这类物质刺激。我认识个美国母亲,有四个孩子,忙得不可开交,根本不可能给每个孩子足够的注意力,她的小女儿就特别喜欢练琴,而且求妈妈赶快练琴。因为她知道,只要自己一练琴,妈妈就会坐在她边上,妈妈就是她独有的了,这种练琴和音乐其实并无直接关系。独生子的家庭,自然就没有这个优势了。

寓教于乐,往往针对的是儿童的这种未熟的心理状态:你要给孩子即时的回报,立竿见影的快乐和满足,要让他们永远自我感觉良好。然而,一系列心理学实验和追踪调查显示:哪怕是在很小的时候,越是能够推迟即时的快乐和满足、为了未来牺牲眼前一点小享受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越高,幸福感越强。儿童心理学家们在这方面有着基本的共识:孩子的注意力时段越长,其心理发育越成熟、智能越发达、学习效率越高、人格越健全。所以,早教有两个面向:一是让孩子感觉到快乐和满足,刺激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一是通过训练,逐渐延长他们的注意力时段,使他们拥有越来越强的推迟即时快乐和满足的能力,即在暂时不那么快乐的情况下努力。

美国式的快乐教育,经常是对前者重视,对后者忽视,甚至在后一方面不仅不帮助孩子的发展,而且滞后于孩子的自然发育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快乐教育变成了不停地给孩子即时的满足和回报。不管孩子表现如何,都要不停地赞扬鼓励,这对于注意力时段过短、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孩子,当然是相当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时段已经很长,乃至能够思索自己一生,如果孩子具有了高级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为什么有时必须吃很多苦才能有所成就,并愿意长时间地做自己并“不愿意干”的事情,这一套教育方法是否就失灵了呢?

女儿从七八岁时,就开始显示出“小升初突变”的迹象,这首先是从她对待夸奖、鼓励的态度开始。当时带她上这个班那个班,事后问她怎么样,她总是说老师夸她如何好。后来再问,她则夸张地模仿老师的口气:“哇,你完成得真是漂亮!”听多了,我就能听出她话里话外有些讽刺。再往后我问她同样的问题,她干脆回答:“老师对谁总都是说好的,老师还能说什么?”可见,这种夸赞和鼓励,对她已经失效了。9岁时给她换钢琴老师,在征求她意见时她说:“我不想要一个我明明不好却总是说我好的老师。”虽然她学琴动力不足,却不喜欢被“快乐教育”给忽悠了。

女儿11岁时,她开始跟一个美国老师学习,在这一年中,这些问题一下子都爆发出来。这位老师毕业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是顶尖的学府了,他第一次试讲就把我们全家征服:解释复杂的音乐概念简明生动、举重若轻,一堂课上得生气勃勃,趣味盎然。但是,等跟定了他后,各种问题都出来了,他凡事不肯往深讲,浅尝辄止。很多复杂的概念、困难的练习,他宁愿绕开,一定要保持学习过程的快乐。另外,女儿虽然很少练琴,但只要凭点小聪明玩几下,他就赞不绝口地鼓励。当然,女儿在他的学生里确实也比较出众,这大概是因为跟这位老师学的孩子都要求不高。女儿也抱怨在自己的同学中,她找不到一个学习的榜样,到了最后,全家一致决定离开这位老师。

同类推荐
  • 孩子读小学,这样帮才有用

    孩子读小学,这样帮才有用

    《孩子读小学,这样帮才有用》为8—10岁小学家长量身定制的教养秘笈,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课业学习、性格养成、能力拓展..最能帮到孩子的培优方案。
  • 和孩子分清界限

    和孩子分清界限

    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为父母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怎样和孩子分清界限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意见。一旦您掌握了书中提供的原则和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亲子关系,您就会感受到原来爱孩子是这样轻松。
  •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本书讲述了教师工作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而对于孩子,也就是那些中小学生来说,由他们的本身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老师又必须要能抓住这些孩子的特点,避免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因此,老师在教育时,必须要能“蹲下自己的身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吸收了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经典案例以及中外教育的各种优势,对“蹲下来”的教育方式进行精辟的阐释,相信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会大有裨益。
  •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一书是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家庭教育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从“好妈妈要懂得用心”,“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等七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作为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建议。正如其序言所说,该书的目的就在于“给孩子精彩的人生”。
  • 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提升孩子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却是可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事。因为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就意味着孩子的未来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只要您的方式方法正确,一切都有可能!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一句句中肯切实的话;没有什么绝世妙方,有的只是一条条行之有效的对策;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个精当有力的例证。总有一句话说到您的心坎上,总有一条对策适合您和您的孩子,总有一个例子让您似曾相识。读完这本书,提升孩子的成绩指日可待。
热门推荐
  • 倾天剑圣

    倾天剑圣

    斩碎天堑、上云端,看那诸天笑我猖狂,战乱八荒仙穹不罢休,风卷残云圣道不息。染血轻衣,三尺银锋乍目,待我踏碎那云山,再归来笑骂这漫天诸神无用。王座上,屠戮玄穹……
  • 江湖异常事件簿

    江湖异常事件簿

    秦淮名妓为何沉尸湖底,名门子弟何以吞剑而亡,独行大盗如何藏身于瓮,千金佳人为谁夜半寻梅。江湖多少事,如今皆笑谈。谁人有慧剑,勘破泪与殇。克鲁苏+武侠风格。
  • 末世下的钢铁壁垒

    末世下的钢铁壁垒

    末世的壁垒,是很常见的有关丧尸的小说,但是这是一个在世界爆发丧尸病毒八十年后的故事,是一个少年们成长的故事。八十年后的世界,早已破败不堪,在世界的一隅,矗立着三座巨大的圆形堡垒,高到数百米,直径有几千米,可容纳几十万人生存,这是人类最后的净土。末世的丧尸,不断进化,唯有巨大的堡垒可以抵御,拥有异能的人类,在巨大的末世壁垒之内苟延残喘。我一直挺喜欢丧尸故事,喜欢《生化危机》,《甲铁城的卡巴内瑞》,《釜山行》……这些故事带给我许多灵感,还有末世的故事《灵笼》。我也想创造一个末世的故事,以丧尸为题材,展现一个在末世之下人类艰难生活着的故事,一个栩栩如生,让人感动的故事。
  • 虫族异世纪

    虫族异世纪

    即使拥有控制异星虫族的能力,林钟的世界仍然崩坏不止。逃离家园,来到一个新天地,却意外的发现,这里也并不是乐园。创造与征服,对抗与毁灭,在林钟的手下,虫族所开创的,新的世纪到来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灵异纪

    灵异纪

    灵感来自于《斗破》,而超越《斗破》;有着《武动》的技之精彩,而更精彩;可以摘下《星辰》,让情节闪闪发亮;这是一部神奇,精彩,动人爱情,又有独特之色的小说,除了让你心动,真是没有什么用了。那你还等什么,看看也无妨!《灵异纪》,三寸荷叶力作,非常值得一看。现在和以后,三寸荷叶之名,会烙印在你的灵魂里,成为你的偶像!现在,来吧,你不能错过的一部小说!
  • 霸魂诀

    霸魂诀

    人有三魂七魄,分别是:天魂、地魂、命魂,以及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主角四魂八魄,则是多出引魂与合魄,分别具有吸引同类力量和融合力量的能力。
  • 海上海

    海上海

    一个夜总会小姐的自白书,也曾纯真,也曾动情,也曾迷茫,爱恨交织,是堕落还是救赎,谁是谁的摆渡人?总有那么一撮人,为爱而生,小荷就是其中一个,在邵然的爱情里沉浮,换来的却是不曾真爱过,为了报复而被人利用,又用生命做赌注为自己证明,“自始至终,我爱的只是你这个人,罢了”。问世间情未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佬她又在伪装小可爱

    大佬她又在伪装小可爱

    本文又名《漓爷娇养的超A小祖宗》最近疯传,漓爷转性了,对谁都是和颜悦色的,二中人人自危,唯恐这位大爷发难不久,论坛里有人扒出他最近捡了个小姑娘跟帖1:“你见过一个打十个的小姑娘?乖乖叫爹。”跟贴2:“举旗我淋漓cp!”片段一林慢语漫不经心的勾起发圈,凑到顾漓身边,唇角微扬,道:“阿漓,给你扎个小辫子好不好?”旁边同学都不屑的嗤笑,拜托,那可是社会我漓爷,人狠心更狠,这新来的小姑娘怕是凉透了哪料想到,顾漓的手掌落在她的发丝上,满目宠溺:“慢慢想做什么都可以。”片段二昏暗的巷子里,顾漓的眼里无波无澜突然,他的袖子被人抓住了,林慢语无声的挡在他面前和他僵持正当所有人为她默哀的时候,他们的漓爷弯下腰,轻轻戳了一下来人的额头,无奈的软了声调:“慢慢,你想怎么样?”林慢语挑了一下眉,笑的明媚且张扬:“宝贝,我们一起。”故事的最后,顾漓半跪在林慢语面前,满目猩红:“慢慢,别害怕你走的太慢,顾漓甘愿俯首称臣,为你扫平前路所有荆棘。”从初次相遇开始,林慢语就注定是顾漓一生的心头痣【双大佬】【清冷暴躁大佬顾漓x恃美行凶仙女林慢语】【高甜宠文】企鹅群:604502246
  • 超级炼狱

    超级炼狱

    2150年春、神造天体入侵地球,创造了无限文明神话,人类从此进入炼狱时代。人与神共舞的时代,武道与基因神技碰撞的时代,战斗永不息,超越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