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6700000025

第25章 怎样让孩子练钢琴(5)

接下来一周,我开始带女儿去上课。开始的半个小时还好,到了后半个小时,我如坐针毡,不停地看表,希望时间赶快过去,女儿所受的折磨早点结束。等下课一出门,我马上搂住女儿:“这太残酷了,真不该这样!”

女儿反而情绪不错,若无其事地说:“今天其实好多了,我准备得好,她也并不凶呀。”

我看了看女儿,舒了一口气:“这么严厉的老师,爸爸自己是受不了的,但你却能承受,这显示了你具备爸爸没有的品格,爸爸真为你骄傲呀!”

为什么我会支持女儿继续忍受这样的“虐待”?我反对“虎母”、“狼爹”,但你如果有个“虎孩儿”,自愿接受这么严酷的训练,难道不是件很好的事吗?这样的“魔鬼训练”,在现代教育中已经处于濒临绝种的状态,完全剔除这样的教育会培养残缺的一代,这一点,从美国最近30年的经验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掀起了一股“自尊主义”的教育运动(self-esteem movement)。这一运动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的发展。其核心理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赋予孩子力量,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的信心,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当他们感受到自己把握着自己的命运、自己与众不同的时候,内心才会燃起发愤向上、改造世界的火焰。于是,训斥、管教被看成是反教育的做法,甚至批评孩子也被认为是有伤孩子的自尊心,会导致长期的心理问题。竞争因为会给孩子带来过早的压力,同样被从教育中清除。

在美国社会,到处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五六岁的孩子比赛跑步,每个人的号码都是一号,每个人都赢。再大一点,哪怕到十一二岁,有时足球比赛不计分,怕伤了失败一方的自尊心。篮球比赛,如果一个学校把另一个学校以100∶15的悬殊比分击败,则可能引起公愤。有人会质疑学校或教练为什么容许孩子去碰这么强的队,担心这可能给失败的孩子带来终身的心理问题。有人则谴责无所不在的竞争文化在戕害孩子。如果一位中学生抱怨自己数学不好,家长经常会说:“哪里有那么回事?你很有数学才能,一定是一刀切的僵化教学方法不适合你的学习风格。”或者说:“这没有关系,咱们家祖宗三代就没有数学好的,但大家都很成功,你别的方面有卓越的才能。”总之,信心是个硬道理。

可惜,最近心理学家的一系列研究已经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孩子的“自尊”(self-esteem)很难预测其未来的成功,也未必是良好的品格。特别是那些通过不停的赞扬而非自己努力得来的“受尊重”的感觉,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更缺少正面的影响。真正能够使孩子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品格,主要是坚韧不拔的毅力、适应力、经受现实考验和对付失败的能力。我在《天才是训练出来的》一书中对这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也从一个侧面进行了概括:天才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天才无论干什么,总是喜欢突破自己的“舒适域”。比如花样滑冰的一个动作,普通运动员喜欢做自己最拿手的、最熟练的,躲在自己的“舒适域”中自我陶醉。天才则喜欢挑战自己掌握不了的动作,哪怕是反复挨摔,他们更喜欢在挫折感中成长,这就导致了天才的持续自我超越。

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那种以孩子“自尊”为中心的教育,几乎把孩子获得成功和幸福所必需的品性都早早扼杀了。不让孩子竞争是回避现实,而非面对现实的考验,孩子没有经历挫折的机会,自然也无从锻炼自己的适应力、应付失败的能力。你怎么能指望孩子一生不面对竞争、不经历挫折呢?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从小被精心保护,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到了大学,突然觉得落进陌生人堆里不受待见。现在许多大学院长和教授都在抱怨,说招进来的学生中太多是“茶碗”,意思是一碰就碎,他们经不起哪怕是很小的挫折,一点小事就会让他们崩溃。更不用说,他们无论在哪里,都不肯屈居人下,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不肯承认失败,考试拿个C就大怒,要跑到学校的各个办公室投诉教授……

也正是面对这样的教育恶果,我说服妻子让女儿坚持下来,女儿在学校里一直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音乐天才,不管女儿自己怎么解释,大家都认定她长大要干专业。过去在美国钢琴老师的学习下,她也是最好的学生之一,现在投到这位以色列老师门下,她则成了末流。在我看来,这种“面对现实”的经验,对她实在太可贵了,让她经受这些,并非要削减她的信心,而是让她建立这样的信心:我能顶着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压力;我可以从最底层开始奋斗,哪怕是一点小成绩,也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争取来。

很奇怪,从小没有受过一点委屈的女儿,在这方面成熟得出奇,事实上,这位老师本人对女儿就表示出了惊奇。一次她骂完女儿后说:“很奇怪,你这孩子,居然不哭!别的孩子被我这么骂,早哭了。”女儿确实能够顶着骂声集中精力。她谈起过去学钢琴的经验,委婉地向我指出父母也许有些过分保护,比如有位俄罗斯老师明明不错,但我们嫌她太凶、对孩子不公平,居然和那老师吵起来,最后不欢而散。女儿说:“人无完人,对专业投入的人往往脾气特别大,发点火没关系,只要有东西教就行。可能过去那老师不喜欢我,大概是因为我不那么出色,老师的心思当然都在最出色的学生身上了,如果我努力提高了水平,她也许会改变看法。现在这位老师,火气是比较大,有时情绪失去控制,但是,她毕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我也只能接受这样的脾气。”

我对女儿的这种品性当然不胜欣慰,并对她解释说:“当初爸爸、妈妈过分保护你,是因为你太小,怕万一留下心理创伤,所以我们选择了比较保守、稳健的策略。现在你12岁了,是个性格坚强的女孩儿,我们知道你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对付这一切。另外,这种近乎魔鬼式的训练,在过去一直是非常常规的成功之道,但现在几乎消失了,也许只有在运动队里才保留,教练依然对运动员厉声吼叫。你们这一代人,如果完全失去了这样的教育,怎么对付未来变化莫测的世界的挑战?怎么能忍受奋斗的煎熬?所以我为你感到幸运,你有机会经受这些,也有品格坚持下来。”

这,才叫打造自信。

让孩子专心

专心、持之以恒,是未来成功和幸福最重要的素质。父母小时候总说我凡事“三分钟热度”,那确实也是我一事无成的时期,这个毛病在我成人后也总犯,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学英语没有恒心,走走停停,一直是《新概念》第一册的水平,直到我28岁走投无路时发奋数年,终于也能到美国读书了。

因为自己有问题,对女儿在这方面的素质也就特别留心。

如上所述,12岁的女儿在自己的新钢琴老师门下颇为艰难。一是这位老师的学生多追随她多年,在严格的训练下,许多已经拿了各种大赛的奖,初来乍到的女儿,自然水平低一截。二是到了初中后,功课多了,其他课外活动多了,孩子们往往招架不过来。老师收徒时大家讲好,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练习,但女儿根本达不到。我们问了两个拿了大奖的孩子,他们到这个年纪大多也没有时间每天练一个小时,但是人家小时候一天练两三个小时,基本功扎实,现在靠每天二三十分钟的练习,就能让老师大致满意。在“钢琴妈妈”圈子里有一种说法:小升初是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孩子年纪小、听话,比较好管,同时功课少,可以用大量时间练琴。在此之后,孩子各种功课和活动陡然增多,许多孩子开始不服管教了。这时大家就要作选择:琴还要不要练?有些天才,自然是义无反顾地练下去。有些到此时达到相当水平的,比如拿了若干奖的,那么他们每天只要练半个小时左右,也能保持技艺甚至有所提高,如果到了此时还是平平,再加大投入则很难,许多孩子就是在这个时刻放弃。

我们夫妇没有任何音乐训练,经验不足,女儿起步时求师犯了几个错误,再加上她一度手受伤,学习不够规律,如今的程度也不够理想。看她因为达不到老师的期待频频受到严酷的训斥,我们实在于心不忍。同时,她学校里的艺术老师则总盯着她,夸她有艺术天才。我们确实发现,女儿做手工、搞设计,特别有创造力,那艺术老师不停地表示要教她各种美术、手工。更重要的是,女儿在这些方面似乎也更有热情、更投入。我们渐渐意识到,也许女儿在视觉艺术和设计方面比在音乐方面更有天分,可惜我们在她小时候没有给她任何这方面的帮助。

一天在家庭饭桌上,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母女都参与了热烈讨论。我提出在绘画等方面也许需要一些系统的训练,女儿也很有兴趣。不过,我们马上意识到,她的日程太满了:钢琴、游泳队、俄罗斯数学,每天夜以继日地用功,睡眠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要学绘画等新科目,必须放弃一门已有的项目。我试探着问是否可以考虑放弃钢琴。女儿马上反对:“弹钢琴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能离开钢琴。”这场讨论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我只是希望大家继续思考在这些方面的种种可能性,虽然不必付诸行动。

其实,我们并非没有别的选择,比如,把钢琴、游泳、数学的训练强度降低,这自然就留出学绘画的时间了。事实上,周围许多孩子,特别是中国孩子,各种补习班上得比女儿多许多。大家总以为,孩子的潜力无限,就应该广泛尝试,对此,我们也很认同,只是我们更希望培养女儿学什么一定要有个样子,不能养成浅尝辄止的品格。

究竟是学得多好,还是学得精好?这方面的分寸因人而异,很难把握。不过,一项心理学研究所揭示出来的现象,对家长们很有参考意义,值得在这里认真讨论。

美国Swarthmore学院的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领导了一项儿童心理学实验:孩子们被随机分成两组来画画。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彩笔中选择一支;另一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择一支,事后,再让完全不知道这一过程的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们的画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有24支彩笔可选择的孩子画出来的画普遍比较差。这个实验的第二部分内容:让孩子们从自己分到的那一套彩笔中选择一支作为礼物留下,等他们选择完毕后,研究人员再试图说服他们把选中的礼物退回,换另外一支。结果发现,那些从24支中选择的孩子,很容易就把选中的彩笔退回来,那些从三支中选择的孩子,则大多不情愿轻易退换自己已经选的礼物。

研究者的初步结论是:那些选择比较少的孩子,不仅能更专心于自己的工作,而且对于自己选择的礼物也更为珍视。其他一系列研究也表明,那些能够专注于一项事业的人,所获得的成功和满足感比那些总有其他选择的人要高。如今的家长总是让孩子试试这个、试试那个,孩子在一个领域进展不理想,马上就怀疑孩子不是那块料,立即换到别的领域(我们当年过度频繁地给孩子换钢琴老师,也许犯了类似的错误)。孩子挑来选去惯了,对什么都浅尝辄止,甚至难以献身于一项事业,他们长大后在人生中举棋不定,甚至无所事事,却总借口说还没有找到自我、没有找到方向,好像能有一天突然找到目标、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似的。

这种毛病,在现代的富足社会特别流行,毕竟条件好了,选择五花八门。家长可以今天把孩子送到这个班,明天见孩子不高兴就换到另一个班,一年学好几样东西,但是我们不妨想想:莫扎特有什么选择?贝多芬有什么选择?那个时代除了继承父业,他们几乎毫无选择。这大概也成就了他们,如果他们生活在我们的时代,很可能就无法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过去做梦也无法想象的自由,但这些自由又无不充满了陷阱。

看看美国社会,无处不是这种选择过剩的恶果,心理学家称之为“残疾式的忠诚”(handicapped loyalty),所谓“剩女”问题就是一例。不久前在《大西洋》杂志上一位很前卫的女性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现身说法:她从小就被女权主义的母亲养大,教育的主题就是选择、选择、选择,直到找到完美的东西。男友一个一个地换,最终找到一个几乎是完美无缺的,但依然无法下定决心与之终生厮守,最后以“总觉得缺点什么”为理由分手,可惜她日后和谁也过不长,成为大龄剩女。因为她这种人太多,同龄男性就更是花心了,挑个女友过两天就换。结果,大家外表上硬挺着一副现代人的模样,内心则无比孤独焦虑,缺乏基本的幸福感。总之,挑来选去,生活永远是等待,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完美的明天。

女儿拒绝放弃钢琴,则多少显示了她在这方面的成熟,我们确实也没有让她到处乱试,我依然不停地和她对话,告诉她不用着急选择一生的事业和道路。这些事情大学毕业时想明白也不迟,但是,开放的选择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拿起这个就放下那个,不管未来干什么,她必须有专心致志的能力。孩子必须意识到,即使选择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其过程也充满了磕磕绊绊,困难常常会让人产生放弃的念头,这些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克服。我依然会不停地提醒女儿:她在视觉艺术上也许很有才能,也许她有兴趣在这方面多一些系统训练,但是,孩子12岁了,不能听风就是雨。我们更希望她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意识到投入一件事后必须作出的牺牲,在人生中总能作出“专注的决策”。

学钢琴的原则

还是要回答学钢琴的主题,因为这几乎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招致了许多批评。我们夫妻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奋斗了五六年,尝到不少甘苦,经历了许多曲折,至今也不能算上路。我个人的经验和看法是:学琴还是非常好的教育手段。但是,这里有几个条件。

同类推荐
  • 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

    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

    为了让广大父母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斯托夫人的教育经验,我们为此编写了《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一书。与《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不同,本书对斯托夫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虽然本书也大量引用了斯托夫人教育女儿的实例,但是它只是作为阐述斯托夫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引子出现的,本书着眼于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指导。在本书中,每一小节内容大体由事例引用、教育启示、延伸阅读和教建议等四部分组成,其中,后两部分内容就是侧重于实际应用指导来写的。并且,后两部分内容都是结合当前中国家庭实际总结出的教育启示,这对于广大中国父母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巧妙的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巧妙的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不同的习惯有着不同的作用,要么造就一个人,要么毁掉一个人,但不管习惯的力量有多大,人本身的力量更强大。因此,无论孩子目前有着什么样的不良习惯,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任何顽固的不良习惯都会被“清除”!任何父母都能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成就他们的美好人生!
  • 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本书站在当今家庭教育的前沿,针对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全书内容包括:如何当好孩子的“家庭教师”、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辅导孩子的课外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等。
  • 教得好,孩子肯定学得好

    教得好,孩子肯定学得好

    本书作者比德尔原系摇滚音乐家,改行成为中学教师后大力实践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教学效果获得社会的肯定。通过本书,比德尔将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心得传授给广大学生家长,使他们在子女教育中更加得心应手,使孩子们的在校经历更加成功。
  • 做偶像老爸老妈

    做偶像老爸老妈

    在孩子的眼里,凡是比他厉害的人,他都称为偶像,所以他们有很多偶像,家长首当其冲,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偶像。《做偶像老爸》实际上,每个孩子的心中,父亲会是他的第一偶像。父亲爽朗的笑声、豁达的胸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偶像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偶像老爸要在很多方面“考核过关”,才能在孩子心中保持“光辉”的形象。
热门推荐
  • 网游之一贱笑天下

    网游之一贱笑天下

    女神来袭,大神一贱笑天下,苏若卿现实中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宅女,在游戏里她是一个让人膜拜的传奇女神。当大神遇到大神,腹黑大神遇到宅腐女神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引起游戏里的一场风暴?“大神,你发型乱了”“。。。。。。”某大神,黑着脸,额头飞过几只乌鸦。“大神,你好帅啊!”“。。。。。。‘且看,女神如何扑倒大神,且看,女神如何的扑倒学长,且看,女神如何的扑倒男神。
  • 满夜星空

    满夜星空

    现在的男孩子女孩子动不动就喜欢说自己是渣女渣男,这些人一开始的样子到底有几个人见过,一开始懵懵懂懂接触爱情这个东西,第一次因为爱情这个东西流泪,第一次体会心疼的感觉,也许我并不能把爱情理解的透彻,但是也许夏琳的这一生就是我们人生的缩影,不管是所谓爱情还是朋友的感情,这个世界告诉你,现实总是比小说里要残酷,小说是写给活在梦里的人准备的,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直做梦的能力,梦醒了后,会发现,现实比小说里写的更加残酷
  • 剑落花兮曲悲歌

    剑落花兮曲悲歌

    被封印的妖族,不可一世的人族,几乎被灭绝的玄族,上演一幕跨越千年的阴谋。亲情,友情,爱情,如何取舍。兄弟情,师徒情,儿女情,孤身于乱世的江湖,究竟能否两全,纵有千般本领,也不过是一曲悲歌。
  • 霸宠帝君爱我一次好不好

    霸宠帝君爱我一次好不好

    “你真的一点都不喜欢我吗?你对我真的只是利用这么简单吗?柳琦,你真的这么残忍吗?”“我早就告诉过你,千万不要爱上我,为什么你不听?”他们相识在一场家族宴会中,都是高傲的人,却都败给了爱情。“尽管你是骗我的,但如果要再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爱你。因为我相信,你不是这么无情的人,我相信你也爱我。”他凄惨一笑,松开用手握住的伤口,被她用枪打开的伤口。鲜红的血很快就浸完了衣服,为什么,赢了的她,开始心痛。很多年后,她才明白,原来自己最想要留住的,不过是那一抹熟悉的温柔而已。
  • tfboys校园爱情

    tfboys校园爱情

    在重庆八中,有一位霸道,但又喜欢exo的美丽少女,在开学之际偶遇小正太……
  • 两格之双生月

    两格之双生月

    “为什么?为什么!我与你本无恩怨,你却要我掉入人生底端?”“呵...好一个素无恩怨,我来告诉你,毁掉另一个人的人生是什么感觉?”五年前自杀的她和五年后满身荣耀归来的她,有何关系?且看霸气女主如何虐妒忌女,心机婊,渣渣男。
  • 云蔚六盘:西海固中青年作家品精选

    云蔚六盘:西海固中青年作家品精选

    本书收录了53位作者于2009~2011年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的小说、诗歌、散文多篇,反映了西海固中青年作家近年来在艺术上的追求,在创作上的成果,在文学界的影响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烟中只识寒山路

    烟中只识寒山路

    上一世,烟如织为了嫁给君衡,将尊贵的身份拱手让给继姐,却没想到他们却算计自己让自己终身不孕,甚至夺走自己的生命。她对这世界最后的留恋可能就是在临死之际紧紧抱住她的那个唤她“阿织”的男人。命运的齿轮重新转动,重回那一年,她发誓要保护好想保护的一切,让伤害她的人都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