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100000028

第28章 魏晋至隋唐五代:(下)(4)

新旧《唐书》中“忠义”部分的笔墨是“孝友”部分的两倍。忠道地位的提升于此可见。与之相应,孝道必然要退居次要地位。《大唐新语》上有这样的记载:侍御史王义方欲舍命弹奏恃恩放纵的李义府,遂先告其母日:“奸臣当路,怀禄而旷官,不忠;老母在堂,犯难以危身,不孝。进退惶惑,不知所从。”母日:“吾闻王陵母杀身以成子之义,汝若事君尽忠,立名千载,吾死不恨焉。”义方乃备法冠而弹之。《贞观政要》中太宗也对侍臣讲了这样一个事例:昔隋将屈突通被高祖率兵追杀时,高祖遣其子往而招慰。通云:“吾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不得不避走。屈突通被擒后,高祖因其忠而授兵部尚书。太宗也认为“此之忠节,足可嘉尚。”不“以私害公”、“以私害义”,为君国利益不惜牺牲孝道,甚至大义灭亲,乃是唐士大夫的一般价值准则。即使提倡孝治,也只是为忠道的政治伦理服务的。

其次,从取士用人制度看,“举孝廉”以及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的取代,使孝道失去了对广大民众,特别是对士人阶层的吸引力。

废除自汉代延续下来的以“举孝廉”为核心的察举制度以及魏晋创制的九品中正制,而代之以科举取士制度,这是隋王朝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造。唐代继续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其实质是以才以功而非以德以孝举士。正如王夫之所云:“唐以功立国,而道德之旨,自天子以至于学大夫置不讲焉。”当时朝廷也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取才制度的弊端,如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日:“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得获善人?”“举孝廉”和中正制的废除,其实就意味着孝德丧失了其在仕途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衬托。毫无疑问,科举制的实行,是对孝道的极大冲击。换个角度说,实行科举取士,使得孝道的推行失去了实际的动力,这是唐代孝道举而不行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

第三,唐代孝道的弱化,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人文性的综合因素,那就是雍容大度、恢弘豪放的大唐气度从内在本质上排斥封建孝道对人性的束缚。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从政治上向四方八域的辐射,经济上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到文化上的三教合流,兼融并蓄,社会上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以及思想上的解放,信仰上的自由,人格上的无拘无束,无不昭示着大唐的开放风格。孝道的那种绝对服从,那种繁文缛节,那种苛严拘谨,那种不近人情,对豪放旷达的唐人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束缚,同时也与繁荣兴旺、蒸蒸日上的盛唐气象格格不入。如前述二程认为“唐之有天下数百年,自是无纲纪”,这从反面反映了唐代社会道德的实际状况。充满活力、务于进取的唐人是不拘小节的,他们似乎不屑于在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求全责备。他们更注重的是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充实和人性的完满。就这一点而言,孝道的被唐人忽略实属情理之中。

二、唐代孝道特点

孝道约束力弱化,并不是说唐代就完全不讲孝道。事实上,为辅助忠道,加强这样集权,李氏王朝在推行孝道方面也不敢懈怠。

隋唐皆以儒学为治国之策。如隋重臣苏威日:“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文帝深以为然。据载,唐玄宗天宝三年,“诏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唐律疏议>强调:“为子为臣,惟忠惟孝。”皇帝诏敕政令中,不乏尊老孝亲的条文。王公大人也有以孝而闻名者,如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许多贤吏也以孝道感人、化人,如《旧唐书》载,景骏为令时,有母子相讼者。章谓之日:“吾少孤,每见人养亲,自恨终天无分。汝幸在温清之地,何得如此?”他垂泣呜咽并取《孝经》读与母子。于是母子感悟,遂称孝慈。对于典型的孝子,朝廷或政府也不吝啬旌表门间、授官封爵、赐帛赏粟、蠲免赋役,乃至载人青史、扬名后世等各种形式的褒奖。如《新唐书?孝友传》中除为26个孝子单独列传外,还乡里名姓俱全地列举了217个受到上述种种褒奖者。《烈女传》中也另为5个孝女列传。由这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可知,与其他朝代相比,唐代在奖掖孝子方面是毫不逊色的。只是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使得孝道的倡导效果不彰、功效不著而已。

从新旧《唐书?孝友传》的记载来看,唐代行孝的方式,主要还是表现在尽心养亲、悉心侍疾、苦心居丧等方面,如上面提到的217个被提名的孝子中,有152人属于“事亲居丧著至行者”。孝感方面的记载也依旧不少。不过,唐代最突出的孝举是数世同居,新旧《唐书?孝友传》中因数世同居而受到彰励的孝子人数剧增。

先秦文献中已经有同居的记载,但累世同居之风兴于汉末,起因于统治者对孝道的极力倡扬,“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是此风起于汉末。”对家族伦理的极端重视使得中国人视家族家庭为理想的家庭模式,以分居为不孝不悌,以五代同堂为美德。所以历代正史都把父子兄弟数世同居作为彰扬孝道的重要内容。

汉代虽然朝廷提倡同居,民间也视同居为至孝、至悌,但累世同居之家实际上寥若晨星。曹魏废除了“异子之科”,使父子同居合法化,特别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户调制,使得人们为逃避从户之税而不得不合户同居。因而这~时期数世同居之户明显增多。不过,当时总的情况还是:“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

逮及唐代,政府一方面以同居为垂范加以旌表,另一方面以强制性的律令形式倡导同财共居,并把别籍异财列为十恶中“不孝”

罪的第一款。于是在道德的倡扬和律令的禁止下,上由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同居之风气大盛于世,三代同堂是很普遍的事,钟鸣鼎食之家也屡见不鲜。如《新唐书?孝友传?序》中因“累世义居”而被提名者就有36人之多,仅次于“事亲居丧”而居于第二。

另外,新旧《唐书?孝友传》也有多例是以“累世同居”而孝名远扬的。这些数据显示,同居共财已经成为唐代社会推崇和流行的一种行孝方式。学者的研究表明,“唐型家庭”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家庭类型,平均每户人口达九至十人。

从现有史料看,唐代社会民间的真实情况也的确如此。日本池田温先生所著《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一书收入唐代99个完整的家庭,其中一对夫妇与父母同居的有21户,占21.1%;两对及两对以上夫妇与父母同居的有8户,占8.1%;父母已经去世,已婚兄弟同居的有13户,占13. 1%,合计占到42. 4%。而且由于当时的籍帐主要为征发徭役、征收赋税所用,因而难免存在着隐没丁男、降低户等等问题,这就使得一些同居的家庭在籍帐上没有反映出来。

再加上池田温先生所依据的主要是西域的敦煌、吐鲁番的文书,这些鄙壤远乡所受孝悌之道的熏陶教化当然不如中原地区。据此估计,当时中原地区同财共居家庭当约居半数或半数以上。我们从《旧唐书?孝友传》中摘录两例,籍以了解当时同居之概况:

刘君良,瀛州饶阳人也。累世义居,兄弟虽至四从,皆如同气,尺布斗粟,人无私焉。大业末,天下饥谨,君良妻劝其分析,乃窃取庭树鸟雏,交置诸巢中,令群鸟斗竞。举家怪之,其妻日:“方今天下大乱,争斗之秋,禽兽尚不能相容,况于人乎!”君良从之。分别后月余,方知其计。中夜,遂搅妻发大叫日:“此即破家贼耳!”召诸昆弟,哭以告之。是夜弃其妻,更与诸兄弟同居处,情契如初。

青州北海人吕元简,四代同居,至所畜牛马羊狗,皆异母共乳。

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

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亲幸其宅,问其义由。

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从史籍记载看,以累世同居而被列入正史孝传的,“《南史》13人,《北史》12人,《唐书》38人,《五代》2人,《宋史》50人,《元史》5人,《明史》26人。”宋代以后,与如火如荼的宗法家族制相应,在朝廷的旌表和理学家的鼓吹下,六世以上的“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开始成批涌现,同居世代的纪录不断被打破。十世同居的记载,在《宋史?孝义传》中就有五宗,如大理学家陆九渊之家就是十世同居的典型。《宋史》中累世同居的最高纪录竟然达到十九世。不过,最奇异的当数十三世同居的陈兢之家。《宋史?孝义传》说:

. 江州有陈兢者……九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每食必群座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诸犬亦皆不食。

不仅九代七百多口人和睦相处,连一百多只狗也同时进食,这与犬豚同乳、乌鹊通巢的孝感传说一样,都反映了公众对这类孝行的钦羡。明清时期同居世代虽有所减少,如《明史?孝义传》中累世同居多为四世到七世,但历代政府对同居共财的提倡,以及律例将别籍异财悬为厉禁,使数世同居渐成习俗。直到光绪年间,仅湖南省五世同居共财的家庭还有1229家。所以四世、五世同堂在旧中国是常见的现象,也是家道兴旺的表现。

当然,不论政府如何提倡、彰励,由于普遍缺乏经济条件,这种被称作“义门”的理想家庭除了皇族和豪门大户之外,在普通民众中依然是屈指可数。事实上,从战国到清末,核心家庭(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和主干家庭(以夫妻、子女为基本单位,包括父母乃至祖父母也与之同居的家庭)是我国家庭的主要类型,五口或八口之家是传统家庭的一般规模。如南北朝时,至少在南方,小家庭仍占上风,有的甚至父子兄弟陌如路人,“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

即使少数勉强历代累世同堂的大家族,实际上也是难以为继的。更何况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同居的因素。比如在家庭规模最大的唐代,当时的赋役制度也对同财共居者有诸多的不利:

均田制使之所交赋役较多;按财产定户等的制度使之杂徭、户税加重;府兵制使之被征为府兵的可能性增大。这样,虽同室共居在唐代一直占着上风,但其实到天宝年间已出现父母健在兄弟别籍异财的现象,至于父母过世后兄弟异财分居的就更为普遍了。至宋代,已经有不少有识者觉察到义居同财的弊端,如袁采认为,“兄弟义居,固世之美事。……顾见义居而交争者,其相疾有甚于路人。……兄弟相爱,虽异居异财,亦不害为孝义。一有交争,则孝义何在?”反不如分居者,各惜其财,各勤其事。看起来,数世义居也诚非易事,个中矛盾纠纷、同室操戈等难言之苦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去体味了。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中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间巷刺草之民。”《旧唐书》中也称前代史官传《孝友传》所录的多为间里乡间微细之人,因此特意捡录“衣冠盛德,众所知者”为之作传,但也不过二十多人。此前的《宋书?孝义传》也说:“若夫孝立闺闱,忠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可见,自汉魏以降,传统孝道已经在社会下层民众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的习惯性心理和行为。不论社会意识、社会风气如何变化,“孝”都是普通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据统计,在清代342名孝女孝妇中,出身或出嫁后属官吏阶层的12人,孝廉2人,缙绅富豪2人,知识分子80人,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其它社会最底层者)246人。平民占总人数的72%。可见,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在劳动人民中延续不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唐代子复父仇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孝道与法律的矛盾较前代更为尖锐。我们接下来就详述这个问题。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爱国报国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爱国报国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大雁塔与小雁塔

    大雁塔与小雁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大雁塔与小雁塔》介绍了大雁塔和小雁塔经历1300年的历史烟云,是唐代长安城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且依然是现今古城西安的城市地标。它们是构成古都西安城市文脉的重要遗存,亦是城市格局变迁中重要的历史坐标,饱含着过去年月流传下来的信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与宗教传播。它们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亦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为后人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及传诵不衰的优美诗文。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诚实守信(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诚实守信(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细说中国服饰

    细说中国服饰

    本书是一部集知识性、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理想读本。内容丰富,服饰文化小辞典以密集的信息对正文进行补充和延伸;图文契合,用丰富精美的图片,深入再现中华服饰文化的灿烂辉煌;每章标题、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正文主旨,同时使读者以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快速形成信息体系。本书应用“细说”理念,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级制度、文化内涵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服饰,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
  •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本书作者在毕生研究农史的基础上以文化漫谈的形式写成了此书,内容包括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稻作、丝绸、茶叶、水产等诸方面的发展历史。作者以写实又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传统农业的回顾,同时以学者的人文情怀对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现状表现出怀疑与忧患。
热门推荐
  • 元史演义1

    元史演义1

    本书以章回体结构呈现,文章通俗,点评机智,叙述了元代的兴亡。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忽必烈定国号为元,直至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铁骑遂西征欧罗巴未几,南下灭金侵宋。南宋覆灭,荡荡中原被蒙古大汗略夺。蒙人性情暴虐,待民苛刻,激起无数民变,直至朱元璋灭元建明。
  • The Diary of an Old Soul

    The Diary of an Old Sou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工业革命奇幻事件薄

    工业革命奇幻事件薄

    在19世纪的末尾,维多利亚时代的终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千年之前消失在历史中的诸多神秘事物,于这个人类历史关键的时间点再现世间。表面的科技大发展与暗地里的神秘复苏历程中,各种新奇事物瞧瞧出现在暗影之中。21世纪的卡尔于此时来到这个神奇的世界,在一个奇妙的夜晚和自称为神的少女相遇。“我只是想赚点小钱过上腐败的生活啊!”卡尔看了看身后追赶自己的恐怖邪灵,忍不住大声喊道。“为什么总是遇到这些东西,给个机会好不好嘛?”
  • 暖心总裁呆萌妻

    暖心总裁呆萌妻

    “司瑞,司瑞,带我走,我不想活了。”“五千万足够我上好多只上等鸭了,你就见好就收吧。”男人的脸色那叫一个难看,可惜那只呆萌女人还不知道。突然,男人平静下来,手慢慢的抚摸着女人的腰,慢慢向下,向下。“五千万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大恩大德,总裁,不如就让我当你的情人,报答你吧。”“嗯.....啊,、、、、、呜呜、、、、、”这是温水煮青蛙的戏,是一场博弈,这是姐弟恋的故事。
  • 小羽毛闯江湖

    小羽毛闯江湖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失恋的小羽毛被一只神秘的妖孽丢进古代练级。一晃十年过,却给小羽毛原本平淡的人生荡起层层波澜。从阴谋不断的武林大会引出小羽毛的真实身份,再由一场寻医之行牵扯出前世的几番情缘。谁说的穿越就能锦衣玉食,高床软枕?谁说的穿越就能美男环簇,仆妾成群?看小羽毛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一剑一马闯荡另类穿越!PS,本文不是纯武侠,有宫廷有玄幻,请各位读者看看欣赏。
  • 活在精灵世界的当下

    活在精灵世界的当下

    活在当下,敬一个儿时的梦想,圆一个精灵梦。
  • 她是白色风信花

    她是白色风信花

    方筱晨经历了一场噩梦后,受方晗的帮助,逃离了曾经的地狱,来到了温馨的家。在去国外深造回国后,阴阳差错下再次遇到了当初对她极度冷漠的苏宸梵,在她不在的这几年,一切似乎都有了改变......
  • 孤心魔道

    孤心魔道

    他生于魔域却为魔域所不容,他回归圣域却为圣域所追杀,夹缝之中逆天证道,却引天地悲鸣无道可证。魔道解体,天道崩灭,那又与他何干?三千辗转,九凤啸天,孤心无雪,创世纪元。
  • 大明皇后之权倾天下

    大明皇后之权倾天下

    他在700年前的大明朝重生,偶然的机会,搭救了未来大明皇后的性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朝夕相处,怎能不情愫暗生?他们能否打破命运的禁锢,在一起?在一起?且看他如何从一个小铁匠,成长为叱咤风云权倾大明的权宦!
  • 窃爱皇妃

    窃爱皇妃

    她本是王府里的一个小小死士,不料却因为一场偷窃被阴差阳错的被留在了皇宫,是从此萧郎是路人,还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