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35100000017

第17章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闻经解义。独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

经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直译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佛解说了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殊胜的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样的经文,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天能够亲闻佛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寿命相状产生执著。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呢?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著,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是这样!如再有人听闻此经,而能不惊疑,不恐怖,不害怕,应当知道此人,是相当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实即并非实有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的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假名为忍辱波罗蜜。原因何在?须菩提,比如当初我被歌利王用刀割截身体一事,就是因为我当时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了他人相,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当时被歌利王一节节肢解时,倘若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生不老者的相状,那就必定会生嗔恨之心。

“须菩提,再回想过去,在五百年前我当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因此,须菩提,菩萨应脱离所有的相,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不应执著于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应生成无所挂念的心念。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色相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如此进行布施。如来说一切所有的形相都是因缘聚合的假名形相,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不是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讲真理的人,而不是说谎话的人,不是说怪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是无实也无虚之法。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地看见各种色法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诵读这部经,如来凭佛无碍的智慧可以悉知这种人,也可以悉见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六祖讲经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之?然或是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现代注释

义趣: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也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即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目标的趋向,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

慧眼:指智慧之眼。为五眼之一,即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智能。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理仍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慧眼又称灵眼,其来源于印度教湿婆神的巨大慧眼,可以洞察凡间一切。五眼分别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也,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

现代注释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在佛教中,实相是无相的,假名之曰实相,其实是要以言遣言,千万不可执著有实体存在的东西,叫做实相。

六祖曾对怀让禅师说:“西方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后来,怀让禅师在江西般若寺打坐参禅时,遇到马祖道一,怀让禅师知道他是法器,很关心地问道:“大德!你在这里做什么呢?”“打坐。”“为什么要打坐呢?”“为了成佛。”“打坐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道一觉得这位老和尚过分啰唆,不再回答。怀让禅师不得已,就拿一块砖头,在马祖道一座旁每天推磨,经过多日,马祖道一终于好奇地问道:“请问你每天在这里做什么?”怀让禅师回答:“我在磨砖头啊!”马祖道一又问:“你磨砖头做什么?”怀让禅师说:“为了做镜子啊!”马祖道一疑惑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禅师反问道:“磨砖既然无法做镜子,你在这里打坐,怎么可能成佛呢?”马祖道一有所悟,问怀让禅师:“要如何用心,才能达到无相三昧的境界?”怀让禅师答道:“学心地法门,就像播种;我为你讲解法要,就像天降甘露。只等因缘和合,就能见道。”马祖道一当即拜怀让禅师为师,终成禅门一代宗师。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现代注释

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刚经》特别提出来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第一希有就是几乎等同于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怖畏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现代注释

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里的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体,也就是我们后世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方法,总括而言,其有六种,即为“六度”。其中“般若波罗蜜”一度最为重要,故称“第一波罗蜜”;其他五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现代注释

忍辱波罗蜜:梵语为羼提,意译为安忍、忍等。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忍,约可分为三种:1.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瞋恚之心;2.法忍,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逆境,如饥饱、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3.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时天帝释化作旃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并存二说,于理俱通。

现代注释

歌利王: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世尊有一生在南天竺出家为婆罗门,有一天,在林中习定,恰巧歌利王带同大臣宫女等来游玩,疲极午睡,宫女采花林中,见到仙人,立即顶礼,仙人便向她们说法。歌利王醒来时不见宫女,入林中寻至仙人处,见众宫女围绕听法,王问他修何法,仙人云:“我以无嗔为戒。”王以剑割其耳朵试之,看他会否起嗔心,但仙人面不改容,其心如如不动,大臣即时劝谏:“此人是大菩萨,不应伤害。”王再割其鼻、手,及足试之,仙人仍如如不动,不起嗔心,此时四大天王下沙石以惩罚歌利王,王即向仙人求忏悔,仙人云:“我无嗔,汝不用向我求忏悔。”王问有何证明彼无嗔,仙人即时发愿云:“若我实无嗔心,愿我身体平复如故。”即时仙人身体平复如故,皆因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王再忏悔,仙人云:“汝今日以无明剑割我身体,若我成佛,当以般若剑断汝烦恼。”歌利王就是后来的陈如尊者。

嗔恨:又云嗔恚,为三毒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谓之嗔。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唐朝时,权倾朝野的太监鱼朝恩,有一天问药山禅师:“禅师!请问你,《普门品》说‘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什么叫做黑风?”黑风就是指烦恼、嗔恨的意思。药山禅师听了这话,并不正面回答他,只是对着他说:“鱼朝恩!你这个太监,你问这个问题做什么?”鱼朝恩当时是朝中不可一世的重要人物,甚至连皇帝也要听他的话,不意药山禅师这么回答他,生气是可想而知,因此随即面露愤怒的样子。这时药山禅师哈哈一笑,他说:“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备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别立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此妄心,积集无量业结,覆盖佛性,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执著,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求一切智,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现代注释

无所住心:即其心无往。无住,即无著、不执著。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家有、断常、迷悟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

潮州灵山大颠禅师,俗姓陈,名宝通,唐开元末生于潮阳。从禅宗的传承上看,他是六祖大师的三传弟子,是在石头希迁门下悟道的,属于南禅青原一系。大颠禅师初参石头希迁禅师时,石头禅师问道:“哪个是你的心?”大颠禅师回答道:“见语言者是!”石头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有见有言即是妄心,真心是离却见闻音声!”大颠禅师感到惭愧,日夜精勤参究,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十天以后,大颠禅师又再回来请示道:“上次我答得不对,今天,我知道什么是我的心了。”石头禅师问道:“什么是你的心?”大颠禅师回答道:“扬眉瞬目。”石头禅师不满意地再问道:“除却扬眉瞬目,请将你的真心拿来!”大颠禅师冷汗直冒,答道:“如果扬眉瞬目处不是真心,那么我无心可取!”石头禅师呵斥道:“你这拨无因果的野狐禅,万物的呈现,源于心识的运作,若言无心,尽同谤法。见闻觉知,虽是妄心,但若不用心,不从假悟空,于空悟色法一如,体相无碍的第一义谛,又如何悟入生佛平等,烦恼即菩提,上妙不思议境呢?”大颠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等相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有而不有,得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于一切法,心有住著,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著无相行,如人有目,处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忘,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同类推荐
  • 佛教生死学

    佛教生死学

    广而言之,则社会、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实为整个社会、人类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基石。揭开生死之谜,无疑成为人类智慧面临的要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要比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工业新产品的发明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 星云日记13:法无定法

    星云日记13:法无定法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中的第十三册。收录星云大师1911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星云大师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全书分为“法无定法”、“兼善天下”、“人生之最”、“命运操之在我”四部分。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内容不仅是大师个人生活点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 低调才好

    低调才好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七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

    这是一本生命修行指南: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如意。我们总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极力想从外面的世界寻求,却往往会无功而返。不妨试着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观照内心世界:如果你的内心混乱,体会到的也是混乱迷茫;如果你的内心清净不染,体悟到的却将是清净祥和……藏传活佛嘎玛仁波切引导大家切实修行,化解烦恼!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明帝天下

    明帝天下

    五个来自未来的机甲控师。离奇来到明末变成了通缉犯。拜托通缉犯头衔后他们,改变了大明帝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大明帝国屹立在世界上,变了一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大明帝国的龙旗将在世界上留下无尽的恐惧。天下明风复活,希望各位多多关注天下明风
  • 狂掉san值

    狂掉san值

    生活在怪异异界的侦探,是否可以找到世界的真想。
  • 蛰龙惊仙

    蛰龙惊仙

    一境二隐世难寻,三佛五宗朝昆仑,盛世江湖风云起,醉酒当歌笑红尘。弃儿奇遇孤独人,寒江独钓育仙根,风流不羁乱天下,醉饮狂歌踏仙门……
  • 俱灭天地

    俱灭天地

    一个重生的人,重获新生热爱生命和珍惜亲人的人,为了这一切不断奋斗拼搏战斗的历史。绝对精彩,不容错过。
  • 薛丁山征西

    薛丁山征西

    本书讲述了唐代杰出的英雄人物薛丁山的故事。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征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因与皇叔李道宗结怨,被陷下狱。幸于危急之际,西凉哈迷国犯境,徐茂公立推荐仁贵挂帅征战,逃过此劫。仁贵征西,误中圈套,被困锁阳城,为苏宝同飞刀所伤。当他伤重昏迷、魂游地府之际,得知儿子薛丁山尚在人间,故事就此展开。
  • 重生之重回小时候

    重生之重回小时候

    一朝重生,携带随身空间回到小时候。看到了变年轻的爷爷奶奶,满脸稚气的弟弟,还没有嫁人的堂姐,和陌生又熟悉的家乡,宁子沫这一世最大的野心就是,让自己在乎的人此生幸福平安。当然宁子沫信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诛之。
  • 再见是否还是记忆中的那人

    再见是否还是记忆中的那人

    如果再见,已不是你熟悉的那个他,你是否还会继续下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师父从石棺来

    我的师父从石棺来

    我不是孤儿,却要自小远离家乡在外生活。因为,有位阴阳先生说我八字很特殊,体质奇特,极为罕见,将来必有奇遇。让我三十岁之前不能与至亲在一起生活,否则会与他们相克。我不是道士,却要拜石棺里的尸体做师父。因为,我的身体里隐藏着千年的秘密,阴间诅咒,阳间鬼泣,一切命中注定。让我意外掉进了神秘的山洞里,见到了石棺里穿道袍的尸体。他是我神秘的师父,我是他愚笨的徒弟。这一切如同冥冥中注定,我该怎么应付未知的命运……
  • 不是钱的事

    不是钱的事

    生活中和你关系暧昧的人不少。真正和你过日子的不多。如果一味的暧昧,不是你真蠢,就是他自以为是的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