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39200000009

第9章 寂寞者的观察(1)

战后责任论

回应历史幽魂

高桥哲哉(1956-),生于日本福岛县,东京大学教授。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角度讨论战争记忆问题,著有《靖国问题》《记忆的伦理学》《国家与牺牲》等。

你没有正视它,抚平它的伤口,它就会变成一个幽魂,一再回来呼唤你。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公然对南京官方代表团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1]。另一方面,日本人却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每次提起广岛原子弹的受害者,美国人就抛出珍珠港事件指认日本是杀人凶手。

1995年,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关于原子弹爆炸的展览,强调日本受害者的角色,结果遭到很多退伍军人的反对,导致停办。广岛市民听到这个消息很受冲击,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当时的广岛市长分析说,这是因为日本没有正面认识战争责任问题,日本人必须正视历史,对日本军队的殖民统治和残暴罪行进行反省和谢罪。

可惜,并非每个日本国民或政界人物都有广岛市长这般见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出现了很多修正主义史学观,孕育出无数像名古屋市长这样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日本战争责任的人物。

高桥哲哉是东京大学的哲学教授,他的《战后责任论》非常值得中国人读一读。关于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人隔一阵子就会很愤怒,可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似乎没有太多,反而是日本学者的研究比较有深度。高桥哲哉认为,我们要搞清楚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区别。战争责任指的是当年日本发动战争,要对历史事实和战争失败负责。到目前为止,日本对那场战争承担的责任仅限于此,很多人都在反省为什么会打败仗,而不忏悔要对受害者负什么责任。

什么叫战后责任呢?高桥哲哉引用了《哈姆雷特》里一句台词,“The time is out of joint”(时间脱臼)。意思是说,早该过去的东西又回来了。比如南京大屠杀、七三一细菌部队、慰安妇等,像挥之不去的阴影,不断回来提醒日本人。很多日本人觉得,战争结束那么多年,还要我们道歉多少回呀?为什么今天还要讲几十年前发生的战争呢?

高桥哲哉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责任”(responsibility)这个概念,他认为“责任”本身就负有回应别人呼声的义务。比如有人跟你说,我想请你吃饭,这时候你就处于应答责任之中。在这一点上,你是不自由的。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回应,但后果你要承担。同样的,战争结束后,受害者的亡魂会再三回来向责任者发出呼求。历史的亡魂还没有被充分哀悼,我们就不能轻易说所有的伤痛都应该过去,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很多人面对重大历史悲剧时,总是说不要再提过去怎么杀人了,反正人总有一死,死了就让他死了吧。高桥哲哉认为这是不对的,如果你真这么想,就会经历一场精神错乱。你没有正视它,没有抚平它的伤口,它就会变成一个幽魂,一再回来呼唤你。

为什么日本人会有战后责任问题?很多日本人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政治民主化,战争已经结束。但高桥哲哉不这么认为。他举例说,20世纪90年代初,以金学顺为首的韩国慰安妇开始出来控诉[2],向日本政府提出赔偿要求。为什么这时候才提出赔偿?因为战后半个世纪,冷战结构为日本提供了保护膜,使受害者不能直接控告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罪行。当时韩国跟美国结盟,不愿让国民追究日本太多。中国出于冷战原因,想跟日本修好。这种国际背景加上日本人的刻意遗忘,致使战后责任被一笔带过,问题遗留到今天。

高桥哲哉认为,如果有位慰安妇向国际呼求,诉说当年的遭遇,便将整个人类都置于应答的责任之中,何况是日本?所有人都应该回应她的痛苦,不能假装听不见,而日本人的回应尤为重要。至于怎么回应,那是在考验日本人的良心了。

高桥哲哉并不接受简单的民族主义的说法,他认为身上只要流着日本人的血,就应该承担日本人犯下的历史错误。他是从法律与政治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的,认为日本人指的就是日本国民。当战争受害者要求日本政府履行国家赔偿、处罚罪犯的法律责任时,日本人不能说自己跟政府没有关系,责任在政府,与己无关。作为国家的政治主权者之一,日本人享受着日本公民的某种权益,去国外旅行时受到日本护照的保护,也理所当然应承担起战后责任的履行问题。高桥哲哉说,从那些外国寡妇和孤儿的目光中,日本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可耻,发现自己非但不无辜,还是掠夺者、杀人者,应该感到羞愧。

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论调,说中国人不应针对一般的日本人,因为大部分日本人跟当年参战的那些人没有关系,当年的罪责主要应该由那些疯狂的军国主义者承担,大部分日本人还是很友好的。接下来的结论是,为了中日两国的友谊,我们应该放下歧见,共谋和平与发展。老实说,我非常讨厌这种论调,因为它忽略了日本人的战后责任。我非常同意不要仇恨日本人,我甚至相当喜欢日本人,也有不少日本朋友。但这并不是说现在的日本国民可以不用对过去的战争负责。我们中国人身为受害者,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出于廉价的、功利的甚至政治的理由,推却追究日本战后责任的责任。

(主讲梁文道)

最寒冷的冬天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1934-2007),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任职于《纽约时报》,曾获普利策奖。著有《陷入困境》《罗伯特·肯尼迪未完成的远征》《胡志明——北越的领袖》等。

朝鲜战争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判断失误,给中美两国带来的后果迥异。

好莱坞战争片最喜欢的题材是二战、越战和反恐战争,朝鲜战争似乎故意被忽略掉了,消失在美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很多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觉得自己的地位还不如越战老兵。

大卫·哈伯斯塔姆是美国记者,在几十年记者生涯中写了很多几乎改变历史的报道。同时,他也是一位多产作家,最著名的作品当属越战系列。2007年,他在一场车祸中意外身亡,此前正好写完《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本书的出版使美国公众重新对朝鲜战争产生了兴趣。

朝鲜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大卫·哈伯斯塔姆认为,当时金日成决定跨过“三八线”往南入侵,主要是因为背后有两个人给他开了绿灯:一是斯大林,二是毛泽东。为什么会开绿灯呢?主要源于判断失误。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3]在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部发表了一篇演说,似乎暗示朝鲜已不在美国的亚洲防御范围之内。斯大林和毛泽东将这个信号解读为:如果朝鲜境内发生冲突,美国不会轻易介入。

当年金日成看到中国内战打得有声有色,觉得自己也该回老家大显身手。他三番五次去莫斯科游说,苏联要求他去跟毛泽东面谈。金日成再三保证,单凭他那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就能压垮韩国微不足道的腐败军队。就军力方面,事实的确如此。可他太自信了,以为自己跟毛泽东一样,只要挥军南下,韩国民众统统会揭竿响应他,这又是一个判断失误。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说,金日成跨过“三八线”不叫内战,而是对他国的侵略行径,也因此让人联想到当年没有阻止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最终导致二战爆发。但在中国、苏联、朝鲜眼中,这个观点简直匪夷所思。他们认为1945年美国授意作为南北分界线的那条“三八线”根本不是边境线,朝鲜1950年6月25日的所作所为与中国内战如出一辙。

美国对于中国会不会派兵援助朝鲜也判断有误,低估了毛泽东参战的决心。当时很多信息说明中国会参战,因为中国不可能容许美国把整个朝鲜半岛纳入其势力范围,并且刚刚成立的新政权亟待一场战争来表达自己对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坚定决心。周恩来曾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向西方发出消息,但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4]和白宫官员故意忽略这些消息,以致美国决策失误,最后付出沉重代价。类似情况在美国历史上不断重演,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打的两场战争都是如此。

还有一个问题表面上与朝鲜战争离得很远,实际上对这场战争的走向和决策起了重要作用,那就是台湾问题。大卫·哈伯斯塔姆提到,当年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政治讨论:“美国到底如何失去了中国?”这个问题感觉很奇怪,好像中国原来属于美国人似的,其实他们是在说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过去美国人对中国特别友好,派出无数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办学校、医院、孤儿院、养老院。中美两国更是二战中的亲密盟友,只要中国愿意,美国会希望中国变得富强,成为跟美国一样美好的国家,大家都信奉基督教。后来美国人发现,中国完全不可能变得跟美国一模一样。

中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并未与蒋介石划清界限;相反,出现了一股新的政治势力——院外援华集团。这里的“院”指的是国会参众两院。这个组织结构松散,成员目的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权有钱,且与蒋氏家族成员保持着密切联系。最有名的是《时代》杂志的创办人卢斯[5],他是蒋介石的坚定支持者。在这个强有力的游说集团影响下,美国政界总有股仇共亲蒋的势力。蒋介石是希望看到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打一场混战的,一来有助于保卫台湾,二来可以浑水摸鱼实施“反攻大陆”计划。

在朝鲜战争前线支持蒋介石的人,就是麦克阿瑟。他是这本书里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台湾的历史教育跟大陆完全不同。台湾民众觉得麦克阿瑟是一个悲剧英雄,当年那场战争美国胜券在握,只要他肯再下一点决心让美军压过鸭绿江,说不定台湾就能反攻大陆了。但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把他叫了回去,导致他功败垂成。

毋庸置疑,麦克阿瑟是个军事天才。他是美国西点军校成绩最好的毕业生,西点军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他一战中战绩辉煌,二战被重召入伍。他看不起上级给他的命令,喜欢身边的人都奉承他。他还是个非常自大的表演狂,任何时刻都要保持光辉伟大的将军形象。

仁川登陆是个胆大妄为的行动,因为仁川完全不适合登陆作战,但麦克阿瑟敢于冒险,解救了数以千计的美国士兵。可是除了那一仗打得漂亮之外,他在这本书里的形象非常负面,出现一连串决策失误。战争前期美军节节败退之际,他居然一直留在东京指挥部远程指挥作战。他抗拒华盛顿的命令,漠视朝鲜半岛的现况,还任人唯亲,发出不少错误指令。比如美军压过“三八线”

后一路北上,他忽略了朝鲜半岛多山的狭窄地形,导致部队之间联系松散,最终落入彭德怀设下的伏击圈套。这本书把彭德怀描写成足智多谋、非常冷静、非常朴素的将军,唯一可与之媲美的是李奇微[6]。两个人都是铁汉,都能冷静地判断局势。可惜的是,他们背后都有更高的领袖从政治利益角度来思考这场战争。很多史学家想不通,为什么隔着大洋都能在二战取胜的美国军队偏偏在朝鲜半岛输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等方面无法与美军相比,为什么美军占不了上风呢?

除了指出麦克阿瑟指挥不当、不能准确掌握局势之外,大卫·哈伯斯塔姆还提到他的另一个罪状。麦克阿瑟在二战后支持大量裁军,造成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后勤补给不够,武器弹药的生产线跟不上前线需要。而且,军队几乎全是生嫩的新兵,很少有二战老兵。这些新兵在军校里学到的是如何戴安全套,如何在雪地上开车不打滑,却唯独没有学好怎么射击。另外他们也严重低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遇到彭德怀布下的天罗地网时,才发现中国军人太可怕了——居然能摸黑走十几里路,白天几个师躲在山上让你看不出来,然后突然出现,人海战术一浪接一浪地袭击你。美国有压倒性的火力,但使用不当,加上士兵胆怯,不断后退,终于造成溃败。

改变这种局面的是李奇微将军。他上场指挥后形势变了,中国军队开始陷入困境。当美军一直沿着狭长半岛撤退时,中国军队面临越来越多的棘手问题,最致命的是不断拉长的补给线。在这个只有最原始公路和铁路的国家,运送物资绝非易事。美军向南撤退时,用卡车和火车作为交通工具,而且不用担心空袭,还可通过空军或海军输送急需的弹药和食品。相形之下,人数占优势的中国军队拥有的机动车辆太少,有限的车辆也很容易成为美军轰炸的目标。

此时毛泽东可能像麦克阿瑟那样不从实际出发,而从想象出发来看待战局。事实上,初期在朝鲜北方取得的胜利蒙蔽了毛泽东的判断力,即使战区指挥官早就意识到胜利很难重现。彭德怀的观点一直比较保守,认为有很多迹象表明中国军队将在往后的战斗中遇到更大的困难。仅仅是这支大部队的吃饭问题就让人头疼,他们大部分时间靠美国人剩下的食物充饥,士兵处于半饥饿状态。如果继续南下,口粮和军火补给将更加困难。

这本书里还提到一些阵地争夺战。当时看来很重要的阵地,事后再看真的那么有战略价值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双方抢得那么厉害呢?理由只有一个:对方要抢它,我们不能让他抢;对方占据了它,我们得把它抢回来。双方为此牺牲了大量生命,到底值不值得呢?

朝鲜战争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判断失误,给中美两国带来的后果迥异。大卫·哈伯斯塔姆认为,对中国而言,抗美援朝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增加了毛泽东的个人威信。一个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居然打败了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对美国来说,朝鲜战争被遗忘使之无法从中吸取教训,从而埋下隐患。越战、伊战等战事就是证明。

(主讲梁文道)

寻找家园

漂泊者之眼

高尔泰(1935-),美学家、画家、作家。江苏高淳人,现居美国拉斯韦加斯。1957年因发表论文《美学》被划为“右派”,到酒泉夹边沟农场改造。1962年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89年入狱,1993年赴美。著有《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美的觉醒》等。

宽容、妥协是强者的特权。弱者如我辈,一无所有,不是可以学得来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过许多英雄人物,但今天仍被记住的很少。如今资讯太多,时间太赶,历史的记忆不断被冲刷,在冲刷过程中不断流失。其实当时很多重要的学术讨论,今天仍有回顾的必要,可惜有兴趣的人不多了。

同类推荐
  • 寒庐秉穗:郭宇一散文随笔自选集

    寒庐秉穗:郭宇一散文随笔自选集

    本丛书是太原市老作家协会组织多位老作家编撰的合集或个人选集。该书稿作者均为太原市文艺创作园地的优秀作家,此合集选自他们近年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原市文艺创作繁荣的新局面。本书作者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并发表过多部作品,本书有气势,旗帜鲜明,充满激情,有揭示生活真理的“机智”。语言有文采,却不做作。
  • 文学概论新编

    文学概论新编

    本书内容包括文学本体论、文学功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鉴赏论、文学发展论五章。
  • 最爱读国学系列:宋词三百首

    最爱读国学系列:宋词三百首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历来与唐诗珠联璧合,与元曲争奇斗妍。对于现代人而言,宋词仍然是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本次精编出版的由逸闻和雨潇编选的《宋词三百首》,精选宋代词人九十家,词作三百余首,风格包括豪放派、婉约派,篇幅兼有小令、中调、长调等。
  • 不要和爱情玩游戏

    不要和爱情玩游戏

    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三百六十行之外,曾经还有一个叫“垂青师”的行当。所谓垂青师,其实就是帮那些需要帮助的男人找老婆或情人。
  • 中华国学经典:人间词话+浮生六记(套装共2册)

    中华国学经典:人间词话+浮生六记(套装共2册)

    中华国学经典包含《人间词话》和《浮生六记》两本。《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部词话著作,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共六卷。全书记录了沈复及妻子陈芸的平凡生活,坎坷际遇,以及各地的浪游见闻。诗人徐小泓用独有的女性笔触以及女性视角,以全新的方式将作品呈现给读者,给人全新的审美体验。
热门推荐
  • 大明伪丈夫

    大明伪丈夫

    天顺八年,天子驾崩,大明历史上首位宅男皇帝朱见深即位了。不久,民间讹传天子选秀,一场闹剧拉开帷幕......而此时,来自另一时空的宅男王宽,不幸卷入这场风波,走上了一条混吃等死抱大腿的不归之路......大丈夫生于盛世,当守十年寒窗,一展平生抱负?不不不,我只想做个安静的……伪丈夫。
  • 魔斗启示

    魔斗启示

    经历完与魔兽的生死搏斗,再来体验人世百态,人心和魔兽哪个更加凶险?少年怀着善良之心,是否能在残酷的世间,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处生存之地。
  • 爱在大酒店.微电影脚本

    爱在大酒店.微电影脚本

    剧情介绍:赵巧巧是一名刚毕业刚踏进社会的大学学生。她坏着记忆难忘的小时初恋,进到了大酒店工作。遇到了在餐馆帮她的赵钱锋,让她想不到的是赵钱锋就是这家酒店的总经理,从此张巧巧成为赵钱锋的重要人之一,他们互相帮助,玩乐!在赵钱锋心里,张巧巧已成为他不可缺少的人,故事也慢慢开始...
  • 将军有个心尖宠

    将军有个心尖宠

    娇纵美艳公主x高冷忠犬将军1v1(故里有长安长安归故里)故里作为澧朝最尊贵的公主,受尽万般宠爱,养出了一身娇纵脾气。她不仅有个女儿奴的父皇,还有个宠妹成狂的太子哥哥,泡在糖罐子里活了十五年,待及笄说亲的年纪,却对满朝文武英雄才俊皆看不上眼,偏偏有意刚凯旋而归的寒门将军。朝野皆知,长安将军澧朝名将,年少成名,清冷孤傲,弱冠之年就沾上十万条人命,无人不怕他。妹控太子哥哥:没事,本太子不怕,哥哥帮你助攻!长安将军拱手告辞,拒绝了太子的好友请求:公主娇纵,无福消受,不予理睬,避而远之。太子:???小剧场:一日宴上,众宾畅饮。长安大将军轻掷酒杯,嗓音低沉。“其实,本将军心悦公主已久。”众人:嗯???长安大将军扶额轻笑,狭长的黑眸弯成了一道月牙。“没办法,公主太娇软可人。”墨色的眼底浮现宠溺之色,嘴角的笑容若影若现。众人:大型真香现场……注:身心干净,男女主皆非善类,后期会黑化~
  • 葬归墟

    葬归墟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席卷整个世界,所有文明,秩序被海水冲毁,在海面上人类重建家园,是重蹈覆辙,还是延续文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武困

    武困

    超凡大陆末法时代,一个婴儿乘着一本古书,自天儿降!降与九域之兵域的一座雾山之上!他掌心一颗兵字时隐时现!后来他身份暴露,有人称他为天子~天罚之子!超凡大陆顿时天下大乱,无数势力不顾一切,杀他而来!
  • 我把系统戳个洞

    我把系统戳个洞

    当高冷遇到傲娇。位面任务第一名竟然被一个小小无名氏背叛了?殷辞哪里忍得下这口气,睚眦必报是他的人生哲学!必须让他哭给自己看!来到无名氏的任务中去,却发现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等一下!这个无名氏怎么这么壮!他以前怎么没发现顾苍泽这么帅!竟然还是个失忆的无辜小可爱?“殷辞,我觉得我好像喜欢上你了。”“……我是来报复你的。”****顾苍泽一抹笑容,看着殷辞。“我就喜欢你哭给我看。”
  • 竖着耳朵听情歌

    竖着耳朵听情歌

    她是身世神秘的孤儿,是风姿绰约的当铺掌柜,一纸契约嫁入豪门他是掌控着D国半壁江山的豪门少爷,万年冰山,杀伐果断原来,她嫁入慕家,是命中注定原来,她与慕白的缘分辗转了三生三世原来,这时而傲娇,时而霸道,时而沉默,时而乖巧,时而孩子气的老公,不是人,而是千年狐妖转世原来,这狐妖爱她,情深入骨原来,典当行的工作,典当的不是古董名器,做的不是活人的买卖原来,传说狐妖吃人不是真的进了444号典当行的门,买一炷香,拜一拜狐妖,分一处魂魄,还一份心愿(男女主身心干净,甜虐适度,放心看。) 建个群,有兴趣的可以加群讨论剧情,或者聊天都行,742084866。
  • 天之娇女

    天之娇女

    天之娇女赵檀,乳名小花卷,父亲为南安王,母亲为南安王妃,姨母为当朝朱太后,表哥为大金皇帝天昊帝,还有三位妹控属性的哥哥,本该被命运之神大开金手指的天之娇女,却因为爱情,备尝人间的辛酸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