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29000000006

第6章 前言(6)

崔氏此说,诚有一定道理,比如他认为前十五篇“皆笃实之儒谨识师言,而不敢大有所增益于其间也”,就比较中肯。其次,他发现后五篇与前文体不一,而认为是后人所续入,也基本上符合实际。因为如前所考,后五篇除第十七篇外,确当为二次所增。既是二次所增,文风文体就不可能与初辑本完全一致。至于具体如所谓《季氏》篇“颛臾”章与经传相抵牾,并无依据;所谓《微子》篇所记与圣门无涉之古今轶事,最多只能有“太师挚适齐”与“周有八士”两章,而此两章所言,也不能说与儒家绝无关系。所谓“楚狂”三章语意类庄周,则不确切,当出误解。比如“长沮桀溺”章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子路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看似是赞同桀溺,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则正体现了孔子欲“易”天下“悠悠者”之执著。所谓《尧曰》篇或一章,或二章,实际皆是分章之误。其文固少,但并不能说明时代就晚。所谓其尤不类,也是未解文义。《尧曰》篇前数章,最初当是弟子所录孔子讲《书》及论武王之语。辗转传闻,存其片断而已。可见也是误解。至于“孔子”之称,今归诸曾子弟子增订之笔或流传误增,已无疑问;而“夫子”之称,自是对老年孔子之敬称,而非战国始有之语言。可见所举并不能证明《论语》后五篇之伪,而只能证明其确有二次增订。而事实上,第十七篇《阳货》中的“子曰”各章,亦当是初辑原有。

所谓《雍也》篇之“南子”章事理可疑,实无道理。本事即然,为何疑之?难道不是主观之见?《先进》篇“侍坐”章记事不同,文体自当有异。所谓其语义亦类庄周,则又未必。《乡党》篇之“色举”章,实因流传而文字残脱错乱所致。即使残缺无首尾语义不伦,亦不能归诸晚。再说,前十五章中杂有后之增附,亦不足怪。因为增订者对全书都进行了改编。《学而》第一,即半为增附之笔,而崔氏却不之见。

综上所言,我们实不能找出一条可证其伪的材料。而事实上,“论语”名义已告诉我们,其书所记孔子之言行,是确凿可信、真实无误的。后之增订者,亦必秉承先辈“论”的传统,不可能无中生有,随意发挥。《尧曰》篇记残言断语,就是明证。所以,《论语》的材料,我们完全没有怀疑的必要,有可疑者,应从校勘训诂方面去寻求解决,而不应无端地疑伪。而事实上,前人疑《论语》晚出,或疑书中之语非当时所记,多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原文所致。例如或读《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而认为该语是后起之儒家崇礼学派为反对先前之讲仁孔学而撰,不知该语之本义为孔子很少谈自己的利益、命运和仁德,这不是完全可以从《论语》一书得到验证的吗?所以,对前人的怀疑,应当重新进行审视。

(七)《论语》的版本及校勘

《论语》现存最早的完整传本,是唐开成石经本,因为它迄今是唐人原本。皇侃《论语义疏》本虽自梁代出现,但毕竟已经过无数次传抄与翻刻,不能确保其为原始面貌。北宋人邢昺所作《论语注疏》本被收在《十三经注疏》之中,流传最广。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本,因科举时代倍受尊崇,所以流传亦广。另有日本南朝后村上天皇正平十九年(相当于元至正二十四年)所刻的所谓正平本《论语集解》,也是重要的版本。今对校这些传世主要版本,可以发现其文字各有异同,互不一致。尽管其中正平本与皇侃本比较接近,但也多有异文;邢昺本与唐石经本比较相似,也有异文。而所有这些版本,却都出自何晏《集解》本,为同一祖本。这就说明,各本在刊刻之时都有校勘。事实上,古书版本皆然。可见古人传书,并不死守一本。这与今人讲究底本,明知其误而不愿改字的所谓“规范”,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古人校改古书,确有改错的地方,但毕竟还是有改对的。改错的容易被人发现而纠正,改对的则堪以功绩论,因为这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而大量事实证明,真正的古籍善本往往是校勘本,而不是覆刻、翻刻本。这就足以说明,改,胜于不改。因为可以设想,如果古人刻书都原封翻刻,古书就只能有一种版本。那么最早的祖本如果有误,岂不永远地以讹传讹,沿误下去?而事实上,哪怕是最早的古书传本,文字也不能没有讹误。所以,古书必须进行校勘,《论语》必须进行校勘。

前人校勘《论语》的成果不少,但均未写成定本,所以其成果多未被人接受,或未为人所知,或未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校勘,写出一个新的定本。否则,就只能永远地原地踏步,或者永远地循环重复劳动,这显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事实上,今天我们重新校勘《论语》,比前人有更好的条件,因为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材料,比前人要多得多。比如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汉代竹简本、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人卜天寿抄写的郑玄《论语注》残本,及为数众多的敦煌唐写本《论语集解》残卷,都是前人所未见。再就是为数众多的前人校勘成果。而传世版本,一般也比前人更容易得到。那么再加上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列的诸本异文、汉石经残段,以及各家注释本中所作的校勘等材料,我们完全可以校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更加接近原本的《论语》定本。

特别需要指出,只有异文对校,并不能确保校出好的本子,因为异文需要裁断,而裁断异文,必须结合训诂。只有在合理贯通、正确训解的前提下,才能对异文做出合理的裁断。而合理裁断异文,实际上又只是校勘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较为简单的一部分。更为艰难的工作,是对没有版本依据,而又确实有误的文字做出科学合理的校订。因为如前所说,即使是最早的传本,文字也不能没有讹误。如果是祖本讹误或脱衍,自然不会有版本依据。而对于这种讹误与脱衍,我们也必须尽可能地加以校订。而事实上,《论语》中大量前人训解有争议而迄今未有合理解释的地方,正是由于祖本讹误脱衍所致。比如《学而》篇“君子不威则不重,学则不固”,“固”字固然已有多种解释,但终与上句不谐;“贤贤易色”虽有多说,但无一能够服人。如此之类,皆是古今聚讼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显然,这也是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本编对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交代。比如我们提出,“学则不固”上脱“不”字,“贤贤”当作“见贤”。此类校勘不一定一时皆被众人所接受,但无疑是新的见解;或许也会被视为不规范,但无疑应胜于不校。何况前人早有“理校”之说,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迂腐到不肯改一字才叫“规范”呢?本编校出旧本各类误字,计在300字处以上,有改有不改者,相信只要不怀偏见成见,其中的绝大多数将会逐渐得到认同。那么,我们的《论语》研究,就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八)《论语》的注释

历史上研治《论语》的专书,据闻不下三千余种。其中最为有名的旧注,计有曹魏时何晏、郑冲等人所共撰的《论语集解》、梁代皇侃所撰的《论语义疏》、北宋邢昺所撰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所撰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所撰的《论语正义》等多种。今人的译注,无虑亦有数十百家。应该说,如此多的注家,一部不足二万字的古书,早应是发明殆尽,无所遗逸了。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以在前人旧注基础上作成的今人译注言,因文字讹误造成的误解姑且不计,单是训诂本身的误解曲解,也很惊人。例如《为政》篇“为政以德”,“德”字迄今皆以道德解,而不知本谓恩德;《八佾》篇“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一般皆释为射箭不一定射穿靶子,因为各人力量不同,是古代的规矩;而不知“射”前脱“礼”字,而“为力”乃出力、劳动之义,全章是讲自古社会有分工的道理。《雍也》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字迄今皆以为“叛”字之借,而不知为“畔换”(跋扈)之省;同篇“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般理解为做君子式的儒者不做小人式的儒者,而不知本谓给君子(贵族)做师儒,不要给小人(平民)做师儒。《宪问》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迄今皆释“一正”,而不知“一”谓整个、“匡”训挽救;《卫灵公》篇“君子义以为质”,“质”字或释“原则”,或释“本质”、或释“实质”,而不知实为“贽”字之借;《卫灵公》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一般释为“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而不知本义为“应该行仁,学生不让老师”;《卫灵公》篇“躬自厚薄责于人”,一般理解为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而不知“厚”谓丰厚、“责”谓责求;《微子》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接舆”,一般以为之楚狂之名,而不知“接”乃接触、触摸之义,等等等等。标点断句方面,旧注也多未善之处。如“必也某乎”之句,旧皆连读,不知“必也”皆当读断,是“如果一定”之义。可见许多问题一直就没有解决。相反,许多本无问题的地方,却时见讨论,如“宰予昼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类。总之,本编对《论语》原文的最终理解,与前人各家不同者在什六七以上。对文字训解不同,文字所反映的思想也就必然不能一致。所以我们认为,孔子们的许多优秀思想,以前皆被误解;还有许多,迄今并未发现。相信阅读本编的朋友,会有同感。那么,我们就必须通过对《论语》的重新解读来重新认识它,进一步发掘它。这样,我们对孔子及早期儒家思想的研究,就必然会变得更加健康而科学;孔子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数千年无数人未能解决的疑案,不可能凭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悉数解决。所以,本编所提出的种种新说,未必一一皆是,希望读者朋友予以指正。

黄怀信

2006年5月

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6

    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6

    近年来,儒家在当代中国思潮中异军突起,再次自成一家,与自由派、新左派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影响力越来越大。本书主要汇集2016年度发生在儒学领域的重大思想文化热点,既包括文化评论,也包括学者对谈及媒体采访,集中反映了中国儒学进展情况和现状,见证当代儒家重大事件,主要聚焦于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讨论、康有为思想的回潮、民间读经的争论,时间展示中国儒学的探索性思想成果。
  •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本书主要以《墨子》为基础,以浅显的道理,朴实的语言,去阐述墨子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对于现代人生活有着重大的启示,学习墨子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习墨子那种兴万民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精神。对我们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大有裨益!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 大学全鉴(第2版)

    大学全鉴(第2版)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罗素论两性价值互动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罗素论两性价值互动

    本书包括:关于幸福、悲伤的原因、情爱小析、妇女解放、论热情、家庭的地位、个人心理中的家庭、婚姻的解除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网王之迹部景秀

    网王之迹部景秀

    她重生来到了他的世界,做了迹部家族的大小姐,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千金生活,直到她满12岁时任性隐姓来到青春学园只为遇见前世她心中的王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约翰·亚当斯传

    约翰·亚当斯传

    约翰·亚当斯(1735年-1826年),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绰号“圆球”《独立宣言》签署者之一,被美国人视为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1735年10月19日,亚当斯生于马萨诸塞州昆西的一幢房子黑,美国人称这幢房子为“美国独立的摇篮”。亚当斯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的美誉。20岁时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1765年发表文章评击《印花税法》,从此参加到反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运动中。1774年当选第一次大陆议会的代表,成为《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的成员,被誉为“美国独立的巨人”。
  • 盛宠太子:妖孽王爷追妻忙

    盛宠太子:妖孽王爷追妻忙

    她女扮男装,贵为一国太子,却受到母族牵制,步步谨慎。他风流倜傥,狂傲不羁,受尽世人白眼,却终得君临天下。她是敌国的贤德太子,他是异国的荒唐王爷,身份的对立,国家的恩怨,将她们一步步逼到绝路。陈斯年今生所愿,不过是天下太平,再无战乱。李朝宗想要的却是称霸天下,一统山河!她步步退让,容忍至极。他却步步紧逼,蛮横霸道,让她无路可退。一座孤岛,一夜风流。最终换来的却是欺骗与背叛。红罗暖帐,凤冠霞披。挑起盖头的人却不是他。她纵身一跃,红衣刺眼。终是成全了他的天下。恍惚间,他低声喃喃:“她,是我的妻啊...”————————————————————————“若我是陈国的公主,今日一定跟你走!”她声音铿锵有力,却敌不过两国的几十万大军。——————“今日这一战,若是你赢了,我便割城十座,向你赔罪;若是我赢了,你便嫁给我,可好?”他慵懒随意,蛊惑人心。——————本文男强女强,1v1,虐里带甜,欢迎阅读~
  • 乡村修炼记

    乡村修炼记

    自己写的不知道写的好不好欢迎大家多多关照
  • 天庭机密2之找寻真相

    天庭机密2之找寻真相

    第一季《天庭机密》(原《新张艳外传》)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女主的五世最后还是到了忘川,神秘的龙宫和森林,究竟有什么秘密,这一次,找寻真相!
  • 武极

    武极

    仙灵现身缭乱因果,远古神体重现世间;神体横空出世引雷罚天地不容我当自逆天;帝道一途白骨铸,征战四方染血笑,天下皆敌唯我傲;极武之路谁人可挡!
  • 春风扶槛露华浓

    春风扶槛露华浓

    追忆医学生时代的百味人生,谁说女医生不可爱。
  • 逆战圣尊

    逆战圣尊

    被好兄弟跟心爱的女人联手背叛致死融合异宝重生到十岁那年做什么都能快人一步,丹药、异宝、武技、女人,通通入手属于他的时代已来临
  • 龙颈

    龙颈

    本书介绍了秦朝、汉朝、蜀汉、晋朝、前秦、隋朝、唐朝、辽朝、宋朝、明朝、清朝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