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2500000015

第15章 救国必须走“乡村自治”的道路(1)

梁漱溟虽然在京郊闭门读书,但对国家时局还是很关心的,而且还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和主张。正因为如此,李济深、陈铭枢、张难先等人于1925年邀请他南下广州共商国事。然而,他对当时的局势还未有意见,故未能成行。到了1927年,根据他的观察,对多年来困扰人的民族前途问题,悟出了一些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呢?简而言之,便是要“否认一切西洋把戏,相信我们自有立国之道”。这便是他的文化观念在政治上的表现。由于他有了政见,因此,同年5月他应李济深等人前年之约到了广州。

李济深时任国民革命军的总参谋长,兼后方留守总司令及第四军军长。他与梁漱溟过去在北京早已认识,而且交往甚密。所以两人见面时,梁便问道:“你看现在中国顶要紧的事是什么?”李很持重地回答说:“现在最要紧的是统一,建立一个有力的政府。”梁又问:“怎样才能统一呢?”李说:“我是军人,在我们军人而言,其实就是要军人都拥护政府。这所谓政府自然是党的政府,非个人的。”梁听了冷然地说:“国家是不能统一的,党是没有前途的,凡你所希望的都是做不到的。”李听了以后,感到出乎意外,无言以对。后来梁回忆说:“当时我南游之意,实没有想去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因为那时正是中国国民党处在兴旺发达的时期,岂能容得别人有异样的言论。我在广州只住了一周便去乡间歇暑去了。”

梁、李二人这次见面,关于时局的谈话,彼此没有达成共识,但李对梁的学识与为人,还是敬重的。故电请南方国民政府发展他为广东省政府委员。梁则认为既不合时宜,又无轻就之理,于是坚持不去上任。这年年底,李济深再次请梁出山,向他请教政治方略。梁到广州后与李进行彻夜长谈。梁很坦率地对李说:“中国在最近的将来,不能不是一些分裂的小局面,而在每个小局面中,大权仍然是集中在个人手里。我期望你能替中国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开出一条路来。”李听后不甚了然,便问如何开这条路。梁坚定不移地回答说:“这条路就是我所谓的‘乡治’。”紧接着梁对自己的上述主张作了一番讲解,大意是:宪政应以地方自治为基础,而地方自治又应由基层乡村入手,即从乡村自治入手,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李济深听了讲解后表示同意,便请他在广东试办“乡治”,并委任他为广东省建设委员会委员,兼省立一中校长等职。

1928年,他在广州开办“乡治”讲习所,分10个题目讲述,听众千余人。是时梁的意思,仍不出英国式的宪政范围,但有鉴于英国式宪政在中国往往流于一纸空文,于是他便竭力主张从地方自治入手,将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结合起来,搞成一个自治体,即上述的所谓“乡治”是也。但如何把理想变为现实,这时他心中还没有什么底细。

梁漱溟的表弟郑天挺(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于1928年5月至8月,应梁漱溟之邀,任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建设委员会秘书,梁漱溟任代主任(主任为李济深)。两人相处四个多月,梁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给郑留下很好的印象。

在郑天挺的日记里,自5月14日至6月3日,分七次记录了梁漱溟做“乡治十讲”的讲演内容。特摘要如下:

14日晚:

……个人政治主张与诸前人异。数十年来谈政者皆喜法西人,而迄无殊效。盖中国人有中国人之天性,中国之文化未可强效不同文化、不同天性之西人。

……然而数十年终无成就者,则以不合于中国之实况。

22日晚:

略谓:西洋文明系有对的,中国文明系无对的。因有对,故凡事皆向对方求解决,政治亦然。而中国正相反,此根本不合也。西洋政治精神在彼此监督,互相牵制,所谓三权鼎立是也。而其动机,实在彼此不信任。中国不然。彼此尊崇,彼此信托,皆相待以诚。倘一存猜疑,必至于糟。今欲仿效西人政治,势必降低固有精神,绝难有所创获,此其一也。选举制度为西洋政治之中心,西人皆用自炫手段以求当选,而中国以自炫为可鄙,必欲仿效,则必弃自尊之美德,先自轻贱。然此最高之精神一落,则不可复振矣,此其二也。西洋政治以欲望为本,中国则于欲望外更有较高之精神,如舍欲望外不计其他,必不能行于中国。

29日晚:

……在今日欲振兴工商业实不可能。社会不安定,易于破坏,一也;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难与西人竞争,二也。或谓由国家经营之国家资本主义其法较善。不知政局不定,国家亦无力经营。且若由国家经营,则政权、财权皆聚于政府,恐谋之者益多,而政局亦益不能安定矣。故可以挽救中国近日之局面者,唯有振兴农业。

31日晚:

……法律仅能使人做事合理,而不能使人做合理事。做事合理是谓法治;做合理事是谓人治。在法治派之政治理想以为,政权人人有份,政治自下而上,是为原则。而在人治派观之,因人类理智之有高下,则政权必交之理智最高者。人类理智不同,则政治不妨自上而下。中国自来为人治的政治,而非法治的政治。又谓:中国近日政治上经济上皆陷绝境,非从农村入手,无从整顿。一方面使农业发达,一方面使农民知识提高。

6月2日晚:

……法律是假的,风俗习惯是真的,吾辈应创习惯,唯乡治能创习惯。欲人民之问公众事,必须使之现有此意志、兴趣、能力、习惯。今之所以欲先行乡治者,以乡之范围小,利害切身,引其注意易而力强,一也;活动力之所及以范围小为宜,二也;中国固有之精神,城市已丧失殆尽,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三也;城市之心理习惯已近外国,唯乡村不然,四也;工商业为个人主义的,而农业为合作的、互助的,五也;乡里间尊师敬长,尚德尚齿,六也。有所信赖,有所信托,此吾人建筑新政治之基础。

……吾之改造经济注意点在以私有经济制度为一切罪恶之源泉,私有经济制度为生存竞争之起源,因之人人敌对,人人时在危险情状之下。今若逆社会罪恶产生道理而思改革,终必无成,故改造私有经济制度必自改竞存为共存,始乡治之意即在此。先从消费享受求合作,渐至生产之共营。

在郑天挺6月3日下午梁漱溟演讲后的日记里,梁先介绍日本河西太一郎《农民问题研究》一书的大意,然后分析中国近代以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主观、客观因素,如:天然制约、经济上的原因、收获后的原因、不能大经营的原因,又将农业与工业经济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工业上,阶级观念甚盛,故工人团结以对资本家,而在农业上适相反,又有中农之介于劳资之间。在工业上,工人皆思生产机关公有,而农民仅望分得少许土地,两者目的不同,故求改造经济之心理亦不同。今就经济目标为改造办法,必先使小农之私人经营渐改至合作,使私有为公有,分作为合作……总之,我国之精神文化皆与工商业无缘,除此文化已无前途外,今后局面必为农业复兴,而政治亦除乡治外无他路。必先发展乡村而至城市,先兴农业而至工商,农业之兴,必自合作社始。

从郑天挺的日记中,可以看到,梁漱溟的“乡治”思想,与其在这一阶段的著作、演讲是一致的,如:制度的建立的关键因素是人民的习惯而不是法规制度;民族精神有高低不同,不能以高就低,无益于中华民族的前途,应坚持新的开悟;注意吸收进步的意见和方法(设想了一种新的农业合作方式,源于恩格斯)。

同类推荐
  •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而是一本奇特之书、感人之书,承载着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哲理思考。江隆基不仅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他对是非有很高的判别能力,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随声附和,听风办事;不愿做违心之事、发违心之论。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懂得高等教育的规律。平日工作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有基于“定见”的“定功”。北大七年,他尊重马寅初、周培源、汤用彤、侯仁之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办出了北大“发展最好的时期”;兰大七年,他排除各种干扰,不顾“左”的威压,办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亲笔力作!首次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首次系统回顾“万通六君子”创业之路!独家揭秘PM2.5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内幕!本书内容基于潘石屹“价值观”的理念,从他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商业模式的开发、做人做事的原则、对理想和信仰的感悟、成长中影响价值观的因素、对一些人和事的思考等等众多方面来全方位展现潘石屹的价值观。他在书中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畅谈父亲的生存哲学与父子深情,系统回顾了“万通六君子”的创业之路,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潘石屹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事业等众多方面入手,通过真实的讲述展现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精华所在,带给大众无穷的榜样力量。
  • 名人传记丛书——丰臣秀吉

    名人传记丛书——丰臣秀吉

    “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本文为你讲述丰臣秀吉。
  • 名人传记丛书——普利策

    名人传记丛书——普利策

    他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小镇,17岁时偷渡到美国参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记者,并创办了《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等报纸,被誉为“报业大王”。本书生动而详实地讲述了普利策从一个联军士兵到报业大王的传奇人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普利策非凡的勇气、崇高的信念、创新的思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 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

    本书是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留下的唯一的人生自述,其中也包括她为丈夫皮埃尔·居里所写的传记。她以直白、坦诚的语言,记录了一个出生在华沙普通家庭的女孩,通过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传奇人生。居里夫妇致力于科学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热门推荐
  • 稻田里的追梦人

    稻田里的追梦人

    主人公李初一出生于豫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世代为农老实巴交。他不想再延续上辈人的活法,想走出这个一亩三分地巴掌大的天,上学读书是他唯一通向外面的路,但入不敷出的家庭让他早早在读中学时期断了梦。怎么办呢?大醉过也痛哭过,寄希望着会有人抛出橄榄枝,但清醒后仍旧丁是丁卯是卯无济于事。父母的钱都是用在刀刃上的一分也浪费不得,他在家里的旮旯角落里发现了一块铁链拿到了集市上卖,换得丁点路费后离开了校园走出了家,一个人开始了在外闯荡……
  • 刺客封候

    刺客封候

    令人闻风丧胆的刺客封侯竟然是个客栈伙计?等他出手时,所有大人物都吓得闭门不出……
  • 大佬甜宠穿书影后

    大佬甜宠穿书影后

    二十一世纪影后宁小佩意外穿书,还穿到要啥啥没的九零年代?宁小佩:“拍个跳崖戏都能穿书?简直生无可恋……”当得知某大佬住隔壁,财迷宁小佩两眼放光,“大佬,你还缺妹妹吗?”龙秦墨勾唇一笑,“不缺妹妹,但……还缺个女朋友。”
  • 五角青春

    五角青春

    从一个平平无奇的高中生成为一个追寻梦想的人,经历了无知到青涩懵懂
  • 暴力史

    暴力史

    手指是80后的年轻作家,但是他从不曾把视角局限在青春的风花雪月和愤世嫉俗中。他以老练、平实、不动声色的精准笔力描摹着年轻人的挣扎与彷徨,甜蜜与哀伤,沉着而不失尖锐,简洁而意味深长。《暴力史》为青年作家手指的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手指发表在《人民文学》《收获》《大家》等刊物上的小说17篇,包括在文学圈与青年读者中有广泛影响的《寻找建新》《我们为什么没有老婆》《齐声大喝》《我们干点什么》《马福是个傻子》等等。作为书名的《暴力史》则借用了中国武侠小说的模式,想象了古典与现代混搭的武林传奇。
  • DNF重生的我

    DNF重生的我

    “呼、哈、卡尔、快,对着这儿来上一刀”<br>提摩西挣扎地喘息着、他指着自己的心脏,勉强挤出一句。<br>“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br>说到最后、我几乎是怒吼着出来、摁在剑鞘的手却迟迟不能拔出。<br>“算我求你了、好嘛?卡尔。。算我求。。”<br><br>噗通!<br>那是倒下的声音。<br>静谧的夜里、山上的一个洞穴中,剑刃插在了提摩西的身上。<br>借着昏暗的月光,他看到了我眼角的
  • 寻龙的人儿

    寻龙的人儿

    龙死桑田变,归乡未有期。一个远行不归的人,一个不会说话的痴儿,一个死在枣树下的小儿。再回首,可还记得儿时笑语.......故国中的人儿唱着旧时的歌谣:“一月寒楚尽,影含众水。二月春色来,东风日暖笙声醉。三月暮春里,杏花吹落清明雨。四月芳菲去,门前小树才发芽,春色岂知故人心。”“五月天晴明,小荷初露。六月炎火蒸,芭蕉分绿上窗纱。七月夏木繁,潭潭芙蓉溪上月。八月清秋间,深深别院落枣花,凉风织就旧衣裳。”“九月苏幕遮,白露为霜。十月西风凉,萧萧黄叶闭疏窗。十一月雨雪菲菲,雪向梅花枝上堆。十二月冰霜结,戚戚天涯岁暮寒,深雪埋了萧条客。”“看遍四时景,穿着旧时衣,白了少年发,笑看往日愁。醉酒当歌,醉梦难醒。春不再,春去了,送春春去几时回。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高山雪。悲欢聚散一杯酒,风雪夜中无故人。”故国终是回不去了......
  • 异界之行者无疆

    异界之行者无疆

    知识改变命运,性格决定未来!少年萧阳意外穿越到异界,战恐龙、斗异能者,走出了一条旁人无法复制的强者之路,最终以半神之体问鼎神界,成就一段辉煌!
  • 第一次日出

    第一次日出

    挥手灭杀远古妖兽,抬腿踢飞上古神王,将那些狂傲的天才全部踩在脚下!温柔的人族美人,无边的艳福接踵而至,俘获倾国倾城的绝色妖女,学会世界最强的功法,为擒制吸血鬼和狼人,吞噬凝元兽珠,修为不断突破,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踏上终极强者巅峰!
  • 零魂宿命

    零魂宿命

    思路全乱,此书暂停,什么时候捋顺了什么时候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