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58200000012

第12章 青春期教育

在青春期,许多孩子会比以前更加强烈地感到自己突然丧失了他人的欣赏。也许他们在学校一直是个好学生,受到老师的高度赏识,接着他们突然进入一所新学校,或转到一个新的社会环境,或转换一份新职业。我们知道,很多优秀的学生在青春期并未继续保持优秀。他们似乎是经历了一场变化,而实际上,这里没有变化和中断,只是过去的环境没有像新环境那样显示出他们真实的性格罢了。

由此可知,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友谊。孩子之间应该成为好朋友或好伙伴。孩子也应该和家庭成员和家庭之外的人成为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孩子也应该信任父母和教师。实际上,在青春期,只有那些一直是孩子的朋友和同情他们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引导他们。除此之外的父母或教师若是想指导他们,会立即被青春期的孩子拒之门外。孩子不会信任他们,把他们视为外人,甚至敌人。

一、父母的偏见

我们会发现,到了青春期,有些女孩子会表现出厌恶自己的女性角色,她们喜欢模仿男孩子。这是因为模仿青春期男孩子的坏毛病如抽烟,喝酒和拉帮结派,比模仿工作努力者要容易得多。这些女孩会借口说,如果她们不模仿这些行为,男孩子就不会对她们感兴趣。

如果对青春期女孩子的这种男性抗议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女孩即使在早年也从未喜欢过自己的女性角色。这种厌恶一直被掩盖着,直到青春期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对青春期女孩子的这种行为加以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以此可以发现她们如何对待自己将来的性别角色。

青春期的男孩子经常喜欢扮演一种聪明、勇敢和自信的男人角色。不过,也有些男孩子则不敢面对他们的问题,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真正的、完善的男人。如果他们过去曾在男性角色教育上存在缺陷和不足,那么,这种缺陷会在青春期暴露出来。他们会表现出脂粉气十足,举止像个女孩,甚至模仿女孩子的坏习惯,如卖弄风情,忸怩作态,等等。

和这种男孩子极端的女性化类似,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男孩于却极端的男性化,把男性的人格特征发展为极端的恶习。他们酗酒,纵欲,甚至为了表现和炫耀他们的男子气而不惜犯罪。这些极端化的恶习常常表现在那些想获得优越感、想成为领袖和想令人侧目的男孩子身上。

尽管这种类型的男孩子气势汹汹,野心勃勃,但他们的内心通常都比较怯懦。近来美国就有一些臭名昭著的例子,如希克曼,勒奥波德和罗伯。研究一下这种人的履历,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寻求一种不费气力的生活,总是寻求一种无需努力的成功。这种人虽然积极主动却没有勇气,这恰恰是有罪犯特征的孩子。

我们还经常发现,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还会第一次殴打父母。那些不愿探讨这种行为之后的人格统一性的人会认为,孩子突然变了。不过,如果我们对这之前发生的事情做一番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性格一直如此,并没有变化,只是他们现在拥有了更多力量和更多的可能性来实施这样的行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面临这样一个考验,即他感到必须去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感觉,因为每当我们感到我们必须证明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走得太远,做得太过。青春期的孩子自然也是这种情形。

这确实是青春期孩子最有意思的毛病。解决的办法就是向他们解释并指出,他们不必向我们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了,我们不需要这种证明。由此,我们也许可以避免他们的过度行为。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类型的女孩:她们会夸大对男性的喜爱,甚至成为“男痴”。这种女孩总是和母亲争吵,总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压制(也许真的受到了压制);为了惹母亲生气,她们会和任何自己遇到的男人搭上关系。她们想到自己母亲一旦发现她们的所为而震怒痛苦的样子,就感到非常开心。许多因为和母亲吵架或父亲过于严厉而离家出走的女孩子,还会和男人发生初次性行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对自己女儿过于监管的父母,本希望她们成为好女孩,没想到她们却成了坏女孩。这是因为父母心理出现偏见。错误不在于这些女孩,而在于她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使自己的女儿为她们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他们过去总是想把她们保护起来,却没有训练她们具有避免青春期陷阱所必需的判断力和独立性。

这些问题有时没有出现在青春期,而是出现在青春期之后,例如,出现在后来的婚姻中。其中的原理是一样的。这只是因为这些女孩比较幸运,在青春期时没有遇到此类的不利情境罢了。不过,这种不利情境迟早会发生的,关键是要对它有所准备。

这里举一例来具体说明青春期女孩子的问题。这个15岁的女孩来自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不幸的是,她有个总是患病的哥哥需要母亲照顾。这样,她在很早的时候就感受到父母对她和哥哥之间关注的差异。她出生的时候,她爸爸也病了。于是,她母亲不得不照顾父亲和哥哥,这对缺乏父母关注的女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看到哥哥和爸爸受到关注和照顾,内心也强烈地渴求这种关心和关爱。不过,她在家庭里得不到这种关爱。特别是她妹妹不久又出生了,于是,她仅有的一点关注也被剥夺了。就像是命运的安排,她妹妹出生时,她爸爸便病愈了,这样妹妹便获得了比她作为婴儿时更多的关爱。这些事情一般是逃不过孩子的眼睛的。

这个女孩为了弥补父母关注的缺乏,便在学校努力学习。她成了班里最好的学生,受列老师的关注。由于她成绩好,老师建议她继续学习,去读中学。不过,在中学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她的成绩并不好,因为新老师并不认识她,自然也变得桀骜不驯,并出乎意料的反对起父母来,以致让父母深感大惑不解。

大部分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会享有较多的自由和独立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父母不再有监护他们的权利,假如父母想再继续监督他,他会努力地设法摆脱他们的监控。父母越是想证明他还是个孩子,他越是反其道而行之,结果便构成“青春反抗主义”的逆反状态。

二、成人的思考

对于成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职业、社交、爱情和婚姻等各种问题一起逼近时,会觉得恐慌异常,诸如他找不到能够吸引他的工作,而认为自己终将一事无成;对于爱情和婚姻,他总是忸怩不安,遇见异性时,也会慌乱不知所措,假使异性和他说话,他会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会一天比一天地感到绝望,他对生活的所有问题都觉得厌烦,也没有人能理解他;他不注意别人,不跟他们说话,也不听他们的话;他不工作,也不读书,只终日幻想,和进行一些粗鄙的性活动等。但是,这种病症其实只是一种错误而已。如果能够证明他走的途径不对,并指点出正确之途,他便能立刻改变。但是,从事这项工作并不简单,因为他的整个生活以及过去生活中所学的东西都必须被纠正过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都必须以科学的眼光重新予以检讨。不能只凭私人的臆想妄加臆测。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如果孩子们对未来心怀畏惧,他们自然会以不费力的方法来应付它。孩子们愈受到命令、告诫、批评,愈觉得彷徨、不知所措。我们只有多鼓励他,否则一切的努力都会徒劳无功。

有些孩子在刚步入青春期时反而会希望自己留在儿童时代,永远不要长大。他们甚至以儿语说话,和比他们小的孩子一起玩,装得像婴孩般的忸怩作态。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竭尽所能仿效成人的,他们模仿大人的姿态。满不在乎地花钱,调戏异性并做爱。在某些棘手的事例中,发现一些孩子还没有看清该用什么途径来应付生活的问题,便迫不及待地胡作非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他少年时有犯罪行为而又未被发现,且自以为聪明得可以避尽天下人耳目时最容易发生。犯罪是从生活问题面前逃离掉的简捷方法之一,特别是在经济问题面前。人们是否觉得在14岁至20岁之间的少年犯罪率在急剧地上升。在此,我们面临的并不是一种新的情境,而是要花较大的压力把儿童时期已经存在的犯罪暗流摈弃掉。

在步入青春期中,有许多孩子开始患上官能性疾病或神经失常症。每一种神经病的病症。都是不必降低个人的优越感,便能拒绝解决生活问题的借口。神经病症出现,通常是在一个人面临社会性的问题而又不准备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来解决它的时候。青春期身体的情况对这种紧张特别敏感,所有的器官都会被它掀动,全部的神经系统也都会受其影响。器官的不舒适也可以作为犹豫和失败的托辞。在这类事例中,他不管是私下还是在他人面前。都会因为他的病痛而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负担任何责任,这样便构成了神经病。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表现了最诚挚的意愿,他十分了解社会感觉和应付生活问题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在他的病症里,他才能逃开这种普遍的要求。能够使他释下重负的是神经病本身。他的整个态度似乎在说:“我也急着要解决我的问题,但是我的病却叫我无能为力。”这一点就是他和有目的犯罪的不同之处。后者经常是毫无顾忌地表现了自己的不良意愿,他对社会感觉也麻木不仁。我们很难决定它们哪一个对人类利益的损害较大。神经病症的动机虽很善良,但是撇开他的动机不谈,他的行动却讨人厌。因为他自私,有意要妨害别人。罪犯虽然不掩饰他的敌意,却要咬紧牙关压抑他的社会感觉。

三、青春期的防范

许多青春期的失败者小时候都是被宠坏的孩子。从这点不难看出,尽管他们希望受众人宠顾。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渐渐地不再是众人注意的中心了,因而常常责怪生活欺骗了他们。那些以前看起来天资不高的儿童,此时会赶过他们并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能力。他们心中充满了新的构想和新的计划。他们的创造性生活开始弓上弦,剑出鞘。他们对人类活动各方面的兴趣也变得鲜明而热烈。

独立的意义并不是要冒失败的危险,而是获得成就和奉献给别人的更多机会。

有许多人非常醉心于取得别人的赞赏。男孩子寻求别人的夸奖,那是很正常的事;而女孩子通常都比较缺少自信,她们把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当作是证明她们价值的唯一方法。这种女孩子很容易落入善于阿谀的男人的圈套。有些女孩子觉得自己在家中不受赞赏,便开始和男人发生性关系,这不仅是要证明她们已经长大了,而且还因她们希望用这种方法来获得一种能够被赞赏和被注意的地位。

且让我举一例:有一个出身贫寒的15岁女孩子。她有一个哥哥,他从幼年时代起,便一直体弱多病。她的母亲不得不对他的健康格外小心。当她的女儿出生时,她也没能好好照顾她,况且,在她的幼年时代,她的父亲也卧病在床,他的病更占去了母亲原应用来照顾她的许多时间。因此,这个女孩子从小就了解被人照顾的意义是什么。她很注意这件事。一直盼望着能够得到照顾,但是她在家中却总是无法如愿。后来,母亲又生了一个妹妹,这时父亲虽然也痊愈了,母亲却又将全副心力转移到妹妹身上。结果,这个女孩子觉得自己是唯一没有受到爱和温情的人。她继续拼命奋斗。在家中,她是好孩子,在学校,她是好学生。由于她的成功。父母决定让她继续她的学业,把她送到一所在当地颇有知名度的高级中学去。最初,她不了解这所新学校的教育方法。她的功课开始赶不上别人,老师因此批评了她几句,她却觉得万念俱灰了,她急着要得到别人的赞赏。家里没人赞赏她。学校也是如此,她该怎么办才好?

她环顾四周,想找一个了解她的人。在几经尝试后,他终于离家出走,和一个男人一起生活了14天。她的家里对她的行为忧虑万分,到处寻她。到一定时间后她又会后悔自己做出的荒唐事。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她送了一张便条回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已经服了毒药,我很快乐。”事实上,她根本没有服毒,她之所以这样做,原因也不难了解。她的父母对她很慈爱,她觉得她还能博得他们的同情,所以她不自杀,只是等着母亲来找到她,把她带回家。假如这个女孩子知道她所追求的其实只是受人赞赏而已,那么这场风波就不会发生了。以往,这个女孩子的成绩一直是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假如她高中的老师也了解这一点,假如他知道这个女孩子对“赞赏”二字相当敏感,他只要对她稍微加以注意,那么她的情况就不会如此悲惨了。

在另一事例中,一个女孩子出生在一个父母亲性格都很柔弱的家庭里。她的母亲一直想要个男孩,对这个女孩子的降生自然是大失所望。她一直很瞧不起女性的地位,她的女儿也难免受其影响,她不止一次地听见母亲对父亲说:“这个女孩子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她长大后,一定没人会喜欢她。”“她长大后,我们该拿她怎么办呢?”在这种家庭中度过十几年之后。她看到了母亲的一个朋友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信中为了她只有一个女儿而安慰她。并说:她还年轻,将来总会有男孩子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女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几个月以后,她到乡下去拜访她的一位叔叔。在那里,她遇见了一个智力很低的乡下男孩,并且变成了他的情人。后来,她甩掉了他,但是他依旧对她一往情深。当我看到她时,她已经拥有一大群的男朋友。可是却没有哪一个人能令她称心如意。后来她来找我,是因为她现在患有焦虑性神经病,不敢单独一个人出门。当她对获取别人赞赏的某种方法觉得不满意时,她就会以自暴自弃的办法来“糟蹋”自已,现在,她是以身体病痛来让她的家庭为她感到烦恼,令别人对她束手无策。她哭泣,以自杀作为威胁,把家闹得鸡犬不宁。我们很难让这个女孩子认清她的处境,也很难让她相信这样的事实:她在青春期时,把设法脱离被轻视这件事的重要性看得太重了!

四、性教育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性教育的问题。性教育问题近来被可怕地夸大了。许多人对于性教育问题简直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他们主张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要进行性教育,并夸大因对性的无知而带来的危险。不过,如果我们观察一下我们自己和他人过去在性教育上的经历,我们既看不到有这些人所谓的问题,也看不到有这些人所谓的危险。

个体心理学的经验教导我们,孩子2岁的时候,应该告诉他们自已是男孩,还是女孩,还应该向他们解释,他们的性别是不可以改变的,男孩长大成为男人,女孩长大成为女人。孩子知道了这些,即使他们缺乏其他的性知识,也不会带来什么危险。只要让孩子认识到,女孩的教育不能以教育男孩的方式进行,反之亦然。这样性别角色就会固定在他有意识中,他也肯定会以正常的方式发展和准备自己的性别角色。相反,如果他认为通过某种戏法就可以改变他这一性别,那么就会产生问题。而且如果父母老是表达希望改变孩子的性别,也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孤单的井》就有对这个问题的精彩描述。父母经常也乐于把女孩当男孩来教育,或把男孩当女孩来教育。他们把自己的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为他们拍照。有时女孩长得像男孩,周围人便以男孩称呼她。这会给她带来很大的困惑,不过,这完全可以避免。

我们还应该避免贬低女性和主张男性优越的论调。应该教育孩子认识到男女是平等的。这很重要,它不仅可以阻止女孩产生自卑情结,也可以阻止对男孩产生不利影响。如果男孩被教育认为男性优越,他们就会把女孩当作仅是泄欲的对象。如果我们能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未来责任,他们就不会用丑陋的眼光看待两性关系。

换句话说,性教育的真正问题不仅仅是向孩子解释性的生理知识,还要涉及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培养问题。这个问题和孩子的社会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他缺乏社会兴趣,他就会玩世不恭,并完全从自我欲望的满足来看待与性有关的事物。这种情况常常发生,也反映了我们文化的缺陷。女性是受害者,因为我们的文化更有利于男性发挥主导作用。不过,男必实际也深受其害,因为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他们便丧失了对最基本的价值的关注。

关于性教育的生理知识方面,孩子没有必要太早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可以等到孩子对此开始好奇,开始想知道这方面情况的时候,才告诉他们。如果孩子太过羞怯而不愿意问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对关注孩子需求的父母总会知道什么时候该主动告诉他们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就像朋友,他们就会问这方面的问题,不过,我们必须用一种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答案,同时,还需注意避免给予他们可能会刺激和激发其性冲动的回答。

与此相关的是,如果孩子明显表现出性早熟,也不必太多惊慌。性发育很早就开始了,实际上,在出生后的数周就已经开始了。婴儿肯定也能体会到性快乐,有时他们会故意刺激性的敏感区域。看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必恐慌。不过,我们要尽力加以阻止,同时也不要把这个问题搞得太过严重。如果孩子发现我们对此类事情太过担心和忧虑,他们就会故意继续这样做,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孩子的这种行为常常会使我们认为他们已经沦为性欲的牺牲品,而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把这个习惯当作炫耀的工具。小孩通常会玩弄自己的性器官,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害怕他们这么做。这和小孩装病的心理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注意到,一旦他们生病,他们会得到更多的宠爱和关爱。

为避免刺激孩子的身体,父母不应该太过频繁地亲吻和拥抱他们。这对孩子很不好,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也不要从精神上刺激孩子的性意识。孩子通常会在爸爸的书房里看到一些轻浮、挑逗的图片。我们在心理咨询诊所也不断遇到这种案例。孩子不应该接触那些讨论超越其年龄理解水平的关于性的图书。我们也不应该带孩子去看关于性主题的电影。

如果我们能使孩子避免所有这些形式的过早的性刺激,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简单的解释,不要刺激孩子的身体和性意识,给予他们真实、简洁的回答。重要的是,不要欺骗孩子,如果我们还想拥有孩子的信任的话。如果孩子信任自己的父母,他就会信任父母对于性的解释。就会对来自同伴的关于性的解释大打折扣——我们90%的关于性的知识都来自同辈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朋友般的关系,比那些在回答有关性问题时所使用的、自以为得计的各种回避、托词要远为重要。

如果孩子性经历太多,或性经历太早,他们后来通常都会对性失去兴趣。这就是为什么要避免让孩子看到父母做爱。如果可能,最好不应该让孩子和父母同睡一屋,当然,也不应该同睡一床。兄弟和姐妹也不应该睡在一屋。父母应该留意孩子是否行为得当,也应该留意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这些话对性教育进行了最重要的总结。我们这里看到,就像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性教育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家庭内部的合作和友爱精神。有了这种合作精神,有了早期关于性别角色的知识,有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孩子会很好地应付将来可能遇到的任何危险。重要的是,他们已准备好以健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人生的工作。

同类推荐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集结了国内政治哲学界的顶尖学者,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克服哲学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论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赛亚·伯林、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米特、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等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观念,在精神源头和哲学根基处重新审视和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动机资源,辨析西方现代性的动力与不足、优势及缺憾。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叛逆的思想家

    叛逆的思想家

    这本书不仅是单纯的科普作品,更是一部真正的思想史漫谈。就连作者自己也很难准确定义它——它到底是一场噩梦,一出闹剧,一则寓言,一篇讽刺文学,一场心灵游戏,一场赌局,一句讽喻,一种观点,还是对一切观点的讽刺?或许,只有游历了八大领域的诸多人类思想,才能找到答案。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哲学知识。近50个精彩故事独立成篇,连缀起来又共同组成一幅精彩的哲学画卷,清晰地呈现出哲学发展的脉络。此外,还增设了“哲学辞典”、“哲学家小传”、“名人名言”、“名人评说”、“著作列表”等辅助栏目,以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悲惨世界(上)

    悲惨世界(上)

    十九世纪的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饱食终日的法官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过夜,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冉·阿让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他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出现,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在此期间,冉·阿让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并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
  • 白雾风吟

    白雾风吟

    前一世,他们是天作之合可只因为一场战乱让两人永别她错抱他的骨灰坐在雪地里自杀而亡……他得知消息后跳江而死……----而这一世两人再次相遇他的记忆告诉他要找到她,要爱她。这背后的游戏陷阱究竟有多深,一切都是迷…… 7月26日晚八点准时更新!!!
  • 异能职校生活让我很懵圈

    异能职校生活让我很懵圈

    让我手里没有笔,去想象,去构思作品,呵呵!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了近乎完美的构思,但在提笔,下笔时,显得格格不入,变成我脑子里多余的‘水分’真正的段子并不完美,但是它是正确的选择,让人读起来很惬意。现在我写的这一部《异能职校生活让我很懵圈》是根据自己现在的生活日常所写,不远离现实,不脱轨异能,既存在青春,又带有年轻时的真性情,希望各位读者喜欢我的书
  • 人生逗市

    人生逗市

    逗市在其中,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却是操控英雄的英雄
  • 拈花血心诀

    拈花血心诀

    蒙古大军南征大理,妙香古国风雨飘摇。机缘种种,奇遇相继,乃至领袖群伦;斩除顽恶,浴血沙场,只为保境安民。
  • 复仇天使在都市

    复仇天使在都市

    被背叛的痛苦,身负血海深仇,改头换面的血无泪回归华夏。护美,复仇,修道。本想此生不动情,奈何气场太强,冷艳老师、美女校花、黑道大姐、、、、、、纷纷扑来,哎,美女,冷静。
  • 农门长女发家史

    农门长女发家史

    肖明廷第一次见叶云舒的时候,叶云舒正拿着把菜刀横在她奶奶的脖子上威胁。“不就是一死吗?我就是死,也要拉着你们当垫背的!”如愿做了叶家的上门女婿,帮着她种田经商做买卖,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但说好的没有第三者呢?那个总在她身边转悠的宋至算怎么回事?叶云舒皱着眉,一脸的讨好:“嗯……要不,咱们的亲事就作废吧?”肖明廷:没门!窗户也没!
  • 仙途境说

    仙途境说

    仙途之境,分武境、道境、圣境,此为三境也。武境之困,欲破极限;道境之困,难寻天机;圣境之困,迷于本心。漫漫仙途举世寻,万古终遇有缘人...
  • 我在大明玩魔法

    我在大明玩魔法

    嘉靖四十四年,苏晓穿越而来,带着一根叫老三的魔法手杖。这是平淡无奇的一年。天下还没有太子,裕王还在惶惶度日。徐阶拜阁入相,带来了高拱和张居正。海瑞上疏《治安疏》,震动朝野。轰轰烈烈的隆万改革风云际会的万历三大征决定命运的萨尔浒之战诡秘疑云的梃击案和红丸案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代大魔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