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1200000025

第25章 1911~1918年:成型(下)(4)

1914年,学校中文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 课程除了国文外,其他均以英语讲授。1917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该校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20世纪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7年神学院分立,便一心一意搞职业化教育。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存在主义大师杜威的学生、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致力革新校务,强调师生团结、学术自由。他曾说,沪江精神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的、牺牲的。他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而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他的努力下,沪江大学于1929年获准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学校的设置作了一系列调整,相继成立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课程设置注重打好基础,强调文理相通、学以致用,学生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学生课余生活十分丰富,有书法研究会、健美学会、口琴会、英美文学会、英文剧社、网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男女篮球队、田径队、女子体育促进会等。其中足球队的张绑伦后来成为上海著名足球运动员。

刘湛恩还削弱学校的宗教性,增加学术性,提倡“团结、民主、进步、学术、自由”的“沪江精神”,使之成为孕育民主精神的重地。

刘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读的亲身体会,因而对家境贫困、勤奋好学的学生十分爱护,设置奖学金、助学金,还让他们有一边读书一边做工的机会。

在华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的学校。1913年,该校就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1929年3月18日,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而成为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上海大学”)。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院长为朱博泉,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商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商业管理”、“商业心理学”、“市场学”、“风险管理”等。除本科外,另设专科与普通科,利用晚上业余时间上课,为在职职工、家境贫寒但好学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办学认真,课程切合实际,又聘请章乃器、潘序伦等社会名流执教,因而颇得社会好评。成为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此外,沪江化学系闻名全国,还率先创办了社会学系。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过去的思晏堂、思伊堂等3栋增至怀德堂、思魏堂、思裴堂、思乔堂、思孟堂、思雷堂、思福堂等44栋,学校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并添置了大量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其中,思晏堂是沪大第一座大建筑,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思伊堂“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怀德堂“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思魏堂是纪念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外观为后罗马风格,乃沪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科学馆是当时沪大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大得以跻身著名大学行列。

虽然如此,但在当时,这些“外资私人办学”的社会影响和学术水平已经难与国立的清华、北大相抗衡。因为办大学需要大笔投入,只有燕京、金陵能与一流国立大学抗衡。

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又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沪江大学学生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日伪妄图利诱他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同年4月7日,刘湛恩上班之际,在静安寺路大华路(今南京西路南汇路)候车时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引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和悲痛,社会各界3000余人为这位杰出的爱国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同日,樊正康接任校长。在重庆的沪大,与东吴大学的校友曾联合开办法商学院。

抗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被日军侵占,校区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交涉,仍不允许复校上课。学校本部只好迁往城中区商学院,与圣约翰、东吴、之江等组成教会联合大学,继续开课。抗战胜利后,沪大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复校,1946年2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迎来最后一任校长凌宪扬,继续惨淡经营,辛苦办学,尤其注重他兼主任的商学院。

建国前夕,凌拒绝担任国民党的中央银行发行处处长,拒绝离开上海。1949年5月,杨树浦刚解放,凌就遭到校园里“革命群众”的嘘声,无奈辞职回家。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进入高校。凌宪扬于4月被捕,1960年死于狱中。

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沪大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近年,沪江校友会又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重新办起了夜校。

3、1911年C:女心如磐石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旧中国14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老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1908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预科在福州成立,选举程吕底亚女士为校长。学院预科先租赁仓前山倪厝弄的一处房子为宿舍。1911年12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仓前山新校地址奠基。由Mr.Fred H·Trimble负责。

为纪念J·D·Payne所捐的经费,学校先建造了一座办公楼,命名为彭氏楼。尔后,妇女外国布道会哥伦比亚分会为纪念前任分会主席Mrs.Laura granston,也捐了1万美元建造了一座宿舍楼,命名为谷氏楼。1914年还得到Mary.Kester捐了8千美元。Dr.J·B·Trimble抵押了他的田地,将价款4千美元也捐献给华南,使谷氏楼的基建工作能如期完成。

当年秋,华南学院迁入新址后,便着手招收本科生。1916年,共有5名本科生在华南学院完成二年学习课程后,转到美国、加拿大、上海等院校,继续完成本科学业。

1917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开始创办四年制本科专业,首先办教育系,1921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因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于是在学生及校友中发起募捐建楼运动,共收到捐款国币2万元,超过了预定的金额。为纪念程吕底亚女士,该楼被命名为程氏楼。

192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决定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申请学士学位的授予权。1922年9月28日,得到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的临时承认证书。

王世静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本科学习两年后,转入美国晨边学院继续学习。她学习成绩优异,再进入密执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在该校得到Barbour奖学金,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女性。1923年获硕士学位后,受聘于厦门大学。1924年,王世静响应母校的召唤,放弃厦门大学的优厚待遇,回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化学系主任。

1925年7月,程吕底亚女士经美国托事部同意,辞去校长职务。院董事会任命卢爱德博士继任校长。

1927年七八月间,在我国反对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中,卢爱德博士和华惠德女士分别辞去校长和教务长职务。院董事会准备聘请陈叔圭为院长、王世静为教务长,但是陈叔圭婉言谢绝。于是,院董事会决定成立一个由5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陈叔圭任主席、王世静任教务长、李美淑任会计、黄惠贞任附中校长、黄惠珠任秘书,卢爱德和华惠德任院委员会顾问。

1928年6月27日,院董事会再次酝酿院长人选,最终任命王世静为院长。因王世静回国后,对华南学院办学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经院董事会批准,她推迟了上任时间,再次赴美深造。1929年7月王世静回国,1930年1月18日举行王世静的就职典礼,从此她担任院长到建国初期。

1931年10月9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请立案。为此,除了学院的课程设置按教育部规定进行了调整外,学院的教育经费也必须按教育部的规定达到一定额度。1933年6月,教育部准许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临时立案,承认其中文、外语、教育、家政、数理、化学、生物等7个系。1934年6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正式承认具有文学士与理学士两个学位的授予权。

1935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加入美国基督教13所大学联合托事部。

此年,余宝笙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辞谢导师即著名生物化学家、维生素ABC的发明者麦卡伦教授的挽留,于1937年8月毅然离美回到华南学院,继续担任化学系主任。嗣后,吴芝兰、刘永和、陈佩兰、邓锦屏、魏非比、魏秀莹等去美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也纷纷相继回国,到山城南平为母校服务。

1938年6月21日,华南学院内迁南平。当时,学院行政机构采取集体领导制,在院董事会下设院务委员会,由王世静院长及陈叔圭、许引明、吴芝兰、王淑娟等教授共9人组成。

在南平时期,华南学院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她们深入城乡,开展3个月的抗日爱国宣传活动;组织了300多名农村妇女参加急救训练;公演话剧、歌剧,举办音乐会,将收入均用于慰劳前线战士。

1941年祖国沦陷后,日寇入侵闽北。古田大湖阻击战是保卫闽北的关键战役。高山峻岭之间,粮食难以供应。南平驻军决定赶制20万块光饼,穿扎成串,限期送往大湖。华南学院全体师生日夜奋战,投入紧张的支前工作,并在每袋干粮里附一纸鼓舞士气的短笺。大湖之役胜利了。学院师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军民们的高度赞扬。

1941年,华南学院福州校舍彭氏楼失火,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彭氏楼重建尚未竣工,延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学院迁回福州的任务。

周贞英博士1946年从美国返校,担任生物系主任。

1947年,美国董事会召开战后复兴会议,王世静院长应邀出席,校务工作由教务长许明引代理。王世静去美国向董事会报告了华南学院在抗日战争期间办学的情况,会后又应邀到美国各地大学演讲,备受赞扬。

王世静的这些活动,扩大了华南学院在美国的影响,使许多美国友好人士及华南在美国的校友纷纷表示乐意资助华南学院办学。中国教会学校联合理事会拨5万美元给华南学院重建彭氏楼。

1947年3月13日,波士顿大学校长亲自给王世静颁发人文科学荣誉博士学位。

1951年4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

4、1912年:深厚的中土

河南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后周和北宋时期,这里是国子监所在地。一百多年前这里是清代贡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最后两次全国会试曾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

废科举而兴学堂,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运而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上专业化、现代化的道路。1912年,以林伯襄等进步人士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另两所是1896年成立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其他相关部分),1911年成立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

林伯襄校长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旨在放眼欧美,培育人才,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旧式教育的开放式大学。预校成立之初就实行男女同校,并组织了篮球队、网球队、武术队、新剧社等,开启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

开办后初期的两任校长都是有功名的人。第二任校长丁德合是清末最后一科乡试的举人,他后来又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归国后即兴办新学。第三任校长李敬斋是留学美国的博士,他在宣统年间也曾被授予“理科举人”。

此后。该校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拔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

1923年3月,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 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增加了农科和法科。1928 年9月增设医科。

五大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27年,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正式组建,成为当时除北大外,北方地区第二所多学科综合性国立大学(清华1928年才改为“国立”)。

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并改文、理、法、农、医5科为5院,张仲鲁任校长,河大正式命名。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学先后辗转于河南信阳、南阳、洛阳,陕西西安、宝鸡等地,虽然图书、资料及仪器损失惨重,但仍办学不辍。

同类推荐
  • 历代名赋

    历代名赋

    从先秦开始,赋体之文就已出现。赋是介乎诗和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学样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画卷中,赋体文学也曾有过它光辉灿烂的一页。本书对于历代的辞赋,选的比较全面,从中不难看出历代辞赋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 枕着唐诗梦游

    枕着唐诗梦游

    读唐诗,我们感受较深的,是诗人们的失意、落魄、贬官、流放;是他们借酒浇愁,诟病读书,向往归隐的无奈;是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依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子精神。读唐诗,虽然每每有引古自伤的情绪,但转瞬即逝。萦迴于胸间的,是对于唐代官员诗人、布衣诗人丰富社会阅历的艳羡,是对他们自由心灵的由衷的敬佩。
  • 郁达夫散文集(套装共四册)

    郁达夫散文集(套装共四册)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他在散文中不加掩饰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本书收录了郁达夫最精彩的散文,向读者传达了郁达夫的散文中洋溢着的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本书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画面。
  • 一朵古典的花

    一朵古典的花

    本书为作者近两年发表的优秀散文精选集,共65篇。作品围绕爱与美、女性修养与品味、旅行札记、音乐感悟等主题,曾在各主流网络平台及媒体发表。散文笔触灵动、深情、细腻,将平凡朴实的文字熔铸成有思想、有感受、有生命和有韵味的精魂。
  • 第七只眼睛

    第七只眼睛

    历史的前行和文明的递进,并非仅仅指物质繁荣与科技发达,它还需要一个精神维度,时光倒流,枯黄的草重返青葱,坠落的果子飞回树上,老人变回青年,童年正在前面等待。
热门推荐
  • 我的青春有点怪

    我的青春有点怪

    相信青春是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这是一种谬误。青春期是“罪恶期”,多数人不过是假借“青春”之名来肆无忌惮的制定自己的行事准则罢了。就算哪里出了问题也可以冠冕堂皇的说“冲动犯错也没什么啊!这就是青春嘛!”
  • 心灵鸡汤系列书——人生转折点

    心灵鸡汤系列书——人生转折点

    本书饱含温馨的情感,采集了大量充满启迪的心灵故事,情意浓浓,至真至醇,如涓涓细流冲涤你尘封的心,给你心灵的滋养;如母亲温暖的手轻轻抚慰你的胸膛,给你心灵的深深慰藉。它能让心如明镜,照见你曾经的倩影,让你获得片刻休息欣赏自己;它能让你情如种子勃发,慢慢长成片片树阴,遮挡你的风风雨雨。人生如斯,还有谁如此情真意切地牵挂着你?
  • 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

    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

    由鹤阑珊编著的《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根据王阳明心学实用性的特点,总结其在社会生存中的几大法则,从而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其实这一方法无非是一个字,那就是用“心”。首先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具备洞悉人性的心学方法,培养淡定的心力,用王阳明提倡的方式祛除我们的负面性格,使自己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
  • 血沃北疆

    血沃北疆

    客官:“小二,来盘手撕鬼子!”小二:“对不起,没有。”客官:“那换一锅裤裆藏手榴弹。”小二:“对不起,没那么雷的。”客官:“奇侠、神尼,弹弓打飞机、一枪八百里,总得有个吧?”小二:“对不起,这些真没有。”客官:“那你们到底有什么啊?”小二:“原汁原味,打响抗战第一枪的老少爷们儿!”
  • 无限进化之百变妖兽

    无限进化之百变妖兽

    地球青年龙天因为一次相亲会认识了一个善解人意的菇凉,谁知对方乃是异界暗黑节度使,于是相亲变成了诱拐,惹我们的主角也被变成了一只异兽,谁知那个世界的物质构成好像有点美味哦……
  • 未亡之目

    未亡之目

    她是九幽的圣女,也是一个失去魔族信仰的小瞎子,她是魔尊和天界公主的孩子,本该受万魔崇拜,在成年之后登基为王,却不料一场战争,魔族覆灭。她被天界赫赫有名的战神明澈收养,明澈是什么人?那是整个天界的女人都想嫁却都不敢嫁的人,他镇守南天门数千年,整天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表情。可是,那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如今的明澈早已经跌落神坛,成为天界千古不能原谅的罪人,成为闻风丧胆的修罗武神。即使这样,他依旧是她心中皎白的月芒。她最喜欢的事就是恢复视力之后,每天坚持不懈的送他自己也不认识的花。她喜欢看着他写字时低眉敛声,一身月华的模样。他对她来说,如师如父,甚至动了不该动的心思。他教她念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也教她读天长地久有时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然而,最后她赠他的话却是:愿我万劫不复,了断性命以偿千万亡灵。愿你剔肉削骨,生不如死以慰经年之情。
  • 废土见闻录

    废土见闻录

    好端端地遇到丧尸敲门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楼上租客实际上是丧尸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一个不小心末世废土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 绝色七爷天才七小姐

    绝色七爷天才七小姐

    穿越异世大陆,你说她丑?看看七爷,你说她废?看看七手
  • 玄幻之亿万倍修炼速度

    玄幻之亿万倍修炼速度

    少年自东州而出,驾驭九彩墨玉麒麟,踏足乾坤界,逆行上九天,乘风破浪登苍穹,敢问天地谁主沉浮?天骄逐鹿,翘楚争雄,吾为苍穹掌控者!
  • 黄土躬耕录

    黄土躬耕录

    本书分“理论篇”、“思辨篇”、“方略篇”、“实践篇”、“人生篇”、“访谈篇”六部分。收录了《构建诚信社会要从建设诚信政府做起》、《在改革发展中增加农民收入》等73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