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1200000035

第35章 1919~1936年:鼎盛(3)

抗战期间,在渝郊沙坪坝的南开学校,我们的女儿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有一天,她放学回家,十分兴奋地告诉我们:那位大校长去参观了她的教室。对于任何人,无论小学学生或大学教授,张伯苓是名符其实的“大校长”。一个典型的北方人,身材雄健,体格魁梧,他那样的高个儿,正如他那样的伟人事业,使在旁边与他一同走路的人不免相形见矮。可是他的强健的身材,只是令人肃然起敬,不是敬畏而远避之。

张伯苓常对朋友说,有如胡适所引的:“一个教育机关应当常常欠债。任何学校的经费,如在年终,在银行里还有存款,那就是守财奴,失去了用钱做事的机会。”虽然他要为学校用去每一分钱,自己却度着俭朴的生活。在天津八里台南开大学校址,就时常看见一辆洋车远远地从校门进来,沿着长长的马路,一直去到秀山堂的校长办公室。从天津城西南角南开洼(南开以此得名)他住的那所中国式校长住宅,到八里台大学,是一段有几里的路程,但是他不坐汽车,不管天晴天雨,他总是天天来校办公。在冬季朔风怒号,刮起阵阵“尘暴”的时候,他那辆包车就盖上一层深蓝色帐幕,而裹在厚厚的大棉袍内的大校长,也更显得十分巨大了。

张校长有时请客,邀教授作陪,不在他家中,而在秀山堂改排饭桌的教室内。在那种场合,我们的食指并不蠕蠕欲动,因为校长宴客,饭菜简朴,但是大家心情愉快,为的是能与校长及贵宾在一席。有一次,我还记得司徒雷登来南大访问,负责招待的为大学秘书长黄子坚夫妇。黄太太是美国生长的,她就派我们请客人早餐,因为我们回国不久,还染有一些洋习惯,早上吃吐司与咖啡。虽然家中有厨子与老妈,作为主人的不能不事前布置周到,害得我同太太起了一个大早。校长本人住得太远,不能来(我想他也不惯洋式早餐),由秘书长夫妇陪贵宾来临舍下。居住在八里台的五年中,记不得校长是否曾来我们家中吃饭,大概没有(我的太太不以为然,她说校长来过我们家,并在吃饭时告诉她,那碗剩下的鸡汁不要丢掉,可以泡饭吃)。但是,这不是说校长没有与教授接触。有时候,兴致来时,他会光顾教职员住宅,看看教授家里情况,并检查房子是否清洁整齐。他的办法很简单,只要看一下在会客厅内的那些电灯罩上是否积有尘埃,就可知道。我想,我们的家是经过考验而及格的,好像还博得校长的赞许。

在我记忆中颇深刻的,是学校每星期的周会,校长登坛训话,演说他的那一套教育理论。像他在《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里所说的,中华民族之弊病有五大端:愚、弱、贫、散、私。他开办南开的目的,就在育才救国,以匡正此五大弊病。针对着“弱”,他提倡体育;为挽救国家的“贫愚”,他造就有“能”的青年人才,而以“公”(矫正“私”)“能”为南开校训。因为“中华民族有如一盘散沙”,他强调团结:“聚则力强,散则力弱”,“分则易折,合则难摧”。为了证实这个道理,在训话时他喜耍一个小玩意儿。就是在训话中间,他临时叫坐在礼堂前排的几个学生上台来表演。先把一只筷子给某个年轻力壮的学生,让他把筷子轻而易举地一折两段;然后给他好几双筷子,捆成一束,不论那学生如何力大,如何用力试着,他终于无法把那束筷子摧断。另一办法,我也亲自见过,是让一个看上去像运动员的高大强壮的学生,与四五个其他学生在台上作拔河之戏。当那个运动家寡不敌众而败北时,台下的学生在哄堂大笑中懂得了“聚则力强”的教训。

3、1920年A:源远流长

在苏州大学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所近代史上独具特色的高校,堪称国学大师的摇篮。中国传统学术的生命,与一个江南水乡连在了一起。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原名无锡国学专修馆,施肇曾和陆起于1920年冬创建于湖光潋滟、岚色秀丽的惠山之麓,1928年改名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9年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任校长,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培养国学精英的摇篮。其办学宗旨为:研究本国历史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

该校当时在南京、上海、无锡3处招生,据说应试的达1000多人,结果只录取了正额24名,附额(备取)6名。以后每班也就在30~40人之间,最多一次招了50人。唐文治参照当时国立大学中国文学系各项规章办理,实行学分制,修学期3年。抗战前10年里,唐先生“挽狂澜于即倒”,在教学上的惨淡经营和苦心擘划,已培育出如唐兰、王蘧常、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蒋庭曜、夏君虞、毕寿颐、朱星预、魏建猷、陈钟凡等学有专长者,后期还有马茂元、周振甫、鲍正鹄、冯其庸、汤志钧、徐兴业、陈祥耀、朱星、江辛眉、沈熙泉、李孟矞、严古津、吴雯、杨康年、王绍曾、陆成侯、陆以鸿、翁闿运、周坚白、杨廷福等一代俊才。

在学者谢泳看来,无锡国专实际上是后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源头,无锡国专本来比清华国学院早创办数年,许多无锡国专的毕业生后来去了清华任教,如吴其昌和蒋天枢,这其实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传统。甚至此后数十年,直到解放后,中国各大学里文科(文史哲)院系的主要师资,基本上是来自无锡国专和清华国学院。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就是我们人大中文系的老主任。

1935年,学校于太湖之滨、宝界桥畔,勘地50余亩,粗具黉舍规模。记得唐先生在奠基时,当场朗诵4句祝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蔚起,天下太平。”这一年全校有300多学生,7个班,分甲乙6班,正科3年。另设1个补习班,凡学生程度较差的,先读补习班,再升入正科。这时可算是国专的“全盛”时代了。

新式高等学校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教学、研究对象,无非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这是我国所仅有的。无锡国专学术空气浓厚,不同流派老师荟萃一堂,延聘辜鸿铭、陈石遗、章太炎、金松岑、李详、孙德谦、钱基博、顾实、陈柱、朱文熊、周谷城、王蘧常、周予同、蔡尚思、钱萼孙、胡士莹、王佩琤、朱东润、唐庆诒、郝昺衡、胡曲园、徐震、鲍鼎、张世禄、朱大可、赵泉澄、蒋祖诒、吴丕绩、葛绥成、许国璋、金德建、吕思勉、郭绍虞等名师(自然还有他本人,执教孔孟研究、周易研究),以教授为中心,将真正的学者当做“宝贝”,学风优良,科研上百家争鸣,对学生又要求严格,招生“少而精”,学习则“由博返约”、“循序渐进”,坚持首须过好古文、外语两关,强调读和写的训练,拔植隽才,被学林传为美谈。无锡国专办学十六字诀:“熟读精审,循序渐进,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抗战军兴,无锡沦陷,年已76岁、双目失明的唐先生率领学生数十人,含辛茹苦,转道至长沙、湘乡,沿途租民屋上课。1938年初,终于迁校桂林,先后借正阳街、环湖路民房,继续开学。入冬后,桂林屡遭空袭,便暂徙北流山围。学校在桂林时间最长,且处于鼎盛期。

次年2月,唐先生以水土不服,年迈多病,返沪治疗。鉴于江浙学生纷请复课,遂改名“私立国学专修馆”,沿用私塾形式,避免向敌伪登记。校舍先暂借上海康脑脱路(今康定路)通州中学,后在北京西路嵇山中学,敦聘王蘧常先生任教务长,而桂校则由冯振心先生负责。沪校三年制专科,自第二年起,分设文学、哲学、史地3组。

1949年4月无锡解放,该校经苏南行政公署批准改名为中国文学院,唐文治为院长、王蘧常为副院长。1950年秋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无锡国专办学30年,制度要求虽有其偏颇处,却自有其作用。因招生力求“少而精”,校友约一千七八百人左右,人数并不多,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相当一部分堪称国学大家。

无锡国专和清华国学院,这两个国学教育机构,一为国立、一为私立,而且都没有长期维持下来,它们的中断也预示了国学研究的最后命运。其前后兴起的时间恰好有一段学术上的连续性,正是这种连续性延续了国学研究的生命。在他们以后,这一领域里再出现像他们那样的大学问家就很难了。历史在事后看有时很让人害怕,如果没有这两个机构,中国后来的国学研究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真不可以设想。

自古创校者多为担当民族大任之人,唐文治则是其中的一位巨星。他从封建时代的士子起步,一生映照着时代的变迁,实践了济世育才的宏愿,足为千秋师表。

唐文治(1865~1954年),江苏太仓人,国学泰斗,著名教育家。桐城派吴汝纶高足,1892年进士及第,清末曾任职外务部,官至农工商部署理尚书。1908年弃官从教,随后任上海实业学校(即今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院院长,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工科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国学专家。王蘧常评价其为:“天生哲人,合精神物质文明为一冶;手振木铎,揭正心救民大义于千秋。”他为官14载,忧国忧民,才智超人,威名远播;后期投身教育,精研国学,道德文章,卓然垂范。

4、1920年B:殖民与友谊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20世纪50年代初,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另一所为清华大学)。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1920年,哈工大建校,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3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4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制由4年改为5年。原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4年10月,中俄工业大学校有了首届毕业生。此年,铁路建筑系22名毕业生都顺利毕业,获得工程师称号。次年,机电工程系有了第一期毕业生,共25人,获得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其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了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学校校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后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双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5名代表。中方由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法政学院和商学院此时同时并入哈工大。

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2年,教师队伍大变动。伪满洲国政府从中东铁路聘请26名工程师来校任教和充任领导工作;同时将12名苏俄教授和教员解聘。新组织起来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工作不够熟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从这一年起,学校经费开始锐减。

193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中国籍研究生毕业,共有3人,分别为机电工程系的任栋梁,建筑工程系的王竹亭、夏树森。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哈工大也不断被日本人所控制。在完全被日本人接管后不久,即改用日语授课,建立电机、机械、化学、采矿、建筑、冶金等6个系,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不久,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恢复校名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一直沿用至今。

至此,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 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了社会活动家。

1945年,学校进入中长铁路管理时期。抗战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由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哈工大被中国政府正式接管,此后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为办好哈尔滨工业大学,建国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跃居于全国最前列。

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

经过80余年的建设,哈工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研究型全国著名重点大学。哈工大的学科建设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同类推荐
  • 竹园之恋

    竹园之恋

    《竹园之恋》是为了迎接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25周年校庆,该校每一位教师回顾和展望学校的发展,通过诗歌和散文的表达形式,用自己最真的情感书写对竹园的恋恋情深,并编辑《竹园之恋》散文集,为学校25周年华诞献上一份珍贵的贺礼。
  • 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

    我们当然可以爱一个人爱到不要命,但是绝不能爱一个人爱到不要脸。五十七篇文章,来自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的亲人、同事、室友、同学、恋人等等,有爱恨情仇、柴米油盐、现实和梦想,充满人间烟火,是普通、平凡、真实的,同时又是独一无二、色彩斑斓的。我们谈论或者不屑他们,我们羡慕或者嘲笑他们,同时,我们都是他们。暖小团的文章,简单粗暴、一阵见血、犀利、颠覆、有趣、精准、透彻、真诚。书中的数篇文章在韩寒监制的「一个」APP获得无数点赞,《致未来丈夫的一封信》、《致前任男友的一封信》等文章发表时都曾经刷新「一个」app文章点赞数量,成为当时的历史点赞第一名。
  • 锦城觅诗魂

    锦城觅诗魂

    成都是一座文学的城市。《锦城觅诗魂》作者赵丽宏专著的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漫游,在杜甫草堂凝思,在锦江岸畔寻觅,在浣花溪边流连,聆听这座城市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诗歌的印记留存于一砖一瓦,静心感受,似乎能够隔着岁月听见文字的曼妙歌声。杜甫、薛涛、陆游、巴金、沙汀……《锦城觅诗魂》内蕴深厚的文字糅合空间的广度与时间的深度,将带你感受伟大文人留在这里的诗情画意。
  • 天·人·情·思(名家散文精选)

    天·人·情·思(名家散文精选)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我们遴选了数十位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家之作。他们是:朱自清、鲁迅、巴金、萧红、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胡适、梁实秋和林徽因等。在这里,你能够欣赏到让心灵得到舒缓的美文,能够感受到记忆里留存着的久违的情感,能够感受到身在异国他乡的乡愁。
  • 宋词说宋史

    宋词说宋史

    文史不分家,文学创作是现实社会的形象表现。通过阅读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一个角度了解那个时代的诸多历史现象。“词为艳科”,宋词以善写男女私情著称,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对狭窄。随着社会生活之发展和历史背景之演变,宋词也多少走出花前月下的狭小圈子,表现了更加开阔的宋代历史风貌。本书选取16首宋词以及题材类似的作品,阐述作品产生之历史环境和相关的历史事实,期待一种新的阅读视野,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从而对宋词与宋史都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热门推荐
  • 末日皇图

    末日皇图

    公元2060年,以M国为首的几个北约联盟展开了人类的第三次,世纪大战"。华夏联盟采取的激烈的反攻战略。各种核弹摧毁了地球表面的一切,这一战持续了三年之久,最后北约联盟和华夏联盟,决定停止一切热武器的使用。因为他们知道地球上的物种在辐射下慢慢的变异成了人类不可抵抗的生物。它们开始疯狂的屠杀在核战中生存的人类。
  • 美人倾世:朕的江山请收下

    美人倾世:朕的江山请收下

    她是顾家长女,家族大权在握,师从世外高人,归来之时便使整个京城为之轰动。他贵为天子,心系天下,无奈却为权臣与名门士族所牵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她曾与他隐匿在山林间寄情山水,也曾出山助他稳定朝堂。从此以后,琴瑟和鸣,他如虎添翼。夺兵权,分势力,将震主之臣一网打尽;削藩王,平天下,要万里江山尽入囊中。江山既定,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纵情享乐,移情他人时,他却仍然尽心理政,待她依旧柔情似水,只听得一句:“朕的江山请收下。”
  • 恶魔校草:遇见你之后

    恶魔校草:遇见你之后

    本作品为清纯虐恋,喜欢就支持吧
  • 梦回大唐之权倾天下

    梦回大唐之权倾天下

    21世纪,她是个平平凡凡的大学生!丢在人海中再也找不回来的人!穿越之后,她变成了沉鱼落雁的上官婉儿,美丽,聪慧,外加可爱!足智多谋的狄仁杰,老谋深算的景王爷!一个忠心捍皇位,一个野心勃勃地夺皇位!他们明枪暗箭,费心心机!她却因一场错误的复仇,由一个无邪少女变成一个媚惑红颜!搅乱了这场纷争!
  • 爱你天荒地老

    爱你天荒地老

    都说十年是一个美好的轮回,十年了,该学会去爱了。从一开始的相遇,就注定了以后的相见。他只不过是想牵牵她的手,想和她睡在一张床上,想和她永远的在一起。而她,只不过想每天给他做顿饭,想和他去想去的地方,想和他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一张离婚协议放在某男面前。“你干什么?”某女一本正经的说“我不能太依赖你了,我就想看看离开你后我能不能活了。”某男气的把她拉到怀里。“我告诉你,这辈子,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
  • 汉风遗梦

    汉风遗梦

    海利集团工程部项目经理刘飞到工地巡视工程进展的过程中意外坠楼当场殒命,幸运的其灵魂穿越来了千年前东汉末年,附身于大皇子刘辩身上。因为刘飞这个来自未来的小蝴蝶导致即将来临的三国割据时代变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且看男主如何一步一步的扶大厦于将倾,从而缔造一个崭新的大汉盛世。
  • 重生之倾本佳人

    重生之倾本佳人

    一场本不该属于她们一行人的故事与经历,却因一次不算失误的失误来到了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她们又该谱写什么篇章,又该怎样去度过这荒芜的一生
  • 画澜沙

    画澜沙

    十万年前,一眼情深,从此注定永世缠绵,彼岸花开,七年梦境,十万年情深从未间断。她万年前是高傲的神皇,六界之主,而他则是孤傲的魔君,神魔疏途,她为他跌入万丈深渊,他因她陷入千世轮回。万年过后,她最终落家花府,却因当年执意要逆天而行,万年记忆尘封,而他最终落家狐族,伴她终生,陪她浪迹天涯,看遍天下风景。这是一部偏言情的古风小说,千世轮回,再续前缘
  • 辽大记忆

    辽大记忆

    关于大学的记忆,留给青春的我们的文字……
  • 细胞去战斗

    细胞去战斗

    细胞可以是武器、防具、锅碗瓢盆、蔬菜、与动植物基因融合,将世界融入细胞…去战斗。有多少万亿个细胞,就有多少武器,就有多少个世界…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