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2900000061

第61章 附录:中国古代大学溯源(2)

此时,官僚同宦官的矛盾更大了。官僚大都是世族地主,他们世代为官,经济基础雄厚,政治力量强大。如杨震四世为三公,袁安四世5人为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全国,权势倾天下。这些官僚集团以“清流”标榜自己,对宦官其门徒的“浊流”是看不起的。所谓“清流”是指以儒学为正宗,凭着孝廉、征辟、策对等正途做官。在这一点上,官僚和儒生的看法和利益是一致的,这是他们联合反对宦官的基础。官僚、儒生集团反对宦官的斗争方式,主要有上书苦谏、大造舆论、闹学潮、弹劾镇压等。

大造舆论。成千上万的太学生聚集在一起,交游的活动自然也就频繁起来。他们议论朝政,指斥宦官,太学变成了抨击宦官的舆论阵地。不仅如此,太学生还和各州郡的学生,甚至和官僚经常发生联系。据《党锢传序》载,官僚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驰驱,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儒生还利用风谣大造舆论。汉代风谣,其中包含着对某个人德行、学业所作的一种评价,它采用简短的韵语,上口易记。朝廷每年派人到各地采集风谣,以此作为选拔官吏的一个标准。官僚和儒生利用风谣品评人物,同宦官进行斗争,在当时叫“清议”。善于“清议”的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往往能够左右乡里的舆论。因而也就影响到一个人的官运前程。他们对不畏权贵的人,如李膺、陈蕃、王畅的评价很高:“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因此,“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闹学潮。以闹学潮的形式进行斗争,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早在我国东汉末期就出现了。冀州刺史朱穆打击横行州郡的宦官羽反遭报复,太学生为此愤愤不平。公元153年,刘陶率领数千名太学生,为搭救朱穆而掀起了一次学潮。他们向皇帝上书,痛斥宦官为虎狼,表示愿代朱穆受刑。迫于压力,桓帝释放了朱穆,公元162年,因为宦官诬陷对羌人作战有功的皇甫规,并把他下狱,又激怒了太学生。于是,张凤又率300多名太学生再次闹学潮,迫使桓帝赦免皇甫规。

官僚、儒生集团的斗争,给宦官以很大的威胁。因此,宦官集团寻机进行报复。公元166年,宦官集团对党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活动。其导火线是张成事件。方士张成与宦官来往密切,因事先知道朝廷将要大赦,故怂恿儿子杀人。当时任河南尹的李膺却不顾赦令,坚持将张成的儿子处死。宦官乘机唆使张成的弟子宋脩上书,告发李膺交结太学,共为部党,诽谤朝廷。在宦官的怂恿下,桓帝下令捕李膺、范滂等200余人。宦官更是推波助澜,大肆制造冤狱,弄得朝野上下一片恐怖气氛。他们动用酷刑逼供牵引同党,企图一网打尽。“钩谓相牵引也”,所以,对这些党人也称“钩党”。第二年,桓帝迫于舆论压力,释放了党人,但把李膺等人遣送还乡,“禁锢终身”。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宦官集团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没有吓倒正直的官僚和儒生。史载:“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知名人物,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李膺被迫害之后,威信更高,被儒生誉为“八俊”之首。这无疑是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

3年以后,宦官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株连更广、时间更长的对官僚、儒生的迫害活动,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宦官侯览在家乡任意残害百姓,督邮张俭上书弹劾,要求惩办侯览。但是,此书被侯览扣下,并指使人诬告张俭联络党人,图谋不轨。于是,灵帝下令讨捕张俭等人,宦官曹节趁机奏捕李膺、范滂等人,又流放、囚禁了六、七百人,后来又拘捕了太学生1千多人。公元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要求赦免党人,宦官认为这是替党人翻案。因此,先将曹鸾活活打死,然后又下令禁锢党人,株连亲属,把对党人的迫害活动推向了高潮。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

东汉末年官僚、儒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这是一次企图改良的行动。面临宦官擅权的黑暗统治,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僚、儒生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在政治上坚决要把宦官赶出政治舞台,选拔清贤奉公之人;在经济上也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尽管收效甚微,但党人的作为在当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应给予适当肯定。

它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广大人民深受宦官之苦,在灵帝时就曾提出斩杀十个宦官的要求。斗争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同情。在党人遭受迫害时,张俭逃亡,许多人为了保扩他的安全而全家被害,“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这一记载可能有所夸张,却反映出人们对宦官的愤怒和对党人的同情。

党人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东汉末年宦官的暴政下,道德沦丧,士风败坏的现象特别严重。党人陈番、李膺、李云等都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敢于冒死直谏,怒斥奸邪,翦除阉党的精神是可嘉的。所以,他们那种“杀身以求仁”的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推崇。明末东林党人、复社成员反对宦官的斗争,就是受东汉党人斗争精神的鼓舞和影响的。

3、太学(国子学)发展:三国~清

清朝国子监

两汉以后,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

汉末丧乱,三国时魏、蜀、吴仍立学。晋武帝立国子学,自此既有太学,又有国子学。晋国子学隶属太学,祭酒只设国子祭酒一人,博士则分国子博士与太学博士。南朝太学,无废无常。北魏立太学。隋国子监(先称寺,继称学,炀帝定为监)所统有太学。唐制以国子监领太学等七学。太学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宋熙宁新政,分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确立太学生依年限等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再经考核,定其出身并授官职。绍圣年间,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清只设国子学(国子监)。

北齐、唐、宋等朝代的太学,还设有助教协助博士施教。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唤太学生、诸生等。太学生入学的身分资格,历代不尽相同。唐代规定太学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生须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异者。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南宋时复有四书为教材,教授方法多取自修、讲授、讨论、解惑等。太学修业年限无统一规定,各朝学制亦不相同。但各都有一套考试、放假和管理制度。汉代还在中央政府设置“太常”作为兼管教育的长官,职司礼仪、选试博士、宗庙等事务。唐、宋两朝设教育行政机关国子监,总辖太学诸学。历代太学均制施各种规章制度,颁行学规,严禁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行为。

汉末自董卓之乱,洛阳太学被毁,典策文章,竟共剖散。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开始恢复,扫除太学灰碳,补石碑之缺,备博士19人,开始招收弟子。至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又以古文、篆、隶三体刊刻石经《尚书》、《春秋》二部,以供取正。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1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至晋武帝时再次“廓开太学,广延群生,天下磷萃,远方幕训,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太学生达3千人(一说7千余人)。晋武帝曾三临太学并行大射礼,王公卿士、博士助教,并治礼掌故、弟子门人咸在列位。又设宴班飨,对学生的“勤学务礼,遵修旧典”大加赞赏。对学校各级官员,下及学生、乐工,厚施丰备。“人知所劝,宇承风,莫不景慕”。依《晋令》规定,试经及格者可拜郎中。并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十月二十日立碑颂德,此即《三临辟雍碑》,太学再次发展进入高潮时期。

西晋时教育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

西晋灭亡后,太学复又被毁。东晋学校教育相当衰微。南朝则有所复兴,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称之“国胄”或“世胄”,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而太学则往往仅存博士而无生员。

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以及四门学、郡国学、律学。生员身份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当。然各政权兴废不定,学校也时设时罢。至北魏道武帝设立学校,称国子太学。后又别立太学(孝文帝迁都洛阳,重建之)。国子学一度改称中书学,后又改回。郡学也称太学。孝文帝、宣武帝时,又增设了四门小学,形成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三学并立之制,博士达40人之多。由此,经术弥显,学业大盛,培养的人才也年年相逾。直到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太学在洛阳才告衰落。

南北朝后期至隋朝,又逐渐形成律学(习法令)、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三学。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国子学生员300人,太学500人,四门学1300人,律学50人,书学、算学30人。入学年龄为14岁至19岁,律学则为18岁至25岁。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在东都洛阳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两监”。

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而分科学习。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这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

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两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时进士不由两监出身,则深以为耻。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举人皆补学校。但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混乱及财政困难,学校由盛入衰,生员不及旧日三、四分之一,太学、四门学的入学资格只好降低,生徒在应科举者中的比例亦大为减少。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于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200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2400人,设80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宋徽宗赵佶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包括辟雍)共招生3800人。同时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达到极盛时期。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在临安府重建太学,至宋末学生达1700多人。

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南宋时,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

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2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学生分斋学习,每斋30人,屋5间、炉亭1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1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

宋代学官与唐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工人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宋代太学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随着理学的逐渐形成和政治斗争波澜起伏,太学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的场所。一些太学生如陈东等人,曾上书言事,推动了抗金斗争。宋代太学制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4、书院简史:唐~清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书院一般就是指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有专人主持。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而中央官府(如唐代中书省)设立的书院,只是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此外,书院有时也指个人的书屋(如鲁迅的三味书屋)。

书院起源、萌芽于唐代,完备、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就是中国古代的“私立大学”。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在遂宁县(今属四川)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将宫廷里原有的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同类推荐
  • 走进1643年的春天

    走进1643年的春天

    1644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三月中旬的北京还是朔风漫天、大雪漫天、噩耗漫天。就在这个雪花幂历的春天,国都陷落,崇祯自尽以殉国,京城的达官显贵因财产被没收而哀号一片。不久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那个差点嫁入如皋水绘园冒家的陈圆圆,一代骁将吴三桂不惜抛却节操,愤然投降清军,与李自成决战山海关,短命的大顺政权旋即覆灭,大清入主中原,开始了长达267年的统治。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 李国文千字文

    李国文千字文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集,共收入文章150余篇,每篇千字左右。其中多篇曾经在《北京晚报》副刊登载。其中既有对历史人物、事件、作品的重新审视,也有对当今社会生活、人生百态、文坛现象的客观剖析。作者以遍览沧桑的胸怀和老到的文笔,将学识、性情与见解融为一体,借古喻今,娓娓道来;观史论事,幽默老辣;叙事抒情,通达睿智。读者可从中增长学识,启迪心智,感悟人生。
  • 拆·当代诗坛108群雕

    拆·当代诗坛108群雕

    《拆·当代诗坛108群雕》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可以揣摩诗人的神、形及内在和外在感觉,用诗歌的形式,来“雕塑”当代中国诗坛的一批中坚的、活跃的、有代表性、有创作潜力的诗人形象。
  • 野鼠受难记

    野鼠受难记

    当代诗歌的进程中,70后诗人的出场,随之而来的迅猛崛起,确乎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不仅诗歌读者感到意外,而且诗歌界内部也感到意外。对有些诗人来讲,由于70后诗人的登台,原先似乎清晰可辨的当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变得无从把握。原来设想的从始于1970年代的地下诗,延伸到朦胧诗,再转换到第三代诗歌,并进而扩展到后朦胧诗的这一当代诗歌的谱系,本来就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中遭遇了离析,但在诗歌史的评述上似乎还有折中的办法。而70后诗人的星火燎原,则彻底捻灭了人们对修复原先的当代诗歌谱系的动机和可能。
  • 听取蛙声一片

    听取蛙声一片

    本书为作者的散文随笔集,全书分“忆往事,抒情怀”“看世界,散怀抱”“觅情趣,悦心智”三部分,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各类文章50余篇。既有对童年往事的追忆,也有对人物和风景的描写;既有感性抒发,又有知性叙述。弘扬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门推荐
  • 少年穿越到柯南的世界

    少年穿越到柯南的世界

    一个少年被电死了,又到了一个空间里,空间里有一个老人,老人可以满足他三个愿望
  • 校园创业之星

    校园创业之星

    “大一新生们,你们准备度过怎么样的一个大学生活?”王坤站在讲台上环顾了一下四周的同学,“我在大学准备创业,开自己的公司,挣很多的钱,开最好的车,住最好的别墅,泡最靓的妞!”没有最YY,只有更YY,大家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神来看啊!
  • 都市全领域无敌

    都市全领域无敌

    主角叶帆在获得系统后从一个平平无奇的人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存在
  • 锦城觅诗魂

    锦城觅诗魂

    成都是一座文学的城市。《锦城觅诗魂》作者赵丽宏专著的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漫游,在杜甫草堂凝思,在锦江岸畔寻觅,在浣花溪边流连,聆听这座城市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诗歌的印记留存于一砖一瓦,静心感受,似乎能够隔着岁月听见文字的曼妙歌声。杜甫、薛涛、陆游、巴金、沙汀……《锦城觅诗魂》内蕴深厚的文字糅合空间的广度与时间的深度,将带你感受伟大文人留在这里的诗情画意。
  • 大隋崛起

    大隋崛起

    这是一个残破大隋崛起的故事,有热血争霸,也有红颜暧帐。杨广:“炎郎,你要什么就跟朕说。”杨倓:“孙儿要李靖做我的侍卫,李秀宁做我的婢女,长孙无垢做我的王妃,还要做太子。”杨广:“太子先等等,别的朕都准了。【读者群:336845887】欢迎来撩。
  • 封印记忆之吻

    封印记忆之吻

    熟悉陌生的画面,唤醒封印的思念。记忆深处埋藏的某一段,是谁欠了却忘了还?她永远也猜不透他内心的想法,也不知道他爱的是谁。爱得太累,所以她决定放弃。但转身的瞬间,却被他狠狠拥在怀中。
  • 2078底层世界

    2078底层世界

    在未来,人类一定会被电脑所支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世小贱

    绝世小贱

    就用第一人称,你咬我啊。本人从小就立志做一个思想上的女流氓。生活上的好姑娘。外形上的柔情少女。心理上的变型金刚。但是莫言说,我基本上只做到了思想上的女流氓。好吧,我承认我就是一流氓,还是一穿防弹衣的变形金刚型加强版女流氓。既然生活狗血的跟十点档恶俗苦情剧一样傻逼,装纯给谁看呢。所谓乐观就是想哭的时候,还有笑的心情。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一特慈祥的老太太说过,困难像蛋黄,你弱它就强。这话我琢磨了好久。很多年后才知道,她说的是“弹簧”。
  • 天使之泪

    天使之泪

    爱情和欲望的较量,人与神因此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