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31900000013

第13章 内心明了,表面糊涂:沉默是为了更好地体察

沉默不是默而不示,它是有内容的,其内容有时清晰,让对方明白,有时却是模糊的,不可让对方完全猜透。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去了解对方。人的直觉虽然敏感却容易受人蒙蔽,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断才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顶级技艺。

技巧91:明察言外之意

善于察言观色的人,能够尽早了解对方的心理和动机,在处理和对方的关系时,得心应手。当有所求于别人时,我们才会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转开了。铁棍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我们有时觉得对方的话很难琢磨,明明听懂了他的话,怎么他还是不高兴呢?这是因为话中通常包含很多意思,我们没有找到一把“钥匙”去打开锁眼,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尽管不说话,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对方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

苏东坡被贬至黄州后,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岸边有一只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便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心领神会,不禁相视而笑。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当然,要达到苏东坡与佛印这种心灵相通的程度,除了默契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智商才行。

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至流露内心的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

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县令忽然问道:“大人尊姓?”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答:“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

上司生气,究其原因,便是这个县令不会察言观色。难怪有人说“对他人说话,不仅要用耳朵听,还得用眼睛看”。中国人很少说:“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怎么说。”也就是说,如果单用耳朵听,是理解不了的。有的人说话听起来含含糊糊,但“看”起来清清楚楚。“看话”不能单凭一双眼睛去看,还要动用“心眼”,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才能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

“心眼”要大,才听得真实。“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儿”,就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对方有难言之隐,有说不出来的苦衷,有说出来反而彼此难过的事情,千万不要用不正当的心思去曲解。

一句“你看着办吧”,究竟是“全权委托你”,还是“猜猜我的用意”,甚或是“居然搞成这样子,你自己收拾烂摊子吧”?这短短五个字,足够让别人思前想后了。凡是耳朵听不懂的时候,就要用眼睛看,还要动脑筋,用心思索。例如,在访问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访问者应全神贯注地与被访问者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我们如果能真的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这也是一种本领。

技巧92:看准眼神,辨别人心

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因此,被称为“五官之王”。从眼睛里流露出真心真情是理所当然的,所谓“眼睛是心灵之窗”。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视线的变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他的内心状况。

清朝名臣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国藩刚好饭后出外散步去了,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等到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请曾国藩传见三人。曾国藩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鸿章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之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阴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才,应予重用。”

李鸿章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国藩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毕恭毕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重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卑不亢,乃大将之才。”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才”,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那么,人的眼神与性格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你见一个人眼神沉静,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你焦虑地向他请示办法,如果他不肯明说,这是因为事关机密,此时不便多问,只静待他到时发话便是。

如果你见他眼神散乱,便可明白他也是毫无办法,向他请示也是无用的。你得平心静气,另想应付的办法,这是显示你本领的机会。

如果你见他眼神横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异常冷淡,即使有所求,也不必向他陈说,从速借机退出,研究研究他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如果你见他眼神阴沉,应该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你与他交涉时,需小心一点,如果你没有准备和他见个高低,那么最好尽早鸣金收兵。

如果你见他眼神似在发火,便可明白此刻他是怒火中烧,意气极盛,如果不打算与他决裂,应该表示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再逼紧一步,势必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

如果你见他眼神恬静,面有笑意,你可明白他对于某事非常满意。你要讨他的欢喜,不妨多说几句恭维话,你若有所求,这也是个好的机会,相信一定比平时更容易满足你的愿望。

如果你见他眼神游移,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的话题已经感到厌倦,再说下去必无效果,不如赶紧告一段落,或乘机告退,或寻找新话题,谈谈他所愿听的事。

如果你见他眼神呆滞,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对于当前的问题万分惶恐,尽管口中说不要紧,心未绝望,也还在想办法,但却想不出所以然来。此时你不必再问,应该自己考虑应付的办法。如果你已有办法,应该早点向他说出有几成把握。

如果你见他的眼神凝定,便可明白他认为你的话有必要听一听,应该按照你预定的计划婉转述说,只要你的见解和办法可行,他必然是乐于接受的。

如果你见他眼神下垂,连头都向下倾了,便可明白他心有重忧、万分痛苦。此时,你不要向他说得意事,这反而会加重他的痛苦;也不要向他说痛苦事,因为同病相怜越发难忍,你只能说些安慰的话,并且从速告退,多说话对他来说也是无趣的。

如果他的眼神上扬,便可明白他是不屑听你的话,无论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说法如何巧妙,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不如戛然而止,退而求其他接近之道。

总之,眼神有散有聚,有动有静,有流有凝,有阴沉,有呆滞,有下垂,有上扬,仔细参悟之后,必可发现其心情之流露。

技巧93:“不可说”,也是一种说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对于我们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应当保持沉默。”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只是为了给各种行为提供方便,没有哪一句话能准确地表达人脑中的想法。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许多事情或者道理难以说明,甚至越说越产生歧义,越说越离谱。

禅宗也认为“不可说”,意思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说学游泳,教练只能告诉你要领,真正掌握技术是靠自己领会,教练是无法替你领悟的。所以“不可说”!尤其当对方心不在焉,或者怒气冲天的时候,你与其“晓之以理”,还不如闭上嘴巴,保持沉默。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有个僧人去拜访越溪禅师,问:“禅师,我研究禅学20年,但对于禅道却一窍不通,你能指点我吗?”

越溪禅师并不开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这个僧人夺门而逃,他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论。正在生气的他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看他一脸怒相,就和蔼地问:“出什么事情了吗?到我那里去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情值得生气呢?”

僧人一边喝茶,一边开始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地打他。当僧人这么说时,老禅师冷不防挥手也打了他一巴掌,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老禅师说:“刚才你说你已懂得佛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就用禅道供养你,你知道什么是禅道了吗?”

僧人目瞪口呆,不知怎么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僧人始终答不上来。老禅师说:“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

说着,老禅师弯腰把打碎的茶杯捡了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刚才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接着又说:“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禅道呢?”

僧人顿悟,原来“禅道”就在身边!默默地做该做的事,受人欺负了也默默承受,至少不要立即与人争论。

“不可说”的实际用途很多。例如,当我们想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争取别人的认同时,往往会犯一个大毛病,那就是说话太多。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语具有同样的表现力,沉默虽是“不发声”,但其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既可表示同意,也可表示拒绝,尤其是当对方揣摩不了你的沉默用意时,沉默的功效非常大。

我们常常不善于沉默,而沉默往往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一种策略。有时片刻的沉默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技巧94:内心清楚,示人糊涂

如果一个人内心本来很清楚,但为了实际的需要,却在外人面前表现出“糊糊涂涂”的样子,这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非有大智慧者不容易办到。而做到了这一点,在生活中绝对是有妙用的。

唐朝末年的宰相陆象先青年时气度就很大,以喜怒不形于色而闻名。早年,陆象先曾做过同州刺史。有一次,他的家童在路上遇到了陆象先的下属某参军时没有下马。在当时,这虽然是一件没有礼貌的事情,但也并不算严重。毕竟这位参军仅仅是陆象先手下负责军事的官员,家童又未必认识他。

可是,这个参军大概想要灭灭自己长官的面子,于是他大发雷霆,拿马鞭子狠狠地抽打了陆象先的家童一顿,接着挑衅似地跑到陆象先的府上禀告说:“下官冒犯了大人您,请您免了我的官职。”这意思就是说:你陆象先要是因为这件事免了我的职,就说明你袒护家奴,迫害下属,你的名声也就完了;你要是不免我的职,只能证明你这个长官好欺负,以后在下属面前也就毫无威信可言。

陆象先知晓了这件事情的原委后,从容地答道:“身为奴仆,见到做官的人不下马,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做官的人打了上司的家童,罢官也可以,不罢官也可以。”说罢,陆象先也不理睬这位参军,自顾自翻开一本书看起来。

参军在陆象先跟前站了大半天,也揣摩不透陆象先的态度,挠了挠脑袋,只好灰溜溜地悄然退了出去,从此收敛了很多。

陆象先没有把内心的想法挑明,但却非常有力地压住了参军。如果遇事不思考,动不动就说三道四,那么内心暴露无遗,反而给了对方辩驳的机会。

事实上,人们都习惯于某种思维定式,若能跳出这种思维习惯,变换一下观察事物的角度来综观事物的全貌,事情往往就会是另外一种模样,另外一种结果了。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斯大林起用一批年轻的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

196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心想:命令终归是命令,只能服从了。等上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通话,有明显的侮辱色彩。

这时候,什捷缅科如果不装糊涂学傻,一定会引起对方更大的怒火。什捷缅科沉默了一下,然后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10岁。”接着,他又表示自己如何的“不懂军事”,许多问题需要向老前辈学习。

见什捷缅科在自己面前像一个老实巴交的学生,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什捷缅科和铁木辛哥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装憨傻,过了铁元帅关,体现了后生的谦卑及对老前辈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可见,内心清楚,示人糊涂,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现实中,许多时候需要这种智慧。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这句古话的意思是: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所以需要展示自己时,一定要露一手,让别人记住你,对你刮目相看。但是平时最好“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将自己的优势让人一览无余,这才是恰到好处的处世策略。

技巧95:沉默中蒙蔽对手

《孙子兵法》这部奇书虽是从兵法角度出发,却完全适用于处理人情,且将术理之妙表述得完备而明晰。在战术方面,孙子的中心观念是:“兵者,诡道也。”他主张兵不厌诈,战争之前一定要隐秘自己的实力,造成敌人错误的估计,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举出多项战术上可以运用的诡道,例如,能而示之不能——己方实力甚强,却隐藏,以松懈敌人的警戒。用而示之不用——虽已出兵,却装成按兵未动。近而示之以远、远而示之以近——故意使敌方认错己方之距离,以攻其不备。

古代有一个武功高强的武士,精通《孙子兵法》,尽管他年纪很大了,但在和人交手的时候,仍然次次获胜。

有一天晚上,老武士正在院子里纳凉,有人来报,有一个年轻力壮的武士前来拜访。武士感觉到,来者不善,但他平静地说:“让他来吧,我欢迎。”

年轻的武士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胆大妄为,横行乡里。他每次和强者比赛武艺,都习惯先用各种方式将对方激怒,逼得对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先出手,然后,自己抓住这个时机,平静而仔细地观察对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对方的弱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行反击。使用这种招数,再加上自己的超常武功,年轻武士在和人交手时,也从未失败过。

年轻武士走进了老武士的院子,眼睛里放出一股凶狠的光,他那天听说老武士的名字后,就寻访过来,目的就是要打败老武士。他年轻气盛,根本不把老武士放在眼里。他急于打败老武士,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望,以致对老武士说:“闲话少说,我是来找你比武的。惜您人老眼睛不好,明天白天吧。”

说罢走了出去。

弟子们闻讯后都赶来了,他们担心老武士年龄太大,不是年轻武士的对手,纷纷劝师傅不要接受挑战,或者从年轻的弟子中挑选一个人与对方比赛。

老武士一抬手,说:“休言!”

老武士接下了年轻武士的战帖,并决定亲自出战。

两大高手比赛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来到市区的大广场前,观看这场不同寻常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年轻武士像往常那样,开始侮辱老武士:“你这个老家伙,空有名声,在这里混饭吃而已……”

老武士仿佛没有听见一下,无论对方怎么羞辱,他都无动于衷,镇静自若。年轻武士见用脏话侮辱老武士不管用,接着对他扔石头、香蕉皮,还往他脸上吐口水,想以此来激怒老武士,但老武士始终不为所动。

这样折腾了好长时间,老武士始终一动不动,既不生气,也不抢先出手。这是年轻武士第一次遇到的情况,他骂得嗓子都哑了,并且精疲力竭,已经没有力气和勇气向老武士进攻了。最后,血气方刚的武士不战而退,灰溜溜地逃跑了。

技巧96:沉默时只睁一只眼

一则寓言很有意思:

一只猫头鹰,长期值夜班,白天需要休息,但休息时也总是单足独立,眼睛半睁半闭。有一天,多嘴的乌鸦见到了,一惊一乍地喊叫起来:“哇噻,这只怪鸟又像猴子又像猫,看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怪哦!”

猫头鹰瞟了它一眼,没说什么。乌鸦这么一喊叫,森林里不少动物都来参观,还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笑它是一只疯鸟或者呆鸟。猫头鹰想,那些患了夜盲症的家伙怎么会知道我的夜生活,他们哪里会知道“沉默是金”!

猫头鹰依然睁只眼闭只眼,只是瞥了它们一眼,便不再理睬了。太阳西沉,夜幕降临了。田鼠们鬼鬼祟祟陆陆续续地从洞穴中爬出来。鼠妈妈再三提醒孩子:“森林里有咱们的天敌——猫头鹰,正虎视眈眈地想置我们于死地,千万留神啊!”

“噢,就是那只睁只眼闭只眼的傻鸟呀!有什么可怕的!”田鼠娃娃听了乌鸦们的宣传,竟把猫头鹰当做谈笑的资料,它们根本不懂得提防它,竟然明目张胆地蹿到庄稼地里干起那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来。猫头鹰立即振奋起来,像幽灵一般展开双翅,悄无声息地滑行到猎物身边,盗贼束手就擒。

田鼠们可怜兮兮地求猫头鹰高抬贵手,猫头鹰没有答应。田鼠们说:“你不是那只睁只眼闭只眼的怪鸟吗?人家说了你那么多坏话你都无动于衷,为什么对我们田鼠家族却要如此凶狠尖刻,难道不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吗?”

猫头鹰笑了,说:“我之所以睁只眼闭只眼,就是要麻痹你们的!”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在沉默状态,最容易麻痹对方,使对方不知道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单凭言语难以说服对方,采取沉默,给对方多一些思考、体验,常可产生用言语不能达到的效应。请看下面的例子:

法国有位农学家,在德国吃过土豆,很想在法国推广种植这种作物,但他越是热心地宣传,别人越不相信。医生认为土豆有害于人的健康,有其他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地变得贫瘠。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位一心推广土豆种植的农学家,终于想出一个新点子。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了土豆,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装的国王卫兵看守,并声称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它,挖掘它。但这些士兵只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

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晚上都来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而此时这位农学家沉默不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像没有发生偷挖土豆这件事。这样没过多久,土豆便在法国推广开了。

这个推广土豆种植的方法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得益于情境的巧用。正面宣传土豆好,人们不信;由皇家种植,国王卫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义就是:土豆是贵重物品。由此诱发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加之栽种后亲自品尝与体验,确信有益无害,就会完全接受这种作物。这里“沉默情境”的魅力,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创造了一个使人接触土豆的契机,所以产生了可喜的效应。

同类推荐
  • 看淡:活出人生大格局

    看淡:活出人生大格局

    圣严法师说: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是的,对于生活和命运,只有如此,才能活得轻松自在,人生才能得到提升和解脱。面对生活,我们要看淡,淡然、淡定、淡泊,宽心、舍得、放下,要拥有正念、正行、正见,拔掉心中的杂草,接纳生命的正能量。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只有看淡,才能做到如此,人生才能上一个新台阶。看淡,酝酿天地精华玉成于心,静听高山流水激荡人生,这是大气魄、大人生、大境界。
  • 有效沟通的艺术

    有效沟通的艺术

    《有效沟通的艺术》不是一本教您如何发出悦耳之声、如何说出优美之句的演讲技巧指南,而是教您如何建立自信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演讲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是一本由内而外,真正让您脱胎换骨的书。它将让您步入幸福、快乐的生活,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卡耐基在全球倡导的成人训练始于这本公共演说教程。他从1912年开始在纽约基督教青年会讲授演说术,后又根据多年的教学培训实践和经验完成了此书。
  • 女性不可不知的心理技巧

    女性不可不知的心理技巧

    女人,是这个世界的半边天,让女人了解并控制自己,可以让半个世界保持理智的运行。本书恰是以此为目的,从恋爱、婚姻等问题,情绪、心态等问题,欲望、自立等问题的角度出发,帮助女性读者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此外,本书还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并从实践出发,为读者提供众多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调节自我心态的手段。全书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语言生动幽默,旨在让女性朋友能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到心理世界的奇妙。读者若能开卷而有益,并视此书为知己,即是作者对本书的最大期望。
  • 说话,把握好谎言的尺度与实话的分寸

    说话,把握好谎言的尺度与实话的分寸

    谎言有时是有益无害的。但是,说谎要讲原则,仃尺度,切不可事事说谎,处处说谎,那样自会付出代价。说实话要讲技巧,不懂变通,直来直去,赤裸裸的大实话最容易伤害他人。会说话的人不会直话直说,他们善于以迂代直,或委婉,或间接,或含蓄,曲径通幽地把实话说出口。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一定要把握好说实话的分寸。
  • 决定一生的资本

    决定一生的资本

    成功学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提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成功思想,运用多种学科,研究、揭示成功的规律,探索,提炼成功的方法。现代成功学的开山鼻祖和奠基人主要是富兰克林、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其后,全世界都曾掀起过成功学的热潮,出现过各种流派的成功学,但其源头都来自上述三位伟人的理论。本书从古今中外的成功学大师的著作中汲取营养,力图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指南,为广大读者拨开笼罩在通向成功道路上的重重迷雾。
热门推荐
  • 暴君专爱美人鱼

    暴君专爱美人鱼

    一张价值五千万的美人鱼国画,夜晚发出一道神奇的蓝色光束,她穿越了,她是人?还是鱼?看着自己完全裸露的上半身,下半身完全是鱼形……在天池里,俊美的男人扬言要吃掉她。她逃了,后来又落到男人的手里,男人一双邪魅的眼神,“朕今晚就吃了你。”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堕落之传承我身

    堕落之传承我身

    一代圣光六翼路西法因触犯神王的规定堕落为堕落天使,在堕落天使因某些原因死后,留下神识,等待着某个人的继承……
  • 雷达兵

    雷达兵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军队梦,曾经的他文弱,如今的他,却如大树般扎根在部队,魔鬼般的训练,不断的严格要求,军队的氛围,早就了军人,钢铁般的军人,一个特殊军种的军人,是如何在铁与血中磨练成长的。
  • 物理多大点事

    物理多大点事

    本书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微观世界中的物理学、经典力学、热血、电学、光学、声学以及发生在生活周围的趣味物理现象、受日常生活启发而出现的发明等。
  • 鹿晗:扑倒鹿不羁

    鹿晗:扑倒鹿不羁

    会定期更文鹿晗:“给你买了一支口红”幼柠:“奥,谢谢”鹿晗:“不用谢,记得每天还我一点就可以”
  • 倾绝邪妃

    倾绝邪妃

    她,二十四世纪神医,杀手,神偷。被人陷害,意外穿越,君府嫡女三小姐。妹妹,姨娘,哥哥,所有陷害过她的人,加倍奉还。他,人界冥王,却还有另外复杂身世。他与她相遇,他邪魅“浅儿,你可是我的人,我怎么会舍得丢下你?”“我们不熟”这货一直缠她,烦。“浅儿,那么绝情?需要我验证吗”“。。。。。”她只想报完仇安静生活,这货还不给她安宁!!!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笼中有仓仙

    笼中有仓仙

    一名能看见异样风景的高三生,遇到了从天而降的仓鼠神仙,一人一鼠今后会怎么生活呢……
  • 棺山太保

    棺山太保

    当爷爷准备把棺山太保的名号,传承给我的时候…………
  • 少君要称皇

    少君要称皇

    庆龙十三年,民不聊生,战乱四起,上天好生之德降守护灵以镇四方,遂万事兴,天下平。
  • 稻草人(青少版名著)

    稻草人(青少版名著)

    依据其思想发展的轨迹顺序排列,以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考虑到阅读对象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书中的重点词语和写作技法作了相应注释,以期在词语运用及写作技法上有所指导。叶圣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他的童话作品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