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24300000043

第43章 下篇(13)

丁竹园(1869~1935年),名国瑞,字子良,竹园是他的号,北京人。幼年时代学习诗书,因为聪敏好学,打下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青年时代,在其叔父的影响和指导下,研习中医,对中医、中药有很深的造诣,尤其精通内科、妇科和儿科。20多岁时去天津谋生,创办“敬慎医室”,从此开始了他终身从事的医药事业。后来,在不断探求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丁制坤顺丹”、“舒肝平安丸”等十多种中成药,写出了《说疫》、《沧痢捷要》等医学专著,为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时,他在天津医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丁竹园行医,不单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以医济人”,把为病人解除痛苦放在首位,具有高尚的医德。

丁竹园生活在充满内忧外患的时代,他看到国家像一个垂危的病人,生活在这样日趋衰亡的国度里的百姓们,所受的苦难不仅仅是疾病。丁竹园刚踏上社会生活之路,就接连遇上甲午战争的惨败,戊戌变法志士们遭到杀戮,八国联军的野蛮暴行。后来,刚刚看到辛亥革命带来的—丝曙光,接着眼前又呈现出袁世凯称帝、军阀连年混战的丑剧。对此,丁竹园感愤至极,忧国忧民的意识日益强烈。他在“以医济人”的同时,决心“以言济世”,即以笔舌为武器,针砭时弊,抨击邪恶,并以此来唤醒民众,共谋强国之计。

从1897年起,丁竹园开始向政治上、文化上、思想意识上的病魔开战,他以“竹园演说”为总题,接连不断地发表评论时政的文章。从他采用的“愤民”、“杞忧生”、“候补亡国奴”等笔名,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那强烈的忧患意识。1907年,丁竹园又自己创办了《竹园白话报》,后改称《天津竹园报》。因为他“救国情殷”,在发表文章和办报过程中直言不讳,无所畏惧。在文章中,丁竹园亮明了自己志向:“鄙人亦是中国一分子,对于国家的安危,岂能漠不关心?”

因为关心国家兴亡,他像审视病人那样观察剖析遍体疮痍的国家。他认为,国弱民穷的根源首先是政治黑暗,官吏腐败,即使是百姓们抗拒官府,聚众闹事,甚至举旗造反,也是错在官府,是“官夺民财”。他用“敷衍公事、认真抢钱”来勾画清末大大小小官僚政客的嘴脸。他写道:“20年前(按:指1891年前)鄙人尚在北京,常听那些拉官纤的说,某人谋放福州将军,里边要80万,他已递到50万了,大约60万可成。”

官是用钱买来的,买到官必然要从百姓身上刮取更多的钱。他还透露,曾从一位在军机处当差的人那里得悉,—位军机大臣当众说:“唉!与其做这个清闲的军机,还不如弄个藩司玩玩呢。”意思是做个地方官,捞钱更方便。丁竹园所描述的,也可算一本《官场现形记》。

辛亥革命前夜,清政府已经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不得不说几句改良政治的话来安抚百姓,以图缓和矛盾,平息革命斗争的烈火。丁竹园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知道清政府是在说空话,就在《敬告执政者》一文中,义正词严地大声喝问:

“大赃官的家是怎么个抄法?”

“祸国殃民的大国贼,是怎么个斩法?”

“虐民病商的苛捐税,是怎么个蠲免豁除法?”

他警告清政府:“要打算国泰民安,当由做大官的不贪赃为始,要打算挽回败局,收回人心,当先查抄各王公贝勒文武大员的家产,斩决几十个贪官。各省地方绅土,假公济私,侵吞公款,敛钱肥己的,就一律处斩。”

清政府当然做不到,也就不可避免地被辛亥革命的洪流冲垮了。

丁竹园还认为,当时中国所以软弱衰败,被列强宰割,除了清政府腐败无能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国民不团结,不抗争。“事实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散体散砂,连分毫的抵抗力也没有。失地失权,人人不关心,受辱受欺,人人不为耻。”

他在《势力》一文中说中国最讲势力,又最怕势力,软欺硬怕。甚至于“统四万万人的势力,惹不起一个租界里的外国巡捕头”。他希望全体中国人“培养公共的大势力”,不能只搞“自私自利一身一家的小势力”。他说:“四五万万人,联成一气,相扶相救,相敬相爱,中国还有个不强吗?”

丁竹园强调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他能够超越民族、宗教的界限,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他指出,讲团结要“不必分满汉,亦不必分回汉”,即使是满族人,“颠连困苦的穷旗人,仍居大多数”,显示出他已经能从阶级地位的不同来观察社会问题了,实属难能可贵。丁竹园还说“保国即是保教,爱国即是爱身”,批评了“争教不争国”的错误主张。他告诫说,各分界限是自灭势力,“不结团体自顾自,终归是一同当苦力”。丁竹园把民族利益、宗教利益从属于整个国家利益,是完全正确的。

丁竹园写文章,办报纸,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以强国利民为目标,以广开言路,活跃舆论为手段。他把报纸当成无形的议院,让人们自由地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共同探讨富民强国的策略。他办报纸,知道风险极大,但他不怕“因言贾祸”。他曾说:“凡是干报馆的人,莫不全家豁出身家性命,牺牲利益幸福。”办报纸,无私利可图。丁竹园从办报之日起,就知道要赔钱受累,并且宣布,谁要听说自己以办报为手段谋取钱财,那就请当面唾骂,并按十倍的标准接受罚款处理。

丁竹园坚持“以医济人”、“以言济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思想家。

丁竹园另一方面值得称道的贡献,就是在演讲、写文章和办报当中,大力提倡并使用白话文。他从广大民众的需要出发,大胆冲破时尚和传统。他认为,中国人识字的太少,而白话文人人都一听就懂,因而有利于开发民智。所以,丁竹园是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而白话文运动本身则是反封建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意义大大超出语言范围。

丁竹园有个弟弟,名叫丁宝臣,兄弟二人志同道合,并且有相似的经历。丁宝臣也从其叔父那里学到医术,在北京以行医为业,并于1904年创办《正宗爱国报》,丁竹园的大量文章就是在《正宗爱国报》上发表的。丁宝臣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积极拥护和支持民主革命,他通过报纸,宣传爱国主义,号召各界起来挽救民族危亡。他积极追随孙中山,揭露和讨伐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后来遭到衰世凯的逮捕和杀害,为民主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史作杰)

马宗融——教学相长,译著两得

马宗融(1892~1949年),字仲昭,经名伊斯玛,四川成都人。祖居陕甘一带,清道光年间,移居四川成都。幼年曾就读于私塾,1907年,考入成都资属中学(招收资中、资阳、仁寿、井研、内江五县之资州所属生员),1913年进入德国西门子电机厂在成都开设的德文学校学习德文,准备毕业后保送德国。可次年因欧战爆发,学校关门,只得辍学。1914年又到上海求学无果,遂在上海又逗留了年余,于1916年赴日本东京求学。1918年5月初,两三千留日学生为反对段祺瑞政府卖国的中日军事密约,在东京街头示威,马宗融积极参加了这一行动。日方派军警驱打、拘捕学生,一些学生被拘禁三四天,留日学生愤极归国,提出“誓不东还”的口号。马宗融归国后,在上海加入“留学生救国团”,上街叫卖宣传反日爱国的《救国日报》。

1919年,马宗融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到蒙达尼中学补习法语,后到印刷所、酒厂做工。1920年应聘为华法教育会办事员,后在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留下的常设办事处作书记员,并随中国公使到过罗马、伦敦等地。1921年辞职去里昂,进中法大学学习和工作。

1925年,马宗融回上海,开始翻译法国文学作品。1925年12月在《东方杂志》发表所译第一篇小说《仓房里的男子》。此后,在该刊及《小说月报》陆续发表所译米尔博、法朗士等人的小说多篇,并为《小说月报》新辟的《近代名著百种》专栏译述了长篇小说《红与黑》(1927年3月10日)、《巴黎圣母院》(1927年12月10日),还本着“惟敷陈事实,力屏一偏之说”的态度,参考有关著作,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书库”撰写了一本概述法国大革命的“大要之大要”的小册子《法国革命史》(1930年10月)。此外,他还翻译国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托儿斯泰的剧本和布宁的回忆录,以及罗马尼亚作家依斯特拉谛的作品。

1929年,他与后来以“罗淑”为笔名写小说惊动文坛的罗世弥同返里昂,并在那里结婚。1933年,马宗融携妻女回国,在上海任复旦大学教授。此后,在陈望道主编的《太白》上发表散文及多篇关于非洲、澳洲风土人情的“风俗志”,并在《文学》、《作家》、《译文》等刊发表译文、散文、杂文、论文和评介法国文学名家名著及文坛近况的文章,如《鱼与蟹》、《流萤与被失落的镜》、《狗》、《面具》等等。他还深入浅出地写些文艺理论文章,为1935年《文学》月刊创刊两周年纪念特辑《文学百题》写了《什么是浪漫主义?》;为《太白》半月刊的特辑《小品文和漫画》写了《人各一见的小品文》;还为《文学》月刊写了《浪漫主义的起来和它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欧洲社会、政治、经济革命的进程,论述了欧洲浪漫主义推翻古典主义取而代之的文学革命运动。又为新生命书局的大众文库撰写了《伦敦》、《罗马》两本小册子,用生动的语言,从人文地理的角度,介绍了这两个城市。1936年,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并签名于《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秋,携家赴桂林,任广西大学教授。

在此期间,马宗融也向国人介绍了一些阿拉伯文学作品,他翻译了阿拉伯民间文学作品《鸟语》(1934年5月),他还是最早介绍并节译阿拉伯“悬诗”的人。他翻译的《埃及的阿拉伯文学发展的一瞥》和撰写的《阿拉伯文学对于欧洲文学的影响》两篇论文,是我国较早介绍和评析阿拉伯文学的重要文章。他的译介,对于引起我国学者“对于阿拉伯文学去加以注意的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对于中国现代回族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的发端,马宗融先生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他是发起和倡导研究中国回族文学和文化的先驱者之一,更是促进和推动研究抗战时期回族文艺的第一人。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面对动员全中国人民投身抗击侵略者的形势,为了推动回汉人民的相互理解,加强团结,以适应一致抗日的要求,马宗融写了《理解回教人的必要》、《我为什么要提倡研究回教文化》、《对<国家至上>演出后的希望》、《中华民族是一个》等文,大声疾呼对回族生活和回族文艺、回族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他身体力行,先后发表了《阿拉伯文学对于欧洲文学的影响》和《抗战四年来的回教文艺》等系统厚重的研究论文。他指出:“回教人民为构成中华民族的一环,我们若让这一环落了扣,或松损了,就是我们危害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全,减少了我们抗战的力量。”他认为“一切隔阂都是从不理解来,要团结就要除隔阂”。为此,他提出“以两种观点去理解回教人:从社会学的观点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信仰、生活、习惯、感情等等,至少要弄清楚他们一样是中国人。从文艺观点我们要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把握他们的生活,由之表现或诱导其教中人自己表现他们的生活”。他从不赞成那种“不许外教人手触天经以及一切有关回教的书籍”的“关门主义”,认为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同时,又认为表现回族生活的艺术园地是广阔的,提倡回族的和非回族的文艺家们去观察、了解、研究回族人的生活,收集表现回族生活这个“不为人注意或不敢注意”的题材,在回族文艺的园地里“培养出多量新鲜而异样的花。”由于马宗融的倡议、呼吁和发动,也由于回族文化工作者中的有识之士的响应,得到许多关心回族文化的非回族文化工作者的支持,1939年1月起,他担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五位常任理事之一,3月倡议并发起组织“回教文化研究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宗融一家分别从上海和桂林回成都。他任四川大学教授,常在《新蜀报》、《群众》、《抗战文艺》等报刊发表杂文、散文和译作,宣传坚持抗战,抨击腐败现象,并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文化活动。1938年2月,妻子罗世弥因产褥热在成都去世。

1939年1月,马宗融与李劫人、周文、朱光潜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都分会。此后,多次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都分会理事或候补理事。同年夏,他去到重庆,任复旦大学教授。1940年,在郭沫若的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兼任委员。

马宗融结集的著译有:史著《法国革命史》、杂文集《拾荒》、通俗读物《伦敦》和《罗马》,译著短篇小说集《仓房里的男子》(米尔博著)、中篇小说《春潮》(屠格涅夫著)、寓言《蜜蜂与蚕儿》、《两个狐狸》等。

1946年秋,马宗融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继续在该校任教。他加入“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投身民主运动。1947年到台北,任台湾大学教授,与许寿裳、黎烈文、乔大壮等关系甚笃。1949年2月带病携子女乘船返回上海,4月10日逝于贫病之中。马宗融的朋友和同事们称他“为人性情真率,仗义勇为,热情盈满,朋友皆敬而爱之。”并这样评价他一生的工作:“宗融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从事译著,沟通回教文化,贡献良多。”(马雪霞)

纳训——《天方夜谭》,几译其稿

纳训(191~1989年),经名努尔,云南通海人。自幼从师习经,后就读于云南明德中学,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被选送入埃及开罗爱资哈尔大学留学。1947年学成回国,任明德中学校长。解放后,先后在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文联、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文学出版社译审,主要译著有世界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全译本。

纳训留学的爱资哈尔大学,建校近千年,是伊斯兰世界的最高学府和文化中心,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各种思潮并存,各种流派争鸣,学术研究气氛甚浓,诸多众说纷纭的问题,由此作出权威性的解释或定论。纳训在这个文明古国的高等学府里孜孜不倦地学习了10多年,扩大了视野,充实了知识,增长了才干,特别是阿拉伯语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纳训求学所在的埃及,在法鲁克王朝统治下,名义上是“独立王国”,实际上是受大英帝国盘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100多年来,广大人民不断地掀起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结果都被镇压下去了。目睹埃及的现状,纳训先生感到中国和埃及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有着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他将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风筝》,曹禺的《雷雨》和《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等名作翻译介绍到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这些进步的思想,特别是孙中山先生40年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实践及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受埃及人民欢迎,鼓舞了埃及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的必胜信心。

同类推荐
  •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

    本书为洛克菲勒家族的回忆录,戴维·洛克菲勒用坦诚的笔锋描绘了自己的一生,介绍了他那非凡的家族、出色的事业,他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等。
  • 红色名媛:章含之

    红色名媛:章含之

    章含之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的养女,新中国建立初期,青年时代的章含之沐浴着党的阳光不断成长。她先是作为高等学校的外语老师从事新中国外语人才的培养,继而,作为毛泽东的英文教师,在毛泽东的提携下开始其外交生涯。章含之的一生,经历了上海十里洋场的变化,也有在大家庭孤寂落寞的凄凉;随父迁居北京,章含之的中学大学时代深深烙上了新中国火热生活的印记。
  • 虚怀若谷——晏婴

    虚怀若谷——晏婴

    本书讲述了晏婴的生平事迹:晏婴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 赵之谦传

    赵之谦传

    本书主要介绍赵之谦这位晚清艺术怪杰的传奇一生。他才思敏捷,具有艺术、军事、行政多方面才干,无论他的作品或他所编辑的《仰视干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影响力都极为可观。他曲折离奇的一生,更富于传奇性。
  •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热门推荐
  • 在一起的旅程

    在一起的旅程

    老爸,老妈许久不见,你们是否还好,现在的我正在异世界生活,是的你们的女儿我穿越了,当然我并没有穿越到什么大朝代去做什么三宫六院的妃子玩宫斗什么的真是对不住啊,反正老天也知道你们女儿也就这种程度了。然而这次真的是别的世界。啊请母亲大人大可放心,我现在的生活并不像你宫廷穿越局里的那般勾心斗角,步步惊心,我平时也就是杀杀炎龙啊,打打海妖啦,灭灭魔王呀,偶尔拯救拯救世界之类的......啊,不多说了,启程时间到了,我的伙伴们都在等我了。总之,我过得很好,一日三餐准时,也有不错的收入,还得到了很多值得交心的伙伴,你们的女儿在这过的很充实。其他的事等以后有机会再和你们说吧,望双亲勿念!爱你们的女儿!!!启
  • 缺剑

    缺剑

    摘叶飞花那么好,要铸剑师何用?我手中无剑,剑在心中?为何苦觅剑冢三十年,霜白发,冷娇妻?大道至简,却从不见凡人舞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血与火的挽歌

    血与火的挽歌

    我想,是我开启了拯救人类的开端,但拯救人类的,从来都不是我,而是“我们”。——方矩Ps:我一直认为一个文明的救赎不可能只靠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来完成,即便是受小说的限制,剧情要围绕主角展开,可一次文明进化,或者一个文明面对另一个文明的入侵,中间的故事,那些感人的、热血的、决绝的……都是血染的风采,这么就能一句话,一些数字,或者一个人能承担的呢?我尝试着写出这样一篇文字,一篇文明间碰撞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把他写完,我就是想写,这个想法存在在我的脑海,我能做的就是把他写出来,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欣赏,但最起码我把他写出来了,不是吗?
  • 明伦汇编交谊典盟誓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盟誓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在末日当戴夫

    我在末日当戴夫

    林夜穿越到了末日,望着那些与丧尸打的难解难分的人类,他无语地命令了芦笋战机发射,千万不要小瞧我,我的植物就差十个太阳。新书文,多评论,希望做的更好!
  • 两仪奇书

    两仪奇书

    相传千百年前,有一位大将留下了一部名曰:《两仪奇书》的秘术。“两仪”又有“阴阳”之意。传闻得此书着,可以操控万物、预算未来。主人公李小明也想得此奇书。因而叙述了主人公的生活历程。
  • 无烟区

    无烟区

    当异性的吸引力消失,同性的斥力估计也会变成磁场,渐渐吸引。让新的诱惑摆平一切常规的偏见,诱惑无处不在。
  • 沿着瞭望塔

    沿着瞭望塔

    《沿着瞭望塔》是王小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主题紧紧围绕着成长、理想主义、友情的话题展开。在一个没有理想主义的年代奢谈理想是件很危险的事情。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英国的一家录音棚,约翰·列侬心血来潮,要到中国参加文化大革命,他拉上了只为了履行信用的鲍勃·迪伦和其他几位摇滚歌星,一路磕磕绊绊,出生入死,终于到了中国。等他们到了中国,又将面临新的选择……
  • 网游之巅峰战士

    网游之巅峰战士

    那些年,混迹在网游中的时间,正是我们曾经沸腾过的青春。当一款开创历史先河的新型网游横空出世,整个世界沸腾了!猪脚进入游戏,属于骑士的辉煌篇章就此拉开序幕。一次次冒险之旅,一次次奇特梦幻般的经历徐徐展开。有激情,有失落,有酸甜苦辣,有欢笑泪水,更有着花前月下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