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005500000022

第22章 茶余饭后篇(1)

暮访武关

汽车终于驶出了长长的隧道,好大一架山!

蓦然回首,洞口写有“武关”两个大字,旁有标语:昔日秦头楚尾地,今天旅游好去处!这里原来是名震华夏的古武关地面,难怪气度不凡!

日已暮,归程急。但是,我们又不忍让这近在咫尺的机会错失,仍拐道东行,访胜吊古。

原以为,偌大一个武关,肯定雄伟壮美,古色古香,气宇轩昂,仰为观止,遥遥即可入目,吁吁方能攀临。没想到,几经打问,路边人竟然不知道古代武关今在何处,只给我们指出了武关镇政府机关的所在地。好不容易见到了一位戴着眼镜坐在门口看书的老叟,我们相议,停下车来,拿上纸笔,细细与之攀谈,记下来龙去脉,如此,也就不枉绕道专觅之行了!一问,原来他是走亲戚的客人,不知此地今昔;一看,原来他读的书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无聊了,解闷呢!

迎面走来一位手持时新杂志的少妇,我们信心不足地问其武关位置。她竟不假思索地随口应答:山、水、塬交汇的地方有个古城墙,那便是武关遗址。一看,果然!好个“交汇处”,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人好眼力!

弃车步行百余米,便是古城墙的东北角。如今,这里住着几户人家。主人没回来,狗在看门,不让生人靠近。城墙上,长着一排酸枣树,乍暖还寒时节,尚未发芽。小草已现绿色,因为缺水,没了湿润和朝气,没精打彩的,怪可怜!主人在城墙根挖了不少洞,看来是养牛、喂猪、圈鸡用的。牲畜们没在,洞空着。要在的话,说不定昔日战鼓的余音会震得它们心神不宁呢!

往南数百米,便是东门。所谓东门,也只是残存了一段东门附近的城墙,长十余米,高约八米,厚约三米。裸露的墙身上,夹杂着许多绳纹瓦片。看样子,历史上这一段城墙曾修复过,而且是在原建筑物被毁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是故,这些秦汉瓦砾才未被千军万马踏成粉末,踩入泥土,时至今日,又作了古城的见证。城门口,新立了一块文物保护碑石。保护级别为省级,确定的文物年代为“战国至秦汉”,立碑者系丹凤县人民政府。

我们正在城门口的草丛中捡拾布纹瓦片,城内走出一位长须老人。他说,自己今年76岁了,曾亲眼见到过国共两军在武关打仗的情景。那时,国民党的骑兵驻在城内,军马就拴在街道两旁的柳树上。那些老爷兵只顾吃喝玩乐,连蹈马的事都要民工去做,蹓一次马六个铜板,合一毛钱。当时城墙很宽,也很完好,上面可以走马车。今昔城墙对比,我们叹息:不知是战争所毁,还是和平时期城墙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或是“破旧立新”年代的洗劫,才让古城沦落得如此残颓,这般凄凉!

城内有两条街道,街长约200米,宽约10米。两旁台阶,全是青一色的长石条;沿街建筑,大多为百年以上的旧式房屋;街头的老井台、老柱础、老石槽、老碾盘静卧原地,默默地伴随着流逝的岁月,承受着雨袭风蚀。墙壁上一副老标语清晰可见:“信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干社会主义!”看样子,它也有半个世纪的“资历”了!

我们走入一户家中。一个前门,内里住了好几家人,应当是土改分房的农户一直住到了今日。只因房子高大结固,雕梁画栋的杰作不忍让人拆除,才有了这“代代相传”的“价值”。前后共四道门,约百米长。石条铺成的走道,已经踩出了光滑明润的浅槽。房檐上的防火墙依然高耸墙头,不屈不挠地展示着昔日辉煌。院中一棵桂花树,高大健旺,格外惹眼。树高10余米,树冠10余米,合抱粗。我们想见见树的主人,一位老妇说,当初没说桂花树分给谁家,没主人!我暗想:多亏没主人,要不,任你“花开香十里”,也难逃“一斧砍三寸”的厄运。

街的西头有一眼古井,井台上辘轳和井绳一应俱全,现今,村人仍从这口井中汲水为饮。井台前,一群忙完了农活的村人围坐闲聊。中一老者,段姓,博学健谈,与我们一见如故。他让一位年轻人端来板凳取来茶水,客主坐定后,对我们如数家珍似地说起了武关古今沧桑。

只见他,捋了捋短须,呷了口香茶,眯上眼睛,背起了两首古诗。其中一首是杜牧的《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在武关听这首诗,让人的思绪一下子融入了历史长河。正如杜牧诗中所述,武关带给楚国的是屈辱和灾难,带给屈原的是扼腕和绝望。秦国新君秦昭王邀楚怀王在武关会盟,屈原反对,而楚王的儿子们主张赴会。楚怀王决定前去。果如屈原所料,怀王被扣,后逃至赵国,赵不敢留,将其还秦。其后,怀王客死咸阳。屈原抱怨其事,招致新任楚王大怒,将之逐出郢都。屈原沿江而下,终于在洞庭湖边的汩罗江吟出了最后的悲歌……

一群羊儿喊喊叫叫拥拥挤挤地走回山城,牧童的吆喝声把我们从历史的谈论中唤了回来。循着羊群返回的道路西望,前面一条蜿蜒清流,河滩宽阔,河水哗哗;稼禾连片,鸡鸭成群。这便是丹江。段老告诉我们,当地人叫它“武关河”。河水拐弯处凸出一道山梁,原先建有龙潭寺,大殿五间三层,已毁。原先供奉的石佛,现存商南县文化馆。这里是关城的西门。原有砖石包砌的券洞,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上书“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南门城楼上建有娘娘庙。关城周长三华里,现住居民一千余人。接着,他又为我们讲述了武关发生的两个惊天动地的历史故事。一个是刘邦过武关:项羽与刘邦攻秦之前相约,先到咸阳为君,后到咸阳为臣。这样,谁先人咸阳便成了天下瞩目的大事。结果,项羽选择走函谷关,刘邦则走了武关,竟先到咸阳,让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只好望其项背,从而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从此,武关道成了刘邦走上帝位的阳光大道。另一个是李自成过武关: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从武关突围而出,潜伏于郧阳山中。是年冬,疾驰入豫,破洛阳,杀福王,将农民战争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风卷全国,势若燎原。

听着段老的介绍,看着暮色中的雄关古道,似乎历史又回到了从前:丹江穿越秦岭时在这里切开了一条狭长的谷地,成为古人南来北往的通道;君王在此设关布防,这里便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塞;许多年前,这条道上曾经走过形形色色的人,有百姓,有商人,有军人,还有帝王;若是不知道武关的当年雄风,真正难以想象如此一方平凡之地,当年曾是扼守一国安危的要塞。这里,曾经发生过历史悲剧;这里,曾经成就过英雄豪杰;这里,曾经风飒飒、马嘶鸣;这里,曾经战鼓金戈,壮士长啸……

夕霞敛去了最后一道余辉,我们匆匆登上归途。路上,我仍在默记着段老吟诵李涉的《再宿武关》诗:“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突然间,我生发奇想:如果没有武关之会,生活中便没有了《九歌》、《楚辞》和端午节;如果没有刘邦选取武关捷径,便没有了鸿门设宴、霸王别姬和乌江赠马;如果没有李自成武关突围,便没有牛金星和宋献策投奔闯王、红娘子破杞县救李信、崇祯帝登景山别人寰的旧事;如果没有武关今天的残墙断壁,我们凭关吊古时也便没有了诸多联想诸多感慨诸多惋惜……

为而不争

——我熟知的全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

为而不争,是《道德经》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话的最后四个字。

千古名著《道德经》,虽仅五千言,但文约义丰、博大精深,蕴藏玄机奥妙。能读懂它的人,原本就少;能详读至末句的人,更少;能以之为准则做人处事的人,少而又少。楼观台道观监院任法融当属“少而又少”之中的人!

熟人们都习惯了以“道长”称呼他,其实,他的头衔不少: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道学院院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等等。作为一名与世无争的道人,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位高品极了!

他早年出家,过惯了“清贫如洗”的道家生活,如今,道观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了,他依然安弱守雌,布袍素食,默默不语地做着济世利人的善事。

我与他相识在上世纪80年代。其时,我任县粮食局的副局长,发放“返销粮”是我的分管业务。那会儿的“返销粮”,确实有济困活人的作用。他除购买道观的份额外,又特意多要了2000斤指标,用自己的钱买回,专门接济饥肠辘辘的穷苦人。一位受恩于他的老人逢人就讲:我这辈子见过的人,数任道长心最善、最不爱钱!

1996年,楼观镇一位姓马的穷困老汉得了中风病,他除当场解囊相助外,还坚持每月给其50元钱治病,持续三年,直至病愈。道观附近一位教师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无钱上学,他当即送去2000元钱予以资助。一位在基层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干部退休后,重病在身,无钱医治。他以朋友的身份赠钱送其住院,可对方秉性耿直,坚不无功受禄。无奈,他向朋友要了一些平常书籍,说是自己急需的资料,临走时,硬是塞给了对方2000元“买书钱”。

后来,他担任了县政协副主席,我也兼任政协领导,我俩成了一个班子的搭档,关系又进了一层,交往自然频繁。起先,他已捐建了一座“希望小学”。2002年,又提出再捐资20万元修建第二所“希望小学”,让我联系选点。我向他推荐了一个地方。不料,那里的村干部出于好心,备了礼品去谢他。他犯了疑:穷村子,哪有钱置礼;这样的干部,能否将建校资金管好用好?!于是,提出改点。我依了他,也服了他,心里更加敬佩他。

楼观台北边村子的一个青年人不孝养父母,劣名远扬,亲朋调解,村干部教育,毫无成效,反而尤甚。村里老者们想起了任道长,相约专赴楼观台,请他入户调教。怜孤惜弱、疾恶如仇的他不假思索,欣然随往。他一到,往时受过他关心和帮助的人蜂拥而至。他一说,周围的人也跟着劝。那位年轻人自知理屈事短,无地容身。实在无法狡辩了,猛不丁冒了一句冷话:对不对,是我和我家的事,你有啥资格管我?!他站起身来,正言厉色地说:我是县人民政协的副主席,该不该管你,能不能管你?!在场的人为他鼓起了掌,年轻人也当场承认了错,被“弃养”的两位老人深深地向他鞠躬致谢!

《道德经》里有句话“不忘其所者久。”任道长对生养自己的家乡故土一往情深,春露秋霜,时时挂记。

说来也巧,远在周代,于楼观“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的道学始祖之一尹喜,原籍甘肃天水;2500年后,在这里担任监院并任全国道教协会会长的任法融,也是尹喜的同乡。50多年前,书香门第出身的他,初涉世,便在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修道的龙门洞出了家。三年后,来到了道教祖庭楼观台。这里的灵地与仙风让他的天赋和睿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从道士、知客、账房,一直到荣任全国道协会长。因为他,才让老子曾经说经之地又一次为世人瞩目。

无论当普通道人也罢,当道教界的最高首脑也罢,他从来都以自己的家乡——羲皇故里为自豪。50余年来,始终乡音不改,赤子之情不移。概略算来,他先后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200多万元。其中,2002年捐资150万元为天水市麦积区凤凰乡建设凤凰泉饮水工程,结束了6000余人祖祖辈辈水贵如油的历史;2003年捐建了甘谷县西坪乡燕珍小学,解决了六个村子儿童上学难的问题;2004年又捐赠给武山县吴庄小学20名贫困生每人300元学杂费,并为学校购置了桌凳、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

“一诺千金”的任道长,生活中却是一位勤谨俭朴的宽厚长者。他素常的饮食,总是一碗稀粥、一碟山菜、一块硬锅盔,即使改个花样,也仅是酸拌汤、浆水面。他的一个近亲,在一家医院工作,租住了一间民房,冬冷夏热,多有不便。夫妻俩央我传话,希望得到道长资助。他淡然笑答:我的资金,都是信仰道教的人捐赠的,道教的宗旨是“为善”,这些钱应该全部用在公益和慈善事业上,私情不能损毁公德,年轻人,衣食无忧就对了,改善生活,要凭自个儿奋斗努力!

虽然,他信奉道教的全真派,却与教内诸派和谐亲善。同时,主张诸教共荣,认为儒教、佛教与道教都是相通的,“假名易号,殊途同归”。他说,宗教属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教源于中国本土的黄老学说,是炎黄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孔子当年曾向老子求教,儒、道互补;佛教初人中国时,文字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其传播也曾借助于道教和儒教。道、释、儒三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是宗教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相互包容补益。这些思想,他都渗透到了自己撰写的《道德经释义》、《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等著作之中。这些书,已被国外翻译出版。美国学者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一书中称,任法融“是中国最受尊敬的大师之一”。

他是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和宣传老子和道教文化的。除了著书讲座,还为老子墓、黄帝陵等处撰写祭文,辞恳意切,言精思远,广为传抄引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先后投资10余万元拍摄《老子》电视连续剧,目前,仍然忙此不疲。2004年,他又投资近千万元,在说经台前修建了系统宣传老子思想的道教文化设施。

他常说,老子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理。县上的旧城隍庙在现在的县医院内,后来,又在南门外建成了新城隍庙。一部分信徒多次上访,要求迁庙复原,并上楼观台寻求支持。道长与他们席地而坐,侃侃而谈。从道教宗旨到信徒言行,从信仰自由到社会稳定,娓娓道来,殷殷劝导。一席话说得他们心服口服、愧悔无及,从而息事止访。分管信访工作的副县长这样评价:任道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相一致的理论!

2005年6月,任道长众望所归地当选为全国道协会长。县上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闻讯前去道贺时,他正在捐资助学的路上。

他平时居住在希声堂大院内,其用心,大约正是取老子所言“大音希声”、“上德不德”之意吧!

他学养深厚,博闻强记,常出语不凡,妙句连珠,在国内外登坛讲学中深得好评。他在讲述《道德经》时说,道家崇尚水,认为,水以柔克刚;水居高不傲;水处众人之所恶;水利万物而不争。故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而不争”,是水的品质。

这,正是任道长的人生追求。

这,也正是任道长的人生写照。

从古至今,出家人成为名家者,有几?高道之中,能以百万之金捐助社会服务人民者,有几?既有著作,又受邀出国讲经说道者,又有几?……

这些,任法融都做到了。“人无我有”,他是非凡的!

对于这些,任法融都淡然物外,心静如水,他是平凡的!

西安一位熟悉任道长的教授说:“要读《道德经》,先读任法融!”斯言甚善!

同类推荐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荀子

    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本书高度浓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领域人们的智慧精华,从中提炼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涵盖人生的方方面面,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从事何种职业的读者均能找到相应的哲理来指导自己。全书分为“小故事大道理”等4部分。
  • 一日一禅

    一日一禅

    本书由一个个耐人寻味,让人深思的精彩禅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
热门推荐
  • 漫光

    漫光

    我们之间本无缘分全靠我一直死撑.我们就此别过吧.
  • 寻荫记

    寻荫记

    我何时起来,黑夜就过去呢?我尽是翻来覆去,直到天亮。世上最离奇的故事,也不过就是“爱恨情仇”四颗字。有人生而为天之骄子,有人却要在暗狱经受烈火。人们不幸的根源几乎雷同,对痛苦的体验却差之千里。向歆和肖恩的祖辈们隐忍了个人的爱恨,默默承接了来自时代与家庭所赋予的责任,成为那个久远的年代最平稳的音符。他们的父辈在遭遇命运猛烈打击之时,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为生存和传承做出巨大的牺牲,自己却被极深的愁苦刺穿。向歆和肖恩像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妹,不再甘于淹没在悲伤的人生设定中,要离开死荫幽谷重新开始。两人在追寻成功的梦想之路上高亢奋进,行走在挑战人性的边缘上,最终冲上云霄,彼此却渐行渐远。自以为实现了梦想的他们,却发现自己依旧伤痕累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智慧的故事全集

    智慧的故事全集

    本书虽然只是一些短短的小故事,却涵盖了我们会遇到的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向黑暗中的一线灵光。照亮人生的智慧之门,教会你去发现,去思考,我上面说的那些。你在这本书里会找到更完整的答案。我们不能拒绝思考,人类的星空,也只有智慧才能点缀。由此,我想说的是,学会思考,就不能拒绝读书。读书是人类走向智慧的通道,希望这些充满灵性的小故事能为你打开智慧的大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晚清军政启示录(第1部):被砍断的龙旗

    晚清军政启示录(第1部):被砍断的龙旗

    “晚清军政启示录”系列,透过大量第一手历史资料和东西方不同视角,向读者更多可能性地展现晚清那个“一切都有可能的时代背景”里,个人的艰难与痛苦,以及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转型中的抉择。不仅仅着眼于历史事件的真相探寻,更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作者用大量的史料和文学化语言搭建起一部有温度的、令人纠结和叹息的历史文本。本书为第一部,以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为引子,在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的人类历史新篇章的背景参照下,揭开了尘封的晚清帝国的图景,从乾隆末年到嘉庆、道光时代,讲述了清帝国的历史演进逻辑、帝国朝堂的众生貌相,以及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境遇中,清帝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左支右拙、进退失据,传统士人转型的痛苦与迷思。解读了这个时代的困境与突围,悲歌与谎言,虚辞与大话。
  • 火辣宠妃:拐个王爷么么哒

    火辣宠妃:拐个王爷么么哒

    异世魂穿!她是北域国将军府的痴傻三小姐,却无人知晓她真正的聪慧。他是北域国最有权势和容貌的男人,却无人知晓他最在乎的是谁。初见,他身受重伤,绝色无双。她嘿嘿一笑,趁机敲诈!“想活吗?想活把你身上值钱的东西全给老娘放下!”,再遇,他欺压着她的身!“我把最值钱的给你,你要不要试一试?”
  • 拯救失落文明

    拯救失落文明

    一个残缺的白玉指环、一位绝美的极品校花、一层隔绝千年的灵力封印……。巍峨昆仑山下的小山村,竟然走出了一个绝世高手。萧凡,带着一只还没脱奶的小熊猫,就这么一头闯进了高楼林立的大城市,踏上了装逼撩妹的修真不归路,开始了一段拯救失落文明的伟大征程。
  • 婚姻这座城

    婚姻这座城

    拉开婚姻的帷幕,万笑以为自己选择是一个踏实,肯干,却又带着几分小傲娇的男人。可事实上呢?她以为自己会和这个男人在经过生活的磨砺,岁月的变迁,经过结婚生子。最后到白发苍苍。两个人一起坐着摇椅慢慢的变老。可事实上……女儿的出生,婆媳的不和,谈天无原则的愚孝。到最终,经历了出轨,赌钱以及无期限漫长的家庭隐形冷暴力等等,这个小家开始摇摇欲坠……家,不再是万笑眼里的避风港……离婚,仿佛成了万笑唯一的选择!三年后。孩子六岁,即将上一年级。一心只想赚钱的万笑再次迎来自己的人生路口,二婚?复婚?兜兜转转,吵吵闹闹中,承受过撕心裂肺般的伤痛后,万笑最终得到一个认知,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可回头!
  • 青萍物语

    青萍物语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程可,万千“浮萍”中的一个,这是由他而起的“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