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019500000012

第12章 夜犬吠影(1)

1.心音不朽

对书评这种文体,我有痴迷的嗜好。因为我是一个痴迷的读者,对字纸有令自己都有些吃惊的热情。很想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但受时空的限制,这是不可能的。便退而求其次,去耽迷于书评。因为好的书评,就像一架心像仪,你虽然无缘读到你所崇仰的好书,但好书的气味、气脉、气节和气象都已传达给你了,使你足不出户,不费搜求之苦,就已甘醇白享乐。所以,对好的书评家,我是崇敬的,对好的书评文章,我足感激的。

然而,眼下的书评文章,却让人读而生畏、读而生烦了--因为它已远离了书,立意于书外的是非与利害了。

既有商业的包装,又有友情的出演;既有对权贵的谄媚,又有对世俗的沉吟……它已丧失了独直的文本人格,它已不再站在读者的立场上了。所以,便出现了,书评闹热着,而读者冷漠着的奇特现象;作者与读者,谁也不爱谁,心相隔,两离析。

要重筑书评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其实也并非难事--一者,书评家要把书评写作当事业来做,就像小蜕家写小说,诗人写诗一样。如此,便找到了“立身”的感觉,所谓自尊、自立、自爱,所谓责任感、使命感,便不在话下了。因为当事业做了之后,便会依照成就事业的规律行事,文心的自律,把书评家引向严肃的正途。否则,只是暂时做一做“掮客”,便只能看“雇主”的脸色行事。这时,谈什么独立的批评人格,岂止奢侈,实则冬烘。眼下,书评文章虽如雪花般满天飘漫,却多是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甚至是官员业余的“客串”。真是飘落无痕,其所谓书评,连他们的文集都是不收的,可想而知,那都是些什么货色。所以,根本地,我们缺的不是好书评,缺的是书评写作的事业家。事业家的产生,除了培育尊重书评家的文学土壤之外,从事书评写作的作家的献身精神是本质的决定因素。正如佛罗斯特在其著名的《未走的路》一诗中所说:

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当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之后,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二者,书评作者应该首先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一要潜心去读书,要真正把书读完、读透、读懂,而不是只读了开头和结尾,甚至连浏览一下的功夫都懒得下,就事而操斛,做自欺欺人的勾当。潜心阅读之后,才能得到真感染,真领悟,才能写下精当的评断。先自悦,再悦人,是书评写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程序。然后才是传达,即把书中最灵魂的“信息”传达出来,包括情感的、思想的、知识的,等等。“伟大的读者”,没有一个不是浸淫于书中,下苦读功夫的人。其一、要从书本中塑造出自己。

“伟大的读者”从来不是匍匐于如本的人;已有的文本,只是诱发他思考的触点,只是“发酵”他情感的酶,只是铸造他自己心灵世界的原料……当他从书页中抬起头来的时候,他要做的是,用更加圆满、更加深刻、更加超拔的“自我”,对人们表达情感的、思想的关怀。这种关怀,旨在纯洁人们的情感,提升人们的境界,让苍白的书页,化为人类进化和圣化的血液。这时的书评家,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读书人”,而是“窃天火,煮自己的肉”的精神先行者。俄罗斯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别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读者”,他能从阅读中捕捉到人类的情感、时代的脉搏,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展示了他独立的批评立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领了俄罗斯几代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时尚。别林斯基的风范,应该拨亮我们书评家的眸子;否则,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读者,会远远地把我们抛弃了。

2.阅读的引领

眼下,图书出版特别强调市场冈素,一部好书,如果市场行情不看好,也会被束之高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讲究经济效益的出版机构,这或许是合理的;但让人不解的是,我们的书评家也以市场的走向和时尚的趋势设立自己的批评坐标,颇有流行就是好,人时便是妙的味道。

这种媚时媚世的姿态,不免让有心的读者,对书评这种文体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

对这种现象,抛开其中的功力因素不论,其批评视角的偏低,也是一个主要因素:书评家迁就读者的阅读趣味,片面强调为读者“服务”的作用,以期在逢迎中得到认可,得到世俗层面上的所谓名分。

这种考虑,便使书评从根本上堕落了:书评书写的应该是书评家独立的风骨和独特的见解,它应该起到引领读者的读书趣味的功效,失去了这样的意义,书评也就沦为“产品说明书”了。

正如博尔赫斯在《读者的迷信的伦理观》中所说,平庸的读者所认可的风格,不是体味灵魂和信念,甚至不是感受书中的生命激情,而是只着眼于文章的比喻、韵律、标点和句法等技巧性的东西。换句话说,一般读者,看重的是书中的世俗趣味,时尚风光,而不是高标的思想和超拔的精神。也就是说,一般的读者的阅读伦理,是现世的、享受的,这与书籍的“本源意义”是相离析的,纵容这种趣味的蔓延,将削弱书籍在人类进化中的意义。所以,书评一旦沦落,其破坏性,甚于无书。

书评家不能“匍匐”于大众的阅读风气之中,而是要引领读者解脱被书籍中世俗颜色的“催眠”,清醒地关心人类的“精神问题”。因为“精神问题”,才是阅读的核心问题;书籍的外在形式,不管能不能取悦读者,都是无关紧要的。《堂吉诃德》之所以赢得了它同译者的斗争,任何不用心的、蹩脚的译本都不能改变它的灵魂,就是因为它所传达的执著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是超越语言的,是直逼心灵的,是不受读者阅读习惯所左右的,因而也就赢得了读者。

这就要求书评家应该有自己独立超俗的书评理念,比如关于散文,一种散文有没有文学价值,一定要看它在妩媚的外表之下,是否抒发了人性之情,是否传达了生命的真实感受,否则就有欺世之嫌。比如判断一部诗集的优劣,不仅要看它有没有奇特的意象,更要看它表现出没表现出文化的气象,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情感,它使诗有了无限的张力:个人体验因了文化的链接,成了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生命经验。也就是说,仅有奇特的意象,而没有文化的内涵,那只是表现出个人的才气;个人才气跟整个文化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只有融r文化的质素,一个人的诗才超出了个人的经验和感觉,成为一种无限的表达。再冷静地看那些坊间的流行读物,既与人的心路历程无干,也无丝毫文化蕴含,更遑论精神信仰,只是吟一己之忧伤以邀怜悯,咏私家风月以争市宠,字纸云烟而已。书评家如果有了这样的理念,就不会为一些浅薄的作品,唱廉价的赞歌了;再为市井读物而动情色之时,内心先就怯了--独立的书评理念,给了书评家一种自律。

3.无言的勇气

书评做得好,须有卓识和洞见;这一切,需有属于自己的阅读视角和阅读智慧作支撑。可以说,有了一定的年龄和读书经历的人,若还没有自己的关于书籍价值的评判标准,还没有最起码的阅读智慧,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悲哀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对所读之书作建立在自己的阅读智慧(理念)之上的真实评判,而不是被书外的因素所牵引,作他人之论,或作自欺欺世之谈。

就我个人而言,我读国内的人文读物,多取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去判断,看其对民族文化的建构,有何涵养,有何创建,是否能汇聚到民族文化的伟大洪流中去。我认为,所谓文化,尾一种带着种族生命痕迹和生命温度的信息符号,它传递着民族的脉搏和家国的气息。夜深人静,在异乡的羁旅之中,一灯独坐,读上一篇《秋声赋》,故国家园,子妻友朋,便恍然立于门外。这便是文化的具象。正如留美著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所说:‘文化’,‘文’而‘化’之也。读斯‘文’而与之俱‘化’,大概就是我辈‘天朝弃民’心目中的所谓‘祖国文化’罢!

唐德刚是“化”中人,其所言是血泪感受,当为不谬。所以,不能“化”到民族文化中去的人文读物,其所谓价值便颇可疑了,读者当存十分的警惕。比如,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虽浓艳逼人,堪可吟味,却如何读不出民族的情感,我便不十分喜欢。这并不意味着,写了民族情感的书就是好书,关键还在于对民族文化的“化”法。

比如史学著作,现代史学便比传统史学有它的先进性。因为传统史学过分看重“政治故事”,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忽略和遮盖了;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却认为,其实“政治”不过是“经济”的附庸而已。现代史学的著作,是建立在对经济基础的研究之上的,便把人民群众的生产创造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还原”出来了,便有了深刻的民间性,其文化的质性就更加健全了。

在读自然科学的书时,我着眼的不仅仅是它知识的丰富和准确,更看重它的人文含量。所谓的人文含量,是指它对生命规律的挖掘深度,以及自然历史对人类历史启迪和教导的揭示程度。自然是人类之师--人类历史对人的教化,有太多的人为因素,因而是恍惚不定的;而自然的教导,是出于生命自身的规律,因而是准确的。纪德在《新人间食粮》中说:

多么纤细的一棵草,也要服从自己生命的法则,而那些法则脱离人类的逻辑,至少不会归结于人类的逻辑。在这里可以重新开始探索,虽说难免失误,但是经过更严格的观察,更巧妙的比较,总能越来越接近永恒的真理,接近一个理解并超越我的理智(人类的理智)的上帝,而且使我的理智(人类的理智)无法否认的上帝。

因此,写自然的书,应该是对自然进行“更严格的观察,更巧妙的比较”,从而揭示生命真谛、生活真理之书。拥有这些内容之后,便可以对人类进行有效的生命关怀。这也就是书籍对人类的人文关怀的过程。

所以,一本人文类的读物,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感觉;一本自然科学的著作,如果没有从自然表象中总结了深刻的人文内涵,我阅读的时候,就感到不适,就感到遗憾,甚至不安。我便不愿接受它。一个有良知的人,夸大自己的情感都感到难以容忍,更何况夸大一本并不打动自己的书的价值?我不甘心说它好。

然而,就像最平庸的品行往往最先得到赞美一样,最平庸的作品往往最先被人接受;不管你赞美不赞美它,它都要流行。也就是说,人类的良知并不一定站在智慧和自由思想一边,愚蠢并不一定全站在欺人的宗教一边,人类尚处在理性的章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书评家的最高使命应该是关照那些最卓越也是最冷僻的智慧之书,掸去它们封面上厚厚的积尘,让其与自然的阳光一同灿烂。

所以,独立的怀疑立场,是书评家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级的智慧。在话语喑哑的时代,我们推崇的是说话的勇气;在市声喧嚣的世俗场上,更推崇的应该是不说的勇气。因为这意味着湮没和孤独,也意味着名声和利益的丧失。“文格渐低庸福近”。此话的反面就说出了这层意思。然而,书评家人格的闪光和价值的所在,也就在这里!

4.文体的宽容

书评之所以不够发达和繁荣,过分看重“正论”,也就是系统的庄肃之作,而轻视关于书的零散、零星而灵活的尺牍与片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大论,属于专业,属于修养;小语属于心灵,属于悟性。“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人毕竟是少数,与书作率性亲和的人,却是芸芸众生。但是,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引车卖浆者流”,只要阅读,均有感触;这种感触,只要能说出来,写出来,就应该是书评。所以,书评的事业,小应该抛弃“众人”,不应该只立身于“评述”,更应该着眼于“表达”。自禁和幽闭是没有出路的。

所以,书评虽然属于文学评论,但它不是一般的文学评论,它应该是一种极开放的文体:可以是对一木书系统的研究与评剔,包括主题、结构和语言等诸方面;也可以是对书的印象、感念和一得之见;还可以是对书的一个点、一个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是围绕书的,不管是书内、还是书外的文字,均属于书评。因此,书论、读书札记、眉批、点评、序跋和书话等等,都应该属于书评之列。一句话,在书评界,各种文体应包容共存;衡量书评文体优劣的一个基本标准,就在于它是否有利于表达,也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开放的品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评界应该注重对读书随笔的研究和写作。这里所说的读书随笔,又称“新书话”,它区别于传统的读书随笔和传统书话--它不像传统读书随笔一味“葡匐”于书上,又不像传统书话飘逸到只关心读书的“趣味”,成为“散文之余”的一种边缘文体;它干脆就是“散文中人”,不仅具有一般散文的话语特性,更因了书香的浸润,具有了宏阔深厚的文化品格和思想含量,具有了一般散文样式不可企及的表达功能。这种“新书话”的写作主体,主要是被刘心武等老中年作家称之为“新文人”的青年学人和青年作家。

关于这种新型的读书随笔的文体特征,彭程在《绿阶读书文丛总序》(“绿阶读书文丛”,计读书随笔五种,大象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巾有一段具体的、而且被“新文人”整体接受了的阐述--作为一种文体,读书随笔(新书话)也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优势。相对一般的随笔文字,它更多是围绕一本书或一类书展开话题,较之某些泛泛的抒情和议论,因为有所依傍而减少了空疏,显得更切实可触。

同时,一本书在茫茫书海里被选中,被阅读,并且读后意犹未尽,必须诉诸文字而稍安,一定是因为书里的内容拨动了阅读者感受的心弦,引发了他的共鸣。

那么,这样的文字,就不会是仅仅局限于复述、阐述原书,而是处处结合了作者自己的所感所思,浸润了他的心性魂魄,读后分明感到作者的脉搏。乍看谈论的是别人的书,其实表达的完全是自家心意。再者,和一般的书评不同,它并不担负对书籍作系统评论的任务,而完全从作者的心性出发,这就使得在写法上大可随意,既可天马行空洋洋洒洒,亦可择其一点不及其余,舒卷自如,有流水行云之妙。另外,它的清醒的文体意识,对语言的强调,也使其避免了“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弊病。总之,散文的诸要素,情感、智性、文笔、趣味,在这一文体中都能得到良好的发育,其中的优秀之作,跻身最杰出的散文之列亦毫不逊色。

从这一概括中,可以看出,“新文人”的读书随笔,没有传统书话的“模式化”限制(即:晦庵所说:“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是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别人的书,是写作者心灵的触媒,一旦被触动,就作纵情的表达:可缘书而谈,可弃书而论--一切缘于表达的需要。

所以,它不仪是一种开放的文体,也是一种人世的文体,它不是自我封闭于书像之中,而足面向于世像,即面向于社会人生。它足紧紧结合了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话题,以书为依托,为世道人生送去思想的关怀、情感的关怀。

同类推荐
  • 你是你最好的明天

    你是你最好的明天

    一本讲述生活情感的文学随笔类书籍。全文用细腻的笔调记录了作者生活中有关爱情、友情、亲情的情感感悟及各种感人的故事。每篇独立的文章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行文里充满着让人疗愈与感到温暖的能力,在看见别人故事的同时,读出了自己的心情。
  • 萧红全集

    萧红全集

    本书共5册收入目前所发现的萧红生前全部创作和书信。所收作品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书信等文体编排。小说部分:将短篇小说以发表时间先后分为三组,分别与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搭配编排;散文部分:以公开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其中《商市街》系列散文以此书出版时所排定的顺序编排;诗歌部分:公开发表的,以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未公开发表的,以作者生前编定的《自集诗稿》先后顺序编排;书信部分:按收信人姓名分别编排,同一收信人书信,按书写日期依次编排。本书为精装版本。
  •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本书不仅是一个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弘扬时代精神的好书,而且是以长篇报告文学形式描绘声绘色精神文明的一次壮举,是一件带有开阳意义的工作。正当全党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时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这部报告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相信,它的面世将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充分发挥出激励人、鼓舞人、鞭策人的积极的作用。
  • 希望之光: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活动启动

    希望之光: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活动启动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该书精选凌叔华文学创作中独具风格的代表之作,各文体均有涉猎,具有较高的欣赏与认知价值。精选凌叔华小说、散文及自传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女性生活与情感世界,笔法细腻,情感动人,并流露出宝贵的女性意识,至今读来仍有较大的艺术魅力。并附有同时代人回忆凌叔华的文章,力图展现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才女凌叔华。
热门推荐
  • 总监对上副总监:谁先爱上谁

    总监对上副总监:谁先爱上谁

    本书已改名《遇见腹黑老板》她是丰镁集团创意部总监他是创意部副总监更是集团背后大BOSS,他自降身份就是为了她,他爱了10年的小女人。“瑾董,有人买了999朵玫瑰向季小姐告白”“切,999朵算什么你去买9999朵送给她”“额,是”(某位助理无语的看着自家总裁心想真是有钱没地花啊!!!)“报告瑾董有人在季小姐前男友的婚宴上给季小姐难堪”“什么?我的女人还有人敢欺负?是不想活了么?走,接回我家的小女人对了顺便看看那位前男友是什么背景/最近心情不顺想搞破产几个。”(某位助理无语问苍天他这是遇到的什么老板心情不好就让人破产季小姐真是好运气啊)想知道瑾林与季心搞笑的爱情就请关注本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古代阵法

    古代阵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天凝地

    天凝地

    水乃生命之源,乃万物之始。水可有形狂暴凌厉,亦可无形惑人心智。这是世间最恐怖的武器,这是万物最敬畏的力量。看普通少年寒凝如何与昔日强悍的自己逐步精神融合,并以得天独厚的体质寻得智囊猿灵,觅得龙魂、凤刃、麒麟护甲等天地奇物,并召唤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灵,位居生灵之巅!
  • 神医王妃

    神医王妃

    妙手回春的神医,兰质蕙心的神探,天姿国色,明艳芳华,被人尊为“神女”。战功显赫的元帅,集流氓痞气于一身的九王爷,不败的神话,桀骜不驯,女人心中的神。“神女”遇上流氓王爷,强娶强嫁,又会擦出怎样激烈的火花?
  • 新月格格之四夫追爱

    新月格格之四夫追爱

    她,和硕公主,终将心中那四年良人召为嫡额驸,本以为就这样共渡此生,谁知终是无法逃脱那皇族的命运,公主的责任,随着三个侧额驸的入府,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
  • 武魂宇宙

    武魂宇宙

    看主角如何逆袭一步步站在巅峰的故事一个人闯荡天下的故事。
  • 总裁夫人又换马甲了

    总裁夫人又换马甲了

    顾音音是个喜欢化妆,扮成各式各样的女人去诱惑不同的男人,可是这次碰到了硬茬,怎么办?逃!再一次见到他,竟然变成了他的女佣,恶魔,他绝对是个恶魔!最后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心已经千疮百孔,不是和别人在一起了吗?那现在又是怎么回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有一种快乐飘飘洒洒,有一种自在平平淡淡,有一种幸福安安静静,有一种美丽倾国倾城,有一种思绪万万千千……当你独处一偶时,飘逸的灵魂犹如精灵般在耳边欣然舞蹈着,把你从凡俗中叫醒,这样的感觉,快乐、灵动、惬意……那情感的热度、人性的闪光无不充盈着我们得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