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83500000033

第33章 李渔的仪容美学(3)

到今天为止,越来越多的学界同仁逐渐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美不属于自然范畴,而属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美是人类客观的社会历史实践的成果。美是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现象之一种。人体美当然也不例外。人体本然的美,人的自然形态的美,既然属于社会历史文化范畴,它就绝不可能是凝固的不变的,而是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人体美;通常说的人体美,只能是人体美的一定历史形态。譬如,人类的远古时代,未必以“纤纤玉指”、“手嫩指尖”为美,未必以皮肤之白嫩细腻为美,未必以形体之“轻盈袅娜”为美。试想人之初,传说中“炼石补天”的女娲和“衔木填海”的精卫,风吹日晒!她们的皮肤不可能像西施、杨贵妃、林黛玉那样白嫩细腻,她们的手臂也不可能是“纤纤玉指”而大半会是“指节累累”、“臂形攘攘”,人们也不会在意她们是否眉弯目长,是否体型袅娜轻盈。当时的人们(包括妇女)以低下之生产力,终日劳碌,辛勤奔忙,以填饱肚子为第一要务,若都像林黛玉,岂不饿死或喂了野兽?何“美”之有?即使有林黛玉型的女子,也不会是当时人们眼中的美女。只有到了比较发达的文明时代,生产力比较发展了,人们相对富裕了,剩馀的生活用品多了,闲暇时间也增加了,衣食住行改善了,才会出现西施那样的女性,人体美于是出现了不同于原始时代的历史形态。在中国,这大约是夏商周以来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后的事情。到李渔所生活的明末清初,虽然经历了三四千年的发展变化,但人体美的基本历史形态并无根本改变。因此,李渔对人体美的论述,并非全是他前无古人的独创新论,而是继承和总结了数千年来的历史成果。事实上,从周秦至明清的历史典籍和文艺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到我国历史上人体美的大概面貌,也可看到人们关于人体的审美观念的大概情况。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对人体形态的美就是这么界定的。如《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的“窈窕”二字,就是形容妇女既深沉文静又“轻盈袅娜”的体态;“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亦是说的这种体态的优美动作。《诗经·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说的是肤色如“凝脂”之白嫩细腻,手之柔美,眉之“曲”,等等。《诗经·葛履》中也写到“掺掺女手”、“好人提提”--“掺掺”即“纤纤”,前面提到的“纤纤玉指”也;“提提”即“媞媞”,腰细状。战国时代的人物夔凤帛画(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中有一侧立女子画像,细细的腰身,显示出其体形之苗条。此后,楚辞《山鬼》中写到“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写美男子的肤色,也形容为“为人洁白皙”;《孔雀东南飞》形容焦仲卿妻刘氏之美:“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有“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句;三国曹植《美女篇》形容美女:“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洛神赋》写洛水之神“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明眸善睐,辅靥承权”。东晋时代的一个陶立女俑(南京南郊幕府山东晋墓室中出土)》,脖颈颀长,腰身细柔,形体俏丽。陕西西安郊区出土的隋代陶塑女俑,形体袅娜,婷婷玉立。甘肃天水麦积山上七佛阁西侧“牛儿堂”一组唐塑中有一尊菩萨像,其左手被塑得柔软秀润,富有弹性,灵巧雅致,真可谓一首关于妙龄女性“纤纤玉指”的无声交响曲。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句;杜甫则有“越女天下白”、“清辉玉臂寒”等句,而在其长诗《丽人行》中,还用“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来形容长安丽人的人体美;白居易《长恨歌》形容杨贵妃“天生丽质”、“雪肤花貌”、“芙蓉如面柳如眉”、“玉容寂寞泪阑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等等。唐传奇《柳毅传》中形容龙女“自然蛾眉”,《李娃传》中形容李娃“明眸皓腕,举步艳冶”。至五代,关于女子的脚之美丑,发生了重要变化,就是以小脚(三寸金莲)为美,提倡妇女缠足。据李渔的一位友人余怀在《妇人鞋袜辨》(作为附录收在《李渔全集》第三卷)中考证,女子缠足始于南唐李后主。“后主有宫嫔窅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绸带缨络,中作品色瑞莲,令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多效之,此缠足所自始也。”此前并无女人缠足之说,也并不以足小为贵。但从五代之后,一种以小足为美的扭曲的审美现象愈演愈烈,妇女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总而言之,上面所说历史上以“肌理细腻”、“雪肤花貌”为美,以“态浓意远”、“一笑百媚”为美,以身材苗条、袅娜多姿为美,等等,都是重在人体美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李渔在他的历史时代所提供给他的条件和所允许的限度内,继承、发扬和总结了往历代关于人体美的思想,提出了自己比较系统的人体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和深化了中华民族人体美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注意到,李渔论人体美,既论及形,也论及神;既论及相貌,也论及心灵;既论及可以看到的外在形体,也论及看不到而能体悟到的内在风韵。他认识到这两个方面虽然不同,却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不忽略形、相貌、外在体型,却更看重神、心灵、内在风韵;并且,他认为正是在神、心灵、内在风韵起主导作用乃至主宰作用的前提下,形与神、相貌与心灵、外在体型与内在风韵相辅相成、融二为一,形成人体的审美魅力。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形与神的问题,不过那不是从美学的角度。例如《荀子·天论》中就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的“天”,与“伪”(即“人为”)相对。“天”即“自然”(天然)。荀子认为人的外在的形体(耳、目、鼻、口、形)是天然具有的器官,他称之为“天官”;而内在的“心”,则是天然具有的对那些器官的主宰,他称之为“天君”。一般地说,在古人看来人的外在的形体具有感性的、物质的性质;而“心”则具有精神活动的功能--所谓“心之官则思”,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总是与“思”、与“精神”、与“情性”相联系。荀子一方面认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即认为人的形体是人的喜怒哀乐等精神因子的藏身之所;另一方面更强调形体要受“心”的制宰,即形体这些感性器官要受“心”这个思维、精神器官的统辖。这个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很有影响。汉代的《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诠言训》中也说:“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魏晋之际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养生论》中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这之后以至南北朝,形神理论广泛运用于品评人物,并且已开始具有或浓或淡的审美意味。前已引述过《世说新语》中的有关文字,今略作补充。如在《世说新语·容止》中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另有一条说:“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任诞》中载:“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这些都是从外在形体与内在风韵的结合中品评人物之美丑。

形神理论之真正运用于美学,大约始于东晋之顾恺之。前已引述过《世说新语·巧艺》中所载顾恺之画人点睛的故事,顾恺之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思想,从此,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远,不断发扬光大。当然,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也存在只重“形似”而忽视“神似”或忽视“形似”只重“神似”的倾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曾批评说:“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林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这里矛头所指,即只重“形似”而忽视“神似”的风气。至于忽视“形似”只重“神似”的倾向,可以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所主张的“离形得似”为代表,他认为写诗可以不拘泥于“形”甚至脱离“形”而达到神似。他说:“风云变态,花鸟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后来苏东坡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但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形神理论占主导地位的主张还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重视“神”而不忽视“形”。这是中国美学中最精粹的理论思想之一。而且,这一思想几乎覆盖了包括画论、书论、文论、诗论、舞论、曲论等全部美学领域。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李渔之前,中国美学中的形神理论主要是针对绘画、雕刻、诗词、戏曲等艺术门类,而极少论及人体美。如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是论画的;南齐王僧虔在《笔意赞》中将形神理论用之于书法:“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晚唐司空图“离形得似”是谈诗;明代汤显祖认为“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文心意趣神色为主”,是谈文的;叶昼评《水浒》,认为写小说也要“传神写照”“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这是运用形神理论谈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只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李渔,才真正比较深入、比较系统地运用形神理论观察人体美。例如,李渔在谈“眉眼”时,注意的重点是眼睛所表现的内在精神。他说:“相人之法必先相心,心得而后观其形体,形体维何?眉发口齿、耳鼻手足之类是也。心在腹中,何由得见?曰:有目在,无忧也。”虽然李渔也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提出目“细”眉“曲”作为美目秀眉的标准;但他强调的并不是眉目的外在形态本身,而是这外在形态所表现的内在心灵(“情性之刚柔,心思之愚慧”)。在论“手足”时,李渔也是着眼于手足是否表现出人的内在聪明才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态度”条。所谓态度,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涵养、文化素质、才能智慧而形之于外的风韵气度,于举手投足、言谈笑语、行走起坐、待人接物中皆可见之。李渔认为,以多姿色少媚态者同少姿色多媚态者相比,有媚态者更能动人。可见内在之态度的重要。如果外在姿色好内在态度也好,达到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融合统一,这当然是尽善尽美;如果二者不平衡,则内美胜者为上。李渔关于人体美的这一观点是一贯的。在《李渔的戏剧美学》中,我们曾引述过他在《风筝误》第二出中的一段话,说美人的美与不美有三个条件,一曰“天姿”,二曰“风韵”,三曰“内才”。他认为有天姿而无风韵,像个泥塑美人;有风韵而无天姿,像个花面女旦;但是,天姿与风韵都有了,也只是半个美人,那半个,要看她的“内才”。可见,内在的聪明才智、文化素养、以至道德品质对人体美的重要。

顺便说及,对于人体美的这一要求,中国与西方虽在具体论述上各不相同,但精神实质是相近的。例如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美》中就曾说过:“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表现不出来的,对生命的第一眼印象也是如此……。我们常看到一些面孔,就其中各部分孤立地看,就看不出丝毫优点;但是就整体看,它们却显得很美。如果美的精华在于文雅的动作这句话不错,老年人比青年人往往美得多这个事实就当然不足为奇了。”十八世纪英国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也说,“要讲善良的、聪明的、机智的、通达人情的、仁慈的和勇敢的人,就应当讲他们的行为、语言和举止”。又说,“没有一种动物能像人类那样在真正的多样和优美的方向中运动”。培根生活的时代比李渔略早一点,而荷迦兹则略晚一些。他们远在西方,同李渔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但他们关于人体美的思想却与李渔大体相近。

这是人类共同的思维成果。

说到内美,特别是说到“态度”之美,就不能不说到“媚”,不能不说到“媚”对人体美的重要意义。

读者大概已经注意到,在讲“态度”时,李渔时常把“态”与“媚”联系在一起,称为“媚态”;在“肌肤”条中,李渔开头一句“妇人妩媚多端”也谈到“媚”。李渔特别强调“媚”对于人体美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那么,什么是“媚”呢?

“媚”,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动态的美,是运动着的美,流动的美。

人的根本特征在于他是一种生命存在。而且,他又不是一般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存在,而是有意识有意志的社会的生命存在,历史的生命存在,文化的生命存在。作为生命,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只是一种外在的自然形式,而其社会生命、历史生命、文化生命才是内在的深层的内容。外在的表层的形式表现着内在的深层的内容,二者融合统一,才构成人的完整的生命现象,这才是决定人的生命本质特性的关键性因素。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隔岸风尘

    隔岸风尘

    本套书是女作家张廷珍的散文随笔集,分为《张廷珍散文随笔集·倒挂的玫瑰》《张廷珍散文随笔集·隔岸风尘》两本。作者以女性的视角从人性入手,发现人性之美,歌颂爱情,并用今天的视野,看历史人物情爱世界。作者行文流畅,语言个性突出。
  • 打黑除恶:中国大力开展扫荡黑社会斗争

    打黑除恶:中国大力开展扫荡黑社会斗争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 在远方

    在远方

    本书收编的还包括早些年写在《湖南作家网》散文栏目的稿件,全部文字分《怀乡》、《美国事》、《杂感》三集。
  • 浦东故事(一)

    浦东故事(一)

    浦东,我的故里,不是一首诗,不是一支歌,只是近代百多年来芸芸众生的生活截面:围堤煮盐,垦荒渔牧,作坊手工,酒肆茶楼。我太爷曾经将浦东喻为中国的肚脐,并预言,在上海浦东,人们不仅有传统的坚守,更可以有选择,在滔滔长江牵着的大上海、全中国和浩瀚大海那边的整个世界之间。
热门推荐
  • 来自世界彼岸的宝藏

    来自世界彼岸的宝藏

    据说在世界各地,有一群鲜有人知的家伙。 他们前往绝巅、海底、森林、平原、天空,只要是有宝藏存在的地方,便总是能够看到那些忽闪忽现的身影,宛若幽灵般神出鬼没。 屹立在此,这些人敢挽起长弓击巨龙,敢净体孤身入蓝洞,敢凭借肉壳闯樊笼,但是遇到危险或事端时,却又能瞬间消失在当场。在这里,热情似野草丛生,春风吹过便会连绵复苏。未知如江水不绝,稍有风动便会到掀起涟漪。世人不知的探险世家,身怀绝技的鬼道奇才,复杂诡异的遗迹地宫,以及千秋一古的终极秘宝!“那些不断追逐刺激与未知的人,我们称之为冒险家。”
  • 大荒武圣

    大荒武圣

    百族林立,教派横行,古国争霸,这是一个雄起的大世界,日月沉浮,河山崩塌。行走在万古的圣人,从神话时代遗留下来的天神,吼碎日月的盖世妖神.......一个少年从蒙尘中走出,无意闯入了一个黄金巅峰时代,以血与骨交织出自身的辉煌,从此走上了一段独步万古的道路!“我若不死,从此再无天!”少年发出了最强宣誓。
  • 笔记时间

    笔记时间

    它是银河系之外的一团能量,经过宇宙隧道时倒霉的碰到了能量风暴,然后来到了一个新世界。因为它并不是这个新世界的一员,所以它拥有别人没有的能力。穿越时空的能力!他是否将改变这个世界?他是否可以回到属于它的世界?
  • 鬼仙路漫漫

    鬼仙路漫漫

    倾世之资,绝世容颜,却终抵不过命运的捉弄。林月之,天资出众,三十岁筑基,一百五十岁结成金丹。本应意气风发的她,却突然发现自己是原本敬爱的师傅给其嫡孙养的备用炉鼎。万般挣扎,终究无果,同归于尽,誓死不从。灵魂幸存,转为鬼修,从此踏上一条与以前迥异的鬼仙之路。仍是绝世容颜,却不能再引人注意。只因其身姿隐隐,存在若无,让人一眼望去,不能逐其究竟。仙道坎坷,但她以一女子之身,仍在漫漫仙路上,以着难以想象的意志,一路披荆斩棘,鄙弃一切诱惑,只为寻找,那仙之彼岸。
  • 第七进化

    第七进化

    天外来物打破旧世界的战火,世界各地陷入无尽的恐慌,但是想象之中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当认为一切都归于平静之时,新世界的大门却在迅速打开,颠覆人们认知的一切!
  • 魂破天下

    魂破天下

    什么?你有上古凶兽,我有我的寄生兽,什么?你有神秘家族,我有末世系统,召唤丧尸把你全灭了。人们在传诵人影憧憧有人倒下来就有人获得光荣一个人跌倒总有旁人为他而心痛你的英勇是他的残忍谁能够为所有人效忠
  • 闲棋落花

    闲棋落花

    王源,你知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痛吗,发现他和我在一起好吗?
  • 此生只愿有辰

    此生只愿有辰

    前世的童梓柒作天作地,被人陷害,害了自己害了父母。这一世重生手刃陷害她的人,收获辰先生的宠爱……
  • 恶魔丫头请小心

    恶魔丫头请小心

    欢乐小白文!!!!!!!本文翻新!重新连载!2016年9月豆子------------------------------------被某人跟踪良久后……他很无奈地斜眼看她:“这位同学,你很闲吗?”“啊?我看起来像是很闲的样子吗?”孟夏一脸无辜地指着自己,“我明明在忙碌自己的终身大事来着。”“……”-------------------------------------为达到目的,她心甘情愿追随他的脚步。“知道吗?你很讨厌,像是下水井里令人作呕的老鼠。”他居高临下,语气冰冷,字字诛心。“当然知道。”她笑容恬淡如风,“但是,彼此彼此——”明明讨厌他,却千方百计地对他好;明明厌弃他,却总是纠缠不清。恶魔与恶魔的游戏,结束于她的放弃。只是,一切过后,他突然发现,冷漠的自己似乎弄丢了什么……
  • 枪王记

    枪王记

    剑中之仙是为剑仙,刀中之魔是为刀魔。而枪中之王则是为枪王。这是一部枪王崛起纵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