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58300000044

第44章 中国历史名人趣事(2)

第三种说法,显然是从东汉的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加以推断而提出的。在封建制度下,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在东汉的时候,权豪、贵族甚至宦官都是肆意掠夺霸占妇女的。《后汉书》中的《梁节王畅传》、《乐成靖王党传》、《单超传》、《曹节传》、《梁冀传》等都记载了这种事例。

《陌上桑》在民间产生、流传的时候,正是权豪仗势霸占、掠夺民间有姿色的妇女时代。所以,《陌上桑》就借歌颂罗敷刚毅不屈的高贵品质,来表达人们对权豪势要侮辱妇女、掠夺妇女的不合理现象的反抗。但是封建社会,人民大众所受的不幸,在民间诗歌或别的艺术样式里,只能以委婉曲折而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幻想和虚构的成分很重。这种幻想和虚构,都是有现实根据的;有的幻想和虚构,对于反抗封建压迫,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陌上桑》在民间形成流传的过程中,便虚构出了罗敷能文能武的丈夫;借罗敷的夸耀夫婿,无情地嘲讽侮辱、掠夺妇女的豪门贵族。罗敷是民间妇女的典型:美丽、善良,勇敢、顽强。她身上集中了妇女的很多美好的特征,所以成为一个美丽坚贞的美女形象,一个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

王季思先生在《<陌上桑的>的人物》一文里则提出了这样的看法:罗敷本是汉代妇女惯用的名字,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更呈东汉后期有些故事传说中的好女子的通称。“罗敷”这名字,在西汉就有,严延年的女儿就叫罗敷(见《汉书·昌邑王传》,颜师古说“敷”的读音是“fū”)。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也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长得十分漂亮,“可恰体无比”,后来盛赞“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可见“秦罗敷”一名,实在是东汉后期故事传说中美女的通称。

从诗歌里对夫婿的一段描述,王先生认为,秦罗敷可能是大家贵族的妇女。她身上的人民性,不能仅仅从她的阶级出身来看,而要看她跟故事里其他人物的关系,看她在故事里起什么作用:罗敷的丈夫统率着“东方千余骑”,显然是镇守辽东一带的郡守和边将,是个英雄人物。而《陌上桑》里的使君,自己已经有了妻子,还要跟罗敷调笑,这是作为罗敷的夫婿的对立面出现的可鄙人物。诗里的罗敷在这方面的爱憎是和广大人民的爱憎一致的,所以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罗敷到底是邯郸秦氏女,是秋胡妻,是民间塑造出来的美女,还是贵族出身却有一定人民性的美女,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梁祝故事

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恋歌,将一代代中国人引入了爱情的凄美绝境,不论其故事真实与否,我们始终坚信爱情的魅力是永恒的。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梁祝故事的传播除了口耳相传以外,得益于舞台艺术颇多。举例而言,京剧有《英台抗婚》、山东琴书亦有“梁祝”的剧目,影响最大的是经过整理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流行到全国,特别是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我国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问世后,梁祝因而“走向世界”,曾有国际友人誉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历史上是否实有梁祝其人其事?如果有,他们是哪个时代,什么地方人?抑或根本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小说家”之所造?这是个聚讼纷纭、饶有兴味的“谜”。

否定有梁祝其人其事者认为:梁祝和《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合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后来编成戏剧。尽管戏剧和故事十分动人,但毕竟是传说,因此事实上不存在其人其事,进而言曰:梁祝死后岂能化蝶?孟姜女焉能哭倒长城?至于织女和白娘子一为天女,一为白蛇所化,属“子虚乌有”,其理自明。此是一家言,听来颇似有理。

然而持梁祝实有其人其事的也有不少。不久前读到江苏某报的一篇短文,说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梁山伯是前朝书生,两人本来毫不“搭界”。只是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才敷演出“梁祝”故事来的。这则“轶闻”曾引起人们的兴趣,可惜语焉不详,未说明来源,所据何书,因此无法进一步探索此说的真伪。又据《杭州日报》1958年1月20日报道,杭州市有关部门当年将开发凤凰山旅游风景点,第一期工程则将开辟梁祝故事中的“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梁祝书院”等风景区。报道中虽冠以“民间传说”,但给人的印象是梁祝当在此地活动过。

其实,研究“梁祝”有否其人其事不自今日始。历史上有些严肃的学者亦进行过研究探索,清代乾嘉时著名经学家焦循就是其中一人。他在《剧说》卷二中引宋元之际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及自己亲身见闻,说全国至少有四座所谓梁祝墓。第一处墓葬地在河北林镇之说,见刘一清的《钱塘遗事》。第二处墓在山东嘉祥县是焦循曾亲见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他在《剧说》中说:“乾隆乙卯(1795年),余在山左,学使阮公(即阮元)修山左《金石志》,州县各以碑本来。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第三处墓在浙江宁波,此说是嘉庆元年(1796年)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载于志书者,详其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旧称义妇冢。”焦循在记载中虽然未说亲见其墓,但据浙江一老新闻工作者告诉笔者,解放前该地除有梁祝墓之说外,还有梁山伯庙,鄞县乡间还流传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俗语,而且庙中香火还很盛。焦循进而查考地方志,据方志记载:“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少游学,道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祝先返,后山伯归访之上虞,始知祝为女子,名曰英台。归告父母,求姻时,已许郧城西清道原。明年,祝适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英台临冢衰痛,地裂,而埋璧焉。事闻于朝,丞相封‘义妇冢’。”第四处扬州祝英台墓,焦循基本持否定态度:“及吾郡城北槐子河旁,有高土,俗亦呼为祝英台坟。余入城必经此。或曰,此隋炀帝墓,谬为英台也。”清代另一著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和焦循记鄞县梁祝墓大同小异,只多了“今吴中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根据焦循、毛先舒引方志所记,谢安为东晋名臣,是历史上实有之人,那时女子亦未有缠足陋习,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而且志书上记载竟如此详尽,因此不能排除历史上实有梁祝其人其事。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即使有其人其事,还有东晋、明代两说。持祝英台为明人说者,见于今人之著述,披露于报端。而且焦循曾目击山东嘉祥县明人为祝英台所刻的碣石拓片,(可惜他未引碣文,不知还能发现否?)加之明人有传奇《同窗记》(演梁祝故事,现存《访友》等出),焉知不正是演的明代当代时事?又杭州市有关部门准备在凤凰山重建“梁祝书院”,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中的“梁祝书院”所在地确为明代杭州一所著名书院,不过不叫“梁祝书院”,而是叫“敷文书院”。蛛丝马迹,费人猜疑,故此不能就断为祝英台不可能是明代人。然而此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目,可惜剧本已佚,无法知其概要。由此上溯,北宋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府》有词牌《祝英台》,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又可以推断,至迟在北宋时已有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唐宋词专家龙榆生则认为此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故此梁祝究竟是晋人邪?明人乎?由于都有一定的文字依据,难以遽断。再有,梁祝毕竟不是帝王将相,用不着像曹操那样死后造“七十二疑冢”,可是何以至少在山东、河北、浙江都有他们的墓?最后当然不能排除梁祝史无其人其事,确系民间传说,对此焦循在详记他耳闻目睹志书记载时,是有一定保留的:“此说不知所本,而详载志书如此。”我大胆地揣想,梁祝故事会不会本是编撰,由于这一悲剧感人至深,代代相传,后人误以为真的而写入志书的呢?总之,这其间还有一些谜,需要我们去探索、破解!

香风迷倒乾隆爷

如此可人的奇女子,偏又与风流成性的乾隆爷扯上了关系,难怪历代学人都对她念念不忘,情有独钟。

关于香妃,百余年来,民间广泛流传着她的传奇性的故事,野史中也有许多文笔哀艳的记述。大意是说,清乾隆年间,远处祖国边陲的新疆天山南路,有一位回部王妃,长得非常美丽,身上还散发出一种异香,因此被人称为“香妃”。乾隆中叶,清兵人回疆,定边将军兆惠将香妃俘获后,送往京师。乾隆帝有意将她纳入后宫,但这位艳如桃李的王妃对乾隆帝却冷若冰霜。她身上藏着一柄匕首,表示宁死不屈。乾隆帝对她无可奈何,经常到她的住所小坐,希望她能回心转意,但她丝毫不动心。年复一年,香妃思乡心切,每逢时令佳节,不禁凄然泪下。她想一死了之,但左右监视她的人寸步不离,无隙可乘。皇太后知道这件事后,劝皇帝说:“她不肯相从,不如杀了以成全她的名节,或者把她送回乡里。”乾隆帝明知香妃志不可屈,又不忍加害。有一天,乾隆帝为了到天坛圜丘祭天,先住到斋宫斋戒。这时,皇太后急速使人把香妃召来,对她说:“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妃回答说:“唯死而已。”太后说:“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香妃听了大喜,再拜顿首,说:“太后这样成全我,真是恩情天高地厚,我死之后,在九泉之下也感激您,”说罢泣下数行。太后乃命人引入旁室中将其缢死。乾隆帝在斋宫闻知,急忙赶来,见太后寝宫大门已下键,在门外痛哭失声一俟门启时,香妃已经气绝,然而肤色如生,面犹含笑。乾隆帝乃厚其棺殓,以妃礼送往新疆安葬。

就是这则凄恻动人的故事,长期以来,引起不少文墨之士的雅兴,从野史、小说到诗词、画卷,以及戏曲说唱,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竟使不少人以为确有此事。只是到了近年,这个关于香妃之谜才解开。

清东陵埋葬乾隆帝的裕陵附近,有一座裕妃寝园,是乾隆帝30多位妃嫔的墓葬群。

1979年10月,在其中的容妃墓中出土一批残碎物品。考证这批物品,并和传世的史料相对照,可以证实乾隆帝确实有一位回妃,她就是容妃和卓氏,但和“香妃”毫不相干。

和卓氏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她世居叶尔羌,属和卓旗,因此称和卓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定边将军兆惠平定回部振旅凯旋,她的亲属因受封随同到京师定居,屡次受到皇帝赏赐。以后,和卓氏被选入宫。乾隆二十五年六月,福建巡抚吴士功进献的18棵荔枝树结了200多个荔枝,弘历赏赐给后妃们品尝,和卓氏当时是贵人,年27岁,也按例分到一份。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乾隆帝奉太后谕旨,册封和贵人为容嫔,时年29岁。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太后命升容嫔为妃,这时她已经35岁了。

容妃深得乾隆帝的宠爱。她曾随同乾隆帝南巡江浙,东巡到泰山、曲阜,也到过盛京(今沈阳)拜谒清太祖的福陵。她在宫中被允许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在封妃前夕,特地给她制作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鹅绒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以及项圈、耳坠、数珠等饰物。为尊重她的民族习惯,宫内专为她设有回族厨师。容妃多次把回族厨师的拿手名菜呈献给乾隆帝品尝,乾隆帝也深知容妃的喜爱,每逢宫内赏赐哈蜜瓜时,总是把最上等的花皮回子瓜单赏绐她,其次妃嫔则赏给二等青皮瓜。容妃50岁生日时,赏给古玩、锦缎、银元宝、藏香等物。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容妃病逝,终年55岁。死后,以妃礼入葬。她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在棺木上特地刻有《古兰经》的经文。

清朝皇帝的妃嫔本来是满、蒙、汉各族都有。乾隆帝有后妃36人,只有这一名回妃。野史上传说“香妃”在宫中身藏匕首,最后遭到太后赐死,与容妃的真实史料不符,纯属无稽之谈。容妃死后葬在清东陵的妃子寝园,也是确凿无疑的。当时宫闱各种定制极为苛严,皇帝的妃子也不可能在死后送往万里之外的新疆下葬。

传奇性的故事不能代替真正的历史。那么,关于香妃的传说是什么人编造的呢?是怎样流传开来的?编造这一传奇性的故事用意何在?这仍然是未解开的谜。

卖身葬父换来佳人爱

《天仙配》的故事家喻户晓,为了追求名人效应,各地纷纷宣布自己这儿才是孝子之乡,即便七仙女再世,恐怕也会犯难了。

《天仙配》中的董永,以卖身葬父的孝心,感动了天女下凡,与之结为夫妻,为债主织锦顶债。当佣工期满,夫妻二人刚要双双还家过幸福生活的时候,最高统治者的化身——玉帝,强逼这对青年生离死别。

这个民间神话故事,从汉代开始便有记载。以后,晋、唐、宋、明、清历代都有改编和补充。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变文、杂剧、传奇、小曲、评话、弹词、地方戏等,无所不有。2000年来,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的家家户户,其影响非常深远。

董永的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歌颂了男女自主的婚姻,反映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激烈阶级矛盾。历代统治者都想解释这个故事,纳入宣传封建道德规范。黄梅戏《天仙配》、川剧《槐荫记》都在传统剧本的基础上,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作了加工整理,使它成了戏曲百花中一朵娇艳的鲜花。

这个董永,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学术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辞海》编者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并说:“其事始见于曹植《灵芝篇》,《搜神记》亦有记载,当为魏晋间流行故事。”

赞成这个观点的人说,董永的故事越到后来越详细、具体,而且各种记载又不尽相同。譬如仙女织锦,有的说10日织百匹,有的说1月织300匹。这些歧异,显然是人们的编造,不是真人真事。

有人指出,董永不仅是作为文学作品唐人《董永行孝变文》、明人《织锦记》、《百日缘》传奇等所描写的艺术典型人物,而且历史上确有其人。汉代刘向《孝子图》、唐代李翰《蒙求》、元代郭居业《二十四孝》、清代《历代孝子录编》及《中国人名大辞典》等都有记载。董永为汉代千乘人。汉代提倡孝道,统治阶级标榜“以孝治天下”,孝子董永卖身葬父便成了统治者极力表彰的典型。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孝”作为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董永故事也就久传不衰。

汉代刘向《孝子图》仅仅记载了故事的梗概。《孝子图》虽已失传,但唐初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和北宋《太平御览》两书中都有摘引,内容基本相同。这说明:这个故事在刘向所处的西汉末年便已流行。董永应为前汉或西汉人。

东晋干宝《搜神记》记载这个故事,就比较丰满,情节、人物也有所发展,为以后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所汲取的创作案材。《搜神记》也说董永是汉代千乘人。汉之干乘县和千乘郡,都属青州管辖。《山东通志》、《博兴县志》都记载博兴县陈户镇旧有董永墓和董永祠。

有人说,《太平御览》所引的《孝子图》,把董永写为前汉人,不像是刘向的口气,从而说董永是后汉或东汉人。

同类推荐
  • 朱雀向南飞

    朱雀向南飞

    黄初二年,本是魏国内卫的张亮,在追捕叛逃至东吴的叛徒成霸时,偶然发现自己的未婚妻竟是蜀国密探。在爱人的感召和对魏国世家大族的失望下,张亮转向蜀国,成为了代号“朱雀”的间谍,以一名魏国情报机构长官的身份,潜伏在波诡云谲的长安城中与魏国腐朽的情报机构斗智斗勇,为“兴复汉室”的理想作出了无声的奉献。
  • 吾为李恪

    吾为李恪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盛世大唐。我所写的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缺失一部分亲情的青年来到大唐的故事。文笔差,故事不严谨,请原谅我本职只是个保安。望不幸看到本书的读者多多海涵,勿喷。。。我会尽量保证完本,也许这是我第一本书,也许也是我最后一本书。。。。。。
  • 三国之华夏之巅

    三国之华夏之巅

    刘林穿越到已三国游戏为背景的平行世界,说好的开局一座城,文武大将随便抽呢?刘林看着眼前两三间茅草房欲哭无泪。
  • 周家纪事

    周家纪事

    96年的时候,长生村周家得了一对双生女,两姊妹性格迥异,长得十分相似,一个文静,一个好动。故事从这里开始,不知从哪里结束。这是傻小子和傻姑娘的故事。
  • 花关索传

    花关索传

    花关索,集三家姓氏为名。先学黄公三略法,后习吕望六韬文,练得十八般武艺双全……
热门推荐
  • 扮鬼脸

    扮鬼脸

    讲诉各种发生在你身边的灵异小故事,就是上帝扮着鬼脸随时随地来吓唬你。
  • 超凡战争

    超凡战争

    一梦十年,从死亡谷的地下湖,到拉斯维加斯的下水道。“我胡汉三(划掉)……咳咳,(戴上墨镜),I'mback!"然而……”导演,这个世界画风不太对啊!“洛山达一边逃命一边吐槽,告诉我,这不是变种人战争,这不是变种人战争,这不是变种人战争……绝对不是!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暌违十年,还你另一个世界……超凡战争,你值得拥有。
  • 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包括: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品德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得意不必恃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后路与己等。
  • 责任胜于能力2

    责任胜于能力2

    现在的社会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每个企业真正需要的则是既有能力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才。如何激发员工勇于负责的精神,协助把握人生成功的先机?本书中全球500强企业奉为圭臬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为你造就优秀员工的第一思想准则和行为指南。这是一本造就优秀企业和员工的职场箴言,是一本体现完美职业态度的培训经典,也是你把握人生成功先机的必读之书!
  • 万物起源之大道三千

    万物起源之大道三千

    这是一个没有金丹,没有元婴的修仙世界,甚至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道”,是一个“道”产生以前的世界,是一个修炼经脉的世界,一个落榜书生意外接触到修士的世界,从默默无闻到名声鹊起再到一代传奇,走出了自己的“道”,成为道尊。【PS:新书求收藏、求推荐票,求加入书单,求投资】
  • 暖色凉年

    暖色凉年

    烟花在夜幕绽开,却只有那位身着一身白裙的伊人入了他的眼。其实隔着千山万水也没有关系,因为此生我已经收到过你送我的最好的情书,又有什么遗憾呢?——桔树下的回眸,终是让我沦陷。他轻笑在她讶异的目光下吻在她的嘴角:“假如我真是她们口中的神,我愿为你褪去一身清华,来爱你。”(其实如果我真的是神,我愿坠入人间染一身烟火,只为寻找烟火中那个让我心心念念的身影)
  • 茗学园

    茗学园

    一个神奇的学园,这所学园的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茗。耀眼的火焰,刺骨的寒冰,逆天的未来之眼……
  • 挫爱

    挫爱

    林家兄妹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十几年中哥哥对妹妹林关怀备至,妹妹也对哥哥有着很深的感情。大学时哥哥邂逅了心仪的女生即妹妹的闺蜜单芯蕊,但是因为某种顾忌始终不能放开自己,最后在妹妹的帮助下两人终于走在了一起。大学第二年单芯蕊随父母出过留学,约好了两年后再见,谁知道两年后传来的消息确是芯蕊因为赶着回来参加林云的毕业典礼,发生了车祸,林云悲痛万分,整天迷醉在酒吧,这段时间林珊对哥哥的感情也日益加深。一年后,妹妹接到一个电话,忽闻单芯蕊还活着,只是身上留下了残疾。妹妹想自己的哥哥可能再次与人分享,就引导着芯蕊答应不再与林云见面。后来无意在家中发现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改变了兄妹两和她闺蜜之间的命运。
  • 天论

    天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世间女子

    世间女子

    《世间女子》作者苏伟贞能让她的人物专心对付情天欲海里种种险恶,无怨无悔。情到深处,何庸千言万语;两心相许的极致,是一种付托,也更是一种义气,不劳外人置喙。苏伟贞笔下的男男女女是情场上的行军者。他们厉行沉默的喧哗,锻炼激情的纪律,并以此成就了一种奇特的情爱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