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04000000040

第40章 子路第十三 辨证地对待任何人,任何事(2)

【说明】注意,这个“用我者”,不是用我来处理国家政事,而是紧接上节的“教之”。在《为政》第二十一节中: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就是说明孔子不愿意“为政”。因此,历来解释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求取一官半职的说法是有明显的错误。孔子之周游列国,也就是上节所说的“教之”。在当时交通、信息很不发达的时候,孔子为什么会有三千弟子?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来?怎样知道孔子的名声?等等,有许多问题!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这便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传统思想素材。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孔子之周游列国,一是“教之”,“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发现有能自我约束,且有修养的人就劝之以学,收为弟子;二是象古代君王们多派人到各地去“采诗”一样,收集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古籍、诗篇。“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所以孔子在晚年“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第十五节)。”所以,深究《论语》,深入研究孔子的一贯思想,深入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形,就会明白孔子周游列国,决不是为了求取一官半职!而是为了他献身于教育的伟大理想!这个错误自今应该改正过来。

在《泰伯》第十二节中,孔子说过:“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就是说,学习三年,也就有了一定的知识。想来古代的教育不象今天一样是小学六年制,而是三年制。经过三年的学习,可以小有成就,最起码是懂得了作人做事的知识。这是孔子欲普及全民教育的理想。

11.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乃当务之急

【原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良的人为政治理政事百年,也可以战胜残暴,免去杀戳了。’这句话说得的确正确呵。”

【说明】经过三年的学习,可以小有成就,最起码是懂得了作人做事的知识。若是经过百年这样一代一代的教育普及,那么百年下来,人民都能懂得基础知识,都能懂得社会行为规范,这个社会也就真正能得到安宁了。这的确也就是孔子欲普及全民教育的理想。比孔子要早几十年的齐国管子就曾说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然而他的话不如孔子说得彻底,“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总结周朝的经验教训,虽然周文王开全民教育之先河,但由于分封诸侯后,各地封建诸侯王国没有将全民教育持之以恒,故而才会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混乱。后来历代的朝代、皇帝,都没有懂得孔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所以战乱不穷。这是汉朝董仲舒、宋朝朱熹等所谓大儒遗下的千古之恨!至今,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乃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我们再也不能将孔子所言置之不理了。

12.王者为政三十年

【原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圣明的王者兴起,必定也要有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

【说明】本节是就善良的人为政治理政事百年而言的,这其中可能有学生问过,时间不能再短一些吗?《论语》的编纂者们没有编上,是因为这句问话没有必要编上。善良的人为政治理政事百年即可以“胜残去杀”,那么,王者为政三十年,也可以达到整个社会风气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了。有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虽然还会有战争、犯罪之类的事情,但比起孔子当时的春秋时代的混乱也要好得多。

13.从现在起就应该端正我们自身的一切言行

【原文】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己本身的言行,那么处理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本身的言行,那又怎么能端正别人的言行呢?”

【说明】孔子的意思是,为什么要等到三十年后王者兴起呢?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端正我们自身的一切言行。如果能端正自己本身的言行,那么处理政事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端正别人的言行也没有什么困难了。如果人人都等待王者兴、善人出,那是等不来的。只有从我们本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代代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那么,不用多久,就会有王者兴、善人出了。王者兴、善人出了后,还要如此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社会、国家也才能逐渐太平盛世。

14.不能正己,怎么能正别人呢?

【原文】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子从季氏府里退朝回来。孔子问:“怎么回来迟了呢?”冉子回答说:“有政事要商讨。”孔子说:“这个事情呀,如果真有国家政事,我虽然没有参加,但我也会听说的。”

【说明】本节是就正己而后正人而言的。孔子的意思是季氏是不可能正己的,既不能正己,也就不可能正人。也就是说,季氏府里的政事不是国家政事,是季氏府里见不得人的事,孔子认为冉子说的是谎话,是不能正己的行为。如果不能正己,怎么能正别人呢?如果每个人都象冉子一样不能正己,这个国家也就危险了。

15.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不要期望一句话有这样大的效果;有人说过:‘做君主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难处,不就是近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吗?”

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不要期望一句话有这样大的效果;有人说过:‘我做君主没有感到什么快乐,唯有说什么话没有什么人敢于违背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是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敢于违抗,不就是近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吗?”

【说明】本节是就正己而后正人而言的。也是紧扣第三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而言的。一言兴邦,是针对君主的,君主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君主既然是君主而不能称为臣子,是因为君主有君主的责任。既然有责任也就要负责任,所以,君主如果说话不谨慎,或说了些不正确的话,也就等于一言丧邦了。如果君主能正己,负起责任,才能正别人。正己而且说话谨慎,也就等于一言兴邦了。所谓正己,就是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正名”原则,符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然后就是“君子之德风”,上行下效,那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了。

16.近者说,远者来

【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叶公问关于处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感到高兴愉快,使远处的人都能来投奔。”

【说明】怎么能做到“近者说,远者来”呢?按孔子的理解,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己而后民风好,社会风气好,那么你所管辖范围内的近处的人民都高兴而愉快,换句话说就是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有了如此美好的社会风气,那么远处的人也就会来投奔你。孔子深懂《周易》,并且熟悉商周历史,也知道周文王极端讨厌商纣王的荒淫奢侈,也知道人民讨厌、憎恨商纣王的奢靡与沉重的赋税。因此他提倡质朴、朴素,周国的逐渐发展壮大,即是“近者说,远者来”。所以孔子要叶公学习周文王的做法。也就是第四节孔子对樊迟所说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现在各地都在吸引外资,吸引人才,如果没有很好的社会环境,没有做到“近者说,远者来”的话,近者将怨而远远离去,远者也就不会来了。

17.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当了莒父这个地方的官吏,问关于处理政事的问题。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则成不了大事。”

【说明】本节亦是紧扣第九、十、十一、十二节而言的。第九节“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第十节“三年有成。”第十一节“‘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第十二节“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意思是要子夏先使其庶,然后富之,再教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心急,不能象子路一样“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因为,王者要一世,善人要百年,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兴旺,在于人才的兴起,而人才的教育,则不是几年就可以成功的。如果仅贪图表面的人民的富裕,而没有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觉醒,那富裕的现象只会是短暂的,人们会为了财富的增长而更加贪欲,以至会造成社会的更加混乱。现今的美国就是一个例子。

18.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意气相投的人很直爽而且善于穷尽问题,他的父亲推让祭祀用的羊只,他便直言规劝。”孔子说:“我们这里的人不同于你们那里的人,父亲向儿子隐瞒,儿子向父亲隐瞒,——这个直爽就表现在这里面了。”

【说明】在《八佾》第十七节中,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意思是子贡想要把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孔子便告诉他:“赐呀,你爱惜那头羊,我爱惜那种礼。”当然,虚有其表的仪礼可以去掉,但维系着鲁国与周国这一点礼仪也去掉的话,鲁国也就等于脱离了周天子的统治,也就等于背叛了周国。这里叶公又讲到用羊的问题。叶公那里的人也想要把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便推让说没有,他的儿子便直言规劝他,意思还是要献出羊来。而孔子这里的人却是父子之间互相隐瞒,争着要献出羊来供祭祀仪式使用。叶公是楚国人,当时的楚国在长江以南,属于边远地区。因此,楚国的文化礼仪显然是不能与地处中原的齐鲁相比的。所以那里的人不愿意贡献出祭祀用的羊,也是情有可原的。而鲁国的人保存着较浓厚的周朝文化礼仪,“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件事也就说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鲁、卫之政,兄弟也。”“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些道理确实是很重要的。

19.不可放弃教育的机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问题。孔子说:“辨别事物时要处于恭敬,执行事情时要敬重,对待别人要尽心尽力;虽然遇到少数民族的人,也不可放弃对他们的教育。”

【说明】第十六、十八两节都是叶公来问孔子,在《述而》第十九节中,叶公亦来问问题,而子路不理睬他。上节说过,叶公是楚国人,较之于齐鲁国人,可能衣服穿得不如齐鲁官员的好,说话也不是很优美,因而,大家都瞧不起他。象《述而》中描写的那样:子路“不对”。这就是子路不能正己,因而也不能正人的表现。而孔子对待叶公,文质彬彬,恭敬有礼貌,还很敬重叶公。所以樊迟就产生了疑问,又重新提问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问题。孔子就举叶公之例说明,正己而后才能正人,恭敬地对待叶公,哪怕他是夷狄之人,也是不可放弃教育的机会。这一段话也是表明孔子人人平等的思想,致力于普及全民教育的思想。

20.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怎么样才能称为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孔子说:“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羞耻心;出使于四方各国,不辜负君主的重托,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宗族里的人都称赞他孝,乡亲朋友都称赞他敬爱兄长。”

子贡又问:“再请问次一等的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说话必须讲信用,行动必须有结果,否则就是见识浅薄而又固执的小人了。这样亦可以称为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又问:“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唉,气量狭小和才识短浅的人,哪里值得一提呢。”

同类推荐
  • 诗经全鉴

    诗经全鉴

    在我国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的名字就叫《诗经》。《诗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绽放于世界文学舞台的艺术奇葩。各个时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从《诗经》中汲取营养,并渗透在他们自己的作品当中。《诗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拥有如此令人着魔的魅力?阅读本书,你将找到答案。
  • 寂寞深处的风景

    寂寞深处的风景

    西海固永远是一块出产优秀诗人的沃野,这其中的奥秘大概与地气、方言、接受力等诸多现象有关。特别是文化的冲突更容易在一个诗人的笔下产生灵性,更容易在灵魂的层面上叩问自我。
  •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

    本书中的作品视野广阔,内容丰富,热切真诚地关注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时代特色鲜明,人文关怀深厚,思想深刻独到,情操健康高雅,视角新巧独特,与读者平等交流,行文亲切质朴,自然鲜活流畅。
  • 淡淡的木樨香

    淡淡的木樨香

    该书收录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县民协主席陈志国老师近年来在全国知名专业刊物发表和获奖的原创作品50余篇,近25万字,分桑梓恋歌、当代传奇、传闻逸事三个部分,作品幽默风趣,发人深省,可读性强。
  • 大师讲堂: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

    大师讲堂: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32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民国时期影响国人的大师著作)》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学说。
热门推荐
  • 低碳城市:让我们的城市轻松呼吸

    低碳城市:让我们的城市轻松呼吸

    低碳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低碳生活也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件利在千秋万代的大事。节水、节电、节气,摒弃高碳模式,崇尚低碳生活……就是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可以让低碳生活变为现实,让我们为低碳环境、绿色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
  • 许你长安录

    许你长安录

    阿莫是长安城青楼女子,她在亲楼受尽委屈和琢磨,一次机遇,让她成为了齐国的公主——楚鎏墨,成为摄政王的王妃,宫里的明争暗斗,她又该何去何从……那个撩人的摄政王,可让她欢喜?那个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让她似曾相识又不得不假装不在意!陪嫁丫鬟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层层阴谋让阿莫深陷于权谋之中。而他,摄政王,撩人的背后是不是又一层腹黑,阿莫盯着他的眼睛,只觉得后来的他已经不比从前了……身份败露的阿莫,她又该如何逃脱情敌的挑拨,未来人生……悲催的现在……“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允天下人负我!”“长安之下,我陪你可好?”
  • 爱妾难为

    爱妾难为

    她带着初时的悸动来到他的身边,却带着满心的伤痛流浪在寂寞的深渊;他带着复杂的情感强留下她的人,却在一个雨夜将她推回了绝望的边缘。她是丞相的千金,为了父兄的苦心嫁与他做妾,他是显赫的王爷,为了皇侄的江山而不择手段。当他发现他认知的一切只是命运无情的玩笑,当他发现他坚持的一切只是上天错误的惩罚,她的心早已被伤得千疮百孔,再也找不回过往的平静。花木扶疏影飘零,玄冰刻悔风余恨。缘生……缘死……
  • 冥王之子

    冥王之子

    异世界魔法大陆,以天使与冥王之间的终焉之战为一个命运轮回的结束,现如今十年之期过去……命运之轮再次转动,这片大陆……注定风起云涌!
  • 名门谋婚

    名门谋婚

    嫁人是第二次投胎。可投错了胎怎么办?当看到至爱的丈夫宠溺地搀着另外一个大腹便便的女人在孕检时,叶木心以为她这一辈子就要毁在沈耀天这个卑鄙的男人手里了。却不料,兰黎川闯入了她濒临绝望的生活,这个在东州权势滔天的男人不计成本地替她报仇,宠她上天。当她一步步沦陷,却惊恐地发现,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简单。鲜花与杀戮,爱恋与憎恨,从来都是有因有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Marquise de Ganges

    Marquise de Gang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查拉图斯特拉如此说+善恶彼岸(英文版)

    查拉图斯特拉如此说+善恶彼岸(英文版)

    《查拉图斯特拉如此说》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被称作“哲学小说”的书。此书成书于1883—1885年间。就是在这部书里,尼采写道:“上帝死了!”,并且同时还说自己正在研究“快乐的科学”。《善恶彼岸》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此说》的思想的更加聚焦与延续,只不过,思想更犀利,目光更睿智。它们可说是姊妹篇。所以,现在把它们两本合而为一出版,是个非常不错的主意。而且,这样还可以用比较低廉的价格,给读者提供尼采更多的思想内容。本英译本是尼采自己认可的最权威版本。
  • 极武狱帝

    极武狱帝

    武道诸雄啸天下,地狱附体我为尊!天朝孤儿罗天,意外重生真武界,天地审判轮回神器,地狱随身附体!地狱在手,审判世间一切不平,地狱在手,善者入轮回,恶者下地狱!这一世,罗天终究不再平凡,且看罗天如何掌生死,控轮回,成就无上地狱轮回之主,八荒六合唯我独尊!
  • 脑海中的她

    脑海中的她

    自杀去世的张明月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了人体科学研究机构,苏慕尹的父亲抱着最后一丝治愈的希望让植物人的女儿参与了人体器官移植实验项目。苏父对苏慕尹谎称是由于车祸使得苏慕尹脑出血,因为刺激太大所以也造成了失忆。可是苏慕尹的脑海里却时常出现有关于另一个女人张明月的记忆,为了探究所以,她选择了学医。在大学里苏慕尹遇见了个一见钟情的男人栾星河,可是越接触越发现栾星河和那个不存在的张明月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父亲对自己说的一切竟然都是在欺骗自己,自己到底是苏慕尹还是一直只存在于脑海中的张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