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523000000033

第33章 毛泽东评点《曾文正公家书》(1)

【评点原文】

延安时期,毛泽东建议党的高级干部阅读《曾文正公家书》。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至今收藏着他读过的四卷<曾文正公家书》。每卷扉页上均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珍藏”的正楷字样。一个“珍”字,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曾国藩家书的重视。这部家书,是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30年中所写的1000多封致亲属的家信汇集。内容极为广泛,大到经邦纬国、进德为宦、朝政军务、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计、人际琐事、养生之道,事无巨细,无不涉足。家书各种刻本在旧社会辗转流传颇具影响。毛泽东当年读过的《家书》,系光绪巳卯传忠书局的木刻本。

【评点背景】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本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曾国藩家书》按年代顺序从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历时三个朝代三十一年,将家书分为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事、理财、治军、为政九类,基本包容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

在清代的文坛上,曾国藩也有一定的地位,他是古代湘乡派的领导人物,文章不是文采惊人,诡奇多变,而是实事求是,真实源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如雨如云的古代作家中,前无古人,独占鳌头的,应数曾国藩的家书了。以数量而论,有一千余封之多;以对象而言,上由祖父母至父母、中对诸兄弟,下及儿辈。足以探索全家人物的生活和形象;以内容而论,由琐碎的家事、父母的存间、兄弟的劝诱、子女的教导,进而至国事、政务的处理,军事的指示,人物的评论,事物当否的检讨,以至于论文论学,论修身成德,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义深入,真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

这些家书,或长或短,很多是成于匆忙的时候,甚至军务紧急之中,可是却娓娓道来,全无矫揉做作,如面对面的诉说家务世事。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放心、欢心,也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真情实意,极为动人;更是成功的父亲,仁慈而又严正,是子女的好榜样。真实的点点滴滴,都见之于这些珍贵的家书中。具体的说,凡是想要扮演好为人子女,为人父兄的角色都不可不细看这些真情意切的书信。

曾国藩逝世一百多年,其间的语言变化,风俗的因素,事故的远近不得不使编者将原书信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纂,以达到易于读者接受,适应各层次读者口味的目的。

“修身之道”系曾氏的思想基础。曾国藩从未放弃过对自己品德修养。他也不曾放弃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和自责,其一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不管历史对他有如何的反面评价,仅就其个人品质来讲,曾国藩仍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供后人学习。

他的“处世之道”也正是得益其成熟之修养。他在处世上非常讲究“坚忍”二字,他说:“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字强,因引谚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决……余庚戌间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己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正所谓“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这就是曾氏处世的准则。

“交友之道”与其政治生涯关系密切,其原则是以“仁孝”、“血诚”为交友标准。他对有“血诚”的书生特别重视。他主要的湖南朋友,多数他所认为有“血诚”的书生,后多成其主要的幕僚和将领。

至于“治军之道”,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在军队治理上,他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他用兵非常谨慎,在战略上主张积极进攻,以攻为守,追敌决战。在战术上,则采取以守为攻的方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后发制人。他正是用这些办法打下武昌、九江,安庆、北京。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可谓曾氏思想体系的画龙点睛之笔。他曾多次向朝廷建议;(1)应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试、甄据、审核。(2)要提拔那些敢于提意见的“直臣风骨”。(3)要破格提拔一批讲求经世致用的人才充任各级官员。(4)人才选择的标准应是“崇实赠浮,力杜取巧之风”。太平军主要将领石达开曾说“曾国藩不明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与曾国藩颇有矛盾的左宗棠在给曾国藩的挽联中写道:“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曾氏知人善任,待人宽厚,湘军最早的骨干都是他一手培养的,最后官至封疆大吏的有许多人。他的幕府就是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李鸿章曾说“吾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自卓绝一世。然读书写字,至老不倦,我确愧一分全授不得”。李元度虽然曾两度被曾国藩参劾,终不得志,在曾氏去世后,他确哭以诗日:“记人元戎幕,吴西又皖东。追随忧患日,生死谈笑中。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雷霆于雨露,一例是春风。”感人之深,可见一二。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上,事事以身作则,赢得了上下一致的爱戴。

曾国藩还非常善于“理财之道”,曾氏创立湘军,其军饷大多自筹。曾氏理财,可谓艰辛倍至。先是受地方要挟,供其饷,就得保其疆域;后是湘军小股疲饿之师,被地方官吏以小利诱引,攻大股太平军,导致覆没的不止一起。曾氏靠人格的感化,使地方绅士、豪强纷纷解囊。这方面的书信不少,均细碎零散,但笔笔款项,认真之极,可见曾氏理财也不愧是行家。

“教子之道”是曾氏的得意之作。曾氏教子有方,不但培养出曾纪泽这样的外交家,而且,孙子、曾孙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吃饭的途径。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为政之道”篇幅很小。“持家之道”系多为琐碎家事,其中曾氏体察之微处处可见。他在为官之时还让女儿和儿媳每年给他做鞋一双,以考察她们的“女工”。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曾国藩,实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评点解析】

毛泽东早年曾认真研读过晚清理学家、政治家曾国藩的著作,其中曾国藩的家书给毛泽东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毛泽东当年阅读过曾氏家书系光绪已卯传忠书局的木刻本《曾文正公家书》。至今该书的第四、六、七、九卷被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所收藏。在该书每卷封面的右下方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珍藏”正楷字样(咏芝为毛泽东早年使用过的名字之一)。书内多处有红笔圈点。

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字涤生,道光进士。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带领湘军和太平军作战,取得了最后胜利,因而声名赫赫,死后得“文正”谥号。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大远,忠诚体国,节劲凌霜”。民间流传的徽号则为“曾剃头”反清志士叫他“卖国贼”。

曾国藩招募、训练和统帅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革命。他在这一方面的名声掩盖了他在思想、学术上的名声。曾国藩是个很复杂的人,是个许多方面都留下了深刻影响的人物,所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古人说:“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推崇曾国藩的认为这三者他兼而有之。

《曾文正公家书》,是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长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中,撰写的一千多封致祖父母的书札,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所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按照主题可划分为伦理、治学、修身、养身、朝政、宦务、军事、人事等方面。此后辗转流传,颇具影响。

过去研究早年毛泽东,由于众多原因,大多回避研究与曾国藩的关系,有时即便接触,也只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其实,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一时对曾国藩可以说是佩服备至。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毛泽东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随即并入第一师范)后,对他影响较大的国文教员袁仲廉和奉为楷模的修身教员杨昌济,都是服膺曾国藩的。特别是杨昌济,他无论治学还是立身行事,都是以曾国藩作自己的表率。毛泽东是杨昌济极为看重的学生,因此杨也常常以曾国藩为榜样来勉励他。杨昌济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中,提到毛泽东这个得意门生,以为他出生农家,“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

在杨昌济等人的影响下,当时毛泽东对曾国藩确实很佩服。他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同类推荐
  •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从14岁便开始写文的潘云贵,经过十年的成长蜕变,他对于当下的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多别样的想法和感悟,诉诸于纸上是他的行动。他说:“面对一张空白的纸页时,总像面对自己年少时那颗真实的心,我说不了谎。”《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不是心灵鸡汤,也非说教手册,近40个篇章记录着作者的青春、成长、生活的个人经验,追求清新诗意语言的同时摒弃空洞的情绪,给予人向着下一站走去的勇气,充满真情,绝非滥情。
  • 大野之香

    大野之香

    我匆匆路过了磷肥厂,我甚至不愿多看它一眼。我没有力量让这个恶心的巨人站起来离开,我也是一个弱小的人。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河流在夕阳里闪烁着金色光芒,在野草茂盛的河岸上,两个村妇拄着竹竿儿放牧着一群黄牛。她们身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几座农舍掩映其中。逆着光看去,一幅优美的油画展现在眼前,村子因此显得安详而朴素。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郁达夫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郁达夫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世界散文经典·西方卷10

    世界散文经典·西方卷10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要著所在。本选集将我国现代散文定于“五四”现代文学的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上与西方的启蒙主义运动相当。回顾近一个世纪来我国散文的发展,大体上也与西方文学三、四百年间各种流派兴衰更迭的历史相当,确切些说,西方现代文学三、四百年间的历史发展被我们浓缩在一个世纪里有选择地加以介绍、传播和完成了。西方现代散文的前两大篇章,相当于“五四”至三十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发展繁荣的个高潮期;台湾地区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可视为我国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繁盛期,而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在散文接受本世纪人类文化成果方面,海峡彼岸和此岸都已经或正在与世界同步。我国现代散文近二个世纪高高低低、坎坷不平的历程表明,把外来文化和文明成果作为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撞击,触媒可发酵的机制,几乎是一个必要的前提。鲁迅讲,“五四”时期的散文就在新兴的诗歌和小说之上;周作人讲,“五四”现代散文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明清小品的传统,一是英国小品的传播,是两者融合的产物。世界散文经典包括东方卷和西方卷。
  • 浦东故事(一)

    浦东故事(一)

    浦东,我的故里,不是一首诗,不是一支歌,只是近代百多年来芸芸众生的生活截面:围堤煮盐,垦荒渔牧,作坊手工,酒肆茶楼。我太爷曾经将浦东喻为中国的肚脐,并预言,在上海浦东,人们不仅有传统的坚守,更可以有选择,在滔滔长江牵着的大上海、全中国和浩瀚大海那边的整个世界之间。
热门推荐
  • 秦霄贤之荣幸

    秦霄贤之荣幸

    秦霄贤我何德何能啊,能够让你喜欢是我的荣幸
  • 三寸剑境

    三寸剑境

    一剑三寸,三界惧怕………!道,漫漫修远兮,凡人之志,其势如牛。问道三千,谁主沉浮?惟读《三寸剑境》见分晓!
  • 轮回语录

    轮回语录

    仰望星空常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该往何处去?5000年前的部落时代,昆仑山边居住着一个部落叫昆丘,昆丘世代祭祀着传说中的昆仑神,面对天灾人祸,他们相信昆仑有神,主人公在一次天灾中幸存,本对昆仑神虔诚的他开始思考,既然昆仑有神,为何不守护昆丘的子民,曾经的兄弟7人如今只剩下6个,年仅13岁的他开始追寻长生之秘,同兄弟相商,其余5人皆以为他在那次天灾中受了刺激发了疯,15岁之际,他离开了世代居住的部落,开始周游世界,发誓寻得长生之秘
  • 爱欲与文明(译文经典)

    爱欲与文明(译文经典)

    《爱欲与文明》讲述了: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 缉盗指南

    缉盗指南

    在鸡飞狗跳的日子里,江湖上案件频发,新捕快温九即将登场,敬请期待。
  • 占唐

    占唐

    女皇末期,暗流涌动。武李之争,突厥外患。看一条小船如何遨游于惊涛骇浪中
  • 乱世修真

    乱世修真

    生逢乱世,少年自强。妖魔当道,扶弱锄强。少年王风出生书香世家,因缘得拜仙人为师寻访天道。乱世之中,奸臣佞幸,谁可除之?妖魔群起,怎忍看生灵涂炭?扭转天道,虽千万人吾往矣!
  • 天机茶

    天机茶

    这是一次已知的穿越,也是一场未知的旅程她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完成达到最终的目的。然而,面对美男的重重诱惑,她是选择撩完就跑呢?还是拉着他一起沦陷?
  • 一季后再见

    一季后再见

    青春是一场不回头的奔跑,爱情是一场15分钟的电影。
  • 幸福不是一场梦

    幸福不是一场梦

    幸福对有些人来说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可对别的人来说则是需要努力得到的东西。命运给了晓梦一盘散棋,是重整棋盘还是推盘碾尘,她不清楚,她只知道变成陌生的样子她不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