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80600000025

第25章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选读(1)

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从学于白沙。

不赴计偕。后以母命入南雍。祭酒章枫山试面盎背论。

奇之。登宏治乙丑进士第。初杨文忠张东白在闱中。得先生卷曰。此非白沙之徒不能为也。拆名果然。选庶吉士。

擢编修。时阳明在吏部讲学。先生与吕仲木和之。久之使南安册封国王。正德丁亥。奉母丧归。庐墓三年。卜西樵为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兴起者甚众。嘉靖初。入朝升侍读。寻升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致仕。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年登九十。犹为南岳之游。将过江右。邹东廓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献老而不乞言。毋轻有所论辨也。庚申四月丁巳卒。年九十五。

先生与阳明分主教事。阳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学者遂以王湛之学。各立门户。其间为之调停者。谓天理即良知也。体认即致也。何异何同。然先生论格物。条阳明之说四不可。阳明亦言随处体认天理为求之于外。是终不可强之使合也。先生大意。谓阳明训格为正。训物为念头。格物是正念头也。苟不加学问思辨行之功。则念头之正否来可据。夫阳明之正念头。致其知也。

非学问思辨行。何以为致。此不足为阳明格物之说病。先生以为心体万物而不遗。阳明但指腔子里以为心。故有是内而非外之诮。然天地万物之理。实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若以天地万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万物以为广大。则先生仍是旧说所拘也。天理无处而心其处。心无处而寂然未发者其处。寂然不动。感即在寂之中。则体认者亦唯体认之于寂而已。今日随处体认。无乃体认于感。其言终觉有病也。

湛甘泉心性图说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然。姑就汉一代言之。董贾兼文学政事之科。萧曹丙魏。皆有政事之才。远在季路冉有之上。而丙又入德行而不优。至于孔明。则兼四科而有之矣。黄叔度不言而化。

如愚之流辈也。管幼安龙德而隐居于辽东。一年成邑。陈太邱荀令君郭有道徐孺子皆德行科人。冉闵之次也。其诸表表难以悉数。三国人才尤盛。至晋及唐。代不乏人。今一举而空之曰无真儒。呜呼。悠悠千载。向谁晤语。(批林国辅讲余答问。

宋自庆历以前。英贤鑖出。当时治体风俗人才。皆纯庞浑厚。于时程朱未生也。亦曷尝如长夜。直待程朱出而后明哉。

孟子曰。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者。谓理也义也。是义理皆在于心矣。皆在于心而有二。名体用之谓也。今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则是用由内出。而体全在外具矣。

不知体既在外。用何自出哉。谓之义外之见也亦宜。(二条同上。

天理平铺于人情物理之间。舜之所以为圣。不过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而已。所贵乎学问之功。正要在日用应酬人物处观其会通。动中肯験。如庖丁解牛。洞无凝滞。然后为得。少有格龃龉。即是学力未至。便当反己研求。

务要推勘到底。使在我者无毫发之不尽。而后委外之通塞于所遇焉。(答魏庄渠。

阳明先生致知之说。大略与孟子察识扩充四端之意相似。而实不同。孟子见得道理平实广大。如论爱牛便到制民常产。论好色好勇好货。便到古公公刘文武之事。句句都是事实。所以气象宽裕。意味深长。阳明先生所见固存省之一法。然便欲执此以尽。盖为学工夫大。易所谓学问辨。中庸所谓学问思辨。论语所谓博文约礼好古敏求学诗学礼。一切弃却。而曰为学之道专求之心而已。是几于执一而废百矣。(答朱守中。

若论道之本礼。天大无外。心大亦无外。天地之用。

皆我之用。浑然一理。何所分别。吾心体会尽天下之理。

亦只是全复吾心之所固有而已。故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知性知天。却只在尽心焉得之。则心体之大可想而知矣。今乃欲以方寸之微念虑之动局而言之。

不几于不知心乎。不知心而能尽心。不尽心而能知性知天。

而曰圣人之学。吾未之信也。(同上。

次阳明咏良知

若把良知当仲尼。太清却被片云迷。良知止是情之动。未动前头尚属疑。

独知还是有知时。莫认独知即正知。寻到无知无物处。本来面目却为谁。

本来面目却为谁。绝四宣尼定自知。学子欲寻绝四处。不先格物更何为。

孟子良知即四端。乃情之发动处。其以孩提言。正赤子之心。而程子以为已发而未远于中者也。阳明指此以为圣人之本体。落第二义矣。

格。格之义。御之于外也。物。物交物之物。凡外物皆是也。格物即孔子所谓克己。孟子所谓寡欲。周子所谓无欲也。格物以致知。犹刮垢以磨光也。物格知至。

则垢尽而明见矣。

矣。故谓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

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

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事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求放心篇

孟子之言求放心。吾疑之。孰疑之。曰。以吾之心而疑之。孰信哉。信吾心而已耳。吾常观吾心于无物之先矣。洞然而虚。昭然而灵。虚者。心之所以生也。灵者。

心之所以神也。吾常观吾心于有物之后矣。窒然而塞。愦然而昏。塞者。心之所以死也。昏者。心之所以物也。其虚焉灵焉。非由外来也。其本体也。其塞焉昏焉。非由内往也。欲蔽之也。其本体固在也。一朝而觉焉。蔽者彻。

虚而灵者见矣。日月蔽于云。非无日月也。鉴蔽于尘。非无明也。人心蔽于物。非无虚与灵也。心体物而不遗。无内外。无终始。无所放处。亦无所放时。其本体也。信斯言也。当其放于外。何者在内。当其放于前。何者在后。

何者求之。放者一心也。求者又一心也。以心求心。所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只益乱耳。况能有存耶。夫欲心之勿蔽。莫若寡欲。寡欲莫若主一。

甘泉论学书

格物之义。以物为心意之所着。兄意只恐人舍心求之于外。故有是说。不肖则以为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体。心体物而不遗。认得心体广大。则物不能外矣。故格物非在外也。格之致之心又非在外也。于物若以为心意之着见。恐不免有外物之病。(与阳明。

学无难易。要在察见天理。知天之所为如是。涵养变化气质。以至光大尔。非杜撰以相罔也。于夫子川上之叹。子思鸢鱼之说。及易大人者天地合德处见之。若非一理同体。何以云然。故见此者谓之见易。知此者谓之知道。是皆发见于日用事物之间。流行不息。百姓日用不知。要在学者察识之耳。涵养此知识。要在主敬。无间动静也。(寄王纯甫。

学者之病。全在三截两截。不成片段。静坐时自静坐。读书时又自读书。酬应时又自酬应。如人身血气不通。安得长进。元来只是敬上理会未透。故未有得力处。

又或以内外为二而离之。吾人切要。只于执事敬用功。自独处以至读书酬应。无非此意。一以贯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更有何事。吾儒开物成务之学。异于佛老者此也。(答徐日仁。

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

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尝空也。(寄阳明。

古之论学。未有以静为言者。以静为言者皆禅也。

故孔门之教。皆欲事上求仁。动静着力。何者静不可以致力。才致力。即已非静矣。故论语曰。执事敬。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中庸戒慎恐惧慎独。皆动以致其力之方也。何者静不可见。苛求之静焉。乎入于荒忽寂灭之中矣。故善学者。必令动静一于敬。敬立而动静浑矣。

此合内外之道也。(答余督学。

从事学问。则心不外驰。即所以求放心。如子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者。非谓学问之外。而别求心于虚无也。(答仲。

心存则有主。有主则物不入。不入则血气矜忿窒碍之病。皆不为之害矣。大抵至紧要处。在执事敬一句。若能于此得力。如树根着土。则风雨雷霆。莫非发生。此心有主。则书册山水酬应。皆吾致力涵养之地。而血气矜忿窒碍。久将自消融矣。(答陈惟浚。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如车两轮。夫车两轮同一车也。行则俱行。岂容有二。而谓有二者。非知程学者也。鄙见以为如人行路。足目一时俱到,涵养进学。岂容有二。自一念之微。以至于事为讲习之际。涵养致知。一时并在。乃为善学也。故程子曰。学在知所有养所有。

朱元晦初见延平。甚爱程子浑然同体之说。延平语云。要见理一处却不难。只分殊处却难。又是一场锻炼也。愚以为未知分殊。则亦未知理一也。未知理一。亦未必知分殊也。二者同体故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所以体夫此也。敬义无内外也。皆心也。而云内外者。为直方言之耳。(皆同上。

执事敬。最是切要。彻上彻下。一了百了。致知涵养。此其地也。所谓致知涵养者。察见天理而存之也。非二事也。(答邓瞻兄弟。

明道所言存久自明何待穷索。须知所存者何事。乃有实地。首言识得此意。以诚敬存之。知而存也。又言存久自明。存而知也。知行交进。所知所存。皆是一物。其终又云。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大段要见得这头脑。

亲切存之。自不费。力耳。(答方酉樵。

夫学不过知行。知行不可离。又不可混。说命曰。

学于古训而后有获。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中庸必先学问思辨而后笃行。论语先博文而后约礼。孟子知性而后养性。始条理者知之事。终条理者圣之事。程子知所有而养所有。先识仁而以诚敬存之。若仆之愚见。则于圣贤常格内寻下手。庶有自得处。故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则知行并进矣。(答顾箬溪。

道无内外。内外一道也。心无动静。动静一心也。

故知动静之皆心。则内外一。内外一。又何往而非道。合内外。混动静。则澄然无事。而后能止。故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止之道也。夫不获其身。必有获也。不见其人。必有见也。言有主也。夫然后能止。(复王宜学。

夫所谓支离者。二之之谓也。非徒逐外而忘内谓之支离。是内而非外者。亦谓之支离。过犹不及耳。必体用一原。头微无间。一以贯之。乃可免此。(答阳明。

夫学以立志为先。以知本为要。不知本而能立志者。未之有也。立志而不知本者有之矣。非真志也。志立而知本焉。其于圣学。思过半矣。夫学问思辨。所以知本也。知本则志立。志立则心不放。心不放。则性可复。性复则分定。分定则于忧怒之来。无所累于心性。无累斯无事矣。苟无其本。乃憧憧乎放心之求。是放者一心。求之者又一心也。则情炽而益凿其性。性凿则忧怒之累无穷矣。(答郑启范。

格者至也。即格于文祖有苗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于庶物之物。即道也。格即造诣之义。格物者即造道也。知行并进。学问思辨行。皆所以造道也。故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诚正修工夫。皆于格物上用。家国天下皆即此扩充。无两段工夫。此即所谓止至善。尝谓止至善。则明德亲民皆了者。此也。如是方可讲知至。孟子深造以道。即格物之谓也。自得之。即知至之谓也。居安资深逢原。即修齐治平之谓也。(答阳明。

夫至虚者心也。非心之体也。性无虚实。说甚灵耀。心具生理。故谓之性。性触物而发。故谓之情。发而中正。故谓之真情。否则伪矣。道也者。中正之理也。其情发于人伦日用间矣。其中正焉则道矣。勿忘勿助。其间则中正处也。此正情复性之道也。(复郑启范。

谨独格物。其实一也。格物者至其理也。学问思辨行。所以至之也。是谓以身至之也。所谓穷理者如是也。

近而心身。远而天下。暂而一日。久而一世。只是格物一事而已。格物云者。体认天理而存之也。(答陈宗亨。

所云主一是主一个中。与主一是主天理之说相类。

然主一便是无一物。若主中天理。则又多了中与天理。即是二矣。但主一则中与天理自在其中矣。(答邓恪昭。

明德新民。全在止至善上用功。知止能得。即是知行合一。乃止至善之功。古之欲明明德二节。反复推到格物上。意心身都来格物上用功。上文知止定安即其功也。

家国天下皆在内。元是一段工夫。合外内之道。更无七段八段。格物者。即至其理也。意心身于家国天下。随处体认天理也。所谓致者。意心身至之也。世以想像记诵为穷理者远矣。(寄陈惟浚。

集者如虚集之集。能主敬则众善归焉。忽忘勿助。

敬之谓也。故曰敬者德之聚也。此即精一工夫。若寻常所谓集者。乃于事事上集。无乃义袭耳。此内外之辨也。然能主敬。则事事无不在矣。今更无别法。只于勿忘勿助之间调停为紧要耳。(答闻集义。

本末只是一气。扩充此生意。在心为明德。在事为亲民。非谓静坐而明德。及长然后应事以亲民也。一日之间。开眼便是。应事即亲民。自宋来儒者多分两段。以此多陷支离。自少而长。岂有不应事者。应事而为枝叶。皆是一气扩充。(答陈康涯。

天地至虚而已。虚则动静皆虚。故能合一。恐未可以至静言。

虚实同体也。佛氏歧而二之。巳不识性。且求去根尘。非得真虚也。世儒以佛氏为虚无。乌足以及此。

格物即止至善也。圣贤非有二事。自意心身至家国天下。无非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天理。即格物也。盖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为之着。无非用力处也。阳明格物之说。

以为正念头既于后面正心之说为赘。又况如佛老之学。皆自以为正念头矣。因无学问思辨行之功随处体认之实。遂并与其所谓正者。一齐错了。(以上答王宜学。

阳明谓随处体认天理。是求于外。若然。则告子义外之说为是。而孟子长之者义乎之说为非。孔子执事敬之教为欺我矣。程子所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格物是也。

更无内外。盖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答杨少默。

以随处体认为求之于外者。非也。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故事物之来。体之者心也。心得中正。则天理矣。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宇宙内即与人不是二物。故宇宙内无一事一物合。是人少得底。

云敬者。心在于是而不放之谓。此恐未尽程子云主一之谓敬。主一者。心中无有一物也。故云一。若有一物则二矣。勿忘勿助之间。乃是一。今云心在于是而不放。

谓之勿忘则可矣。恐不能不滞于此事。则不能不助也。可谓之敬乎。

程子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于理乃格物也。

故古本以修身说格物。今云格物者。事当于理之谓也。不若云随处体认天理之尽也。体认兼知行也。当于理。是格物后事。故曰物格而后知至。云敬而后当于理。敬是格物工夫也。

圣贤之学。元无静存动察相对。只是一段工夫。凡所用功。皆是动处。盖动以养其静。静处不可着力。才着力便是动矣。至伊川乃有静坐之说。又别开一个门面。故仆志先师云。孔孟之后。若更一门。盖见此也。

勿忘勿助。只是说一个敬字。忘助皆非心之本体。

同类推荐
  • 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由于学识、经验、能力、性格、思维等诸方面的限制,教师由于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在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在所难免。本书列举了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出现的一些问题甚至错误,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这些问题在教学中的呈现形式,提出解决的方案,引导教师避免或者走出误区,通过"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引导教师做一个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最伟大、最高尚、最科学、最有力量的思想。本书是对经典的浓缩,是对大师的一种怀念。精心选取了人文类、宗教类、管理类、哲学类等各个领域的思想经典,记录了世界思想史上的每一个脚步,是大师智慧精华的缩影。内容精彩,版块丰富,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品读。
  • 徜徉汉语王国

    徜徉汉语王国

    《徜徉汉语王国》可以告诉读者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常识。《徜徉汉语王国》共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牵涉古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的许多方面,牵涉文字、修辞、逻辑中的诸多问题;后半部分主要是与汉语特点息息相关的“信函”“赏析”“对联”等等。
  • 你考试,我支招

    你考试,我支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即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各科考试,你都准备好了吗?考试之前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掌握,考试中的清晰思维与应对技巧,考试后的良好态度,这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将告诉你从容进入考场,并取得满意答卷的正确方法。
  • 揭开青春期的奥秘(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揭开青春期的奥秘(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中学生阶段,在生理的发展上,正是青春发育期。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既不同于儿童,也不同于成年人。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长,急骤的变化。人体从出生到成熟,其生理发育有快有慢,有两个阶段处于增长速度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另一个就是青春发育期。在科学上叫它们为“人生的两次生长高峰”。除此之外,生理发育的速度比较缓慢。
热门推荐
  • 天上掉下个朱大哥

    天上掉下个朱大哥

    为拯救将军性命,他日行千里,却穿越千年;为巩固家族企业,他事事算计,却难觅真情。他与她相距千载,心却咫尺之间。他与她相识数年,心却天涯之外。她,会为爱而放弃复仇,亦或为了复仇而选择天涯。
  • 代嫁皇妃:双面傻夫不好惹

    代嫁皇妃:双面傻夫不好惹

    她是最强杀手,一朝穿越竟变为将军府中最不受宠的“恶煞”二小姐。爹不疼,娘没有,也就算了。还是整个将军府的眼中钉!面上斗夫人,暗地做生意,只为在这古代谋得生存之地。代姐出嫁,夫君竟是傻子!代夫出征,竟被嫁与敌国太子!“你到底是傻子还是太子?”女将军问。“娘子,你说呢?”男人笑着解开了女将军的戎装。
  • 死神之浅落成羽

    死神之浅落成羽

    【爆笑文】【伊落阁·出品】千寻!千寻!这大众化的名字到底是要怎样啊!啊啊!大学里面竟然会有三十多个同名的人!本小姐受不了了!那谁?XX千寻!过来!本小姐和你说件事!你听着…&¥@#¥&…知道了么?……于是乎,本小姐就这么翘了……--朽木白哉你丫和我有仇是不?银子都说了不要那样叫我了!!小介我对你家没兴趣我不要去啊混蛋!!小涅你要搞毛……别过来!!喂!别过来!!!……【保证日更】。
  • 重生之奶奶的保卫战争

    重生之奶奶的保卫战争

    王美本是默默无闻的现代蚁族一枚,有朝一日,穿越到战争年代,那个只在奶奶口中听说过的时代,重男轻女随处可见,卖儿卖女是常事。哇咔咔,灵宠?空间?还能修仙?掌握保命密器,再回首,王美誓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且看女主如何在特殊的年代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 日晷小姐的快穿生活

    日晷小姐的快穿生活

    “你马上就要渡飞仙的天劫了吗?”黑夜中一个身穿玄色衣袍的男子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符合他内敛性格的紧张和担忧。他对面坐着一位绝美的少女,此时正安静地坐在殿前的台阶上,敛着眸轻声应了句“嗯。”
  • 永曜神主

    永曜神主

    斜阳,原来是何家的少爷,因为祖传绝世功法而遭满门屠戮,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努力修炼,被初恋抛弃的他也心痛过,可一个人的人生并不是没有平路,在他遇到她后,便要陪她这一世,拼命使自己变得强大,但结局并不总是圆满的……
  • 皇上的侠女狂后

    皇上的侠女狂后

    一朝穿越,成为镇国将军府嫡女,一人闯荡江湖,所有人望尘莫及,唯独他……“娘子,我想要个太子”。皇上的漫漫追妻路,开始了……
  • 网游之未来世纪

    网游之未来世纪

    情场失意,职场得意。主角被校花甩了之后,在游戏世界却大放异彩。极品装备,逆天属性,一步步登上网游的巅峰。而现实世界里:各大校花、神秘警花、富家女、乃至外国公主无不与他扯上关系。看游戏宅主角如何逆袭白富美,尽在未来世纪。
  • 无敌成长

    无敌成长

    故事的开始总是那么的平平淡淡。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那是一个偏僻的角落,当一个女孩对男孩说出:“你是一个好人,但我们不合适”的时候,我们故事就开始了。一个来自外太空的芯片,让这个获得‘好人卡’的男孩开始了得瑟的人生。扮猪吃虎,那多没意思啊,人生苦短必须性感,尽情的得瑟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 柯南之银翼的魔术师

    柯南之银翼的魔术师

    一个觉醒前世记忆的魔术师的儿子黑羽银翼,从小受到爸爸黑羽偷一的魔术指导和高大尚名侦探的侦探指导,成为一位白天看破真相的侦探,晚上让人惶惶不安的魔术怪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