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92100000001

第1章 生平和着作

梁启超是中国19世纪末叶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着名代表人物。

他积极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在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中,笔锋犀利,所向披靡,因而声名卓着,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时人合称“康梁”。

梁启超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在哲学、史学、文学、伦理、教育、政治理论等领域都有许多建树。作为湖南时务学堂的总教习和清华研究院的导师,他在中国教育史上也留下了许多丰富的遗产。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不愧为一名杰出的思想家、宣传家,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他一生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梁启超的政治生涯和思想,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为分界线。前一个阶段,他是进步的,是站在历史潮流前面的先进分子;后一个阶段,政治上渐趋保守,但在1903年以前,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仍然继续宣传西学,对中学、旧学有所批判,对当时的学术界、教育界有过积极的影响。

1903年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成长活跃,他则堕落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保皇派。

梁启超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祖父梁维清,是秀才,当过教谕,即管理一县文教事业的小吏。父亲梁宝瑛,屡试不第,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最后只能做个私塾先生,教授乡里。可见梁氏家族在当时地主阶级的行列中,地位不高。父辈把希望寄托在梁启超身上。他们企图通过科举的途径,让他跻身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

书香门第的家庭,使梁启超能够较早地接受教育。他从4岁起开始读“四书”、“诗经”,听祖父谈古豪杰嘉言懿行;6岁跟随父亲受中国略史、“五经”;8岁学作八股文,9岁能够写上千字的文章。总的来说,梁启超在10岁以前受的是家庭教育,并未外出就学。他自己在《哀启》中说:“启超启勋及群从昆弟,自幼皆未尝出就外傅。学业根柢,立身藩篱,一铢一黍,咸禀先君子之训也。”

1884年,梁启超到广州应学院试,考中秀才。当时他才不过岁,这对梁氏家族,实在是一件大事。梁启超祖父的功名,也不过如此;而乳臭未干的梁启超,竟然后来居上。

科第的成功,宗族的赞扬,前辈的期望,使梁启超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欢乐和信心。

1888年,梁启超成为广州学海堂的正班生,同时又做菊坡、粤秀、粤华等书院的院外生。在四年左右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刻苦攻读,钻研了大量的经、史、子、集,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汉学基础,成为学海堂出类拔革的高材生。

次年(1889年),他应广东乡试,一举中的,榜列第八名举人。主考李瑞蒩嘉其才华,把堂妹许给他。

1890年春天,梁启超到北京参加会试,没有考取。回来后,途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等书,开始接触西学,“始知有五大洲各国”,初步打开了知识眼界。

到广州后,继续在学海堂求学。这一年8月,梁启超的同学陈千秋,向他介绍了康有为的学问和思想,引起了他的求知欲望。他和陈千秋两人拜谒了康有为。

经过康有为的一番恳谈教导,梁如“冷水浇背,尽失故垒”,遂拜康有为为师,执弟子礼。这一次拜谒,成为梁启超一生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重大转折点。

后来,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回忆了他第一次会见康有为的情形“其年秋,乃因通甫(即陈千秋)修弟子礼事南海先生。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以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推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在万木草堂学习期间,他接受了康有为比较系统的改良主义思想的薰陶。今文经学使他获得变革现实的武器,对欧美资本主义的了解使他开阔了眼界。梁启超对康有为的讲学深为佩服,他回想当时的情景“先生为讲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余与诸同学日札记其讲义,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从此以后,梁启超成为康有为最得意的门生和主要助手。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民族的危机,促使梁启超开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样,梁启超就逐步由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探索和拯救祖国命运的维新志士。

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史称“公车上书”,震动了当时朝野。梁启超这位年轻的维新志士,跟随康有为一起,投入了现实的政治斗争潮流。他四处奔走,八方联络,表现出组织方面的杰出才干。草奏折,写文章,显示了在文字宣传方面的卓越才能。在这场斗争中,他结识了一大批维新志士。这一切,都为他在以后的维新运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

这次“公车上书”虽然由于顽固派的阻挠,转送给皇帝光绪,没有结果,但是举人们的上书请愿,在当时的社会毕竟是一件不平凡的举动,它使一潭死水的清朝政局,激起了一阵波浪。

接着,梁启超协助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也由于顽固派的阻挠破坏,两者分别被迫解散和停刊。京师的维新运动转入低潮。

1896年,梁启超离京抵沪,创办《时务报》,并担任主笔。在他们周围,团结了马相伯、马建忠、严复、谭嗣同、容闳、章太炎等一批维新志士或同情者,作为撰稿人。梁启超本人也在《时务报》上先后写了《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政论。在他那些“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的文章中,系统地宣传了变法维新的理论,并同封建顽固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当时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所以《时务报》创刊后,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一万多份,风靡一时,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喉舌。梁启超的名声亦由是噪起。

1897年,梁启超离沪,就任长沙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他以万木草堂的教学原则为蓝本,制定《湖南时务学堂学约》10章。通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变法维新的意志,阅读儒家着作及历代治乱兴衰的记载,参考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研求治国的道理,为维新变法事业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人才。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倡行新政,除草拟废八股折、定大学堂章程外,又草定奖励工艺、奖制新器的章程。

光绪皇帝也亲自召见梁启超,命呈《变法通议》,赏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到日本。此后他在政治上逐步趋向保守,但直到1903年以前,他在传播西学方面仍起着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思想启蒙作用,给予当时的学术界、教育界以深远的影响。他曾以《自励》为题作诗:“献身甘作万矢的,着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表达了他要继续探求真理的思想和信念。

梁启超在此时撰文介绍了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学术思想,如霍布士、培根、笛卡儿、卢梭、康德、孟德斯鸠、达尔文等人的思想,还有资产阶级在政治、哲学等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以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从而打开了原来只知四书五经、孔孟老庄的封建传统文化的人们的眼界,给他们(特别是青年)灌输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让他们懂得了除中国传统的旧学外,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还蕴藏着那么多的精深学问。仅就这一点来说,梁启超算得上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启蒙大师。

郭沫若在他的一段回忆中曾经公正的指出了这一点“那时候,梁任公已经成了保皇党了。我们心里很鄙屑他,但却喜欢他的着书。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象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1905年,《民报》创刊于东京。后以《民报》与《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思想论战。在论战中,梁启超站在保皇派的立场,鼓吹“忠君保皇”,他污蔑中国人民能力低下,无法实现共和。说什么:“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这些观点,遭到了孙中山、章太炎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批驳。

07年,梁启超在东京组织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政闻社被封后,他支持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发表了大量鼓吹君主立宪的文章。这段期间,梁启超实际上已经成为立宪派的首领。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自海外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后又组织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求其赞同帝制。他多次上书,婉词力谏,反对变更共和国体,而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继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这期间梁启超混迹于北洋政坛,但为期不长。随段祺瑞的辞职,1917年底梁启超也一起离开了北洋政府,从此结束了他从政做官生涯。

以后,约十年左右的时间,梁启超专门从事教育和文化学术事业,他担任过清华、南开等大学的教授,清华研究院导师。他晚年撰写的重要着作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他一生着书甚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教育、历史等许多领域。后被合编为《饮冰室合集》。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7岁。

梁启超有关教育方面的着作主要有下列几种《变法通议》(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年)。这是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时发表的早期政论。他在《变法通议》中,针对当时中国的落后情况,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他还特别强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制度,要注重师范(师范教育)、女学(女子教育)和幼学(儿童教育)的建立。

《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1897年)。这是梁启超晋谒湖广总督张之洞后写给张的信。信中论述了“培养人才为当务之急”,中国不应只局限于建立方言、算学、制造、武备诸类型的学校,更应当注意设立政治学院,培养一批懂得政治法律,主张变法维新的行政管理人才。学校的课程应注意学以致用,“学非一业,期于致用;言非一端,贵于可行”。《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1897年)。这是梁启超写给杭州知府林启的信。林启曾开办求是书院。信中梁启超重申政法之学的重要性。“今之中国,其习专门之业稍有成就者,固不乏人,独其讲求古今中外治天下之道,深知其意者,盖不多见”。梁启超建议书院的教学应采用“中西兼举,政艺并进”的方针,教授则宜挑选“通古今、达中西”的通学大儒为最佳人选。

《教育政策私议》(1902年)。这是梁启超逃亡日本主编《新民丛报》时写的一篇教育论文。文中论述了“教育次序”,他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把教育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几个阶段,并设计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制度表”(即学制图)。

学校经费则主张由市村之公产及征学校税以充之。建议国家“制定小学章程,评定其管理法及所授课目,颁之各区域使其遵行”。他还强调要编写教科书。凡每一学校区,则设一教育会议所,管理经费。

每省置视学官三四人,分巡各学区,查察管理方法和课程。

《新民说》(1902-1903年)。这是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连载的长篇论文。他认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他指出: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培养新一辈的国民-即所谓“新民”。他阐明了这种“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他并且还详细地论述了“新民”应具备的特性和品质。

同类推荐
  • 成电教师风采

    成电教师风采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种职业比教师这个职业更神圣。从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唐朝文学家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到近代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从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到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无不折射出教师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或者说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综合人文素养,是一种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即使孩子是班上成绩最差的。他依然可以有辉煌的将来;没有大智慧,即便孩子在校的成绩再优秀,将来也可能泯然于众。因此。所有的父母和教师都应当重新来学习儿童教育这门专业的功课。
  • 金羊毛的寻找者

    金羊毛的寻找者

    本书收集了78篇研究人类学这一课题的文章,且内容都只涉及我国本土民俗文化,如《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茶艺美学论》、《论镇物与祥物》、《广西民间故事〈金仲和阿翘〉的采录与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注重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而辛苦获得,因此,不似其他有些研究课题,书斋气十足。
  • 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构建实证研究

    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构建实证研究

    本书以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带来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的变革为背景,以宜昌市“法务网格工程”为例,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数据介绍宜昌市法务网格工程实施的内容、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等内容来探索当下中国的权利救济机制无法适应多数普通群众的低成本权利救济需求,以及基层政府建立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面临的一些问题,如队伍建设问题、提供权利救济服务的权限来源问题、具体机制建设等诸多问题。
  •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教师个人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自行放弃,而且权利和义务具有交叉性,如教师教书育人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学校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属于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权利与义务并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本书就是从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出发,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把我国的法治发展推向更好的发展。
热门推荐
  • 青春的伤口

    青春的伤口

    她声音哑哑的,在三月的夜里蔓延,透明的声线里,像是下着淡淡的沙。夕阳斜过廊檐,她站在光影里,我看不见她的脸,但我可以感觉到她脸上的忧伤,在风里,一漾一漾的。我追着火车拼命地跑,长发温柔地飞在风里。所有的无奈与忧伤都有杀那间汇成河流,滑出眼眶。卖气球的小女孩递约我水彩笔,让我在气球上写祝福,我记得我写的是:一间屋,两个人,三餐饭,风雨四季……每一次爱情都留下伤口,让青春日渐斑驳,每一页文字都给你凄艳之美,心痛,却无法停止阅读!
  • 和平盛世众傲游

    和平盛世众傲游

    没有上帝的眷顾,一切都是何其的自然。他只知道,世间惨不忍睹,她只知道,民间苦不堪言,
  • 不知不觉成反派

    不知不觉成反派

    主角秦歌自认为自己是个温顺无害的好人,明明是做好事,为什么他们看我的眼神总是怪怪的。和妹妹闹翻,被大小姐骗去做恶客,最后还把她绑架了。坑了一个又一个热心群众,热血勇士。如果他说,这一切都不是他的本意,有人会信么?在所有成列的罪状中,他只承认一条。如果帅是一种罪的话。他自认罪孽深重。这是一个科技畸形发展的世界,人们借助被称为”神明遗赠“的宝物发展科技。拿月武者武破天空,用来发射卫星也是人尽其才了。
  • 缘之初遇

    缘之初遇

    他是插班生,成绩一般,班主任随意在她后面加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她是他前桌,他是她后桌。他叫夏恪,她叫夏沫。她是他继父的女儿。他是她继母的儿子。她比他小,理应叫他一声哥哥。他却把她当大姐大,马首是瞻。初遇,他对她心动,不由自主地想和她亲近。第二次见面,发现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妹妹,将来的日子将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时间就这么过去,他们之间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原来,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成为一家人……
  • 这就是马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这就是马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是马云唯一授权官方传记,由马云亲笔作序,马云助理陈伟历时七年,精心撰写:最近距离的观察,最真实的呈现,最详尽的讲述,那个真实的马云。
  • 魂兽守护第一部

    魂兽守护第一部

    这是在残破世界中的少年在生死间挣扎的奋斗,成就另一个传奇的故事。
  • 红楼之贾敏很嚣张

    红楼之贾敏很嚣张

    所有人都觉得贾敏和以前不一样了:贾母为了巩固贾敏当家主母的地位要塞几个丫头给林如海,贾敏表示拒绝。王夫人亲自为贾宝玉求取黛玉,贾敏表示拒绝。北静王妃为北静王世子水溶求取林妹妹,贾敏表示拒绝。众人:林妹妹到底要嫁给谁?贾敏:要你们多管闲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水边书

    水边书

    小说讲述了十六岁的花街少年朴素的志向、情感和对世界的体认:遥想一个飘逸的侠客梦,陈小多在好勇斗狠的校园中拔身而出,踏上求侠问武的远游路,此去关山万千重,世事繁复,仿如换了人间;因为“拧着来”,因为成长之初最干净的尊严,陈小多和房客的女儿郑青蓝之间误会丛生,她背负流言蜚语开始了与他反向的出走,也许将一去不能回头……
  • 时间是握不住的沙

    时间是握不住的沙

    时间是握不住的沙,不管你有没有感觉到,它都一直在静静地、静静地流逝。当你察觉时,会发现我们早已不再当年,如手中沙般流逝的那些人、那些事,终将变成回忆。
  • 泪染崖

    泪染崖

    姐妹?亲人?她对她的态度甚至不如一个陌生人,她视她为姐姐,她却从不把她当做妹妹。可是,陌生背后,总有温情存在。在妹妹为她做了太多太多、甚至为了她跳崖后,她终于悔恨在心。只是,她该怎么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