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76600000039

第39章 中文部分

丁玲:《丁玲文集》(上海:艺文书店,1936)。

《丁玲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丁尔纲:《茅盾·孔德沚》(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泼向逝者的污泥应该清洗——澄清秦德君关于茅盾的不实之词》,《茅盾研究》,第6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页292—311.

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王宏志:《思想激流下的中国命运——鲁迅与左联》(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1)。

王宏图:《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王菊如、钱普齐:《沈雁冰和他手书的商务印书馆罢工〈复工条件〉》,《出版史料》,第5期(1986年6月),页18—21.

王斑:《历史与记忆——全球现代性的质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王智毅编:《周瘦鹃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王瑶:《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载入全国茅盾研究学会编:《茅盾研究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页9—27.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生涯》,《王晓明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页129—161.

《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评“五四”传统》,《王晓明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页249—268.

王烨:《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王尔德著、曾虚白译:《王尔德小说集》(上海:真美善书店,1928)。

杜衡译:《道连格雷画像》(上海:金屋书店,1928)。

王德威:《革命加恋爱》,载于李丰楙主编:《文学、文化和世变》(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页491—556.

《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国小说》(台北:麦田出版,1993)。

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台北:麦田出版,2003)。

瓦格纳·鲁道夫:《中共一九四九—一九五三年建立正语、正文的政策大略》,载于彭小妍编:《文艺理论与通俗文化》(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页11—38.

《进入全球想象图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中国学术》,第8辑(2001年4月),页2—9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剧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田汉:《上海》,《申报·艺术界》(1927年10月16日—12月3日)。续刊于1929年5月至8月《南国月刊》,1卷1、3、4期。

《田汉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左拉著、钟文译:《娜娜》(台北:桂冠图书,1993)。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台北:龙文出版社,1990)。

《爱神的模型》,《星期》,12期 (1922年5月)。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外国文学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朱熹注:《易经》(台北:金枫出版,1997)。

竹内好著、孙歌编:《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联书店,2005)。

成仿吾:《祝词》,《文化批判》,创刊号 (1928年1月)。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月刊》,1卷9期 (1928年2月)。

合信:《全体新论》(上海:墨海书馆,1851)。

芮和师、范伯群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李初梨:《对于所谓“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底抬头,普罗列搭利亚文学应该怎样防卫自己?——文学运动底新阶段》,《创造月刊》,2卷6期 (1929年1月)。

《请看我们中国的Don Quixote的乱舞》,《文化批判》,4号(1928年4月)。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2号 (1928年2月)。

李长莉:《从晚清上海看女性家庭角色的近代变迁》,载于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 (北京:三联书店,2004),页401—422.

李庶长:《茅盾与司各特》,《茅盾研究》,第6期(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页213—223.

李渔:《觉世名言十二楼》,《中国话本大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李超:《中国油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李欧梵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台北:麦田出版,1996)。

《“批评空间”的开创——从〈申报·自由谈〉谈起》,《二十一世纪》,19期(1993年10月),页39—51.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今天》(1993年第4期),页33—46.

李欧梵、季进:《对话录》(南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增订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

李欧梵著、尹慧岷译:《铁屋中的吶喊》(香港:三联书店,1991)。

李博 (Wolfgang Lippert)著,赵倩、王草、葛平竹译:《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评茅盾君底 “从牯岭到东京”》,《创造月刊》,2卷5期 (1928年12月)。

《评驳甘人的“拉杂一篇”》,《创造月刊》,2卷2期(1928年9月)。

克鲁泡特金著、巴金译:《人生哲学》(上海:自由书店,1929)。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有关情爱问题的抉择与讨论》,载于吕芳上主编:《近代中国的妇女与国家(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页73—102.

吕嘏纯:《小马甲妨害女子种种发育之我见》,《申报》,1924年7月20日,第18版。

何大白:《文坛的五月》,《创造月刊》,2卷1期(1928年8月)。

汪晖:《革命与回归——读茅盾〈子夜〉》,载于《真实的与乌托邦的》(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页33—53.

《鲁迅的悖论》,载于《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页456—466.

沈卫威:《艰辛的人生:茅盾传》(台北:业强出版社,1991)。

范伯群:《民国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1989)。

《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人——平江不肖生评传》,载于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之一)》(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页11—30.

《黑幕征答·黑幕小说·揭黑运动》,《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页57—64.

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范烟桥:《到哪里去找快乐?》,《紫罗兰》,2卷24期(1927年12月)。

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林樾:《〈动摇〉和〈追求〉》,《文学周报》,8卷10期 (1929年3月)。

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1)。

《幻灭》,《小说月报》,18卷9—10号(1927年9—10月)。

《动摇》,《小说月报》, 19卷1—3号(1928年1—3月)。

《追求》,《小说月报》,19卷6—9号 (1928年6—9月)。

《虹》,《茅盾全集》,第2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茅盾文艺杂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西洋文学通论》,重排本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我走过的道路》(香港:三联书店,1981)。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3卷7号 (1922年7月)。

《关于“创作”》,《北斗》,创刊号 (1931年9月)。

《“五四”运动的检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报告》,《文学导报》,1卷5期 (1931年8 月5日)。

《“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文学周报》,103期 (1923年12月)。

《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17卷1期 (1920年1月)。

《陀思妥以夫斯基的思想》,《小说月报》,13卷1号 (1922年1月)。

《陀思妥以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月报》,13卷1号 (1922年1月)。

《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19卷10期 (1928年10月)。

《创作的前途》,《小说月报》,12卷7号 (1921年7月)。

《〈小说月报〉改革宣言》,《小说月报》,12卷1号 (1921年1月)。

《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小说月报》,12卷1号 (1921年1月)。

《告有志研究文学者》,《学生杂志》,12卷7号 (1925年7月)。

《读〈倪焕之〉》,《文学周报》,8卷20期 (1929年5月)。

《解放的妇女与妇女的解放》,《妇女杂志》,5卷11号(1919年11月)。

《读少年中国妇女号》,《妇女杂志》,6卷1号(1920年1月)。

《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东方杂志》,30卷3号 (1933年2月)。

《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文学导报》,1卷8期(1931年11月15日)。

《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文学月报》,1卷2期(1932年7月10日)。

《〈小说的研究〉之一》,《小说月报》,16卷3号 (1925年3月)。

《欢迎〈太阳〉》,《文学周报》,5卷23期 (1928年1月8日)。

《“革命”与“恋爱”的公式》,《文学》,4卷1号 (1935年1月)。

柯为良:《全体阐微》(福州:圣教医馆,1881)。

波特来耳著、仲密译:《游子》,《小说月报》,13卷6号 (1922年6月)。

吴方正:《裸的理由——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体写生问题的讨论》,《新史学》,15卷2期(2004年6月),页11—55.

吴宓:《论写实小说之流弊》,《中华新报》(1922年10月22日)。

吴培华:《武侠有声有色,言情可泣可歌——顾明道评传》,范伯群编:《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之一)》,页159—168.

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京:北平人文书店,1934)。

周叙琪:《1910—1920年代都会新妇女生活风貌——以〈妇女杂志〉为分析实例》(台北:台湾大学,1996)。

周瘦鹃:《香艳丛话》(上海:中华图书馆,1916)。

《拈花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

《檐下》,《小说画报》,1号(1917年1月)。

《留声机片》,《礼拜六》,108期(1921年5月)。

《真假爱情》,《礼拜六》,5期(1914年6月)。

《中华民国之魂》,《礼拜六》,26期(1914年11月)。

《为国牺牲》,《礼拜六》,56期(1915年6月)。

《英雄》,《紫罗兰集》,上册(上海:大东书局,1922)。

《英雄与畜生》,《半月》,3卷1期 (1923年9月)。

《〈新家庭〉发刊词》,《新家庭》,1卷1号(1932年1月)。

《自由》,载于《南社小说集》(上海:文明书局,1917)。

《真》,《礼拜六》,115期(1921年6月)。

《七度蜜月》,《紫兰花片》,7集(1922年12月)。

《曼歌绮舞记》,《上海画报》,74期(1926年1月16日)。

《蛮舞西来记》,《上海画报》,91期(1926年3月6日)。

《一日间之舞场生活》,《上海画报》,331期(1928年3月12日)。

《凤凰试飞记》,《上海画报》,349期(1928年5月6日)。

《记茶舞会》,《上海画报》,360期(1928年6月9日)。

《对邻的小楼》,《半月》,3卷5号(1924年4月)。

周慧玲:《粉墨登场搞革命——陈波儿与中国现代表演中的“新女性”运动,1934—1945》,载于彭小妍编:《文艺理论与通俗文化》(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页603—608.

金宏宇:《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邵洵美:《春》,《花一般的罪恶》(上海:金屋书店,1928)。

胡也频著、施建伟编:《胡也频代表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胡也频小说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胡风:《胡风回忆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胡兰畦:《胡兰畦回忆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是永骏:《论〈虹〉——试探茅盾作品的“非写实”因素》,载于胡晓真主编:《民族国家论述——从晚清、五四到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1995),页241—256.

俍工编:《新文艺评论》(上海:民智书局,1923)。

厚生:《知识阶级的革命分子团结起来》,《文化批判》,4号 (1928年4月)。

郁达夫:《迷羊》,《郁达夫全集》(小说),第2卷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主编:《鸳鸯蝴蝶派散文大系》(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庄钟庆:《茅盾史实发微》(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秦林芳:《镌刻在历史漩涡里的人生思索——〈野蔷薇〉思想意蕴新探》,《茅盾研究》,5期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页434—445.

秦德君:《我与茅盾的一段情》,《广角镜》151期 (1985年4月),页28—36.

《樱蜃——革命回忆录》,《野草》41期(1988年2月),页63—76;42期 (1988年8月),页1—22.

《〈追求〉中的章秋柳》,《文学周报》,8卷10期(1929年3月3日)。

马克梦著、王维东、杨彩霞译:《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唐金海、孔海珠等编:《茅盾专集》,第1卷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唐金海、孔海珠编:《茅盾专集》,第2卷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容世诚:《“声光化电”对近代中国戏曲的影响》,载于李少恩、郑宁恩、戴淑茵编:《香港戏曲的现状与前瞻》(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5),页349—372.

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夏伯训:《姊姊的死》,《洪水》,1卷12号 (1926年3月)。

徐卓呆:《新式丈夫》,《半月》,3卷14、15、17期 (1924年)。

《贵族与平民》,《小说新报》,6年10期 (1920年)。

《大奶奶主义》,《乐观》,1期 (1941年5月)。

《小说观赏上应注意之要点》,《游戏世界》,22期 (1923年3月)。

徐卓呆、包天笑:《小学教师之妻》,《小说时报》,11期(1911年7月)。

徐学:《扬弃左拉的一个实际例证——〈蚀〉的校勘手记》,载于《茅盾研究》编辑部编:《茅盾研究》,6期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页108—113.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北宋本,1982)。

孙隆基:《从“天下”到“国家”——戊戌维新一代的世界观》,《二十一世纪》,46期(1998年4月),页33—40.

曹安娜:《〈蚀〉和〈虹〉中的“时代女性”》,载于全国茅盾研究学会编:《茅盾研究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页424—446.

黄人影编:《创造社论》(上海:光华书局,1932)。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革命、性、长篇小说:以茅盾的创作为例》,《今天》(1994年第3期),页155—173.

黄兴涛:《“她”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传播》,《新史学》,第1卷(2007年6月),页115—164.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黄志伟主编:《老上海电影》(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黄秀云女士:《女子亦须戴帽之我见》,《申报》,1925年1月11 日,第12版。

黄雨川:《毛泽东生平资料简编》(香港:友联研究所,1970)。

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

黄锦珠:《晚清小说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2005)。

黄继持:《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 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史林》,2期 (2003),页77—89.

许纪霖、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许道明:《论海派文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许道明、冯金牛选编:《徐集:文学家的脸孔》(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郭沫若:《郭沫若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我的学生时代》,《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创造十年》(香港:汇文阁书店,1972)。

《文艺家的觉悟》,《洪水》,2卷16期 (1926年5月)。

《留声机器的回音》,《文化批判》,3号 (1928年3月)。

《喀尔美萝姑娘》,《东方杂志》,22卷4 号 (1925年2月25日)。

《月蚀》,见《创造周报》,17、18号 (1923年9月)。

《曼陀罗华》,《创造月刊》,1卷4期 (1926年6月16日)。

《亭子间中》,《现代评论》,1卷8期 (1925年1月31日)。

《致郑西谛信》,《文学旬刊》,6号 (1921年6月30日)。

郭建英绘、陈子善编:《摩登上海——30年代的洋场百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郭恒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文化批判》,第1号 (1928年1月)。

《留声机器本事》,见《创造月刊》,1卷12期(1928年7月)。

《人道主义者怎样地防卫着自己》,《文化批判》,4号 (1928年4月)。

章培恒、陈思和主编:《开端与终结——现代文学史分期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期 (1902年11月)。

《新中国未来记》,《新小说》,1、2、3、7期 (1902年11月至1903年8月)。

《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2卷1期 (1915年)。

梁敏儿:《零度的描写与自然主义——茅盾小说中的女性描写》,《文学评论》(2002年5期),页162—169.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陈幼石:《茅盾〈蚀〉三部曲的历史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陈思和:《总序》,载于钱乃荣主编:《中国短篇小说选集》(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页5—7.

陈国球编:《中国文学史的省思》(香港:三联书店,1993)。

陈国球、王宏志、陈清侨编:《书写文学的过去:文学史的思考》(台北:麦田出版,1997)。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共和宪政与家国想象:周瘦鹃与〈申报·自由谈〉,1921—26》,载于《自由的理解与实践: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与报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研究中心,2007),页118—127.

《格利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当代电影》,134期,(2006年11月), 页113—119.

《〈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批评功能》,《二十一世纪》,81期(2004年2月),页87—100.

《民族“想象”的魔力:论“小说界革命”与“群治”之关系》,载于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页777—798.

《评刘剑梅〈革命加恋爱〉》,《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7卷(2005),页323—326.

《评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中国学术》,19—20合刊(2004),页419—420.

陈钧:《小说通义·总论》,《文哲学报》,3期 (1923年3月)。

陈滋编:《人体解剖学》(上海:新学会社,1909)。

陈锐锋:《鲁迅和茅盾的历史小说比较论》,《茅盾研究》,第5辑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页469—482.

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张舍我:《谁做黑幕小说?》,《最小》,14号(1921年12月)。

张秋虫:《回家》,《红玫瑰》,2卷23期(1926年4月)。

张闻天:《旅途》,《小说月报》,15卷5—7;9—12号 (1924年5—7月,9—12月)。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8)。

张资平著、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苔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张资平著、乐齐编:《张资平小说精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张启东:《关于“时代女性”的界定问题》,《茅盾研究》,7期(1995),页214—220.

张春帆:《紫兰女侠》,《紫罗兰》,4卷1—24号 (1929年7月—1930年6月)。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小说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1991)。

《留情》,《张爱玲小说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1991)。

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的两歧性》,《张灏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页251—280.

靳明全:《中国现代文学兴起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云裳:《〈幻灭〉中的强惟力》,《文学周报》,7卷18期 (1928年11月11日)。

叶圣陶:《倪焕之》,《教育杂志》,20卷1—12期 (1928年1—12月)。

《侮辱人们的人》,《文学旬刊》,5号(1921年6月20日)。

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叶灵凤小说全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页231—258.

董丽敏:《想象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彭小妍:《海上说情欲:从张资平到刘呐鸥》(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1)。

彭康:《什么是“健康”与“尊严”?》,《创造月刊》,1卷12期(1928年7月)。

《革命文艺与大众文艺》,《创造月刊》,2卷4期(1928年11月)。

《“除掉”鲁迅的“除掉”》,《文化批判》,4号 (1928年4月)。

程中原:《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游鉴明:《近代中国女子健美的论述,1920—1940年代》,游鉴明主编:《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页141—172.

盖欧尔格·里希特海姆著,王少军、晓莎译:《卢卡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贾平凹:《废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蒋光慈:《蒋光慈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蒋英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论吴趼人〈恨海〉与梁启超的小说观》,载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台北:学生书局,1992),页39—54.

杨振声:《玉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赵毅衡:《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赵园:《北京:城与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玛利安·高利克著、陈圣生等译:《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 (1917—193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廖炳惠:《另类现代情》(台北:允晨文化,2001)。

谈蓓芳:《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论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凤兮:《我国现在之创作小说》,《申报·自由谈》(1921年2月27日;3月6日)。

熊月之主编:《老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樊国宾:《主体的生成——50年成长小说研究》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郑伯奇:《新文学之警钟》,《创造周报》,31号 (1923年12月)。

《东京观剧印象记》,见《创造月刊》,1卷12期(1928年7月)。

郑振铎:《思想的反流》,《文学旬刊》,5号(1921年6月20日)。

《消闲》,《文学旬刊》,9号(1921年7月30日)。

《文娼》,《文学旬刊》,49号(1922年7月)。

郑逸梅:《凝酥韵话》,《半月》,4卷17号(1925)。

《逸梅丛谈》(上海校经山房书局,1935)。

郑树森:《小说地图》(台北:一方出版,2003)。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页298—315.

《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页444—462.

《药》,《鲁迅全集》,第1卷,页463—472.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见《三闲集》,载《鲁迅全集》,第4卷,页134—135.

《张资平氏的“小说学”》,《鲁迅全集》,第4卷,页234—235.

《娜拉走后怎样》,《妇女杂志》(1924年8月)。

《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页251—257.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台北:金枫出版,1997)。

钱杏邨:《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2卷 (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

鲍绍霖:《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国对民族与国家典范的追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韩秀陶:《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戴伟:《中国婚姻与性爱史稿》(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钟桂松:《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穆木天:《写实文学论》,《创造月刊》,1卷4期(1926年6月)。

谢六逸:《小说作法(续)》,《文学旬刊》,17期 (1921年10月21日)。

藤井省三著、董炳月译:《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旷新年:《革命文学:1928》(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瞿世英:《小说的研究》,《小说月报》,13卷9号 (1922年9月)。

颜新元:《不可忽视的里程碑》,《读书》(1999年第2期),页31—33.

颜敏:《在金钱与政治的漩涡中——张资平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苏珊·弗里德曼:《定义之旅:“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的涵义》,《中国学术》,3卷,2期 (2002),页1—43.

罗美:《关于〈幻灭〉——茅盾收到的一封信》,《文学周报》,8卷10期 (1929年3月3日)。

罗苏文:《女性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严家炎:《前言》,《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页3—17.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天津《国闻报》(1897年)。

顾城、雷米:《英儿》(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顾凤城编:《中外文学家词典》(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2)。

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铁岩主编:《绝密档案——第一次国共合作内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龚鹏程:《大侠》(台北:锦冠出版社,1987)。

同类推荐
  • 老街

    老街

    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秋后收获的果实。这让我联想到了有那么一些人,在当今经济大潮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在坚守,在默默耕耘,在无私奉献,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和良知。
  • 多情总被无情恼:晏殊、晏几道的痴情醉梦

    多情总被无情恼:晏殊、晏几道的痴情醉梦

    《多情总被无情恼》:为散文体传记,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背景,以晏几道、晏殊二人的词为脉络,运用散文化笔法点评、赏析,进行个性化、情感化解读,展开两人的传奇人生。
  • 宋词说宋史

    宋词说宋史

    文史不分家,文学创作是现实社会的形象表现。通过阅读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一个角度了解那个时代的诸多历史现象。“词为艳科”,宋词以善写男女私情著称,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对狭窄。随着社会生活之发展和历史背景之演变,宋词也多少走出花前月下的狭小圈子,表现了更加开阔的宋代历史风貌。本书选取16首宋词以及题材类似的作品,阐述作品产生之历史环境和相关的历史事实,期待一种新的阅读视野,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从而对宋词与宋史都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 春芽嫩嫩(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春芽嫩嫩(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热门推荐
  • 芯心相因

    芯心相因

    每篇都有不同的故事,我是萌新,希望大家支持,我写的应该就是网络的东西
  • 时空最强系统

    时空最强系统

    天降系统,穿梭在诸天万界。从此慕羽开始了掠取主角各种机缘,女人资源。
  • 命运轮回之魔法学院

    命运轮回之魔法学院

    怎么回事?为什么我夏沫会被传送到这里?这里好多人都看不惯她,每个人都想把她杀掉。而且这里什么叫做魔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东西?难道她真的穿越玛丽苏小说了?
  • 有虫白球球

    有虫白球球

    妈妈炼出了一只蛊虫!好可爱呀~但素…它是个外白心黑的小坏蛋!
  • 重生之无限吞噬狂蟒

    重生之无限吞噬狂蟒

    本书不化人,化龙。陈天重生成蛇,获得无限吞噬系统,报复前世仇人时,发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呢?黑暗异兽流,圣母勿入。
  • 俺是一名重生者

    俺是一名重生者

    一场空白的AI大战摧毁了平静,战后波涛汹涌,帝君家族、噩梦组织……一个个远超人类想象的事物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灵气复苏,开启了全民修炼的时代
  • 快穿之收服男神计划

    快穿之收服男神计划

    叶钟晴最为二十一世纪新新人类,有着高远的追求,扑倒男神确实挺高远的。如果你问她:你最想干的事是什么叶钟晴:扑倒男神你如果问她:人生目标是什么叶钟晴:扑倒男神不知是老天有眼还是老天瞎眼,让叶钟晴遇见了一个逗比蠢萌傲娇于一身的炸毛系统,从此开启了扑倒男神之路。只是不时地来几个小婊砸和假白莲拦她的男神扑倒之路,吼吼!二话不说磨刀,敢挡她扑倒男神者,杀无赦!!
  • 胜过宇宙

    胜过宇宙

    桑艺望着站在台上的男孩,看着他闪闪发光,在台上那是所有人的男生,但那也是属于桑艺一人的男孩。桑艺一直以为自己那是单相思,不敢表白。许柘有一个藏在心底两年的秘密,他喜欢桑艺喜欢了两年。
  • 我用一剑砍天下

    我用一剑砍天下

    男主杨天被天道选中,被天道当成棋子,这枚棋子愈发强大,超越天道
  • 黑客降临

    黑客降临

    黑客姜奇以男朋友的身份降临一女明星身边,入侵了这女明星的人生。黑客姜奇逃亡中无意间入侵了修仙界,发现这个世界居然还有这么不为人知的一面,因此展开了修炼之旅。黑客姜奇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全球卫星网络,岂料遭到外星人入侵,发现浩瀚宇宙中还存在着别的智慧生物。黑客姜奇又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