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78700000024

第24章 遵义章用错方法会陷自己于被动境地(7)

即位以后,李世民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决策集团,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以充满朝气和进取精神的政治面貌,开始励精图治,为开创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世民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于是李世民首先采取了求贤纳才、知人善任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地广泛吸纳人才。他把举贤荐能、广招人才视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对那些推荐人才不积极的大臣,则加以严厉批评。

有很长一段时间,宰相封德彝没有推荐一个人。李世民于是就责问他,封德彝却回答说是天下没有贤才可以推荐。

李世民不禁气愤地批评封德彝说:“用人就如同使用器物一样,只要各取所长,自然就不乏贤才奇士。你不善知人,怎能说世上没有贤能之才呢?”

李世民不仅让大臣们推荐选拔人才,他自己也处处留心和访求有才之士,一旦发现即破格提拔重用。只要是有才之士,李世民不计较资历地位和亲疏恩怨,都能够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在一次上朝的时候,中郎将常何所提出的20多件事,全都符合朝政的情况。然而,常何是武将出身,不通经文,应该是不可能有这么高明的见解的,这不禁让李世民既高兴又奇怪。

经过询问,李世民这才知道,常何所提交的议论其实都是他家中的食客马周代写的。于是李世民立即将马周召进宫,和他一番详谈之后,发现马周的确是个人才,不仅机智敏捷,深识事端,而且处事公允,敢于直言,当即就任命他为门下省官员,对他大加重赏,后来又任其为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直至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要职。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较恩怨,大胆重用东宫集团的重要谋臣魏征、王硅、韦挺等人,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魏征。

魏征原来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推崇他的才能,委之以宰相重任。他前后共向李世民进谏了200多次,大多都被采纳了,这对贞观前期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凡是正确的意见,不但要说,而且要坚持到底,即使李世民大发雷霆,魏征也坦然处之、神色不移,毫不退缩。

魏征死后,太宗十分痛心,无限感慨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征去世了,使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

李世民以独特的政治家风度,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大力奖拔人才。因此,在唐初人才荟集,群英满堂。为开创贞观时期的大好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列子·杨朱篇》中也写道:“要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考虑琐碎。”

但现实生活中,仍有些管理者因为个人的恩怨而排斥有德有才之人。而优秀的管理者,在选用人才时,总是优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做得多好,而不是考虑个人私利。

所以他们在用人时,并不总是盯住员工的过去和缺点,他们能够对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视而不见,专注于员工的特长,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

20

【原典】

用人不正者殆,疆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

【张氏注曰】

曹操疆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能清廉立纪纲者,不在官之大小,处事必行公道。

【王氏点评】

官选贤能之士,竭力治国安民;重委奸邪,不能奉公行政。中正者,无官其邦;昏乱、谗佞者当权,其国危亡。贤能不遇其时,岂就虚名?虽领其职位,不谋其政。如曹操爱关公之能,官封寿亭侯,赏以重禄;终心不服,后归先主。

用人不当功败垂成

【译释】

一个领导者如果用人不当,在用人的过程中又不够灵活,这是很容易导致混乱和失败的。

得人才者得天下,若要成事,人才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找对人用对人,如果用错了人又不能及时改正,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有的领导任人不唯贤,不看能力,不看贡献,却喜欢用自己的喜好作为标准,只要长得标致,或者能说会道,就可以给予高级的职位。这样的领导绝不是合格的领导,不客气地说,就是典型的糊涂官。

用人不当,后患无穷

历史上,因错误识人用人而铸成大错的例子不在少数。无论是何种原因,他们的教训都是值得吸取的。

前秦帝国的皇帝苻坚,任用平民出身的王猛为相,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是颇有作为的一代帝王。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帝国迅速瓦解,他被后秦帝国的姚苌所杀,结束了其轰轰烈烈的一生。

苻坚是个心地善良、胸襟开阔的人,他对人从不猜忌,即便是那些投降或被俘的帝王将相,他也以礼相待,从不杀戮。甚至如鲜卑亲王慕容垂,羌部落酋长姚苌,他还引为知己,授予高官和赋予很大的权柄。

王猛生前曾劝谏苻坚说:“皇上与人为善,也不能不分敌我。国家的死敌不是晋帝国,而是杂处在国内的鲜卑人和羌人。更让臣担心的是,他们的首领都在朝中身居要职,有的更握有兵权,一旦有变,国家就危险了。”

苻坚坚信只要诚心待人,对方一定能诚心待我,有此观念,他并未把王猛之言放在心上。王猛死后,他对这些人更是信任不二,宠爱日隆。

淝水之战后,苻坚逃到洛阳,那些尚未到达淝水的大军也闻风溃散。鲜卑籍大将慕容垂见有机可乘,遂起反叛之心。他借口黄河以北人心浮动,自请苻坚派他前去宣慰镇抚。苻坚对他毫无防范,不仅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还亲自向他致谢。慕容垂渡过黄河后,立即号召前燕帝国的鲜卑遗民复国,建立了后燕帝国。

其后,迁到关中的鲜卑人,又在慕容泓的领导下,建立了西燕帝国。苻坚命他的儿子和羌籍大将姚苌征讨西燕,结果大败,苻坚的儿子阵亡,姚苌畏罪逃到北方,后又叛变,建立了后秦帝国。

鲜卑人和羌人的反叛,使前秦帝国陷入了灭顶之灾。不久,首都长安被困,苻坚突围西行,在五将山被后秦兵生擒,送到后秦皇帝姚苌的手上。

苻坚至此,仍怀有生的希望。姚苌二十年前犯罪当诛,在绑赴刑场即将处斩时,时为亲王的苻坚见他英武不凡,遂动了恻隐之心,将其救下。有此大恩,苻坚深信姚苌自会感恩图报放他一马。

万万没想到,姚苌先是向他索取传国御玺,继而百般污辱。苻坚万念俱灰,大骂姚苌忘恩负义,姚苌不待苻坚多言,就把他活活缢死。

苻坚犯错误的根源,在于他心地过于善良,在当时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仍轻易相信别人并委以重任。这种品质对于个人,无疑是那种值得去结交做朋友的人;但作为一个治国者,这反而成为一种致命的弱点。识人难,用人更难。预防这类错误,关键在于“防”,可惜的是,苻坚从来没有给自己在这方面筑起防线。

一个人是否应该被看重,重要的当然是看他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学识修养,至于外在的容貌、装饰以及言谈举止等,其实都是次要的。无论是选才用人还是结亲交友,有见识者当然要以此为标准。当然,能够“质”与“文”俱佳更好,但是,切记不可因“文”而废“质”。否则,一旦被外表迷惑,得到一个华而不实的废物,甚至是一个仅仅外面光的“驴粪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说,认识评定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人的许多外在情感都是装出来的,尤其是当处于复杂的环境中时,人心更是难测。所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为政者,都必须深入观察,真正看透一个人的内心,谨防误识、误交、误用。暂时难以认清的,不妨冷淡处之。否则,将会给自己造成不利,给大局造成损失。

21

【原典】

失其所强者弱。

【张氏注曰】

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王氏点评】

轻欺贤人,必无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岂尽其才智?汉王得张良陈平者强,霸王失良平者弱。为人做官要处理好自己的“强”和“弱”

【译释】

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

国家若要强盛,必须有众多贤臣良才的辅佐;家庭若要强盛,必须多出贤良孝义的子弟。至于一个人的强胜,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情形。孟子能够集思广益,使自己慷慨自得,和曾子自我反省而屈伸有度是等同的,只有亲身实践由曾子、孟子的经验和孔子告诉仲由强胜的道理,自身的强胜才可保持久长。此外斗智斗力的强胜,则有因为强胜而迅速兴旺,也有因强胜而彻底惨败。古时人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之流,他们的智力都卓绝一世,而他们灾祸失败也超乎寻常,近代人如陆、何、肃、陈也都自知胆力超群,却都不能保持强势到最后。所以我们在自己弱的地方,需修正时,求得强胜就好;而在比别人强的地方,谋求更大的强胜就不好。个人如果专门在胜人之处逞强,那么是否真能强到底,都不能预料。即使终身强横乡里安稳度日,这也是有道德的君子们不屑提起的。

做官宜“明”宜“强”

做官不仅要“明”,“强”也是不可或缺的。“强”当然不是一味地逞强,最好的做法是“明”“强”结合。所以,为官之人第一件事就是培养自己处事不烦、不急不躁的风格。头脑清醒才能沉着冷静,沉着冷静才能稳住部下,稳住部下才能做出决断。不然的话,心急似火,性烈如马,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加混乱。

因此,“明强”之法,仍讲究修炼自己,尤其在遇到困难时,要能够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决不求一时之功,决不轻举妄动。求“强”是可以的,但在逞能斗狠上求强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逞强斗狠,说到底就是要获得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服从或尊敬,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在某一时间,某一场合或某一范围内,你确实征服了他人,但在另一时间,另一场合或另一范围内,你又征服不了他人,而且你的这种征服必然激起他人持久的抵抗;倘若你征服的人越多,那么你所激起的反抗也就越大。最后陷入孤立的境地,你发现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所以逞强斗狠最终会失败。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刚强,他自述道:“吾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又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受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他上承家训,进而总结了自己的经历,深刻地认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这种倔强的性格,使曾国藩虽屡次踬跌,却依然充满刚毅,勇往直前。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他作一联以自箴: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正是他这种倔强性格的写照。

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自胜,也得克己,所以,刚强也是一种克己之学。克己,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下手,即“刚柔互用”,不可偏废。曾国藩说:“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并非就是暴虐,强矫而已;柔并非卑弱,谦退而已。”

为使“刚”得恰到好处,“柔”得也恰到好处,曾国藩强调刚柔均须建立在“明”的基础之上。他说:“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他致书诸弟说:“‘强’字原是美德,我以前寄信也说‘明强’二字断不可少。第‘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用后果证明它,又重新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这就是京师说的瞎闹。我也并非不要强之人,特以耳目太短,见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轻于一发耳。”又说:“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不明而强,于己则偏执任性,迷途难返,于人则滥用权威,逞势恃力,终归都是害人害己。什么是“明”?就是要明于事,明于理,明于人,明于己。欲强,必须明;欲柔,同样必须明。否则,虽欲强而不能强到恰当处,虽欲柔而不能柔到恰当处。一味刚强,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一味柔弱,遇事虑而不决,决而不行,待人则有理不争,争而不力,也是不能成功立业的。

所以,曾国藩认为,“强”有两种:“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大概能持久恒常。”《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怕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曾国藩所追求的,正是这种“自反而缩”的“强”。孔颖达注:“缩,直也。”指正确的道理。反躬自问,为维护正确的道理而勇往直前,这才是真正的“强”。故曾国藩说:“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一味逞强,终必败露;炼就意志刚强不拔,就可能有所成就。

同类推荐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仙道家、是纵横家的鼻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透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最神秘的真实历史人物。历史上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待机而动。是古今中外领导者、财富人物、外交家、谈判家、企业高管、营销专家的枕边书。习之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时遇明主可兼济天下求富贵。不得时可逍遥一生。
  •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论述的核心是历史事实的特殊性与儒家道德理念所诉求的普遍性两者间的复杂关系。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之间,有其互相渗透性,历史思维更是深刻地浸润在儒家人文精神之中;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其内在紧张性。这种互相渗透性与内在紧张性尤其表现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以及史家所研究的历史事实的“特殊性”(particularity)与儒家道德理念所诉求的“普遍性”(universality)之间。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戴建业精读老子

    戴建业精读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被誉为“万经之王”,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业教授以深厚的学养、风趣的文笔、独到的视角,用随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众阐释老子的思想,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逐篇精讲《老子》,讲透老子智慧。为读者解答:为什么高者应就低?为什么柔能胜刚?为什么拙能胜巧?……戴教授把老子请上前台,面对这个时代发言,拂去我们的孤独、焦虑、痛苦,帮助我们找回心灵的宁静。
热门推荐
  • 倚魔恩怨录

    倚魔恩怨录

    五百年前三界争夺倚魔剑世间大乱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老道将倚魔剑夺取使自己全身的魂力将倚魔剑封印在异魔山上望有缘人拔出此剑传说得倚魔剑者得天下
  • 天人王

    天人王

    三千世界第一奇书《太上感应篇》内蕴九经,每万年方出世一经,得之可霸天下。百万年为期的黄金盛世即将到来,《太上感应篇》九经陆续在三千世界出世。传言,九经合一,太上再现,诸雄回归,王者天人。
  • 浣纱缘

    浣纱缘

    她,生来仙胎,却在一次巧合下,认识了一个神界的女孩。所有人都很奇怪,她们俩为什么这么相似。知道有一天,真相大白之时,大家都明白了,然而当这些迷都揭开谜底时,这个世界,便无法再平静了……
  • 岁月静好安好如初

    岁月静好安好如初

    青春的足迹,不问前路如何,前行即可!时光流逝里,唯愿岁月静好,安好如初。
  • 桃花源秘境之重生

    桃花源秘境之重生

    柳林博士又一次拿起《古文观止》,借着考察船上桅杆上的微光朗诵着这篇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不禁再次回想起一周前来到科学院的那个狂人——马畅和他发出的桃花源九问。难道真像马畅所说,存在着桃花源秘境,这秘境又与近期频发的名人失踪案件有什么联系呢?
  • 回首梦断

    回首梦断

    “小逸,快点来帮我!”“笑死我了,你看,这个男生写得太有意思了。”“完了完了,我一定是快死了,赶紧打120……”“别闹了,我跟你说正经的呢,你严肃点行不行?”“怎么样,好吃吗?还有那些,全是你的,拿走吧。”
  • 韩娱之无聊的人

    韩娱之无聊的人

    命运只是发牌,玩牌的是我们自己!看一孤儿如何在黑暗中保护自己心中的一丝“坚持”!
  • 繁花落尽寂夜殇

    繁花落尽寂夜殇

    柒重纱衣血溅了白纱兵临城下六军不发谁知再见已是生死无话。那道伤疤谁的旧伤疤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了这一场盛世烟花。血染黄沙浸红江山画负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风流不假。暖风处处谁心猿意马兀自不肯相对照蜡说爱折花不爱青梅竹马。天地肃杀明月照天涯到头来算的那一挂终究是为了你覆了天下。眉目依旧枯藤长枝桠时光已轻擦梦中楼上月下并肩看天地浩大。
  • 灵异聊天群

    灵异聊天群

    热爱灵异事件的我,因梦中一串奇怪的数字加入了一个灵异爱好者的聊天群,谁曾想我的命运也就此改变………我变得非人非灵,属于我的成长才刚刚开始……一个个故事,隐藏着不平凡的东西,跌跌撞撞,最后会迎来一个怎样的结局?如有兴趣,可加qq群522248821骗广告者勿加!!
  • 我的妹妹不可能不可爱

    我的妹妹不可能不可爱

    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的同人,这是第二本了,大家不必报太高的希望,就当对某人自娱自乐的支持好了。简介:一个不孝子重生为某个问题妹妹的哥哥,嗯,想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的话,还是自己来看吧。上学期间更新肯定很慢,这一点是很难改变的,希望大家理解。(保证完本,时间不限,也只能这个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