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78700000003

第3章 原始章关于立身成名的根本问题(2)

【王氏点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做个有慈惠恻隐之心的仁者

【译释】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仁使有志于天下的人互相亲近,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两百多次,但孔子并没有给“仁”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韩愈说“仁”就是“博爱”。“仁”是一种内心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求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人、爱乡里、爱国家乃至爱天下。但这种爱不是没有原则的滥爱,而是看到别人好,你要爱他,看到别人不好,你更要爱他,以此把他感化过来。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并不是说要住在仁人堆里,而是要怀着一颗仁心,以仁的标准来要求、磨炼自己。仁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能涤荡你心中的尘埃,还你一颗活泼纯净的心灵,让你活得潇洒,活得自如,活得理直气壮,活得无愧于心。

仁者总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关于做人之“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别人着想”。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许多事情都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个世界就会拥有更多的关怀。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由于人与人的生活状态存在差异,造成思维角度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充满仁爱之心,言行充满人情味,不但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也会令自己的人生顺风顺水。

东汉的袁安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有一次,鹅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天放晴了,应该是扫雪的时候了。这时,洛阳的地方官下去视察,发现家家户户都出来扫雪。可是,走到袁安家门前时,看见雪地上连脚印都没有一个,官员们怀疑袁安是不是在家里被冻死了,急忙命人将他门前的雪扫开走进屋子,看见袁安在家里直直地躺着。地方官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且还可向亲友家借点粮食,袁安说:“这样的大雪天气,大家都没好日子过,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呢?”地方官认为他很贤德,就举荐他当了孝廉。

为自己谋取方便似乎是人们的天性,能够将别人放在心上来考虑的人,无疑是道德高尚的人。袁安因为怕妨碍别人就不出门扫雪,真可称得上是君子的行为,难怪地方官要把他举荐为孝廉。人在顺境中往往会沉浸在自己的快乐生活中而忽视他人的苦难和不幸,袁安却超脱于个人的情感之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同样需要帮助的人,体现出他高于常人的境界。

北宋名臣张咏,官至吏部尚书。

一次,他办完公事回到后厅,见一名守卫正在熟睡。张咏就把他叫醒,和气地问他:“你怎么了,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啊?”果然,那人闷闷不乐地说:“我母亲病了,哥哥外出很久了也没有音信。”

张咏派人调查,证实守卫说的是实话。

第二天,张咏派了一个仆人代替守卫去照料他的母亲,帮他把事情安排好,守卫感激不尽。

事后张咏说:“在我的后厅怎么敢有人睡觉呢?这人当时睡着了,一定是心里很愁闷,所以我才询问他。”

像张咏这么有人情味的领导,下属能不愿为他尽力做事吗?的确,在生活中,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爱心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无论其地位高低,都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可以说都不会有过不去的路。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否则,不但有道德上的污点,更是做人策略上的失败。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一言一行都应该带有令人亲切的人情味,多为他人着想一些。这不但能问心无愧,同时也会给自己增加“人气”,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尊敬和拥戴。

5

【原典】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世。

【张氏注曰】

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点评】

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以道义为准绳方可立功立世

【译释】

所谓义,就是人们的行为要合乎事理,无论做什么都要合乎事宜。以此来奖赏善者,惩罚恶人,继而人心所归,建功立业自然水到渠成。

从另一个角度讲,义还是一套衡量人们的言行是否得“道”的标准,合乎这个标准,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违背这个标准,无论是天道还是天理,都难容其立身处世。

不论哪个朝代,哪个国家,人们对奉行仁义的人都充满了敬仰和爱戴。因此,在古代就出现了“仁义大侠”、“仁义之师”之类的称呼。老子对待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后来,孟子对老子的这句话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爱仁者人人爱之,敬仁者人人敬之”。

汉朝著名的学者董仲舒也很支持老子的这一观点。在《仁义法》中,他讲道“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而不在正人”,意思就是首先要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讲正义首先从自己做起而不是要求别人。

清朝学者吴敬梓讲“以义服人,何人不服”,就是指以仁义来服人,谁又会不服呢?

正直守义是为人间正义

历史上有名的“强项令”(硬脖子县令)董宣,在自己的岗位上,疾恶如仇,不畏强权,为惩办凶顽,连皇帝都敢顶的精神,就是坚守道义立身立世的有力证明。

董宣字少平,东汉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人。他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光武帝建武初年,董宣做了几任县级官员,颇有政绩和清名,后又被提升为北海国相。

在他年近七十岁时,又被调任为洛阳令,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京师的豪门贵族常常倚仗权势,枉行不法。董宣任洛阳令,执法如山,蔑视权贵,对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敢于惩办。例如,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家有个恶奴,狗仗人势,青天白日在洛阳西市杀人,然后躲进公主府内。洛阳府衙的吏役们谁也不敢进公主府中捉人,杀人犯在公主的庇护下,竟逍遥法外。董宣决心要惩办凶犯,伸张正义。他不露声色地暗暗派人监视凶手的动向,寻找时机,缉捕凶手。那个凶奴在府中躲了几天,听外面没有什么动静,以为没事了,就大着胆子坐上公主的车子,随公主一起到城外去游玩。董宣探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带人抄近路赶到公主车马必经的夏门亭。当公主的车马一到,董宣手持利刃,突然往路中一站,迎面拦住公主的车,湖阳公主大吃一惊,怒声喝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拦住我的车马?”

董宣镇定地回答:“禀公主,我是洛阳令董宣,特来缉拿在逃的杀人犯,请公主马上交出凶手!”

湖阳公主根本不把小小的洛阳令放在眼里,态度十分傲慢地责问:“董宣你身为县令,不顾朝廷的法度,竟敢手执凶器,拦劫我的车马,该当何罪?谁是凶手?!”

董宣见湖阳公主以势压人,异常愤慨,强压怒火,义正辞严地说:“公主,你家法不严,致使家奴无视法律,胆敢在闹市上无故杀人,本来就有一定的责任,现在又公开庇护杀人犯,更是错上加错!自古以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你的家奴?请速速交出凶手!”

湖阳公主见董宣毫不相让,一点不讲情面,不由恼羞成怒,十分蛮横地说:“就算我的家仆伤了人命,如果我不把他交出来,你敢怎么样?”

董宣听了,勃然大怒,喝令身后的差役,从公主的车上揪下那个杀人恶奴,就地正法,湖阳公主被这个场面惊得三魂出窍,立即调转车头,径奔皇宫,哭哭啼啼到皇帝那里去告状。

光武帝刘秀九岁就失去父母,从小靠姐姐拉扯长大成人,所以他对湖阳公主感情特别深。他听说姐姐遭到董宣的“凌辱”,不由大怒,立即派人把董宣传来,不容分说,喝令近侍将他拉出去打死,董宣毫无惧色,从容地对刘秀说:“请陛下允许我临死的时候说一句话。”“你还有什么话说?”刘秀怒冲冲地喝道。“陛下以圣德而中兴汉室,现在却袒护姐姐纵奴杀人,今后还怎么治理天下?用不着别人动手,让我自己结果这条老命算了!”董宣说罢,就以头猛撞殿柱,顿时血流满面。刘秀听了董宣的话,有所醒悟,又见董宣如此刚烈,不由暗暗佩服,怒气渐消,马上命殿上的小太监拉住他。

为了照顾公主的面子,刘秀对董宣说:“你要是现在给公主叩头赔罪,我马上释放你。”

“依法办事,何罪之有!”董宣坚决不答应。

刘秀见董宣如此固执,弄得自己也无法下台,不由心头怒火又起,喝令侍从把董宣推到公主面前,用手强按他的脑袋,逼着他叩头。不料董宣两手用力撑在地上,就是不低头。公主见了,窝了一肚子火,转过身来激刘秀说:“文叔(刘秀的字)从前做平民百姓时,家里窝藏亡命,官府明明知道,也不敢登门过问。现在贵为天子,操生杀大权,难道连一个小小的县令也制服不了吗?”刘秀深深地被董宣的不屈精神所打动,笑着对湖阳公主说:“正因为我现在身为天子,所以做事才不能胡来。”于是立即下令,释放了这位“强项令”。

从此以后,洛阳城权豪缩颈,恶霸敛手,京师肃然。

董宣并不是显官宿儒,也不是几朝元老,不过是个普通的郡县官员,光武帝为什么不杀他,甚至奈何不了他?老百姓又为何如此拥戴他?原因既明了又简单,在于他为官以节操和道义为本。正是这种“义”,让他为人正气凛然,不畏权势,执法如山;正是这种“义”,威慑了刁顽恶徒,感动了平民百姓;也正是这种“义”,使他名垂青史,世代受到人们的敬佩和称颂。

日行千里的良马,其力固然可观,但与它内在的品性相比,则不足论,千里马更可贵、更可赞的是它那识途、护主的高尚的道义。同样,“义”乃人生事业的基础,是个人才能的统帅与主心骨。离开道义的建树,事业就失去了稳固的根基,如艳丽一时不可长存的花朵;缺乏道义的约束和指导,无论你有多么卓越的才能,也不会取得令人称颂、经天纬地的成就。

6

【原典】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张氏注曰】

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点评】

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时刻践行礼的规范

【译释】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夙兴夜寐,兢兢业业,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礼,从大的方面说就是社会各种制度,包括等级制度、宗法关系、礼法条规等,从小的方面说就是个人行为准则、礼仪规范。在封建社会,这些条条框框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其法律效力相当于今天的宪法。

以“礼”治国是儒家一直倡导的基本精神,而这种礼制恰恰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求,所以很盛行。

那时的很多人都认为治国应以纲常礼义为先。因为纲常礼义是“性”与“命”,即所谓“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无论是“三纲”还是“五伦”,都是一种天性天命的礼,谁也不能违背。并且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自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礼多人不怪

诸葛亮可谓是整部《三国演义》中最具亮点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颇高。陕西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有一副赞扬诸葛亮的对联:义肝忠胆,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后,三代而后一人。很显然,这是对诸葛亮历史功绩的夸赞。但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认识却更偏重于他的计谋和为人处世方面。也可以说,人们更欣赏他的为人及处世智慧。

虽然在很多时候诸葛亮的礼数并不是最周全的,甚至有的时候在刘备面前还有点越俎代庖的嫌疑,然而有一次,他的礼数可谓是恰到好处。

在联合抗曹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时候,蜀、吴两家却为了荆州闹了起来。然后诸葛亮定计“三气周瑜”,使周瑜气绝身亡。当时,东吴上下对诸葛亮可谓是恨之入骨,欲杀诸葛亮而后快,两家的盟友关系也面临着分裂的严峻考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却亲自到柴桑口为周瑜吊孝以尽礼仪。当然,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准备、只身前往的,他也知道倘若自己有丝毫差错,必然会有去无回。因此他带上了威震长坂坡的赵子龙,以确保他到柴桑口之行的人身安全。

接着,诸葛亮设祭物于灵前,亲自祭酒,跪在周瑜的灵位前,开始宣读祭文。祭文写得感人至深,诸葛亮宣读完祭文,伏地大哭,泪如泉涌。他的表现令在场的东吴将士无不为之感动,甚至人们对于周瑜是否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产生了质疑,哪里还有报仇的意思。

这次祭拜,不管是不是发自诸葛亮的内心暂且不说,但是诸葛亮的礼数到了,而且诸葛亮祭拜的目的也达到了——不但消除了东吴诸人对他的恨,也修补了蜀、吴两国合作的裂痕,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同类推荐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十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事物存在与变化真相的一点探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上篇就宇宙和物质、生命和意识等从哪来,如何运行及演变等提出了一系列与当前不太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力图跳出现有的思路与局限,对当今的一些热点和疑惑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并提供出还原世间万物真实面目的一个答案。下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人生中几点最基本的实质与意义,总结了在思维及认识上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希望对我们与自身、和外界的沟通及交流能有所帮助。
  •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以庄子内七篇文章切入,阐释庄子独特的生命哲学。本所呈现的例子,皆是生活中寻常小事,但稍证恬,便会让我们的心离庄子近一些。《禅释庄子》旨在化解现代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助世人修出庄心禅性,让整日奔波的人心生净土,让内心迷惘的人渡过心灵的苦海,回归自性的灵山,教导世人“我执”,从认识生命到改善生命,充分享受庄禅的超出与洒脱。在《禅释庄子》中,作者尝试了从生命哲学解读庄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专著写作的范式。作者在对原文精准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精神,描述了庄子与世道那种微妙的张力,在这种精细的感悟中勾勒出了庄子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非凡的精神魅力,可以说这是一部渗透了个人生命体验和感悟的学术作品。
  • 忍经(国学大书院)

    忍经(国学大书院)

    忍是一种能力,一种修养,一种韬略“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毛泽东在1944年时对“忍耐”所做的一段精辟的剖析。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马南邨
热门推荐
  • 恶魔的小呆萌

    恶魔的小呆萌

    你曾是我的全部,曾是我的一切时间总是在我们的身上留下许多东西也带走了很多东西而我们还能回去吗
  • 风棋

    风棋

    第一杀手莫名卷入异世,恶人匡扶正义,而所谓的正道却暗藏祸心,颠倒的人性中看洛风如何坚守本心,踏临巅峰,拨开云雾最终解开自己多年的身世之谜。黑暗的世界燃起一颗新星,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人的另类历史

    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人的另类历史

    中华盛世的胎动期——两晋南北朝的华丽血时代如果能有部历史回放机,我们按“返回”键,搜索公元265年至公元589年的历史,肯定会在这315年间中华历史上称作“两晋南北朝”的时间段上发现许许多多惊心动魄、叹为观止而又骇人心目、荒诞离奇的“场景”。场景一: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国一统天下,飘飘然之余,这位…
  • 一笙遇见一个你

    一笙遇见一个你

    为了追到喜欢的人,他连霸道总裁都不当了,要与狗为伍,和两条狗争宠。却活生生的过上了人不如狗的生活。可是爱神还是厚爱他的,最后也给了他一份甜蜜的答案。——文文甜不虐,番外小故事也很甜蜜,喜欢可翻。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集合文
  • 呆萌校花遇上霸道男友

    呆萌校花遇上霸道男友

    白若澜学校校花。学习非常好,和白若澜在同一班里有很多追他的男生可在白若澜的眼里他们长得都是奇形怪状的。学习还不好。白若澜根本看不上眼,她刚来这所学校的时候看上了一个在他心里是男神的男生于少男!!
  • 浪荡狂生

    浪荡狂生

    狂!狂!狂!三界何人敢与我为敌!灭!灭!灭!敢跟老子抢女人!请大家拭目以待,看着一个书生成为三界主宰!
  • 网游之箭射苍穹

    网游之箭射苍穹

    冷云23岁,自从孤儿院出来,就一直庸庸碌碌。直到《擎天》问世,看冷云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天赋石嘴山

    天赋石嘴山

    石嘴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本书是《美丽石嘴山丛书》之一,是众多史志学专家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价值的文献。
  • 史上最强创造

    史上最强创造

    本来就只想养养鱼、种种树、喂喂牛,过悠闲的养老生活,奈何钟嵘发现养殖的生物突变了。“您成功培育出裂炎金狮,经验+200”“您成功培育出黑金缠藤,经验+300”“您投放到秦岭的黝狂猩被人猎杀,获得力量+1,身体强度+1”钟嵘看着自己培育、饲养的各种生物慢慢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欣喜不已,不由感叹:“地球终于有救了!”书名本来为《越走越偏的养殖大户》简介无力,请看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