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96900000034

第34章 《易传》社会历史哲学简论(3)

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老子》,吸收了春秋以来的道论学说并将其发展之。《庄子·天下》就曾言:“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物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说明具有哲学范畴意义的“道”,远在《老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老子》也多言:“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而“道”何以“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原因就在于“道”是一个被高度抽象化了的哲学范畴。《老子》使用“道”范畴而又唯恐人们对其不能认识和领悟,所以,《老子》反复阐释了“道”的性质、“道”的状态、“道”的特点以及“道”的作用等等。在《老子》看来,“道”是无形之物,而非有形之物。因为有形之物必占有一定的空间,必具有一定的形状,而有形有状则为具体,它不再是抽象。人对有形有状之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靠直观、靠感性,而对无形无状之“道”的认识则需靠抽象、靠理性。因而,“道”是无形无状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间”,“搏之不得”。《老子》认为,“道”是虚体,而非实体。正因为“道”是虚体,所以它的作用是无穷的、无限的,故言虚而无形谓之道。而实体之物,不论是从质量看,亦或是从能量看,都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且,“道”是静,而具体事物则为动。万物皆在运动变化中生长、壮大、消亡,生生灭灭,最终回复到本根“道”。而“道”虽然也是运动的,“周行而不殆”,但它却“独立而不改”,没有生生灭灭,它具有永恒性。在《老子》那里,“道”为柔,而具体事物则为刚。因而道的特性是柔弱,具体事物的特性是刚强。所以,任何具体事物都不可能保持柔弱的状态。《老子》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看来,事物无一例外的都要由柔弱走向刚强,而走向刚强也就是走向死亡。故“柔弱胜刚强”,“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可见,只有柔弱的“道”才是长存的,而刚强的事物都是暂时的。如此等等,可以看出,“道”范畴经过《老子》的阐释,不仅使它的法则意义更加完善,而且又是它具有了本体论的哲学意义。因此,在《老子》中,“道”不仅被规定为宇宙法则,而且亦被规定为宇宙本体。从宇宙法则看,《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宇宙本体看,《老子》言:“道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而使“道”成为影响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周易·易传》正是在先秦典籍和《老子》“道”论的基础上广泛运用了道论学说,并对“道”范畴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拓展。在《易传》中,既有《老子》之道论,亦有《左传》《国语》之道说。从《老子》对《易传》的影响或曰《易传》吸收和继承《老子》道论的角度看,首先,《易传》借鉴了《老子》关于“道”为宇宙法则的思想。因而,《易传》明确为“道”作了定义性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易传》看来,阴阳矛盾的交合流感和相克相转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宇宙间之万事万物莫不内涵阴阳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这正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论表述。其次,《易传》吸收了《老子》关于“道”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因而,《易传》明确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看来,宇宙本体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是“道”与“器”的关系,这正是《老子》“朴散则为器”的直接发展。从《左传》《国语》对《易传》的影响或曰《易传》吸收和继承《左传》《国语》道论学说的角度看,《易传》直接吸收和发展了《左传》《国语》关于天道、人道的学说,明确提出了“《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的三才之道的理论,从而使《左传》《国语》的天道地道人道学说理论化、系统化。可以看出,《易传》的道论学说与《左传》《国语》及《老子》均有联系,它是对《左传》《国语》及《老子》道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然而,《易传》论“道”却具有它自已的独特之处和独道之见,从而表现出了它自己的个性特点。其一,《易传》以“易”论“道”,提出“易道”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所谓“易道”,实质上也就是把“易”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或曰对道赋予了一种新的内含。在《易传》看来,“易道”不仅是宇宙之源与万物之本,而且又是宇宙万物的生成原则和基本法则。从宇宙本源看,《系辞》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易不可见,则乾坤几乎息矣。”把易看成宇宙的原始存在和终极根据。从宇宙万物的生成看,易的根本特性是“新”和“生”。《系辞》言:“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以大生”、“地以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易道之大德曰生。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明确提出了一个宇宙万物的生成图式。从宇宙的基本法则看,《系辞》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将“通变”看成宇宙的根本法则。其二,《易传》认为,“易道”是人们认识宇宙、洞察万物的方法和工具。《系辞》言:“夫易,彰往察来,而微显阐幽。”又言:“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复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神,其孰能与于此。”再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等等。从而为“易道”赋予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正是基于此,《系辞》言:“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圣人有以见天下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可见,“易道”,人不仅可以认识,而且还可以为人所用。其三,在《易传》看来,“易道”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说天、地、人三才之道统括于“易道”之中。《系辞》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说卦》亦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这就把天道、地道、人道统一于“易道”之中,并使天、地、人在“易道”中实现了天人合一、宇宙和谐的价值定位。

综上所述,《易传》道论是对《左传》《国语》及《老子》道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勿庸置疑,《易传》道论,不论从思想内涵亦或是从理论深度等方面来看,都已远远超越了《左传》《国语》及《老子》的道论学说,对中国哲学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泰汉时代的天人之辩,魏晋隋唐时代的力命之辩以及宋明时代的道器之辩,无不体现和反映着《易传》“道论”的基本精神。

郑玄易学思想探论

郑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易学大家,其《周易注》《易赞》《易论》《易纬注》等治《易》之著,对古代易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探讨郑玄的易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郑玄在中国古代易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郑玄对《易》的独道领悟

郑玄治《易》建树颇多,无一不呈现其独道之见。兹仅以“易义”说、“太极”说、“爻变”说述之。

(一)“易义”说

汉代易学以究“易”何义为其主要话语。《易纬·乾凿度》首言“易一名而三义”,体现了汉人对“易”之整体把握。《乾凿度》言:“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者,以言其德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然《易纬》乃谶纬之书,其言多穿凿附会。诸如《乾凿度》在“易者以言其德也”之后解释曰:“通情无门,藏神无内,光明四通,效易立节,天地灿明,日月星辰布设,八卦错序,律厉调列,五纬顺轨,四时和,栗孽结,四读通情,伏游信法,根著浮流,气更相实,虚无感动,清静照明,移物致耀,至诚专密也,不烦不挠,淡泊不失,此其易也”云云,尽管极言易德,然不免繁琐,难于把握。郑玄克服了《易纬》繁琐之缺陷,指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辞》云:‘乾坤其易之氲邪!’又云:‘易之门户邪!’又云:‘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又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从而使《易纬》所言之“易一名而三义”明确而准确,体现了易学以传解经之传统。事实上,依据《周易·系辞》看,郑玄所言较为精当。其“易简”是就宇宙本体而言。从宇宙本体看,《系辞》言:“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乾以大生”,“坤以广生”。乾天也,坤地也,“天地之大德曰生”。故“生生之谓易”。宇宙本体的生生之易是至易至简的,故曰“易简”。张载《正蒙·太和》之“太和所谓道,……其来也微易简,其充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及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之“易简者,唯阳健阴顺而已,太和之本体,未有知也,未有能,易简而已”即谓此。其“变易”是就宇宙通变而言。从宇宙通变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而通变之根本法则乃“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阳,坤为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宇宙间无一物不内含阴阳交变之理,无一事不体现阴阳交变之性。故天地阴阳通变乃宇宙之根本法则。正因为如此,程颐言:“易者阴阳之道也。”朱熹亦言:“易是阴阳屈伸,随时变易。”其言“不易”,是就道德价值而言。从道德价值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故“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故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位而成章。”见其“不易”即指天道、地道、人道之恒常不易,故言“不易”。朱熹《周易本义》言:“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阳纯阴之卦名,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刚柔者,易中卦爻之称也。”可以看出,郑玄对易义之独道领悟,得到了后世易家之普遍认同,其言易义均未超出郑玄之义。

(二)“太极”说

《周易·系辞》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然太极何谓?《易传》无旁证,唯《系辞》“大衍之数”章其字面意与之相近。即“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云云。如所周知,“大衍”之说是就筮法而言,并非阐释“太极”之义。战国未期之《吕氏春秋》及《礼记》试图以“太一”说“太极”。《吕氏春秋·大乐》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故“万物本于太一”。《礼记·礼运》言:“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然而“太一”何谓?《吕氏春秋·大乐》言:“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两汉易学大家孟喜、京房、焦延寿等均未对“太极”作解。唯《易纬·乾凿度》虽言“易始于太极”,然却回避“太极”之说,另辟溪径提出“四太”说。《乾凿度》言:“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示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在此,《易纬》未并未回答何谓“太极”。直至东汉马融才有对“太极”之解。马氏言:“易有太极,谓之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其余四十九转运而用也。”北辰即北极星,“太极”何以又成了北辰?其因可能在于《尔雅·释天》有“北极谓之北辰”句。《论语·为政》亦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之语。看来,马氏是将“太极”等同于“北极”,这实质上等于把“太极”概念具体化了。事实上,《周易》之“太极”并非实指北极。正因于此,郑玄在《乾凿度》“易有太极”条下注道:“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可见,在郑玄看来,“太极”即是混沌未分之原始状态。而且,郑玄并在《乾凿度》“太初者,气之始也”条下进而阐道:“元气之所本”。这就肯定了“太极”为“元气”之哲学命题。自郑玄以元气解释《周易》“太极”始,后世易家无一例外的沿袭了郑玄之成说。孔颖达《周易正义》就言:“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朱熹《太极图注》亦言:“太极,理也,阴阳,气也。”杨万里《诚斋易传》亦谓:“元气浑沦,阴阳未分,是谓太极。”王廷相更谓:“太极者,道化至极之名,无象无数,而万物莫不由之以生,实混沌未判之气也,故曰元气。”如此等等,均为直取郑玄之意。

(三)“爻变”说

同类推荐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本书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包括先秦哲学、两汉哲学、魏晋隋唐玄学佛学、宋元明清理学、近现代哲学等。
  • 大学论·德智平衡论

    大学论·德智平衡论

    生命的原欲总是与其实现的结果有距离。于是,这便有了我们生命中“我能够”与“我应该”的矛盾体验,这种体验常常把自我置于“两难境地”。……为此,每个生命个体对自身智性与德性关系的觉知就成为了生命存在的首要问题。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贤们在生活中总结提炼出许多短小精悍、能够启发心智的名言佳句。这些千古名言,巧譬妙喻,明理析奥,以其思维美、内容美、语言美一向为人们欣赏和传诵。它们不仅仅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处世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居官从政、治家劝学、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必备的宝典。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了人生的宝贵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这些名言佳句遍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志、求学等各个领域。它们犹如人生路上的灯塔、路标,照耀着、指引着人们探求的方向。学习和掌握这些处世智慧,有益于立世修身,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我们深信,圣贤之言不是枯燥无味的教条。读此书,你会发现这里有朴实真挚的人生经验、厚重深刻的心灵哲学、广博圆融的处事智慧。读此书,不是在单纯地体验和回味某句话的力量,而是在和一个个圣贤先哲的伟大灵魂交流。希望这部圣人贤哲智慧的人文读本,能够让你在面对任何人生困境时,都可以找到心灵航海中的指南针,给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本书立足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高点的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研究人类史和自然史辩证关系的“历史科学”的论域,按照唯物史观的实践视野、过程视野、结构视野、文明多样性视野和阶级分析视野等科学方法,提出作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贯穿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态始终的基本要求,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
热门推荐
  • 妖怪江湖志

    妖怪江湖志

    执剑守疆将军志,红粉佳人浪子辞。乞儿何须归故里,此心安处故乡是。
  • 穿越之兽世救世主

    穿越之兽世救世主

    平静的海面上,大提琴那独特的音色或近或远,或强或弱,华丽而又纯朴。一位端着红酒的娇俏姑……
  • 鱼七分钟的记忆

    鱼七分钟的记忆

    我是一条金鱼。但是我与众不同,因为我有着七分钟的记忆
  • 感悟母爱

    感悟母爱

    本书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母爱的故事,包括《母亲的鞋架》、《生命的支点》、《与爱同在》、《承载生命之路》、《送盒饭的母亲》、《守候》等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是大负豪

    我是大负豪

    慕枫的豪宅、跑车、嫩模都没有了,反倒多出了五十万的外债。他不想努力,只想做个嚣张的富二代,可现实是,一个APP,让他朝着负二代的方向越走越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真是动漫大师

    我真是动漫大师

    【恭喜宿主获得大崇拜系统!】 【宿主:苏辰,年龄:23,职业:勾线实习生,掌握技能:无!(弱鸡)】 【任务系统开启】:请宿主在Z国第2-1届世界杯开幕前,导演出第一部连载动漫。 【任务成功】:奖励100000崇拜值。 【任务失败】:随机取走宿主身体一个部件。 刚穿越到2018年平行地球的苏辰要疯了! “老子一个上市动漫公司的知名编剧,居然成了勾线的愣头青?” “2-1世界杯竟然都跑到Z国了?” “两个月,你让我一个勾线实习生导演一部连载动漫?你确定不是故意要卸我零件?” …… 就这样苏辰被活生生逼成了一代动漫大师……
  • 斗罗之卡牌召唤

    斗罗之卡牌召唤

    当你得到一个系统,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木子希表示,“不管你是什么东西,只要等我有实力了,都要把你做掉。”系统:谢谢,被冒犯到了。
  • 从恢复高考开始

    从恢复高考开始

    七十岁的常不为重生了。常不为一步一步的规划好了重生之后的道路,天随人愿,常不为重生后的规划眼看就要实现了!可是,冥冥中一只大手,凭空的就扭转了常不为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