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00300000051

第51章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1)

曾国藩集团的崛起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晚清政局,且开民国初年军阀政治之先河。其中体西用、师夷制民的思想政治路线,更为其后的统治者所继承,遂成为中国地主买办阶级的政治楷模和精神支柱。他们在近代史上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应低估的,直到今天仍然是学术上争议最大的一群历史人物。

§§§第一节 中体西用师夷制民

湘淮军政集团的首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出来的最后一代出色人物的典型代表,不仅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且带头引进外国科学技术,创办出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的政治代表。然而,他们集精华、糟粕于一身,勇于内战而怯于御侮,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不能不成为一群至今争议不休的历史人物。而对他们的历史评价,也就不能不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学术问题。

我们对这个复杂问题探讨,首先从传统文化说起。

曾国藩不仅是湘淮军政集团政治上、军事上以及组织上代表,也是这个集团文化上的代表,而在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尤为如此。所以,在论述这个集团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也就不能不以曾国藩为主。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弄清了曾国藩,也就弄清了他们整个集团。

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门各派,义理、考据、词章、经济乃至诸子百家,基本采取全盘继承的方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付诸实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经过二三千年的长期发展,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曾国藩所生活的清代,又再度辉煌,不仅鸿儒迭出,硕果累累,且品类大致齐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流派,几乎无不具备。他们门户森严,自相标榜,无不党同伐异,申己而抑人。有的门派如汉宋两家,甚至结为深仇,代代相报,必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以致并非靠书本吃饭之人如左宗棠者,也不能不囿于门户,落此窠臼。此亦可见其流毒之深。然曾国藩虽早年讲习理学,具理学家之名,但学兼汉宋尤嗜词藻,经世济用最可称道,故于各种学术流派,并无门户之见。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在一封信中表达自己的志向说,“于汉宋二家构讼之端,皆不能左袒而附一哄,于诸儒崇道贬文之说,尤不能雷同而苟随”。而自己则“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为文复臻于无累”(《曾文正公书札》,第1卷,第4、5页。)。对于经世致用之学,曾国藩尤为重视。以往学者多视经济之学为做官术,不把它当成一门学问。故姚鼐、唐鉴谈论为学之道,仅及义理、考据、词章三门。而曾国藩则明确表示,为学之道“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四者不可缺一”(《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上,第8页。),并从儒学创始人孔子那里找到根据,称“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曾文正公杂著》,第4卷,第4页。)。

对儒学以外的诸子百家各学派,曾国藩亦主张兼师并用。他在日记中总结自己的体会道:“周末诸子各有极至之诣”,“若游心能如老庄之虚静,治身能如墨翟之勤俭,齐民能如管商之严整,而又持以不自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补之,则诸子皆可师也,不可弃也。”(《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十六日。)有时,曾国藩甚至干脆把诸子学说称为孔子的意外之意,并将二者取长补短,结缡联姻,提出以诸子为体、儒学为用的主张。他说:“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天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礼乐刑政、仁义忠信,其所言者也,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其所不言者也。吾人当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其庶为闻道之君子乎?”(《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咸丰九年十一月初四日。)对于墨家后学,一向为文人所不齿的游侠刺客之流,曾国藩亦有所称道,认为他们在不少方面,诸如“轻财好义”、“忘己济物”、“轻死重节”等,皆合“圣道”。“昔人讥太史公好称任侠,以余观此数者,乃不悖于圣贤之道,然则豪侠之徒未可深贬。”(《曾文正公杂著》,第4卷,第4页。)

不过,曾国藩并非平等地看待各学各派,而是各自有所轻重缓急。他认为,周末诸子“所以不及仲尼者,此有所偏至,则彼有所独缺。”(《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咸丰九年八月十六日。)故治学当以儒学为主。而在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科中,则又以“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故欲治儒学必以“义理之学为先”,“取程朱所谓居敬、穷理、力行、成物云者,精研而实体之。然后求先儒所谓考据者,使吾之所见证诸古制而不谬。然后求所谓词章者,使吾之所获达诸笔札而不差。”(《曾文正公杂著》,第4卷,第4—6页。)总之,只有理学才是诸学的主宰,其他各学各科皆莫急于它、莫大于它、莫重于它,都只能起辅助作用,都是为它服务的。

对于传统文化,曾国藩不仅主张基本上全盘继承、择长而用,还主张有所创见、超越前人,具独到见解,成一家之言。在经济之学方面,早在咸丰年间曾国藩就提出,“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曰官制、曰财用、曰盐政、曰漕务、曰钱法、曰冠礼、日婚礼、曰丧礼、曰祭礼、曰兵制、曰兵法、曰刑律、曰地舆、曰河渠”。而研究这些问题,“皆以本朝为主而历溯前代沿革之本末,衷之以仁义,归之于简易。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又说:“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开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咸丰九年八月十六日。)就是说,他不仅要立功当世,还要垂范后人。在理学方面,他从程朱入手,经周敦颐、张载而溯至孔孟,称“许郑训话之文或失则碎”,程朱“指示之语或失则隘”,为学“能深且博,而属文复不失古圣之谊者,孟氏而下唯周子之《通书》,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曾文正公杂著》,第4卷,第4页。)。故由此可知,曾国藩推崇周敦颐和张载,视孔孟周张为儒学正统,而许郑程朱不过是支流旁系。他的这种观点和立场,同其理学家的身份颇为不合,与其公开场合,如上述有关推崇“义理之学”的言论,亦有明显差异。或许这就是他“体”与“用”的不同吧。然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常常受到程朱信徒的指责和开革出门的处分,不承认他是理学家。在考据学方面,他由清代大儒溯至杜佑、马端临,认为“许郑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马辨后世沿革之要,其于实事求是一也”(《曾文正公文集》,第3卷,第24页。)。故考据学的主要任务不仅在于文字训话,而更重要的则是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考订。这样,就把考据学与经济之学结合起来,实际上是对乾嘉学派的一个驳正。在词章之学方面,他从桐城派人手,经欧阳修、韩愈溯至司马迁、杨雄等人,力求以汉赋之气势,矫桐城派柔弱之弊,称“艺成以多作多写为要,亦须自辟门径,不依旁古人格式”(《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咸丰九年八月十六日。)。表现出自成一家的意向。

曾国藩一生为学甚勤,不仅京宦时期严于律己,刻苦钻研,即于其后行军、作战、政务繁忙之中,亦未尝废学。他先治理学,继治汉学,对古文嗜好如瘾,探索最苦,而于经济之学耗费工力最多,其所取得的成就亦最大。

曾国藩在古文方面颇有造诣。无论在文论上或风格上曾国藩都继承了桐城派,而在某些方面则有所发展,似犹过之。在理论上,他坚持“文以载道的”“理法”,尤重“气”的作用。认为“行气为文章第一要义”(《曾文正公家书·家训》,同治元年八月初四日。),“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厌”。又说,“文家之有气势,亦犹书家有黄山谷、赵雪松辈,凌空而行,不必尽合于理法,但求气之昌耳”(《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同治五年十月十四日。)。故“古文之法,全在气字上下工夫”(《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成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在文章的审美方面,他还把姚鼐提出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分别归结为“雄直怪丽”、与“茹远洁适”八字,并各作“十六字赞”加以解释。可以说是对桐城派文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文章的写作上,曾国藩颇得桐城派心传,而雄直之气则犹过之。例如他在东征太平军时所发布的反革命檄文《讨粤匪檄》,气势磅礴,一气呵成,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政策讲得明明白白,仅用了不到一千字,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是根本不可能的。他所写的奏咨函札,也总是平实简练,情理交融;其悼念性文字则尤为生动感人,仅从文学的角度讲,其中确实有不少佳作。

曾国藩的文章由桐城派人手,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与习练,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它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与经济之学相结合,最适于拟制奏、咨、函、札等公文,自己办理起来得心应手,也引起不少人的仿效。经过多年的选拔培养,在他的门下聚集起一大批熟悉政务的文学之士,其中尤以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四大弟子最为突出,形成桐城文派的一个分支,人称湘乡派。曾国藩去世后,籍隶安徽桐城的吴汝纶成为这一门派的代表。然其文章的风格,却因无法继续像他的老师那样以气势奇崛取胜,而渐渐回归于桐城派的阴柔一路。这一新的分支也渐渐成为文坛上的陈迹。

后人对曾国藩的文章也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李慈铭称曾国藩全集为“近代之杰作”(《凌霄一士随笔》,《国闻周报),第11卷,第32期。)。梁启超谓曾国藩即使没有什么“事业”,仅就文章而言亦可“文苑”立传(《凌霄一士随笔》,《国闻周报》,第11卷,第17期。),青史留名。民国文人徐一士兄弟,对曾国藩的文章也很推崇,称“国藩文章诚有绝诣,不仅为有清一代之大文学家,亦千古有数之大文学家也。”他还把曾国藩与胡林翼、左宗棠加以比较,认为三人奏议各有所长,“均为有清大手笔”,但“若以文字学根底论”,则以曾国藩“为独优”(徐一士、徐凌霄:《曾胡谈荟》,《国闻周报》,第6卷,第33、40期。)。其门人黎庶昌甚至认为,曾国藩一扫桐城派后学之窳弱流风,“扩姚氏而大之”“使司马迁、班固、韩愈、欧阳修之文绝而复续”,“自欧阳氏以来一人而已”(《拙尊园丛稿》,第2卷,第10页。)。

然曾国藩却觉得,自己的文章还不如桐城派,尤其不如桐城派后人梅曾亮,相比之下还有不小的距离。他曾向人表示,年轻时见梅曾亮以古文名重京师,“心独不肯下之”,“今日复番视梅伯言之文,反觉有过人处,往日之见多客气耳”(《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他还在一篇读书札记中表示,桐城张氏之“巨卿硕学”,宣城梅曾亮之“古文诗篇”,高邮王引之父子之文字训话,“实集古今之大成”。“国藩于此三家者常低徊仰叹,以为不可及”(《曾文正公杂著》,第2卷,第2页。)。至于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曾国藩则归咎于自己的中途改行。他认为,自己年轻时曾立志以道德文章扬名天下,且已摸到门径,颇具自信。只是升迁太骤,政务繁琐,继而忙于战争,肩负重任,遂将学业搁置起来。直到其功成名就之后还一再向人表示:“人生读书做事,皆仗胸襟。今自问于古诗人中,如渊明、香山、东坡、放翁诸人,亦不多让。而卒卒无暇,不能以笔墨陶写出之。”倘自己有暇读书,较之梅曾亮、何绍基“数子”,“或不多让”(《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六月十五日、同治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不过,曾国藩的文章多含反动的政治内容,不似桐城派游记之类的艺术珍品,后人对它的评价,也就不能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即使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也很少有人将他的文章归入文艺作品之中。他的文章多年来不为文坛所重,这恐怕也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理学方面,曾国藩虽无专门著述,但亦无愧于理学家的称号。他从世界观、人生观、处世处人、个人修养到政治立场、施政方略、治军原则、战略战术乃至用人方针,无不受到理学的影响。仅就道德修养而言,曾国藩自追随唐鉴、倭仁讲习理学以来,一直按照封建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一切有违圣道的思想行为,无不痛加苛责,终生未曾稍懈。仅就抽象的道德而论,曾国藩对本阶级的忠诚,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坚忍韧不拔、勤俭廉洁、忍辱负重、鞠躬尽瘁的品质,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中都是不多见的。因而,从“力践”的意义上看,他确实是一位理学家。至于有些晚清学者将他屏之于理学家之外,除政治因素外,主要出于狭隘的门户之见,是不足为据的。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经世致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门各派之长吸收过来,用于实践之中,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重大政治问题。例如,他运用刑名家“重法治乱世”的思想镇压湖南人民的反抗活动,运用岳家军、戚家军的治军经验创建湘军,运用古代军事理论制定湘军的战略战术,运用幕府的形式解决战争的指挥、后勤与人才问题,运用儒家“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规则和中庸思想来处理同清政府的矛盾,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对待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用“虚无清静、无为自化”的思想看待个人的权力消长和利害得失,以“顺天从命”的态度对待自己一生的成败祸福。总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乎全部积累,成功地镇压了发展到农民战争顶峰的太平天国革命,并在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保住了自己的权位。曾国藩在近代史上之所以名声大噪,影响深远,并非出于他的道德文章,而主要在于他善于吸收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付诸实践,且取得显著成效。谓其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主要在于此,而青年毛泽东之“独服曾文正”(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亦主要在于此。

同类推荐
  • 明末黑太子

    明末黑太子

    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奸相主政,党争不断,勋贵贪腐,藩王暴敛,国库告罄,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边塞危急,风卷狼烟,强虏铁蹄,频频叩关,朝廷兢惧,社稷将倾,最后一个汉家王朝行将覆灭……
  • 初唐秋月

    初唐秋月

    风起兮,风起兮。吹散再别离成诩,拥江山,空留身前身后名。风起兮,风起兮。巍巍朝堂满风雨。云烟洗、空对忻、谁人却知权谋戏。战火起,硝烟急。铮铮儿郎披铁衣。········唐高祖李渊登基称帝前夕、一个男丁降生于大兴(长安)城中、这个男丁原本不应该出现、但是终究还是将原来的历史扭曲的面目全非········
  • 二十四史-三国志

    二十四史-三国志

    作者陈寿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如义薄云天的关羽、胆量非凡的赵云、刚真勇猛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等,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才化,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脍灸人口,三英战吕布、连环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其场面历历在目。
  • 代汉

    代汉

    新书《回到古代当匠神》已发布叶昭穿越了,从末世穿越到黄巾将起的汉末时代,作为一名三流世家的独苗,没有金手指,叶昭表示这点儿压力不算什么前世作为一方霸主,今生既然到了这豪杰并起的时代,又怎能庸碌一生,汉祚既然将尽,那便取而代之!
  • 三国之战魂无双

    三国之战魂无双

    一个年轻的少年穿越到三国时代,看他如何在这个战乱的时代争霸天下。看他能不能在这个美女如云的时代守住本心。看他如何跟曹操、刘备、孙权……斗智斗勇。看他如何卧看江山,醉枕美人做一个天下无双的君主。
热门推荐
  • 壑总已逐渐醋化

    壑总已逐渐醋化

    [双洁1V1]当清冷孤傲的学霸君喜欢上软萌可爱转校生。不不不,这就是一本崩坏人设的小说,这里只有某学霸变身醋坛子再变成醋精最后进化成醋神,没有越来越温柔的大学霸#逐渐醋化#只有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爱操心的宋官大神。软萌转校生露出霸总本性,开启无上限撩冰冷学霸,撒狗粮,虐渣渣模式。甜甜小剧场:某天,某人看到他的小姑娘在社团了跟某情敌嘻嘻笑笑的模样,咻的坐不住了,当机立断的拉着小姑娘去到学校后门的小树林里……过了一会儿,咳咳,某霸总小姑娘带着脸红的小壑壑从小树林出来,乖的跟小媳妇一样,众人惊掉了下巴……
  • 蕾丝穿越之再相逢他是她

    蕾丝穿越之再相逢他是她

    她因为一次吵架,在她生日当天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另一个国度,一个有灵力的国度。什么都不懂的她,迷茫的她,却在那里遇到了那个她最爱的人但是他却并不是那个她只是相貌一样一切的一切都让她不知所措她又应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呢?同时让人不可思议无法想像的事情也正在慢慢地向她们逼近。
  • 尸蛊传人

    尸蛊传人

    一个男人成了妖娆蛊师,还让自己的天才路夭折,哭笑不得的他依旧应付自如;环环相扣的危机刺激他在鬼哭狼嚎里炼出绝世的蛊术;扑朔迷离的身世却牵扯出惊世的阴谋;血溅三丈为兄弟,泪撒疆场眷红颜!
  • 安全教育八年级(下)

    安全教育八年级(下)

    《安全教育》系列编写的是孩子安全教育的图书。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
  • 疑恨对残晖

    疑恨对残晖

    “我只希望,将来我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个人了此残生,就算再老,再被挖苦,我也要用我一生,去寻找一个,一个真心相爱的人。”
  • 梦魇虐恋传

    梦魇虐恋传

    作者的爱情经历,悲催而无奈。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人只是路过,每个人都有自己路,我们无权去改变别人的人生。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也为了那些曾经抛弃过你的人。
  • 龙魂九篇

    龙魂九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死相许?或许…多数人是生不如死吧?何为情?“喜怒哀惧爱憎恶”?亲情?友情?或爱情?为情所伤,是否该将情抛弃?人若无情,又会是如何?
  • 神奇宝贝之英雄降临

    神奇宝贝之英雄降临

    带着恶魔降临异界崭新的邂逅崭新的旅途崭新的梦想但即使如此,在前进的道路上依然会有悲欢离合如果我再强一些的话……今天的⑨依然全力以赴的努力着——————————————————————————————————————————————ps1:本文不按正常的时间线,想要看到小智什么的恐怕要等很久ps2:本文不是正常的旅行打道馆剧情,稍微有些违背常理ps3:人兽……唔唔唔唔唔!!!
  • 总裁有毒:娇妻有药

    总裁有毒:娇妻有药

    都说慕少不近女色,冷漠无情,那缠在她身边过分热情的这个男人,是假的?她从学渣到才女,一路成长,他相陪相伴,只是醋坛子有点大。“你为什么跟那个男人说话?”“我对同事说声谢谢不行吗?”“可你对他笑了两秒钟。”“工作上人家帮了我的忙。”“哼,疑似情敌,开除。”“慕临骁你还要脸吗?”“媳妇都要被人拐跑了,还要脸干嘛?”直到她生下个漂亮的小包子……某人的醋坛子更大了。“你说儿子和我谁更好看?”“你。”“儿子和我你更爱谁?”“……慕临骁你有完没完?”“不说只爱我一个,今天就没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凉辰沐槿空人心

    凉辰沐槿空人心

    凉辰沐槿,一遍又一遍,时过年少,我一直爱你啊,你还不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