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00300000008

第8章 风云际会(7)

其实,祁、彭未必有错,否则亦难令咸丰帝为之动心。只是他们分不清轻重缓急,不知重用汉臣、放权督抚将帅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关键所在,非如此不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无法保住清王朝。相比之下,显然不如肃顺高明。因而,薛福成也只是批评他们“有学无识”“学不能施于用”(《庸庵文续编》,卷下,第7页。)。而咸丰帝则为形势所迫,认识上渐有醒悟,行动上不断前进,渐与肃顺达成一致。咸丰七年当曾国藩激于义愤倔强之气,于进退维谷之际向他摊牌,提出或者兼领地方,或者留籍守制,二者必居其一时,他曾断然选择后者,命曾国藩在籍守制,将这位忠臣孝子陡然推入痛苦的深渊。其实,无论咸丰四年朝令夕改,还是这次吝而不授,都不是因为曾国藩没有担任巡抚的能力与资格,而是咸丰帝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曾国藩系道光朝旧臣,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且遍署工、兵、刑、吏各部,若非在外带兵,可能早已外放督抚。只因带兵打仗,反而苦苦求一巡抚而不可得,无怪曾国藩会为此愤愤不平。究其原因,还是咸丰帝不愿汉大臣身兼军政,权力过大,恐成尾大不掉之势,将来难以收拾。咸丰四年因湘军仍被视为辅助力量,咸丰七年则以为太平军指日可平,尚未从湘军苦战、绿营收功的美梦中醒来,当然觉得曾国藩可有可无,不会将他的摊牌当成一回事。迨至江南大营再次被毁,苏常失落,咸丰帝四顾茫茫,无可倚任,也就只好接受肃顺的建议,将江督一席授予曾国藩了。正如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在追述曾国藩与清政府的关系时说的那样:“迨文宗末造,江左覆亡,始有督帅之授,受任危难之间。盖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非负扆真能简畀,当轴真能推举也。”(《能静居日记》,同治三年四月八日。)真可说切中要害。

同以上以汉制汉、放权督抚将帅两项主要政策相关联,还有重用士绅与重用勇营两项较为次要的政策。这两项政策亦并非不重要,只是与上述两项政策密不可分,虽理论上平行无所属,但实行起来却变成了附带问题。例如,曾国藩、左宗棠起初皆为士绅,依勇营为功,只是一偏于军,一偏于政,而后身兼军、政,名正言顺,士绅变为封疆大吏,勇营也取代八旗、绿营的地位,一跃而成为清王朝的主要武装力量。所以,前两者一旦解决,后两者也就迎刃而解了。因而,无须再行详述,只是粗略及之,点到就是了。

历代统治阶级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主要由官、绅、士三部分组成。官主要指实缺、候补、候选各官。绅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因故离职的实缺官员而尚未向皇帝(自三品以上)或吏、兵二部(自四品以下文、武)报到者,主要是休致与开缺在籍人员;一是已取得任职资格而尚未入选的进士、举人及正、杂各途生员,例如文童、秀才、监生、贡生,实际上包含了士、绅两部分。士也是绅。故科举时代,通常官绅并称,士绅并称,官、绅、士三位一体。因为,不仅官绅之间可以相互易位,士可以为绅、为官,而且一般官员皆有学历,当时称出身或功名,绝大多数都由士而来。不过,这是咸丰初年以前的情况,其后捐例日繁,仕途拥塞混乱,也就另当别论了。

太平军一开始即攻势甚猛,很快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地区。清政府筹谋对策,首先想到的就是嘉庆初年镇压川楚白莲教的经验,于调兵遣将进行围攻堵追的同时,在战区及邻近省份实行团练保甲、筑堡练勇,配合军队作战。这项任务主要由当地乡绅担负,由各级官员主持。因各省督抚事务繁忙、无暇顾及,且非本地人,联络有所不便,故一时成效不大。于是,清政府又在不少省份委任团练大臣,专司其事。其人选多为在籍守制官员,奉命回籍者仅占少数,利用其乡情乡谊及广泛的社会联系,联络、劝谕、组织士绅,协同督抚办理团练,例如,命曾国藩帮同巡抚办理湖南团练,命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籍办理安徽团练等。据罗尔纲先生的统计,像这样的团练大臣,自咸丰二年十一月至三年二月,清政府先后任命了三批,共四十三人。有的省份一月之内就任命四次,另有两省前后任命过两次。人数最多的山东省一十三人,次则江苏八人。另据《清实录》等载,在籍大臣陈孚恩、周天爵、毛昶熙、杜■、晏端书、庞钟璐、王履谦、桑春荣、刘绎等亦先后奉命帮办本省团练防剿事宜。此亦足见清政府对这件事的重视,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就一般道理而言,士绅既然是国家官员的后备力量,当天下大乱之时,为了尽快打赢这场战争,将他们组织、调动起来,再由他们去发动、组织团练武装,协助军队作战,维持地方治安,总之是参加与配合这场战争,亦似无什么不妥。况且,这些人也很愿这样做。有些人平日作威作福,欺压乡邻,同贫苦农民有着深仇大恨,为保卫身家、甚而乘机发财,办团杀人非常积极。怎奈太平天国革命毕竟不是白莲教起义,一般团练武装对付集中而强大的太平军,毫无作用。所以,曾国藩就只办练而不办团,以集中而强大的勇营武装对付太平军。只是像曾国藩这样做的人为数甚少,绝大多数仍是墨守成规,办理团练保甲,故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作为。湘、淮以外稍有名气的勇营武装,如临淮军、皖军、豫军、滇军等,皆地方官员所募练,与团练大臣似乎了无关系。因而,从总体上看,清政府的这项政策,没有产生多大成效,故于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前后将各省团练大臣陆续裁撤。

勇营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清政府的武装力量一般讲有三种类型或三个等级。一是国家常备军,即清政府所谓经制之兵或额兵,包括八旗骁骑营,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与绿营兵,亦即所谓旗、绿各营。一是勇营,有事招募,事毕遣散,集则为勇,散则为民,是纯属雇佣性的半常备武装,带有半兵半民的性质,与编有军籍、世代为兵、父子兄弟相承的八旗、绿营兵不同。一是团练武装,或称团丁,是一种不脱离本土、不脱离生产的民兵。清政府利用勇营参战由来已久。镇压白莲教起义时,随同营兵作战的罗思举、桂涵所部武装,可能就属这种性质。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浙江、福建都曾招募勇营,协同查禁鸦片、抗御英军。至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则一开始就使用勇营。钦差大臣李星沅曾大量招募勇营,向荣、乌兰泰部清军都附有勇营作战。其后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围攻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从向荣到和春,从琦善到吉尔杭阿,作战都主要靠勇营。统带勇营的张国梁亦因此成为著名悍将。不过每次打了胜仗,都是勇营苦战、绿营收功而已。此外,江忠源楚勇(实则新宁勇)协同绿营守卫长沙、守卫南昌、守卫湖北田家镇等,都是以勇营的资格参战的。不过,这些勇营尚不能独自成军、独自作战、独自筹饷,始终未能完全脱离依附于营兵的附庸地位。它们同湘军相比,不仅规模大小不同,也有品位高低之分。其实,这种勇营好像正是清政府所需要的。从咸丰帝的所作所为看,他似乎喜欢张国梁、江忠源式的勇营,不喜欢曾国藩的湘军。咸丰三年清政府先后命湘军援皖、援鄂,也是作为一般勇营使用的,不过是让它配合或协助营兵作战,以解决兵力不足的困难,并没有像曾国藩想的那样,让它充任主力,担负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重任。所以,当曾国藩坚持非洋炮不用、船炮不齐不出,尤其处处以“统筹全局”、“四省合防”自况时,立刻受到他无情的讥讽与嘲笑。咸丰帝在上谕中说:“今观汝奏,直以四省军务一身克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并进而训斥道:“平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曾文正公奏稿》,第2卷,第23页。)真可谓,不屑之情溢于言表。从这段言辞中不难看出,曾国藩所以受此讥笑,主要不在其才力如何,而在于说话的口气不合自己的身份。在咸丰帝看来,简直忘记了自己身为何物。而细察当时形势,曾国藩所以为咸丰所轻,不仅因他一介书生、不谙军事,主要还是因为他所统带的军队,并非国家经制之兵,而是不三不四的勇营武装。同是一个曾国藩,当其所部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时,尽管他不肯遵命驰援苏常,尽管他不肯遵命放鲍超率部北援,却再也不会受到如此对待。在湘军的问题上,咸丰帝表现出相互矛盾的心理与做法。他似乎既希望湘军能征惯战,为他打败太平军,又希望它永远像张国梁、江忠源的勇营那样始终处于依附他人的附庸地位。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目的,长期不肯授予曾国藩督抚之任,使其所带勇营除依附于所在省份的督抚外,无以自存。而既领人之饷,也就不能不受人摆布。对于这一点,曾国藩却感到无法忍受。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人不过是一些庸人,依靠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将太平天国革命镇压下去。他所以没有应命赴川,亦是因为咸丰皇帝只有办理军务之命,不肯授予总督之权,与其后改派骆秉章,一开始就授任四川总督一事,恰成鲜明对照。这不难看出,对曾国藩的压制,即是对他所创建的湘军的压制,也是对勇营的压制。及至咸丰十年江南大营再次垮台,清政府再也无法集结起大支绿营武装的时候,也就只有依靠湘军等勇营武装,同太平军作战了。这样,重用勇营武装,实际上就与重用汉臣、放权督抚将帅,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了。

咸丰十一年奕■去世,随之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那拉氏垂帘听政,取代咸丰掌握皇权,而奕则晋封议政王,取代肃顺控制军机处,形成垂帘、议政联合体制。其外交政策变化较大,放弃了过去两个拳头打人,即既打外国侵略者又打太平军的政策,经过反复协商,终于达成了“借夷助剿”的协议,形成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太平天国革命的局面。而其内政方面则无本质变化,奕“阴行肃顺政策,亲用汉臣”(《异辞录》,第2卷,第22页。),在重用汉臣、以汉制汉方面,较肃顺尤为过之,对曾国藩为代表的汉员督抚,由重用而变为依赖,使用更加放手,授予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长期受到压抑的湘军统帅曾国藩,权力不断增大,地位不断提高,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继咸丰十年授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宁国军务、徽州军务之后,咸丰十一年十月又奉命督办江、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官员皆归其节制,并在上谕中一再强调:“江浙等处军务,朕唯曾国藩是赖。”(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册,第2018页。)至此,曾国藩则已办理四省军务,身兼五大臣之职,颇有位高自危之感。他在给左宗棠的信中说:“昨奉廷寄谕旨,谬以鄙人兼办浙江军务”,“即日当具折谨辞,而推阁下督办浙江军务。朝廷恐国藩不兼浙江之名,则必留贵部雄师以自固,而不复谋及浙事,其用心亦良苦。实则阁下久以援浙为己任,即鄙人稍具天良,亦岂敢以浙事为度外!”(《曾文正公书札》,第17卷,第19页。)而在给湖广总督官文(满族)的信中则说:“接十月十八日谕旨,令弟兼办浙江军务,有节制四省字样。位太高,权太重,才太短,时太艰,皇悚之至。即日当具折辞谢,而荐左帅督办浙江军务。恐朝廷疑我畏难推诿,求阁下便中及之:言曾某‘不必有兼辖之名,自不敢存畛域之见,必当竭力谋浙’等语。旁敲侧击,胜于弟自陈矣。”又说:“我楚军之所以尚足自立者,全在不争权势、不妒功名。弟若权势太盛,泰然居之而不疑,则将来暗启人之争心、妒心而不觉。弟拟再三辞谢,得请而后已。”(《曾文正公书札》,第17卷,第21—22页。)显然,因官文系那拉氏、奕的亲信,久居上游,负有监视汉员督抚之责,曾国藩企图借他之口以释清廷之疑。清廷悉知其意,不准其请,曾国藩只好干下去。也就是说,时至今日,已不是曾国藩有求于清廷,而是清廷有求于曾国藩了,不是曾国藩伸手向清廷要权,而是曾国藩一再推辞,清廷却非授予不可了。

及至同治元年曾国荃率部进驻雨花台,统军五万围困天京,上上下下尽其亲信。曾国藩愈感自危,遂奏请简派在京亲信大臣驰赴江南会办军务,以试探清廷对他们兄弟的信任程度。奏折称:“今年军事甫顺而疾疫流行,休咎之征莫可推测。中夜默思,唯求德器远胜于臣者主持东南大局,而臣亦竭力经营而左右之,庶几补救于万一。”(《曾文正公奏稿》,第16卷,第81页。)那拉氏阅折后发布上谕说:“刻下在京固无简派之人,环顾中外,才力气量如曾国藩者,一时亦实难其选。”并安慰与鼓励曾国藩说:“疾疫流行乃无可如何之事,非该大臣一人之咎。意者朝廷政事多所阙失,足以上干天和。唯斋心默祷,以祈上苍眷佑,沴戾全消。我君臣当痛自刻责,实力实心,勉求禳救之方为民请命,以冀天心转移,事机就顺。”(《曾国藩全集》,第5册,第2615页。)曾国藩“读之感激涕零”(《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国图书公司,宜统元年印行,同治元年九月初一日。)在政治上暂时放下心来。两个月后,曾国藩仍觉心里不太踏实,于是又再次上奏,请求清廷简派大臣来江南会办军务。折中奏称:“查三年以前,江南钦差大臣一人,两江总督一人,督办徽防一人,督办宁防一人,管辖李世忠、苗沛霖两军之钦差大臣一人。臣今一身所处,兼此五人之职,即使才力十倍于臣者,已有颠蹶之患,况如臣之愚陋乎?合无吁恳皇上天恩,简派大臣与臣会办诸务,纵不能复前此五人之旧,但能添一人二人,俾臣责任稍分、案牍稍简,更得专精竭虑,图报涓埃。”(《曾文正公奏稿》,第17卷,第36页。)结果,清廷不允所请,仅将严树森奏请皖北各军统归曾国藩调度的折子留中。同治二年十一月,病假在籍的督办皖北军务钦差大臣李续宜病死,清政府四顾无人,最终还是将节制皖北各军的责任压在曾国藩的肩上。同治三年四月曾国藩在一封奏折中说:“臣所居职位,昔年凡六人任之:钦差驻金陵者一人,总督驻常州者一人,皖江以南徽防统帅一人、宁防统帅一人;皖江以北,下而滁、和、天、六、全、来归临淮控驭者为东路统帅一人,上而英、霍、潜、太、桐、舒、六、庐多隆阿等经管其间者五年为西路统帅一人。”又说:“微臣谬以庸材兼此六事,曾经两次奏请简派大臣来南会办,未蒙俞允”,“合无吁恳天恩,饬将皖北西路责成(安徽巡抚)乔松年,东路责成(漕运总督)吴棠、(江宁将军)富明阿共筹防剿。”(《曾文正公奏稿》,第20卷,第51页。)清廷亦不许,仍将江、皖、赣、浙四省军务责成曾国藩一人,拨发巨款,以竟其围攻天京的最后一篑之功。

同类推荐
  • 我真不是天地会

    我真不是天地会

    清朝康熙年间小举人陈小南高中进士一时意气风发,但却得罪朝中大臣鳌拜,被诬陷为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弟弟,被砍头后竟发现自己来到了隋朝末年,成立天地会。
  • 不羁少年

    不羁少年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素有左淮明珠之誉的扬州非但风光旖旎,景致优美,而且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京杭大运河又由中腹贯穿而过,历来是水陆交通之枢纽,南北漕运之咽喉,一向物丰民富,商贸繁荣。
  • 战国烟火

    战国烟火

    他是万千八零后吃货之一;他是万千穿越者中最悲催之一!穿越到战火纷飞的战国,在波澜壮阔的战国品尝先秦美食之滋味,品鉴古代餐具之精美。 看他如何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美食狂潮,陪他一起感受万家烟火,人间冷暖。
  • 女权世界之大男当嫁

    女权世界之大男当嫁

    现代AI工程师猝死,魂穿大周朝。这是一个女权世界,三国鼎立。白子玉初到异世界,刚满十六岁,要出嫁了!出嫁?神马情况?喂,那个导演,这穿越剧本明显不对啊!这里是男频,是不是拿错了?难道不应该是让我娶一个,啊不,是至少娶一个公主吗?什么?没拿错剧本?是真的要让我出嫁?呵,笑话……这根本就不是男主角该有的戏码!……大周朝,女大将军府邸,内外一片喜庆。白子玉憋屈,咆哮道:“开什么玩笑?我可是正儿八经的纯爷们!怎么可能嫁给你一个女人?!”云无忧好奇道:“郎君不似一般男子,某甚是喜欢……”“???”白子玉一脸懵逼。
  • 又见妃子笑

    又见妃子笑

    天才降生盛唐,却因兄弟枉死,学文习武誓要报仇,却不想奇遇连连,纵横江湖震天下,建功立业霸朝堂,又有绝色美姬温柔侍奉,天才少年艳福不浅,醉看秦淮河边月,笑谈沙场定江山。
热门推荐
  • 往事如逝

    往事如逝

    高校里几个博士研究生的一场青春、感情故事。
  • 梦京录

    梦京录

    这是他们的故事。帝王将相、王子皇孙、妃嫔孆嫱,亦或市井平民、农民挑夫,他们总在自己的人生中绚烂做自己。身份不由己定,但命运和明天一直在我们手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在你的世界,下落不明

    我在你的世界,下落不明

    林若生丰富的人生,是遇见秦陌开始的。从见到秦陌的第一眼,林若生就知道,她完蛋了。一见秦陌误终生。她当然也没能幸免。因为爱他,林若生追随他的脚步,来到他的城市,他的公司,成为他的助理,她只想离他更近一点,她说:“我爱的男孩,身上会发光呢,每次一看到他,我就跟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一样,浑身都是闪闪发光的正能量。”但是,秦陌,这个冷漠疏离的男人,永远那么遥不可及。林若生不止一次地站在他面前勇敢地表白:“秦陌,我喜欢你!”可也是这样的勇敢,让若生在秦陌的世界里,徘徊不定,下落不明……
  • 超巨大世界

    超巨大世界

    当头砸落核弹头毁灭了浣熊市,穿越成红后的主角直到最后也没有找到开溜的办法……生化危机、漫威、魔禁、一拳超人……一个又一个世界的互相融合,造就了一个神也找不到边际的超巨大世界
  • 许你爱上我

    许你爱上我

    "因为“援交”而被学校开除的大四女生,背负嗜赌如命的父亲欠下的巨额赌债,阴差阳错搭上了冷血男神萧云凡!从此人生似乎一片坦途……眼看就要洗清前尘,告别不堪过去,迎接美好未来!却不料……奇葩残忍的前任勾结心冷腹黑的情敌誓要将她置于死地!当数不清的背叛标签都贴在她身上的时候,他依然眼神坚毅,温情无限,“夏言,跟我走!”她的心扉终于向他打开……只是前路艰险,牛鬼蛇神尽现,男神能否再次开挂,披荆斩棘,带她走向人生康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Boys挚爱Girls

    Boys挚爱Girls

    TF三小只碰上ZR三小只,爱上了对方。节目中途突发意外,ZR-Girls成员李蔚晴被扇耳光?王俊凯在过山车上突犯低血糖?ZR-Girls队长张欣雨高烧进医院?易烊千玺遭人下毒药?王源被爆绯闻?ZR-Girls成员吴晽韵突然失踪,疑似绑架?答案,就在书中。
  • 啸剑藏刀

    啸剑藏刀

    耳目一新的东方玄幻,杜绝套路,杜绝主角光环,文风新颖轻松,场景人物别具一格,故事情节独具匠心,本文主角连正非将携手大家共同走进尤为光怪陆离的玄幻世界……伊人顾盼,眉叶丹砂。轻罗云裳,巧倩星华。誓愿伴君,倚蓬琴画。啸剑藏刀,纵步随她。天道不仁,偏起风沙。纵使功成,伊人如画。
  • 花开正茂天梦学院

    花开正茂天梦学院

    时光飞逝,四叶草下的故事,是一个逐梦的故事。儿时的姐妹在四叶草下的誓言,成了真。少年们的梦想也结出了果实,追梦路上,少不了挫折和失败,最终到达彼岸……
  • 仲夏精灵梦

    仲夏精灵梦

    湘碟误闯异世界,作为被神选中的孩子,误打误撞开启了一连串的中二之旅。。。(作者宝宝就是一枚中二病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