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客观物中通过意识到阿特曼而使心意专注于至上意识,这心意通过梵的意识,不管心往哪里去都保持稳定,这就是至上的专注。[“专注,”钵颠阇利说,“是心意保持于一些特殊的客观对象上。”(3.1)但是当心意完全专注于其所接触的每个客观对象时,意识到它是梵,抛弃由于无明而叠加于上的名相,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达到了专注的顶点。]
作为“我是真梵”这无懈可击的思想的一个结果,对所有的事保持独立,这就是冥想(dhyana),也产生了至上的喜乐。
通过开始令其无变化,完全忘掉所有的思维活动,然后与梵同一,称作三摩地,也称作真知。
关于这一点,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说:
当心意平静,生命之气停止了运作。然后一个人会止息。一个人同样也可以通过虔信瑜伽来获得这样的止息:通过对上帝的爱而使生命之气停止。在克伊尔坦(齐颂圣名)中,音乐家唱着:“Nitai amar mata hati!”(我的灵像一只疯狂的大象在跳舞!)重复着这一句,他进入一种灵性境界,无法唱完所有句子。他只是唱着:“Hati!Hati!”当那境界更深,他只唱:“Ha!Ha!”这样他的生命之气通过狂喜而停止,紧接着就是止息……如果一个人能为上帝哭泣,他将看到上帝。他会进入三摩地。完美的瑜伽就是三摩地。如果一个人只为上帝哭泣的话,他将无须任何瑜伽练习即获得止息。下一步是三摩地。
不动心的程度
冥想中另一个进步的客观标志是求道者对世俗和世俗享乐的不动心的程度。
对真理的热诚程度是与对领悟真理之路上的任何事物的不动心的程度成正比的。
商羯罗在他的《分辨宝鬘》描述了不动心的含义和必要性:
欲望之鲨抓着那些只有表面不动心并且试图穿越轮回(相对存在)之海而解脱之寻求者的咽喉,粗暴地抓走他们,半路上淹死他们。
那用成熟的不动心之剑杀掉感官对象之鲨鱼的人,穿越相对存在之海,从所有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那通过致力于滋养身体来试图领悟自我的人,继续抓着一条鳄鱼,误将其当作一块木头而穿过河流。
瑜伽的第一步是控制说话,不接受赠予,不期望娱乐,从活动中解脱,总居住在隐蔽的地方。
居住在隐蔽的地方适合于控制感官,控制感官有助于控制心意,通过控制心意,自私被摧毁;并且这又给瑜伽士一个完整的梵之喜悦的觉悟。
因此自省的人始终仅是与心意搏斗。
克制心意中的说话[隐含所有感官],在觉悟之道中克制心意,并且将之沉浸于无限绝对自我中,实现至高无上的平静。
身体、呼吸、器官、心意、菩提(理智)等——加上心意所联合的这些附加的附属物(乌帕蒂),瑜伽士好像被转化了,进入那……
拥有不动心之人是适于这内在和外在的不依附的;对不动心之人,超越欲望成为自在,停止了内外的惩罚。
只有那不动心之人,完全建基于梵之上,能够放弃外在对感官的执著,以及内在对自私等等的执著。
哦,智者,要知道,不动心和分辨智对一位求道者来讲好像一只鸟的双翼。除非二者都有,彼此帮助,只具有一个不能到达自由爬升的藤蔓之顶。
只有极端不动心的人才拥有三摩地,只有三摩地之人才获得稳定的觉悟;只有觉悟到真理的人才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只有这自由的灵魂才体会到永恒的喜乐。
对自我控制的人,我找不到任何比不动心更好的幸福装备,如果伴之对自我高度纯洁的觉悟,会产生绝对独立的地位;并且这是永恒自在的入门之路,因此为了你的福祉,内外都要不动心,总把你的心放在永恒自我之上……
不动心的结果是知识,此知识没有感官享乐,却带来自我之喜乐的体验,然后是平静。
如果缺乏相继阶段,前面的部分是无用的。[只有这个系列完美无缺,]才会自然出现客观世界的中止、极端的满足感和无比的喜乐。诗圣婆利睹梨诃利(Bhartrihari)写到不动心:
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会被疾病的恐惧惊吓;在我们以自己的家族为骄傲的时候,会为突然的衰落感到顾虑;在富裕的时候,会对当权的统治者感到害怕;在受到尊敬的时候,会为堕落感到担忧;在拥有权力的时候,会对敌人的威胁感到害怕;在美丽的时候,会对衰老感到担忧;在我们的经文知识里,会为争论所担忧;在美德中,会为邪恶感到害怕;在我们的身体里,会受到死亡的威胁。世上的一切都会产生恐惧,唯有弃绝所有的欲望才能从恐惧的束缚中得到解脱。
吠檀多传统提到了不动心的七种程度。第一个称作subhechha(吉兆的倾向)。
求道者在其中发展出一种与圣人在一起(圣人联谊)的渴望和对自我知识的欲求。
第二个是vicharana(分辨)。通过获得此成就,求道者对自我知识的欲求活跃起来,通过冥想练习和自我控制,他做出明确的灵性努力来净化他的心意。第三个是tanumanasa(欲望的减少)。在这个阶段,求道者对世俗享乐的厌恶加强,从而使他的冥想练习和自我控制变得更稳定。第四个是sattapatti(存在的知觉)。达到这个程度,求道者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冥想情绪。相反思想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退去,他瞥见他的目标和弥漫他心意的一种平静感。第五个是asamsakti(从执著中解脱)。到达这个程度,求道者不再被粗糙的感官欲望,甚至是记忆以及它们的思想所征服,结果他体会到内在的喜悦。第六个是padarthabhavini(冥想实在者)。
从所有相反思想的牵扯中解脱,粗糙的或者精微的,求道者的心意现在自然牵引至他冥想的目标。忘掉所有多样性,他来到一个深度专注的状态,仅在其他人长时间努力后才能唤醒他。第七个是turyaga(超越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不能以任何方式唤醒他。
前三种程度全被称作“醒着的”,因为在这三种程度,求道者继续通过五官在某种意义上知觉尘世及世俗之事,他用普通的醒着状态知觉它们。在第四种程度,求道者知觉尘世如同在梦中一样。在第五种程度,他获得无余三摩地,但是他也仍然安住在那儿。在第五种程度,处于“无梦睡眠”状态,在其中他见证到“未眠”与“梦”
两种情形。第六种程度与深度无梦睡眠相对照。到达这种程度的求道者既没有自我感,也没有失去自我。第七种程度的体验相当于纯意识或者图利亚(Turiya)的体验,正如《曼都卡奥义书》所指出的那样。
觉悟阶段
当一个求道者在冥想中获得进步时,他通过各种觉悟的层次。瑜伽体系提到冥想至高无上的目标是通过七个相继的阶段而获得。当求道者渐渐理解他所寻求的真理不是外在于他,而在他的心里的时候,就达到了第一个阶段。用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话说:
经过长时间在各处的庙宇和教堂,在地球上和在天堂中寻找后,最后你回到了你自己的灵魂中,从你开始之处完成了整个圆,发现你寻找的上帝遍及世界,你在教堂和庙宇中为他流着泪祈求,你将他看作所有秘密之秘密,遮蔽在云中,是近中之近,是你自己的自我,生命、身体和灵魂的实在。求道者在第二个阶段会体验到执著和厌恶而产生的痛苦:一种容忍一切的平静弥漫于他的整个心意。在第三个阶段,他在自我中获得完全的专注。客观宇宙完全消失。通过达到第四个阶段,他获得绝对自由,安住在绝对与相对的边界处。
当他达到第五个阶段,他意识到对他来讲,世界、他的身体和心意已经完成了它们的服务。当他到达第六个阶段,所有他储存的印象永远消失,永远不再回来。最后,在第七个阶段,求道者到达与自我联结的最后阶段,从此他不再回到局部意识。
印度教的奉爱经典提到某种特别灵性情感的经验,如同二元冥想过程中所指出的那样。遵循奉爱之道,一位求道者冥想一个人格神的特殊面貌作为他的择神,通过他对他的择神的强烈之爱,他达到了专注状态。导致专注状态的步骤被认为是为预备之爱的准备,同时冥想专注的不同程度是自发之爱的不同程度。
爱始于心注一处的忠诚(nishtha)。爱的奉献导致巴瓦(bhava)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一位求道者感到冥想情绪的沉醉感。
巴瓦(bhava)阶段在大巴瓦(mahabhava)中达到顶峰,那是神圣的极度兴奋状态,然后处于纯爱(prema)之中。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这样描述前述各个阶段:
心注一处的忠诚导致带来奉献;奉献,当成熟的时候,成为巴瓦;巴瓦在专注的时候,成为大巴瓦;最后则是纯爱。纯爱像一根绳子:通过纯爱,上帝与奉献者绑在一起,上帝不再可能跑开。一位普通人最多只能达到巴瓦状态。
灵性情感的体验
一位求道者在他祈祷和冥想有了进步的时候,开始体验到各种灵性情感。奉献之道传统上这样描述这八种情感:
1.昏迷
2.出汗
3.毛骨悚然
4.声音哽住
5.发抖
6.面色苍白
7.流泪
8.失去意识
这八种情感还有四个显现的阶段:
1.闷烧
2.炽热
3.燃烧
4.发光
当上进者体验到一两种这样的情感,但是能抑制住它们时,这就是慢燃阶段。
在发热阶段,他同时体会到两种或者三种这样的情感,他能抑制它们,但是有很多困难。在激动阶段,他体会到四种或者五种自发的这样强烈的情感,他不再能抑制它们。爆发阶段是最高阶段,当五六种或者更多灵性情感在上进者中自发显现,并且达到了它们的最高强度的时候,作为一个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身体意识。
跟随着奉献之路而专注于上主意识(上帝意识)是渐进和自然的。这是一个渐渐把内在的语言(话语)蜕变成思想的过程,思想又蜕变成集中的思想,集中的思想又蜕变成专注的沉默的过程。或者,正如较早时引用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的话那样:“桑迪亚融入歌雅特瑞里面,歌雅特瑞融入唵里面,唵又融入三摩地里面。”形式上的崇拜消失于专注的祷告中,专注的祷告又消失于圣言唵的吟唱中,唵的吟唱消失于三摩地的沉默中。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说:“当听到哈瑞(Hari)或者罗摩(Rama)的名字一次,你流泪,毛发直竖,那么你一定会知道你不会感到强迫性地去做如桑迪亚这样的奉献了。然后你将有一个要求放弃宗教仪式的权利;或者,宗教仪式将自行离开。”
精神力量和成就
一个在冥想过程中有了相当多进步的求道者,会获得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
这些力量是千里眼,也就是看到发生在超出视阈之外的事情的能力;顺风耳,也就是听到远方声音的能力;读心术,也就是读出其他人心意和在沉默中传送心意给其他人的能力;知道一个人自己过去或者前世的生活的能力;熟悉自己心意之特性;有能力让自己非常强壮;让自己轻盈、变大、变小或者隐形的能力;征服饥、渴等。
这样的精神力量经常称为神秘的或者奇迹般的力量。人们在各种宗教传统的经文中发现曾提到过它们。许多圣人、预言家和神秘主义者为其拥有这些力量和体验到它们而著称。这些力量的特性是什么?它们是真的,还是只是神话和想象?
它们是由尊崇这些大师的弟子们所夸大或者虚构出来以描述他们的吗?尽管这样的夸大很普遍,但是精神力量的现象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