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39500000019

第19章 湖湘文化与丁玲创作的气韵风格(3)

早期小说中这种情感宣泄,大胆而率真的心理剖析、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对人物被痛苦意识所缠绕的精神上的苦闷,情绪上的压抑,觉醒、迷惘、困惑、失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内心感受的描述,都为作品酿造了浓烈的抒情气氛与浪漫色彩。至于说她早期小说的散文化、情绪化结构,剖白式自叙传性人物塑造以及“任感情奔涌而信笔所之”的情感表达方式,都无不表现了丁玲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三,“一切出于感情推动者多”,写作以“情”为原动力。

“湘女多情”,丁玲这位湘女,尤为多情、重情。陈明回忆道:“她的文章从最初的到最近的都贯串着一条红线,那就是‘一往情深’……我以为这四个字不只表明她为人的特点,也是她作品的要点。”(陈明:《丁玲及其创作——(丁玲文集)校后记》,《丁玲文集》第6卷第67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丁玲也说过:“对群众要爱得深,只有爱得深才能发现他们可爱的地方,才能领会人民的至高无上的美德,才能发现新事物,新东西。”(丁玲:《文学创作的准备》,《生活·创作·时代灵魂》第15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由此可见,丁玲创作以“情”为原动办、她说:

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框,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规范自己,也不顾虑文章的后果是受到欢迎或招来物议。我以为这都是写完了之后,发表之后,由别人去说去作,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丁玲:《我的生平与创作》,《丁玲文集》第5卷第39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所之”,凭灵感和自己原初的心灵感受而创作。丁玲塑造了莎菲、曼贞、陆萍、贞贞、黑妮等鲜活的形象。黑妮这个形象的创作过程便完全是丁玲的灵感引起的。她说:

我在土改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从地主家的门里走出一个女孩子来,长得很漂亮,她是地主的亲戚,她回头看了我一眼,我觉得那眼光表现出复杂的感情。只这么一闪,我脑子忽然就有了一个人物。后来我在另一个地方和一个同志聊天,谈到对地主家子女如何处理。一谈到这马上我就想起我看到的那个女孩子。我想这个女孩子在地主家里,不知受了多少折磨,她受的折磨是别人无法知道的。马上我的情感就赋予这个人物,觉得这个人物应当有别于地主的。

诚如作家所言:由地主家一个女孩子的复杂眼光,“只这么一闪,我脑子忽然就有了一个人物。马上我的情感就赋予了这个人物”。於是这个人物形象便呱呱坠地了。

老舍先生说:“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足垂不朽”。要使人物“足垂不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赋予她的情感,关心她的命运,更为不易。丁玲说:“我收到读者的信,最多是询问黑妮”的。一个次要人物,读者询问最多,可见她的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来源于作家对这个形象的独特发现与创造。丁玲不但写出黑妮这一形象,而且钻进人物的心理,写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生活中的特定地位和她复杂的心理状态,她的灵魂,她的情感,她的痛苦和忧郁。这是丁玲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技法。她说:“你要不写出那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写出那个人灵魂里的东西,光有故事,我总觉得这个东西没有兴趣”

(冬晓:《走访丁玲》,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19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这样看来,这位最富于情感的作家,她关注的热点,也是刻划人物的心理情感。文学是人学,思想情感是“人猿相揖别”的一种重要标志。不写情感,何以写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丁玲一直不改初衷。当丁玲历遭劫难重新执笔的时候,她笔下风起云涌的感情波涛和浪漫情调比以前更为动人,因为这些作品融合了时代的精神和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与体验,是作家人生的血凝,因而焕发迷人的光彩。有的评论家指出:新时期以来丁玲创作的《魍魉世界》《风雪人间》《访美散记》《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悼雪峰》《鲁迅先生于我》等,洋溢着诗的激情和美感,“具有一种崇高大气之美”。

1984年,丁玲80寿诞时,作为丁玲的同乡,与丁玲相识45年的老朋友李锐,赋诗一首以赠丁玲:

多情湘女总多愁,风雨华年苦索求。

处子文章惊海内,平生抱负蕴心头。

纹身刺面寻常事,雪地冰原孺子牛。

笔底波澜随老壮,晚情无限耀高丘。(李悦:《怀丁玲》,《丁玲纪念集》第12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这位多情的湘女,即使变为一个老妪,仍然。“笔底波澜随老壮”,且“晚情无限。”譬如《风雪人间》《“牛棚”小品(三章)》等散文中,在抒发情感方面,的确有许多独特之处,有无限的晚情。

第一,它虽也写伤痕,写苦难,可痛苦而不使人丧志,具有崇高大气之美。

新时期以来,出现了一些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些作品大都有郁结者激愤控诉之情,哀怨之声。按理说,丁玲所受的迫害最深,时间最长。从51岁被扣上“反党”帽子到80岁时才得到彻底平反,她肚子里的冤屈该有多少?如果要发牢骚,她的愤激哀怨之声应该比谁都大。但丁玲没有涕泪滂沱,怨天怨地。她也写自己一再遭难,脸上刺着“金印”,任人指点、笑骂,“就像一个赤身裸体被严密包裹在一个满是钢针编织的麻包里,随时随地,上下左右,都要碰上许多扎得令人心痛的钢针”的刻骨之痛,也写“造反派不准她睡午觉,不准她睡觉打鼾、不准她抽烟的可笑举动,但即使在写这些非人生活时,也没有把生活写得一团漆黑。而是透过这漫天冰雪封冻寒气袭人的严冬,仍然看到人间蓄有温热。在那人妖颠倒,黑白不分的文革期间;在“芸芸众生”中,仍然保留了纯真美好的一面,从而挖掘出潜藏在生活另一面的亮色,在人生苦难的边缘上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见司令员》《李主任》《远方来信》《鱼肝油丸》《希望在阳光下》等篇章中,丁玲动情地写道:押送他的“解差”,走到没有人的偏僻处,就一变原来的凶相,友好地把丁玲背上的几件行李放在他的车架上,让她轻松地赶路;养鸡场的老王头看见夜深了,丁玲的房里还有灯光,便不放心推门进来,看见她呆呆地坐着,便问道:“出了什么事了?我一直看见你屋里灯光不灭,唉!陈明不在家,要多照顾自己呵!”说完了,给她倒水、添柴、加煤,最后扶她到床上,为她关了电灯。第二天,又派人去告诉正在修铁路的陈明,、让他赶快回家;养鸡场的小组长也来看望她,.要她休息;当她因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时,是一位好心的医生给丁玲一瓶鱼肝油丸,治好了她的病;看守她的民兵,似乎在自言自语:“连长可是个好人;对指导员可得小心……”;“陈明就在这附近……”;“如今哪个庙里没有几个屈死鬼”……。片言只语,道出了对她的关心,同情、爱护与鼓励。使她体味到人民——母亲给予她的爱护。

在《火柴》一节里,写到农垦部长王震同志来看陈明他们这些下放劳改的“右派分子”,对大家说:.“我是来看你们的,是来和你们交朋友的,你们要不要呀?”“共产党准许人犯错误,人总是会犯错误的;错了就改,改了就好了。”

这一席话,是陈明在来信中激动地告诉丁玲的,那时陈明是在北大荒宝清县境的八五三农场劳改。当丁玲读了这封信之后,动情地写下了这些文字:

这一席话正是寒夜里的火柴,给在冰天雪地里的人们以温暖,给人们以光明,令人从一点微微的温暖里感受到人世间的炽热的感情;从微弱的一线光亮中,看到了伟大的母亲,看到了党;从点滴的希望中,就能积蓄起坚定的无坚不摧的力量。王震同志,这火柴是你划亮的,你这一席话,便是你那一份多情。你自己也许说过就忘了,你没有在意。可是在那个时候,在那种处境中,你这几句话,有千斤重,万斤重啊…一群踟蹰在茫茫愁海中的脆弱的灵魂,就因你这席话,你点燃的一根火柴,而振奋起生命的双翅,在暴风雨中翱翔,冲破层层乌云,沐浴在自由的蓝天之上。(丁玲:《风雪人间》,《丁玲文集》第8卷第227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丁玲将王震同志这席多情的话,比喻为安徒生的童话《一个卖火柴的姑娘》手中划燃的那根火柴,她在圣诞节的夜晚,又冷又饿,火柴卖不出去,只好划一根取暖,在微光中看见她想往已久、美丽的世界。

正是这些人间的温暖,才使丁玲虽然走进了但丁的地狱,跌进释迦牟尼的苦海,却能在炼狱中越炼越坚。也正是丁玲这些充满激情的抒情文字,才让读者从乌云密布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有人说,丁玲是:“歌德派”。但是,她绝不是连共产党的错误也歌颂的人,她在延安时期就敢于揭露太阳中的黑点;在《风雪人间》中,她对于党内错误的揭露和批判,是锥心泣血、刻骨铭心的。然而,她从不过多地计较党会纠正错误,相信历史会给她公正的评价,相信她自己个人的恩怨得失。她总是说,在她受难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人民、党也都在受难,许多开国元勋、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功臣,他们比她的功劳大多了,不也是在受难吗?那么,她个人这点磨难又算什么呢?

再者,丁玲总是将少数人搞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以权压人给党造成的损失与整个党分开来,相信党会纠正错误,相信历史会给她公正的评价,相信她自己没有干过坏事,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事实会胜于雄辩,时间会还她一个清白。因而,丁玲回忆往事,虽心情沉重,但依然保持了她的健康和乐观的情感。

《风雪人间》从一个被虐待者的视角,描述了自己在痛苦中寻求光明,在患难中寻求爱,在迷惘中寻求生路的心灵历程,抒写了理想和信念之歌。

第二,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死之恋,慷慷悲歌爱的勇敢与柔情。

爱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是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的作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名著。然而,像陈明与丁玲这样动人的黄昏恋,文学作品中的确罕见。

丁玲一生坎坷,个人感情生活也曲折复杂。她有过胡也频,但却被敌人夺去了生命;她有过与冯雪峰爱而不得的痛苦;有过与冯达短暂的无爱的同居;而在延安,她选择了陈明,这个个子瘦小却胸怀阔大,纯朴、坚定的男子。由于丁玲的牵连,他运交华盖,被打成右派分子,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但陈明无怨无悔,始终护卫着她,在寒冷的北大荒,在阴森的秦城监狱,在山西长治的贫困小村庄,他始终与丁玲相伴相随。他是丁玲的生命,是丁玲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支柱,活下去的希望。面对孤独寂寞的熬煎,面对生死的较量,那怕是亲人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都会给她增添百倍的力量!于是,丁玲“在这越来越冷的路边,踽踽独步,把思想,把思念,把依依难舍的恋情每天托付这灰暗的浮云寄了过去”。

1969年5月12日,文化大革命中,丁玲从“牛棚”转移到农场21队劳动,接受群众“专政”,她是多么想见陈明啊!

“我们何时才能再见呢?我的生命同一切生趣、关切、安慰,点滴的光明,将要一刀两断了。只有痛苦,只有劳累,只有愤怒,只有相思,只有失望”……。我将同这些可恶的魔鬼搏斗……,我决不能投降,不能沉沦下去。死是比较容易的,而生却很难;死是比较舒服的,而生却是多么痛苦呵!但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尽管我已于1957年底被开除了党籍,十一年多了。我一直是这样认识,这样要求自己和对待一切的),我只能继续走这条没有尽头的艰险的道路,我总得从死里求生呵!”

“门呀然一声开了。他走进来。整个世界变样了。阳光充满了这小小的黑暗牢房。我懂得时间的珍贵,我抢上去抓住了那两只伸过来的坚定的手,审视着那副好像几十年没有见到的面孔,那副表情非常复杂的面孔。他高兴,见到了我;他痛苦,即将与我别离,他要鼓舞我去经受更大的考验,他为我两鬃白霜、容颜憔悴而担忧;他要温存,却不敢以柔情来消融那仅有的一点勇气;他要热烈拥抱,却深怕触动那不易克制的激情。我们相对无语,无语相对,都忍不住让热泪悄悄爬上了眼睑。可是随即都摇了摇头,勉强做出一副苦味的笑容。他点一点头,低声说:‘我知道了’。”

(丁玲:《“牛棚”小品·别离》,《丁玲文集》第5卷第35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这些文字,散发出浓郁的诗意。而这些诗意并非纯粹用诗的技巧创造出来的,而是从真挚深沉、热烈的感情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丁玲正是以这枝蘸满了情感的笔,抒写了与陈明的生死之恋!其中有陈明先到北大荒,丁玲寂居北京,望断山河,对鸿雁传书的企盼;有受到“意外判决”后与陈明不期而遇的兴奋;有在“牛棚”窗户的窄缝中意外地发现陈明的惊喜;有在看守的眼皮下暗递情书的欣喜和快乐;有生离死别的痛苦……。丁玲将这比喻为“是一个浪漫的梦,是一首美丽的诗,是一段百读不厌的文章”(丁玲:《风雪人间·远方来信》,《丁玲文集》第8卷第267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这种激情,似初恋的少女,那样大胆;似热恋中的年轻情人,那样炽热。那颗火热的心篷篷地燃烧起来了。她心中积压的情感犹如熔浆喷薄而出。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必定孕育着苦难,而只有在苦难中才能挖掘出莫大的喜悦。这话颇有道理,在苦难中,丁玲更加珍惜、赞美她与陈明的真挚的爱。

作家刘心武说过,爱情的确像一盘菜。初恋,往往如一盘百味杂陈、浓酽刺喉的热肴;成熟的爱情,夕阳之恋,就像一盘清淡的菜肴。丁玲在《风雪人间》中所表现的激情,更像浓酽刺喉的热辣的菜肴。苦难、离别对于爱情,就像风对于火一样;它熄灭了火星,但却煽起狂焰。

丁玲所抒发的对于陈明的这种感情,像熊熊的狂陷,像美丽的诗,像滋润心田的甘霖。

丁玲说:“我的散文,比较注重情,带一点画,力求做到情景交融。”(见白夜,《当过记者的丁玲》,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由于“注重情”,所以“情”才会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无处不炽热。

第三,一些怀念故人的散文,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深沉,渗透了作家对人生的体味,富有诗情与哲理。

丁玲的散文,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一些回忆朋友、亲人、同志的散文,尤为出色。他们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人物,如北大荒农场的杜晚香,牺盟会的巡视员马辉,乡合作社主任田保霖,民间艺人李h,母亲余曼贞、丈夫胡也频、朋友胡风、冯雪峰、瞿秋白,作家鲁迅、茅盾、肖红等。丁玲在写他们的时候,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

在《诗人应该歌颂您》这篇散文中,丁玲是这样歌颂宋庆龄的:

诗人写过春天,写过盛开的花朵;但春天哪有您对儿童的温暖。任何鲜艳的花朵在您面前,都将低下头去。

诗人写过傲霜的秋菊,秋菊经受的风风雨雨,怎能与您的一生相比。几十年来,您都在风雨中亭亭玉立。

诗人写过白雪,描绘它的清白飘洒,但白雪哪如您的皎洁,晶莹。

迫害您的豺狼,走在您的面前,却停步不敢向前,只能缩头夹尾。

同类推荐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 魂牵梦绕新西兰

    魂牵梦绕新西兰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两大岛屿组成,以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首都惠灵顿以及最大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将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让你轻松闻阅古今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求实创新(下)

    求实创新(下)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色空书

    色空书

    《色空书》是一本让人重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灵的书,它从新的角度谈论性文化,但不仅局限于性文化,它深入到对生命、对心灵自由的思考。同时还从中医和身心修行的角度破除一些西医对性的误解,回归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上。
热门推荐
  • 异世圣杯

    异世圣杯

    圣杯降临异世,穿越的御主从者们与大陆势力命运犹如星光般明暗不定,智者的对战,勇士的挽歌,这一切是否是圣杯的抉择?
  • 半卷月光

    半卷月光

    林半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孩,因为自己的梦想她毅然地放弃了能使她一辈子衣食无忧的家产,一个人在娱乐圈中摸爬滚打,她会遇到什么惊喜呢?她的人生,我们一起来演绎。
  • 墨夏之初

    墨夏之初

    腹黑的青梅竹马,都是校园名人却很少在一起聊天过,很多人都想和墨墨他们做朋友可很少成功的。自从有几位朋友来了之后,墨墨和他改变了,但是在一次意外中,墨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连墨墨最好的朋友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 始魔真经

    始魔真经

    被四个义子迫害而死的卑微一男——杨逸轩,凭借超级功法始魔真经,逆天重生。从此走上复仇之路,携美人遨游万千大界,解开惊天之局。埋在地下无数岁月的镇天塔,无数不死冤魂游走的死冤险地,令人闻之色变的死亡深渊……这些地方对我杨逸轩来说,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以杀戮成道,有神来杀我?看我反杀他个血流万里;有佛来镇我?看我反镇他个万古岁月!这便是我,魔帝——杨逸轩!前期做铺垫可能不够热血,但我保证,前期一过,一定会让大家看得爽的!
  • 不见回首

    不见回首

    学校里的一场爱情风雨,最后物是人非,从而醒悟青春。自从遇见你,一切便是错的开始。她对他莞尔一笑,他对她宠溺一望。我便知道我跟他此生无缘无分。但我还是勇敢了一回,便有了这错的结局。
  • 浮屠春秋

    浮屠春秋

    上半生,他温柔缱绻,公子如雪,伴她懵懂。上半生,她为浴血妖孽,绝代夜神,不敌儿女情长。上半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阴谋倒戈,神魔之战。这一世,她万般怨恨,荆棘满身,只为搅乱天下,佛陀之前,询问一纸姻缘。这一世,他因她知情爱,识良知,穷追猛打,不为天下为美人。这一世,她错过他,他拥有天下,却无法拥有爱情,阴山大雪,何时能故人依旧,伴君身侧?一颗菩提下发芽的爱情,红尘世间,神魔之战的背景,只为在春秋一战中,与君偕老,与子成说!(非常感谢墨星免费小说封面为我做的免费小说封面,没封面的童鞋赶紧去吧,百度“墨星封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言倾城恋

    不言倾城恋

    子书言和夜宇轩的倾城恋,无关历史,无关他人,只要我们永远在一起便好。
  • 魔鬼进化系统

    魔鬼进化系统

    一次普通的穿越;一套变异进化的系统;一尊隐藏多年蛰伏修炼的魔头;一个流连几世找不到彼岸的游魂;一次又一次由弱变强的成长;一场又一场浴血奋战的杀戮;一幕又一幕白首不分离的动人情歌……对酒当歌,弹剑饮血,试问这天下,又有几人能回?
  • 紫嫣之青衣泪

    紫嫣之青衣泪

    我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直生活在外地直到一次过暑假回老家…………我槽,为啥我爷欠下的风流债有让我来了结坑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