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28100000009

第9章

近代外国传教士在烟台

1861年8月22日,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此后,外国传教士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从事的经济社会活动,对烟台这个新兴港口城市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外国传教士来到烟台这个神奇的地方

西方基督教、天主教大规模传入中国,有我们国力强盛的古代,也有靠列强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近代。来烟台最早的基督教是英国浸礼会,该会传教士一-英国人柯乐和荷兰人古乐柯于1859年来芝罘(今烟台)传教,时为登州府地(今蓬莱)开埠前夜。烟台开埠后公开来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该会的海雅西、赫姆斯于1861年分别在登州、烟台传教。海雅西夫妇在登州组建了浸信会第一个教会,成员总数达到11人,这是当时中国上海以北第一个新教会组织。该会以登州府地为中心,1880年发展到招远,1889年发展到黄县(今龙口),1903年发展到掖县(今莱州),1912年发展到莱阳。继美国南方浸信会之后的是美国北方长老会,该会1861年盖利·丹福斯到登州,1862年麦嘉提到烟台;1862年和1864年梅里斯、狄考文、郭显德到烟台,他们三人被誉为美国北方长老会在山东省传教的三位奠基人。此外,基督教在烟台的教会组织还有苏格兰长老会、英国内地会、苏格兰兄弟会、英国圣公会、德国信义会、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朝鲜长老会、英国救世军、耶稣家庭、基督教聚会处和英国灵恩惠等。天主教组织的传教士来烟台,主要有I860年的法国天主教方济各位和意大利神甫、1878年的尼发尔和1890年的盖亚等。

近代外国传教士来烟台,不是受政府或商人派遣,承担为政府和商人服务的使命,而是出于宗教信仰,主动要求或愿意并经所属教会批准,到非基督教、天主教国家的人民中传播基督、天主福音、上帝之爱。他们到烟台来,是1858年《天津条约》之后,清政府被迫扩大西方传教士在通商口岸传教范围而为的,主要欣赏烟台在中国的重要地位,看中了这里富庶的物产、良好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欣赏烟台人的纯朴与智慧,视这里是“神奇和充满魅力”的地方。所以,传教士在烟台一面传教,一面兴办经济和社会事业,有的甚至把毕生献给了烟台。例如,美国神学博士郭显德到烟台后,客服了语言、居住、生活和疾病等种种困难,在烟台创建长老会,建设教堂、发展教育、创办医院、创办博物院和赈灾济贫等,从事社会公益事业长达56年,最终病逝于烟台、葬于烟台。还有传教士中的佼佼者马茂兰和狄考文,也分别于1916年和1908年在烟台逝世并葬于烟台。

传教士的赈灾义举

初来乍到,外国传教士想在烟台大地上站稳脚跟比较困难。具有民族气节的烟台人痛恨“洋鬼子”,恨他们依仗不平等条约跑到中国来,烦他们说那些听不懂的“鸟语”,疑惧他们办得一些事情,无法接受外来文化。所以,多数民众不愿和传教士接触,他们传教无人听,办学无人上,办事没人支持。后来,随着传教士在多次赈灾中的义举,烟台民众逐渐了解了他们,消除了疑惧,信任并支持他们。

1861年和1867年,捻军(烟台民间称“长毛子”)分别在李成、赖文光率领下,两次北上袭击胶东,地方志书对捻军“肆行杀戮”的行为有较详细的记载。在百姓遭受涂炭的情况下,一些传教士主动出面调停和救济灾民。1861年那次,美国传教士霍尔迈斯和哈尔凯尔,出面劝阻捻军停止进攻烟台而被当场杀死在通伸冈。捻军围攻登州时,城内人满为患,饮食难以为继,几名传教士自愿冒死从城北用绳子绑抬筐放下人沿海边到烟台求援;留在城内的传教士自发成立慈善会、临时诊所和救济院,为受伤、患病和逃难的民众弄饭吃、治病,施行所需要的救助。传教士们出钱出物,连续数日奔波忙碌,寝食难安,有的生了病还坚持在灾民中间,使民众深受感动。

19世纪60—80年代,胶东旱灾、涝灾和瘟疫等灾害频发。1869年、1876年和1887年3次大的旱灾,草木皆枯,颗粒无收,民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逃荒要饭,死者无数;1862年、1865年、1876年和1884年4次大的涝灾,大雨如注,河水泛滥,作物被淹,房屋倒塌,民众流离失所。平时多数传教士注重乐善好施,救灾济贫。每遇大灾,他们即主动组织起来,全力以赴,倾尽所能,投入赈灾行动。他们先拿出自己的钱物,又通过各种关系向其他通商口岸的教会、外国人征集捐款、物品、粮食、药物等,之后离开城市,分头带着钱物到重灾村庄,挨门逐户调查了解受灾情况,再把钱物发放下去,没有私心杂念和远近亲疏,坚持公开平等。据不完全统计,这几次大的赈灾行动,传教士共征集捐助善款30多万美元,救济灾民约30万人。

传教士的赈灾义举,深深感动了烟台民众。一次大灾后,在烟台传教、种植果园的倪维思离开他赈济的村庄时,村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并用轿子把他抬回烟台。在登州传教、办学的狄考文夫人完成赈灾任务后,灾民送他一把用绸缎做得“万民伞”,以示感谢。

美国大花生和西洋苹果在烟台落户

外国传教士不辞辛苦,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烟台,为的是普世宗教,目标是实现神圣的事业。同时,运用促进传教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来证明新教的优越性。1862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从上海抵达登州后,边传教边对周边环境进行考察。他发现这里土质肥沃、气候宜人,又有种植花生的经历,就把自己从美国带来的弗吉尼亚大花生种子250克,送给教徒、大杨家村农民杨得来试种。烟台一带栽培花生历史悠久,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小落花生已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但是,由于小落花生产量低,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所以农民种植花生的不多。杨得来试种得梅里士给予的美国弗吉尼亚大花生,当年就获得了成功。后经继续扩种试验证明,这种大花生具有耐瘠薄、果实大、颜色白、产量高、出油多、口感好等诸多优势,遂逐步在登州府地传开,后又扩散到招远、栖霞、福山和黄县以及整个胶东半岛。弗吉尼亚大花生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小落花生,烟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花生产地。70年后的1933年,胶东种植大花生面积已达60多万亩,亩产200公斤以上,成为胶东农村一大经济作物,创出了中国品种之最、产量之最和出口之最。新中国后,烟台大花生经过改良后空前发展,面积、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扩大和提髙,1983年蓬莱孟家村1.6万亩大花生亩产髙达746.3公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无独有偶。素有“苹果之乡”美誉的烟台苹果,就是近代在外国传教士引进西洋苹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烟台人古代就栽种果树,其种类和品种超过数10种,包括频婆、花红(林檎)、秋子、海棠等。1871年,在烟台传教的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成员、神学博士约翰·倪维思和夫人,从美国和欧洲搜求了多种西洋苹果、西洋梨、美洲葡萄、西洋大櫻桃以及欧洲李子等果树苗木,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购置农田10亩栽种,取名“广兴果园”。这是西洋水果引进中国之始。其后,倪维思夫妇广为宣传,并允许农民和过往行人索取枝条回去嫁接繁殖。据日本学者资料记载:倪氏夫妇引入烟台的苹果品种16个,包括早苹果、荷花鲜、花皮、金星和香蕉苹果等;西洋梨品种18个、西洋大樱桃品种10个、西洋李子品种6个、西洋葡萄品种4个。在“广兴果园”引导下的20世纪初,西洋苹果在烟台的大规模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西沙旺(今芝罘幸福)一带。先是中国招商局轮船公司烟台分公司李载之在西沙旺创建“芝圃果园”,接下来有“归记”、“太康”、“广裕盛”、“国茂祥”、“瑞丰”、“新太成”和“线丝”公司等,构成8大果园。之后,烟台的其他资本家也纷纷在区域内购地开垦建设果园,使西沙旺及南山一带逐步成为著名的烟台苹果产地。二是福山东南区片。福山农民唐殿功、李锡伍和王宝椿重点引进青香蕉、红香蕉苹果,在绍瑞口、紫埠和夏家村栽植,逐渐形成了以绍瑞口、旺远、蔡家夼、集贤和夏家等村庄为中心的集中栽植区域。这里盛产的青、红香蕉苹果,长时间成为“烟台苹果”的代表而驰名中外。

据《羊城晚报》载文:“我国‘苹果’一词出于明代,但很少用它,直到大约1871年时随着西洋苹果由美国引入烟台,并广泛种植,‘苹果’之词才逐渐代替了其他名称,成为苹果的总称”。

花边生产,成为胶东数十万妇女的生计

外国传教士在烟台,其传教和基本生活费用多为本国教会组织提供,有时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提供或断绝经费来源。因此,多数传教士不是单一传教,而是把传教与发展实业结合起来,利用办实业的机会向当地人传教,利用办实业获取传教、生活和兴办社会事业的经费。有的组织和传教士把实业做得很大,甚至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突出代表是詹姆士·马茂兰夫妇。马茂兰是北爱尔兰人,基督教牧师,1893年在烟台大马路创办了仁德洋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在烟台传教的美国北长老会教士赫士夫妇回国定居,便把在烟台开办的女子花边班托付给了马茂兰夫妇。马氏夫妇接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以教会的名义于1895年在南山路正式创办花边女子学校。在校女子一边读书、学圣经,一边学习花边编织技术,学成后将基督教和花边技术推广到社会。数年后,花边技术在胶东大面积推开,并成为很多妇女的生计之路,仅烟埠以花边为生计的女子就数以千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花边在欧美盛行,成为家庭装饰的必需品。马茂兰夫妇的仁德洋行从国外购进纱线和最新流行花边图样,组织烟台商人、工人、农民编织生产和收购花边,然后运至欧美市场销售。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初,仁德洋行资金积累已达五六万海关两,居山东省进出口贸易之首。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胶东从事花边编织的妇女多达数十万人,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

大学和聋哑教育开创了中国先河

清末民初,烟台的现代教育是外国传教士发起兴办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基督教和天主教两大教的传教士在烟台、登州两地共兴办学校30多所,有小学、中学、大学和专科学校等,为烟台民众实施了多学科的现代教育。其中包括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和第一所聋哑人学校。

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夫妇在登州兴办的。狄考文是国际学界和基督教界公认的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教育家、翻译家。他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和青少年时期美国基督教复兴运动的影响,树立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和到海外传教、献身基督教事业的信心。狄考文于1864年携新婚妻子来到登州,有过教学经历的他当年9月就办起了登州蒙养学堂,招收了6名从来未读过书的当地男孩。在办学过程中,狄考文夫妇面临着重重困难,包括美国北长老会总部不支持、不拨办学经费,中国人不接受西方文化,教材缺乏、师资严重不足等。他们坚持用自己的钱办学、向美国教会学校征集捐款、招收家里穷、上不起学的孩子以及请亲属和启用中国人教授文化课等措施,历时13年办起了小学、中学和初具大学程度的学校,把西方现代教育体制成功地引入了华夏大地。1877年登州蒙养学堂第一批三名学生毕业,学校同时更名登州文会馆。1879年至1881年,狄考文夫妇利用回国休假的机会,参观工厂、进修医学、征集捐款,向总部申请将学校改成大学。回到登州后,他们即为文会馆设置了全部大学课程,并继续向总部呼吁。经过不懈努力,1884年,美国北长老会总部正式批准登州文会馆为大学,同时增拨了办学经费。20世纪初,登州文会馆迁移潍县,与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创办的广德书院的大学班合并,名为广文学堂。国内外教育研究专家认为,自1884年起,从登州文会馆聘用的师资、设置的课程、教科书的运用、培养的学生等方面认定,她不仅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而且是当时最好的大学。

近代中国聋哑人教育也始于烟台,时间是1887年,创办人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安尼塔·汤浦生女士。汤浦生于1884年来到中国登州,从学习汉语开始,与丈夫于188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聋哑人学校一-登州启喑学馆,招生1人,后增至4人,经费由教会总部提供,学生衣食由学馆供给。后来,在丈夫去世、经费停供、学馆办不下去的情况下,汤浦生放弃传教,于1898年将学校迁到烟台,在通伸客栈租房两间,招生7人,专司聋哑教育工作。1900年,汤浦生利用亡夫的抚恤金和部分高利贷、美国聋哑人和他们的朋友以及英国朋友捐助的经费,在烟台东山海滨购地17.5亩,建起一栋楼房和数间平房的新校舍,并聘请其在美国卫生部工作的外甥女来帮助她办学。此后20年,汤浦生为了办好聋哑学校,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常年奔走于社会各界之间,多次西行欧美,通过集会、演讲、幻灯、报刊、广播等途径,宣传中国的聋哑教育,得到了美国社会知名人士尤其是总统罗斯福的支持。1909年,美国北长老会为烟台聋哑学校提供经费4.5万美元,学校两次买地28.5亩扩建校舍。至1923年,学校已建有楼房6座、平房数10间,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使若干聋哑儿童收到了教育。汤浦生不仅教聋哑人“说话”、读书,而且教他们学习修剪果树、做木工活、排版打字、织袜子等自立于社会的本领。

西医药在烟台的兴起

烟台自古以来是中医药治病救人,1860年前境内无医院,民间中医的行医方式为开铺、坐堂、摆摊、串乡等。西医药在域内的推广普及最初也是由外国传教士移植而来的。1860年,法国天主教会在烟台崇实街4号办起了天主教堂施医院(即后来的法国医院)。此为境内最早的医院,也是西医药传入烟台之始。此后,传教士在烟台开办的医院不断增多,到1919年共办起7处,包括法国医院、体仁医院、怀麟医院、毓璜顶医院、梅铁医院和鸡林医院等。这些医院开始规模都较小,只能称其为诊所,后逐步扩大规模;由只为外国人看病治病,扩大到为中国人诊疗;医院设有医生、护士、化验员等,设备器械有体温表、听诊器、外科普通手术刀、剪刀以及接产设备,还有小型X光机、显微镜等。在这些教会或传教士医院的影响和带动下,国人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陆续办起私营西医院,到30年代,境内医院共达23处,形成了西医、中医并行的格局。这些医院为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例如毓璜顶医院,原是1890年美国传教士郭显德的夫人苏紫兰女士在烟台毓璜顶开设的医疗义诊所。1901年义诊所由美籍女医师库伯尔和中国助手医师接管,改为诊疗所。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医科毕业生嵇尔思,在美国北长老会及民间团体的赞助下,在诊疗所的基础上创办毓璜顶医院,于1914年落成,开始收治病人。医院内设内科、外科、眼科、儿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和化验室、X光室、手术室、药房等,成为烟台近代规模最大、设备最全、医疗水平最好的医院。新中国以后,毓璜顶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经过60多年的发展,烟台毓璜顶医院己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有名的国家3级甲等医院。

(刊载在2011年10月16日《烟台日报》、2012年1月21日《联合日报》)

同类推荐
  • 树·远歌

    树·远歌

    诗集是诗人张树超的诗歌作品集,作品分四部分,以“黄河故道”、“旅途”、“不再走远的雨声”、“相信”四个篇名辑录了诗人的131首诗歌作品。诗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清新,雅致,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和情思。
  • 雪又白

    雪又白

    本书作者为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金融作协副主席,诗人生长于新疆伊犁,那里天山飘雪;工作于陕西西安,那里古城厚重。本诗集收录了作者多年的精品诗,分作十章,有亲情爱情的热烈忠贞,有历史名胜的独到感悟,有节日节气的回顾畅想,有古城生活的细腻感触,有原生作物的诗意升华,有故乡亲人的深刻思念,有佛家性情的顿然开悟,有大道众生的高度关怀,更有着对雪花飞白的终极诉说。雪花轻灵纯澈打开诗人的诗眼,北疆伟岸巍峨铸就诗人的诗魂。雪又白,飞白流韵,贯穿全集,诗意人生,人生诗意,本诗集实为现代诗之佳品,应共诗意人来品鉴。
  • 守望绿洲

    守望绿洲

    书中写的都是关于野马非常动人的故事,笔触细腻。在书中,几乎每一匹野马都有名字:“秀秀”、“黑豹”、“小浪荡”……这个家族有悲欢离合,也有生死之恋,其中有不少片断是对野马感情纠葛的人性化的呈现。让我们一同来倾听这荒原野马的动人故事,体味戈壁女孩的内心情感,阅读这潜心原创的生态文学!
  • 烟月不知人事改:宋词中的悲欢离合

    烟月不知人事改:宋词中的悲欢离合

    古典文化倍受国人青睐,宋词更甚。这本书精心选取宋词中的精品之作,作者从词中的用字、用典细致讲起,旁征博引,从历代的传奇、小说中选取与这些常用词有关的故事继续阐释,更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阐述词作意境,品味宋词中开阖大气或婉约动人的悲欢离合,为读者呈现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 碧野散文选集

    碧野散文选集

    碧野,作为一位紧随时代同步前进的作家,以其充沛的热情和执著的毅力,长期勤奋耕耘于文学领域,除“文革”期间被迫搁笔之外,始终笔耕不已,迄今已逾古稀之年,仍时有新作问世。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其几经风雨、屡遭坎坷的文学人生道理上,已留下了三十多部计约五百多万字的累累硕果。如今从宏观角度予以回眸一览,不啻在现当代文坛上留下了其凝重的心血结晶乃至时代的一个侧面记录。诚然,碧野的文学创作是多方位的,诸如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报告文学等,都曾有过广泛的影响。
热门推荐
  • 月光皎皎

    月光皎皎

    家庭穷苦,父亲为了生活出去打工赚钱,却一去不返,直到二月才得知去世!妈妈为了养大孩子,独自撑起家庭......
  • 怪房客

    怪房客

    《怪房客》完美诠释了萨特口中的“他人即地狱”。日常生活构筑起的梦魇,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怪诞的人物配合着荒唐的悲剧。那些陷阱或真或假,把人一步步引向迷失,眼见的一切只有“恐惧”。特雷尔科夫斯基经人介绍搬进一栋老式公寓。前任女租客躺在医院中生死未卜,她是从租住房间的窗口跳下去的。她为什么要跳楼?特雷尔科夫斯基无暇顾及。他请来朋友庆祝乔迁之喜,却因声音太响遭到邻居投诉。他想成为一个完美房客,但事情发展偏离了他的认知。各种怪事层出不穷:房间被人强行闯入,他想要报警,却被房东喝令禁止;他在房间的墙壁上发现一个洞,从里面挖出鲜血淋漓的牙齿;他看见一个和女租客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出现在了对面大楼;还有人趁他睡觉时给他换上了女人的衣服……他突然明白,这栋楼的居民是想把他变成原先那位女租客的样子!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切都是他的妄想还是现实?疯了的是邻居还是自己?特雷尔科夫斯基走到窗口……
  • 回到古代当花旦

    回到古代当花旦

    如果可以万众瞩目,何必隐藏光芒?像许知落这样的十八线小演员,那么拼是为了什么?爆红!爆红!爆红!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是还没等她爆红,就在当替身的影棚出现意外,魂穿古代了。这狗血的剧情。剧情狗血不要紧,能红才是关键。一直埋怨经纪人不称职的她,在古代称心换了经纪人。可她的经纪人怎么是一只猫啊?!还是一只爱啃骨头的猫?!何以解忧,唯有爆红!
  • 末世之圈养万物

    末世之圈养万物

    这是一个兵器与科学,物种与变异,元素与能量,修炼与末世并存的世界。在上神操控万物的背景之下,生安自少年圈养所出发,手持一刀一枪,被迫走出了一段传奇的征途。
  • 公主王妃

    公主王妃

    木双双:有抑郁症,想治好它,觉得不再压抑自己才是正确的治疗。
  • 噬天囚地

    噬天囚地

    面对无常的命运,是废材还是妖孽,是天使还是魔鬼,是顺受还是对抗?木炷,一个天生五行缺火的少年,凭借独特的坚忍与倔强,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权力、能力、实力,力力纠缠;亲情、友情、爱情,情情相煎。
  • 全球反派影帝

    全球反派影帝

    他是《雷雨》中专横冷酷的周朴园,也是《征服》中人狠话不多的刘华强,还是《蝙蝠侠》中的黑暗骑士小丑。他这一生只演反派。但是退出荧屏,他却是一个热衷慈善的正派。除了太阳,谁也不许黑周校长!
  • 近思录

    近思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风何以度余生

    清风何以度余生

    场景一:余笙看着地上躺着明显是碰瓷的男人,默默吐了口气,今天倒的这个霉她算是认了,正准备赔钱了事,他出现了……场景二:看着明微活蹦乱跳的模样,余笙瞠目结舌:卧槽卧槽~你这…你这此乃神腿也!“噗~不好意思,我来查个房。”他在外面默默看完了全程。
  • 终成眷属

    终成眷属

    许景竹的名字,是爸爸的姓加上妈妈的姓,取“竹”之坚忍不拔,立根破岩的品性而得名。李江宸的名字,同样是父姓加上母性,取“宸”之北极星所在,帝王居位之意而得名。就像这两个名字一样,许景竹一直固执的认为,她和李江宸,就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幸好,我用了八年不离不弃。初见时,你我不是有情人,最后,我们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