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4700000004

第4章 不做"老妈子",抗挫折的孩子不依赖(1)

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需要从小加以培养形成的。作为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得努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放弃依赖父母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换言之,父母应该舍弃那种过分的爱子之情,给他创造一些机会,放手让他尝试生活。

细节9:放弃"拐杖"角色,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

3岁的囡囡总想自己做一些事。这不,她又拿着杯子颤颤悠悠地走到饮水机前接水。结果由于没端稳水杯,让半杯水都洒在了地板上。妈妈见状,赶忙把囡囡拉开,边擦地板边心疼地说:"宝贝,你现在还小,不要自己接水,要是渴了就告诉妈妈或者奶奶,我们给你接去。如果换成热开水,那还得了呀!"囡囡只好点点头。

每次吃饭的时候,囡囡总想自己来。可是,奶奶怕她弄脏衣服,就坚决不让她动手,而是一口一口地喂给孙女吃。

吃完饭后,见妈妈收拾餐桌,囡囡想要帮忙,可手刚放到盘子边缘,妈妈就制止道:"快放下,小心打碎了,等你长大以后再帮忙,快去客厅里玩吧!"

像囡囡的妈妈和奶奶这样的家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这样一些场景常常映入我们的视线:孩子鞋带开了,蹲下来系鞋带的是家长;孩子上学,书包在家长的肩上;带孩子去居住小区的游乐场玩耍,大人给拿着并不太大的玩具……

类似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家长这种"不放手"的行为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我们不禁要问:父母手中的那根绳子什么时候才能放开呢?父母心中的"拐杖"角色什么时候才能转变呢?看看周围,由于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总是事事包办,倍加呵护,平时很少给他们独立做事的机会,致使许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而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儿童是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

有这样一位妈妈,每天背着10岁的儿子上下学,直到这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由于担心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家长呵护的孩子,长大后又能有什么独立自主的能力呢?

然而,现实中像这位妈妈一样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并不少见。岂不知,这从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在孩子的心目中逐渐产生一种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以致成年以后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不能负担起选择、接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从而形成依赖型人格。

所以说,作为父母,要想让孩子成才成功,就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是事事包办,越俎代庖。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但是看看上面这些父母,他们的悲哀恰恰是:自己的幸福换来的不是孩子的幸福,反而是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为此,我们希望家长们能认识到"拐杖"的危害,早日将自己解放出来,还给孩子属于他自幼成长的那片天空。

1.相信孩子,认为他可以做好

实际上,来自父母的信任比对孩子的责罚更能激起孩子的责任心,而且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不妨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可以指导他们,但不能包办代替。

2.有所保留,对孩子藏起一半爱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爱怜不能缺乏理智,不能爱得太盲目。身为父母,即使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辈子。只有早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比如,如果孩子要求切菜,那么父母不必担心他会割破手指,只需在一旁指导他,让他练习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房间乱了,父母不要伸手过来帮忙,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布置房间。总之,只有父母有所保留,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3.主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孩子由于受到大人的照顾,有时候难免会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对此,父母不要一贯地纵容,而应努力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比如,孩子不知道积木怎么搭会和图片上的图案一样,父母可以引导他,图案总共用了几块长方形的积木,几块半圆形的积木等等。这样,孩子通过独立操作,会逐渐养成凡事自己想办法的好习惯,判断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毫无疑问,如今的孩子长大后面对的将是快速变化的社会,迅猛发展的科技,这些无不包含着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孩子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所以,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从现在开始,就要想办法创造这样的机会,尽量放开自己的手,鼓励孩子自己去玩、去思考、去探索,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考虑让孩子独自参加户外活动。总之,为了孩子的未来,让他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是每个父母首先应该做的,也是一个孩子真正成长为大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细节10:家务活里练就生活自理能力

颦颦是个12岁的少女了,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她,变得越来越爱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每次换下来的衣服都要妈妈来洗,这无形中增加了妈妈的负担。

于是,颦颦的妈妈决定和女儿谈谈,妈妈说:"颦颦,妈妈每天上班,下班后还要做家务,很忙,也很辛苦,你现在已经是12岁的大孩子了,可以做一些事情了。妈妈希望以后你的衣服都由你自己来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听妈妈这么说,颦颦一点没有不乐意,而是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很快,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颦颦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颦颦,颦颦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了。

又是一周过去,妈妈发现,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都已经放不下,颦颦直接把它们堆在自己的卧室里,衣柜里、地上到处都是。最严重的是,颦颦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

这时候,妈妈没有立刻批评颦颦,而是想了个办法:冷处理。她决定用对此置之不理的方法来好好教育教育女儿。但是颦颦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怎么也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不过,一段时间过去后,颦颦已经无法拣出哪怕一件稍微干净点的衣服穿了,而妈妈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此时,颦颦没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了,此后,颦颦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难。颦颦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颦颦妈妈用"冷处理"的方法,促成了女儿自己动手洗衣服及做家务的行为。如果不是妈妈这样做,恐怕颦颦还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也就无法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孩子来说,必须从小养成劳动观念,即使2岁大的孩子,也要逐渐培养他懂得收拾自己的玩具、睡衣之类。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应当成为有能力独立做大部分有家活的帮手,如负责决定家庭菜单和烹调、收拾与打扫房间及庭院等等。如果父母过分地宽容、宠爱孩子,会把孩子变成懒惰性、依赖性的人,危害极大。

与之相反,让孩子参与一定的家务劳动则会有很多好处。在此我们列举其中主要几点:

1.做家务可有助孩子养成勤俭的美德

通过家务劳动,孩子会懂得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并且能够使他们懂得每天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学习用的文具等,都是爸爸妈妈辛勤劳动的成果。这样孩子就不容易铺张浪费,从而养成勤俭的美德。

2.做家务有助于孩子增强义务感和主人翁精神

在家务劳动中,孩子能学会战胜困难的科学方法,同时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而且还能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父母、为家庭做一些事。如此一来,孩子长大步入社会之后,也会更有可能成为有责任的社会的主人。

3.做家务有助于孩子锻炼身体

"劳动发展肌肉",这句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之口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处于成长发育快速时期的孩子,由于精力旺盛,能量过剩。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引导他们把能量消耗在劳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家务劳动,那么,孩子的筋骨就会得到伸展和锻炼,精力得到消耗,孩子就会因此而感到轻松愉快。

既然做家务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呢?

1.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派家务活

一般来讲,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和年龄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父母在给孩子选派家务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以及相对应的能力。比如,三岁大的孩子可以用百洁布擦拭茶几上的灰尘,也可以用鸡毛掸子清扫椅子之类的大型坚硬物体。到了四岁,孩子可以承担浇花、收拾自己小衣服的责任了。再大一点的时候,孩子就可以管理自己的用品了,比如收好自己的玩具,整理床铺等等。到了八九岁以上,就可以学着做菜、洗衣服等等。总之,孩子是分阶段学会责任感的。所以,父母要掌握好这一点: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交给他们的任务也要越来越重要。

2.既要让孩子有新鲜感,又要保持持久度

总是做同样的事,孩子难免会感到乏味,做家务的积极性就会随之降低。所以,这需要父母们给孩子安排家务的时候,要把握新鲜感和持久度之间的平衡。

比如,一个4岁大的孩子一会儿是"厨师助理",喜欢拿着各种瓜果蔬菜,一会又是卫生"保洁员",可以帮爸爸妈妈扫扫地板。除了要孩子体会到乐趣之外,更要让他们能够长期地承担某些工作。比如,让孩子照顾几盆花,每天给花浇水,这种定期的浇水和看护有助于孩子形成持久的习惯,从而养成持之以恒的能力。

3.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要吹毛求疵

孩子毕竟还小,操作能力没有大人那么强,有时候难免会出错。因此,父母需要学会接受孩子做事过程中不完美的地方,并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如果发现孩子忘记给花浇水,父母可以提醒一下:"你给花儿浇水了吗?"或者父母偷偷地给花浇一次水。

其实,孩子在做家务的同时,也是正确的劳动态度得以培养的过程。让孩子热爱劳动不能单靠理论说教,而更多的则应是通过孩子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

对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日常的家务劳动是他们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在孩子的记忆里除了书本知识,而缺乏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那么将很难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通过做家务劳动,孩子还会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享受充实的人生,才能体验美好的生活,才能感受到自我创造所带来的愉悦。

细节11:告诉孩子理财是生存的本事

作为美国的大实业家、慈善家和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约翰?洛克菲勒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翁。

洛克菲勒能够成为一个大富翁,离不开从小来自于身为精明商人的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个有着极强商业意识的人,一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儿子。在洛克菲勒还小的时候,父亲就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灌输商业意识:"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

在小洛克菲勒7岁那年,一此在森林里面玩耍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火鸡的鸡窝。于是,他抱走了几只,并把它们悉心照顾起来。渐渐地,小火鸡长大了,等到感恩节的时候,洛克菲勒便将火鸡卖给邻近村子里的农民,并从中赚到了一大笔的镍币和银币。他的这一行为,受到父亲的大力赞扬。

在父亲生意经的影响下,洛克菲勒12岁那年就离开了学校,投身于多彩多姿的商界。转眼4年过去了,洛克菲勒16岁那年在一家公司当小会计时,准确地掌握了商业信息,然后他向老板提出,务必收购了一批小麦粉、火腿以及玉米、肉干、食盐等食品。老板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照做了。但当时周围更多的人对他的举动是不看好的,他们不知道这个少年在玩什么把戏。

然而,就在大家纷纷表示怀疑后的不久,英国发生了饥荒,洛克菲勒所在的公司把囤积的货物向欧洲市场抛售,获得了巨额利润。一时间,年仅16岁的乳臭未干的洛克菲勒名声远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纷纷议论的对象。

就是这样,从16岁当簿记员开始的洛克菲勒,靠着从小养成的敏锐商业意识和极强的逻辑分析智慧以及出奇制胜的经营策略,最终成为垄断全美石油业的石油大王,跃居美国十大富豪之一的地位。

从洛克菲勒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孩子进行早期理财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一生的成就甚至命运。

儿童行为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孩子在5~14岁时,是理财能力得到培养的关键时期。但实际上,一些西方国家在孩子的理财能力培养方面早已逐渐提前。美国家庭中,孩子一般在3岁时就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的时候父母就会培养他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等孩子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就会要求孩子自己尝试打工赚钱;法国家庭中,一般孩子从3岁左右起,就要接受来自父母的"理财课程",在这一课程里,父母会向孩子灌输基本的货币概念,等孩子长到10岁左右时,往往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银行账户。其他还有不少发达国家也是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这些国家的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我们中国的父母是不是也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那么,就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吧!

不要觉得家庭不富裕,就没必要教孩子学会理财;也不要觉得太早让孩子接触钱,会沾染"铜臭"味儿。父母们要知道的是,在商品社会中,理财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孩子慢慢地长大,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社会,要接触金钱。

而一个孩子有着怎样的理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的幸福程度。既然如此,父母们还等什么呢?

1.培养有规律,父母需抓住

对于孩子理财观念和理财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父母们需要掌握其中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同类推荐
  • 别急,我家孩子也曾是中等生

    别急,我家孩子也曾是中等生

    智慧妈妈育儿经验谈系列三部,这个系列从过来人的角度,为正在迷茫的年轻爸妈们指点迷津,理清思路,提出建议。别人的经验可能不是最好的教育,但是你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思路。
  •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孩子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孩子拖拉的毛病并不是一天就能产生的,而且他那让我们倍感头疼的磨蹭举动,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原因。其实仔细想一下,我们的很多言行,比如老是催促他,其实恰恰就是孩子变得拖拉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改掉孩子的毛病,我们首先就要作出改变。
  • 好孩子是这样教育的

    好孩子是这样教育的

    “柔和”并不是家长抛弃自己在孩子面前已经树立起来的“权威”,转而用一些小伎俩、小把戏来愚弄孩子;“柔和”也不是一种软弱、低效的管理手段。“柔和”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父母在孩子心里树立一种全方位的、绝对的、不容动摇的权威。通过本书,广大家长可以了解如何更好地建立和保持这种权威。
  • 培养最懂事的孩子

    培养最懂事的孩子

    父母们都知道,生一个孩子很容易,养一个孩子却很难。难就难在教出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容易。其实,孩子有坚强、自信、乐观、快乐,感恩等优秀的品质,懂得与人和谐相处,能够明事理,懂是非,有健康的心理,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让孩子快乐起来、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五个方面入手,为父母讲解了孩子不懂事的原因,重点就怎样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本书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用性强,是父母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的必备参考书。
  • 好父母棒孩子

    好父母棒孩子

    “孩子身上无小事”,这句话说得非常准确,表明抓好孩子的成长因素,让孩子成为最棒的孩子,是一个系统的培养和塑造过程。
热门推荐
  • 大明第一反贼

    大明第一反贼

    穿越成了明末小地主家的独子,开局就被逼造反。……崇祯五年,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河南境内更是常有天灾人祸,兼之贪官横行,藩王群聚,整个河南都是民不聊生,无数人被活活饿死街头,家破人亡之事未有一日断绝。父母妻儿被活活饿死在眼前,让原本的顺民都红了眼睛,他们拿起用于耕种的锄头开始拼命了,而大明王朝这艘腐朽的大船,也变得摇摇欲坠。
  • 学神的养成计划

    学神的养成计划

    破落男爵之子,如何在通过知识一步步走向巅峰
  • 罗曼史

    罗曼史

    段萌萌问他爹:“如果有人欺负我妈,肿么办?”他爹拍案而起:“揍他揍他揍他狠狠往死里揍他!”段萌萌内奔着抱他妈大腿:“这是个暴力狂,不能嫁!会教坏小孩纸滴…”.这是一个暴发户的暴力婚姻罗曼史,也是一个大流氓包养女法医的黑暗史,亦是一家三口的幸福史,更是段萌萌小朋友冲破亚洲、征服宇宙的卖萌史!【↑_↑该作者早上忘了灌药,会有人告诉你,相信这个简介,你就输了(╯3╰)】★【传奇篇】:帝都皇城根下有个封少白,人称“疯二少”,是个样样都玩朝三暮四并且性格无常的主,圈子里无人不知。这人衔着金钥匙出生,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竟然下了号子。从牢里出来后,他下海经商,很快又一跃成为贵族圈里的红人。而他一生中最令人称奇之事是——他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娶了一个貌不惊人的女人,而且还是个带着拖油瓶的女人,封二少就此安定下来。曾经有小报记者捕风捉影,称封二少很早以前就对此女情根深种,甚至不惜一掷千金,金屋藏娇,包养此女。人们于是纷纷感慨:这老天啊,果然是公平的,给了封二少那么显赫的家世,又给了他那么精明的头脑,偏偏审美观竟然偏差得那么奇异!那位面貌平凡的封夫人,哪里有什么包养的价值?★【暴力版】:五岁的段萌萌小朋友带着他的好基友回到家的时候,他家正在上演“史密斯夫妇”。他爹封二少手持一把M9指着他妈段卿然,他妈不慌不忙,拎着一把水果刀就将枪管切成一段又一段…段萌萌默默吐槽:别人家的爸妈打架最多摔锅子砸碗,为毛他家爹妈却喜欢扔刀子飞子弹?——你们能打得更加平凡点吗喂!
  • 契约蜜恋:离婚总裁别说不

    契约蜜恋:离婚总裁别说不

    她为了拯救唐氏家族,他为了躲开双亲的逼婚,一纸契约束缚两人的婚姻。婚前,她的准丈夫秦哲樊对她说,“我会给你秦太太所该拥有的一切,除了我们之间的爱情。”婚后,他坐在副驾驶座上抚着她的小腹,“帮我生一个孩子,秦氏的继承人。”她以为婚姻就该这样平平淡淡,殊不知原来他心中另有所爱。“唐温箐,你所拥有的一切都该是我的,是时候还回来了!”可是孩子,该怎么办?
  • 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

    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

    本书辑录了荣格的11篇文章,用比较均衡的笔墨,从相对平衡的视角,更好地讨论了心理学与东西方宗教的主题。本书的内容还涉及了哲学的范畴,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境界。时至今日,本书中对于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的独到阐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是研究荣格思想的必读作品,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及对东西方宗教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 新世元代

    新世元代

    这个主角没有什么绝世的家族,也没有显赫的背景,但是从他与这片天地一起诞生以来便拥有无穷无尽的能量,以及不老不死不毁不灭的能力。修炼?升级?还要被虐才能变得更强?统统不用。这个男主真的叼,只是这一切竟然..........
  • 白莲诀

    白莲诀

    “这是她用命换来的,姐姐……”我声嘶力竭地呼喊
  • 梦回成仙之路

    梦回成仙之路

    无聊之作,依作者本人口味写下。主角应该是个正常人。因为爱看仙侠,所以写了仙侠。
  • 农门毒医

    农门毒医

    医学高材生穿成乡野丫头,爹宠娘爱哥哥护,家里小有积蓄不愁吃穿,却因回村赶个白事前被美男碰瓷讹诈,后被奇葩亲戚无限吸血。穷了!破产了!该她带全家致富踩蛀虫了!赚钱易也,可谁知道这个蔫儿坏又出手狠辣的家伙来头这么大。她把他当兄弟,他却想泡她?姜桃花把手一摊:都行,先给钱。
  • 暖风轻人语

    暖风轻人语

    江北不曾说过一句“我爱你!”,可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照顾她,抵得过千句万句最美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