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93600000002

第2章 差点儿夭折的帝王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秦国与赵国,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国历史的大战。这次大战中,光双方投入的兵力就有一百万人之多,而战争的残酷程度更是被载入了史册。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却要用“无任何征兆”来形容呢?因为这场战斗的起因,跟赵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公元前264年,秦国派大军攻击韩国,一举攻陷了韩国重镇野王(位置约现在河南省沁阳市附近)。野王的失陷,导致韩国的国土被一分为二,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彻底与国都失去了联系,成为一块孤悬在外的“飞地”,肯定保不住了。

既然守不住了,韩国就想做个顺水人情,把上党郡割给秦国,借此机会求和。

但是命运女神又开玩笑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斗不仅没完,还把赵国拖下了水,并且彻底拖垮了赵国,成为了赵国由盛变衰、由强变弱的转折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割让上党郡的问题上,韩国的统治阶级与上党郡的人民,想得却不是一回事儿。

当得知要把上党郡送给秦国的消息后,上党郡太守冯厅就和手下人商量:“通往国都的路线都被堵住了,韩国把咱们送给了秦国,咱们已经不可能当韩国的百姓了。与其被强秦欺负,不如咱们去投降赵国。如果赵孝成王接受我们,秦国一定会大怒,秦赵之间必有一场大战,如果顺利的话,赵国还能与韩国联合起来,一起阻挡秦军。”

对于这个建议,诸将都表示了赞同。于是,冯厅立刻派使者去赵国,表达了愿意献地的意图。此言一出,赵孝成王犯难了。

要还是不要,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要,就会激怒秦国,引火烧身,引发秦赵大战。不要,那可是整整十七座城池,这么大的一个馅饼,谁能不动心呀。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与满朝文武的商量后,赵孝成王决定拜大将廉颇为将,出兵接管上党郡。消息传出,上党郡的人民乐了,秦国疯了。

秦昭襄王勃然大怒:“老子刚刚到手的肥肉,你也敢抢!”他立刻派大军围攻上党郡,等廉颇赶到的时候,上党郡已经被秦国收入囊中,冯厅只带了很少的人马逃了出来。

虽然煮熟的鸭子没飞,到手的肥肉进肚了,但是赵国的这种举动,还是彻底激怒了秦国。在攻陷上党郡的同时,秦昭襄王决定,以上党郡为桥头堡,集结人马攻击赵国首都邯郸,必须得让赵孝成王知道秦国的厉害。

一时间,狼烟四起,赵国边境全线告急。面对秦国的进攻,赵国名将廉颇沉着应战,他在准确分析了敌我局势后,命令部队在长平集结,修筑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抵御秦军的进攻。

为什么选择长平呢?从战略上讲,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一带)位于上党郡与邯郸之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战术层面上讲,长平三面环山,丘陵众多,地形非常适合防守。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大粮山、韩王山这两个制高点,可鸟瞰方圆数百里,敌我动静,一目了然。所以,长平绝对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宝地,对防御的赵军来说,极其有利。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长平这个地方,平原地形很少,不利于大规模的军团战役,如果赵军采取攻势,错综复杂的地形将无法发挥他们的力量,一旦被断了后路,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以前老说,态度决定命运;殊不知,地形也可以决定命运。

有些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公元前262年6月,赵军首先出击,击退了秦军的先头部队;随后秦军展开疯狂的报复,攻陷赵军两个营垒,抓了四个校尉。至此,双方主力全部会师长平,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长平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初战不力,探明了秦军的实力后,老将廉颇立刻改变策略,他选择坚壁清野、固守堡垒,任凭秦军谩骂挑衅,就是坚守不出。

后人就这个问题,说廉颇胆小怕事,早已不复当年之雄风,太过保守。但是我知道,廉将军,您是对的。

战争的胜负,不是靠真刀真枪的大战,而是比拼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长平离邯郸近,离咸阳远,秦军的补给线比赵军长了N倍,这么长的补给线,战争的成本势必增加,胜利的概率就会减小。廉颇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在长平拖死秦军。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使廉颇的战术是绝对正确的,他还是无法预知未来的结果,在双方对峙期间,廉颇漏算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这场消耗战,赵国耗不起。

秦国太强大了,长平之战的对峙,整整持续了三年。

这三年的时间里,秦军有数十万大军在赵国境内出动,“日费千金”。而为了保住这数十万大军的吃喝拉撒睡,秦国还得动员十几万人的劳力,组成一条庞大的长途运输线。这条运输线每天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使这样,秦昭襄王也死战不退,看这个架势,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怕是赵孝成王委曲求和,秦昭襄王也不理不睬,大有一战到死的态势。

反观赵国,虽然补给线比秦国短,但是压力也是空前的。长平与邯郸之间,横跨着一座太行山。由于地势限制,如果要走水路运输粮食,就要逆黄河而上,凭战国时代的船只,这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而走陆路,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每向前线运输一斤粮食,就要消耗十斤粮食,再加上这几年赵国连续干旱,国库早已消耗殆尽了。

老将廉颇彻底失算了,如果再这么打下去,被拖垮的将不是秦国,而是自己的赵国。

第二件事,赵孝成王脑子“进水”。

就在廉颇想办法打破这个僵局的时候,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视自己为国之栋梁、委以重任的赵孝成王,居然把他给罢免了。战争打了三年,赵孝成王气得头上直冒烟:“春去秋来都三回了,战争还没有个结果,廉颇你是饭桶不成?”

就在这个时候,秦国的探子们开始在赵国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将矣。”

秦国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现在的廉颇,太容易对付了,他很快就要投降了。

此时的赵孝成王,也有点动摇了。廉颇屡战屡败,又坚壁清野不出战,这么耗下去,寡人就要穿开裆裤了。反观赵括,年轻有为,又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是秦军“畏惧”的对象,不相信他,寡人相信谁呀。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自幼熟读兵书、勤习练武。长大了以后,更是仪表雍容、谈吐不凡。只要大家一讨论兵法,赵括就能头头是道、一语中的,连他的父亲赵奢都辩论不过他。

单凭这一点,当时的将领都很“信服”他,大家送给他四个字:“当世奇才”。长平之战后,赵括更是一战成名,后人更加“信服”他,又送给他四个字:“纸上谈兵”。

实战能力和理论基础差这么多,从这个方面来看,赵括也算是一个牛人。

如果是一个军事票友,赵括可以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但如果是千军统帅,那就是一个灾难。

赵括的老爹赵奢,就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情,然而赵括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假使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为将,使赵军灭亡的一定就是他。

知子莫若父,赵奢的评价非常准确。战场是何其惨烈呀,那是以命相搏的舞台,以死相拼的战场,你不拿刀砍死敌人,敌人就会砍死你,只有全身沾满敌人脑浆和鲜血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实战,什么是战场。而在赵括眼里,战争不过就是一场“游戏”,他甚至认为,只要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扇几把扇子,强虏就会“灰飞烟灭”。

除了赵括的父亲以外,他的母亲对他也不放心。当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将的时候,赵括的母亲立刻跑来面圣,她一不谢恩,二不求赏,只是问了赵孝成王一个奇怪的问题:“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我没有意见。但是,如果他不称职了,我能不受株连吗?”

未战先衰,真正的未战先衰,亲生母亲不给儿子打气也就算了,居然吵吵着要划清界限,免受株连。此时的赵孝成王,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愣了半天,赵孝成王最后说道:“母置之,吾已决矣。”

不管你们怎么劝我,赵括我是用定了……

赵孝成王是冲动也好,愚昧也罢,从这一刻起,一场大戏正要上演,只是对于赵国来说,这注定将是一个悲剧。

纸上谈兵的下场

赵括一上任,就立刻改变廉颇的战略战术,全军主动出击,意图与秦军决战。而秦军也非常“配合”赵括的作战思路,全军立刻“溃败而逃”。

连打了几场胜仗,赵括心里就飘飘然了,他彻底地忘乎所以了。为了胜利,赵括下令,全军追击,只留下很少的兵马保护后方。他的这个举动,为自己埋下了彻底失败的苦果。

赵军士气高涨,一直追到秦军堡垒前。咱们前面说过,长平的地形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之前赵国的胜利,完全是秦军在示弱。如果一对一地单挑,赵军根本不是对手,而且秦国的壁垒,防御到位,固若金汤。赵军一批一批地去攻,除了增加很多自己人的尸体外,赵括没有任何办法。

就在赵括正面攻击秦军大营受阻的时候,秦军大将白起率领两万五千人的敢死队,突袭赵军的后方,一举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同时,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游走于赵军壁垒之间,把赵军一分为二,彻底断绝了他们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这两路大军还一举拿下了赵军的粮道。

此时的赵军,正面战场久攻不下,后方补给线被断,还被彻底包围。面对这种局面,赵军没有让秦军失望,他们立刻混乱,军心开始动摇。赵括无奈,只能就地修筑堡垒,等待救援。

得知赵军被围,赵孝成王急了,他立刻派部队驰援,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救出这支被围困的部队。

赵孝成王急了,还有比他更急的。当得知赵军被围后,秦昭襄王立刻发布总动员令,不仅亲赴前线,还赐给全国每个人一级爵位,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开赴长平战场。

事实证明,秦军的金钱爵位政策,比赵国的医疗保险牢靠多了。不管赵军如何突围,坚守阵地的秦军就是死战不退,这种局面整整持续了四十六天。

整整四十六天的断水断粮呀,此时赵国的阵地,已经变成了一片地狱,粮草早就被吃光了,战马也已经变成骨头了,地上全是被挖的老鼠洞,别说树皮了,连树都没有了。为了生存,有的战士已经从死人身上割肉了……

整整四十六天的痛苦煎熬,已经耗费了赵括所有的精力,虽然他只能纸上谈兵,但是他也知道现在的局势已经到了极限点,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就会迎来最终的结局——彻底崩溃。

为了不死在这里,赵括下令,把大军分成四队,轮番进攻秦国阵地,今晚务必突围。但是秦军的防御太强了,赵军连续进攻了四五次,依旧无法逃出去。到了最后,赵括杀急了眼,他亲自杀向前线,势要与秦军拼个鱼死网破。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赵括毫不退缩,他振臂高呼,左右厮杀,斩敌无数,直到一支流箭射穿了他的胸膛。

这一夜,一代“名将”赵括,战死于长平,享年36岁。

我们现在评价赵括,总是带着嬉笑怒骂的情绪。但是,大家要知道,即使他是赵国的罪人、后世的笑柄,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表现出了一位名将该有的荣耀和自豪。

后世有很多名将,都比他牛,但不是每个名将,都拥有他那样的勇气:宁可战死,绝不投降。

赵括,绝对是一位勇敢的将领。

赵括死后,赵军立刻土崩瓦解,他们全军溃败,除去被杀的,剩下的全部投降。至此,这场旷日持久、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秦国完胜而告终。

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始皇嬴政刚刚懂事。幼小的他是幸运的,在他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就一举打败了统一天下的最强竞争对手赵国,为他彻底铺平了道路,而在他统一天下的时候,将无人再是他的对手。

同时,幼小的他也是不幸运的,因为赵国人对秦国的愤怒,即将发泄在他身上。

邯郸保卫战

长平之战爆发时,倒霉的异人没有跑,他就在邯郸城里居住。为了避嫌,也为了保命,异人哪里也不敢去,天天闭门谢客,躲在被窝里哆嗦。长平之战打了三年,他就生生躲了三年。好不容易等战争结束了,异人终于如释重负,他终于可以透透气,沐浴沐浴阳光了。

就在异人放松心情的时候,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

长平一役后,面对投降的赵军,秦将白起怕他们反复无常,重新造反,就只释放了240名未成年人,而剩下的赵军,全部活埋。

这次被活埋的赵军,有多少人呢?

整整45万!

45万人是个什么概念,一夜之间,赵国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无数家庭阴阳两隔。偌大的邯郸城,家家披麻戴孝,户户日夜痛哭。昔日那个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邯郸城,顿时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

此时的邯郸城,弥漫着一种清冷肃杀之气,就连傻子都知道,居住在邯郸城里的秦国人,会有什么下场。

当时的异人父子,肯定有一种朝不保夕、随时人头落地的危险。虽然很危险,但是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因为邯郸人的愤怒,被更大的一件事吸引去了。

什么事情呢?赵国要亡国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59年,取得长平大战胜利的秦军,马上展开新一轮的攻势,秦昭襄王拜大将白起为前锋,率领20万大军围攻邯郸,意图一举消灭赵国。

如果当时白起全力进攻,邯郸城绝对守不住,而一旦城破,作为秦国质子的异人,他的下场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被秦国救出,重新返回秦国;或者是被赵国杀了祭旗,给赵氏家族陪葬。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异人的最终下场,被杀的概率更大。

如果邯郸城被破,异人肯定被杀,嬴政也肯定跑不了。但是命运女神又对异人父子开了一个玩笑。强大的秦国,在占据绝对实力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攻陷邯郸城,反而还被打得大败,这是怎么回事呢?

秦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内部不和,强援驾到。

先说内部不和:

长平一战,赵军主力被全歼,此时的邯郸城,就是一个空架子,根本无兵可调,就连城门站岗的士兵,都只能用“童子军”了。这种情况下,赵国急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面对秦国的求战,赵孝成王只能派使者苏代请降。

苏代来到秦国后,没有去面见秦王,而是去找秦国宰相范雎。因为苏代知道,秦王最听范雎的话,而范雎本身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秦国的宰相范雎,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深谋远虑,屡建奇功,有治世安邦之能,开创盛世之志。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小肚鸡肠,“每饭之德必赏,睚眦之怨必报”,成语中的“睚眦必报”,说的就是他。这么一个“量小”的人,是绝对不允许别人比他高的。

面见范雎后,苏代说道:“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武安君是指白起,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今天赵国亡了,秦国就称霸天下了,而主张灭赵国的白起,就将建立不世之功。到时候,白起肯定骑您脖子上,您有什么办法呢?还不如您请示秦王,让韩国赵国割地求和,这样他就不会超过您了。

如果范雎拒绝,他就不是“睚眦必报”的范雎了。第二天,范雎就面见秦王:“秦兵劳,国库空,请许韩、赵割地求和。”

范雎这番话,直接说到了秦王的心坎里,虽然打赢了长平之战,但是秦国损失也很大,士兵伤亡过半,国库极度空虚,所以秦昭襄王对于攻打邯郸的态度也是犹豫不决的。既然丞相不同意,他正好顺坡下驴了。

秦王消停了,前线的白起不干了。现在赵国军队惨败、都城空虚、元气大伤、民心不稳,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斗志满满的白起把刀都磨好了,却得到了撤兵休整的命令,这让白起异常愤怒。但面对这道圣旨,白起不敢不从,他只能愤愤地班师回朝。

回到咸阳后,白起就不断琢磨,四处打听,最后他终于明白了,原来罪魁祸首是身边的范雎!从那以后,白起和范雎之间,彻底有了隔膜。

三个月后,秦昭襄王发现自己被赵国人忽悠了,别说土地人口、金银财宝了,连个铜板也没见着。盛怒下的秦昭襄王决定,拜白起为将,出兵攻打邯郸。

命令传达了,底下员工却罢工了:白起称病,拒绝出战。

白起哪里有什么病呀,就是耍小性子罢了。秦昭襄王一看白起不听自己的,就让宰相范雎去请。白起一看见范雎,火就不打一处来,就是你小子毁了我的机会,现在又想来用爷,下辈子吧!

盛怒之下的白起,自然不会给范雎好脸子;而范雎,恰恰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主儿。

范雎自然要向秦昭襄王告状,秦昭襄王听后大怒,不仅剥夺了白起的军权,还把他发配到了边疆,永世不得入朝为官。

白起都这么惨了,范雎还是觉得不解气,他继续添油加醋、恶言恶语。再加上白起那边也非常“合作”,天天牢骚满腹、抱怨连连。最后,秦昭襄王终于忍无可忍,赐白起宝剑,命其自裁。

据说白起在自杀前,还在与范雎派去的使者争辩:“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使者曰:“公之所事,天下公愤,为何不知?”

白起想了半天(良久),说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历史就太搞笑了。号称“人屠”的战神,最后一刻居然有了悔过之心?坑杀45万赵国降卒的深仇大恨,居然是由范雎替赵国人报了。东方六国的头号敌人、心腹大患,居然被秦国自己人解决了,而且还不费吹灰之力,是够幽默的。

有时候,历史真的很搞笑。

对于秦昭襄王来说,白起死就死了,千军好找,一将也不难求。公元前258年正月,秦昭襄王命王龁出征,攻打邯郸。

虽然王龁也是秦国的一员虎将,但是比白起差远了,自然不是赵国老将廉颇的对手,而且这战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赵国每家还皆有丧子、丧夫、丧父之仇,故赵国人民个个视死如归,他们同仇敌忾,奋起反抗,战争整整持续了三个月,秦国也没有攻下邯郸。

将相不和,临阵换将,换的将又不行,固然秦国有这么多的缺点,但是它的绝对实力还是遥遥领先于赵国的。这种相持的局面,已经榨干了赵国最后一点力量,如果再没有援军出现的话,赵国就真的亡国了。所以要打败秦国,还需要强援。但是援军要从哪里去找呢?又是谁请到的援军呢?

击晋鄙信陵援赵

为了解邯郸之危,赵国的求救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魏国,另一个是楚国。

魏国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姐姐、姐夫有难,做弟弟的不能不管,不用平原君求救,信陵君就找到魏王,说明事情缘由,请求魏王发兵。

这个魏王,昏庸无能,自己根本没有主见,什么事情都听信陵君的,既然爱卿你这么说,那寡人就派晋鄙为将,率领十万大军救赵。

就这样,魏王稀里糊涂地派兵了。但是,他派兵救赵的事情,不久就让秦昭襄王知道了。

知道此事后,秦昭襄王立刻传话给魏王:“赵国我是打定了,谁要是敢帮赵国,我就先灭了他。”

看见这封书信,魏王吓得不行,虽然他没有主见,却有自己的想法。

按照魏王的逻辑,你信陵君再厉害,也没有秦王厉害吧,所以识时务者为俊杰,我还是听秦王的。从那以后,不管信陵君如何请求,魏王都是铁了心了,只是命令晋鄙驻守在边境,任由秦赵开战,看着赵国自生自灭。

平原君不知道魏国的情况,只能天天写信给信陵君,催迫他出兵救赵;信陵君不知道魏王的情况,只能天天去催,求魏王出兵救赵;而魏王,什么都知道,我就是不去,你们谁爱去谁去。

万般无奈之下,信陵君只能豁出去了,他找来一百辆马车,召集了所有视死如归的宾客,凑了有3000多人。信陵君决定率领他们,亲赴战场,与秦军决一死战。

在出国都大梁城门的时候,信陵君与剩下的宾客一一告别,所有人都知道此行无比凶险,以3000多人去抵挡秦国数十万精兵,这就是去送死,绝对的“十死无生”。想到这些,大家都潸然泪下、痛哭流涕,唯独一个人——信陵君的好友侯生,只是冷冷地说道:“你自己去吧,我不陪你了。”

听到了这番话,信陵君心里很不舒服,就开始琢磨,后来越琢磨越不对。到了最后,信陵君索性掉头跑了回来。

回来后,信陵君对侯生说道:“天下人都知道我对你有多好,可是今天,相当于生死诀别之时,你却无一言半辞送我,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侯生笑着回答道:“是呀,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天我不说一句话,公子一定会生我气;你一生气,就一定会回来找我;你一回来,事情就好办了。”

信陵君一听,这话里有话呀,立刻支开旁人,开始小声请教。

侯生小声说道:“要调动晋鄙的兵马,必须要有魏王的兵符,而魏王宠信的如姬可以自由出入寝室,肯定能窃取出兵符。偷出兵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攻秦,此王霸之伐也。”

信陵君说道:“你说得倒容易,我与那如姬非亲非故,她凭什么为我干这事?”

侯生继续说道:“您难道忘了,如姬父亲被杀后,魏王曾派人追查凶手,整整找了三年都音信全无,最后却被公子破了案。从那以后,如姬一直想报您的大德,只是没有机会,如果公子现在去求如姬,一定可以成功。”

信陵君大喜,立刻依计行事,果然盗出兵符。临出发前,信陵君再次告别侯生的时候,侯生老泪纵横,再次叮嘱道:“即使公子拿了兵符,晋鄙要是起疑心,非要再请示一下魏王什么的,就全完了。我这里有一个卖肉的朱亥,力大无穷,公子把他带去,要是晋鄙听,一切好说;不听,直接拍死他。”

当听完这番话,信陵君居然开始痛哭。对于这个现象,侯生大惑不解:“你连死都不怕,哭啥?”

信陵君说:“晋鄙是魏国名将,与国有功,与我无冤无仇,我却要杀了他,所以先替他流泪。”

侯生听完了以后,也开始痛哭:“你还是别哭晋鄙了,杀一人而存赵国,救魏国,乃是大义,做事应该从大处着想,不可谨小慎微。如果你真要哭,先哭我吧。”

“当你发兵之日,我一定面向北方自尽,以送公子。”

后来,侯生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当信陵君到达军营的时候,侯生面向北方,拔剑自刎。

后世对于他的自杀动机,众说纷纭。有人说:在狼烟四起、战火不断的战国,一个杰出的将领就是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将领的意义不言而喻,而侯生却教唆信陵君杀名将晋鄙,他觉得有愧于晋鄙,所以自杀。

还有人说:侯生教唆信陵君偷兵符,杀晋鄙,不管哪条都是死罪,信陵君是跑了,他没辙呀,反正也跑不了,不如就地自己了断,省的魏王给自己用刑。

但是我认为,不用去怀疑侯生的这种自杀行为,在古老的东方历史中,我们看见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这种行为,不是愚忠,只是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最高境界的处世哲学:士为知己者死。

侯生,就是一个肯为知己去死的人。

找说客毛遂自荐

信陵君来到晋鄙军营后,就出示了盗来的兵符。晋鄙核对后,没有问题。但是,晋鄙还是有点儿忐忑,他疑惑地对信陵君说道:“我统率十万大军屯于边境,担负着国家大任,而今天你却单人匹马来代替我,这是为什么呢?”

听到这话,信陵君无言以对,他身后的屠夫朱亥知道露馅了。只见他二话不说,从袖子中拿出四十斤的铁锤,一下就把晋鄙拍死了。

从袖子中掏出四十斤的铁锤?每每读到这里,我就有点儿纳闷,四十斤的东西,是如何藏在袖子里的呢?难道朱亥是机器猫不成,想了半天,只有两种解释:

第一,这是一把小铁锤,上面刻着“四十斤”三个字。

第二,这不是普通的铁锤,而是一把千古奇兵,如鱼肠、莫邪一样,它名为“四十斤”。

不管是什么兵器吧,晋鄙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信陵君顺利接管了魏国的部队,他告诉魏国的士兵:父子都在军营的,老子回去,别添乱;兄弟都在军营的,哥哥回去,去孝敬父母;独生子女的,直接回家,不能断了你家香火。我们这是去玩命,只有毫无牵挂的士兵,才能跟我上战场。”

片刻之后,信陵君得魏国精兵八万,全是无牵无挂、身强力壮之辈。大军集结完毕,鼓角齐鸣,杀马祭旗,浩浩荡荡地向邯郸进发。

就在魏国大军开拔的时候,赵国的平原君也正在往回走,此时的他异常高兴,因为楚王已经答应派十万大军援赵,平原君的任务也圆满完成。

此次求助援军之事,之所以能够成功,平原君要好好感谢身边的这个小人物——毛遂。

就在信陵君求魏王出兵的时候,平原君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一起。为了赵国的存亡,平原君决定亲自去楚国,向楚王求援。

楚国现在的国君,是曾经在秦国当过质子的楚孝烈王。

这位楚孝烈王,色厉胆薄。表面看着很凶猛,内心却比谁都怯懦。为了讨好秦国,楚孝烈王从登基到现在,一直采取“亲秦政策”,这么一位惧怕秦王的主,他肯借给赵国兵马吗?

悬……

平原君知道此行凶险、生死未卜。为了慎重起见,增加游说楚王的成功率,他决定找二十个门客与他一同前往。但是挑来挑去,平原君只选出了十九个门客,最后的一个怎么也挑不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平原君只能大发感慨道:“想我赵胜相士数十年,门下宾客三千,不料挑选二十人竟如此难!”

平原君话音未落,下面就有一个人挺身而起,高声说道:“毛遂不才,愿一同前往。”

闻声看人,平原君顺着声音望了过去,他顿时愣住了,这人是谁呀?我怎么从来不认识呀?想到这些,平原君便有意试探道:“你在我这里几年了?”

毛遂回答道:“已有三年。”

都三年了,你浪费了我多少粮食呀!平原君藐视不屑地说道:“贤主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囊中,其锋芒亦现,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恐怕不能胜任,还是留下吧。”

都整整三年了,我都没看见你“锋芒亦现”,你还吹什么牛呀?

听到这话,毛遂毫不退怯,他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贤士处世当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须有表现机会,君子以贤达仁义、礼贤下士闻名于世,然君子若无赵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显其贤达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锋芒是因无处于囊中的机会,否则,早已脱颖而出也。”

我之所以吃了你三年闲饭,你以为我想呀,那是你不给我机会,如果你给我机会,我早就“脱颖而出”了。

嘿,说大话都不打草稿,吹牛皮都上天了。但是你的态度,我还是很欣赏的。

平原君对毛遂之回答“深感奇异”,他认定此人是一个人才;况且现在时间紧急,没工夫再选人了。最后,平原君便同意毛遂同行。

摆平了平原君,毛遂下一个要摆平的,就是一起同行的十九位门客。

刚开始的时候,这十九人看不起毛遂,认为他只是逞口舌之快罢了。后来,由于路途遥远,这些人就闲着没事,开始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这可让毛遂得到机会了。毛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管什么事情,都能谈中要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搞定了这十九个门客,毛遂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平原君搞定楚王。

刚开始的时候,是平原君和那十九个人去谈,从早上开始谈,谈到快吃中午饭了,也没谈出个结果。眼看就要完了,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道:“先生,还是您上吧。”

听到这话,毛遂也不客气,他拎着宝剑就上了台阶,并且毫不避讳,直接打断了平原君与楚孝烈王的谈话,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咱们看看毛遂是怎么说的。

毛遂大声说道:“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搞定了,现在都快吃午饭了,还有完没完?”

突然看见一个嚷嚷着要吃午饭的主,楚孝烈王以为毛遂多牛呢,他恭敬地问平原君道:“这位客人是谁呀?”

平原君回答道:“这是我的门客。”

闹了半天,原来是一个“马仔”,楚孝烈王大怒道:“胡闹,给我滚下去,我和你主人谈事,你插什么嘴!”

看见楚孝烈王生气了,毛遂毫无惧色,他按剑大声说道:“别以为这是你的地盘,就可以那么凶,信不信,十步之内,老子能要了你的命。”

身为楚孝烈王,他见过横的,可是没有见到这么不要命的,毛遂的这番话,显然把楚孝烈王吓傻了。一时间,堂堂楚王,居然无言以对,不知所措。

威胁了一国之主,毛遂显然不过瘾,他继续说道:“想您楚国,方圆五千里,士兵上百万,天下无人可挡,却被一个小小的白起,区区数万人马,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这百世的恩怨,我们赵国都替你蒙羞,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

骂完了你,最后再送你句收官的话:“现在要报仇的,是你楚国,不是我们赵国,你要是个爷们儿,就别这么窝囊地活着!”

这就是传说中的“激将法”,后世的诸葛亮骂周瑜,也不过如此。想那三国的“美周郎”,文韬武略,统领东吴所有水军,何等的英明神武,也被这条计谋折腾得服服帖帖的。现在毛遂面对的,则是一个昏庸无能的楚孝烈王,他焉能不中计乎。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孝烈王面红耳赤,羞愧难当。片刻之后,楚孝烈王大吼道:“取鸡狗马之血来!”

对于这个举动,站在一旁的平原君和毛遂全乐了,楚孝烈王的意思太明确了:“歃血而定,讨伐暴秦。”

综上所述,毛遂劝楚孝烈王的故事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想求一个人办事,骂他可能更管用,正常的劝说形式不足以激发他的斗志,而反其道而行之,则可能收到意外的结果。

当天下午,楚孝烈王就拜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为将,点精兵十万,抗秦援赵。而平原君的任务也圆满完成,他带着自己的门客回到了邯郸。

安国公即位,异人当上太子。

在魏、楚两国援军和赵国将士的三面夹击下,秦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兵,持续一年的邯郸之战,正式落下了帷幕,赵国暂时摆脱了亡国之灾。

赵国的灾难解除了,可是小嬴政的灾难,才正式开始。

在邯郸保卫战期间,赵国的人民恨透了秦国人,他们决定杀掉异人父子,灭了这对秦国的余孽。消息灵通的吕不韦,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毅然拿出整整六百两黄金(估计是最后的家产了),打通了赵国看门官,这才掩护异人一家逃出邯郸城。

虽然逃了出来,但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如果大家一起逃跑,目标太大,也很容易暴露。最后异人决定,他和吕不韦先跑,异人的夫人赵姬先带着孩子躲藏起来,如果大家都有命,日后再相见吧。

对于这个提案,吕不韦完全赞同,毕竟老婆没了可以再娶,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但是异人完了,自己的钱就打水漂了。

同类推荐
  • 习惯就好

    习惯就好

    关于独立,关于偏见,关于成长,田朴珺首次执笔发声,细说独立女人,笑看偏见传闻!不煲鸡汤,只啃骨头!王石不推荐?习惯就好!中国演艺圈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田朴珺,身兼演员、王石女友、电影制片人、杂志专栏作者等多重身份,首次以作者的身份出版的第一本随笔集——《习惯就好》。主要收录了田朴珺从被中戏退学到跨入演艺圈,转战地产界、到去纽约游学生活等重要的人生阶段所发生的各种奋斗经历、感情经历以及思考感悟等。本书将会首次揭秘田朴珺本人多年闯荡演艺圈以来的各种被大众误解的争议事件,并且第一次回应与地产大亨王石的“红烧肉”事件,力求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田朴珺到大众面前。
  • 高尔基从流浪儿到文化巨人的故事

    高尔基从流浪儿到文化巨人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萧劲光回忆录

    萧劲光回忆录

    本书是萧劲光生前的回忆录,内容涵盖萧劲光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作者在回忆自己人生经历中,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不少翔实记述,许多史料是过去党史军史上少见的,是研究党史军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本书选取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在本领域最具代表性的20位心理学家的故事,主要介绍了他们的生命历程,主要作品,最大贡献等知识,图文并茂,语言风趣,可读性强。
  •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

    如果我们对人类文化科学史上走过的风流人物,作一回眸和审视就会发现,即使在我们即将走进21世纪的今天,他们的丰硕遗产和崇高风范对我们,特别是对我们的青年一代,还是大有教益的。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和爱国主义者,巴甫洛夫在科研中所表现的那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计得失、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特别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一句话,即他的高风懿范,是没有时代与地域的限制的,对我国正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学者、青年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楷模。作者在作品里不仅塑造了巴甫洛夫和谢拉菲玛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道路,而且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伊人●貂婵

    伊人●貂婵

    “什么?布死了?”貂婵伤心欲绝。两次千年的穿越只为了寻找这最终的恋人,以为会幸福,以为可以改变历史,却传来他已身亡的恶耗。江山美人,三国群雄,只为她貂婵而倾倒。而她却只属于那充满霸气的吕布,痴情苦等的赵云,俊逸不凡的凤琴,权倾天下的董卓他们握住了天下的命脉,而貂婵却握住了他们的命脉。是红颜?是祸水。红颜成祸水是塾的过错?
  • 走马春秋

    走马春秋

    《走马春秋》,又叫《乐毅伐齐》是《六部春秋》的第五部,是根据《全相平话》改编的神魔小说,讲述齐宣王死后,齐愍王继位。这时的齐愍王很强大,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扩展领土。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愍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无法忍受他的暴政。他宠爱邹妃,逼走了孙膑。乐毅来投不被重用,于是投奔燕国,并带兵伐齐。齐襄王即位,请回孙膑来退燕兵,乐毅请来师父黄伯央,怒摆五鬼阴魂阵困住孙膑,金眼毛遂请王禅下山搭救,双方各有神仙助战。
  • 纨绔妖姬倾天下

    纨绔妖姬倾天下

    她,穿越异世,成一国之公主!既来之则安之,难得来这么一遭,不好好见识见识那真是对不起自己。妃子要杀她,大家小姐要杀她,皇帝要杀她,使臣要杀她,江湖一些人对她动杀机。终于,她不再忍,什么皇帝,本姑娘让你江山易改,玩死你们!
  • 穿越之贫民王妃

    穿越之贫民王妃

    新婚就遭遇丈夫离家出走,一生被众人讥讽,不料穿越至富家女身上!好哇,这一世她要潇洒过!而前世丈夫竟然是那富家女同父异母妹妹的姘头!好哇,这一世,谁负她,她定让对方付出代价! —— 潇洒?不!她穿越还背负着破除家族诅咒的沉重使命!!
  • 灵险

    灵险

    我不懂,想要在乱世之中平凡的活着,这要求很高吗?为什么我要被迫开始这段未知的旅程?
  • tfboys之爱过你就不后悔

    tfboys之爱过你就不后悔

    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的恋爱时光,王俊凯与女主上官恋,王源与女主南宫乐,易烊千玺与女主欧阳涵,这三对情侣在一次偶然中,在一起了~
  • 虐姬

    虐姬

    亚斯特拉大陆幕城街角娇小身影卷缩成一团,渐渐没了呼吸......洛阳城内“王爷,小姐她......”“莫急,待我去看看!”黑暗中一双迷茫的眼睛睁了开来,与之相对的是却是突然传来的冰冷
  • tfboys和那个她

    tfboys和那个她

    这本书写的是:当红偶像tfboys与三位女主的完美邂逅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刺激、惊险但是最后美好的唯美浪漫的言情小说
  • 术士之完美一生

    术士之完美一生

    他是一个孤儿,从小和师傅相依为命,机缘巧合下得到祖师传承、风水堪舆、占卜问卦无所不精无所不能。看身为草根的如何力压富二代、迎娶白富美、成为国家的守护神、一步步走上人生最高峰……